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35100000017

第17章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闻经解义。独悟实相。故受之以离相寂灭分。

经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直译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禁不住感激涕零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佛解说了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殊胜的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样的经文,而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证悟万法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已经成就了最殊稀有的功德。世尊,这个真如实相,并不是真实的真如实相,所以如来佛才说它假名为实相。世尊,我今天能够亲闻佛讲这部经典,理解其义并受持此经,不算难得稀有。如果到了后世的最后一个五百年中,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并能信受奉持,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人已没有对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寿命相状产生执著。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了悟我相本非真实,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一样本非真实。为什么呢?远离一切对虚妄之相的执著,就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告诉须菩提说:“是这样,是这样!如再有人听闻此经,而能不惊疑,不恐怖,不害怕,应当知道此人,是相当殊胜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实即并非实有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假名的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所谓的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假名为忍辱波罗蜜。原因何在?须菩提,比如当初我被歌利王用刀割截身体一事,就是因为我当时已没有了我相,没有了他人相,没有了众生相和长寿者相。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当时被歌利王一节节肢解时,倘若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生不老者的相状,那就必定会生嗔恨之心。

“须菩提,再回想过去,在五百年前我当忍辱仙人时,那时,我就不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因此,须菩提,菩萨应脱离所有的相,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大智慧,不应执著于一切外相而生成心念,应生成无所挂念的心念。如果心中有所执著,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说菩萨的心念不应该执著于色相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应当如此进行布施。如来说一切所有的形相都是因缘聚合的假名形相,又说一切所有的众生也不是真实的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话的人、说实话的人、讲真理的人,而不是说谎话的人,不是说怪话的人。须菩提,如来所得之法,是无实也无虚之法。须菩提,倘若菩萨心中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好比一个人走进了黑暗之处,就什么也看不见。倘若菩萨的心中不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好比人有眼睛,在日光的照耀下,能一清二楚地看见各种色法一样。

“须菩提,未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诵读这部经,如来凭佛无碍的智慧可以悉知这种人,也可以悉见这种人,一定能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六祖讲经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痴名慧眼,闻法自悟名法眼。须菩提是阿罗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岂得不闻如是深法?岂于释迦牟尼佛所始言闻之?然或是须菩提于往昔所得,乃声闻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闻如是深经,悲昔未悟,故涕泪悲泣。闻经谛念,谓之清净,从清净体中,流出般若波罗蜜多深法,当知决定成就诸佛功德也。

现代注释

义趣:义,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证至高无上的道理,义也就是义理,义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即是“离相无住,妙有不有”的义理。如经文中“即非……趣”,并不是兴趣的趣,而是趋向的趋,就是向那个方向,到那个路上,目标的趋向,即是“般若妙用,真空不空”的旨趣。

慧眼:指智慧之眼。为五眼之一,即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的智能。小乘人的慧眼,只得我空,犹有法执存在,对真理仍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终未究竟。慧眼又称灵眼,其来源于印度教湿婆神的巨大慧眼,可以洞察凡间一切。五眼分别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虽行清净行,若见垢净二相,当情并是垢也,即非清净心也。但心有所得,即非实相也。

现代注释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在佛教中,实相是无相的,假名之曰实相,其实是要以言遣言,千万不可执著有实体存在的东西,叫做实相。

六祖曾对怀让禅师说:“西方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后来,怀让禅师在江西般若寺打坐参禅时,遇到马祖道一,怀让禅师知道他是法器,很关心地问道:“大德!你在这里做什么呢?”“打坐。”“为什么要打坐呢?”“为了成佛。”“打坐怎么能成佛呢?”马祖道一觉得这位老和尚过分啰唆,不再回答。怀让禅师不得已,就拿一块砖头,在马祖道一座旁每天推磨,经过多日,马祖道一终于好奇地问道:“请问你每天在这里做什么?”怀让禅师回答:“我在磨砖头啊!”马祖道一又问:“你磨砖头做什么?”怀让禅师说:“为了做镜子啊!”马祖道一疑惑道:“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怀让禅师反问道:“磨砖既然无法做镜子,你在这里打坐,怎么可能成佛呢?”马祖道一有所悟,问怀让禅师:“要如何用心,才能达到无相三昧的境界?”怀让禅师答道:“学心地法门,就像播种;我为你讲解法要,就像天降甘露。只等因缘和合,就能见道。”马祖道一当即拜怀让禅师为师,终成禅门一代宗师。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深悟佛意,盖自见业尽垢除,慧眼明彻,信解受持,即无难也。世尊在世说法之时,亦有无量众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独言后五百岁?盖佛在之日,虽有中下根不信及怀疑者,即往问佛,佛即随宜为说,无不契悟。佛灭度后,后五百岁,渐至末法,去圣遥远,但存言教,人若有疑,无处咨决,愚迷抱执,不悟无生,著相驰求,轮回诸有,于此时中,得闻深经,清心敬信,悟无生理者,甚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于般若波罗蜜甚深经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故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现代注释

第一希有:第一希有是《金刚经》特别提出来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圣,第一希有就是几乎等同于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须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声闻久著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惊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怖畏退转,如此之流,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口说心不行即非,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

现代注释

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也就是般若,大智慧。而般若里的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体,也就是我们后世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方法,总括而言,其有六种,即为“六度”。其中“般若波罗蜜”一度最为重要,故称“第一波罗蜜”;其他五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是。

现代注释

忍辱波罗蜜:梵语为羼提,意译为安忍、忍等。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忍,约可分为三种:1.生忍,对于人事方面的毁誉,皆能安然顺受,不生瞋恚之心;2.法忍,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的逆境,如饥饱、冷热等非人力所造者,能处之泰然;3.无生法忍,菩萨行诸度时,了知一切诸法无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将真智安住于理而不动。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如来因中,在初地时,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无一念痛恼之心,若有痛恼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君也。一说如来因中,曾为国王,常行十善,利益苍生,国人歌赞此王,故云歌利王,求无上菩提,修忍辱行。时天帝释化作旃檀罗,乞王身肉,即割施,殊无嗔恼。今并存二说,于理俱通。

现代注释

歌利王:意译作斗诤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世尊有一生在南天竺出家为婆罗门,有一天,在林中习定,恰巧歌利王带同大臣宫女等来游玩,疲极午睡,宫女采花林中,见到仙人,立即顶礼,仙人便向她们说法。歌利王醒来时不见宫女,入林中寻至仙人处,见众宫女围绕听法,王问他修何法,仙人云:“我以无嗔为戒。”王以剑割其耳朵试之,看他会否起嗔心,但仙人面不改容,其心如如不动,大臣即时劝谏:“此人是大菩萨,不应伤害。”王再割其鼻、手,及足试之,仙人仍如如不动,不起嗔心,此时四大天王下沙石以惩罚歌利王,王即向仙人求忏悔,仙人云:“我无嗔,汝不用向我求忏悔。”王问有何证明彼无嗔,仙人即时发愿云:“若我实无嗔心,愿我身体平复如故。”即时仙人身体平复如故,皆因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王再忏悔,仙人云:“汝今日以无明剑割我身体,若我成佛,当以般若剑断汝烦恼。”歌利王就是后来的陈如尊者。

嗔恨:又云嗔恚,为三毒之一。对于苦与产生苦的事物,厌恶憎恚,谓之嗔。能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唐朝时,权倾朝野的太监鱼朝恩,有一天问药山禅师:“禅师!请问你,《普门品》说‘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什么叫做黑风?”黑风就是指烦恼、嗔恨的意思。药山禅师听了这话,并不正面回答他,只是对着他说:“鱼朝恩!你这个太监,你问这个问题做什么?”鱼朝恩当时是朝中不可一世的重要人物,甚至连皇帝也要听他的话,不意药山禅师这么回答他,生气是可想而知,因此随即面露愤怒的样子。这时药山禅师哈哈一笑,他说:“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来因中于五百世修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如来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罗蜜。行忍辱波罗蜜者,不见一切人过恶,冤亲平等,无是无非,被他打骂残害,欢喜受之,备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罗蜜。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者,是都标也。声香等,别立其名也。于此六尘起憎爱心,由此妄心,积集无量业结,覆盖佛性,虽种种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终无解脱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推诸法空,不生执著,念念常自精进,一心守护,无令放逸。《净名经》云:求一切智,无非时求。《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昼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作意,无时暂舍。

现代注释

无所住心:即其心无往。无住,即无著、不执著。无所住是不滞住善恶、是非、家有、断常、迷悟等对待的两边,连中道亦不住。

潮州灵山大颠禅师,俗姓陈,名宝通,唐开元末生于潮阳。从禅宗的传承上看,他是六祖大师的三传弟子,是在石头希迁门下悟道的,属于南禅青原一系。大颠禅师初参石头希迁禅师时,石头禅师问道:“哪个是你的心?”大颠禅师回答道:“见语言者是!”石头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有见有言即是妄心,真心是离却见闻音声!”大颠禅师感到惭愧,日夜精勤参究,什么才是自己的真心?十天以后,大颠禅师又再回来请示道:“上次我答得不对,今天,我知道什么是我的心了。”石头禅师问道:“什么是你的心?”大颠禅师回答道:“扬眉瞬目。”石头禅师不满意地再问道:“除却扬眉瞬目,请将你的真心拿来!”大颠禅师冷汗直冒,答道:“如果扬眉瞬目处不是真心,那么我无心可取!”石头禅师呵斥道:“你这拨无因果的野狐禅,万物的呈现,源于心识的运作,若言无心,尽同谤法。见闻觉知,虽是妄心,但若不用心,不从假悟空,于空悟色法一如,体相无碍的第一义谛,又如何悟入生佛平等,烦恼即菩提,上妙不思议境呢?”大颠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若心住涅槃,非是菩萨住处;不住涅槃,不住诸法,一切处不住,方是菩萨住处。上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菩萨不为求望自身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也。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如者,不生;来者,不灭。不生者,我人等相不生;不灭者,觉照不灭。下文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者,说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实语者,说众生造恶业,定受苦报;如语者,说众生修善法,定有乐报;不诳语者,说般若波罗蜜法,出生三世佛,决定不虚;不异语者,如来所说初善中善后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无有能超胜及破坏佛语者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欲言其实,无相可得;欲言其虚,用而无间,是故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有而不有,得无而不无,言譬不及者,其唯真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臻此。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于一切法,心有住著,则不了三轮体空,如盲者处暗,无所晓了。《华严经》云“声闻在如来会中闻法,如盲如聋”,为住诸法相故也。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若菩萨常行般若波罗蜜多无著无相行,如人有目,处于皎日之中,何所不见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者,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之世,邪法竞起,正法难行,于此时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经,从师禀受,读诵在心,精进不忘,依义修行,悟入佛之知见,则能成就阿耨菩提,以是三世诸佛,无不知之。

同类推荐
  •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8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情形,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世间的风光,有时一阵风就吹光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成功,结果把自己摧残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享乐,结果把自己摧毁了。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处世》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准则是什么?快乐的根源又是什么?《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方向。
  • 禅修与静坐

    禅修与静坐

    蒲正信居士性情淳和,深具慧根。平常爱钻研佛学、医学、武术,自皈依三宝后,尤好禅学和静坐。她的近作《禅修与静坐》一稿,我阅读后,深感她能将正信、正见与修持相结合,有一定成就,值得高兴和赞扬。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本书是加措活佛首部作品,也是他首度公开分享生命沉淀的轨迹与感悟。本书完成之后,受到《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的大力赞赏,并被谢娜等人列为必读书。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以人生、情感、信念、生活、爱、快乐、幸福、智慧、情绪为主题。教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中的困惑与迷茫,增强面对世事无常的内在力量。
  • 步步莲花

    步步莲花

    本书讲述了赵朴初先生的一生。赵朴初先生是中国当代的佛教领袖、著名的书法家、诗词曲大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但他非常谦虚,自称一生只有三事值得挂齿,即送难民参加新四军、在印度纪念泰戈尔百年诞辰会议上和印度文化部长唇枪舌战、与日本佛教界发起了纪念鉴真的活动。
热门推荐
  • 穿书以后我只想安静修仙

    穿书以后我只想安静修仙

    陶卓卿自扫码穿书以后尝试过各种避免被炮灰的方法——远离男女主;抱大腿;抢男女主奇遇等,可最后无一不是被炮灰。在还剩最后一次机会的时候,陶卓卿佛了,她只想安安静静的修仙了,谁都别想打扰她。可就在她安静修仙时,那些本是属于男女主的奇遇一个个的都找上了她,就连男女主都想抱她大腿。对此,陶卓卿表示拒绝,因为,她的大腿已经被人抢先抱了。女主:陶卓卿男主:贺孑
  • 妖魅记

    妖魅记

    九洲四海纵横原是女娲血脉,六合八荒威震无非伏羲精神。
  • 如何拥有一份爱情

    如何拥有一份爱情

    对于刚毕业的人,如何进入工作,进入爱情生活,如何规划自己人生,做好最美的自己。
  • 二战风云[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

    二战风云[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

    19世纪30年代的世界山雨欲来风满楼,战争狂人希特勒粉墨登场,他将德意志引入迷途,并搅沸了整个世界。在这场空前绝后的“死亡游戏”中,英杰与枭雄辈出,正义与邪恶在硝烟中短兵相接。穷兵黩武的法西斯分子在世界各地燃起战火,战事不断升级。各条战线、各个战场上,诸兵种联合作战,炮火映红了暗夜的天空,垂死士兵的眼中充满对生的渴望……这是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反法西斯阵营军民万众一心,一番生死决战后,希特勒饮弹自尽,法西斯走入绝境。人类只有不忘战争之痛,才能倍加珍惜和平。
  • 可爱公主的甜蜜爱恋

    可爱公主的甜蜜爱恋

    俏皮如她,可爱如她,冰冷如他,花心如他,看两位公主如何玩转校园爱情
  • 昙花的哲学:尤今散文

    昙花的哲学:尤今散文

    《昙花的哲学》是新加坡女作家尤今的散文精选集。共分六辑:《碗里乾坤大》围绕食物这一主题,展现亲情、友情、国情和旅情;《等待国旗的人》通过讲述作者在异乡邂逅朋友的故事,写出笑中有泪的众生百态;《寸寸土地皆故事》写出了异国异乡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令人惊叹的奇风异俗、令人惊愕的丑恶人性、令人惊喜的温暖人情;《人间乐土》中收入的是一些趣味盎然的小故事,喜怒哀乐、美丑善恶,尽收笔下;《昙花的哲学》通过玲珑细致的小品文,看生活、写生活,其中不乏子女教育等问题;《甜咸人生》中的小品文亦庄亦谐地带出了作者的人生信念与生活哲理,颇有绵里藏针的苦心和“糖霜裹黄连”的创作旨意。
  • 后妃录之玉碎昆仑

    后妃录之玉碎昆仑

    出生之时,父死母亡,背负罪人后代之名,却是惊才绝艳。王爷赞,天子夸,奈何天道无常,为复仇,为家国,毅然抛下爱人,走上漫漫黄沙不归路。是焉?非焉?昆仑之麓,可是她安家之所?可锥心之痛,刻骨相思,如何得解?天下也罢,家国也罢,她何去何从?
  • 孤独成双

    孤独成双

    世界上大部分的爱情就像是系扣子。第一个扣子放进第二个扣眼里,以此类推逐个系好,过程顺利简单。直到系完最后一个才会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有的人选择穿着这样的衣服,糊涂的过完一生;也有的人选择解开扣子,重新来过。而我们是父母在解开扣子的时候不小心扯下来的那一粒纽扣。此后,愿我陪你的孤独成双。新浪微博:渡一余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时空穿梭之超神系统

    时空穿梭之超神系统

    苏灿从修真世界走来,穿梭于诸天万界,依靠系统,逐步超神。无限流+军团流+种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