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77800000021

第21章 附录一 《周易》概说

(一)《周易》一书的结构

《周易》这部书,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其基本结构约包含四项元素,即卦名、卦象、卦辞、爻辞。

卦名,即每一卦的名称。《周易》六十四卦是如何命名的,遵循了什么样的体例,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卦名与该卦内容大体一致。从这个角度说,卦名可以说是一卦大义的概括。

卦象,也就是卦爻画,也称卦符。《周易》六十四卦,由六十四个卦符构成。而其中每一个卦符,又均由六个爻画构成。六个爻画,又分别由两种最基本的符号单位“—”、“”构成。其中的“—”被称为阳爻;“”被称为阴爻。以《乾》、《坤》两卦为例:

《乾》卦由六个阳爻构成,这六个阳爻的称谓,由下往上分别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坤》卦由六个阴爻构成,这六个阴爻的称谓,由下往上分别为初六、六二、六三、****、六五、上六。在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第一个爻符和第六个爻符,不称一、六,而称初、上,以表示事物发展的开始与极端。二是凡是阳爻均称九、凡是阴爻均称六,九和六在这里基本上就是阴阳的代名词。当然,为什么称九、六,这与筮法有关,读者可以参看《系辞传》的相关解读。

如前所说,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均由“—”、“”即阳爻、阴爻两个符号构成。按照数学上的排列组合,三画卦最多有八种排列方式,这就是八卦。六画卦也就是两个三画卦结合在一起又有六十四种排列方式,这就是六十四卦。所以六十四卦中的每一个卦符,又被称为重卦,即八卦两两相重。当然,八卦是如何产生的?八卦与六十四卦的关系怎样?这些都是十分复杂的学术问题,学者间迄今尚无一致的看法。

卦辞,本称彖辞。彖,是断的意思。卦辞系在卦名之后,是对一卦大义的总体说明。如“元亨利贞”四字,即是《乾》卦卦辞。《周易》六十四卦,计有六十四条卦辞。

爻辞,是对该爻爻象对应的吉凶之义所作的说明。《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六十四卦共计三百八十四爻,计有三百八十四条爻辞(如果算上《乾》、《坤》两卦的用爻,计有三百八十六条爻辞)。

《周易》六十四卦,有一个排列顺序,这就是卦序。通行本《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很耐人寻味,但究竟为什么如此排列,目前尚不清楚。学者们进行了诸多极富启发意义的探讨,但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曾用“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来概括六十四卦卦画排列的特点。所谓“二二相耦”,指六十四卦两两为对,共三十二对,如《乾》、《坤》 为一对,《屯》、《蒙》为一对。所谓“非覆即变”,指对卦的卦画不是颠倒,就是相反。覆是颠倒,变是相反。如 《屯》倒置为《蒙》,《需》倒置为《讼》等等,属于覆。《乾》与《坤》阴阳相反,《颐》与《大过》阴阳相反等等,属于变。《周易》六十四卦共三十二对,其中二十八对为“覆”,四对为“变”。应该说,孔颖达“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概括,基本上反映了《周易》卦序的特征。

为了方便记忆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古人编有一首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二)《周易》一书的编纂体例

《周易》这部书,结构特殊,有符号,有文字,符号与文字之间还有内在的联系,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这种规律,我们可以谓之《周易》的编纂体例。这种体例非常重要,对于我们理解《周易》很有启发意义。如刚刚说到的卦序的特征,就是明显的例证。这一特征在卦名及卦爻辞中也有反映,如《否》《泰》、《剥》《复》、《蹇》《解》、《损》《益》等卦名,分明具有相反之义。其他如《师》与《比》,《晋》与《明夷》、《家人》与《睽》、《既济》与《未济》等,也“并存相反之义” 参见黄沛荣:《易学乾坤》,《周易卦爻辞释例》一章。杨按:以下讨论《周易》编纂体例的观点均引自该书。。不仅如此,《易》卦既以反对为次,所以爻中也屡见反对同辞之例:

《泰》《否》反对。《泰》卦辞:“小往大来。”《否》卦辞:“大往小来。”

《损》《益》反对。《损》六五即《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

《夬》《姤》反对。《夬》九四、《姤》九三皆曰:“臀无肤,其行次且。”

《既济》《未济》反对。《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未济》九四:“震用伐鬼方。”

卦序反映出的这些特点,虽然在六十四卦中还不十分普遍,但也多多少少透露出了《周易》编纂者的思想及用心。

除卦序外,《周易》六十四卦的名称与卦爻辞之间的关系也颇值得注意。据台湾著名学者黄沛荣教授的统计,六十四卦中,全卦六爻皆嵌有卦名者十四卦:《比》、《履》、《临》、《观》、《贲》、《复》、《明夷》、《蹇》、《困》、《井》、《鼎》、《震》、《艮》、《渐》。全卦有五爻系以卦名者十二卦:《蒙》、《需》、《师》、《谦》、《剥》、《颐》、《咸》、《遁》、《损》、《旅》、《兑》、《涣》。全卦有四爻系以卦名者有十三卦:《同人》、《豫》、《噬嗑》、《无妄》、《坎》、《恒》、《晋》、《家人》、《升》、《归妹》、《丰》、《节》、《小过》。全卦有三爻系以卦名者有六卦:《讼》、《否》、《大壮》、《益》、《萃》、《巽》。有二爻系以卦名者有六卦:《屯》、《随》、《离》、《睽》、《解》、《夬》。有一爻系以卦名者有六卦:《乾》、《大有》、《大过》、《姤》、《中孚》、《未济》。六爻皆不见卦名者,仅《坤》、《小畜》、《泰》、《大畜》、《既济》五卦。黄先生认为:“总括言之,全卦四爻以上系有卦名者四十一卦杨按:包括《蠱》、《革》二卦。,三爻以上者多达四十七卦,总计六十四卦之中,有卦名者共二百四十一爻,此显为卦爻辞编纂者刻意之安排,绝非偶然之现象也。”(黄沛荣:《易学乾坤》,132页。)这的确不能被看做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或许透露出了《易》卦命名的部分根据。

每卦诸爻的取象也很值得关注。通观《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其取象的特点十分鲜明,即自下而上依次取象。如《渐》卦:

初六:鸿渐于干(干,水旁)。

六二:鸿渐于磐(磐即般,水涯堆)。

九三:鸿渐于陆(高平曰陆)。

****:鸿渐于木(木谓陆上之树)。

九五:鸿渐于陵(陵,大阜也,即土山)。

上九:鸿渐于陆(陆乃阿字之误,阿,大陵也)。

其中的“干”、“磐”、“陆”、“木”、“陵”、“陆”,表现出自下而上的特征。又如《咸》卦:

初六:咸其拇(足大趾)。

六二:咸其腓(足肚也)。

九三:咸其股(胫本曰股,即小腿)。

九五:咸其脢(音梅,脊背肉)。

上六:咸其辅颊舌(脸颊)。

这里的“拇”、“腓”、“股”、“脢”、“辅颊舌”等,也表现出自下而上的特征。据黄先生的研究,其他如《乾》、《噬嗑》、《艮》、《同人》等,其取象也都表现出了同样的特征。可见,《周易》的取象与爻位是有着密切关联的,这可能也是《周易》编纂的定则之一。

与此相关,爻辞的用字也往往与爻位相应。例如,初爻位于一卦的最下端,所以多以部位低下之物取象,就人身来说,往往用“趾”、“足”等象;就事物来说,往往用“履”、“尾”、“轮”、“藉”(在下为藉)、“潜”、“浚”(挖深)等象;就地方来说,往往用“井”、“陷”、“谷”、“郊”、“干”、“门”、“户”等象。二爻和五爻,是《易》卦的中爻,所以辞中每系以“中”字,又二爻在中,为初、三所包;五爻在中,为四、上所包,故二五爻又多用“包”字。此外,阴爻居于二五,又多系以“黄”字。又,六爻中以五爻为最尊,所以常系以“天”、“君”、“帝”、“王”、“公”、“大人”等字。其他诸爻也都有着较为明显的用字特点,这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周易》本为筮占之书,所以爻中多系有吉凶占断之辞,这些占断之辞也往往与爻位有关。如:“吉字一百二十一见,利字五十一见,咎字九十二见,悔字三十三见,凶字五十三见等。而吉凶悔吝所置之爻位,亦多经过安排,绝非随意为之。大体言之,二、五爻多吉利,初、四爻则吉利少二吝厉多,三、上爻则凶多吉少”(黄沛荣:《易学乾坤》,146页。)。黄先生做了一个统计,结果是:(1)二、五爻吉辞最多,合计占4706%,几达总数之半;其凶辞最少,合计仅占1394%。(2)三爻凶辞最多,上爻次之,三、上合计占623%;三爻吉辞最少,仅占65%。(3)初、四爻凶中求吉类最多,占4454%。我们常常说《周易》尚“中”,这个统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周易》的编纂体例当不止上述几项,学者们也还在继续探讨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些体例可能已经失传了,这也是我们今天理解《周易》之所以感到困难的主要原因。

(三)《周易》中的断占术语

《周易》作为筮占之书,有自己的一套占问术语,高亨先生称之为“断占之辞”(高亨:《周易古经今注》,56页。),主要包括“悔”、“吝”、“厉”、“咎”、“凶”、“利”、“吉”等。这些术语对于我们理解《周易》也十分重要。

“悔”字,《周易》中出现了33次,表现形式有 “悔”、 “悔有悔”、“有悔”、“无悔”、“悔亡”等,意思为悔恨。如《周易正义》解释说:“悔者,其事已过,意有所追悔之也。”另外,也指小小的“困厄”(高亨:《周易古经今注》,131页。)。

“吝”字在《易经》中出现了20次,表现形式有“吝”、“往吝”、“小吝”、“终吝”、“君子吝”、“贞吝”等。近代易学名家尚秉和先生注《屯》卦六三爻辞“往吝”说:“吝字初见。《说文》口部引作吝,云恨惜也。辵部又引作遴,云行难。愚以为凡言‘往吝’者,宜从‘行难’义;只言‘吝’者,宜从‘恨惜’义。”(尚秉和:《周易尚氏学》,45页。)“行难”就是前行艰难;“恨惜”就是憾惜、遗憾。《周易》中的“吝”字,基本上包含了这两方面的意思。

“厉”字在《周易》中出现了27次,表现形式有“厉”、“有厉”、“贞厉”等。《易传》训“厉”为“危”,即“危险”。《乾》九三:“……厉,无咎。”《文言传》解释说:“……虽危无咎矣。”以“危”释“厉”。此外,其他如《经典释文》、《广雅》等典籍,也均以“危”释“厉”。如《释文》:“厉,力世反,危也。”《广雅·释诂一》:“厉,危也。”说明在《周易》中“厉”就是“危”、危险的意思。

“咎”字,《周易》中出现频率较高,凡98见,表现形式有“为咎”、“匪咎”、“何咎”、“无咎”等。咎的意思是祸殃。高亨先生认为:“《周易》所谓‘咎’,比悔为重,比凶为轻。悔乃较小之困厄,凶乃巨大之祸殃,咎则较轻之灾患也。”(高亨:《周易古经今注》,133页。)

“凶”字,《周易》中出现了56次,意思是凶险、祸殃,其表现形式为“凶”、“征凶”、“终凶”、“有凶”、“贞凶”等。

“利”字,《周易》中出现了178次,意为有利、利于、宜于等。其表现形式为“利”、“无不利”、“无攸利”、“利见大人”、“利涉大川”、“利有攸往”、“利贞”、“利永贞”等。

“吉”字,《易经》中出现频率也很高,超过了一百多次。其意思为“善”,为“得”,为“好”,为“有利”等。主要表现形式有“吉”、“往吉”、“初吉”、“中吉”、“终吉”、“贞吉”、“大吉”等。

《周易》作为一部趋吉避凶之书,透过这些断占之辞,为人指示休咎。但通观《周易》,不难发现,这些断占之辞的背后,其实隐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例如“悔”有“悔恨”、“困厄”的意思,但悔恨往往因困厄而起,二者虽小有不同,但对人的警示意义却是一样的。悔是人的自省能力的体现,自省而知过,知过而改过,就是吉。所以,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朱熹说:“悔自凶而趋吉。”(《周易本义》)在《周易》中,“悔”字虽然出现了33次,但除《乾》上九“亢龙有悔”,《豫》六三“盱豫悔,迟有悔”等少数爻辞系以“有悔”外,其余诸条多清楚地告诉人们,“悔”的结果是“无咎”、“无大咎”、 “吉”、“终吉”、“无悔”、“悔亡”。可见,“悔”是与改过向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又如“吝”字。在《周易》中,虽然“吝”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爻辞都是通过一个“吝”字提示人们,如此行为会产生不愉快,应及早提防。南宋著明易学家朱震说:“吝者,言当悔而止,护小疵至大害者也。”(《汉上易传》卷七)朱熹也说:“吝自吉而向凶。”所以,《系辞上传》谓之“忧悔吝者存乎介”。“介”,细小。意即忧患小小的过犯,当从细微处着手。

在《易经》卦爻辞中,“厉”提示给人们的是危险。但《易经》提示危险,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正确面对或避开危险。能正确面对或有效避开危险,就可以“虽危无咎矣”(《乾·文言传》)!

“咎”为“灾患”,但在《周易》中,咎字出现98次,却只有一次是“为咎”(即将会造成灾患)。其余则“匪咎”(不是灾患)1次,“何咎”(有什么咎害,即没有咎害)3次,“无咎”93次。所以,虽然《周易》中屡次出现“咎”字,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无咎”而终。当然,“无咎”并非没有条件,条件是“补过”。《系辞上传》说“无咎者,善补过也”,“震无咎者存乎悔”。这说明,《周易》之所谓“咎”,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要因咎而悔,善补其过,以至于无咎,如魏晋时期的著名玄学家王弼所说:“凡言无咎者,本皆有咎也。防得其道,故得无咎也。”(《周易注》)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张载也说:“凡言无咎者,必求其始皆有悔,今能改之也。有咎而免者,善震而补也。”(《易说》)可见,在《周易》看来,“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咎”而不自知,“咎”而不思改。相反,如果能够“终日乾乾”,“惧以终始”,则“其要无咎”。

在《易周》卦爻辞中,“凶”大概是最令人生畏的断占之辞了,但通观《周易》,“凶”的产生总是有原因的,《周易》的卦爻辞,正是要帮助人们认识产生“凶”的原因,探寻“避凶”的途径。《系辞上传》中说:“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其以“失”释“凶”,颇耐人寻味。宋人杨万里说:“言动之间,尽善之谓得,尽不善之谓失。” (《诚斋易传》卷十七)清人李光地在《周易折中》卷十三引赵玉泉的话说:“吉即顺理而得之象也;凶即逆理而失之象也。”可见,“失”的含义颇为广泛,并不限于一事一物之失。如果专注于其普遍意义的层面,我们也可以按赵玉泉所说,失即“逆理”。“逆理”即“失道”,也就是违背客观规律,而“失道寡助”,其结果必然是凶险的。所以,在《周易》的爻辞中,“凶”产生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结为一点,就是“失道”。

“利”字作为一个断占语,主要是提示人们应该怎样做,宜于怎样做,怎样做有好处,怎样做没好处。《周易》谈“利”178次之多,说明它十分关心人们的“利益”和“好处”。不过,《周易》之所谓“利”,并不是教人占便宜、讨好处,而是指示正确的方向,趋吉避凶。朱熹在《周易本义》卷一中说:“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各得其分之和。”也就是说,“利”为“宜”,即物各得宜,和谐不乱,不相乖戾。

《易经》论吉,注重条件,注重吉凶之间的转化,目的也是为了对人有所警示:什么是吉,如何做是吉?凶怎样可以转化为吉?

总之,《周易》这部书中的吉凶休咎之语,内涵都是十分丰富的,切不可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字义,那样会很容易变成算命先生的路数,而使《周易》“趋吉避凶”的理据尽失。孔子早年视《周易》为史巫之流的谈资,不甚看重,晚年苦读《周易》,始发现其中有古之遗教,有德义可观。孔子读《易》的体会是:学《易》可以使人“无大过”。这,也应该成为我们今天学习《周易》的目的、方向和目标!

(四)《易传》及其解经体例

《易传》,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部解释《周易》的著作,共计十篇,汉代人称为“十翼”,分别是:《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彖传》主要解释卦辞,卦辞本又称“彖辞”,为“彖辞”作传,所以谓之“彖传”。《彖传》共64条,按照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经的分法,《彖传》也分为上、下两篇。《象传》又有《大象传》与《小象传》之分:前者每卦一则,仅释卦象与卦名,然后从中引申义理,其理论思维的特征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后者每卦六则,重在揭示爻位,以指明该爻所以吉凶之理。《文言传》的命名,古人有多种说法,如以文饰乾坤说、依文言理说等等。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文言》者……以乾、坤其《易》之门户邪,其余诸卦及爻,皆从乾、坤而出,义理深奥,故特作《文言》以开释之。”孔氏的说法颇有道理。《系辞传》,又称《系辞》,分上、下两篇,为《周易》之通论,内容涉及八卦的起源、《周易》的制作、《周易》的性质和作用、占筮的方法,以及孔子解《易》的资料等。《说卦传》是系统地解说八卦的专著。《序卦传》则对六十四卦的排序及排序的根据进行了总的说明。《杂卦传》则打散《序卦传》所揭示的卦序,两两对举,以精要的语言说明卦义。

《易传》作为一部解《易》之作,其解经遵循了一定的体例。兹择其要者,分别论述如下。(本章所论均参见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56~61页。)

当位说

当位说,是指一卦六爻的位置有固定的属性,二、四、六属于偶数,为阴位;一、三、五属于奇数,为阳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易传》称之为当位、正位;反之,则为不当位。一般来说,当位则吉,不当位则凶。在《易传》中,“当位”出现了5次,“位当”出现了2次,“位不当”出现了17次,“正位”出现了5次,“位正当”出现了4次,“虽不当位”出现了4次,“柔得位”出现了3次,“有位”出现了1次,“在位”出现了1次,“居位”出现了1次,“未得位”出现了1次,“未当位”出现了1次,合计出现了45次,可见这种解经的体例是颇受《易传》重视的。这也说明,在《易传》看来,爻辞的吉凶悔吝,与该爻所居爻位是否正当颇有一定的关系。

应位说

应位说,是指一卦六爻,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位置相应。应位之间,若一为阴一为阳,则为有应;反之,若同为阴或同为阳,则为无应。一般来说,有应则吉,无应则凶。《易传》应位说,常用的词语如“上下应”、“刚柔皆应”、“刚柔应”、“中正而应”、“上下敌应”、“刚柔接”、“柔遇刚”等。其中的“敌应”即无应。

承乘说

承乘说是指一卦六爻,其中相近的两爻,在下者对在上者而言为“承”,在上者对在下者而言为“乘”。如果上爻为阳,下爻为阴,则为阴承阳,阳乘阴。如果上爻为阴,下爻为阳,则为阴乘阳,阳承阴。《易传》认为,阴承阳,阳乘阴则顺,顺则吉;反之,阴乘阳,阳承阴则逆,逆则凶。这种承乘关系,《易传》还常常用“比”来解释。

中位说

中位,指位居上下卦之中,如二爻居下卦中位,五爻居上卦中位。《易传》认为,居中象征合乎中道。如果居中而又当位,《易传》视之为既中且正,象征有中正之德,所以吉。

往来说

往来说是指卦中各爻可以上下往来,由上到下为来,由下往上为往。《易传》也常常用这种爻位的变化来说明卦义及卦爻辞的吉凶。

趋时说

《彖传》、《象传》认为,卦象的吉凶,又因所处的时机而不同,如同居中位,不一定都是吉,适时的则吉,违时的则凶。

当然,如果细分,还有一些体例,这里不再一一说明。总之,在《易传》看来,《周易》一书,其卦爻辞与卦爻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卦爻辞所说的吉凶休咎,都有卦爻象方面的根据;而卦爻象中所蕴含的吉凶休咎之义,又是通过卦爻辞来显示出来的。《易传》的这些体例,应当是有筮法方面的依据的,而且与《周易》编纂的体例也有内在的联系。这一点尚需要学界作出进一步的研究。

(五)易学史上的象数派与义理派

在传统易学中,《易传》的地位相当之高,与《周易》同居经典的位置,《易传》解经的体例,也因此被奉为圭臬,成为人们注解《周易》的范式。而汉代学者出于便于诵习的目的,将原本单行的《易传》七种,编成经传参合本,此举对后世影响很大,两千年来,经学家们以传解经,成为风习。当然,虽说是“以传解经”,也并非完全重复《易传》,而是依照《易传》的路子,探讨、诠释《周易》中的问题。所以,历代易学家,在《易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了许多解经的新体例,易学也因此形成了许多的流派,有所谓“两派六宗”之说:

《左传》所记诸占, 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 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 入于机祥; 再变而为陈、邵, 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民用。王弼尽黜象数, 说以老庄, 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 《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总叙》卷一)

意思是说,易学发展史上存在着两派观点,即象数派和义理派。象数派易学以汉代古文派易学、京房和焦延寿的易学、陈抟和邵雍的易学为代表,此三者之间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义理派易学以王弼以玄理说易之学与胡瑗、程颐以儒理说易之学及李光、杨万里引史说易之学为代表,此三者之间亦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两派六宗”之说,虽然未必完善准确,但作为对易学史的概括,也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不过,虽细绎谓之“六宗”,而归根结底还是“两派”,象数派着重从阴阳奇偶之数和卦爻象以及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说《周易》(包括《易传》)的文义;义理派则着重从卦名的意义和卦的性质,靠阐发卦爻象和卦爻辞中的义理来注解经文。两派学说各有侧重,彼此之间有攻驳,也有融合,但都奉《易传》为“正统”。其中,象数派之说来源于《易传》解经体例中的取象说,义理派之说则来源于《易传》解经体例中的取义说。因此,二派之说虽有不同,但就都承认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都试图揭示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都通过理解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建立自己的易学体系、哲学体系而言,又都受到了《易传》的影响而有相通之处。

汉代, 《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备受重视,学者解《易》,有三种倾向:一是孟熹、京房的象数易学,一是费直的义理易学,一是谶纬易学(为象数派的歧出,可归为象数派)。其中孟京立于官学,为汉代易学的主流。费直的易学在民间流传,后来为王弼所继承。晋唐时期,易学的研究受到玄学的影响,王弼《周易注》一扫汉易象数之学的烦琐学风,参以老庄,直探玄理。唐孔颖达奉撰《周易正义》,采用王注,使义理易学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当然,孔颖达并不墨守门户,而是兼取他家,所以其《正义》实际成为汉易向宋易过渡的桥梁。同时,李鼎祚编《周易集解》,汇集汉易系统中象数派的注释,使汉易象数之学的部分材料得以保存。宋代,易学发展进入新阶段,义理之学和象数之学都得到了发展,同时易数学和图书学也蔚为大观。宋易,就其形态说,并不限于两宋,其发展一直延续到清代。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易学的研究开始受到西学的影响,易学的发展也开始进入现代阶段,象数、义理的分野已不再成为关注的焦点,比较而言,注重文献史料的钩沉,注重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周易》卦爻辞中的名物制度,成为这一时期易学研究的亮点。近些年来,随着与《周易》有关的出土文献的大量刊布,易学研究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同类推荐
  • 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纵横古今,横跨中西,齐集史上最权威的关于爱的学问,将爱的真谛通过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高亮之,福建长乐人。江苏省农科院院长,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哲学爱好者,在长期阅读大量古今中外哲学原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先后出版《综合哲学随笔》、《漫游西方哲学》、《浅谈中国哲学》三本大众类通俗哲学著作,获得各地读者好评。
  • 培根论人生事业

    培根论人生事业

    培根是近代美国思想最伟大的人物,也是人类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之一。本书收集了培根论说手札数十篇,充分显示了哲人的睿智,是一本见解独到的传世佳作。
  • 荀学探微(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荀学探微(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矫正后人对荀子天论和性论之误解。荀子言天道,分本体与现象两部分。本体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而莫知其无形,这属于天职的部分。现象即能生之本体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有其运行的规律,所谓“天行有常”,故人若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属于人职的部分。荀子讲明于天人之分,其目的即强调人伪比天性更重要。荀子论性,认为人既有好利疾恶之性,亦有好义欲善之性。但好利疾恶不等于恶,人一味放纵好利疾恶之性,以至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才是恶。同理,好义欲善不等于善,只有学至全尽、知类明统、深思熟虑,实际上建构出礼仪法度来,才是善。荀子批评孟子的性善说是“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是因为孟子不重视后天人为之伪。因此荀子言性,只是本始材朴,无所谓善恶。故与其说荀子是性恶论者,不如说是善伪论者。
  • 中国大儒·国之重器

    中国大儒·国之重器

    从明清至民国,一代代被誉为国之重器的儒学宗师以致君尧舜的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写就了华夏辉煌夺目的灿烂文化。本书将带领我们穿越千年时空,以耳聆听大师们精深玄妙的儒学思想,用心感受他们风华绝代的儒者风采……
  • 伊儒合璧的回族哲学思想

    伊儒合璧的回族哲学思想

    《伊儒合璧的回族哲学思想》为《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之一。赡思丁、赡思、马哈麻、扎马鲁丁、海瑞、李贽、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德新、蒋湘南、丁竹园等思想家的思想闪烁着人类聪慧、睿智的理性光芒。
热门推荐
  • 阿难陀目佉尼诃离陀邻尼经

    阿难陀目佉尼诃离陀邻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拥抱月亮的太阳

    拥抱月亮的太阳

    我们都期待天时地利人和的爱情,蓝雨也希望自己能够穿上漂亮的礼服等待着王子来牵起她的手,可惜当她每天挤着公交车为了省下地铁涨价的那两块钱,活的最为卑微的时候爱情来啦,他是闪闪发光的太阳神阿波罗,她却是只有晚上唱歌才能闪光的小残月。当三年过后,天时地利已满,人和为何缺席?
  • 执剑战天涯

    执剑战天涯

    天本无道,我意既道!既然天要灭我,那我就与天为敌!天道何在?只掌控在强者的手里!要么,成我大道,守护我意之人!要么,宁为天诛地灭,也要逆天伐道!手中之剑,不灭战意!剑指天涯!
  • 老子擅长摸头杀

    老子擅长摸头杀

    认错的儿时的救命恩人,现在的热恋对象?契熙cp撒糖撒狗粮。高中后的大学生活及大学后毕业会是什么样子呢?隐藏的集团总裁发誓要把小矮子娶到手,中间会有曲折吗?……
  • 幽灵船主

    幽灵船主

    古老的大陆上,曾流传着一个神话。当日月同辉,迷雾漫过云端时,沉睡的存在会苏醒,受到诅咒的生灵会得到救赎。千万年来,传说已经渐渐被埋没。但诅咒,却依旧禁锢着每一个生灵。直到那艘来自迷雾中的幽灵船出现,古老的传说才慢慢从人们记忆中唤醒······
  • 六韬·鬼谷子谋略赏析全本

    六韬·鬼谷子谋略赏析全本

    严格忠实于原著;揭示原著思想精髓,解析古人千年智慧对现代职场、官场、商场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儒、法、道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心理学、厚黑学、说服术三者合一。
  • 穿书后我拯救了病娇男二

    穿书后我拯救了病娇男二

    慕歌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穿书了。还是穿到了白莲花女配身上。——顾迟,他有病,传说的病娇。他喜欢的人,不喜欢他。感觉全世界都是黑暗。直到有一天慕歌作为第二曙光照耀他的心房。——慕歌收拾东西偷偷离开。霎时火光堂亮。顾迟咚壁门前:“你有东西忘记带了。”慕歌眨了眨:“什么东西?”衣服,包包,手机,都带齐了啊!顾迟道:“还有我啊。”本文《穿文》女主有缺点,男主系病娇黑莲花。
  • 情商高就是会讲故事

    情商高就是会讲故事

    《情商高就是会讲故事》,故事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故事的理性标准就是那些评判故事好坏的指标,如遣词造句、文章结构、主题表达等,这些也是一个好故事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而故事的感性方面则与所讲之人有关,他的一举一动,他的声音魅力等,都能使听者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使他们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这就是好故事的魅力!《情商高就是会讲故事》就是对这两方面所作出的诠释,从厘清双方关系、选择故事的标准、把握故事三要素、讲述的三大步骤、如何征服听者的心等方面详细为大家阐述了讲故事的注意事项和要点。还讲述了收集故事素材的方法、需要讲故事的几种情况以及讲好故事需要养成的几个好习惯。
  • 爱你我病入膏肓

    爱你我病入膏肓

    七年深情换渣男抛弃,步步为营诱她离婚,简宁走入绝境才发现枕边人是人是鬼,可她不甘心,定要从他身上把自己付出的全讨回来,让渣男渣女不得好下场,然,大仇已报,她却发现……
  • 镰刀锤子话风云

    镰刀锤子话风云

    本书以20世纪八十年历史进程脉络为文化背景,内容涉及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逸事,朴素,纯真,于细微中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