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519100000016

第16章 永远的困惑(1)

人生黑洞

斯西弗斯被罚推巨石上山,每次快推到山顶时,巨石就滚回山脚,他不得不重新开始这徒劳的苦役。

——希腊神话黑洞一词原本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术语,义指宇宙中存在的一种暗天体,其特征是具有一个封闭的视界面,视界内的任何物质都不能逃出视界。事实上,黑洞现象十分普遍。数学家们在数字领域的研究表明,数字中存在着黑洞现象。诸如:卡普雷卡尔fKAPREKAR)常数,取任何一个4位数(4位数字均为同一个数的除外).将组成该数的4个数字重新组合,形成可能的最大的数和可能的最小的数,再将两者之间的差求出来,对此差值重复同样的过程,最终便得出“6174’这个数。如取8028这个数,其所组合的最大数8820和最小数288之差为8532,重复上述过程得8532—2358=6174,“6174”便是卡普雷卡尔常数,因其所组合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差仍为“6174”。任何4位数,按此程序操作,最多经过7个步骤,最终都会归入无法逃脱的“6174”。其他的数字黑洞还有“自恋性数字”、“西西弗斯串”等。“西西弗斯串”的操作过程是:取任意一个数,将其偶数个数、奇数个数、总个数排列,得出一个新数,再按此程序反复操作,最终逃脱不了“123”这个数字黑洞。例如取9288759这个数,其偶数个数为“3”,奇数个数“4”,总个数为“7”,组成“347”,这个数字含有偶数1个,含有奇数2个,总个数是“3”,这便得出“123”这个数,该数含偶数1个,奇数2个,总数3个……

两千年前的庄子就为“有用”和“无用”深深苦恼过.陷入一种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尴尬之中。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日:“无所可用。”庄子日:“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日:“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日:“杀不能鸣者。”至此庄子便进入一种没有方向的混沌原初的状态,产生了极其无奈的人生哲学——等万物,齐祸福,顺其自然。因为他实难在“有用”和“无用”之间确证其价值取向。20世纪中叶,美国的“黑色幽默”派大师海勒在其著名的《二十二条军规》一书中,也为我们描述出了人生的某种窘迫与无所适从。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只要自己提出申请即可。小说主人公尤索林厌恶战争,装疯卖傻,申请要求停止飞行。但第二十二条军规还有一个附带条件:凡是本人提出停止飞行的申请,就证明他不是疯子,就得执行飞行任务。其所描写的“二十二条军规”就是一种人生“黑洞”,只要你走入其中,你就无法走出,无法不受其限制。

当钱钟书先生将人生的这种进退不适的感受说出之后(《围城》),无论“城外的人”或是“城里的人”都绝望了,那种想“出”的和想“进”的念头在禅机顿开时便显得极其幼稚可笑。于是,答案只有一种,出路只有一条——蛰伏。这便进入了黑洞。在当代作家中.将这种苦闷写得最具特色的是贾平凹,其小说《浮澡》和新近的《白夜》,都将笔触逼进人生中这一虚白的地带。

的确,许许多多的黑洞一直困惑着人类,从远古到现代,人类既不能对此漠然无视,也不能洞察通透。就那样时隐时现,时强时弱.没完没了地纠缠着,如游丝飞絮般地拂之不去,割之不断。人注定要被这种莫名的东西所苦恼。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人生是一幕悲剧,最大悲剧就在于它的没有终极根据。

——周国平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个体,很少问及“我从哪里来”这么个怪兮兮的问题,只是偶尔有天真的孩子会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实在点的母亲会说:“你是妈妈生的呗。”这回答实实在在,一般的孩子会满意,到此为止,安心而幸福地偎进妈妈的怀里。但也有怪怪的孩子,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还会问:“妈妈是谁生的?”

“妈妈是姥姥生的。”

“姥姥是谁生的呢?”

“姥姥是太姥姥生的。”

“太姥姥是谁生的呢?”

到此,母亲便不耐烦了,骂声“滚!烦死人”。把孩子打发玩去完事.自己又埋头做自己的事。那孩子也只好悻悻地作罢,噘着小嘴跑开去。事情告一段落。

也有的妈妈当孩子问她自己是从哪来的时候,狡黠地说:“是妈妈拣来的。”听了这话,孩子通常不会满意,小拳头鼓点般地打妈妈,不停地说:“不是,不是,妈妈坏,妈妈坏。”这时母亲才大笑着将孩子搂到怀里,说一声:“不是拣的,是妈妈从肚子里生出来的。”

孩子是幼稚的,但绝对是聪明的。如果我们仔细留心孩子的一举一动,你会发现孩子靠直觉感受到的东西是如此丰富。孩子天真的发问往往正是人类智贤大哲们苦苦思索的问题。小看孩子的人是愚蠢的。

我们的祖先也曾哄娃娃似的跟我们说过,我们有个老老的祖母.叫女娲,我们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人都是她的后代,是她用黄土捏的。按理这也该满意了。可是就出了个特别爱发问的屈原,一口气问了170多个问题,其中就有“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等让人纳闷的问题。

后来唐朝出了个大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又问到这个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些问题不问便罢,糊里糊涂地过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倘若真的较起真来,问这么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问题,还真让人类汗颜,令人手足无措。

没爹没妈的孩子是不幸的,只是孤儿。被屈大夫这么一问,人类便被问得流离失所,无根无襻,找不到家了。一缕凄凉从心底掠过,苦味漫过心头。

西洋人达尔文告诉我们,人是猿猴变的,孩子们从历史书中读到这个论断时,大笑不已,好像是受了侮辱似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已很少去关心所谓人类的身世问题,也少了孩子要寻找生身父母的那份迫切。但这终究不意味着问题的不存在。事实上,这个没头没脑的问题一直困惑着人类。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便是:我们为什么出生?人和动物的不同,大概就是动物不会提问题,而人总是爱问这问那,这似乎是人类的聪敏之处,但未尝不是大傻瓜所为,因为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无底的深渊,一旦钻进去就出不来。仅此一端,你就该闭嘴。如果你要显示你的不同一般的聪敏,非得刨根问底,你就准备着吃聪敏的苦头。拜伦说,自从有了思想的魔鬼,人类就一天也不曾安宁过。的确,人生的苦恼太多来自这个“思想”,有时简直就是无事生非,在本无问题的地方找出问题,原本简单的地方搞出复杂,然后再设法解决。这是许多思想家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为什么出生”这个问题,思想家们伤透了脑筋。斯宾诺莎说,人的出生是一种无奈,只要从每一个孩子一生下来是哭而不是笑就可以知道。按照斯宾诺莎的解释,孩子出生时的哭就有反抗的意味,表明了十二分的不情愿。我是谁?为什么活着

我不由得不寒而栗地自问:“为什么我在这里,而不在那里?”因为没有理由让我一定在这里而不在那里,没有理由让我一定生于此时而不生于以后或者从前。

——帕斯卡尔与上述“我从哪里来?”“为什么出生?”等问题密切相关而又十分恼人的便是“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周国平说:“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危险的问题。若问为什么吃喝劳作,我们很明白是为了活。活着又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追究下去,没有谁不糊涂的。”中国的先哲庄子就曾被这个问题搞得恍恍惚惚。不知为何,他一下子不认得自己了,迷迷糊糊中自己好像是只蝴蝶,蝴蝶好像就是自己。“不知庄周之为蝴蝶,抑或蝴蝶之为庄周?”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哥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此名言可改写为“万物以人为尺度”。如此。则万物在“人”的身上找到了确定自身的准则。那么,“人”自身的尺度在哪呢?第一个试图对人的存在作出科学鉴定的要算休谟了,他在名著《人性论》中,第一次区分了人的“是”(to be)与“应是”(ought to be),前者指人的事实存在,后者指人的价值存在。前者是一个泛时性的问题,后者是一个历时性问题。关于前者我们能说甚少,关于后者,又众说纷纭。

我们通常是这么来确认自己的,比如,“我是×××的儿子”,“我是×××的父亲”。“我是某单位的职工”,“我住在什么地方”……一旦我们把这些参照系隐去,让我们孤零零地站在天地之间,对长空日月,对苍茫大地,扪心自问:“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除了“我就是我”、“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外,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其他的答案。假定“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成立,那么只要活着就应该很满意,很满足,而一旦作为目标的“活着”丧失,即活着不成其为活着,则“失望”便连同“失望”的意识主体一并消失,也就无所谓“失望”。也就是说,在“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的前提下,是演绎不出“失望”、“痛苦”等结论的,唯一的结论就是幸福、满足。但事实不是如此,事实是我们活着,我们常常感到苦恼和不幸。

人们不会忘记镌刻在戴尔菲城神庙上“认识你自己”的这句神谕,这在古希腊曾被视为人类的最高智慧。德国现象学大师马克斯·舍勒说:“全部哲学的中心问题可以归结为人是什么的问题。”他在逝世前几周还一再强调:“从我的哲学意识第一次觉醒起,‘人是什么以及他在宇宙中占有什么地位’的问题,就比其他问题在我心中占有更深的、更为中心的位置。”(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干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自我的追问,从“人是上帝的奴仆”到“我就是我”的主体觉醒,从“人是机器”的异化论到“人是虚无”的存在主义,无论如何不能让人满意。周国平说:“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他已经辞别兽界,却无法进入神界。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出生存的目标。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人是注定要无聊的。”何处是归程

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亡。

——托尔斯泰莫名其妙地我们“哇”地一声被抛到这个世界,我们慢慢长大.亦如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但我们比草木痛苦,因为我们有思想,而我们的思想常常抛锚于一个荒凉的地带,那就是“死”。每一次抛锚,都让我们灰心,尤其当你春风得意的时候,一想到“死”,所有的高涨的热情都会结冰,就会变成泄气的皮球,跳不起来。 死亡让人泄气。 但死亡对失意的人却是一种安慰,充满温情,在你最苦恼的时候,想想死,那真是一种诱惑。

假如人生来不死,永远不死,就那样在风风雨雨的岁月里一直朝前走,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向着遥远的地平线,永无止境,那是多么乏味的事。这种永无结局、绝无结果的事想想都让人着急。这样看来,死对于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最美妙的善终。一了百了,还有什么比死更美好的结局呢?

正因为在我们行路的前头赫然立着墓碑与十字架。排放着万劫不回的坟,才使人生的一切变得有意味和有意义。人生短暂,一切都显得弥足珍贵。同样,也正因为人终不免一死,所以一切又变得毫无意义,你的荣华,你的富贵,你的贫穷,你的卑贱,在永恒的死亡面前却变得不足称道。人们说,世间一切都不会公平,只有死亡是公平的。

我们斤斤计较,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拼搏奋斗,因为生命如白驹过隙;同样,我们的宽怀,我们的无所事事,也因为生命终要结束,死后一片空白。乐观者在死亡面前找到乐趣,悲观者在死面前找到宽慰。所以有人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也有人唱“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八十抒怀》)。奥勒留主张:“像一个死者那样去看待事物,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他的愿望不外乎是,既然明天就死,今天何不快乐一些,干嘛为那些功名利禄、蝇头小利搞得苦苦恼恼呢?应该宽容一些,忍让一些,别再斤斤计较明争暗斗了。同样,我们也可以这么去想:既然明天就死了,干嘛在这死前一刻还得再忍让呢?死到临头了,干嘛还要吃这个亏呢?我不能再委屈自己了,反正是死,横竖是死,怕什么,整! 死把难题留给了生。逃避不幸与其说我们在追求幸福,毋宁说我们在逃避不幸。与其说我们在追求幸福,毋宁说我们在逃避不幸。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十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倘若说生存本是为了追求幸福,这似乎没什么可以质疑的,譬如费尔巴哈和帕思卡尔都提过,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这种观念至少给了我们十足的热情和信心,赋予人生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情怀。我们冲着幸福一路小跑,周身洋溢着热血,春风满面。这种感觉在青少年中甚为普遍,他们精心设计着未来,把明天想象成万紫干红。在希望的敦促下,急不可支地迎候着幸福。但究竟什么是幸福呢?对此我们则每每失语。许多作家都把笔触伸到了这个人类的失语境界.这一方面以梅特林克的《青鸟》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最为优秀,梅特林克的剧作主题一直孜孜于探索人类对光明与幸福的追求。梦幻剧《青鸟》写了几个孩子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寻找“青鸟”的故事。剧作中的“青鸟”是“光明”、“幸福”和“生之欢乐”的象征。遗憾的是.孩子们并没有找到真正的“青鸟”,“青鸟”在哪?人类的幸福在哪?这无疑是作者的困惑所在,也是人类的困惑所在。该剧的结尾不无深意地写道:

蒂蒂儿:这只鸟够蓝了吧?

小姑娘:挺蓝的,我真高兴……

蒂蒂儿:我见过比这只还蓝的。可是,那些全蓝的鸟,你知道,我们怎么抓也白搭,就是抓不到。

小姑娘:那没关系,这只就蛮好看。

蒂蒂儿:它吃食了吗?

小姑娘:还没有。

蒂蒂儿:什么都吃,麦粒儿、面包渣儿、玉米粒儿、知了

J乙……

小姑娘:你说,它怎么吃呢?

蒂蒂儿:用嘴啄着吃,你等下瞧瞧,我让它吃给你看看。 蒂蒂儿上前想把那只鸟从小姑娘手中拿过去,小姑娘本能地不松手。两个人一犹豫,斑鸠就挣脱飞跑了。

小姑娘:(痛苦地叫了一声)奶奶,它飞跑啦……失声痛哭

蒂蒂儿:这没什么,不要哭,我把它再给你捉来。(走到

台前,对着观众说)如果有哪位找到了那只鸟,请把鸟还给

我们好吗?为了我们今后的幸福,我们需要青鸟。

同样,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也极富象征意味,剧中的主人公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是一对流浪汉。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又不能走开,因为等待戈多。但戈多的信使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第二天,他俩又在老地方等待,语无伦次地说话,但戈多的信使又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他们问信使,戈多是干什么的?回答是“他什么也不干”,问他戈多有什么样的胡子,回答是“我想是白色”;问他见过戈多吗,他说“没有见过”。于是戈戈和狄狄决定第二天上吊,除非戈多能来。“他要是来了呢?”“咱们就得救啦。”戈多到底是谁?谁也没有见过,连贝克特自己也不清楚,当人们问到他时,他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把“戈多”看成是一种希望,虽然我们无法描述其真相。

同类推荐
  • 有效沟通大全集

    有效沟通大全集

    生活中有时会充斥着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人性的弱点把美好误为丑恶,把善意误为恶意,把真诚误为虚伪,把正确误为错误,把鲜花误为毒草……都会给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蒙上一层阴影,制造一种难堪甚至痛苦。所有这一切的不和谐,最需要的就是沟通。沟通让世界更加和谐,让人性更加美好。《有效沟通大全集(超值金版)》为大家提供及时有效的沟通指导,帮助读者在增强沟通能力的时候迈出最为关键的一步。
  • 做人不能太死板

    做人不能太死板

    成功的推销很简单,只要掌握一些推销的诀窍和技巧,并努力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推销中去,就能成为一个所向披靡的推销高手,哪怕是刚入行的新手。所以,好的推销员必须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日常的许多成功案例,甚至是生活的点滴,他们都能从中得到启示。本书认真编选了100个非常具有可读性和启发性的故事,供广大推销员们阅读参考。帮你更加深刻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助你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快,展翅高飞。
  • 换个角度也很幸福

    换个角度也很幸福

    本书传达了一种换个角度看人生的理念,包括看淡得失才能轻松快乐,追求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选择快乐,笑对挫折,让健康心态给生活带来阳光等。
  • 生命信息的秘密

    生命信息的秘密

    商界畅销书作家吴云艳继(浮沉商海)(局中局一一中国外企官场透视)后.再次推出国内行套身心灵访谈式实录从书《零极限健康静心系列从书》,亲自采访数十位权威医学专家.抗衰老专家.国际心灵导师.心理学专家.佛家、道家、易经高师.以及文学、艺术、企业界通过心灵智慧获得成功的精英人士.揭示了人生成功与和谐的“生命秘密”“心灵密码”和宇宙智慧运用法则……
  • 善待人生

    善待人生

    此书是培根多年反复锤炼、推敲、修改而成的经典之作。
热门推荐
  • 白月轻歌

    白月轻歌

    万里长空,白月轻歌。凉风过溪,草折叶浅。
  • 灵异校园煌澄学院

    灵异校园煌澄学院

    汕头市煌澄学院流传着许多的灵异传闻,蘑菇亭、阴之树、蓝青池,学校一年内不断学生失踪、死亡,是有人在复仇行凶?还是鬼魂作崇?梦玲与许梓为调查些事,经历众多挫折,他们是否能找到真相,真相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面对爱情、新情、友谊他们该何去何从~~~~~~
  • 天启之招魂

    天启之招魂

    一个家族的兴亡史,一代人的命运纠葛。惹出了多少风流冤案,又生出多少爱恨情仇……
  • 大马猴的阿拉德之旅

    大马猴的阿拉德之旅

    DNF中,每当你的装备上到13+,总会有一只猴子跳出来问你,年轻人,你有梦想吗?应远星好不容意将+17苍穹幕落太刀强化成功,还没来的急体验一把就穿越到了异世界,还是dnf的世界。这是游戏的世界,这是DNF的世界,这也是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十年。
  • 那年我失去的女孩

    那年我失去的女孩

    这是一个属于我的回忆,一个让我难忘的回忆!刻骨铭心!
  • 碎天者传

    碎天者传

    现实生活中的秦明是个彻彻底底的屌丝,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无意间穿越到云浮大陆,面对人生第二次选择,他该怎么做,还会默默无闻,或者………本文设定路线:炼气,筑基,结丹,元婴,化神……秦明踏入修仙,这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
  • 求问有个学霸舍友咋办

    求问有个学霸舍友咋办

    这就是个无脑吹舍友的故事以上内容均不可信,反正你看看就知道了。
  • 地理故事与趣味

    地理故事与趣味

    这套丛书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培养兴趣的重要性和培养这些兴趣的方式方法,并详细讲解了各个学科的名人成才故事,涉及到少年儿童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一套小小的百科全书,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和收藏。
  • 星月灿照

    星月灿照

    “什么?你是……”“什么?原来你才是……”一个天赋异禀却没有合适的修炼条件,一个堪称修炼百科全书却功力低微。两个人看似机缘巧合地走到一起,渐渐揭开了背后的种种谜团:术法之谜、身世之谜、力量之谜……
  • 龙神的游戏

    龙神的游戏

    人类本来就是脆弱的民族,向各族学习魔法,斗气,锻造...然而,做法是对的,想法也是正确,但是我们却有先天上的缺陷。我们没有兽人的体魄,没有魔法种族的天赋,没有矮人的能力。如此,我们无法修炼斗气,无法学习魔法,平庸的锻造手段。但是,我们有一种东西是其他各族所无法相比,那就是贪婪!我们贪婪知识,贪婪力量,贪婪权利,更贪婪生命!所以,我们创造了人类可以使用的斗气功法,更创造出了可以使用魔法的媒介——魔法阵。而他,却只想让他活一次,虽然他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却又无法改变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