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王朝”,帝国覆灭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秘密逃离厄尔巴岛,在法国儒昂港登陆。海关卫兵见登陆的是拿破仑,立即向他脱帽致敬。拿破仑以洪亮的声音向当地士兵发表演说,士兵们热烈欢呼,并加入了他的行列。3月3日,拿破仑在法国登陆的消息传到巴黎,波旁王朝政府惊恐万状,立即派军队前去阻止。但拿破仑所到之处,士兵们闻风而动,纷纷加入,有的指挥官甚至不等拿破仑到来,就把自己的团队集中起来,高呼“皇帝万岁”,到前线去迎接拿破仑。
1815年3月20日晚9时,拿破仑在随从和骑兵的前呼后拥下进入巴黎,重新登上帝位。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于滑铁卢会战败于英国和普鲁士联军之手。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退位。10月,他被流放到英国在南大西洋中的领地圣赫勒拿岛。1821年死在了流放地。
英普法滑铁卢之战
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一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于1815年6月18日,法军与英普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展开决战。由于种种原因,英普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次战役结束了拿破仑帝国。
表面的胜利
拿破仑帝国虽然前后多次打败了反法同盟,但是,它的强盛是表面的,它面临着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拿破仑从占领区掠夺大量财富运回法国,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大部分军费和军用物资都从占领区收取,迫使当地居民充当炮灰,这就激化了法国同这些被占领区人民的矛盾。
从1808年起,欧洲被压迫民族掀起了反拿破仑帝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西、葡人民顽强的游击战争牵制住了拿破仑20万精锐部队。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半岛起义活动空前高涨,沉重地打击了拿破仑的统治。在《提尔西特和约》中蒙受屈辱的普鲁士,通过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国力迅速增强。所有这些反抗运动都是拿破仑无法遏制的。
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无休止的对外战争也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1800~1813年,拿破仑征兵达150万人,致使田园荒芜,农业凋敝,这激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大陆封锁政策的失败,又使得法国原料缺乏、工厂停产、工人失业、市场萎缩,严重地损害了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拿破仑在国内的威望日益下降,帝国的统治发生了危机。但是,迷信强权的拿破仑仍然一意孤行,他决定远征与大陆体系作对的俄国,以新的对外征服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1812年9月,拿破仑大军长驱直入,开进莫斯科,但得到的却是一座空城。一个月后,他被迫下令撤军。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断遭到俄国正规军和游击队的袭击,加上饥饿和严寒的威胁,损失惨重。到了退出俄领土时,原有的70万大军只剩5万余人。远征俄国战争的失败,是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俄沙皇也想彻底歼灭拿破仑,于是1813年2月,俄国与普鲁士结盟,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奥地利相继也加入到行列中,范围更广的反法第六次联盟结成。面对这样巨大的变局,拿破仑迅速组建新军,做好对反法同盟作战的准备。
强大的对手
拿破仑意识到如果联军几大军团会合一处,后果就不堪设想。他根据比利时联军战线分布过长的情况,决定采取主动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6月12日,拿破仑进至比利时,对驻守在利尼附近的英普联军实施突然袭击,普军大败。17日,拿破仑错误地让军队休息了一天,并决定18日同英军元帅惠灵顿指挥的英荷联军在滑铁卢展开大决战。而惠灵顿指挥的英军早已修了坚固的工事,等待拿破仑。
6月18日,拿破仑指挥军队进攻,滑铁卢战役打响。拿破仑拥有270门大炮,但前一天晚上的大雨,使地面泥泞不堪,笨重的大炮只有一小部分进入阵地。11时,法炮兵首先开炮,接着双方对射,对峙到下午1时,拿破仑派兵佯攻英军右翼,以牵制敌人的主要兵力,使中央薄弱后加以主攻。但佯攻效果并不明显,拿破仑只好从中央发起总攻。双方僵持不下时,被击散的普军重新集结,出现在法军身后,拿破仑急命两军团堵截。惠灵顿精神大振,英军的士气猛涨。战至下午6时许,法军已疲惫不堪。8时许,惠灵顿下令反攻,在联军的夹击下,法军支持不住,全面溃败,拿破仑趁乱逃出战场。法军伤亡严重,损失3万余人。6月21日,拿破仑败退巴黎。7月7日,联军攻进巴黎,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并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5年后病逝。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是1848年11月4日到1852年12月2日间统治法国的共和政体。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二月革命成功后,七月王朝崩溃,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后被法兰西第二帝国取代。因为1792~1804年法国曾建立共和国,史称第一共和国,故称1848年建立的共和国为第二共和国。
共和国成立
1848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并成立了临时政府。2月25日共和国宣布成立。4月23日选举制宪议会,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温和共和派占多数。5月9日成立执行委员会代替临时政府。6月22日执行委员会下令解散国家工厂,引起工人不满,23日工人起义。24日卡芬雅克将军被授予独裁权,残酷镇压起义。卡芬雅克于28日担任共和国的行政首脑。
11月,制宪议会制定共和国宪法,确立立法和行政分立原则。由750名议员组成立法议会,任期3年。总统任期4年,掌管行政权,任免部长与颁布法律,支配武装力量,但不亲自指挥部队,也无权解散或延长议会。议会和总统皆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选产生。参政院由议会任命,它预先审定政府的法案,并监督行政机构。12月10日,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当选总统。1849年5月13日选举立法议会,以保王派和天主教教士为核心的秩序党获多数席位。宪法规定总统不能直接连任,波拿巴要求修改宪法,立法议会多数反对。波拿巴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建立专政体制。1852年12月2日宣布成立帝国,波拿巴被封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第二共和国告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国的共和政府。共和国采用议会民主模式并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国在第二帝国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镇压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垮台。第三共和国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意外地她正是法国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国,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法国的两大忧患
1870年巴黎革命中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其政治寿命长达70年,在这段时间里,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法国有两大忧患,时至今日,这两大忧患依然未消。忧患之一是德国,1871年德国打败了法国,兼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忧患之二是担心自己走向衰落。后一种忧患与前一种有关,但忧患的内容更广,更难以名状。这种忧患意识在法国政治家与文人的作品言论中随处可见,并激发了像戴高乐这样的年轻人的“忧患爱国主义”。法国自第三共和国以来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它讲述了法国领导人为了对付东面强大的邻国以及威胁到法国世界地位的力量而奉行的战略。
大战之后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遇到的一个转折点,战后法国的形势既微妙,又险恶。这既是法国成为欧洲大陆头号强国的最后希望,同时也因法国致命的劣势而无一丝成功的可能。一方面,法国是战胜国,它报了在普法战争中惨败的一箭之仇,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领土被分裂,军队被遣散,政治上动荡不安。新独立的波兰成了法国的保护国,法国还与新成立的部分中欧和东南欧国家结成了同盟。它夺取了叙利亚、黎巴嫩以及前德帝国的部分地区,扩大了自己帝国的版图。但这只是法国作为欧洲大陆霸主的最后辉煌。因为在另一方面,法国的胜利代价沉重,150万法军士兵在战争中阵亡,法国的人口状况急剧恶化。法郎因战争的巨大消耗和战后的重建而变得疲软。
大战虽然使德国受到重创,但它没有达到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的地步,而是发誓要一扫《凡尔赛条约》带来的耻辱。甚至法国发现其外交环境还不如大战爆发前的1912年或1913年。它失去了俄国这一盟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谴责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意大利是法国战时的盟友。英国遵照一贯方针,玩弄平衡游戏,它似乎更担心法国独霸欧洲,而不是德国有可能东山再起。法国唯一可信赖的盟友在东欧,可这些国家更像是法国的战略负担。法国于是成了一个希望维持现状的大国,然而维持现状需要本钱。而法国已没有了这种本钱。就国际体系而言,要遏制德国就必须有一个同盟。而法国在两个大国——美国和苏联制度下拼凑不出这个同盟。最重要的是,影响法国行动的国际因素已不再对法国有利,事实上是这些因素已变得十分不利。
没有谁不讨厌战争
法国人因为战争的消耗和伤亡精疲力竭,退伍军人协会喊出了“决不再战”的口号。希特勒崛起后,德国公开追求复仇并废除1918年后建立的欧洲秩序。而法国害怕打仗,更没有了路易十四或拿破仑用战剑描绘欧洲地图的勇气。所有这一切都造成了自1933年起法国国际地位的下降,转折点是1936年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地区。而1940年“奇异的溃败”更是敲响了第三共和国的丧钟。1940年7月维希法国成立,一直为法国自豪的法兰西空间被纳粹德国或直接占领或间接统治,明确地宣告了法国已不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更谈不上是一个能在欧洲举足轻重,并在整个世界具有影响的大国。
尽管法国的“大国梦”依然在延续,尽管法国在其漫长的兴衰历程中不乏在短暂的衰落后即迅速重新成为世界一流大国的先例,但法国已经不会再拥有同样的幸运了。这并非是由于法国已不具备东山再起的愿望与能力,而是因为在战后世界的一流大国已是法国所不可能成为的“超级大国”。事实上,虽然戴高乐等领导人为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使出了浑身解数,而法国战后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辉煌的30年”,亦使法国的综合国力较之以往大大增强,但对于一个战后法国来说,重新成为世界一流大国始终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