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译释: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要协和音韵,六律要和谐五声。八类乐器的声音要协调,不能乱了次序,那么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这是舜帝对乐官说的。第一个“永”通“咏”,第二个“永”通“韵”。)
——《尚书舜典》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译释:乐的作用是调和同一,礼的作用是区别差异。能同一便相互亲近,有差异便相互尊敬。乐超过了限度,就会流于散漫不恭敬;礼超过了限度,就会造成隔离不亲近。
——《礼记·乐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释:《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论语·为政》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释:《关睢》这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
——《论语·八佾》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嗷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释:演奏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地清晰,绎绎地不绝,这样便完成了。
——《论语·八佾》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释:孔子论到乐曲《韶》,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论到乐曲《武》,说:“美极了,却还不够好。”
——《论语·八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论语·述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释:诗使我振奋,礼使我在社会上站得住脚。音乐使我所学得以完成。
——《论语·泰伯》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译释:当太师挚开始演奏的时候,当结尾演奏《关雎》的时候,满耳朵都是音乐呀!
——《论语·泰伯》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鞟。
译释: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若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彩的毛,那这两类皮革就区别很少了。这是子贡说的。
——《论语·颜渊》
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释: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谌拟稿,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子产作文词上的加工。
——《论语·宪问》
辞达而已矣。
译释:言辞,足以达意就够了。
——《论语·卫灵公》
不学诗,无以言。
译释:不学诗就不会说话。
——《论语·季氏》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释: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呢?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到讽刺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事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侍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论语·阳货》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译释:你研究过《周南》和《召南》吗?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和《召南》,那会像面对着墙壁而站着吧!
——《论语·阳货》
持其志,无暴其气。
译释:要坚定思想意志,也不要滥用思想感情。
——《孟子·公孙丑上》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译释:偏颇的话我知道它哪里片面,说得过头的话我知道它哪里有缺陷,不合正道的话我知道它哪里有偏差,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哪里没道理。(诐,通“颇”。)
——《孟子·公孙丑上》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译释:从前大禹制服了洪水,天下才得到太平;周公兼并了夷狄,赶跑了野兽,百姓才得到安宁;孔子写了《春秋》,叛臣和逆子便有所畏惧。
——《孟子·滕文公下》
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译释:说话空洞无物,不解决任何问题,很不好。这种不好的后果,必须由阻碍德才兼备者进入领导班子的人来承担。
——《孟子·离娄下》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释: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孟子·万章上》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译释: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容色,有相同的美感。谈到心,就偏偏没有相同的地方吗?心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呢?是理,是义。圣人早就懂得了我们内心相同的理义。所以理义使我心高兴,正和猪、狗、牛、羊肉合乎我的口味一般。
——《孟子·告子上》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译释:音乐,是使人快乐的,快乐,是人的情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
——《荀子·乐论篇》
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
译释:所以,如果音乐在宗庙演奏,君主和臣下一起聆听,人们没有不和睦恭敬的;音乐在家庭里演奏,父子兄弟一起聆听,相互之间没有不和睦亲爱的;音乐在乡里乡亲中演奏,年长的和年幼的一起聆听,相互之间没有不和睦顺从的。所以音乐是顺从道义而使人们之间和谐,与事物相伴,修饰人们气节的,通过合奏成为礼节;它足以体现最高的道德,足以顺应万物的变化,这就是先王制定音乐的本意和方法。
——《荀子·乐论篇》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译释:音乐对人的影响极深,对人的教化极快。所以先王十分谨慎地制定礼乐制度。如果音乐中和平调,民众就会调和而不流于淫荡,如果音乐严肃端庄,民众就会均齐而不犯上作乱。
——《荀子·乐论篇》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译释: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众的心理变得善良,对人的感化极深,可以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和音乐引导民众,民众也就因此而和睦相处。
——《荀子·乐论篇》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译释:况且音乐体现了人们和谐情感不可改变的原则;礼体现了人们遵守的道理不可改变的原理,音乐可以使人们和谐一致,同心同德;礼可以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礼和乐统一起来,就管束了人们的意志。穷究本源,最终使人发生变化,这是音乐的本质;表明人的真诚,去掉人的虚伪。
——《荀子·乐论篇》
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译释:言语不求多,而求睿智;不求华丽,而求明察。
——《墨子·修身》
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
译释:创作音乐必须使音乐平和,平和就是公正,公正就合乎道。所以只有得道的人,才可以与他谈音乐。
——《吕氏春秋·仲夏纪》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译释:传言很多看起来不对而又是对的,很多看起来对而又是不对的。所以要仔细辨察,彻底弄清。
——《吕氏春秋·滇行论》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译释:著书作文是与治理国家相关而流传不朽的大事业。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译释:观察古今于片刻中,驰骋四海在一瞬间。
——晋·陆机《文赋》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
译释:文辞简约而内涵丰富,叙事浅近而寓意深远。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译释:文章应为时代服务,诗歌应为社会而创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译释:打动人心的,没有比感情更强烈,没有比语言更直接,没有比声音更亲切,没有比思想更深刻的。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译释:四肢的美丑,本来就和美妙无关,画像要传神,正是在这个(眼睛)里面。
——《世说新语·巧艺》
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译释:文章的各种体裁,都发源于《五经》:诏命策檄,是《书》所派生;序述论议,是《易》所派生;歌咏赋颂,是《诗》所派生;祭祀哀诔,是《礼》所派生;书奏箴铭,是《春秋》所派生。
——《颜氏家训·文章篇》
文章之体,标举兴会,发引性灵,使人矜伐,故忽于持操,果于进取。
译释:文章这东西,要高超兴致,触发性灵,这就会使人夸耀才能,从而忽视操守,敢于追求名利。
——《颜氏家训·文章篇》
审美观念是随着修养而进步的,修养愈深,审美程度愈高。
——蔡之培《美育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