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80400000002

第2章 角色以外的那个是什么

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投入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起先,是父母的孩子;后来,又成为孩子的父母。与此同时,还担纲着形形色色的职业身分、社会身分。事实上,在这场无休止的连续剧中,我们有着演不完的角色。即使眼前这个角色命终,不过下场片刻,又会换上另一副面目登台。

戏中,多数都是敬业的演员,以至入戏太深,完全沉溺在角色中,以为这是人生的全部。于是乎,忙得想不起“我是谁”。或者说,根本不曾想过,角色以外的那个是什么。常常,我们会听到一个声音在向自己发号施令,但一入戏,就忘了回头看一看,这声音究竟来自哪里。其实,那正是一个隐形的导演,一个不断指使我们如何演绎角色的导演。

这个导演的名字,就是“心”。

我们越来越浮躁的心靠什么去滋润

人类总是不停地追逐,却不懂得对已经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我们能拥有明亮的眼睛就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盲人来说,绚丽多姿的彩色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能拥有清晰的听觉也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聋人来说,悦耳动听的声音世界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给予我们健全的色身,仅仅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多么富有和幸运呵!

同样,我们要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假如有一天,太阳不再如期而至,地球就会陷入黑暗;假如有一天,江河不再提供水源,人间就会成为废墟;假如有一天,空气不再充盈天地,世界就会令人窒息。我们享受着阳光和空气,却不必为此付出任何费用。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免费享受,习惯到熟视无睹的地步。

滴水之恩,尚要涌泉相报,我们从自然中得到的,又岂止是滴水之恩?如果说我们有享受自然的权利,那么,我们同样有保护自然的义务。不仅是为了使用自然而珍惜它,更是为了表达一份感恩的心。

佛陀告诉我们,世界会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天文学家也告诉我们,地球会有毁灭的一天。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这一天的到来还非常遥远,其最终结果也不是人类所能左右的,但我们的行为却能加快或减缓它毁灭的速度。尤其在今天,被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人类,破坏力已远远超过了从前。在人类生活的早期,祖先们也砍伐过森林,也捕杀过动物,但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尚不足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与自然的丰富蕴藏相比,也还是微不足道的。

或许正是自然的宽容,将人类纵容到今天这种忘恩负义的地步。但自然不会永远沉默,事实上,频频发生的自然灾难,正是它向人类发出的一次又一次警报。如果我们还不能反省,而是继续随心所欲地生活,无疑是在加速自己的灭亡。工业时代到来之时,人类为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而欢呼,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搭上的只是奔向末日的列车,还会要求它快一些、再快一些吗?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更以它的宁静祥和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世上还有什么比大自然所展现的美更加丰富吗?还有什么比大自然所带来的享受更令人心旷神怡吗?

遗憾的是,现代人似乎已经忽略了自然的存在。我们每天想的只是金钱、事业,想到的只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喧闹的声色刺激。我们没有闲暇去欣赏田园风光,没有心情去感受鸟语花香。电力使城市彻夜灯火通明,却使皎洁的月光变得暗淡,我们已很难理解古人对于明月的眷恋,也不再对它带来的清凉心怀感恩。当诗情画意从生活中悄悄溜走时,我们越来越浮躁的心又靠什么去滋润呢?

从钢筋水泥的建筑中走向郊外吧,在自然的怀抱中放松身心,体会一下清风带来的慰藉,泥土带来的芬芳。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享受自然的时候,才会由衷感激它的给予,才会珍惜它的一草一木;而不是去污染江河,那是自然的血脉;不是去破坏植被,那是自然的毛发;也不是去掠夺矿藏,那是自然的骨骼。如果说自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那么它不仅属于今天的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后代。我们是继承者,但决不是唯一的继承者。

阳光下甩不掉的影子

我们可以逃避环境,但能逃离我们的心么?能逃避这被我们忽略已久,甚至从来不愿正视、不愿面对的心么?

百年后,我们的事业、家庭在哪里?我们在世间拥有的一切在哪里?不必说这些,即使是与我们须臾不曾分离的色身,也将灰飞烟灭,不知所踪。但生命不仅仅是这一生,死亡也只意味着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离不开炽然火宅般的三界。

何去何从?在出离生死之前,生命的洪流仍将延续。心所造作的种种业力,仍将永远跟随并影响着我们,乃至尽未来际。就像一张通存通兑的存折,它的使用范围是过去、现在、未来,而它的有效期则是无限,唯有解脱才能将它注销。所以说,拥有什么样的心,对我们才具有永久的意义。

这一生,我们会做很多事。而在做事过程中,我们不仅成就了外在的事业,同时也成就了我们的心。我们每做一件事,都会得到两种结果:一是外在的,一是内在的。比如开办公司,打造名牌产品及获取经济利润是外在结果;工作过程中用心参与,所得到的工作经验及由此形成各种心行习惯,则是内在结果。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们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结果引发贪心、嗔心等种种不善心行,并不断地将之培养壮大。最后,事业虽然成就了,内心却变得不堪入目。

我们要知道,事业的成就是短暂的。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再辉煌的事业也不得不放下。但心中留下的善恶种子,积累下的习惯,即使我们想放也无法放弃,就像阳光下甩不掉的影子。

执著是妄念的土壤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之因?这就要必须放下对世间的执著。但这些执著是有粘性的,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需要通过相应的思维和观修来解决。念死无常,就是帮助我们对治执著的有效手段。

生命虽然生生不息,但我们现有的这期色身,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不管事业做得多大,家庭多么美满,最终都要两手空空地撒手归去。

死是一定的,死亡时间却是不定的。佛经说,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无论再强健的人,再高贵的人,只要一口气不来,转息就是来生。在不久前的汶川大地震中,几万人的生命,几十乃至几百年建设的城市,顷刻毁于一旦。所以,生命是无常的,朝不保夕的,不管我们对世间有多少牵挂,多少留恋,一息不存,所有这些就和我们阴阳两隔,了无干系。

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事业、金钱,乃至儿女、家庭,哪一样可以帮得上忙?再多的钱不能交易,再亲的人不能替代。真正能够影响生命走向的,就是心念的力量。佛陀教导的念死法门,就是为了令众生减少执著。当这种执著被逐渐清除,妄念就会失去继续生长的土壤。无论多大的树,都是离不开泥土,离不开根系的。我们想让这棵树从此消失,仅仅砍去枝干树叶还不彻底,必须连根拔起,或挖去它所依附的土壤。

妄念的土壤,就是我们对世间的执著。在我们的感觉中,世间是常的,人生是乐的,于是就会执著不舍。但佛陀以智慧彻见的世间真相,却是无常而痛苦的。倘能具备这一认识,妄念就失去了生长土壤,更无法产生作用。反之,如果我们放不下这种执著,就不可能平息妄念,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执著就是在给妄念浇水,给妄想培土,使妄想迅速生长。

所以说,想要消除妄念,唯有真正认识到轮回之苦。这种思考,不是轻描淡写地想一想,而是年年想,月月想,天天想。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自己:轮回是苦,人命无常。在反复不断的提醒中强化心行,直到这一认识成为我们确定无疑的观念。

这种对无常和苦的思维,是修习任何法门的重要前行。就像播种前需要平整土地、清理杂草,庄稼才会有良好的生长空间。同样,正念也需要在良好的心灵环境中才能生长。对世间的执著淡了,内心清净了,佛号才不会被种种妄念所干扰,才不会被它们侵占生长空间。这样的念佛,才会具有力量。

时时都在发生的心灵因果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强调因果。但我们所以为的因果,往往局限于现象,局限于具体事件。事实上,意识活动也离不开因果,我称之为“心灵因果”。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这种因果时时都在发生,只是我们未加关注而已。当我们不断重复某种想法时,会使其力量不断增强,久而久之,成为重要的心理因素,进而固定为习惯、性格乃至人格特征。这就是由因感果的过程。

在我们的内心,每天会出现各种心理,但能够得到重复乃至不断重复的,都是我们最在意的事。因为我们对内心缺乏观照,所以,这种重复往往是被动的,是不自觉地被串习推动。我们看到喜欢的人,不由自主就高兴了;看到讨厌的人,不由自主就起了嗔心。但从来不去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绪?这些情绪是否健康?是否会使心陷入贪著或对立中?如果不加观察,这些情绪就会随串习自动复制,就像电脑中善于自动复制的病毒那样,最后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有些人相恋后,一旦失去对方,会情绪失控到自寻短见。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他把所有心灵能量都投射到恋爱中,从而制造出力量无限之大的情绪,并作为全部精神支撑。因为这种错误强化,失恋就等同于失去精神依托,甚至丧失活着的兴趣。如果不是把这种对爱的依赖放大到病态程度,失恋不过是一个挫折,哪至于构成这样的悲剧。

佛法认为,心是无常、无我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我们可以对心进行改造。在生活中遭人排挤,若嗔心较重,不但当时会生气,事后还会越来越气。因为这种得到重视的嗔心不会轻易善罢甘休,而会继续搜索出种种“值得”生气的理由,为怒火不断添加燃料,最终使嗔心冲天而起。如果在逆境现前时保有智慧观照,怒火就不会被点燃。如果在怒火点燃后还有一点观照,就不会继续火上加油,使内心完全燃烧起来。

因此,我们在谨言慎行的同时,应着重培养智慧观照,这样才会避免错误行为的发生和扩大,避免负面心理的重复和增强。

物质财富 PK 精神财富

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去信仰。

如果智慧、慈悲、爱心和信仰也会失去的话,那只是由于我们不加珍惜而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自甘堕落。我们叹息世风日下,叹息人心不古,事实上,这正是由于人们精神世界的贫乏所致。在今天,旧的价值观被推翻了,新的价值观却没有如期而至。在丢弃了“越穷越光荣”的口号之后,压抑已久的物欲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无休止地激发出来了。随着社会商业化的进程,人们的贪欲空前地膨胀起来:对奢侈品的需要,对财富积累的需要,对权利和虚荣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如此迫切,使我们来不及按部就班地去实现。俗话说,“财迷心窍”,当我们的眼中只剩下金钱的时候,不仅职业道德不见了,甚至伦理道德也不见了。

在金钱挂帅的旗帜下,很多人似乎已经忘却了精神的需求。正是这种忘却,使我们的内心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为什么今天的人对物质的需求如此迫切,对财富的占有如此贪婪?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在指引,没有崇高的理想在驱动,没有坚定的信仰在支撑,甚至没有道德的力量在约束。为了追求物质财富,我们不仅忽略了精神财富,甚至以丧失精神财富为代价。当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片废墟之时,物质能否填补其间的空白?能否成为我们人生的无悔追求?

失去物质财富,只会使生活受到暂时的影响;而一旦失去精神财富,不仅会影响到我们一生,更会殃及后代。不难想象,一个精神空虚的父母会给子女什么样的教育?一个见利忘义的长者会给后代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未来人生,影响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前景。

所以,我们要培养心灵深处的慈悲和爱心,培养生命内在的信仰与智慧。对于人生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才是永远可以从中得到受益的源泉。

心的种种频道

心有种种心所,每一种心所都包含着相对的两个方面。智慧和愚痴相对,精进和懈怠相对,贪婪和淡泊相对,嗔恨和慈悲相对。在生活中,我们时常都面对着这样的矛盾:佛法要求我们放弃对五欲的贪著,可从感情上来说,我们又的确想去追求;佛法要求我们对众生慈悲,可遇到违背我们意愿的人和事,又实在难以克服自己的嗔恨;佛法要求我们精进,可习气又使我们常常处于懈怠的状态中。

我们的种种心所,又像是一个个频道,使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某种状态。当我们进入贪的状态时,眼前就只看见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其他的一切我们都视而不见了;当我们进入嗔恨的状态时,心中就只剩下按捺不住的怒火,其他的一切我们都无暇顾及了;当我们进入无惭无愧的状态时,脑海里就只有自己的利益,为达到目的即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在所不惜。

通常,我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总是不能很好地了解,更无法驾驭。当烦恼袭来时,我们的整个身心立即就陷入其中。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烦恼就是我们的心病,在很多时候,它远比身病的危害更大,更难以痊愈。有的人学佛几十年了,生活习惯还是依然故我,不能将所学的佛法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听到那些为烦恼所困的人说:“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正因为如此,古德才会发出“知易行难”的感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的烦恼习气是无始以来养成的,它的力量非常强大,只要遇到合适的缘,就会迅速占领我们的内心。而善的力量、理智的力量却远远不够,使我们难以抵挡贪、嗔、痴的全面进攻。

看见那些陷阱了吗

许多人都觉得世事难测,处处陷阱,稍不留神就落入圈套。其实,世间陷阱是有形的,具有相应社会经验或人生阅历便能识别真伪,不为所惑。即使涉世不深,只要带着防范之心审慎行事,也不至轻易受骗。

最难防范的,恰恰在于我们自身,在于心中各种无形的陷阱。其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我们无法逃避,更在于很少有人能意识到,甚至,我们在落入陷阱后还会将它越挖越深,以为这是人生出路所在。

这些陷阱,恰是负面心灵频道不断工作的结果。比如对某人生起嗔心,若这念嗔心不能及时制止,而是反复播放,我们就会收集到很多关于这个频道的素材。

事实上,心有着奇特的编辑功能,能将种种有关乃至无关的素材统统演变为嗔心所需的证据,使我们在嗔心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虽然,我们有时也会因这样那样的帮助爬出陷阱。但只要陷阱还在,但凡想起此人,仍会一头栽下去,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想起来就有气”。若是心灵陷阱越挖越多,那我们的一生,就会从这个陷阱落入那个陷阱,永远暗无天日,永远遭受伤害。

所以,我们要仔细审查内心,发现陷阱所在。同时,培养正知正念的力量,彻底清除陷阱,而不是简单地在表面掩盖一番,那样就会埋下更深的隐患、更重的危机。

压力——背起还是放下

压力从哪里来?往往来自过高甚至是盲目的期待。当我们设定必须达到某个目标而出现障碍时,压力就随之产生了。任何一种成功,都是众缘和合而成,是众多条件共同造就的。

其中,有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也有我们无法把握的部分。佛教中有句话,叫做“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也就是说,在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尽力而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就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强求。倘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构成什么压力了。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因为这种暂时得失造成压力,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因此带来更多的负面作用。

这个道理虽然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对于从未真正观照过内心的人来说,很难驾驭自己那颗野马般狂奔的心。即使想要放下,依然心事重重,一筹莫展。这就需要一些具体的对治方法。

佛法是心性之学,对人生的烦恼困惑有着究竟的解决之道,心理学则代表顺应时代需求而产生的治疗手段,在形式上可能比较容易为人接受。这两个领域的交流和结合,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国外已经开始尝试多年并取得一定成效。我相信,随着交流的深入,这种结合会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因为心理疾病业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为严重的隐患之一,并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心病还须心来医”,唯有从心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疾患。

知苦,是为了给心灵排毒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感受时时被各种刺激所麻痹,被各种诱惑所分散,终日在妄念中蝇营狗苟,已经失去感知痛苦的能力。但这种痛苦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忽略而消失,事实上,它会囤积在生命中,就像滞留体内的毒素。它一旦爆发,往往就会超出身心的承受力,结果就将我们一把推入绝望之境。了知痛苦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警觉,及时对治,而不是积累到病入膏肓时被它彻底打到。现在人热衷于给身体排毒,其实,我们的心灵更需要及时排毒。因为这种毒素的影响更持久,更深层。

从佛法角度来看,人生虽然有苦有乐,但所有快乐都是伴随着痛苦的。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快乐,无非是由某种渴求得到满足而产生。而渴求本身,却是因为痛苦而起。饥饿时,我们会对饮食产生渴求;寒冷时,我们会对温暖产生渴求。当渴求被满足时,会带来暂时的快乐。

但这种快乐是有前提的,饥饿时,饱餐才能带来快乐,一旦吃饱还被强迫进食,快乐立刻就转为痛苦了。可见,这种快乐并不具有本质性,否则就该越吃越快乐,越吃越想吃才是。

这种暂时的满足,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痛苦之因。我们这个有漏的色身,会源源不断地制造痛苦,包括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如果说生理需求还是有限的,那么心理需求却可以是无限的。有了钱还需要更多的钱,有了名气还需要更大的名气,有了地位还需要更高的地位。这种不断加码的需求,驱使着我们疲于奔命,永无宁日。如是,痛苦也就没有尽头了。

内心潜藏着无量种子

佛法告诉我们,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无穷无尽的种子,其中有善的种子,也有不善的种子;有无漏的种子,也有有漏的种子。每个人的种子不同,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人特别淡泊,有的人特别贪婪;有的人特别慈悲,有的人特别残忍;有的人特别谦和,有的人特别傲慢。

心灵环保就是从改变这些种子开始。在我们的内心,善和恶就像是交战的双方,而我们自己就是提供给养的那个人。我们每天所起的贪心、嗔恨心、愚痴心、我慢心和嫉妒心,都在滋养着我们的烦恼心理,都在给那些有漏的种子浇水,使它们不断增长,使它们的力量不断壮大,当它们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时,我们的人格就会随之而堕落。反之,如果我们能够从善如流,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心理,人格就能得到纯净和升华。

学佛就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的过程,这也是佛法不同于哲学的区别所在。虽然哲学也讲到本体,但只是停留在分析认识上。而佛法所阐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亲证的,我们只要如法修行,开发出自身的无漏智慧,同样有能力证佛所证。因为佛法的真理是实证的,因而就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我们仅仅通过意识去认识,还远远不够。所以在禅宗的修行里,要我们在“不思善、不思恶,一念不生”时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要一念不生?因为一念产生之时,就已落入意识的范畴。而我们所要认识的智慧和真理,是超越意识的境界,是要通过无漏的智慧去证得。

开发智慧的过程也是缘起的,在唯识宗里叫做转依,也就是转变阿赖耶识里的种子,不断扬弃其中不善的、杂染的成分,吸收并开发善的力量,使无漏种子的清净识得以显现,使我们的生命素质得到改善。

无知、心病和心药

所谓无知,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没有知识。相信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有自己的处世能力。这里所说的,是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无知。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去向何方?人为什么活着,命运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许有人会觉得,为什么要想这些问题?不想不也同样可以过日子吗?

事实上,这是人类永恒的问题,只要对人生有深度思考,必定需要面对,需要找到答案。从另一方面来说,所有烦恼都是由这些问题演化而来。我们每天都在关注自己,在意自己,觉得我在爱、我在恨、我在苦恼,把这些情绪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其实,这些情绪并不代表我,它们只是生命发展过程中衍生的心灵肿瘤。

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会发生病变。没有正确的观念和心态,内心就会烦恼丛生,郁积成病。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心理疾病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蔓延,如抑郁、自闭、狂躁等。这些疾病不仅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会使人走上绝路,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抑郁症将在本世纪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大杀手。仅在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三千万,而在全球范围内,超过五亿人正在遭受这一疾病的折磨。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怎样进行治疗?这就必须从心开始,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我们要认识到,这些疾病并不是“我”,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产生的畸变。换言之,就是把疾病当作客体进行观照,而不是在乎它,跟着它跑。那么,不良情绪就会逐渐平息。佛教的禅修,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舞台和演员

如果把心比做舞台,各种念头就是其中的参演者,它们在台上川流不息,交替登场。如果我们投入其中,每个角色登场时都去摇旗呐喊,就会在疲于奔命中耗尽一生。这不仅是对人身的极大浪费,更可怕的是,还会由此积累不良串习,影响未来生命。正确的态度,是不迎不拒,再喜欢的念头也不追随,再讨厌的念头也不拒绝。

当心能够稳定安住时,念头就会因缺乏呼应而黯然退场。否则,我们往往会被起伏的念头所左右,继续注入心灵能量,使之增大广大。每一次在乎,它的力量就随之强化。大到一定程度,我们就难以控制局面了。

因为无明,我们会把很多不是我的东西当作是我。人为什么会怕死?就是因为把身体看做是我。自然地,就会害怕“我”随着这个身体消失。如果知道色身只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暂住地,就不会对死亡那么恐惧,那么闻风丧胆了。

生命就像流水,眼前这个色身,只是其中呈现的一朵浪花。浪花虽时起时灭,流水却在继续。认识到这个道理,色身的生老病死就不会对我们构成心理伤害了,因为那纯粹是自己吓唬自己。如果执著其中有我,才会贪恋不舍,痛苦也就在所难免。

我们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家庭、财富、事业、孩子,等等。之所以在意,都是因为前面被冠以“我”的标签。因为有了这个设定,所以,“我”的家庭就比别人优越,“我”的财富就比别人重要,“我”的事业就比别人出色,“我”的孩子就比别人特殊。于是就会出现攀比心,产生竞争。因为这种自我的重要感和优越感,又会带来自我的主宰欲,总想支配别人,这就使人生处处面临冲突。

心念与轮回

《三主要道》中,形容每个生命都是“常被四瀑流所冲”。这四种瀑流,就是欲望、烦恼、见和无明的力量。欲望,就是对财色名食睡的希求,对色声香味触的希求。烦恼,就是贪婪、嗔恨、嫉妒、自私等不良心行。见,就是左右我们的观念和想法。无明,就是不觉的力量,令我们看不清自己,看不清内在的起心动念。

对于没有经过禅修训练的人来说,每当念头生起,心就会粘着其上,追随不舍,进而把这个念头当作自己。不知念头只是因缘所生,它的本身并不是你。因为缺乏观照,我们又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心念的瀑流,带来种种喜怒哀乐,也带来我们的生死和轮回。

说到轮回,我们往往联想到前生后世,以为那是玄妙而不可知的另一重世界。其实轮回的内涵不仅于此,从广义上说,轮回就是一种心理重复。所以,我们不是此生结束之后才去轮回,现在的每个当下就处于轮回中。那些做事业的人,因为对事业成功的渴求,会百般努力,不断追求,由此形成执著。这种执著又会继续强化对事业的渴求,进入下一轮的努力、追逐、执著。对事业如此,对感情、地位、权力的追求莫不如此。

每个人都在不同方面中重复某种心理。因为重复,就把心理能量不断汇聚于此,使这个念头得到强化,进而成为生命主导。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对有些人来说,事业就是一切;对有些人来说,爱情就是一切;对有些人来说,权力就是一切。这个“一切”不是偶然的,也不是谁强加于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发展而来。我们努力经营着,最后就像作茧自缚那样,把自己织进一个不及盈寸的空间,却把它当作了整个世界。

这就是轮回——它的起点在我们的心,终点则是我们执著的对象。当然,这个终点只是暂时的,因为它还会继续成为起点,展开下一轮执著。只要被某种心理抓住,我们就会不断就范,不断受其驱使。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就会形成相应的人生轨迹。有句话叫做:“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同样,心念也是在这样的不断重复中逐步定型,成为性格,成为人格。

所以,修行要从起心动念处下手。因为每一念都在积累不同的生命信息,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对此一无所知,只关注看得见的外在成果,却忽略看不见的内在改变;只在乎拥有什么,却不在乎我是什么。其实,是什么远比拥有什么更为重要。因为外在结果和我们只有暂时的关系,而内在影响才是长期甚至永久的,才是决定生命走向的关键所在。那些不良心念,在没有转变之前,会生生世世缠绕着我们,就像如影随形的魔鬼那样,令我们不得安宁。如果听之任之,轮回是没有尽头的,会不断展现与之相应的生命形式,这就是佛法所说的“业力无尽,生死无穷”。

同类推荐
  • 畅行天下的女人社交书

    畅行天下的女人社交书

    拥有好人缘的女性,不仅修养佳、EQ好,外貌不重要,人情世故占第一。社交是一门艺术,需要每一位女性从外在修饰到内在涵养,从知己到了解他人心思、博得人心,进而赢得信任及好感。
  • 透过习惯读懂人心

    透过习惯读懂人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密切、频繁,而要想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学会读懂人心。如何在最短的时间看透他人,洞察他深藏不露的内心玄机,并采取相应的交往方法,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建立人脉、成就事业必备的生存技能。本书就为你传授高超的透过他人的习惯读懂他人之心的技巧,让你在闯荡社会之中,独具一双慧眼。
  • 元曲名篇的人生哲理

    元曲名篇的人生哲理

    本书分修身、处世、持家、爱情、交友、职场、谋略七类,从“人生智慧”的角度,重新解读元曲。选入杂剧约50个,散曲14首。
  • 问题找对了,事就好办了

    问题找对了,事就好办了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问题,只有找到它才能思考谋划进而解决它。本书编写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高效迅捷地解决它,以达到成功的目的
  • 大公司跟对人,小公司做对事

    大公司跟对人,小公司做对事

    把事做对是一种技巧,一种能力;做对事是一种选择,一种方向。从前,有个年轻人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我怎样才能成功呢?”智者告诉他:“有三个秘诀:第一个是帮成功者做事;第二个与成功者共事;第三个是请成功者为你做事。”很显然,这三个秘诀里,最现实也最容易实现的还是第一个一一帮成功者做事,即跟对人,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在大公司这一点尤为重要。跟对人,就等于搭上了成功的顺风车,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甚至绕开致命的失败。也就是说,只有跟对人.才能做对事;跟错了人,整个世界也就跟着错了。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别问我是谁(天生不一对系列之三)

    别问我是谁(天生不一对系列之三)

    [花雨授权]早在第一眼看见她时,他就已在心底默默发誓,她,就是他这辈子想要守护的天使!可他的孟浪似乎将她吓坏了,那选择最贴身的方式——保镖为职业,是不是就能让她更安心一点?
  • 花之我们没有明天系列:蝶舞纷飞

    花之我们没有明天系列:蝶舞纷飞

    本文由花雨授权依旧是花的孤独凝结而成的冷酷仙境,只是,这一次,不在世界尽头,而在,你我的心中。是了,在你我的灵魂深处......孤独,如流淌在体内的血液,似一生相随的影子。与生俱来的孤独,他终于明白,只有黑暗才是自己唯一的归属。夏季的夜,微微的凉风,从窗口吹进来,吹动他的刘海。房间内没有开灯,一片漆黑。他就坐在这暗中,静静望着窗外那一弯月牙。月光落进来,隐约照出他脸上的落漠。他的右手在地板上一通乱摸,找到烟盒,从里面抽出一支白色的烟来,放入唇间……
  • 游戏世界之神石传说

    游戏世界之神石传说

    故事以时下最热门游戏与动漫改编,有海贼王的热血,数码宝贝的进化,游戏王的召唤,有英雄联盟的团战,魔兽世界的组队打boss,还可以各种穿越,丧尸什么的不在话下,本故事以卡牌为主,几个成为“拯救者”的人类为了拯救地球,穿梭在游戏的世界里,新人新书,请大家多多关照....
  • 天策录

    天策录

    人之初,性本善;天之策,阴阳谋。原本只想平凡逍遥过一生的陈青帝被逼无奈走上修习之路,为了带回妹妹,像条野狗一般,撕扯着往前。
  • 存世大道

    存世大道

    万千大道相互交织,异世与现世共存。大道尽头谁可与我争锋。
  • 老爸是大佬

    老爸是大佬

    沉默寡言、平平无奇的老爸,竟然是大佬!!!
  • 末世女重生

    末世女重生

    一个经历过末世的平凡女生,再一次醒来面对新的人生路如何坚定走过。没有大起大落,不慕虚名,她只想活着,只想能痛快的活着!
  • TFBOYS之满天星的承诺

    TFBOYS之满天星的承诺

    黯希楠的故事,凯源玺的故事,虽然,各位读者知道本文是虚构的,请用心品读。满天星随风飞舞,少年少女的故事似满天星般纯洁。(勿喷!本人知道千黯颖的脾气暴得很,就这样吧!)
  • 高塔里的魔法师

    高塔里的魔法师

    高塔议会作为魔法师最崇高的组织,依然维持着它需要人仰望的骄傲。然而,在这炫目的繁华之下,魔法的力量已经衰退,沉睡的神灵正在苏醒,就算是被视作野蛮之地的南部大陆,也在蓬勃发展着他们的蒸汽与机械。这是一个混乱而充满机会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