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30400000008

第8章 天文发现(3)

然而金无足赤,开普勒也有轻率失误时。1607年5月18****正在观测太阳,突然发现太阳圆面上有个小黑点。可惜的是,开普勒当时没有“跟踪追击”,而漫不经心地认为这是金星凌日。当时人们还不会计算,其实金星的凌日要到1631年才出现。为什么开普勒会这样大意?这完全是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因为当时人们的头脑中,太阳是天上的火球,是最完美的球,完美的东西是不应当有缺陷的。

在开普勒时代,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竭力宣扬,太阳是上帝创造的,万能的主不会造一个有瑕疵的天体,因此太阳、月亮都是最光滑、最标准、最完美的球体,任何怀疑都是亵渎神灵的异端邪说。

甚至在伽利略已经发现并证实了黑子确实存在于太阳表面后,多数人还是不敢相信眼睛看到的事实。当时有个名叫席奈尔的天主教士,他也用望远镜观测太阳,也发现了那些黑点。席奈尔惶惶不安,但不管他如何调节仪器,也不论他如何揉拭眼睛,都无法使这些黑点消隐。万般无奈,他只能跑去求助于他的主教。听着席奈尔气喘吁吁的叙述,主教早已不耐烦起来,他打断席奈尔的话说道:“去吧,孩子,放心好了,这一定是你那该死的玻璃出了毛病;不然是你太累了,眼睛上有缺陷,才使你错误地把它当成了太阳上的黑斑。”

与此相对照的是,我国很早就有了太阳黑子的记录。在春秋早期的《周易》中就有“日中见斗”及“日中见沫”等记载。现在世界公认最早的黑子记录也在我国:《汉书·五行志》中,就记载了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应为己未之误,相当于5月10日),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从汉代到明朝,至少有100多次确切的记录。在公元三四世纪的晋代,我国已开始正式采用了“黑子”这个名词了。

黑子为什么黑?只因为它们的温度相对于光球较低而已。通常,光球的温度为6000℃,而黑子的温度则在3845~5315℃之间。黑子虽“黑”但若将它单独取出,它的光比李白“把酒问月”的那位“明月仙子”还要亮呢!那时,黑子就变成了“亮子”。

太阳黑子现在要进一步追究:黑子的温度为什么会比光球低呢?这还是个没有定论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是太阳黑子区的强磁场阻止了太阳深处的热量传到黑子表面,使它温度降低;另一些人认为,通过非辐射方式将黑子区的能量大量传输出去而使黑子温度变低。

关于太阳黑子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景象:在黑暗的本影里,会不时出现活动异常的“本影亮点”,它的亮度与光球差不多;有时又会出现直径达2000千米的明亮的移动结,这就是“本影闪耀”。想不到在黑子的“黑”字上竟会有这么多文章!

日全食

日全食是一种很好看可是很不容易看到的自然现象。在同一个地方,平均360年才看得到一次日全食。日偏食就常可以看见。不过偏食没有什么好看,在科学上也不重要。月亮的偏食和全食也常可以看到,也都没有日全食那么好看,那么重要。还有一种日食叫做“环食”,就是月影的角直径比太阳小,不够把太阳全部都遮盖起来,所以旁边还留着一环的光。我国古书里(如《书经》和《诗经》)常有日食的记载。民国三十(1942)年九月廿一日全食带经过我国,从西北到东南,我国科学界组织了两队观测队,一队到甘肃临洮,一队到福建崇安去观测日全食。

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在美索不达米亚附近有两族(Lydians&Medes)正在打仗,刚好碰到日全食。希腊历史家赫罗多塔斯(Herodotus)这样写着:“日食使这些英雄们吓得把打仗的事都忘记了。”大家以为是天公不许他们打仗,因此两族就议和,并且彼此联婚,成为好友。有一次,亚历山大带兵和波斯人打仗,也碰到日全食。波斯军队的纪律差一点,一看见日食就大乱起来,亚历山大到底是一位英雄,便命令停止攻击,不去追波斯兵了。

为什么日全食在科学上很重要?因为有些科学问题得靠日全食的观测来解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光线经过太阳旁边的时候,会受太阳的引力所影响而屈折。没有日全食的时候,太阳近旁的恒星当然都看不见。日全食的全过程20年来的观测,都证明爱氏的相对论不错。还有上面提过,要研究色球(闪光光谱)和日冕的物理性质,日全食的时候最方便。有人在日食的时候寻找比水星更近太阳的行星,结果都没有找到。计算出来的月亮运动得靠日食时间的测定来校正它。

太阳中微子的发现

众所周知,中微子是很不一般的基本粒子,起先人们对它毫无所知。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在研究原子核ρ衰变时,发现有一部分能量“失踪”了。1931年,泡里勇敢地提出可能有一种神秘的粒子把一部分能量带走了,它就是后来被称为的中微子。它不带电,没有静止质量,以光速运动,这一点像光子,但自旋为1/2,这一点又像电子。1956年,美国两位物理学家柯恩(C·L·Cowan)和莱因斯从实验中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已经77岁的莱因斯与另一位发现r轻子的珀尔分享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于中微子仍有若干问题没有弄清楚,这些问题将涉及到某些重要方面。人们研究太阳时所暴露出来的关于中微子问题尤为明显。

太阳不断地向广袤的宇宙空间释放巨大的能量,地球得到的太阳能仅为其中的22亿分之一。据实验测量,在这一部分能量中,约31%被云层、地面和大气反射掉;约33%转化为长波热辐射,又辐射到太空去;约30%用于蒸发海水和陆地表面的水分,形成水的循环;约5%被植物吸收。煤和石油就是古代贮存下来的太阳能。由此可见,太阳只要赐给地球这么一点能量,就使地球成为生气盎然的世界了。

太阳的能量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了揭开这个奥秘,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相继提出了化学能或引力能的转化假说等,但都不能解释太阳为什么能够长年累月稳定地提供如此巨大的能量。现在这个问题已初步解决,并取得共识。太阳能就是氢核(ρ)聚变为氦核(4He)的时候,释放出的聚变能。氢核的质量是1.007825原子质量单位,氦核的质量是4.002603原子质量单位。4个氢核聚变为1个氦核后,质量亏损了0.0287原子质量单位。根据著名的爱因斯算出1克氢聚变后能产生6.5×10n焦(或1577亿卡)的能量。假设太阳中有1/10质量的氢发生聚变,根据目前太阳的总光度,可知每秒约有400多万吨的太阳物质转化为能量。这样就可估算太阳能稳定放出光和热的时间大约为100亿年。太阳现在的年龄约46亿年,这说明可供燃烧的氢大约已消耗了一半。

按通常的理解,氢气的温度必须达到1000开,氢核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才能克服它们之间的库仑势垒,使它们接近到核力的作用范围,氢核才能发生聚变。另一方面,设想太阳是一个在自引力作用下的均匀理想气体球,从已知的太阳质量和半径容易估计出太阳中心温度约为1500万开,比能够越过库仑势垒的温度小3个数量级。这样岂不是在太阳内部不可能实现核聚变反应吗?伽莫夫应用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摆脱了这个困境。原来太阳物质是处于非简并态的气体,作热运动的粒子什么速度都有,只是应遵守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即粒子数随速度增加作指数式的减少。若按经典力学,速度小的核不能穿透势垒。但按量子力学的观点,还是有一定的几率可穿透过去,这叫做隧道效应,其穿透几率随着粒子速度减小作指数式的减小。将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可知,速度很大的核虽然容易穿透势垒,但由于数目太少,对核反应率贡献非常小。速度太小的核,由于穿透势垒的几率太小,对核反应率也没有什么贡献。只有适中的速度,并在该速度附近的小范围内的核对核反应率才作出贡献,并且该适中的速度贡献最大,显示出一尖锐的峰,被称为伽莫夫峰。以上就是伽莫夫所奠定的热核反应的理论基础。后来,美国物理学家贝特建立了一个具体的、令人信服的太阳模型,现在人们称它为太阳标准模型。贝特的理论经过29年的考验后,于196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现在人们深信,在太阳内部进行着两种类型的聚变反应:一是质子—质子(PP)反应,直接通过质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实现聚变;二是碳、氮、氧(CNO)循环,12C起着催化剂作用。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巴柯尔等20多位科学家花了20多年的时间研究了两种类型核反应的全过程:

由此可见,在太阳产能过程中,诡秘的中微子是一种副产品。中微子不会被太阳物质吸收,因而它的能量不会转变成太阳的热能。这份能量大约占释放能量的2%,即每聚变一个氦核,要带走0.59MeV能量。在计算太阳能时,应把它扣除掉,于是只有26.14MeV的能量使太阳发光。在反应产物中,还有正电子,它的寿命极短,瞬间就与电子湮灭了,释放出能量至少与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相当的两个光子。

研究表明温度只要达到400万开,便可发生PP反应,温度达到1200万开才发生CNO循环。不过,发生聚变反应不等于核“燃烧”起来,因为温度高不到一定的程度,可能会熄火。只有当氢燃烧释放的能量刚好与以各种方式散逸的能量相平衡时,核聚变才能持续下去。满足这个条件的温度被称为点火温度。PP反应的点火温度为1000~3000万开。太阳中心温度有1560万开,太阳表面温度只有约6000开,温度是由中心往外逐渐降低的。因此,只有在中心附近的一个不大的区域里才能进行热核反应。在这样的条件下,太阳能的98%是由PP反应提供的,CNO循环只占2%。

人们怎样检验太阳标准模型呢?这只能靠观测分析从太阳发出的光子和中微子。但是太阳的热核反应“炉”是深深地埋在太阳的核心区域,其周围被大量不透明的物质包围着。一个光子诞生后,要经过几千年才发射出来,所以它不能反映太阳内部的情况。然而中微子则大不相同,因为它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所有的物质对它来说几乎都是透明的,以至于它可以穿透一光年厚的岩石而没有明显的衰减。因而中微子诞生后可以毫不费力地穿透太阳而跑到太空中来,如入无人之境,而且只需8分多就能到达地球。如果人们观测中微子也像观测光子那样方便的话,那么太阳内部的情况就一览无遗了。

然而正是由于中微子和物质作用极其微弱,所以捕捉探测中微子是极为困难的事。1946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庞特科尔沃提出了一种测量中微子的方法。其依据的原理是:氯37通过弱作用吸收一个高能中微子变成氩37,同时发射一个电子,该反应阈能为0.81MeV。37Ar在35天半衰期中捕获K电子又成为Cl,并放出2.8KeV的X射线,因此很容易被发现。在太阳中微子场中的”Cl大约经过几倍半衰期时间,37Cl和37Ar达到平衡。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斯(R.Davis)根据阿尔瓦雷兹的方案率先进行了尝试,直到1968年才取得不容忽视的进展。那一年,他把610吨纯四氯乙烯(C?Cl?)注入一个直径6米、长15米的大筒内,并把它安置在南达科他州霍姆斯塔克的一个1.5千米深的金矿矿洞中。上面厚厚的岩层可将宇宙线中的所有其他粒子都屏蔽掉,只有太阳中微子射进来。从1970~1988年,他们每周只探测到3~4个中微子,折合2.18±0.25SNU,只理论值7.9±2.6SNU的1/4~1/3,而其余的中微子却杳如黄鹤不知去向。如果人们接受令人信服的太阳标准模型的话,那么,太阳中微子的失踪案已困扰着人类达1/4世纪之久。它和另外两个问题:太阳磁场的产生机制和演化、日震的形成和演化,构成了太阳物理中的三大悬案。而后两者已初露端倪,惟有太阳中微子的失踪是最难解之谜。

太阳上正在发生的变化

奇妙的太阳,给我们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我们天天看着它,却对它不甚了解。近来,科学家们发现,太阳上正在发生一些奇特的变化。

太阳质量将减少。一些国家的科学家认为,太阳每秒钟消耗掉的自身质量为420万吨,按此速度,在600万年后,它的质量就将减少1/4。

太阳直径在变化。1981年,在一次天文学学术报告会上,美国科学家埃奇指出:在最近100年内,太阳的直径缩小了1000千米。埃奇的说法是他和他的前人经过150年连续观察得出来的。他的说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88年,法国科学家首次测得太阳直径的变化。他们的研究表明,存在着长达一年或半年的太阳直径伸缩期,其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不等。太阳直径的变化可能对地球大气,特别是地球上气候的变化产生影响。

太阻在变小,自转在加快。天文学家通过定期观测的结果,发现1663年所记载的太阳转动比现在的太阳转得慢。他们还计算出从1666年到1683年期间,太阳直径增加了将近2000千米,然后有规律地缩小,渐渐地接近目前的状况。

同类推荐
  • 探索失踪之谜

    探索失踪之谜

    本书为少年课外阅读,补充少年知识的教学课外辅助读物。本书选取了适合少年阅读的关于科技发展、科学探索的知识问题。
  • 治理环境:生态环境改善

    治理环境:生态环境改善

    环境保护提示丛书全面而翔实地对环境的现状进行“扫描”,介绍了陆地、天空、海洋等环境河津的现实情况,阐述了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引起人们的警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对生态工业(零排放)、生态农业、城市的垂直绿化等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提出了“绿色思路”,侧重环境行为的规范。尤其是“环保能生财”、“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等章节,给人启迪和智慧。
  • 科学与海洋

    科学与海洋

    地球表面的70%被海洋所覆盖。故而海洋作为地球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为控制地球表面的环境和生命特征的一个基本环节。对于海洋,虽然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到它的广阔,却无法看到其深层的东西,而海洋的内部则包罗万象,充满着神秘的色彩。《科学与海洋》教我们利用科学来探索海洋,从科学的角度领略海洋的神秘风光。
  • 世界未解之谜之宇宙地球之谜

    世界未解之谜之宇宙地球之谜

    当人类第一次把眼睛投向天空时,他就想知道这浩瀚无垠的天空以及那闪闪发光的星星是怎样产生的。所以,各个民族,各个时代都有种种关于宇宙形成的传说。不过那都是建立在想象和幻想基础上的。今天,虽然科学技术已经有了重大进步,但关于宇宙的成因,仍处在假说阶段。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么几种假说。到目前为止,许多科学家倾向于“宇宙大爆炸”的假说。这一观点是由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加莫夫和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这一假说认为,大约在200亿年以前,构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体的物质都集中在一起,密度极高,温度高达100多亿度,被称为原始火球。这个时期的天空中,没有恒星和星系,只是充满了辐射。
  • 太空奥秘解读

    太空奥秘解读

    太空将是我们人类世界争夺的最后一块“大陆”,本书包括宇宙的范围、宇宙的年龄、宇宙的诞生与消亡、宇宙的秩序、宇宙中的太阳系、宇宙里的生命研究、宇宙暗物质等内容,去伪存真地将未解之谜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和收藏。
热门推荐
  • 你是第八个(希区柯克最悬疑的故事集)

    你是第八个(希区柯克最悬疑的故事集)

    本书辑录了希区柯克经典推理小说近三十篇。这一个个小故事,似乎都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情,但是通过希区柯克的演绎,它们变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希区柯克通过镜头缓缓道来,在不知不觉中你就落入了他用时间和空间布下的迷宫,那一个个慢镜头透射出一处处角落暗藏着的人性的阴暗。在阅读希区柯克的推理小说过程中,你能够体会到他作品所表达出的复杂性及其蕴涵的多义性,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快乐和艺术享受。
  • 东海奇案

    东海奇案

    导师意外死亡,有关部门认定为自杀通过调查她发现一切都那么诡异也许只有在朋友的帮助下才能解开重重谜团。。。。。这是构思很久的一部小说的外传主要讲一个案件的故事,只能算一个中篇,希望大家喜欢
  • 皇夫请上座

    皇夫请上座

    七年前,大宴国的皇帝和镇国大臣相继去世。“皇二代”李扶摇被迫继承皇位,“将二代”燕尘也接过镇国大臣一职。两人本是形影不离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可自打两人接过各自父亲的衣钵,彼此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做了皇帝的李扶摇依然是废柴本柴,是个毫无地位、尊严可言的女皇帝。燕尘的风格却从玉面小公子逐渐变成了手握军政大权的糙汉子,还随时有可能被别人怂恿逼宫造反。李扶摇心里苦,开始逃避现实,三天两头带着贴身小太监往宫外的梨园跑,只为“追剧”,该剧名唤《白衣大臣俏皇帝》,原作同步更新中,作者信息不详,李扶摇觉得,这个剧简直就是以自己和燕尘为原型开展的故事,多次跟燕尘表白被拒绝的李扶摇只能在剧中找到安慰。李扶摇频繁与《白衣大臣俏皇帝》的作者隔帘相见,并多次要求作者在《白衣大臣俏皇帝》话本子里给皇帝加戏。最后才发现,名震大宴的金牌小言话本《白衣大臣俏皇帝》的作者就是燕尘本人。李扶摇:“有些人表面上看上去是战无不胜的武将,背地里竟然天天琢磨怎么写小言话本……”燕尘:“还不是因为某个女皇帝天天隔着帘子,催我快点写……”李扶摇:“……”
  • 往昔的日落余情

    往昔的日落余情

    从开始的一段孽缘,他本有大好天资,却宁愿平凡,一次精心策划的谋杀,到后来的人走茶凉。一次偶遇,他…………
  • 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补道纪

    补道纪

    栖霞山上,一个石胎,宛如仙人遗留在人间的仙胎,日夜吸收日精月华,于雷海中出世。西荒,人皇纪从时间中被悄无声息的抹除,不曾留下一句文字记载,直到这一世才从时空之中穿梭出,坠落西荒。成仙路上,有人在隔着时空言语,“我等你来!”石胎中的少年,是何时被封印于栖霞山上的,在少年身上,究竟背负着怎样的因果,让神明都为之心悸,不敢沾染半分。且看这一世,小石头以身化道,补齐天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与重生者争主角

    与重生者争主角

    如果你发现一个从未来重生回来的人,你会怎么做呢......
  • 漠若寒霜

    漠若寒霜

    “寒漠先生,请问您乘坐过最豪华的车是什么型号的?”面对记者闪烁不停的镭光灯,寒漠嘴角泛起了一丝温柔而又宠溺的笑意:“公交啊!”记者们立即窃窃私语,终于有个胆子大些的问:“那您方便透露下原因吗?”面对记者迷惑不解的追问,寒漠依旧不紧不慢道:“因为我的小女人爱挤公交啊!我要在公交车急刹车时,给她树立一个温暖的依靠。”
  • 穿越大宋之宋高宗

    穿越大宋之宋高宗

    少时读史,总为古人担忧,担忧最多,莫过于宋。许是真的与宋有缘,一朝入梦,醒来竟成了赵构。持笔仗剑,横槊赋诗,新的赵构,新的宋高宗,要怎样扶起已然倾颓的大宋王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