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970000000066

第66章 若明若暗(6)

但在毛泽东,无论是就其口袋里躁动不已的民粹主义,还是就其在长期的阶级斗争与军事斗争的严酷环境里培植出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秉性,抑或是他毕生所信奉的“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斗争哲学,对此,都是异常敏感的。

从周恩来的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存在,及这两者间难以从组织上界定却的确存在的某种联系上,毛泽东一定在潜意识里深藏一种固有文化形态遭侵入、乃至被沦陷的威胁感……

于是,他不辞辛劳,如填海的精卫鸟,一次次的巩固自家的城池: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五七”道路,农业学大寨……往深里想,他所期盼建立的,无不是小农社会千百年来憧憬却又从未实现过的乌托邦式国度;

于是,他不惧战尘,如善骑的匈奴人,一次次的奔袭别人的城池:反胡风,反右,反右倾,“文革”……说穿了,他所要挑落的,无不是现代文化形态在中国大地上的声音,他所要推倒的,也无不是这一文化形态在一块几近流沙的土地上好容易构架起来的建筑……

既然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表现为两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而这属于本能的冲突,又该经常性地表现为一抬手、一投足间的排斥;那么,这为什么没有导致后者在党内斗争中成为公开的阶下囚,乃至与刘少奇一样死于非命,而是多少回如履薄冰,如戴荆冠,却最后能得以善终呢?

这是一个庞大到足以包容二十世纪人类文化史的课题。

这是一个复杂到足以让中国多少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与心理学家皓首穷经的课题。

无论就我蜻蜓点水似的学识,还是就我眼下身处的时空位置,我要条分缕析这一课题,不啻于刀耕火种的原始人也要写《红楼梦》。

但我觉得其中至少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宏观上的,当整个二十世纪西方的工业化文明席卷全球的时候,中国不可能再是一片被万里长城包围的广袤的孤岛。世纪之初,欧风渐进,美雨东来,“五四”运动,正是这一文明的一次最强劲的登陆。而武昌城头一声枪响,揭橥的不仅是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也揭橥了农民的文化形态,再也支撑不起几千年来中国这片悠悠的皇天厚土。

与其他以农民为人口大多数的东方落后国家一样,在中国趁势而起的民粹主义思潮,貌似表现了农民文化的强大,它并没有随封建王朝的终结而寿终正寝;其实,却显示了农民文化形态的式微,它不过是在文化的跑马场上,为了能与那匹咴咴鸣叫、四蹄撒欢的马驹一争高下,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夜半时分才赶吃的一堆露草……

在二十世纪,中国虽有刘邦、朱元璋的子孙,可他们再难做刘邦、朱元璋一类钟鸣鼎食、黄袍加身的梦了,期待创造历史的人们,历史首先就会让他正视:只靠农民文化形态一个轮子,推不动泥潭沼泽里的中国。

诚如毛泽东所言,志士仁人们大抵经过了一个“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心路历程。在这一历程里,“具有民粹思想的人,经常处于某种不自觉的状态,他们并不经常否定近代大工业、大生产,同时‘西化派’中也有不少人揭发、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因此,农民文化形态与工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在中国的区分,无论就其整体的发展,还是就其某个个体所传达的文化形态倾向,便只有相对的意义,而难有精确的定量定性分析。

或许,这更有力地证实了这两种文化形态之间,不仅如阴阳一样相克,也如阴阳一样相依。文化的多元形态与文化载体的多元化,正是中国的二十世纪有别于其他世纪的一个显著特色。

犹如诗情、豪情与漫山遍野的土高炉燃烧的火焰同样澎湃的1958年所证明的,民粹主义思潮排斥工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却并不妨碍它向往工业社会,毛泽东的中国排斥知识分子,又总离不开知识分子。

在他的重要著作中,他多次讲过这样的话: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太少了。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所以我们要好好团结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即使“事情正在起变化”,毛泽东已打算将整风运动,变成知识分子手里一块烫手的洋山芋之时,他仍如是说:

“全国有几百万资产阶级和曾为旧社会服务的知识分子,我们需要这些人为我们工作。我们必须进一步改善和他们的关系,以便能使他们更有效率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以便进一步改造他们,使他们逐步地工人阶级化,走向现状的反面……”(《事情正在起变化》)

尽管工农群众是大梁和立柱,可在二十世纪的长街上,中国这幢房子,还必须得有知识分子作它的门窗;

尽管毛泽东是呼啸不息的发动机,可在热战、冷战此长彼消的这颗星球上,中国这台宏大的机器中,还必须得有知识分子的链条和齿轮,从开发柴达木到治理淮河,从解放牌汽车到武汉长江大桥……没有链条和齿轮勤勉而又默默地工作,发动机发出的不过是一堆空洞的豪言壮语。

培根写于16世纪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竟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句谶言:

在工业化的大潮里,以几何速度在递增知识作用的二十世纪,他们在中国饱经磨难,原因在于知识就是力量;

他们在中国总算有一块巴掌大的立足之地,也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牛可以负轭前行。牛能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可这并不妨碍人们一边喝着血红的葡萄酒,一边品味烤得泛出金黄色光泽的牛排……

毛泽东的中国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关系的折射。

如果说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在于即使是排斥他们的人,也不得不利用他们;

那么,周恩来的魅力,也很大程度上表现于即使是几乎终生戒备他的人,又几乎终生离不开他。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毛泽东、周恩来离开这颗星球五年后写到:

“一位在台湾的国民党官员甚至对我这样说:‘在内战时期,只要有周恩来一个人在我们这一边,那今天在台湾流亡的,可能就是毛泽东了;安居于北京的可能是我们。’这官员的话语,是否夸大姑且不论,但他有一点说得很对:过去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估价过高了。毛泽东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征服中国,统治中国。假如没有周恩来,他是否能取得这样的成功,那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应该记住一点是,并不是由于有毛泽东一个人,而是由于有他和周恩来的合作,才使他们赢得了中国。”

“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则可能会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

--(《领袖们》)

韩素音也使用了一个比例,来形象地评价两人的关系:

“罗伯特·佛罗斯特在诗中写到:‘海岸对海洋的忠诚超越一切’,对毛泽东这个海洋来说,周恩来便是海岸,它不断阻挡住排山倒海的巨浪,然而又一刻离不开汹涌的海洋。”(《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是的,若没有坚定、沉着的海岸,海洋便浩浩荡荡得失去了边际,便形不成富有伟力和节律的潮汐,常常成了肆虐与灾难的代名词;

若没有万千气象的海洋,便塑造不出海岸那博大的胸襟,拍打不出海岸那峭岩般的斗志,海岸便等同于一片不见色彩、不闻喧响的普通的沙地……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建国后总在这浏亮、雄浑的旋律中登场的毛泽东,自然不会这样去看。在与周恩来的关系上,他的骨子里,大概也持一个外国人米夫相同的态度,此人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这样挖苦了周恩来:

“恩来同志自然应该打他的屁股,但也不是要他滚蛋,而是在工作中纠正他,看他是否在工作中改正他的错误。”

另一个微观上的原因,便是周恩来认识到了毛泽东身上有一种似大自然一样不受任何约束的力量,或者如毛自己所说,他是一个“无法无天”、敢于“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周恩来几乎从不正面抵撞这一力量,而多是在顺从这一力量的过程里,渐渐地筛减这一力量。

与此相比,刘少奇则显然低估了毛泽东,以“文革”初期为例:

1966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真被停职,同时被停职的还有中宣部长和文化部长,以及刘少奇手下各大报刊的主编。刘少奇出席了这次会议。如果他拿出彭真保护副市长吴晗的勇气来为彭真辩护,如果他把他的支持者都联合起来,也许有可能制止毛……”

“刘少奇在党内有不少支持者。可是为什么他就不能像莫斯科党代会上的那些人让赫鲁晓夫下台那样对付毛呢?刘在军委也有他的支持者,尽管毛是军委主席。为什么刘不能把毛‘挤掉’?他是不是想过要这么做?”(《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

刘少奇多半不打算搞突然袭击。长期主管党的机构的他,大约相信凭着全党的力量,终能使日益亢奋得似个异教徒的毛泽东平静下来。直到后者的《我的第一张大字报--炮打司令部》出来,他才后悔不迭地领略了这位湖南同乡的能量,在毛泽东的“千钧棒”下,即便巍峨、庄重如党的神殿,弹指之间,便成了说捣碎就能捣碎的泥丸……

此外,韩素音在她的另一本著作里,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周之所以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甚至能与魔鬼一起工作,并在魔鬼身上找到一些好处……他从来没有忘记主要目标:中国和中国人民。(《再生凤凰--中国·自传·历史》)

她在这里说的魔鬼指的是林彪。

只要回忆一下“文革”初期,在毛泽东、以林彪为首的地位急剧上升的军人集团、和江青为首的中央文革领导小组这三者所形成的权力铁三角之间,疲于奔命的周恩来,随时可能倒下,却终于没有倒下,并竭力撑持住了中国这艘苦舟没有在惊涛骇浪里覆灭,我们就不能不对韩素音的评价表示苟同。

如果说,和上帝在一起,必然要增添一些美好的人性;

那么,常和魔鬼打交道,则很难不牺牲一些人性的美好。

周恩来牺牲了一些什么呢?

我以为,这不在于他没少挥舞过小红书,像十几岁的红卫兵一样喊着“祝林副统帅身体健康,永远健康!”“向江青同志学习!向江青同志致敬!”;

也不在于诸如他担任了刘少奇专案组的组长,在196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他主持了对刘少奇问题作出的决议,以“大叛徒”、“大工贼”、“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三顶帽子,赠给了自己昔日的同事、中南海里的邻居。在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付诸表决的时候,周恩来像其他的中央委员一样,毫不困难地举起了右手,唯一未举手的,只是一位名叫陈少敏的女性……

犹如春日失落了酥风,秋夜失落了皓月,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失落了那双永不停止旋转的红舞鞋,而拳王泰森在铁窗里失落了肌肉铜块般饱绽的膂力……

周恩来失落的东西,历史该计较的是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诚如他在1957年里所展示的那样--

作为工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在中国共产党内的总代表,周恩来在理性上对农民的文化形态作出抵御的同时,也曾因感性所迫,随这一文化形态将自身的文化形态给咬得伤痕斑斑;

作为与中国知识分子同捆在一根绳子上的两只蚂蚱,共用半个身子的连体婴儿,周恩来在竭力保护了几十、几百个文化精英免遭罹难的同时,却未能在整体上有效地保护过知识分子的价值体系与人格尊严……

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少注意这一点。

同类推荐
  • 唐诗三百首全解

    唐诗三百首全解

    唐朝承接隋朝,历经将近三百年,无论文治武功,还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可以说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顶峰,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也曾有“安史之乱”“泾原兵变”等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单从文学而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顶峰,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亮丽的风景线。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奇迹,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奉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
  • 余笑忠诗选

    余笑忠诗选

    在新世纪中国诗坛,有这样一群诗人:他们出生在1960年代,童年经历过饥饿、贫困,而生活又给了他们幻想的天地和无穷的快乐;他们初入诗坛之日,正是中国新诗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而奋力搏击之时,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大厦,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诗歌;语言与形式之变,草根与庙堂之争,传统与现代之论……他们无疑是21世纪中国诗坛最活跃的一群,他们的人与诗已不知不觉成为一种标志。
  • 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建设新中国的旺盛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取得新的历史性进步,创作队伍更加壮大,创作活力更加旺盛,当代文学在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巨变、弘扬民族精神,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每一位作家艺术家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呼唤着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 神思:艺术的精灵

    神思:艺术的精灵

    《神思:艺术的精灵》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本书对“神思”这一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说明了“神思”具有自由性、超越性、直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思维方式,论述了想象是“神思”的主要内涵,有很多创见,给读者以启迪。
  • 琐窗闲记

    琐窗闲记

    琐窗闲记是作者应坚的散文集,抒情、诗意、唯美———写这路散文对应坚来说并不是难事。这从他文集中偶尔惊鸿一瞥般闪现的诗意情怀和扎实的古典文学的功底可以洞知。但是,他不炫才,也没有读中文的男生那种特有的忧郁气质。他为文,温和平易,如老友品茗,娓娓而谈。
热门推荐
  • EXO之穿越重生又是女配

    EXO之穿越重生又是女配

    不是说好只爱我一个吗?怎么?十几年的友谊,居然抵不过她陶茜,真是可笑!荒唐!但时间久了,我想说:除非我死,不然我永远断不了我对你的爱!承认吧!我是不是太自私了?可是你们依旧不相信我,那只有死了,靠!我不是死了吗?怎么有重生了,男主居然还是EXO们,无语了……
  • 银河界区三部曲Ⅰ:深渊上的火

    银河界区三部曲Ⅰ:深渊上的火

    千万年后,在新的宇宙秩序下,银河系以“零意识深渊”为核心,一分为三,依次分为爬行界、飞跃界和超限界,文明发展程度依次升高。地球不再特殊,人类不再是食物链顶端唯一的智慧生物。飞跃界中数以百万计的种族都曾试图探索超限界,斯特劳姆人是其中之一。他们建起“超限实验室”,想方设法唤醒沉睡50亿年的资料巨库,企图由此换来富庶和飞升。然而,他们只想到了美好,超智巨库醒来时,没有一个人能猜出真相:他们唤醒的东西——瘟疫,将十亿个星系的未来拖入危机……
  • 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

    傅雷经典译注,罗曼·罗兰倾世巨著《巨人三传》之一—《贝多芬传》,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罗曼·罗兰将贝多芬的遗嘱、书信,整理成集收入其中,不仅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音乐大师贝多芬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更将一个伟大心灵展现在读者面前。贝多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破”与“立”相冲突的时代。他的成功掩隐着无可言说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难的命运斗争的过程,那是“苦难铸成的欢乐”。
  • 月光倾城

    月光倾城

    善良美丽的姐姐,任性固执的妹妹,每次都会爱上同一个人的悲哀,到底何时才能终止?无望纠缠的四角恋情扑朔迷离,值得期待!
  • 世间寻遗

    世间寻遗

    在这偌大的城市中,有一家古色古香的小店,平常做着生意买卖,时常有客人的到来。然而这平平常常的小店却不是那么平常“嘘,人来了……”
  • 高考游戏制度

    高考游戏制度

    “咳咳,大家注意了啊,今天我们开始讲王者荣耀——大家拿出手机,选择英雄亚瑟!”“你这孩子,回去种红薯算了,一个学期才到了黄金段位,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看看隔壁老王家孩子,都上王者了……”我快疯了,别拦我我要学习,我不想打游戏啦!
  • 网游之无间道

    网游之无间道

    是11分子?还是警界精英?卧底卧到精神分裂的可怜警察在网游中寻找新的自我。可,警方会放过他吗?11呢?而当主角以精神变异后的正邪两性格共同开始游戏生涯时,又会发生什么呢?—————————————————-不一样的网游,不一样的都市!不一样的网游之无间道……
  • 轮回三世,离人晚归

    轮回三世,离人晚归

    那年,桃花树下,他许下诺言,此生只爱她一人,后她为保住他的神籍而自杀,魂魄离去之际,她见到了他,只是,她已经不是当初的她,不能再和他在一起了,他心灰意冷,丢弃神籍下凡寻觅。一次一次的错过,是他们不应该在一起吗?是天命?不!他不相信他们不能在一起,就算是天命,他也要逆天而行!表示群已解散,在人比较多的时候再说吧!另外,我并不会签约,所以放心看啦!
  • 何日复君忆

    何日复君忆

    本文在收尾男女主人公步入恋人殿堂的时候,将有大量成人取向官能描写,但是场面的描述比较女性的倾向,能够给人带来天马行试的美妙体验。风格如下:万缕秀发从头带的束缚中解放,透着霞光幻化成世间最美的丝线。露出的秀美高山,氤氲着白露迷雾,这是心中神圣不可进犯的圣地,如今我们在一起了,一段无忧痴梦幸福光阴。爬山很困难,尤其第一次,特别是险峻的山峰。一丝柔情引我跨越了峡谷,突破不曾眺望的雨帘,踏进安全的福地。
  • 太上说酆都拔苦愈乐妙经

    太上说酆都拔苦愈乐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