登陆注册
11223100000014

第14章

四十一、我演杨子荣

现在的学者说到“文革”时期的文艺贫乏,总爱说那时只有“八个样板戏”。其实整个“文革”时期的文艺,远不是“八个样板戏”能概括的,花样儿要丰富得多。但从1969年到1971年这三年,可说是秦朝以来文艺最贫乏的三年,确乎可以叫做“只有八个样板戏”。

当时文艺界的主事者,不知搭错了哪根筋,把所有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全部封杀,就留下八个样板戏,广播电台颠着个儿地播放,把人们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

这大概是要为“江青同志”造势吧,不过这也太低估人民群众的智慧了。样板戏的恶果,就是文艺形式的单一化、程式化,后来几年的舞台和电影屏幕上,你就看吧:不是灰军装,就是黄军装。“革命”倒是“革命”了,老百姓却腻味死了。由于文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引起对决策者的厌恶,这也是“四人帮”被人民抛弃的原因之一。

回过头去说,经过三年的强力推广,到1971年,样板戏已如日中天。

1971年春节前的一段日子,是我人生中大可纪念的一个片段。当时我闷头干了一年多农活儿,忽然就不甘心把大好青春献给泥巴了。参加巡回大批判,给了我一大启示,别看我的“文化水儿”不多,但在农村,还是稀罕的。我要利用一切可能,发挥“有文化”的特长,参加一切可能的社会活动,免得被老农的“四大红”给腻味死。

那年冬季,农活儿不紧张的时候,大队组织了文艺宣传队。这个事物的产生,有着全县、全公社的背景。那时候,公社成立了专职的文艺宣传队,从各大队选调下乡和回乡青年,不发工资,由各大队承担工分。

公社起了这个头儿,各大队也纷纷效仿,成立了自己的脱产文艺宣传队。

这是基层自发的行动,没有上面号召——憋得太久了,农民也需要精神生活啊。

这文艺宣传队,都是业余演员,水平跟现在为民工表演的草台班子差不多。老农像牛马似的干了一年,连个正经电影都看不到一部,总不能把人给憋死吧?只要有一帮青年男女在台上又唱又跳,养养眼睛就行。

农村的文艺宣传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火如荼。

3队的一帮回乡青年,不服大队文艺宣传队的水平,就在3队队长的支持下,自己组织了宣传队。大队的宣传队是脱产的,3队的是纯业余的,稀里呼噜搞了一个月,也端出了一台节目。

3队李兄的堂哥、堂妹,都是宣传队的主力,把我请去,要我给指导指导。我哪有什么文艺细胞,瞎说一通呗。他们却备感振奋,劝我干脆参加他们的演出,也担任一个角儿算了。

我正想凑热闹,于是一拍即合。

当时3队宣传队要演个样板戏的片段,一个19岁的女孩子会唱京剧,找不到男角儿搭配,就让我上。决定演出《智取威虎山》的“深山问苦”,19岁女孩演小常宝(猎户女儿),我演杨子荣,还有一老爷们儿演猎户老常。猎户的唱段很少,因此能应付下来。

3队的青年们对这个事儿特别认真,简直视为神圣,决意要跟大队的文艺宣传队打擂台。

再卑贱的青春,也不甘心被埋没。这大概是他们黯淡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个闪光点吧。

要正式演出了,青年们对我演出的行头可是下了功夫,大伙七凑八凑,让我穿上了一身正经军装。没有马靴,就登上长筒防水胶靴。驳壳枪是李兄的堂兄亲手做的,像模像样。帽子也是李兄的堂兄的,一顶高档的狗皮帽子,当年杨子荣要是有这帽子,也犯不着闹革命了。

有一件事,很让人发愁。标准版的杨子荣,是有一个极其漂亮的白色披风的,这是“江青同志”的审美趣味。可是,在1971年的东北农村,上哪儿去找那么一件披风?就是拆了被里子也不行啊,家家都是旧被子,都泛黄了,黄得很难看。

“猎户老常”出了个主意,说豆腐坊榨豆浆的纱包,可以代替。于是,我这个杨子荣就披着豆腐包上场了。

生产队演出,也不用搭台子,吊起两盏马灯就行。乐队是李兄的堂兄拉京胡,其他还有笛子、二胡、锣鼓什么的。

我们这节目一上场,感觉还不错,小常宝开口一唱,全场静音。轮到我唱也是,老乡们呆呆地看着,入了迷似的。我注意到,前排有一些是老农民,戴着毡帽,袖着手。

事后反映还不错,大队团支书小丁跟我说:我爹说,还唱得挺有味儿的。”

跟我演对手戏的小常宝,长条脸,仅有中人之姿。这一唱,可不得了啦,成了全大队的明星。我们队年轻的队长,立马托人去提亲,三下五除二,把她娶回了家。

四十二、我为什么要逃避劳动

劳动是神圣的,这没有异议。我们从小,学校就是这么给灌输的。这里的“劳动”,是专指体力劳动。

但我下乡闷头干了一年多后,发现事实正好相反——“劳动是不神圣”的。

在那年头的媒体和文艺作品里,大队书记都是掌握着正确路线、带领群众苦干的人,其高风亮节堪比圣贤;而我所接触到的大队干部,却都是乡村贵族。

那时大队的一套班子,书记、大队长、副大队长、会计,是全脱产的。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民兵连长,是半脱产的。半脱产的干部,老是开会、搞群众运动,一年能干80天农活儿就不错了。

其余的贵族职业还有:卫生员、铁匠、小学校长、代课老师、供销社售货员、拖拉机手,这都是专职的,工作很轻松,一点儿农活儿不沾。

这一批人,构成了乡村的权贵阶层。他们的收入来源,是各生产队无偿负担的“大队分”,每年“大队分”总量有多少,都从生产队提留。

我所看到的“正确路线代表”——大队书记、大队长之流,是在全年中一天也不摸锄把子的。这与当时的主流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差异,那就是:越代表革命的人,越不用干体力活儿。所以,鼓吹“劳动神圣”,谁能信呢?

上面提到了一些“香饽饽”职务,谁来担任,谁有资格担任?由书记、大队长说了算。选择标准呢?一是看谁关系硬,二是看谁会拉关系。

不要说大队干部,就是生产队长,我也没见过有一个亲自劳动的。生产队里不劳动的,还有会计。

所有的农民,一年365天,一共也休息不了25天,全年都在忙忙碌碌。而那些脱产干部都做些啥?在大队部里务虚,到公社去开会。

你说,是劳动者神圣呢,还是不劳动的神圣?

我很快就明白了,就是再怎么闷头干,也进入不了乡村的“神圣阶层”。因为,一是我没有关系;二是我还有学生气,见了领导没话说。

6队有个女知青,中学毕业比我晚得多,投亲到了我们这儿插队,一天农活儿没干,就被安排当了代课老师,一直到被工厂招走。这有道理吗?

现在的媒体,把代课老师说得很惨,看得我直想掉眼泪,可是当年我要是能当上代课老师,那得高兴得给大队书记磕响头。

知青想通过招工回城,名义上是由各生产队“贫农协会”主任推荐,实际上是大队书记说了算。城里的干部想把自己的子女早点儿招回城,在农村没有关系的话,可以送礼。家穷的工人送不起,工人子弟就只能靠自己钻营,不会钻营的,那就“扎根农村”吧。

我是属于“灰色出身”的,这就足以被书记名正言顺地卡住。我父母是知识分子,还有闻一多那样的臭脾气,明知道一块上海牌手表就能解决问题,但就是不送。

那么我就是再苦干,大队书记也不可能推荐我回城去当工人。这种推荐制度,就是合法的“潜规则”。

谁实话,从我下乡起,我就没感觉到这是“五四”以后的时代。

人总还是个利益动物吧,没利益的事,我就不想再干了。

列宁还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呢,大队书记们好像不是列宁那一路的,我当然也就不想做保尔?柯察金。

四十三、我被大队宣传队收编了

大队书记从见我第一面起,就对我不感冒。原因是,许多知青见到他,都是热面孔、灿烂的笑,而我见到他则是冷面——没话。

那时候太不懂事了。我的这个毛病,一直保持到40岁以后,一位朋友教训我:你对顶头上司说点儿好听的话,能掉两块肉吗?”之后,我才有所纠正。

我的价值观,大部分来自书本,没太把老农当回事儿,包括大队书记在内;而大队书记也从没遇见过无视他权威的人,梁子就是这样结下的吧——这是我后来总结的。

不要说在那个时代,就是在现在,你的行为要是异于他人,也要遭到非议,何况不买领导的账,那不是找死?

恰恰大队书记有权力扼住我命运的喉咙,我有什么能跟他抗衡?什么也没有。

的宣传队也要参与竞争。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有自编的节目。

这可把大队干部难倒了,那时候的老农,几乎全是文盲,就是大队宣传队搜罗来的一帮知青,也基本等于文盲。文盲怎么搞创作?也许是有人提议吧,大队干部首肯,我就这样被大队宣传队收编了。

我得以短暂地脱离苦海。

宣传队跟着大队的作息时间走,早上不用赶在“老爷儿”升起之前起来,晚上也不用踏着夕阳归去。只是每晚吃完晚饭后,要加班排练。

跟“农奴式”的劳动比起来,这种生活就是天堂了。大队的会议室,暂且做了排演厅。从此再也听不到“四大红”了,朝夕相伴的,是青年们的笑声和歌声。

宣传队里所有的下乡和回乡知青,其实都是没念够书的。学业中断,是每个人心中的隐痛,宣传队朝气蓬勃的生活,让人产生了重回学校的幻觉。

到了大队,我才近距离观察到,做个乡村权贵是何等惬意。大队部,就是个独立王国,风不能进,雨不能进,干部们一天也不知道在忙些啥,一本正经而又优哉游哉。

宣传队的队长,是大队妇女主任,一位大姑娘,但身材硕大到需要减肥。这位妇女主任也算是世袭干部了,她老爹,就是那位农民人大代表。

妇女主任不懂文艺,她的主要工作,就是抓纪律,训斥作风散漫的知青。

宣传队的文艺指导,我们俗称“导演”,是一队集体户的小赵。小赵是附近镇上的下乡知青,在中学时就是文艺骨干。他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喝斥缺乏文艺细胞的队员。

我的任务,是写台词。当时的流行节目,比如小合唱、表演唱、快板书、三句半,都需要有文字脚本。在此之前,我除了中学生作文之外,只写过一篇大批判稿,还是照报纸抄的,现在如何能转型到“文艺创作”上来?

在咱们中国,没有活人会让尿憋死的,我那时自有办法。

妇女主任给了我不少县文化馆编印的文艺节目材料,我抄一抄,糅合糅合,改头换面,就成了。

我这次拿出的重头戏,是一出小歌剧,剧名是《这鸡蛋不能卖》。瞧这剧名,就知道是什么货色。老农辛苦一年,到年终才能结算,平时手头没现钱,全指望抠鸡屁眼换两个钱花,连这个都说成是“资本主义尾巴”,基本上就是不让人活了。

剧本的原著,是材料上现成的,我把《这南瓜不能卖》改成《这鸡蛋不能卖》,如此而已。

在大队宣传队,能听到女孩子纯真的笑声了,这挺好,比听老爷们儿胡侃“大姑娘裤裆”舒服多了。排演节目很枯燥,争吵不断,但也让人乐此不疲,我这才知道,怪不得文艺工作者都显年轻。

我最喜欢的,是能和同龄的知青谈谈心了。

跟我一起新补充进来的,有2队的老代,一个青年农民,我跟他相处得很好。还有6队的小于,也成了我的朋友。看小于样子蔫蔫搭搭的,不像有文艺素质,不知怎么也选调到了宣传队来,可能是妇女主任家的亲戚吧。

天寒地冻,大队拖拉机基本闲置,驾驶舱里就成了宣传队员们谈心的地方,常见有女孩儿坐在里面谈心。这情景,让人感觉温馨。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清官的故事

    中国古代清官的故事

    在封建社会中,民间对好官称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对好官一般不称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好官的标准是什么?
  • 诗骚一百句

    诗骚一百句

    本书从《诗经》、《楚辞》中选取具有警策意义、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引申,以深入思考人生。
  • 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坚强

    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坚强

    林徽因,一个绝代完美的女性典范。她是清高的,她是世俗的,她是感性的,她是理智的,她也是浪漫的,她是民国才女中最不肯屈服于命运、最会选择命运的女子。这都是她,不是很纯粹,但值得细细品味。
  • 重点所在(译文随笔)

    重点所在(译文随笔)

    《重点所在》延续了苏珊·桑塔格一贯的敏锐和视角的多元,在她《重点所在》这本最新的论文集中,她的目光投向了现当代的重要诗人、作家、戏剧家、舞蹈家,以及各种类型的艺术、文学形式,由于其独特的敏锐性,使得她的文章的意义不局限在某个领域,透过文章本身,我们看到永恒的人性,永恒的正义感,永恒的批判精神、永恒的激情以及永恒的冷静。
  • 外企女人

    外企女人

    在这部《外企女人》一书中,作者通过20余位外企小姐们的自白,入木三分地道出了她们进入外企这个领域所遭受的人生况味:她们既要获得外国老板的赏识,但又要保持自己的尊严;既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又要防止同行的妒忌和倾轧;既要承担繁重的市场竞争以及繁杂的快节奏高效率的外企工作,又要兼顾丈夫和孩子的照抚;既要兼顾自身工作的优越,又要尊重丈夫的自尊和由大男子主义产生的内心不平衡……否则,她们就将面临被解雇的危险,或在感情的砝码上失去平衡。作者在这部书里,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这些白领丽人的自尊、自爱、自信。也描写了她们对真挚爱情的渴望。
热门推荐
  • 仙武奇闻录

    仙武奇闻录

    高中生楚清最近很颓废,可是父母的离开究竟将他带入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 三界仙武

    三界仙武

    武极为仙。武者大世界,唯有热血浇灌。武途大道,唯有强者追寻。
  • 请保持热情存在

    请保持热情存在

    希望最后的两个月,时间能够真真正正地交到我手里,只属于我,也属于在我这里的你。请热情存在。请你,一直保持热情存在吧,拜托了。
  • The Cruise of the Dolphin

    The Cruise of the Dolphi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轮回辞

    轮回辞

    这是一个与灵异有关,与风月无关的故事。四个人,一场生与死的交易,三生三世有缘无份的邂逅,是注定,是巧合,还是那一世欠你太多所以这一世注定不能还你,生命、幸福、死亡,为你倾尽这所有的一切当成赌注的筹码。只为你赢、愿为你赢,只为你输、愿为你输,生命只有一次,死亡如同幸福遥不可及,时光茬苒、轮回辗转,你可还记得,那断桥残雪前的约定,只可是,轮回处,再相见,梦醒却是已千年。寒霜尽染、誓言翻飞,已再也换不回那生生世世,沙漏流转,时间泯灭,奈何桥前,谁,把前尘念……
  • 仕途悟道

    仕途悟道

    他有一句名言:官位要正的,女人要嫩的。因此只要嫩,美丑不计,不建立感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据说如今当官的不直接收爱贿赂,而喜欢间接来,有二传手,二传手者当然是心腹之人。……搞政治就得有后台。后台或倒或走,就像没了娘的孩子。……
  • 那年那个她与我

    那年那个她与我

    自你离开时间已过6年,那年那个她和我相爱,来年我与她相离。6年光阴,我终于想给这段感情划上句号。
  • 失魂伤二

    失魂伤二

    一段千年不变的爱恋!一个穿梭时空而至的男人!一个背负两世情债的女人!一个为爱甘愿成魔的男人!在面对着轮回之门的剥夺时,他们会是怎样的结局……悲伤三部曲第一部作品,《失魂伤》《回溯之染血情缘》《离别情伤》
  • 淘妃嫁到:王爷手下留情

    淘妃嫁到:王爷手下留情

    穿到荒山野岭穷困潦倒?她忍。政变打仗颠沛流离?她再忍。好不容易遇上个美男,弯的?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面对这种暴殄天物丧尽天良的行为,她决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必要时候亲自上阵以身试教解救美男于基世界的水深火热之中。美男闻言,乖乖躺下,一脸娇羞:“来吧,不要怜惜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雪满楚

    大雪满楚

    江湖如一叶舟,庙堂是一条船,虽本质相同,但庙堂在江湖之上。入水必乘舟,要不是船,无人可以改变这个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