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24900000012

第12章 李从荣李从厚李从珂(1)

环顾四周,都是敌国,江南有王法不到的藩镇,川蜀有分庭抗礼的藩镇,而河东石敬瑭徘徊于契丹与中原之间,纵横捭阖之际,李从珂失去了机会。不要说与大汉刘邦比,就是与本朝李崧、吕琦、张延朗这几个平庸之辈比,他也是一个缺乏政治驾驭能力的庸才。

李嗣源的失衡

李嗣源用人失策,在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上,他就犯了优柔寡断的错误。他的儿子李从荣问题重重。李从荣是李嗣源的次子,被封为秦王,领河东节度使(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朝中有人劝谏李嗣源及早选择接班人,定李从荣为皇子,以免他人觊觎皇位。

李嗣源拿着这位大臣的上表泪流满面。他哭着说:"群臣要求早立太子。看来我要早一点到北都去养老啦!"河东大藩治所在今太原,后唐时相对于"南都"洛阳,被称为"北都"。李嗣源这番话透露了他的糊涂。李从荣当时已经劣迹昭彰,不堪托付社稷。李嗣源也知道这个儿子没大出息,但又沉吟不决,不能早立他人为皇子。

甚至最后为了安抚李从荣,竟又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相当于三军总司令。当然,这个"大元帅"与国防部长枢密使一样,都不是实衔,并不实际领有全国兵种。实际领兵还需要皇上临时派遣。但不管怎么说,这样一来,李从荣既是实权地方司令,又是虚衔三军司令,还坐着宰相的位阶,权力也着实不小。

赵匡胤出生的那年,也即公元927年,李嗣源又任命三儿子李从厚为同平章事(朝廷可以有多个宰相),充任河南畿辅太守(相当于京城直辖市长),判管六军禁卫军事(六军即禁卫军)。现在可以看到,李从厚的位阶与李从荣的位阶几乎相当。这是一个事件。

等于说由谁继承皇位,现在还不好说。难怪李从荣听到这个任命后很不高兴。从此兄弟俩关系也开始紧张。

李嗣源之所以有这个决定,确实有削弱李从荣权力的算计,因为李从厚确实比李从荣贤明,口碑好,也得到更多臣僚拥护。李从荣虽然在父亲督促下读圣贤书,却无圣贤行。李嗣源曾跟当朝的一位枢密使说:"朕这儿子李从荣身边有人假传旨意,让他不必接近儒生,怕儒生削弱皇儿的志气。这是什么话啊!朕因为皇儿年轻,又管理藩镇,所以给他选了名儒做老师辅导他,没想到这些奸人竟说这种话!"由此可见,李从荣身边应该有反对儒学的人物。

历朝经验是:反对儒学的臣僚,一般不会有圣贤价值观,也必定没有圣贤之行。这个李从荣就在这样一堆人的影响之下,远离了李嗣源最初想培养他成为"圣君"的设计。

没有了儒学理念的"价值制衡",权力作恶就会更加肆无忌惮。李嗣源的昏聩还在于,他没有彻底抑制李从荣的野心,又没有有效地早立接班人。这就引发了"觊觎皇位"的种种可能。帝制时代,这是攸关王朝气数极为重要的大问题。李嗣源不论有多少"美德",在这个问题上,他缺乏足够的政治家格局。史上称他为"明君",我是不认的。

李从荣错失良机

且说李从荣,他在北都留守,心高气傲,又很腐败,北都政事也不处理。李嗣源听说后,就派了一个平时和李从荣比较友好的亲信,去劝说和引导他。此人私下对李从荣说:"河南相公李从厚恭谨良善,礼贤下士,很老练。您年龄比他大,应激励自己,不要让名誉不如李从厚啊!"这番话说得比挑拨离间更阴毒。这类话语打着"关怀"的旗号,事实上最容易挑动人内心嫉妒的恶念。有时,关怀,就是挑事。无论这位亲信有意还是无意,他离间了李从荣和李从厚,让李从荣更加不高兴,对李从厚更加嫉恨。李从荣有时也需要入朝汇报河东藩镇的工作。到了京城,跟随他的兵勇有数百骑,个个张弓搭箭,奔驰在洛阳的通衢大道上。当时朝中的执政对他很不满意,李从荣也感觉到了执政们对他的不满,有一次私下对亲信们说:"等我有朝一日做了皇上,把这帮文武们都灭门杀光!"这话传出来,朝中大臣人人恐惧。包括后唐一批名将都心下不安,于是多次请求"外放",也即离开京师到藩镇去做官避害。这些要求"外放"的朝官也包括石敬瑭。李从荣长了一副鹰眼,常常侧眼看人,待人轻慢无礼。当时做着同平章事的石敬瑭正兼任六军诸卫副使,军事实力仅次于李从荣、李从厚。石敬瑭的妻子永宁公主与李从荣是同父异母所生,但从小就与李从荣相互憎恶。

这些因素凑在一起,李从荣还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站在时光的后面来看,李从荣后来的悲剧是典型的秀才造反类型。李从荣自有恶习,但他也是一个好吟风弄月的小文人。当初他做河南府太守时,曾聘请一个叫高辇的人做推官(司法局长)。高辇也能写诗,史称宾主相遇甚欢。从此出入于河南府的,大多都是当朝文人名士。这些文人懂诗词歌赋,但是不懂政治军事,尤其不懂人情交往。所以跟一班武夫偶有来往时,那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以至于有的武士议论道:"秦王好文,交游的人都是骚客文人,这小子万一要是面南背北了,咱们这帮家伙可就危险了,还不都得转死到沟壑里去?不如早一点想想办法。"这话也渐渐传到高辇的耳朵里,李从荣也听说了。矛盾已经渐渐明朗化。怎么应对?高辇出了个主意:"大王您啊,就假装生病了。这帮家伙会假模假式来探望您,这时,请大王埋伏了壮士,乘其不备,全部斩杀。这样,也许能够免除我们的灾祸。先下手为强啊!"李从荣犹豫道:"至尊还在啊!咱们这么干,至尊怪罪下来,岂不危险?"高辇说:"儿子摆弄父亲的兵,罪过当然有,但也不过是挨一顿鞭子;不这么做,那可就悔之晚矣!"

李从荣犹豫着,没有做这件事。有一天,李嗣源大病,李从荣入宫问安,李嗣源已经抬不起头来了。有一位王淑妃对李嗣源说:"从荣在此。"李嗣源也听不到,不能应答。李从荣出来时,听到宫中很多人在哭,他以为李嗣源已经死了。于是第二天不再入宫,假称自己生病。但是他没有想到,李嗣源当晚病已见好,并没有死。这个消息,没有人传给李从荣。他失去了最后一次机会。

亲兵守宫门

李从荣自知朝中上下没有多少人拥护他,担心不能成为后唐继承人,于是做出了又一个愚蠢的决定:与死党预谋,带兵入宫,假称看望重病的老爸(他以为老爸已死,托名"侍疾"),以抢先攫取最高权力。但是他的"死党"并不忠诚于他,很快就有人将消息带入宫中。王淑妃及大内总管宣徽使孟汉琼知道后,惊愕之后做了准备。

这一天黎明,李从荣以为万事俱备。他从驻地河南府出来,带领步骑千人在洛阳皇宫不远处的天津桥上列阵。

他以为此行必定成功,连甲胄也没有穿,故意穿了平时的休闲服,晃晃悠悠地做出镇定的样子。他召来找得到的朝廷官员对他们说:"我今天已经决定入宫,并要住进准备嗣位的兴圣宫。各位枢要大臣都有自家宗族,做事应细细斟酌,是祸是福,可就在须臾之间了!"说罢,他派出了府邸亲信到宫中与大臣联系,又令人率兵逼近皇宫,到了端门之外。洛阳皇宫很高大,没有内应,大门一闭,等闲是进不去的。

但是这时候,文武诸官开始犹豫了:万一李从荣要是得逞,怎么办?大内总管孟汉琼闻听乱兵已到端门,拂衣而起道:"今日之事,已危害到皇上,诸位还犹豫观望,只顾计较个人得失吗?我是不能爱惜这一把朽骨余生的,只能带兵抗拒!"说着,立即进入中兴殿门,宫中诸臣慌乱中也随他进入内宫。

孟汉琼见到李嗣源哭着说:"亲王李从荣造反,已经率兵攻打端门,很快就要入宫,那可要大乱啦!"宫中女眷们闻言,已经哭声一片。李嗣源强挣扎着,从病榻上坐起,他说:"从荣这是何苦呢!"了解了事情态势后,又对身边的大臣说:"事已至此,请你们几个大臣自去处理,只是不要惊扰百姓!"当时宫中没有重要武官,有个控鹤指挥使名叫李重吉,算是握有一点兵权的人物。他是李从珂的儿子。所谓"控鹤",犹如指仙人骑鹤飞天,因此常用来指称皇帝身边的亲兵。李重吉是这一支亲兵的年轻指挥官。

李嗣源对他说:"朕与你父亲曾冒着战场上种种危险,平定天下。你父亲多次将我从危难中救出。从荣这些人没有什么战功,现在被人唆使,来干这种悖逆不道的事!朕本来知道这种人不足托付天下,理当召你父亲前来,把掌兵的大权给他。现在,你替我部署各宫,做好防守!"这一番话,鼓舞起李重吉的积极性,得令后,即刻率领控鹤府军士守卫宫门。

"朱衣才脱,白刃难逃"

宣徽使孟汉琼则临时找来盔甲,披挂上身,骑了战马,在宫中巡视。他又召来朝中的一名武官马军都指挥使(即骑兵司令)朱洪实,给他五百骑兵开城门去讨伐李从荣。

这时,李从荣正搬来一只胡床(不带靠背的马扎),端坐在桥上,等候府邸亲信来传宫中消息。等了一段时间,没有音讯。又派人去叩左掖门。门不开,人从门缝中看去,见马军都指挥使朱洪实正率领骑兵从宫中北面缓缓而来(按规定,宫中马骑不能奔跑),赶紧回来告诉李从荣。李从荣闻讯大惊失色,慌乱中命人取来铁制掩心盔甲披挂起来,坐在胡床上装模作样地调拨弓矢。

一会儿工夫,左掖门开,骑兵出宫加速,五百披挂整齐的骑兵,亮晃晃、黑压压地奔驰过来。

李从荣根本没有勇气抵抗,连忙率众逃归他的京城官邸河南府署。树倒猢狲散。他的僚属见大势已去,很快就四散逃窜,分头藏匿起来。

他手下的牙兵甚至乘乱转换身份,变成土匪,抢掠了京师的嘉善坊,随后四散溃逃。

李从荣和他的妃子回到府邸躲藏到床下,战战兢兢不知所措。但结局终于到来:他被戡乱将士搜出,不仅连审问都省了,废话甚至都没有一句,简单地砍了脑袋,将首级进献宫中。李嗣源听说儿子秦王李从荣被杀,又吃惊又悲伤,虚弱得几乎从床榻跌落,几次昏厥。更令李嗣源悲哀的是,李从荣全家已经被杀,但还有一个儿子很幼小,正养在宫中。平乱将士要求把这个儿子也即李嗣源的孙子杀掉,斩草除根,以免后患。

李嗣源涕泣着说:"这娃娃有啥罪啊!"但是将士们不答应,李嗣源不得已,最后只好把孩子交给众将。大限到来,皇帝也无法保护自己的孙子。这是五代十国时期"权反在下"的真实写照。李从荣一支,已经绝后。李从荣那位"高参"推官高辇,闻讯逃窜,藏到百姓家里,最后感觉还是不稳妥,干脆落发为僧。等到被擒获之后,没法辨认真假,干脆脱了他的大红袈裟,给他穿上以前穿的衣服,戴上以前戴的头巾,让熟悉的人来验明正身。都捯饬妥当了,然后用刑。这位小文人被押向刑场时,神色自若,还朗声道出一个对子,概言今日之事:"朱衣才脱,白刃难逃。"对子是个好对子,但用在生命终场,有滑稽的性质。史称"观者笑之"。第二天,老臣冯道带群臣入朝,在雍和殿觐见明宗李嗣源,李嗣源泪下如雨,呜咽不止。他对群臣道:"不料我家的事闹到这步田地!愧见列位公卿啊!"

这时李从厚正在做天雄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北邯郸)。李嗣源令宣徽使孟汉琼去征召李从厚入朝"侍疾",并由孟汉琼留在那里暂时主持天雄镇的军政事务。这其实就是承认了李从厚作为接班人的合法地位。不久,李嗣源死去,李从厚在柩前继位。南宋大儒胡安国评价李嗣源,认为他的军政成就虽然还达不到汉唐那样的水平,但也应该属于"贤主"之列。他认为李嗣源有几个可以称道的地方:内不好声色,外不好游猎;不任命宦者为官(这一条不准确,孟汉琼就是宦者);废除皇室的私家仓库;封赏廉吏;惩治赃官。并认为他焚香祝天,要上天早生圣人之言,是"发于诚心",尔后果然赵匡胤诞生,"由是观之,天人交感之理,不可诬矣"--由这个案例来看,古人所谓"天人交感"的道理,不可说是没有道理了!胡安国善于做史论,他认为李嗣源可以称为"贤主",我附议。

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

李从厚的"四人帮"

李嗣源的养子,凤翔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宝鸡)、潞王李从珂,果然如安重诲所预言的,开始拥兵自重。

历史开始重演,就像"依样画葫芦"。犹如李存勖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亲子、李嗣源则是李克用的养子,二人关系紧张一样,李从厚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亲子、李从珂则是李嗣源的养子,二人关系同样紧张。

李从厚即位后,李从珂和石敬瑭都让他害怕,放心不下。他怕这二位造反。但李从厚宅心仁厚,不愿意大动干戈。朝中大臣却屡屡劝谏他要防患于未然。"权反在下"的规律开始起作用,在大臣们的摆布下,李从厚做了一番愚蠢的干部调整动作。他把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从京官调到外地做团练使,把李从珂一个女儿召进宫中,试图作为人质,当时这个女儿已经削发为尼。他以为这样可以控制李从珂。但这种做法反而打草惊蛇。最重要的是,他做了一次"移镇"工作,也即各大军区调防,最终惹恼了潞王李从珂。最初,后唐明宗李嗣源病重时,大臣想见李嗣源已经很困难,渐渐就有宦官和后戚执政的影子。李从厚即位,其中有几个人的功劳比较大,一个是明宗的妃子王淑妃,一个是宦官孟汉琼,一个是枢密使冯赟,一个是同平章事朱弘昭。这四个人结成一个"四人帮"团伙儿,沆瀣一气,没有啥政治智慧,却要干泼天事业。

当时石敬瑭正在镇守河东,他们不愿意让石敬瑭在这个位置上;而孟汉琼正在代理天雄节度使,他们也想让孟汉琼回到朝廷里来做京官,于是,几个人合伙一商议,来了个四大军区调防。报告给李从厚,李从厚傻乎乎地就答应了。

闵帝李从厚即位后,宰相李愚看出了王朝的没落。当时,闵帝刚刚结束守丧礼,开始在中兴殿处理政务,就召学士们为他讲读《贞观政要》和《太宗实录》,这事大有向唐太宗学习,以达到天下大治的雄心。但他只能读书、听讲,却无法明白"求治"的根本要领在哪里。处理事情优柔寡断,软弱无力,尤其没有识人之明。李愚认为他不懂得重用包括他在内的执政,是闵帝李从厚不会用人。他私下对同僚们说:"主上召请士人,咨询天下事,却很少临到我们这些人。我们处于高位,责任重大,得不到信任,以后的事情恐怕真不好办!"这话让执政们心生恐惧,都屏住气息不敢回答。

李从厚与"四人帮"商量的移镇布局是:李从珂由凤翔改镇河东(治所在山西太原);原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则改镇成德;原成德节度使(今河北正定)范延光则改镇天雄(今河北邯郸);李从厚的堂兄弟洋王李从璋代理凤翔节度使,接替李从珂。孟汉琼回朝。

任命节度使,是有仪式的,一般要有皇帝下制命诏书,还要赐给节钺。汉唐以来,对地方吏治都极为重视,尤其有节度使制度以来,任命或改命,对朝廷军政而言,都是大事,但这四位,当时后唐最重要的"政治家",却把这个事当作儿戏一般。他们不下制命,也没有诏书,更谈不上什么节钺,就派一个使臣拿着枢密院的下行文书,这个文书,相当于一纸"通知"性质的"调令"。然后,就要完成"移镇"工作。

同类推荐
  • 重生之我为唐王

    重生之我为唐王

    “我愿重回盛唐,再铸华夏辉煌!”唐朝,无数华夏儿女心中魂牵梦绕的梦,开元天宝年间,古代中国王朝最为巅峰的朝代,华夏民族称雄于世界的时代!!然而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举兵反唐,大唐辉煌不再,华夏民族从此再难崛起,重生在这样一个朝代的李清,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悲剧发生!神秘缥缈以守护华夏汉族为己任的昆仑一脉,亦正亦邪与世隔绝的川蜀唐门,忠心护主令人闻风丧胆的四灵之卫,精通暗杀之道的幻影楼与暗影门,精彩的场面,诸君请看!!
  • 隋唐鼎革

    隋唐鼎革

    隋唐两朝鼎革之际,天下易主,京兆巨族韦氏一门当何去何从?隋恭帝杨侑是小表弟,李世民是姐夫,从隋到唐都是正宗的皇亲国戚,看韦韬世如何玩转隋唐。
  • 戏说白起

    戏说白起

    白起,一个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可是关于他的故事却非常少。戏说白起,认识一个不一样的白起
  • 穿越之五胡称雄

    穿越之五胡称雄

    五胡乱华,中华的脊梁被敲碎一次,历尽辛苦,我们终于将这根脊梁找回。蒙元入侵,华夏再一次蒙羞,这一次,我们亦花了几百年洗刷这份耻辱。满清入关,炎黄子孙又一次遭受上天的唾弃,默默忍受着野蛮的屠戮和掠夺。但是,我们依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因为,无论我们遭受上天怎样的不公,无论异族如此野蛮的将屠刀架在我们的脖子上,我们当中,总有那样一群孜孜以求,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将天下扛于肩上,不甘于这耻辱的命运……
  • 这三国

    这三国

    这是什么鬼,玩个三国志居然玩穿越了!可是为什么头上有个渠帅叫波才?貌似我是个黄巾兵?不会吧!“滴,系统激活中......”
热门推荐
  • 我穿越到魔兽世界

    我穿越到魔兽世界

    这是一部由《魔兽世界》为背景的小说,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一部慢热型小说。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相当的想象力(意思就是说按自己的想象改了一些注定的剧情).假如你是一个《魔兽世界》迷?那你就得注意了。一,请你跳过前面的大概2万字开始阅读。(从贫瘠之地,救了未来剑圣)二,尽管前面写的比较(相对的)乏味,大概到了15万字的时候会进入一个高潮—快节奏!请期待以下的章节(击杀黑龙!奥妮克希亚。击杀血神—哈卡。击杀死亡之子—死亡之翼。反击海加尔峰—第一层......等等,虽然它们还没有公布出来,其原因是还没有写到)三,关于主角,他是一个野猪人,进行到大概15万字的时候(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快节奏),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类,在击杀死亡之翼时(因为种种原因)成了黑龙......
  • 恶魔的英雄梦

    恶魔的英雄梦

    一个平凡的学生,一个奋斗的孤儿。像大部分人一样,心里怀揣着那么一个英雄梦,却因为现实理智的做着正确的事。然而不幸的是英雄还没当成,就被被迫和恶魔签订了契约。自己倒成了真正的人类英雄们的讨伐对象。不过他人毁誉与我何干?方法因事而变,信念不改初心。此心未变,化身恶魔又如何?如果任何人都不接受自己,那便独自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吧。这是一个恶魔的英雄梦。
  • 她与TFBOYS的邂逅

    她与TFBOYS的邂逅

    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转学生,遇到了他们,命运就改变了...她的危险,他们的相救...他们的穿越...
  • 无限重生之旅

    无限重生之旅

    不是刘明的本意,而是主脑无聊了。刘明重生在异世界的各个伟人当中,有爱因斯坦,康熙,秦始皇等等,别人觉得逍遥,可是刘明却觉得痛苦,因为要完成任务,比如说奉旨暖床……
  • 等待四年的空白青春

    等待四年的空白青春

    他们度过最美好的时光,却因为不可改变的因素,互相等待了四年之久。有没有在等待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让你觉得后悔。可是当初的等待是得到你内心的默许的,那么还有什么值得后悔呢?
  • 翠竹山庄

    翠竹山庄

    翠竹山庄,由一神秘的武学宗师创立,坐落于翠青山中。传说,那神秘的武学宗师曾经过大大小小千百场战斗未尝一败。据野史考证,这武学宗师现世以来飞速崛起所向披靡,却只与一人倾心,那人死后便不近女色,不染凡心。这本书,正是那神秘宗师一生的故事。(本书无敌流,只有1.5个女主,女主出场不多会死)
  • 北北的夏

    北北的夏

    在初恋的那个夏天,季苏北失去了她最爱的人。年少的她曾经以为,那份爱再也不能追回。直到她遇见了秦小羽,直到她用记忆中的影子将他狠狠刺伤,季苏北才骤然发现,也许,她不能一生只爱一个人,正如她注定要经历无数个夏天。
  • 差等牧羊童

    差等牧羊童

    如果有来世,请让我先来到这个世界保护你;如果不是因为你,也许我只能是个牧羊童;那一年,你带着天使的微笑来到我的世界;后来,我满怀着希望寻找有你的世界;可是世界再也没有你,我愿将你化成心石在心田。
  • 叶落明溪

    叶落明溪

    在爱情与婚姻中,总是不能四季长青,终年常温,而我会在夏天,用钻机将我们的爱情输送到三千米的地下冬天,用加热炉给我们的婚姻点火升温这样,它总会清爽宜人,温暖如春
  • 半盏青春负流殇

    半盏青春负流殇

    一群年轻人进入社会,在社会之中闯荡,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经历着不同得人生磨砺。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这个时间需要解决的事情,而他们所经历的也是我们所经历的。爱情和事业让他们感受着社会的人情冷暖,人性的自私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向绝望和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