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71500000001

第1章 广州之战(1)

一群英军士兵在追赶着逃跑的清军,清军躲到了一间房子里,英军想都没想,就靠着房门开枪射击。伴随着一声轰隆巨响,数十名英军士兵被炸上了天。英军军官恍然大悟,这里原来是清军的火药库,竟然连个标志都没有。

常胜将军的马桶阵

林则徐、琦善、伊里布,这三个人一直是大清朝的中流砥柱,也是整个中国最能干的官员,他们一个个相继倒下了,原因各不相同。

林则徐因为引发战争被革职,伊里布是因为懦弱无能,不能收复定海,琦善则是因为私让香港。现在问题摆在道光皇帝面前,如果连琦善和伊里布都没有能力,都会在英军的恐吓之下无能不堪,那么大清朝还有谁能够解决这场战争,还有谁会勇往直前一无反顾。

道光皇帝没有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在道光看来,和谈的旨意是自己下的,那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在白河口时,英军距离北京不过数百里,天朝的防守还不够完备,暂示羁縻也是可以允许的。

道光自己一直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英军是否桀骜不驯。既然对方表现得非常恭顺,出兵征剿倒显得天朝小气。

可是一到广东,这些英军又要索赔,又要割地,全不将天朝放在眼里,那当然要大兵征剿,以示天威。可气的是,琦善竟然一一答应了这些无理要求。

琦善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还容易解释。伊里布却是老于行伍,接战无数,再加上浙江提督余步云,更是百战余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兵。他们面对的,只是定海的千余英军,为什么不敢出兵大张伐挞,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怯战,难道真的像其他大臣说的那样,是因为意志不坚定,缺乏决战的勇气吗?

革掉了琦善和伊里布,还有谁,会有勇气与英军决一死战呢?

道光皇帝想了一个办法,他要用一整套阵容,一堆著名的大臣,去解决勇气的问题。一个人领兵容易怯战,如果是一堆人的话,特别是将一堆名臣放在一起,就会有一个相互鼓励的作用,总不可能所有人都在想办法抗旨吧?!

在这些人里,首先要考虑的是领兵大臣,道光皇帝想到了领侍卫内大臣奕山。奕山是自家人(道光皇帝的侄子),又是天朝最高级别的武将(正一品),爱新觉罗的江山也有他的份儿,他绝对会比琦善更加忠于大清。

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参赞大臣,道光皇帝想到了隆文。隆文是军机大臣,又是户部尚书,用隆文负责军需供应,应当是最合适的人选。

当然这是一场战争,最重要的还是武将的配置。湖南提督杨芳是不二人选,他是天朝的常胜将军,打了一辈子的仗,整个中国没有人比他更懂得战争。

不过杨芳的年龄有些偏大,身体也不健康,需要一个活力充沛的年轻将领来辅佐他。道光皇帝想到了四川提督齐慎。齐慎也是百战之身,除了杨芳和余步云之外,他是天朝的第三号将领,年纪不小,但气力正盛,用他来辅佐杨芳,是最合适不过了。

除此以外,广州处理的是洋务,与洋人打仗,还需要一位洋务专家。原两广总督祁贡在广州多年,不但精通洋务,而且老于事故,有他在,这些带兵的将领,也不至于被洋人蒙骗。

那么整个广州的防务,就由这五个人共同组成一个领导班子,来全面负责。再加上刚正不阿的林则徐、在广州为官多年的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广州将军阿精阿、汉军副都统英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整个广州一时间,名臣名将汇集。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吝啬一生的道光皇帝紧急从户部调拨了三百万两白银,从七省调集四万援军,再加上广州行商的派捐,前期组织的水勇,无论是从经费,还是人员,都显得十分充沛。以这样豪华的阵容,这样的规模,对付数千英军,怎么看都是绰绰有余,简直可以说是小题大做。

当然,道光对这场战争,也是有严格要求的,他要让英军片帆不回。要知道这些洋人擅长海战,如果不能全歼,让他们逃遁的话,那么整个中国上万里海岸线,将受到无穷无尽的骚扰,后患无穷。

在这些官员当中,道光皇帝最看重的就是湖南提督杨芳,因为他是道光朝最著名的将领,大清朝的常胜将军。

在大清,杨芳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他十五岁参军,从一名小兵做起,打了五十五年的仗,绝对属于身经百战。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吴八月苗民起义当中,他只身深入起义地区侦察情报,立了重大军功,被破格提拔为守备。两年后,在川陕清剿白莲教的战争当中,他逢战必当先锋,大败起义军,受到了嘉庆皇帝的赏识。

他最著名的一战是在石笋河,当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九个人,遇到了上千叛匪,他让两人赶回求援,然后率领七人七骑奋力冲杀上千叛匪,勇不可当。他人生当中最辉煌的时刻,是跟随百战将军杨遇春征讨新疆张格尔的叛乱。这场战争一共打了七年时间,结果战败的张格尔逃到了浩罕国(今乌兹别克境内)。杨芳率领段永福、胡超等五百勇士,深入浩罕国上千里,终于在喀尔铁盖山全歼叛匪,生擒张格尔本人。

深入敌境,千里擒贼,槛送京城,杨芳声名大振。他被道光皇帝封为三等果勇侯、太子太保,绘像紫光阁,并特赐紫禁城骑马。从此之后,他带领军队走遍全国的各个角落,剿灭了一起又一起的叛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无后患,为大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是真正的戎马一生,也是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除了已故的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外,整个大清朝没有人比他更懂得战争。

如今广州战火纷飞,琦善又一意卖国,为了挽回这种颓势,道光皇帝急怒之下,重新启用已经退休的杨芳,就是希望用他的威望,以及他丰富的军事经验,提振士气,一举歼灭来犯的英国侵略者。

3月5日,就在英国军舰抵达广州城外,守军大溃,猎德、二沙尾炮台相继被攻陷的时刻,万民敬仰的杨芳来到了广州。

杨芳的到来,给这座恐慌的城市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所以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这位70岁的老人身上,一时间百姓登城欢呼之声不绝于耳。

道光皇帝特意指示杨芳,不必等奕山和隆文到达,只要一有机会,就将所有洋人全部歼灭,穷追猛打,不使片帆回驶。

道光皇帝的这种盲目乐观,并没有使杨芳失去判断力,他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这些洋人。在他看来,对方既然敢攻击广州,肯定具备一定的实力,如果真能一举歼灭,琦善绝不会白白丢失这个立功的好机会,所以杨芳还没到广州的时候,就已经认定这些洋人并不容易对付。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他在来广州之前,特意拜访了晚清名士包士臣,他的这个推断也得到了包世臣的肯定。包世臣告诉杨芳,所谓洋人不擅陆战,摔倒不能爬起的谣言,绝对不能相信。洋人也是生长在陆地,又不是生活在海里,怎么可能双腿不会打弯,更不可能不擅陆战。另外还有,洋人此次用兵,有火轮船的便利,一息之间就可以转战沿海万里,绝不是以往的盗匪所能比。再加上汉奸遍地,内地一举一动都难逃窥探,只怕这些洋人会比明朝的倭寇更加难办。

所以杨芳在离开湖南的时候,对英军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他只是想不明白一件事,这些洋人发动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他的内心里,有一些不太清晰的想法,这些洋人专为贸易而来,可是一旦打仗,贸易自然会受到影响。对洋人来讲,这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为什么他们还要一意求战?如果洋人真的是为了贸易而开战的话,大清只需要重开贸易就可以了,又何必兵戎相见劳民伤财。

鸦片战争是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结果,杨芳不具备这些知识,他当然无法理解。他不知道,他的这些想法,与琦善最初的想法不谋而合。如果按当时的舆论,他已经误入了叛国的歧途。领兵的将军,不与敌人做殊死的博斗,却去探查敌人的意图,从封建理教的观点出发,这本身就是大逆不道。

可他还是想不通这件事,因为自古以来,战争的目的一直是开疆拓地,逐鹿中原。即便不能改朝换代,至少也会包含政治目的。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哪一场战争是纯粹为了经济企图。

英国跟中国相隔几万里,显然并不具备逐鹿中原的可能性。如果仅仅是为了贸易而打仗,岂不知,战争影响最大的就是贸易,难道还能指望两国开战,商贸照常进行?如果中国战败了,当然不会与仇敌开展贸易,即使中国战胜了,贸易重开的可能性也不大。想要在中国赚钱,只有成为伙伴一条路,这些情况英国政府不会不知道。但要说英国不是为了贸易,那他们又是为了什么?

杨芳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告诉了道光皇帝,他很想知道皇帝的意图。他没料到,道光皇帝对他的这些想法异常气愤,直接给他下旨:

现在绝不准讨论重开贸易的事,你只需要给朕全歼逆夷,务令片帆不回,其他的事你不要插手。

杨芳带着满腹的疑惑,来到了广州。这道圣旨也等于给他划上了一道清晰的界线,除了领兵作战,其他所有事情,他都不能插手。

也就在他刚刚抵达广州的时候,义律下令英军,攻击了二沙尾岛的中流砥柱炮台。

这是广州城外一个重要的防守据点,共有三十六门大炮。当英军战舰轰炸这座炮台的时候,守军再次闻炮大溃,逃得无影无踪。

杨芳就站在广州的城墙上,目睹了英军的坚船大炮,看到了那摧枯拉朽的破坏力。他此时已经是71岁高龄了,由于长期的战场生涯,他的耳朵已经被炮声震聋了,但他还是站在城墙上,目睹了英军的整个进攻过程。

当满天的飞弹倾泻到炮台时,守军闻声大溃,毫无抵抗的勇气。不逃是不可能的,连洋人的踪影都没有看到,就已经被这些开花炮弹炸得人仰马翻,还有谁会有信心抵抗下去。

像这样一边倒的战斗,杨芳还从来没有见过。在这一瞬间,他明白了琦善议和的原因,也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战争的结局。

炮弹从他的身旁呼啸而过,官员们拉着他躲避炮弹,他无动于衷。他是身经百战的将军,无数次死里逃生,这些炮火还不足以吓到他。但如何扭转战局,他却想不出一点办法。他看到了英军炮弹的威力,也明白了英军大炮的射程,他解释不了这一切。

杨芳觉得,不解决炮弹的问题,就无法打赢这场战争。于是他问了现场官员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洋人的军舰漂浮在江面上,打出的炮弹却比我军的更远更准,这是什么原因,难道他们的大炮就没有后坐力吗?

在场的官员们面面相觑,没有人可以回答他。

杨芳自己的回答把所有官员都吓了一跳,杨芳说出了意味深长的三个字:有妖术。

后世的学者们认为,杨芳跟白莲教那些号称刀枪不入的叛匪打了一辈子仗,所以耳濡目染,以为英军有妖术。实际杨芳所谓的妖术,就是能使炮弹更准更远的妖术,是能让炮弹落地开花的妖术,所指的是军事科技水平,只是他自己说不出个所以然罢了。

回到城里以后,杨芳陷入了深思,他是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也知道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现在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波涛汹涌的江面,无坚不摧的大炮,铜墙铁壁的军舰和闻风溃逃的清兵。

这里没有千里戈壁供他驰骋,也没有近身肉博让他扬威,这里对阵的双方,谁都看不见谁。相隔数里距离开战,大清的守军连军舰都还没有看见,就已经被炸得粉身碎骨了。

如果没有相适应的军事技术,不解决这些坚船大炮的话,那么这场仗根本就不用打,败局已定。

他苦苦思索着,始终找不到破解的办法。江面又宽又急,没有水师支援,英军船体坚固,我军炮弹无法击穿船身,所以英军早已立于不败之地。而我军没有相匹配的防御设施,没有能够杀伤英军的武器,只能在敌方的摧残之下四散逃亡。

怎么办?

为了听取更多的意见,他找到了林则徐,希望林则徐能给他一个答案。在接下来的十四天里,他与林则徐见面十一次,最后干脆就住在了林则徐的家里,一住就是八天。

两位曾经的战友(林则徐曾任湖广总督,是杨芳的老上司),一起商讨着制敌方略,一起构思着破敌的办法。两个人看上去相谈甚欢,实质上,林则徐提供的所有办法,都没能得到杨芳的认同。事实是,连林则徐自己,对突如其来的战局,也是无能为力。他已经将家眷送到了城外,他对守住广州城也不再抱有幻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杨芳突然发现,自己与琦善一样,陷入到了战守两难的境地,因为他也收到了道光皇帝的严旨。道光皇帝对他说:

洋人已经驶入内江,正是痛歼的大好时机,洋人士兵不足三千,只需要断其归路,前后夹攻,一定可以扬威东南。杨芳久历戎行,受恩深重,是朕的参赞大臣果勇侯,若是杨芳都不能为朕解忧,试问还有谁能?朕日夜期盼,遥望东南,静待捷音。

这是一道严旨,也是一道催命符,战争不是儿戏,更不是道光皇帝的想当然。没有相当规模的战舰,不要说全歼,只怕连靠近洋人都变成了奢望。隆隆的大炮轰炸之下,清军根本连洋人的面都见不着,就已经闻炮而溃、丢盔卸甲了,又怎么去断其归路,前后夹攻。

可现在最难办的,竟然是如何去面对道光皇帝的殷切期望,总不能直言相告,说我军四万敌不过英军三千?那样的话,皇帝又会怎么看待自己这个常胜将军。

其实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没有见过洋人,没有见过大海,更加没有见过英国战舰。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三千英军,就会让意气风发的琦善畏首畏尾,定海的一千英军,就能让百折不挠的伊里布庸懦怯战。现在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杨芳的身上,虽然他一口气任命了五名大员,但军事的指挥权,实际是派给了杨芳,就是指望杨芳能够捷报东南。

一口气下拨三百万两白银,是道光一生为数不多的壮举,集结的四万大军,也是大清上百年来难得的豪迈,要是这样都不能克敌制胜的话,那就不是这些大臣无能,而是道光皇帝本人愧对列祖列宗了。

这所有的一切,杨芳的心里是最清楚的。封建帝国的信条就是主辱臣死,除了以身报国之外,并没有第二条路,虎门的关天培已经给自己做了榜样。保住广州是自己的责任,城毁人亡也是坚不可移的信条,难道万民敬仰的果勇侯连关天培都不如吗?

杨芳当然知道,中国历朝历代诿过饰败的将军数不胜数,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负不起战败的责任。大清朝立国以来,对战败的将军,从来不会宽恕。失城寨者斩立决,是所有将军必须恪守的纪律,这条铁的纪律已经执行了二百年,从来没有通融过。

杨芳心里十分清楚,绝不能把广州的实情汇报给道光皇帝,一旦上报,那就是怯战卖国,被革职抄家的琦善就是现成的榜样。但如果毕其功于一役,导致大败而归、广州沦陷的话,那损失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世威名,而是大清朝百年未有的惨局。

战守两难摆在了杨芳的面前,开战绝不可能赢,广州也坚决不能失守,失了广州,谁都担不起这个责任,包括道光皇帝本人在内。

同类推荐
  • 辛亥:国运1911

    辛亥:国运1911

    本书介绍了清末黄花岗起义、立宪运动、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1911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世道人心

    世道人心

    什么叫世道,那原是古人所云圣王的治世之道,也是按照国人的传统理念所构建出来的一种理想的生存环境。……当圣人不再成为圣人,他们的治世之道也同时不再为人们所乐道。世道变了,变得如此之快!它将生活干其中的人们也一同裹胁了去。以前,人们追求的崇高精神正日益被万能的金钱所奴役,过去的革命理想变成了金钱拜物教。世道之变所形成的新风气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心灵。由世道之变而来的世风之变,在今天正渐渐演化为一种人心的跌落与更督。今天,说世风日下,还多少有些厚古薄今,但是说人心不古,恐怕没有多少人不同意了…
  • 御权倾

    御权倾

    重生到大秦武王之子,入宫当质子,天下有九权,三皇权,三朝权,三名权。不要慌张先吃个夜宵先。
  • 归鸿去

    归鸿去

    这是一个只求苟全性命的乱世!辛棘奴、觥几仇、萧长风等人置身在如此一个历史大潮中,会落入哪一道?他们会是那马革裹尸的战士,还是那受尽欺辱的奴隶,抑或是那浪迹江湖的浪子?会有怎样的欢愁悲喜?会有如何的爱恨情仇?是否,他们也会有那种生离死别爱与恨的命运?这是一个关于男人奋斗在大时代的故事!
  • 闯荡岁月与借妻还妻

    闯荡岁月与借妻还妻

    我生于窘时,长于困境,几次婚恋,数度撕裂,还演变成“借妻还妻”的闹剧。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过上安居乐业的康宁生活。写此拙作,意在让现今拼搏的人们鼓起勇气,闯过山重水复,即能迎来柳暗花明;也希望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们,忘却伤痛,把精力集中到振兴中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
热门推荐
  • 我可以伐天悟道

    我可以伐天悟道

    “恭喜宿主,斩杀邪道魔主,获得大量技能点,悟道点可提升技能熟练度。”穿越高武世界,成为一下级小国皇子。牧北开始发现每杀一个生灵,便能得到大笔技能点。(模仿一本书写的,但故事绝不简单。不会一样。)
  • 月映江山

    月映江山

    高三女生黄媛高考前猝死,却领到一张投胎志愿书,无奈之下选择了“服从调剂”,却错误地投胎到了黄月英的身上,且看她如何与诸葛亮擦出爱的火花,不一样的三国,不一样的月亮传说。她是月,阴晴圆缺,变化不断。他是光,带给蜀国人民希望之光。月亮映照下的江山,也是月英眼里的江山,乱世中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来。
  • 部落战争——我的村庄

    部落战争——我的村庄

    野蛮人,法师,弓箭手,巨人,究竟谁能够为最强者?
  • 仙贼传

    仙贼传

    修仙之道,乃求长生,无有善恶,不分正邪。奈何有人就有江湖,自分出正邪两道。一个受尽磨难的孤儿走上修仙之道,曾经立志参军建业,惩奸除恶,但却因意外从天才变成废物,被帝国军队拒之门外。又因奇遇重新修炼后,他却因救亲人杀死军队统帅的恶少公子,成了通缉犯,被迫走上了逃亡之路。
  • 点墨成书

    点墨成书

    生活中的闲暇时光,不免放空脑子感叹人生种种。所写这些篇随笔感悟的理由,不过是一个有时会感到寂寞的我,想求得情感上的共鸣罢了。请让我明白,屏幕那边的你,或烦恼,或悲伤,或癫疯,或痴狂,但与我同样,深陷在看不见的泥潭之中,一直在挣扎。然后彼此微笑,轻声细语一句:“愿你幸福。”
  • 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本书为“大唐才子系列”中的一本,评述了实现李白豪放洒脱却又坎坷悲情的一生,书中结合他的诗作,为读者展现了少年意气风发,追求梦想,游历名山大川,广结好友,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狂放不羁,官场失利,报国无门,客死他乡的过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当代人的感慨和反思,不失为一本可读性强的通俗读物。
  • 灵龙变

    灵龙变

    是人又如何?是妖又如何?万事万物本为一体。但争斗、厮杀却从来都不曾间断过。为名?为利?说到底,所求不过是为了内心深处那一份慰藉罢了!
  • 腹黑殿下的雪神公主

    腹黑殿下的雪神公主

    她,天上的雪神,不小心落入四十一世纪,最惨的还是还落在了一个血腥的场面,那就是两大黑道殿下PK的地方。从此她的人生就处于不安宁之中。一个腹黑邪魅,一个腹黑霸道,谁才是她的幸福。她失去的记忆又是什么?一个一个的妖怪美男出现到底是为了什么?一千年前的他又是谁?
  • 星阶宇宙

    星阶宇宙

    星际文明的指挥官洛十陨落在对外战争中他的意识穿过了黑洞,在黑洞的压缩下,他最终居然活了下来,踏入了一个土著星球...........
  • 龙凤斗:天命帝妃

    龙凤斗:天命帝妃

    她是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国子娇女,只可惜一夜之间国破魂断,她带着满腔仇恨重生归来,舍弃红妆,布入玄门,潜心修炼只求驳天命,保家国。他是名震三界的驭妖师,偶然在魔君手中救下初入红尘的她。至此之后,他们亦师亦友,相识相知。她芳心暗许,不惜用神珠为他续命。他却若即若离,不惜杀子夺珠,亲手斩断了她的生路。他们从相识,相爱到相杀,天下因他倾尽那一刻,她却陨落于忘情川。再见她时,她已忘了前尘。他已是九州之主。梨花树下,花落似雪之时,他问她:“我许你半世之命,你可否能在爱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