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0600000095

第95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5)

那么,人是什么生成的呢?宗密强调人的最终本原是真心。他说:「谓初唯一真灵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变不易,众生无始迷睡不知觉知,……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相,所谓不生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注释:同上书,710页中。〕他依据《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思相进行论述,认为众生本有其真实灵妙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不生不灭真心,也即如来藏。只因众生执迷而不自觉自己的本性,于是而有了生灭心,真心与生灭心和合而为阿赖职识,再辗转生成万物。进一步,宗密又说明人的生命的产生:「气则顿具四大,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十月满足,生来名人,即我等今者,身心是也。」〔注释:《大正藏》第45卷,710页中。〕「四蕴」,受、想、行、识四种心理活动。他认为「气」是人身体之本,「心」是人心理之本。人是由身心两个方面和合而成的,身心各有所本。更进一步,宗密还推究了气和心的本原说,他说:「然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所起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究实言之,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亦,属前转识所现之境。」〔注释:同上书,710页下。〕认为气的本原是元气,心的本原是真心。元气又是心的变现,属于六转识变现的现象。由此看来,宗密把中国传统的「元气」范畴定性为「识所现之境」,这个「境」就是心识向外投射的现象。这就是说,宗密把元气从物质的自然变化转换为心理活动的表现,并从根本上排斥了气本原说。那么心又是怎样变成物质世界的呢?宗密说:「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计乃至造业;境亦从微至着,展转变起乃至天地。……据此,则心识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即与心识和合成人;一分不与心识和合,即成天地、山河、国邑。」〔注释:同上书,710页下。〕这是在心识变现外境说的基础上,把境分为有知觉的人和无知觉的物两类,用心识把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统一了起来。

综上所述,在汉代气论、元气论思潮的浸润、影响下,中国佛教一度以「气」来说明佛教的本体论学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佛教关于构成物质现象的四个基本元素(地、水、火、风「四大」)都说成是气,或者说是气或元气的四种形态,从而与中国哲学的气(或元气)本原说相协调。二是赋予气以祸福的属性,并把这些气作为因果报应的一种根源。三是企图探明气与人的精神现象的关系。由于物质与精神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又使中国佛教学者难以全面揭示两者的关系。到了隋唐时代,气论思潮益趋降温,处于次要地位,代之而起的如来藏思潮和唯识思潮在佛教内部广为流行,终于有宗密《原人论》问世。宗密根据佛教的唯心立场,一方面指出了气本原说在阐明人类精神现象起源方面的局限,一方面又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气在形成人的肉体和外界事物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构成为中国化佛教哲学本体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道体说的牵附与会通

在黄老思想盛行的汉代,一些佛教学者竭力以「道」来比附佛教思想,为佛教在中国争取立足之地。两晋以来,中国佛教学者又吸取庄子道不离物的思维方式,来宣传佛教「道」的遍在性观念。到了唐代,虽然宗密撰《原人论》批判道法自然的思想,但是绝大多数禅宗学者还是大力吸取老庄思想,对道作了多方面的发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禅道思想。

一、以道家之「道」为佛教之「道」

牟子《理惑论》在解释释迦牟尼所体证的「道」时这样说:「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蜿蜒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遍》第1卷,4页。〕此处的「无为」,是涅盘的意译。「致于无为」,即进入涅盘境界。「四表」,四方极远极远之处。在《理惑论》作者看来,引导人们最终涅盘成佛的乃是道,也就是说,佛是与道相契合的,佛是体道者。这里的「道」是无形无声,虚无恍惚的,也就是《老子》所讲的「无为」,或者说是「先天地生」的最初本原、本体。从理论思维的意义上看,这是以道家的道为佛教的道,以道家的本体为佛教的本体。又,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何晏在《道论》中说:「有之为有,待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注释:《列子?天瑞篇》,《诸子集成》(三),3页。〕牟子所论佛教的道与何晏所说的玄学家的道,两者在思想内涵和表述上,都可谓难以区分,如出一辙。

晋时著名的佛教学者孙绰撰《喻道论》也说:「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故虚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遍》第1卷,25、26页。〕这里所讲的道与牟子及何晏所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认为,释迦牟尼所体证的道,就是道家提倡的无为自然而化的道。这都说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些佛教学者把佛教教义等同于道家思想,以老庄学说的最终本体「道」作为佛教修持证悟的目标,以与「道」相契一体为成佛的标志。这种以道家之道为佛教之道的哲学思想,是与当时中国知识界盛行的老庄思想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与老庄式的文化生活环境分不开的。

东晋刘宋时的竺道生在探讨成佛的基本问题时,也利用道家的「道」来说明佛教的最高境界。他说:「道之名者,在用能通。不及,无用也,未极则转进无常,极则常也。」〔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32,《大正藏》第37卷,489页下。〕「极」,至极,最高境界。认为「道」在至极境界是恒常不变的。在至极境界,道「至象无形,至音无声,希微绝朕思之境,岂有形言者哉?」〔注释:《法华经疏》卷上,《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3套第4册,396页。〕恒常的道,无形无声,超越人们的思维、语言的分别境界,是一种绝对的真实存在。他还说:「背道非实,名为凡夫。」〔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54,《大正藏》第37卷,545页下。〕强调人与「道」相违背就是凡夫。只有不违背「道」,与「道」契合,才能超凡成圣。应当说,竺道生关于成佛的思路,也渗透着道家的思想因素。

如上所述,唐代宗密在《原人论》中批判了道本论,文说:「所言万物皆从虚无大道而生者,大道即是生死贤愚之本,吉凶祸福之基。基本既其常存,则祸乱凶愚不可除也,福庆贤善不可益也,何用老庄之教耶?又道育虎狼,胎桀纣,夭颜冉,祸夷齐,何名尊乎?」〔注释:《大正藏》第45卷,708页中。〕认为老庄道家的大道说,是肯定生死贤愚、吉凶祸福都是不可避免、不可改变的,这样,老庄学说又有什么用呢?道养育虎狼暴君,夭祸贤良忠臣,又怎么值得尊崇呢?宗密认为「从虚无大道而生」的说法是不合乎人类社会实际的,他主张「真心」为众生和宇宙的本原。

二、从「道亦虚空」到「虚空为道本」

大乘佛教般若学在汉代时开始传入我国。般若,意为智慧。般若学的中心思想是「缘起性空」,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也就是说,其本体是空的。这一点与中国道家所讲的本体「道」无形无为,虚无玄妙似有可附会之处。般若学者自汉代支谶起直至三国支谦都以般若学附和于道家的玄理,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吸取道的范畴和道家的思想,宣扬「道亦虚空」说。

佛教表述本体的概念通常是用「如」、「真如」。支谶、支谦等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以「无」为「有」之本。进而又以「本无」来译「真如」。如支谶译的《道行般若经》第十四品和支谦改译的《大明度经》第十四品的品名,均将「真如品」定名为「本无品」。支谦还进一步宣扬「道亦空虚」的本体论。他译的《大明度经》卷1《行品》说:「夫体道为菩萨,是空虚也。斯道为菩萨,亦空虚也。」〔注释:《大正藏》第8卷,478页下。〕又译文原注有说:「师云,菩萨心履践大道。欲为体道,心为〔注释:「为」,疑为「与」字之误〕道俱无形故,言空虚也。」〔注释:《大正藏》第8卷,478页下。〕这都是说,菩萨心体悟了道,与道合一,由于道是无形的,菩萨的心神也当无形;因其无形,故是空虚。这样,菩萨体道是空虚,道亦是空虚。道有视无形为空虚,以淡泊无为为「至人」境界。这里,佛教的菩萨与道家的「至人」,佛教的道与道家的道都是相通的。可以说,在支谶、支谦的心目中,佛教的真如本体与道家的道本体两者并无二致,都是同为空虚、虚无。应当说,佛教的真如性空和道家的道微妙虚无确有表面的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实质并不相同。佛教的真如性空是标示事物的本质空无自性的,而道家的「道」则是说万物的本原是无形而实存的。

唐代的牛头法融禅师又提出了「虚空为道本」的命题。史载:「融大师问云:『三界四生,以何为道本?以何为法用?答:『虚空为道本,森罗为法用。』」〔注释:《宗镜录》卷77,《大正藏》第48卷,842页中。〕这里把道与法(一切事物)对举,本与用对举,认为虚空是道本,森罗万象是法用。所谓虚空,就是佛经常说的空,性空,空性,是指万物无造作、无主宰、无实体的本性。所谓道是:「牛头初祖云:『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众人得之,道即有穷;若各各有之,道即有数;若总共有之,方便即空;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自有之,万行虚设。何以故?离一切限量分别故。』」〔注释:《宗镜录》卷9,《大正藏》第48卷,463页中。〕这是说,「道」是离开一切限量和一切分别,是自然如如的本原、本体,也称「道本」。显然,这个道是来源于道家的本体概念。法融所讲的「虚空为道本」,是认为虚空是道的本体内涵。就此命题的思维形式来说,显然是受到了魏晋玄学「以无为本」说的启发,就此命题的思维内容来说,也是与「以无为本」说相呼应的,然就此命题的思维实质来说,则是般若学与道学两种不同思想的折中、调和。

三、道体遍在与无情有佛性

在思维框架上,庄子的道本体论还直接影响了中国佛教对草木山河的体性的看法,并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佛性理论。

庄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蝼蚁、瓦甓,甚至屎溺都存含道,这种道不离物、道在物中,也即本体遍于一切事物的思维定势影响至深远。竺道生在无佛典根据的情况下,孤明独发,高唱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与庄子的道无所不在的思想影响有关。隋代吉藏进一步明确提出草木也有佛性说,《大乘玄论?佛性义》云:「若欲明有佛性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故肇法师云:『道远乎哉?即物而真!圣远乎哉?悟即是神也!』若一切诸法无非是菩提,何容不得无非是佛性?」〔注释:《大正藏》第45卷,40页中、下。又,吉藏所引《肇论?不真空论》原文为:「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菩提」,即道。这里吉藏论证草木也有佛性的根据,是道与一切事物相即的观念,实也受庄子的道本体普遍存在观念的影响。唐代湛然更鲜明地提出无情有佛性说,认为不仅草木有佛性。甚至连同瓦石以及山河大地也都有佛性。他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注释:《金刚錍》,《大正藏》第46卷,782页下。〕这里是以万物都具有真如本体为论据,来证明无情也有佛性,同样也可见到庄子道本体遍在思想的深刻影响。此外,禅宗学者如牛头法融、南阳慧忠等人也都阐扬无情有佛性说,并明确以「道无所不遍」为立论的根据。

印度大乘佛教十分重视探讨各类众生的成佛根据问题,有的派别主张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的派别则认为一部分众生没有佛性,但各派都没有论及草木瓦石有无佛性的问题,可以说是排斥草木瓦石有成佛的可能性。中国佛教学者主张草木瓦石也都有佛性,显然是和中国人的自然观有关,特别是和庄子的道体无所不在的本体论思想直接相关。

从本体论思想而言,中国佛教吸取道家范畴「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带来了佛教哲学思想的深刻变化:首先,在宇宙本体论方面,一是以无形而遍在的本原「道」为本体,这就改变了印度佛教的本体思想,使佛教本体论学说发生了变异,或者说为佛教本体论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二是中国佛教竭力消弭印度佛教的「空」(空寂、空性)与中国道家的「无」(无形、无为)的差异,把二者混淆、沟通、协调、等同起来,这是融通中印本体论思想的重要尝试,推动了佛教本体论哲学的发展。其次,在成佛理论方面,一是以无为为涅盘,即视无为为成佛的理想境界、最高目标,这就发展了成佛境界和成佛内涵的学说。二是由于体道为佛的思想的阐扬,也极大地推动了佛教返本还源思潮的盛行。三是从道的遍在到佛性遍有,导致了草木也有佛性的新说形成,从而推动泛神论乃至无神论思潮的流传。

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自汉代至南北朝,「本无」是中国佛教用以表述宇宙本体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思想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如上所述,在译经初期,支谶和支谦等人就把「本无」作为佛教「真如」的译语,以表示般若学的性空思想。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随着《道行》、《放光》、《光赞》等《般若》类经典的流行,研究《般若》的学者对性空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先后形成了六家七宗的不同异说,其中产生阐发以「无」为本体的本无宗是最具代表性的学派,影响也最大。这一时期,本无论思潮之所以盛行,是与道家思想、玄学清谈之风的影响密切相关的。后来,僧肇作《不真空论》等文,分析批判了本无学说,从理论上宣告了本无宗的历史终结。

一、东汉三国时代的本无思想

同类推荐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本书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这部作品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本书以散文诗体写就,宣讲“超人的哲学”和“权力意志”,通过主人公查拉图斯特拉阐述出:人类是处于超人和禽兽之间的物种,人类的进步方向是超人;上帝已死,唯有让上帝死才能进化为超人;人类的道德便是超人甘于坠落自己的意志等哲学思想,用诗歌的语言,讲述了尼采对于人生、人类、痛苦、快乐、期待的深刻领悟。这本书是一部哲学书,却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是一部关于“超人”的圣经。
  • 所谓高贵,就是对自己心存敬畏:尼采的智慧箴言

    所谓高贵,就是对自己心存敬畏:尼采的智慧箴言

    本书选取尼采一生所有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百多句话,囊括了尼采的思想精髓,展现了这位先哲的思想和心智,带给读者无限的启迪。本书一共分为七个篇章:《我·自我》《女人·人性》《生命·人生》《心·思想》《爱·幸福》《行动·沟通》《超越·超脱》,涉及尼采思想言论的方方面面,句句都是尼采思想的精髓。
  • 魏晋玄学会要

    魏晋玄学会要

    本书采用传统史书会要(主题)的体例,对存世的魏晋玄学史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搜集、归类和整理,这些史料见于正史、文集、笔记等各类文献中,经过作者长时期地收集和整理,本书成为魏晋玄学文献的渊薮,为研究者和读者了解魏晋玄学的面貌提供了方便,因而具有显著的学术意义。
  • 老子的生命智慧

    老子的生命智慧

    《老子的生命智慧》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重要的哲学思想,潜移默化了中国人生活的方式。虽然西风东渐,西方思想成了主流,但老子的许多思维方式仍深深埋藏在中国人生命的底层。西方文明科技带来的繁花盛世,却相对使现代人的心灵更形枯竭,不知所为何来?这样的反应都因缺乏生命指引,瞬时迷失自我。《老子的生命智慧》以现代语言、贴近现代人的经验说解《老子》,浅显易懂,却蕴含至理,直探人心底层,追索生命的智慧,让老子这门探究生命底蕴的生命哲学能够帮助现代人走出心灵的桎梏,生命得以开展,寻求更豁然大度的天空。书中收录《老子》八十一篇全文,让我们藉此机会从头认识老子这位大师,在字里行间有自己的领悟。
  • 人一生要懂得的人生哲理全集

    人一生要懂得的人生哲理全集

    本书所谓文字明了简洁,灵气十足,这些经典故事具有短小精悍,情节简单,可读性强,通俗易懂的独特魅力,每个故事犹如一股股清泉悄然渗入读者的父母,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心智敞亮。
热门推荐
  • 少帝归

    少帝归

    这是个坑。这是个坑。这是个坑这这是个坑。是个坑。。这是个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个人的徒步

    一个人的徒步

    人的一生都有落魄与孤独的时候,在这样的情景下,你怎样选择来度过难关呢!
  • 绯闻玩偶:祭葬恶魔傀儡

    绯闻玩偶:祭葬恶魔傀儡

    她是集美貌才智于一体的豪门酷千金却也是让人闻风丧胆的金牌玩偶。“你,是我的。”一次任务过程中傲视一切的她终于惹上了桀骜不驯邪魅的他。“你,我要定了!”为了唯一想要的自由她不得不进入皇家贵族学院去找寻目标——狂妄蛮横的他
  • 烂菜也无忧(才子当道系列)

    烂菜也无忧(才子当道系列)

    [花雨授权]他那赋秋身为中原三大才子之一,受皇命所托要和天下第一的“烂菜楼”合作办场无忧宴。这里真的是天下第一厨开的酒楼吗?破桌烂椅,要饭的不上门,那个五大三粗、虎背熊腰、横眉怒目的人真是个女子吗?逃命要紧啊!
  • 学霸穿越当富婆

    学霸穿越当富婆

    女主李婉莹从小聪颖貌美,是全校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学霸人物,却遭遇公交车意外坠入漓江,穿越到尧天皇朝,宿主叶倾城虽然也像她一样美貌与智慧并重,但却因生活所逼,想不开投湖自杀……重生后的叶倾城,决定发挥聪明才智,在顺天城内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在万般打压之下,心中还默默念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终历尽艰难,她成为了尧天皇朝内最富有的。尧天皇朝风云变幻,机缘巧合之下,她知道了四皇子为何弃婚的原因,二人解除了误会,并在斗志斗勇的过程中,找到了女为悦己者容,人为知己者死的感觉,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二人获得了美满的人生。
  • 庆芳菲

    庆芳菲

    逐出京都,再掌繁华,他一直守护身旁。岁月从不静好,转瞬风起云涌,是龙潭虎穴,是刀山火海,她和他义不容辞。
  • 送葬者:忠犬大神

    送葬者:忠犬大神

    上大学前的一次散心旅游,认识了一位山中大神,接着生活变脱离了原本平静的轨道:伸出棺材的手…想找替身的女鬼…怎么都走不出的坟地…可是无论怎样我都不怕,因为:大神在手,所有恶灵速速退散…
  • 《世说新语》名句

    《世说新语》名句

    《国学名句故事绘:<世说新语>名句》是一本双色图文书。以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有名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为底本,精选了六十六则名句,分为立志修身、交友处世、治家劝学等各篇,逐则释义、析理,再配以暗合名句意蕴的历史典故、逸闻趣事、古画碑帖,供读者阅读、赏析。《世说新语》是中小学生必读名著,是教育部指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物;同时,《世说新语》记述的奇人趣事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鲁迅就称其为“名士的教科书”。我们以名句+故事+插图的形式出版,帮助中小学生和传统文化爱好者获得“三分钟轻松阅读,一辈子受益无穷”阅读价值。
  • 此生伊然

    此生伊然

    一场莫名其妙的案件让她卷入时空的交错中。穿越?怎么感觉这副躯体的一点一滴回忆如此清晰。不受宠的慕家二小姐,怎样成功逃出如狼似虎的慕家后院?却又阴差阳错进了皇宫?在年轻皇帝南宫翊辰温柔似水的关怀中逐渐沦陷——他却不信她?为了一个女人赶她走?我既代替她而活,就会好好活下去。我景颜只跪天,跪父母。其他人,就算折了我的傲骨,也绝不退让!冷峻的冰山王爷竟然收留了她?这个天佑的战神竟然这么温柔的待她?还许她一生一世的承诺?若只是利用,何来的一丝心痛和不甘?步步惊心,步步倾情。上溯时空之间,我只要君一人。此生伊然,此生为伊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