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易被聪明误,人生最精是糊涂
聪明是一把刀
世上有些人看起来很聪明,但是他们看不到或不明白人的“知”与“不知”的相对性,有一点聪明,有一点成就就趾高气扬,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你又怎能穷尽呢?过于卖弄聪明,锋芒毕露,觉得自己全知全能,肯定要碰钉子。
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3000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
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对信陵君逐渐地疏远了。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沉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上,有一分才华做一级官。下级的才华超过了上级,尽管还没有威震其主,也足以让上司心惊胆战、有危机感了。这种震主现象为官场一大忌。虽说有些当权者也很喜爱有才之士,可是一发现其才惊人,远远超过了自己,就宁可用奴才,也不用人才了。信陵君和杨修正是犯了这一大忌。
在三国时代,就有个自以为聪明的人,他叫杨修,字德祖,在曹操手下为官。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杨修却不安分起来,起先还是耍耍小聪明,如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盖好,并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大家都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杨修见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并说:“这‘合’字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么可怀疑的!”曹操问其故,杨修曰:“盒上明写‘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脸上虽嬉笑,心里嫉恨之。
平时曹操担心被人暗害,便对左右的人说:“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靠近。”一日,他午睡时被子落在地下,一近侍给他拾起复盖在身。曹操拔剑杀之,然后又倒头入睡。起床后,假意问道:“是谁杀了我的近侍?”众人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众人都以为曹操是梦中误杀,今见曹操又是痛哭,又是厚葬,不但不怪曹操,还多有称赞之辞。临葬时,杨修指着死者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后,愈加嫉恨,便想找机会惩治这位“能人”。
机会果然来了。
曹操的军队与刘备在汉水作战,二军对峙,久战不胜,曹操是进是退心中犹豫,适逢厨子送进鸡汤,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悖入帐问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行军主簿杨修一听夜间口令为“鸡肋”,便立即让士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悖忙问其故,杨修曰:“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丞相的意思是如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本来曹操在进退两难之际,真有班师北归之意,但见杨修又说破他的心思,非常气恼,便大声呵斥道:“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
平心而论,杨修之死也确实罪有应得。试想两军对垒,是何等重大之事,怎么能根据一句口令,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随便行动呢?无论有没有前面所说的那些芥蒂,单这一点也足以说明杨修其人是恃才傲物,我行我素,只相信自己,不考虑事情后果的。杨修的办事为人,确实值得考虑,我们只应把他作为前车之鉴,切不可把他当成聪明的楷模。
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自视清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则不留余地,待人则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露出来。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看不起眼前的任何人,大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架势,这种人常自以为是、高高在上。这种人的处世哲学是高调做人。有一点本领就觉得自己有七十二般武艺,到处张扬。殊不知,这种人在人生旅途中往往遭受挫折,甚至酿成悲剧。
杨修的死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为人处世,我们要保持低调,不耍小聪明,让自己始终处于冷静的状态,在“低调”的心态支配下,兢兢业业,才能做成大事业。
人生贵在糊涂
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对深藏不露的意图可利用,却不可滥用,尤其不可泄露。一切智术都须加以掩盖,因为它们招人猜忌;对深藏不露的意图更应如此,因为它们惹人厌恨。
民国初年,袁世凯一心想登上皇帝的宝座。他指使党羽大造舆论,一时间谣言四起。袁世凯心中暗自高兴,但表面上装得煞有介事,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表白自己是拥护共和忠于民国的,即使在他的心腹大将冯国璋、段祺瑞面前也是如此。
据说,冯国璋曾专程赶到北京向袁世凯探听虚实。袁世凯装得一本正经:“国璋,你我是自己人,难道你不懂得我的心事!不妨对你明说,总统的权力和责任已经与皇帝没有区别,除非为儿孙打算,实在没有做皇帝的必要。我的大儿子身带残疾,老二想做名士,我给他们排长做都不放心,能够委以国家的重任吗?而且,中国一部历史,帝王家总是没有好结果的,即使为儿孙打算,我更不忍把灾害给他们。当然,皇帝还可以传贤不传子。但总统同样可以传贤,在这个问题上,总统、皇帝不就是一样的吗?”
冯国璋听后插言道:“总统说的是肺腑之言。可是,将来总统功德巍巍,到了天与人归的时候,只怕要推也推不掉哪!”
袁好像很生气的样子,坚定地说:“不,我决不干这种傻事!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读书,我帮他在那里置了点产业。如果有人一定要逼迫我,我就出国到伦敦,从此不问国事。”
冯国璋听了老袁如此诚恳的表白,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疑心。
然而,冯国璋刚刚离开袁府,袁世凯就气冲冲地回到书房,大骂冯国璋忘恩负义,连声说:“冯国璋真是岂有此理!冯国璋真是岂有此理!”
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向来喜欢让部下猜测自己的心思,由于城府过深,连心腹大将有时也难以领会他的真实意图。冯国璋自恃跟随老袁多年,他把袁世凯的一番假话当成了肺腑之言。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冯国璋刚回南京,活灵活现的帝制机关筹安会便公然通告成立了。冯不禁跳起脚来发火说:“老头子真会做戏!他哪里还把我当作自己人!”从此与老袁分道扬镳。真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袁世凯深藏不露,机关算尽,结果只落得个部下离心离德、众叛亲离的可耻下场!
人生是个万花筒,为人处世不能太聪明.太聪明就会反被聪明误,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小糊涂小聪明,大糊涂大聪明。所以,为人处世不要太较真。凡事三思而行,总会得益良多。此事最宜深加反省。一项行动是否能圆满到极点,取决于实现行动的手段是否周全。
切忌自作聪明
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聪明的表现,人贵在能集智与愚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
有一天晚上,布兰登应邀参加一个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谈的先生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布兰登发现他说错了,他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为了表现,布兰登站了起来,很肯定地指了出来。那位先生一时下不来台,据“理”力争。
当时布兰登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他的身边,布兰登就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布兰登一脚,然后说:“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布兰登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是的,当然。”葛孟回答,“在《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布兰登,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装糊涂保留他的面子,却说出实话而得罪他呢?”
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无伤大局,那就没有必要去纠正它,装装糊涂反而更好。这不仅是为了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人事纠纷,而且也顾及了别人的名誉,不致给别人带来无谓的烦恼。这样做,并非只是明哲保身,更体现了做人的度量。
寻找别人的缺陷,指责别人,远不如发现自己的缺陷,指责自己,更不如发现别人的优势,称赞别人。指责别人,远不如去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原谅和宽容别人。世上有几个人十全十美?谁没有缺陷,为什么总是揪住别人的缺陷而看不见他还有更多的优点呢?
人们常说:凡事不能不认真,凡事不能太认真。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这要视事情本身、场合等而定。钻研学问要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更要讲究认真。而对于一些无关大局无损原则的琐事,不必太认真。不看对象、不分地点场合刻板地认真,往往使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处处被动受阻。
每当在这种时候,如果能理智地后退一步,装一装糊涂往往能化险为夷。
低调不显眼,糊涂不吃亏
收敛起你的聪明
把自己的聪明隐藏起来,可以减少竞争对手,还可以避免与别人发生不必要的争斗。我们经常说“树大招风”或“人怕出名猪怕壮”,也是这个道理。根据心理学家分析,当自己表现得比朋友更聪明和优越时,那个朋友就会感到自卑和压抑;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收敛与谦虚一点,让朋友感觉到自己比较重要时,他就会对你和颜悦色,也不会羡慕和嫉妒你了。
李静刚到公司的时候,最喜欢吹嘘自己以前在工作方面的成绩,以及自己每一个成功的地方。同事们对她的自我吹嘘非常讨厌,尽管她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她与同事们的关系因此弄得很僵,为此,李静很烦恼,甚至无法在公司里继续工作了。
她不得不向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请教。拿破仑?希尔在听了她的讲述之后,认真地说:“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隐藏自己的聪明以及所有优越的地方。他们之所以不喜欢你,仅仅是因为你比他们更聪明,或者说你常常将自己的聪明向他们展示。在他们的眼中,你的行为就是故意炫耀,他们的心里难以接受。”李静顿时恍然大悟。她回去后严格按照拿破仑?希尔的话要求自己,从此,她非常认真地倾听公司其他人口若悬河的谈论。很快,公司同事们就改变了对她的态度,慢慢地,她成了公司最有人缘的人。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再告诉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一无所知。”而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裴尔爵士则更加直白地训导他的儿子:“你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们更聪明。”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一种难以让人舒心的脸色……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你认为对方会认同你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的不是一件事,而是对方的能力和智慧。你的直白会打击一个人的荣耀感和自尊心,用三毛的话讲,在此时,你用你的“聪明”伤害了他的骄傲。所以多数情况下,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会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也无济于事。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晓得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祸。
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瞭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唯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
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
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奇怪,于是请问究竟。隰斯弥回答道:“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着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
这一段故事告诉我们,知道得太多会惹祸,这也是中国古代聪明人的一种明哲保身之策。
低调做人,不耍小聪明,让自己始终处于冷静的状态,在“低调”的心态支配下,兢兢业业,才能做成大事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位嗅觉灵敏的美国新闻记者得到情报:美国小罗奇福特领导的一个小组,成功地破译了日军关于进攻中途岛的密码,从而掌握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美军据此已针对性地进行了战略准备。芝加哥的一家报纸根据这位记者提供的稿件,立即作为独家新闻在报上全部捅了出去。这样一来,不但会引起日本人的警觉而立即更换密码和调整作战部署,而且使美军的中途岛之战前功尽弃,处于十分被动挨打的地位。面对如此严重的泄露国家战时情报事件,有关人员要求罗斯福总统下令严查法办。可罗斯福一反常人做法,他既没有责成追查,也没有兴师动众地辟谣,更没有因此而调整军事部署,而是装出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结果,事情很快就自己平息下去了,以致此事根本就没有引起日本情报机关的注意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件几乎断送美军中途岛战役胜利的事件,由于罗斯福总统高明的处理手段,从而挽回了败局。
由此可见,有些时候不动声色是平息事态的最好办法,是做人的最高智慧。
小事要糊涂
对人,不必精明;对人,傻点更好。交际中的“精明”容易把应该纯朴真挚的关系,人为地弄复杂,使人感到刁钻奸滑,敬而远之。这样精明的结果,只能以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而告终。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举止不讲究,言辞不考究,居高临下,只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顾”。做人需要精明,但不要过于精明,甚至精明到露骨。
天底下的事情是复杂的,有的问题似乎需要认真处理,其结果是,还不如不处理的好。这就是小事要糊涂的道理。
晋代人谢万曾经和蔡系争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坐回座位上,边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
韩琦、谢万之流都是老谋深算,“心眼”重重之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受辱受损的一方都没有为自己的难堪的损失而大发其怒,记恨于心,相反地,都表现出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伤人者感到无地自容。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你要装聋作哑。比如你是领导,你的下属中的小两口吵架了,本单位的规章中有一条“要家庭和睦”,按照规章中的这一条确实需要认真处理。但此事传到你的耳朵里时,已是前一天的事了,“两口子吵架不记仇”,他们现在已经重归于好,和睦如初了。这样的事情如果机械地认真处理,不是重新挑起矛盾吗?对于这类问题,应当学会小事糊涂。
郑板桥有一名言:“难得糊涂。”糊涂反而难得,似乎不可理解。其实,要做到糊涂还不容易呢,不仅要有一定的修养,还要有一定的雅量。因而,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小是小非问题,我们不要认真,让它糊糊涂涂过去就行了。
演好糊涂戏,打好醉拳功
把握好糊涂与聪明的分寸
做人要聪明,但不能过了头,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假如你能把握好糊涂与聪明的界线,则可能大不一样了。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在糊涂与聪明之间划清界线,把握好分寸。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却不动声色地做了这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在宋英宗快死时,急召太子进宫,避免了一场权力之争。宋英宗快死时,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第二件事是智除奸邪。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有一天,韩琦下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办法。”
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宫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谋略。
纪晓岚是个智者,而且他是个由“聪明到糊涂”的智者,这种经过人生幻化的智者就不是普通的智者。
清代笔记小说中记载有这样一件事情:嘉庆七年(1802年),纪晓岚这位已79岁高龄的老臣,再次出任会试考官。在此之前,他已有两次充任会试正考官,两次乡试主考官,还曾被任命为武科会试正考官。每次主考,他都谨慎从事,严防出错。考试后不久,按照规定的程序,经过斟酌,确定了前几名的名单和次序,并对试卷加有详细评语。当时尚未发榜,属绝密信息,谁知这些情况都被一一透露了出去。举子之中,连纪晓岚的评语也一清二楚。这下子可捅了大娄子。
按照当时科考纪律,泄密之人不仅丢官、蹲监狱,甚至还要杀头。有关人员也要牵连进去,正考官和副考官负全责,自然脱不了干系,这势必将引发一场灾难。
于是,纪晓岚把另一名正考官左都御史熊枚和副考官内阁学士玉麟、戴均元找来,商讨此事。
熊枚说道:“被取之人与诸考官并无任何关联,系秉公取录。即使有私情,也只有保密,绝不会泄密的。”
“泄漏此事看不出目的,可能事出偶然。”戴均元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纪晓岚也觉得此事奇怪,泄漏此事无非把水搅浑而已,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可能是无意中出错。他反复权衡,最后决定把事情揽在自己头上。于是他坦然地对他们说道:“此事待我去面见圣上。”
嘉庆帝这时早已得到禀报,虽然很恼火,但也不明白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他下令追查,又把纪晓岚召来问话:“老爱卿,此事系何人所为?”
“启禀圣上,臣即是泄漏之人。”纪晓岚慢条斯理地说。
“你?”嘉庆皇帝听后很吃惊。他知道纪晓岚向来办事谨慎,这种事决不会出在他身上,可能另有隐情,于是接着问道:“卿又何故泄漏呢?”
只见纪晓岚非常平静地说道:“为臣书生意气,每有佳作,反复吟咏,难免在朋友谈论中漏出几句。此事实出无意,如圣上动怒,纪晓岚甘愿领罪。唯求圣上开恩,不要株连他人。”
嘉庆皇帝自然明白纪晓岚的用意,无非是要消解此事。现见事情仅仅是偶然出错,也就怒气消了一半,于是下令撤回追查此案的大臣。一场将要掀起的大风波,就在纪晓岚巧妙周旋下平息下去。那些参与此科会试的大小官员个个感谢纪晓岚,至于那真正泄密的人,虽不敢明言,他的感激更是至诚至深的。
客观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过于“精明”,太精明露骨会遭人讨厌。因为人与人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心的交流,如果做人过于精明露骨,就不能在交际方面获得人心。所以,做人必须在糊涂与聪明之间把握好分寸,不能盲目越出,既要让对方明白己意,还要让对方能接受。这就是一门做人的艺术。
智者大事不糊涂
人一生不应过于精明,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吕端和寇准同拜参知政事,吕端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寇准之下。他既不会钻营,又不会搞“小动作”,也不会开后门,整天总是乐呵呵的样子。于是,许多人暗暗地议论说:“吕端糊涂。”
宋太宗想拜吕端为相,消息一传出去,舆论哗然,不少朝官对太宗说:“吕端这样的糊涂虫怎么能担当宰相这样的重任呢?”
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拜相不久,叛将李继迁骚扰西北边境,官兵抓到了李继迁的母亲。太宗与寇准商定,准备将她在北门外示众斩首,以警告叛逆。吕端听说后马上找太宗说:“斩了他母亲,叛军李继迁就能捉到吗?如果捉不到,这样做更坚定了他的叛心。不如先把她养起来,我们就掌握了主动。”太宗听后拍一下大腿说:“要不是你,我险些误了大事。”
后来的情况果如吕端预料的那样,李继迁再也不敢放肆了。
这个故事说明,大事上一旦糊涂就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现代人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总希望他们聪明、机智、刚强、好胜和富于竞争力,谁要是教他的孩子笨拙、柔弱、退让、不争,那准被人看成是个十足的笨蛋。但是,人类痛苦和纷争的病根多数就是在乖巧过头、刚强过分中产生的。假如大家立身处世都朴实、厚拙、柔弱、不争,人们的生活必定幸福多了。
东汉时昌邑县的县令叫王密,是由名医杨震推荐的。王密为了感谢杨震,并希望在将来继续得到他的提拔,就在夜晚带着厚礼去拜见他。
王密见到杨震后,捧上了十斤黄金。杨震见此,对王密说:“我知道你是个怎样的人,推荐了您,您怎么不清楚我是个怎样的人呢?”王密说:“您别说这些了。我给您送点礼,是要向您表达一下我的心意,您就别客气啦。反正深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您就收下吧!”
杨震脸上露出很不满意的神情,对他说:“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人要坦白诚实,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王密听了,羞愧万分,只好拿着黄金退了出去。
杨震后来做了好几年的太守,始终是两袖清风。家里人吃的蔬菜,全是自家种的,走路从不坐公家的轿子。有个朋友对他说:“为了子孙后代,您多少也该置办点家产呀。”杨震笑着回答说:“让我的后代做个清白官吏的子孙,这份遗产还不够阔气吗?”
有的人认为杨震这样很傻,但更多的人认为,杨震这样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表面上聪明的人说了就做,办事干脆利落,迅速果断,绝不拖泥带水,但缺点是较少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思考,凭直觉、经验和性情办事的成分稍重。因本人有力量,也聪明,算得上是有勇有谋,但总的来说勇多于谋。这样,难免有顾及不到之处,也可能忽略了某些轻微细节而埋下隐患。
锋芒不露的聪明人善于思考,出谋划策兼顾方方面面,给人以行事细密周全的感觉,做事不像聪明外向的人那样轰轰烈烈,但能按部就班地把事情推到胜利的台面上。缺点是机敏果断不足,缺乏雷厉风行的作风,身手不够敏捷。用人者不能因为不喜欢这种人的谨慎,而随便否定他们的才能。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领导者不可掉以轻心而失掉聪明俊秀的人才。
不知不懂装糊涂
说“糊涂”难得,除了要有一定的修养和雅量以外,还要有一定的技巧和艺术。不然,“糊涂”得不好,也会生发出事,使人不快。
本来,领导者的头脑并不糊涂,但要表现出糊涂,这就得装糊涂。要使糊涂装得好、装得像,不弄巧成拙,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装法:
——装不知
对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运用一个“懒”字,懒得去听,懒得去看,就是请你也不要去。不去听,就能耳不听,心不烦。如果听见了就装作耳聋,没听见;看见了,就装眼瞎,没看见。而且在思想上要真心当作一点不知道那样泰然处之,在嘴巴上真正当作一点不知道那样从不谈及。
——装不懂
对于那些因风俗习惯引起的一些问题,或者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些无伤大雅、无关大局的问题,最好不去过问,知道了也应装着不知道。如果别人已经发现你知道了,不能采用“装不知”的办法了,则可以采取“装不懂”的办法来应付,摇摇手,说声:“这个我不懂。”并不再追问。
总之,糊涂的技巧是一种成功之道,当然这是指小事情的小糊涂。如果一切皆明白于心,恐怕会心生烦乱,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穿上糊涂防弹衣,不做情绪的奴隶
嫉妒是人生的大敌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它阻碍了人前进的步伐,也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嫉妒者总是与别人攀比,看到别人的优势就眼红,就会产生艳羡,由艳羡又转化为渴望,由渴望又变为失望、焦虑、不安、不满、怨恨、憎恨。他们情绪极端不稳定,易激怒,爱感情用事,反复无常,自制力极差,一次次的痛苦循环,使得心理负荷越来越重,终日被自己的嫉妒所折磨、撕裂、噬咬,使得嫉妒者内心苦闷异常。因此当嫉妒心理侵扰时,嫉妒者会心烦意乱,会痛苦,会愤恨。
嫉妒者怀着仇视的心理和愤恨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成功,而自己却在这种不良的情绪中受到极大的心理伤害,一切嫉妒的火,都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嫉妒者内心充满痛苦、焦虑、不安与怨恨,这些情绪久久郁积于内心,就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破坏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会使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激素、肾上腺皮质类激素分泌增加,使血清素类化学物质降低,从而引起多种疾病。
据说美国一些医学专家经过调查发现,嫉妒程度低的人,在25年中只有2.3%的人患心脏病,死亡率也仅占2.2%;相反,嫉妒心强的人,同一时期内竟有9%以上得过心脏病,其死亡率高达13.4%。另外,据统计,嫉妒心强的人,也容易患头疼、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症;还发现,大部分容易嫉妒的人都会生一些身体上的病症,如胃痛、背痛、情绪低落、行动失控等。
嫉妒,不仅给他人带来痛苦、损害和灾难,而且对自己也是有害的,所以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他是他自己的敌人。”嫉妒心强的人,一般自卑感较强,没有能力、没有信心赶超先进者,但却又有着极强的虚荣心,不甘心落后,不满足现状,所以看到一个人走在他前面了,他眼红、痛恨;另一个人也走在他前面了,他埋怨、愤怒,说三道四;第三个人又走在他前面了,他妒火上升、坐立不安……一方面他要盯住成功者,试图找出他们成功的原因,另一方面嫉妒又使得他心胸狭窄,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别人的成功,觉得别人成功的原因似乎都是用不光彩的手段得来的,因而便想方设法去贬低他人,到处散布诽谤别人的谣言,有时甚至会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伤害了别人,同时也降低了自己的人格,毁掉了自己的荣誉,事后又难以避免地陷进自愧、自惭、自责、自罪、自弃等心理状态之中,为此夜不成眠,昼不能安,自己折磨自己。
嫉妒会让人一生碌碌无为。嫉妒的受害者首先是嫉妒者自己。莎士比亚说得很确切:“嫉妒是绿眼的妖魔,谁做了他的俘虏,谁就要受到愚弄。”嫉妒者经常处于愤怒嫉恨的情绪中,势必影响自己的学业、工作和生活。生气是用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嫉妒却是用别人的优点和成就折磨自己,因而它就更加残酷无情地毁掉自己一生的前途和事业。自己不上进,恨别人的上进;自己无才能,恨别人有才能;自己无成就,恨别人获得了成就。嫉妒者的光阴和生命就在对他人的怨恨中毫无价值地消磨掉,到头来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俗话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嫉妒者都是庸人,他们自己给自己制造烦恼、痛苦和思想包袱;他们自己给自己制造“敌人”,树立对立面;他们自己给自己制造不平静,所以,嫉妒者都是无事生非和无事自扰的庸人。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克服嫉妒心态呢?
克服嫉妒心态要有一个积极的观念。嫉妒不但损害别人的事业,同时也阻碍着自己的进步。嫉妒者嫉恨别人,竭力贬低、败坏别人,成天处于愤懑的妒火之中,对别人的进步和成就总是不认输,看不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不想努力赶上。这样一来,自己与被嫉妒者之间,必然拉开更大的距离,到头来只能是愈来愈落后。嫉妒人家,无非是怕人家比自己强,显得自己不光彩。
但是,怕也无济于事,嫉妒能给自己增加什么好处?相反更显示出自己的落后、狭隘、卑劣和缺德。既然如此,何必再嫉妒他人呢?
聪明的人意识到自己有了嫉妒之心就会立即刹车,打消损人的恶念,把嫉妒心转化为向他人学习的动力,努力追赶上去,这样自己也会创造出令人羡慕的业绩,这才是处理自己嫉妒心理的正确方法。只有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和化解嫉妒心理。首先,培养自知之明。学会时刻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成功,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以客观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和自己,对超过自己的人,要表示庆贺和敬佩,虚心学习人家的长处,努力追赶,看人家是如何成功的,把人家的成功经验学到手,自己努力作出成绩来。如能这样,就不会嫉妒了。对比自己差的人,不歧视,平等相待,多看人家的长处,认识到别人将来很可能能会超过自己,如果能够这样,即使比自己差的人有一天比自己还要强一些,也不会产生嫉妒。而对于与自己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各方面条件都和自己相仿的人,要看到人家潜在的优势,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出自己的活力,奋起拼搏,不断地做出新的成绩。
在嫉妒心理萌生时,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把嫉妒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宽怀大度,宽以待人,尽量克服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毛病,要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不要靠关系、权术、后门、整人等卑鄙手段;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人生没有常胜将军,要想在所有的方面都超过别人是不可能的,优势是暂时的、相对的,被别人超越是很正常的,处于优势时,不要“沾沾自喜”;处于劣势时,不要萎靡颓丧。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善待他人,宽容他人,就能真正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对晚辈、对下级要积极推荐、大力扶持,要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对别人超过自己要抱欢迎的态度,应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为别人得到荣誉而喜悦,这才称得上心胸宽大、气度不凡。嫉妒人家无非是怕人家的先进对比出自己的平庸和落后,但是怕也无济于事,生气不如争气,嫉妒并不能给自己增添什么光彩,反而会凸显出自己的卑劣。
1631年,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经济十分困难。当时肖邦在巴黎默默无闻,誉满全城的是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李斯特举行公演,大厅里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时灯火熄灭,让听众在黑暗中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当晚的演奏深沉优美,听众为之如醉如痴,观众认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演奏结束,灯火重新明亮起来时,听众热烈喝彩。
谁知在钢琴旁答谢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来,李斯特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地把肖邦换了上来,用这样的方式,把肖邦介绍给巴黎的听众。肖邦一鸣惊人,被誉为“钢琴家中的第一人”。李斯特用自己宽阔的胸怀,把肖邦推荐给了观众。
因此一个人如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非常自信,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对未来充满憧憬,并且踏踏实实地立足于现在,具有刻苦奋斗精神,那么即使他胸中有积闷、心中有怨气,也会自然化解,而不会受到嫉妒情感的困扰,去害人又害己,并一定会见贤思齐,努力学习先进,使自己也跨入先进的行列。学习、工作是竞赛,竞赛就难免有对手,对手之间各取所长,互相角逐,这是一种向上的动力,会把角逐的双方都带到一个新的境界。应该集中精力,把触角伸到广泛的知识领域中去探索,把自己的身心沉浸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努力去充实,丰富自己。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嫉妒心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一定的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因此,需要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增强自己的意志力,逐步克服嫉妒心理,更重要的是敞开自己的胸怀,容下别人。
别让烦恼成为致命的毒药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忧愁是伤人的病菌。它会吞噬你的优势,而留下一个像废品一样的垃圾。”一个把大量精力耗费在无谓的烦恼上的人,他是不能尽量发挥自己固有能力的。世界上能够摧残人的活力、阻碍人的志向、减低人的能力的东西,莫过于烦忧这一毒素。
有一个叫乔治?布朗的人,虽然他已经成了大商人,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收入,但是,他却常常情绪不稳,因为他心里总是提防着周围的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助手和家人,于是心里就会产生许多莫名其妙的忧愁,他十分痛苦。有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真诚地对他说:“乔治,相信人比怀疑一个人更让人心绪安宁。”这句话深深打动了乔治,他这样做了,从相信这位朋友开始,他发现自己的忧愁每天都在减少。
没有人能估计得清楚忧愁到底造成了多少人类灾祸损失,它使天才变得平庸,它使伟大归于平庸,它破灭人的希望。在这方面它比任何毒素都要厉害。下面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造成人们的心理危机的:
1.工作不能置人于死地,但烦忧却能杀死人。卖苦力,办难事,都不会使我们有任何伤害,能够真正损害我们的,就是我们在办事和做工时的心理状态——在还未办事、未做工前,凭已在脑海中顾念着、畏惧着,同时预感到办那事、做该项工作会遇到的种种不快。
2.烦忧能败坏人的健康,摧残人的精力,损害人的创造力。它使许多本来可以大有作为的人,最终平凡庸碌而死。
3.你可曾听到过,人们能够从烦忧中得到丝毫的好处吗?它可曾帮助过任何人改善他们的生活吗?难道不就是这个恶魔随时随地都在损害人们的健康,摧残人们的活力,减少人们的效率,使人们的生活陷入不幸之中吗?
野蛮的土著人在宗教礼拜中,往往用种种残酷的方法,戕害自己身体,还以此作为虔诚的标志。对于这种土著人,我们难道不觉得可怜又可笑吗?然而,在嘲笑他们的同时,我们发觉自己也并不高明。我们往往用种种精神的刑具来折磨自己,我们常常怀着各种无谓的杞人忧天和不祥的预感,在我们的一生中烦前、烦后、忧左、忧右地自寻烦恼。
4.烦忧能摧残人的活力,消磨人的精神,所以能够对人的工作产生很严重的影响。一个人在心绪不定的情形下工作,效率自然不会高。人的各种精神机能,一定要在丝毫不受牵制的时候才能发挥最高的能力。困于烦忧的头脑,尽管仍在思考,但往往不清楚、不敏捷、不合逻辑。在脑细胞受到烦忧的毒害时,脑部的思考力自然不可能像在毫无烦恼忧虑时那样集中。
脑细胞时常为血液所冲洗,它从血液中摄取养分。假如血液中常常载满了恐惧、烦恼、愤恨、嫉妒等思想的毒害,这些脑细胞的“原质”便会受到损害。女性特别易于陷入烦恼的心理危机之中。她们每天花在处理家常事务上的精力,远不如花在对子女的无谓操心与懊恼以及其他无谓的精神紧张上来得多。一到傍晚,她们总是感到筋疲力尽,然而她们不曾意识到,这是她们将大部分的精神浪费于无谓的心理所造成的不安的缘故。
人类居然能容许这种无谓的烦恼、忧虑,来诈取人的青春和生命,使人未到中年就现老相,岂不是天下之大怪事吗?看到许多年仅30岁的妇女,面部就出现了皱纹,你以为这是她们过度操劳,或遭遇重大不幸所致吗?不是,这多是由于她们多愁善感和容易烦忧所致。
驱除烦忧心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常常怀着一种愉快的态度,而不是老去纠缠生活中的不幸与丑恶方面。保持身体健康,也是矫正烦忧这种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胃口,甜蜜的睡眠,清爽的神志,都是可以减少烦忧的妙方。在变态时,烦忧才会滋生。体力强健的人,烦忧偷袭的机会会比较少。而在活力低微、体质衰弱的人的生命中,烦忧最易侵入与滋长。
似乎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我们就与烦恼结上了不解之缘。或许,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诸多烦恼,生活才显得多姿多彩。但是对于人生而言,烦恼如果过量,就会成为致命的毒药,所以要学会放弃烦恼。
美国著名的棒坛老将康尼?麦克曾经说:“我如果不停止烦恼,早就进棺材了。”
社会是纷繁芜杂的,人生旅途是曲曲折折的,我们难免会有许多烦恼,伴随而来的是精神与肉体的高度紧张。特别是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紧张与烦恼更是如影相随,让我们不知所措。事实上,只有放弃烦恼,我们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53岁时便患了神秘的消化病症,头发全掉光了,甚至连眼睫毛都一根不剩,为他写传记的约翰?温克勒说他“活像个木乃伊”。驰骋沙场,风光无限,却终日缺乏起码的安全感。他拥有大笔财富,却疲于捍卫、增长财富。忧虑烦恼使他53岁时便被判了“死刑”。
死神之门已经向他敞开,回想惊心动魄的一生他仍能感到心有余悸。他非常不情愿地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他退休了,成立洛克菲勒慈善基金会,尽力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捐钱让他感受到赚钱所无法获得的满足和愉悦,即使当他旗下的“标准石油公司”因《反托拉斯法》的颁布而被课以“历史上最重的罚款”时,他也只是对他的律师说:“不要担心,Johnson先生,我本来就打算好好睡它一觉,晚安!”而洛克菲勒的逝世,已经是45年后的事了。
记住吧,放下就是快乐,学会放弃烦恼,你便释放了紧张;学会放弃烦恼,你便获得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