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19100000013

第13章 历史文献编纂形式(2)

最早创造政书这种体裁的,是唐代的刘秩,他收集了大量典章制度的资料,编成《政典》,后来杜佑根据《政典》,参考《大唐开元礼》,并采集五经、诸史以及汉魏六朝文集、奏疏中关于典制的资料,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编成《通典》,正式开创了政书的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郑樵编纂《通志》,元马端临编纂《文献通考》,后人因称之三部书为”三通”。清朝统治者为粉饰太平,宣扬”文治”,将”三通”一续再续,编了《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又编了《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清末刘锦藻又编了《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加起来就成了”十通”。其中重复很多,内容也十分繁琐,使人不得要领。就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之间,也有一些重复的门类,例如《通典》一系有”选举典”、”职官典”,《通志》一系又有”选举略”、”职官略”,《通考》一系又有”选举考”、”职官考”,实在是不必要的重复。

政书一般都是分门别类编排的,这一点和类书相同,它和类书不同的是,政书的编者把史料重新组织熔炼,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不像类书只是摘抄汇编材料,述而不作。这一点是两者的显著差别。

“会要”记一个朝代的典章制度及其损益沿革,是政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会要的体裁,创始于唐。唐德宗时苏冕编《会要》40卷,宣宗时杨绍复等又编《续会要》40卷,宋代王溥在苏、杨二书基础七补充史料编成《唐会要》100卷,连同他后来所编的《五代会要》30卷,是现存最早的”会要”著作,但这两部会要都不区分部类,只标数百目,查检不便,其后徐天麟编《西汉会要》和《东汉会要》,才开始以类相从,分门编载,为后世所效法。宋、清两代,仿作甚多,现在能见到的,除辽、金、元三朝尚缺外,自春秋至明代,几乎每朝都有会要。

会要之外,还有一类专书,称为”会典”,也是断代为书,记一朝典章制度之事,性质与会要相似,但编制体例大不相同,会要以类分编,而会典则以职官为纲;会要一般由私人编纂,而会典则是官修的书。会典之作,从元代的《元典章》开始,但会典的名称始于明代,清代继之。如《明会典》、《大清会典》等。

六、表谱

按照年代或类别,采用表格形式编排,以极少量的文字。反映出复杂纷繁事物的文献体裁,称为表谱。表谱提要钩玄、以简驭繁,眉目清楚,非常切于实用。

表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中叙说:”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牒》……古文咸不同,乖异。”《十二诸侯年表》中叙说:”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上述文字中司马迁说的《谍记》、《历谱牒》、《春秋历谱牒》都是表谱之类的著作,《世本》中也包括有表谱形式。其实,”谱牒”原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表册,也就是表。表谱一声之转。古称谱牒,司马迁始名之为表。早在先秦时代,这些表谱著作就已产生。《梁书?刘杳传》记载:”王僧孺被救撰《谱》,访杳血脉所因,杳云:‘桓谭《新论》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以此而推,当起周代。’僧孺叹日:‘可谓得所未闻’。”从《三代世表》仿效《周谱》看,司马迁编写诸表确是以先秦表谱著作为主要依据。《三代世表》以世系为主。《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以地为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以时为主。《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以大事为主。这些表谱,或以世计,或以年计,或以年为经,以国为纬,分记大事,开创了各种表谱的体裁,对后世影响很大。故郑樵在《通志?序》中说:”《史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表示了十分的推崇。

东汉郑玄研究《诗三百篇》,曾作《诗谱》,根据《春秋》次第和《史记》年表排列各诗的世次,建立起一个按照时代排列和解释各诗的完整体系,虽然他所定的历史世次,不可信者居多,”以史证诗”的方法也不可取,但他采用的排列表谱的做法和他在《诗谱序》中说明列表的作用,还是可供参考的。《诗谱序》中说:”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此诗之大纲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于力则鲜,于思则寡。”郑玄认为列表的作用在于纲举长,以简驭繁,这是很中肯的意见。其后,《隋书?经籍志》”经部?礼类”著录有《丧服经》,”春秋类”有《春秋左氏诸大夫世谱》,”小学类”有《文字谱》、《音谱》等,这些都说明唐以前的学者就已非常重视表谱类著作。

清代考据学盛行,在史学研究方面,更加重视”表”的作用,并且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如万斯同的《历史史表》、齐召南的《历代帝王年表》、李兆洛的《纪元编》、殷承基的《历代统纪表》、沈炳震的《廿一史四谱》、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等,都各有特色。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史表之外,还有年表、历表。我国的纪年非常复杂,各种各类的纪年法就有六七种之多,即在同一种纪年法中又有许多变化。由于我国自古迄今的纪年、纪月、纪日存在着许多复杂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产生了各种年表、历表和中西历、中西回历对照表等。自唐代封演的《古今年号录》(佚)起,至当代陈垣的《中西回史日历》,一千多年中,这类年表、历表、对照表不下数十百种之多。

除此以外,人物表谱、职官表谱、地理沿革表谱和其他类型表谱等都属于专门性表谱,各具其特殊的作用。

七、图录

图录是用形象概念为主,以少数文字说明为辅,表现事物的文献体裁之一。

图录起源很早,商周以来,冶铸在青铜器上的图绘,今天还可看到好几千件,未能流传下来的还要多。古代写书,多附以图,故称”图书”。”图”和”书”是互相联系的。《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吴孙子兵法》82篇,有图9卷,《齐孙子》89篇,有图4卷。可知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写兵书的人便知道配合以图了。《汉志》著录兵书总共53家,790篇,图43卷。图的数量也不算少,可惜六略之中,”六艺”、”诸子”、”诗赋”、”数术”、”方技”五略,都只有书而无图,只有”兵书略”保存了图,其他都湮没了。郑樵在所著《通志》”图谱略”中指出:”汉初典籍无纪,刘氏创意总括群书,分为七略。只收书,不收图。艺文之目,递相因习,故天禄、兰台、三馆、四库内外之藏,但闻有书而已。后之人将慕刘、班之不暇,故图消而书日盛。”当年刘向、刘歆校理群书时,对”图”不够重视,以致散佚很多。幸亏”兵书略”还有少数保存下来,可谓其不绝者如缕。直到南朝刘宋时,王俭作《七志》,又开始重视图谱,设立”图谱志”,为七志之一,至阮孝绪作《七录》,又将图谱散归各部,”内篇有图770卷,外篇有图百卷”(见《通志?图谱略》)。这个数字,反映了我国从古代到南北朝时图谱发展的概况。

《隋书?经籍志》所著录关于图的书籍,约可分为礼制、名物、文字、仪注、人物、地理、天文、医药等门类。关于礼制方面的:经部礼类有《周官礼图》、《朝服图》、《五服图》、《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诸种;关于名物方面的,经部论语类有《尔雅图》,史部谱系类有《钱图》;子部小说家有《鲁史欹器图》、《器准图》诸种;关于文字方面的,经部小学类有《文字图》、《古今字图杂录》诸种。从上面所举这几个例子,已可看出唐代以前学者应用图谱已普及到各个方面。

至于特别重视图谱并能在理论上加以阐述的莫如宋代的郑樵。他编纂《通志》,特设”图谱略”,强调了图的作用,他说:”今总天下之书,古今之学术,而条其所以为图谱之用者十有六:一日天文,二日地理,三日宫室,四日器用,五日车旗,六日衣裳,七日坛兆,八日都邑,九日城筑,十日田里,十一日会计,十二日法制,十三日班爵,十四日古今,十五日名物,十六日书。凡此十六类,有书无图,不可用也。”他列举天文、地理、宫室建筑、器用服装和书籍非配图不可的理由,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更加证明他的远见卓识超越恒常,直到今天还有参考借鉴的作用。”图谱略”著录的图谱分为”记有”、”记无”两大类。”记有”一类中,著录了208种,多达数千卷,95%以上都图,包括当时学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图谱略”反映了我国宋代图谱发展的概况。

元、明两代,图的应用日广,很多著名的小说、戏曲都附有插图。兵书、地志、农书、地方志大都附图,还出现了王圻《三才图会》、章潢《图书编》等图谱性专门类书。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附图最称浩博,可惜后来都已散佚。清代崇尚考据,图录作品虽没有多大发展,但仍然拓印过不少古器物图谱,而著名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有图数十册,很多都是名家所绘,以镌刻工致著称。根据故宫所藏帝后先贤图像印行的《历代帝后像与历代帝王像》、《清代十一朝帝后像》、《历代先贤像》等,都是著名的人物画像。

图录中除去文物、人物图谱、历史图谱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型,就是地图。

《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鲍彪注:”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这里所称”图籍”,指的是地图和户籍。《史记?萧相国世家》说沛公至咸阳”(萧)何独先人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的”图书”,实际上指的是疆域版图与户籍簿册,包括文书档案文献,有图亦有文字资料。编写地图是我国文献编纂的优良传统之一。甘肃天水放马滩曾出土了秦朝绘制在木板上的地图。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3幅绘在帛上的地图,分别为《区域图》、《驻军分布图》、《县城平面图》等,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地图。

魏晋至隋,地图学又有了发展。西晋裴秀的《禹贡地域图》18l篇(即西晋全图)和《地形方丈图》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图,其中《地形方丈图》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是简缩的西晋地图。《晋书‘裴秀传》中还记录了他提出的”制图六体”,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实际上就是今天地图学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原则,成为后来人们制图的守则。唐代贾耽又把裴秀的地图学向前推进了一步,编绘了有名的《陇右山南图》和《海内华夷图》,其图古地名用墨色标出,今地名用朱色标出,开创了沿革地图的先例。元代绘制地图最有成就的人当推朱思本,他费了十年之力,编绘成当时最完备的中国地图《广舆图》,原图已不可见,幸明代嘉靖末年罗洪先增补的《广舆图》,有万历时期的重刻本,可以推知原图梗概。明代地图多以《广舆图》为依据。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中国,带来《万国舆图》,从此我国绘制地图的方法逐渐有所改进,清初西方测绘之学的传人,我国制图之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编成《皇舆全图》,又名《康熙内府舆图》,包括内地18省、满、蒙及西藏各地,制成铜版41块,藏沈阳故宫,乾隆时在此图基础上加以修订,并增人新疆地图,制成铜版104块,民国14年(1925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曾为印行。这两部《皇舆全图》是我国采用西方测量方法绘制的中国全图,同治初年又据此增补改编为《大清一统舆图》,流传稍广,成为后来一切公私绘制的中国地图的底本。新中国建立后,在大规模测绘工作的基础上,我国编辑出版了大批普通地图(包括世界地图、全国分省地图)和专门地图,都达到较高的质量标准。

八、方志

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亦称地志或地方志,主要有两种:一是综合全国情况的志书,有总志(一统志);二是地区性的方志,有省志(通志)、府志、州志、县志、镇志等。此外,还有一种专志,是山水禅林、寺庙、书院、名胜古迹方面专门的志书。

方志的起源很早,《尚书》中的禹贡,记载方域、山川、土质、物产、贡赋;《山海经》记载山川、形势、土性、怪异、古迹和道里之远近,物产之大概,已具有总志的性质。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不少以”地志”、”地记”作为书名的地理书,主要记叙地区的方域、境界、山川、物产、风俗、民情,如汉朱赣《地理书》,应邵《十三州记》类似的总志。晋常璩《华阳国志》则属地区性方志。接着又出现了”图经”一类的书。所谓”图经”,早期是以”图”为主,用”图”表示疆域、山川、土地,”经”只是”图”的说明,是”图”的附属物。到隋唐时期。”图经”发展到以”经”为主,以”图”为辅的阶段,更加接近后来所说方志的性质。现存的《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成书于唐朝中期。”图”宋时亡佚。根据此书,可大致窥见隋唐图经的面貌。宋代初年,乐史编成《太平寰宇记》200卷,列有姓氏、人物、风俗等门类。因人物又详及官爵及诗词杂事,使以记地为主的方志发展成为史学的一个分支。至此,方志之书始体例初备自成一体。宋代是中国方志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据有关书目记载。宋代所编方志已有600多种,虽然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宋人在编写方志方面创造的体例和取得的经验,对后代修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兀大德七年(1303年)编成的《大元大一统志》凡1300卷(今残存十余卷),于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古迹、人物、风俗、土产之类,网罗极为完备,中华书局1966年出版有赵万里辑校的《元一统志》lO-卷。明代曾根据它由李贤等人修纂《大明一统志》90卷。明代所编方志的数量和种类都有很大的增加,全国有一统志,各省普遍修总志或通志,省以下的府、州、县亦多次修志,明代学者明确提出方志属于史的范畴。清代是编写地方志的全盛时期,不但种类全、数量多,在体例和内容方面也更加充实完备。清朝曾于乾隆八年、四十九年和嘉庆-t--年三次修过一统志。第三次因始于嘉庆,材料断限也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止,故名《嘉庆重修一统志》。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著作。此外,清代一些著名方志学家、文献学家直接参与或主持修志,在方志理论上亦颇多建树。史学家章学诚根据自己编纂方志的实践,总结了前人修志的成败得失,在所著《文史通义》的《方志立三书议》、《州县请立志科议》和《修志十议》等专论中,集中地表现出他对修志的见解,建立了方志学。

方志分门别类,取材丰富,是研究历史和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方志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内容十分广泛。每部方志差不多包括下列内容:如地理门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政治门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经济门有户口、田赋、物产、关税;社会门有风俗、方言、寺观、祥异;文献门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等。有不少是在正史或其他书籍中所元法见到的资料。二是资料先后连续。早在唐代,封建王朝就规定各州郡按时向朝廷编送图经,以后历代朝廷都曾多次颁发修志诏令,规定省、府、州、县的志书,每隔若干年重修一次。在旧志基础上增添新资料,使之连续不辍,并不断更新。三是反映地区特点。除全国性的总志或一统志外,所有省、府、州、县、镇各种方志,都以反映该地区特点为编写目的,内容都以社会为中心。四是多载原始资料。由于地方志多根据当地档册、谱牒、传志、碑碣、笔记、信札等文献资料进行编写,其原则一般是照抄照录,”述而不作”,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资料的原始住。有的还进行实行采访,取得一些第一手的资料,这就更加可贵。

我国历代编纂的方志,虽然数量庞大,但因各种缘故损毁流失的情况也十分严重,据朱士嘉在1958年修订的《中国地方志综录》统计,我国现有历代方志7413余种,lO.1躬万卷,该书分别介绍了这些志书的名称、卷数、纂修人、版本、收藏地点等,按行政区划排列,书后附有索引,是了解我国方志情况的重要检索工具。

同类推荐
  • 1892之文明远征

    1892之文明远征

    高睿:一名曾经满腔热血的UNV医疗志愿者,一个血未冷心已硬的流浪汉……天珠手镯:一件神秘的宗教信物,实际却是黑科技的造物……它带给他杀劫,它带着他穿越,它居然还有着干预微生物世界的力量……这是救命的宝物还是杀人的毒药,一切只看他的选择……这里有看得见的刀光剑影,还有看不见的波云诡谲……一切只为了文明的复兴和荣耀!一切只为了民族的繁衍和昌盛……
  • 明末兴风

    明末兴风

    打破虚空,来到明朝的秦风,看到明末的人间惨剧,带着神威军平定天下:护国神威,血战到底!(书友QQ群:271890617)(崔更的,聊天的,随便来!)
  • 救赎第一部

    救赎第一部

    主角春日野新是在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生的,由于从小就被排挤母亲就把他安排在家,在8岁偶然一次机会他发现家里的二太爷从风烛残年的老人变成了如冈岩般洒脱的男子,这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命运就已被注定
  • 三国大权臣

    三国大权臣

    穿越三国志,四维属性低的可怜。承受不了关二的一丝刀风,也比不上诸葛逆天的法阵。曹操的勇略、刘备的大义,吾不能及!可是吾是唯一的穿越者,即使不开挂,搞搞人脉,种种田,尔等挡得住吗?书友Q群:183943104
  • 《黄帝传》之命世之英

    《黄帝传》之命世之英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他因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本书以小说的形式介绍了黄帝的丰功伟绩,语言优美,可读性强
热门推荐
  • 暗夜之光光与暗的边界

    暗夜之光光与暗的边界

    千百年来,人类从未想到会直面黑暗力量的侵袭。凶残的狼人如潮水般涌现,轻易撕开受害者的胸膛;强大的吸血鬼夏夜空中飞舞,用黑色的火炎将夜晚熔为炼狱...伊塔利亚王国南部的众多村庄在一夜间被血洗。面对突入袭来的攻击,分散在各处的人类为对根本无法抵抗。而位于南部中的一座名为博尔尼克的城镇聚集着伊塔利亚王家卫队的精锐力量,他们为了守护伊塔利亚王国而战...
  • 崇吾大陆

    崇吾大陆

    神界之下为仙界,仙界之下为崇吾大陆,大陆中,人,佛,魔,妖,共处一界,林天偶然得到一古朴纳戒,从此剑气若虹,一飞冲天。
  • 司少的亿万甜妻

    司少的亿万甜妻

    江城无人不知司家大少是个妹控,安酒酒跟他并非血亲,却被他宠得上天入地无人能及。直到四年前,她逃之夭夭不见踪影。他找遍了全国每个角落,连根头发丝都没找到。四年后,她堂而皇之出现在他家。
  • 快穿之如有来世

    快穿之如有来世

    有一种人,他们啊,让人们一点一点爱上他们。爱上他们后,就永远无法变心,并尝受到蜜糖般的幸福。是的,他们就是那么神奇,那么,令人崇拜。这群人叫做———完美攻略者,简称“WL”。WL们一生都幸福。于是,管理所有空间的主神,就为了让他们受点惩罚,把攻略人物难度加大,并有其他的人来阻扰,就是———女主。WL们就变成了,女配。他们要做的就是让男主对他们死心塌地。顾栗就是WL的其中一位。
  • 庶女翻身:重生医手遮天

    庶女翻身:重生医手遮天

    前世,她步步为营帮那人坐拥江山。一日风光,一世凄凉。终晓薄情不过帝王家。再生,她回到一切发生的原点,怎么会让前世重演?毒嫡姐,弑渣男,在别人眼里她是用尽心机,城府极深的三小姐是手下眼里的毒女可总有一个人,会伴着她走过岁月长流
  • 灵门宸行录

    灵门宸行录

    一少年,修炼初成,他持一剑,将要走出门派去历练。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是精彩纷呈,还是充满凶险?且看他一路向前,勇闯天涯!
  • 末世之穿越归来

    末世之穿越归来

    一个穿越到类似真实的艾泽拉斯世界,在成神的瞬间又穿越到一个类似地球末世的世界中,于是他在末世中悠闲的生活,顺便教人力量和没事救世的日子。
  • EXO之CP

    EXO之CP

    “鹿哥,你不要走好不好,我再也不会不顾你的感受了,我以后会好好爱你的”。只见一个英俊潇洒的男子用手紧紧地抱住了一个如小鹿般的男子,嘴里在苦苦地低声哀求着。
  • 隔夜听风

    隔夜听风

    也许在世人的眼里这是一断不被看好的爱情,不被世人所接受,但我想说,我们应该用宽松的心去看待他们,因为世间所有的爱情都应该被温柔对待,都应该被祝福,不留遗憾。
  • 天地尊者

    天地尊者

    少年本可以无忧无虑的活着,然而一场家庭变故,让少年不得不踏往至强者的道路,这条路异常艰辛,死神与他作伴,多少次少年想要放弃,却总有那么一道人影让他坚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