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55900000008

第8章 【曼陀罗】01

高僧的眼泪

有一位中年以后才出家的高僧,居住在离家很远的寺院里,由于他有很高的修持,许多弟子都慕名来跟随他修行。

平常,他教化弟子们应该断除世缘,追求自我的觉悟,精进开启智慧,破除自我的执著。唯有断除人间的情欲,才能追求无上的解脱。

有一天,从高僧遥远的家乡传来一个消息,高僧未出家前的独子因疾病而死亡了。他的弟子接到这个消息就聚在一起讨论,他们讨论的主题有两个,一是要不要告诉师父这个不幸的消息?二是师父听到独子死亡的消息会有什么反应?

他们后来得到共同的结论,就是师父虽已断除世缘,孩子终究是他的,应该让他知道这个不幸。并且他们也确定了,以师父那样高的修行,对自己儿子的死一定会淡然处之。

最后,他们一起去告诉师父不幸的变故,高僧听到自己儿子死亡的消息,竟痛心疾首流下了悲怆的眼泪,弟子们看到师父的反应都感到大惑不解,因为没想到师父经过长久的修行,仍然不能断除人间的俗情。

其中一位弟子就大着胆子问师父:“师父,您平常不是教导我们断除世缘,追求自我的觉悟吗?您断除世缘已久,为什么还会为儿子的死悲伤流泪?这不是违反了您平日的教化吗?”

高僧从泪眼中抬起头来说:“我教你们断除世缘,追求自我觉悟的成就,并不是教你们只为了自己,而是要你们因自己的成就使众生得到利益。每一个众生在没有觉悟之前就丧失了人身,都是让人悲悯伤痛的,我的孩子是众生之一,众生都是我的孩子,我为自己的儿子流泪,也是为这世界尚未开悟就死亡的众生悲伤呀!”

弟子听了师父的话,都感到伤痛不已,精进了修行的勇气,并且开启了菩萨的心量。

这实在是动人的故事,说明了修行的动机与目标,如果一个人修行只是在寻求自我的解脱,那么修行者只是自了汉,有什么值得崇敬呢?只有一个人确立了修行是为得使众生得益,不是为了小我,修行才成为动人的、庄严的、无可比拟的志业。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找到大乘佛法的真精神,大乘佛法以慈悲心为地,才使万法皆空找到落脚的地方。也可以说是“说空不空”,无我是空,慈悲是不空。虽知无我而不断慈悲,故空而不空;虽行慈悲而不执有我,故不空而空。当一个人不解空义的时候,他不能如实知道一切众生和己身无二无别,则慈悲是有漏的,不是真慈悲。这是为什么高僧要弟子先进入空性,才谈众生无别的慈悲。

进入空性才有真慈悲,在《华严经》里说:“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恩德、嗔恨顽毒、懦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这是多么伟大的境界,想一想,如果菩萨没有进入“一切法平等性”,如何能承担众生的恼乱、爱惜众生如子呢?

佛陀在《涅槃经》里说:“我爱一切众生,皆如罗睺罗(罗睺罗是佛陀的独生子,后随佛出家)”。也无非是说明众生如子。菩萨与小乘最大的区别,就是慈悲,例如佛教说三毒贪嗔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修小乘者断贪嗔痴,修大乘菩萨则不断,反而以它来度众生。为什么呢?月溪法师说:“贪者,贪度众生,使成佛道。嗔者,呵骂小乘,赞叹大乘。痴者,视众生为子。”菩萨不断贪嗔痴,非是菩萨有所执迷,而是慈悲众生,所以不断。

什么是慈悲呢?并不是我们一般说的同情或怜悯,“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把众生从苦中救拔出来,给予真实的快乐才是慈悲。

佛法里把慈悲分成三种:一是“众生缘慈悲”,就是以一慈悲心视十方六道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二是“法缘慈悲”,就是自己破了人我执著,但怜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想拔苦得乐,随众生意而拔苦与乐。三是“无缘慈悲”,就是诸佛之心,知诸缘不实,颠倒虚妄,故心无所缘,但使一切众生自然获拔苦与乐之益。

要有“众生缘慈悲”才能进入“法缘慈悲”和“无缘慈悲”,若没有众生的成就、缘的成就、慈悲的成就,大乘行者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高僧的眼泪因此而流,在这娑婆世界的菩萨们见到众生愚迷、至死不悟,何尝不是日日以泪洗心呢?

云水

从前的寺院,把游方僧人称为“云水”,云水有两层意思,一是游方行脚的僧人就像行云流水,自在无碍。一是他们如云在天,如水在瓶,自然地生活着。

我非常喜欢“云水”的意象,因为它呈显了一个人从心灵到生活无可比拟的自由与高洁,它不只是生活四处流动的描写,也是人格高洁的象征。

居住在寺院里挂单的云水僧人,他们总是做着一般人认为最卑贱的工作,例如扫地、烧饭、捡柴等等的劳动,可是不管多么卑贱的工作,丝毫不会灭损他们的威严,他们常把粗鄙的劳动当成是神圣的,认为可以养成谦让的人格和温和的心。

在佛教里,特别是禅宗有强烈的云水风格,那是由于禅师常必须到四处去参访,寻求师父的印可,并且,云水本身就有着禅的本质——自由自在、单纯朴素、身心调柔、流动无滞。

从前的云水僧所拥有的东西就是一衣一钵,他们每天只有日中一食,过午就不再进食了。他们到寺院挂单,只有一个席子大的地方,他们就在这个地方坐禅、冥想,及睡眠。他们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做十分粗重的工作,是希望在单一的身心中,发现生命的本质,或在流动之中,抓取本来面目。以禅的语言来说,就是“明心见性”。

有趣的是,云水僧的生活是一种自我的抉择,它没有一定的教育方式,也没有一定的毕业时间,云水到了一个寺院,追随一位禅师,有的可能一见面就开悟,第二天就离开了;有的可能住了二十年,还没有得到开启。那是因为有没有获益只有自心最为清楚,在云水的生活里是没有“伪善”的,他们依靠真诚和虔敬的信念生活,他们强调根本经验,也可以说是“心的经验”。

在云水僧的参访里还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就是到了有师有法的地方,自己如果没有开悟,则即使被老师打死也不离开(这是为什么许多禅师接受非人的棒打呵斥,甚至推落悬崖还甘心受教的原因)。反之,在无师无法的地方,则一刻也不肯多留(云水们表面上不太在乎时间,实际上是爱惜生命而勇猛精进的人)。此所以,行云流水并不是马马虎虎,而是希望彻底洞见生命的真实,抛弃一切粉饰,得到真正的解脱,老师与教法是能帮助解脱的,所以禅者对老师有着绝对的服从。

最动人的地方是,我们在中国禅宗里看到的云水都非常痛快、活泼、明朗、开阔,甚至是有说有笑有血有泪的,我们从公案里看到他们动人的风格,他们有着清明的心灵与坚强的体魄,真的就像飞行的云和奔流的水一样,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在禅宗历史上,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脸色苍白、暮气沉沉、呆板沉滞的人物。这使我们体会到,禅,乃至生命,都要有开朗壮阔庄严的风格,才能触及最内部的本质。

从“云水”的生活里,我们可以体会的东西还非常多,以入世法来说,例如知道尊严的人格比工作贵贱重要得多;例如只有简单素朴的生活才能更接近生命的真实;例如自我教育才是教育中最有效的方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已经很难想象云水僧人的生活,那是因为我们在低劣的物质主义波涛下,在冷漠的机械化的风浪中,很少人能有安静的地方和安静的时间来安身立命。我相信,忙乱的现代生活对于人的品质是有损害的,使人难以昂首阔步从容如云水地走向自己的道路。

在这种情境下,如何维持心灵里云水的空间,或者创造一个行云流水的心灵世界,是急切而重要的,否则,我们会在环境的包围中急速堕落,甚至忘记我们除了有一个叫“身体”的东西,另外还有一个叫做“心”的东西存在!

云与水才是心的实相,身体只不过是云的影子和水的浮沤!

如意

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

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前。我从小就喜欢如意的样子,看到如意,总让我想起天上的两朵云被一条红丝线系着,不管云如何飞跑,总不会在天空中失散。

所以,当我看到文殊菩萨手里拿着巨大如意时,心里起了一些迷思。文殊菩萨是象征智慧的菩萨,他通常是右手持宝剑,表示要斩断烦恼;左手拿青莲,象征智德不受污染。为什么这尊文殊,却拿一个这样大的如意呢?

如果从名字来看,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吉祥的意思,因此文殊师利也是“妙吉祥”的意思,那么他手持如意也就没有什么可怪了。

这是我从前的看法,几年以后我才悟到文殊为什么手里要拿如意,虽然经论上说如意是心的表相,所有的菩萨都可以拿它。可是手拿智慧之剑主司智慧的文殊菩萨,手里拿着如意就有很深刻的象征了。

它象征:唯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如意!

它象征:智慧才是使我们事事如意的法宝!

它象征:唯有智慧,才能使我们妙吉祥!

这是多么伟大的启示!一般人总是要求生活里事事如意,事事顺随我们的意念与期待去完成。可是在现世里,事事如意竟是不可能完成的志业,从人类有历史以来,就很少人能依照自己的意念去生活,即使贵如帝王,也有许多不能如意的苦恼。那是因为我们通常把如不如意看待成事物所呈现的样貌,而忘记了如意“盖心之表也”,如意是心与外在事物对应的状态。

我们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如意本来的名字也叫“搔杖”,是古人用来搔背痒的工具,因为它可以依人的意思搔到双手搔不到的地方,所以叫做如意。“搔杖”是鄙俗的,“如意”便好听得多,由于它的造形特殊,竟发展成吉祥的象征。古代帝王,常常把最好的玉刻成如意,逐渐使如意远离了搔杖,成为中国最高高在上的艺术品。

其实,如意原是如此,当我们智慧开启的时候,往往能搔到手掌不能触及的黑暗的痒处;当我们有了智慧,就能如如不动地以平常心去对待一切顺逆困厄,然后才能事事如意。

原来事事如意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一种反观。因为,如意的“意”字,不在外面,而在里面,是一切生活,乃至生命的意念之反射,我们如果能坦然面对生活,时常保持意念的清净,事事如意才是可能的。

对意念的反观,不仅是如意的完成,也是最基本的修行,这使我们想到达摩祖师的“大乘入道四行”,他指出进入大乘道的四种修行,一是报冤行,二是随缘行,三是无所求行,四是称法行。

“报冤行”就是当我们受苦的时候,意念上要想这是我无数劫来因无明所造的冤憎,现在这些恶业成熟了,我要甘心忍受,不起冤诉,这样就能“逢苦不忧”。

“随缘行”就是遇到什么胜报荣誉的事,要知道这只是因缘,是因为过去种了好的因,今天才得了好报,因缘尽了就没有了,有什么好欢喜呢?这样想就能“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无所求行”就是“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因为了达万有都是空性,所以能舍弃诸有,息想无求,这样就能“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称法行”就是把性净之理,目之为法,知道自性清净,不受染着、没有分别,信解这个道理去做就是称法行。当我们了达自性清净,那么修行六度而无所行,则能自行,又能利他,庄严菩提的道路。这样就能“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达摩的“四行观”一向被看成中国习禅解脱法的要义,但如果我们把它落实到生活,他讲的不就是使我们“事事如意”的方法吗?事事如意的本质并不在永远有顺境,而是在意念上保有清明来加以转动,这正是“境

由心造”。与其追求外境的如意,不如开启智慧的光明来得有用了。如意正如它的造形,是红线上系的两朵白云,我们抓住红线,白云就

能任我们转动,不至于失散隐没于天空。“意”是云,“如”是红线。“有智慧的人才能事事如意”正是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最大启示!

善听

在大部分地藏菩萨的塑像中,我们会看见他的身旁蹲着一只狗,这只狗有很好听的名字,叫做“善听”。就像许多菩萨的坐骑,文殊菩萨的青狮子,普贤菩萨的白象,孔雀明王菩萨的孔雀一样,这只“善听”常常给我非常美丽的联想。

传闻善听的两耳,一只耳可以上听十方诸佛菩萨的法音,另一只耳可以下闻人间与恶道众生求告的声音,所以在许多画像里,都把善听的耳朵一只竖起,一只垂下。两只不平衡的耳朵,使“善听”看起来十分有精神,随时保持着警觉一般。

我对“善听”感到亲切的原因,一是我童年时代养的几只土狗,就是一耳竖起、一耳垂下,它们虽然没有名种洋犬那样名贵,却是忠心耿耿、感觉灵敏,非常通人性。二是“善听”不像文殊的青狮子或普贤的白象,非凡间之物,而是一只地藏菩萨的爱狗,青狮的威猛令人肃然,白象的优雅令人崇敬,却都没有白犬善听来得亲切。

唐朝以前的地藏菩萨法像,是没有白犬善听陪伴的。原因是,地藏菩萨虽是早就深植人心,但在新罗国的金乔觉王子来中国之前,中国人对地藏菩萨的形象还没有深刻的印象。

新罗国的王子金乔觉从小就仰慕佛法,他在二十四岁时发心出家,法名就叫“地藏”,他十分向往我国的佛法,在唐贞观四年,携带他的爱犬善听,到我国来参学。

“地藏比丘”在中国各地游化参访了数年,后来到了安徽省九华山,看到风景地势都好,就在山上结庐苦修,在长达多年苦行里,唯一陪伴他的就是善听。

后来,被一位诸葛长者游山时发现,才为他盖了一座寺院。当时的地方富豪闵阁老发心要捐出一块地,就去问地藏比丘需要多少地,地藏比丘说:“只要一件袈裟覆盖的地就够了。”闵阁老一口答应,没想到地藏比丘把袈裟一撒,竟盖满了整座九华山。闵阁老一看大喜,不但把整个九华山捐出,还叫自己的儿子随地藏大士出家,法号道明。

现在我们看到有的地藏菩萨圣像两侧有两位侍者,一位正是大护法者闵公,另一位是他的儿子,也是后来的道明法师,菩萨座前的则是白狗善听。

地藏比丘在九华山的神通事迹很多,一般人都相信他是地藏菩萨的应化示现,所以把九华山当成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在九华山,地藏比丘共住了七十五年,再也没有回过新罗,他活到九十九岁,唐朝开元二十六年七月三十日涅槃,坐缸三年,开缸时颜貌如生,骨节还能活动,如撼金石,一直到现在,地藏比丘的肉身还供奉在九华山上。

地藏比丘的生平记载在高僧传与神僧传里,是确有其人,实有其事,可惜的是,他的传记里却对“善听”着墨不多,由于大家都相信善听是地藏菩萨的侍者,从此就在中土流传了下来。

在礼拜地藏菩萨之时,我注视礼敬他身前的白狗善听,就觉得身心得到了巨大的启示。即使是俗世中一只平凡的狗,都对声音比人敏感细致,常能听闻远方的消息,可以分辨人的善意或恶念,何况是地藏身旁灵慧的善听呢!

善听,是三学里“闻”的起步,由于善听,使我们可以深切体会环境;由于善听,我们可以听见自我微妙的心灵;由于善听,我们才能“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情来听闻这个世界呢?在听闻这个世界时我们的心要如何开启与对应呢?在欢喜的波涛里,我们要如何平静对待;在悲哀的浪潮中,我们又应如何不动地面对呢?

众生是我,我是众生;众生是菩萨的成就,菩萨是众生的圆满。在这浩瀚的宇宙,我们和菩萨众生都是一体的,我们怎么样对待自己,就是在对待众生,我们如何听闻菩萨与众生的声音,也就是在聆听自己的心声呀!

就让我们跟随地藏菩萨的愿力前进,去拯救恶道里的众生,也让我们跟随地藏伟大的侍者善听,张开我们内心的耳朵,深刻地、敬谨地、宽容地、充满关怀地来倾听这个世界吧!

智慧是我耕的犁

有一天,佛陀到了一座名叫一那罗的村落乞食,走到一个婆罗门农夫的农田附近。

那时已近中午了,婆罗门农夫正在分送食物给五百位犁田的工人,看到佛陀正托钵远远走来,他故意为难地对佛陀说:“瞿昙(佛陀的名字)!我今天努力地耕田下种,才能得到食物,你也应该像我一样耕田下种,才有资格得到食物呀!”

佛陀听了并不生气,他回答道:“我也是耕田下种来得到我的饮食呀!”

婆罗门说:“我们从来没有人看过你下田耕作,你说你也下田,那么,你的犁在哪里?你的牛在哪里?你的轭、你的镵、你的牛鞭又在哪里?你又是播什么种子呢?你是如何耕田的呢?”

对于咄咄逼人的婆罗门,佛陀以一种极宽容慈悲的态度来面对,他对婆罗门和围聚在旁边的工人说了一首偈:

信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智慧为犁轭,惭愧心为辕。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包藏身口业,如食处内藏。真实为其乘,乐住无懈怠;精进无废荒,安稳而速进;直往不转还,得到无忧处。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

这首偈非常优美,同时也说出了佛陀的基本教化和精神,译成白话是:

信心是我播的种子,苦行是灌溉的雨水;智慧是我所耕的犁,惭愧心是我的车辕。我以正念守护自身,如同驾御我的耕牛;抑制身口意的恶业,就像在我田里除草。我用真实做为车乘,乐住其中而不懈怠;精进耕作而不荒废,并且安稳快速前进;我一直前进不退转,到达了无忧的所在。这才是真正的耕田,能耕植出甘露果实;这才是真正的耕田,不再受轮回的痛苦。

佛陀说完这首偈,婆罗门大为感动,禁不住赞叹说:“您才是世界上最会耕田的人呀!”于是盛了满钵最香美的食物供食佛陀,佛陀没有接受他的食物,说:“不因说法故,受彼食而食;但为利益他,说法不受食。”因为在佛制里,说法是纯粹利益他人的行为,不能为了食物而说法。

这个故事出自《杂阿含经》,是佛陀所说的“耕心田之法”,也明白说出“比丘”和“乞丐”的不同。在佛陀的时代,比丘固然以乞食延续生命,却不同于一般的乞者。所谓“比丘”,就是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俗世乞人只乞衣食不乞法,所以不能称为比丘。

从前,佛陀在舍卫国乞食的时候,遇到一位年老的乞丐,乞丐就说:“佛陀摄杖持钵乞食,我也拄杖持钵乞食,我应该也算做比丘了。”佛陀就为他说了一首偈:“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其心无所畏,是则名比丘。”老乞丐听了大有所悟,终于从乞者成为比丘。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能完全不依赖别人而独自活存,因此必须怀着宽容与感恩的心情。从前,大部分人是农夫,他们可以坦然地说是自耕自食,现在只有少部分人是农夫,大部分人都不能亲自到田里播种和耕田了,我们究竟凭什么受食而不感到惭愧呢?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回到自我,先来耕自己的心田,播种信心、开发智慧、精进努力,追求真实的自我、拔除妄念的杂草,这样才能不愧于天地的养育,坦然地前进呀!

同类推荐
  • 彼岸小时光

    彼岸小时光

    不安定的人生,走走停停,穿越春夏,趟过秋冬,依旧是波澜不惊的样子。看着日子一点一滴从指缝之间淌过,念起整整经了四季的过往——在一座全然新鲜的城市里短暂又漫长的栖息。
  • 走过高原

    走过高原

    我站在自家温暖的书房里,凝视着墙上中国地图西南角的那一片芒果状的颜色——那就是西藏,精美绝伦的雪域高原,世界第三级,地球上未被污染的一块净土,不由得浮想联翩。
  • 半山一眸,世界真奇妙

    半山一眸,世界真奇妙

    这是一个需要静心的时代,远处的喧嚣和近在咫尺的焦躁与急迫,已经让我们不能正常呼吸。进入这本书所描写的场景,可以让你静下来,慢慢发现身边那些生活的美。
  • 旅游草根主义

    旅游草根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外出旅游的人很少,外出旅游多以公务旅游为主。随后,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开始组织员工旅游,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旅游开始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自己报团参加旅游。旅游者呈现草根化趋势,主要表现在旅游者人数急剧增加,普通百姓参与旅游。
  • 江南市镇旅游文化研究

    江南市镇旅游文化研究

    需要向广大读者说明的是:第一,江南市镇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而本书在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是以南浔、周庄、乌镇、同里、西塘、角直六镇为比较研究对象,并兼顾其他市镇。第二,为了使本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本书在结构上是按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教育主线来分布的。第三,由于各章内容是相对独立的整体(部分内容也已在有关杂志发表),所以各章内容难免有交叉重叠之处,敬请读者谅解。
热门推荐
  • 重生之钟情

    重生之钟情

    一块神秘的千年血玉,将玉石雕刻小天才带到了一个神奇的女尊王国。看着那些娇滴滴的柔弱少年,萧瑶表示她接受无能。直到遇到那个冰雪般的男子,心就那样遗落了。“一生一世一双人,我给你的承诺,嫁我可好?”本文男生子,男主并不是那种柔柔弱弱娇滴滴的小受类型。希望大家喜欢,很宠的哦……
  • 畏余生

    畏余生

    像个迷一样,在这个冰冷的世界禹禹独行。不知哪里会有光,或许还有一个窗口?
  • 蓝星风云

    蓝星风云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九霄龙吟惊天变,风云际会浅水游。蓝星经过几千年的衰落,人类已没有了祖先当初的荣光,就连整个星球也几近走到了生命的心头。但是,一场天变,改变了蓝星和依靠蓝星而成长的动植物们的生命轨迹。这次天变,不管是人类还是动植物都获得了不可思议的能力。秦昱,蓝星上生活着的几十亿人类中的一员,他也是这次天变所获得好处的人类之一。但是,在这次天变中获得好处的人或物,又有几个能够带领自己的族人踏上整个宇宙的种族的巅峰,再现当初他们祖先的荣光?
  • 白日有梦

    白日有梦

    自己做的梦,随笔写,第一人称向,有时有男主,有时无
  • 天残指

    天残指

    他是外星人,且地位非凡。他是人体学领域神一般的存在,且拥有完美的五官与身材。但是!他却残缺了一指……是诅咒?是天谴?还是神之惩罚?来地球找找答案吧……
  • 京洛再无佳人2

    京洛再无佳人2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明星一跃成为演技派影后,她用演技粉饰太平,骗过了天下人,却骗不过赵平津。为了她,他能豁出一切,与家族,与全世界为敌。我对不起的女人,这辈子,就你一个。帝都昌平盛世景,容不下伤心失意人。京洛再无佳人,只剩孤舟。
  • 苍龙血玉

    苍龙血玉

    原本他有一个心爱的女子,一个要好的兄弟,可正是他拥有的这些,让他迷失心智,继而丧心病狂,以至于自取灭亡。一千年的世事沧桑,带着无尽的怨恨,他又来了这片土地,弄得皇城动荡,人生纷织,引发了一场天地浩劫。
  • 沦为女仆:总裁的豪夺妻

    沦为女仆:总裁的豪夺妻

    她系在绳子了中央,一头是亲妹妹的怨恨,一头是他的索取,她痛苦不堪,却无计可施。他用妹妹的安危禁锢着她,她成了他的女仆,从步步为营,到真心沦陷,直到她知道他竟是妹妹疯狂爱着的男人,她犹豫了……她走在亲情和爱情的钢丝上,走错一步,都是万劫不复。
  • 御鬼册

    御鬼册

    天地本为混沌,经过漫长时间的衍变,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天地分阴阳,又经过漫长的时间,人神魔孕育而生。就像影视小说那样,人神魔总有纷争,总要经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役,邪不胜正,魔族被消灭,人神损失惨重,人类经过修养身息逐渐恢复,而神族却不可避免的濒临灭绝,如今神族已经失去踪迹,不知是归化还是隐匿得不为人知。世间原本没有鬼族,因为长时间的生灵涂炭,灵气浊气混杂,人类身死之后,强大执念与灵浊二气交融,再加上环境因素而幻化成了魂,飘荡于世间。魂,虚无缥缈,只有神魔可见,后来因为一位强大神灵的帮助而自成一族,名为鬼族。鬼族拥有神魔的特性,与天地同寿,自创鬼术更是一绝,实力不输神魔两族。鬼族为了感谢帮助他们的那位神灵,全族抽取自身精魄凝聚成册,其名御鬼册,御鬼册由鬼族精魄而成,对他们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只要神灵吩咐,他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神灵本就强大,更何况拥有不输于神魔的鬼族相助,消灭魔族更是如虎添翼,在最后一场大战中,那位强大神灵归化,御鬼册也不知所踪。
  • 蓝染微凉夏

    蓝染微凉夏

    她就算失忆也一样对他留情。他不管发生了什么永远对她深爱。可命运总是顽皮的,天从不随人愿。可是,他们经住了命运的嬉闹。彼此之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