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033600000001

第1章 人生的智慧

熟知并非真知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怀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族人特别崇拜一个名叫“戈尔肖克”(Golshok)的东西。他们相信,“戈尔肖克”孕育着生命和智慧,就像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和一泻千里的亚马孙河,它是称量善恶的天平,是佑护人们幸福的万应符咒。由于这个词实在重要,每一代智者都投入毕生精力,青灯黄卷,面壁冥想,企图破译它的真谛。他们的言论汇集成典籍,流传于民间,成为人们世代信守的金科玉律。

终于有一天,一个对此感到厌倦的人问道:什么是“戈尔肖克”?这个词究竟指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下子惊醒了所有被“戈尔肖克”催眠的人。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一向以为最熟悉的词竟然一无所知。

这个故事印证了哲学家黑格尔的一个说法:熟知并非真知。

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物的熟知形成了我们的常识。常识是负载人生的海洋,人们成长的过程譬如学游泳,学会常识才能生活。会水的人能让水托举着不至沉溺,同样,想游得快也会遇到水的强大阻力。健康的常识能指引人获得平安,走向光明,如冷了穿衣,饿了吃饭,不懂就学,不会就问。这些姑且不论,有意义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克服水的阻力游得快些。这就需要检视探讨一下哪些常识于我们不利,以及如何克服。

孔子教育我们凡事“三思而后行”。然而常识往往不在“思”的范围内。因为某些常识化为人们心中不可动摇的精神权威,获得了不受思维审视的豁免权。大家都见过东西往下掉,譬如苹果落地,而不去思考什么是地球的吸引力;一般人说话都合乎语法而许多人并不懂得语法。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常识不再是人们思考的对象,而成了人们思考的支点。常识是大多数人熟知的,而熟知的东西更加潜伏着危险,因为“熟知并非真知”。

常识,是相对于专门知识而言的一般的普通的知识,是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教条,人们不能离开它,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个范围内。历史一再启示我们,人类思想的进步,都是在突破常识中实现的。

对苹果为什么落地的追问是产生智慧产生巨人的起点。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是对“为什么”的无穷无尽的解答尝试。哲学是科学之母,是“科学之科学”。

哲学高于常识的地方,就在于它用怀疑和批判的目光洞穿了常识中的壁障,使一切联系起来,流动起来,变得亦此亦彼。因此,确立哲学的理性精神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将使人敏思锐目,不断摆脱蒙昧无知,走向精神自觉。既不墨守成规,也不随波逐流,而是在精神上独立不倚地站立起来,运用理性精神或批判精神思考和审视生活和自身,决不精神瘫痪。在目前改革的时代,面对五光十色的生活,思想观念良莠混杂,如果没有哲学的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是很难驾驭和挺立自身的。只有按照哲学思想的指引,才能免于沉沦;自觉行动,才能超越常识生活的局限,完成健全理想的人生。

学习哲学,最重要的是锤炼一种冷静的理性品格,培养一种超卓的思想力量,确立一种批判精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

对一切都无动于衷

皮浪是怀疑论的创始人,最初是画家,他曾随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到亚洲战斗、旅行、作画。一日,他面对一座山,在作画时陷入了沉思:一座山从远处看,是紫的;从近处看是绿的。山其实不紫也不绿。由此,触发了他对事物的怀疑。

皮浪的怀疑主义是从爱利亚学派先驱色诺芬那里的“万物一致而不可分”这一命题出发的。他认为,“存在与不存在”,“这样与那样”,“美与丑”,“生与死”等这些概念之间并无区别,人们想要认识它们,分别它们是不可能的。人们只能按照风俗习惯对事物的现象作出相对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而事物本身不是这样,这种判断只能带来烦扰和无谓的争论,因此,皮浪主张对一切都要无动于衷,不作任何反应,不作任何判断。他说:“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便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

据说,皮浪有一次外出,在船上遭到暴风雨,船在浪谷中颠簸,船上的人都很惊慌,只有船中的一只猪若无其事,仍安安稳稳地在那里继续吃食。皮浪便指着猪对大家说:聪明人也应该像猪那样不动心。

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这样评价皮浪的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是懒人的一种安慰,因为它证明了愚昧无知的蠢材和有名的学者一样是有智慧的。”是呀,对一切都要无动于衷,不作任何反应,不作任何判断,因为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所以何不做一个无知的懒人呢?这样能让事物的真实面貌自己呈现,而人自身也成为一个应付自如的勇者、智者。或许正因为这些原因,怀疑主义在一般人中就享有了相当的成功,成了一种很实用的哲学。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使人知道了许多事,使人更聪明,人们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固然很好,但智慧更为重要,智慧表现在人如何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所以人仅仅有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地加以应用,这些知识就失掉了价值。所以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聪明,它是头脑的智能,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能,是丰盛生命美好人生所需要的,成功的人生在于不断地把拥有的知识,有智慧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一个人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在这样一个知识丰富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追求、学习,在知识上多而又多,更要竭力追求智慧。

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

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曾这样说过,越是知识渊博的人越是深感自己知识不足。有人对此大惑不解,问他:“您具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为什么总是感叹自己无知呢?”他答道:“哲学家芝诺用圆圈来表示知识的范围,圆圈里是已知的知识,圆圈外是未知的知识,知识范围越多,圆圈越大,圆周也越长,圆圈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因而未知部分当然也就更多了。”

西方哲学家们一再强调知识与智慧的区别。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智慧是一种悟,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推论。因此,博学家与智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智者掌握的知识不一定胜过博学家,但智者对世界的理解一定深刻得多。两者比较就如一个知识女性和一个聪慧女性的比较,后者令人心仪的不是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在其灵性。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很有知识,但有智慧的人往往不以为自己拥有知识,因此智者会不断地学习、思考、追问和反思。他们总是朝向未知世界的纵深发展。苏格拉底就以为自己没有知识,所以不断地向人请教,同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强力的反驳,结果成为最有智慧的人。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智慧始于怀疑和思考

2300多年前一个秋日的下午,苏格拉底穿着他那件常年不换、皱皱巴巴的短袍,悠闲地穿过雅典城中心的广场。他对于动荡不安的时局充耳不闻,对于当局的作为也不评论,他在广场一角坐下来。这个时候,有很多青年人围拢到他的身边来,有柏拉图和亚西比德那样的阔少,有安提西尼那样的清贫和淡泊之士,也有亚里斯卜提那样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每天都到这里来,他们都虔诚地拜苏格拉底为自己的导师,他们喜欢听老师对雅典民主制度所作的分析,也羡慕老师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很多时候,苏格拉底给他们出题目,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回答出来,但是苏格拉底并不满意。他发现他的这些学生太依赖他的思想,太依赖他的学说,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了。所以,有一次当他的学生们都围拢过来以后,苏格拉底从他皱皱巴巴的短袍里面掏出了一只苹果。他站起来,目光深沉地对青年们说,这是我刚刚从果园里摘下的一只苹果,你们闻闻它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他拿着苹果走到每一个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最后,他问靠他最近的学生闻到了什么味道。这个学生回答,闻到了苹果的香味。他又问第二个学生,这个学生同样回答是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柏拉图今天坐在距离老师最远的地方,到了他回答的时候,前面的几十个人都回答完了,而且答案是一致的,都是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老师示意他站起来回答。他站起来,看了看同学们,然后慢慢地对老师说:“老师,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同学们都万分诧异:怎么可能呢?我们明明是闻到了苹果的香味,一只熟透的苹果怎么会什么味道都没有呢?一向聪明善辩的柏拉图今天怎么了?

苏格拉底把柏拉图拉到自己的身边,然后告诉所有的学生:只有柏拉图是对的。

其他的学生都十分疑惑。苏格拉底这个时候把那只苹果交给学生传看。学生们一个个都如坠五里雾中,这竟然是一只蜡做的苹果!可是,他们都问自己:自己刚才怎么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呢?

苏格拉底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柏拉图,他对他的学生们说:“永远不要用成见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更不要人云亦云。我拿来一只苹果,你们为什么不先怀疑苹果的真伪呢?不要相信所谓的经验,只有怀疑开始的时候,哲学和思想才会产生。”

苏格拉底的学生明白了,他们知道了老师的用意。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这些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一直到他们帮助苏格拉底创造了伟大的欧洲哲学!也正因为柏拉图的与众不同,他才成为苏格拉底最有成就的门徒。

苏格拉底的这个故事不仅是让人们看到经验和成见的副作用,更挖掘人性的弱点,那就是迷信权威,懒于思考。这样不但会错失很多亲身认识事物真相的机会,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哲学教人怀疑,教人思考,哲学开始于人们对于事物的惊讶!

泰勒斯的智慧

在伊奥尼亚海岸的边上,有一座叫做米利都的城市。这座不起眼的古城,看起来和别的城市并无多少差别。平时,这种多少有些温馨的小城的居民,一直习惯于用一种独有的稳重消磨着时光。不过,这座城市里发生的一件新鲜事却引起了居民们一阵轰动,彻底打破了小城特有的宁静和稳重。

清晨,温暖的阳光懒懒地照在米利都城的大街上。但是,居民们议论纷纷,相互传递着一则小道消息:有人在收购榨油机。

“你知道吗?有人要把咱们城里的榨油机全部租去呢!”一位口齿伶俐的年轻人,眉飞色舞地告诉他周围的人。

“谁?他要干什么?”听众中,不知是哪位好事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大家觉得这说出了大家想问的问题,也就随声附和,想让年轻人解释。

“就是那个掉进土坑的人。听说他和一个商人打赌,可以用自己的知识,让自己富起来。”年轻人解释说。

听者都大笑起来,因为这个年轻人提到的这个人,以及与这个人有关的故事,大家都太熟悉了。据说,这位老先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经常独自对着天空,目不转睛地凝视,有时则自言自语,说一些大家都摸不着头脑的话。有一次,他又在凝视天空,却没有注意到自己走到了一个土坑的边上,结果一下子掉进去了。

就是这位老先生,经常口出惊人之语,却过着清苦的生活,以至于一位商人实在看不惯他的穷困样子,甚至对“有学问到底有什么用处”提出了疑问,并教育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经商的本领,警告孩子“如果不努力学习经商的技巧,就会沦落到老先生的地步,成天过连咱们家的狗都赶不上”的苦日子。老先生气不过商人的态度,就和商人打赌:他要在一年之内,用自己的知识赚一笔钱,并承诺:如果自己真的输了,就自愿给商人做奴隶,听任商人的摆布。

可是,租这么多榨油机能赚到什么钱呢?何况那么多榨油机,用到什么地方呢?就算租金比较便宜,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呢!大家都以为这位老先生是在胡闹。

半年之后,到了收获季节,居民们才发现:老先生不是胡闹,简直就是“先知五百年”的“神仙”。原来,这一年雨水充足,橄榄获得丰收。等到大家需要使用榨油机的时候,才发现城里所有的榨油机,都被老先生租去了。大家只好花高价从老先生那里租用榨油机。结果,自然是老先生赚到了一笔可观的钱,赢得了他与商人的打赌。老先生和这座小城的声名,也就随着这件事情,传播开了。

这位老先生,就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泰勒斯。他的“水是万物的始基”的论断,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命题。正是因为如此,他被尊为哲学的“鼻祖”,受到后来者的敬重和崇拜。

泰勒斯的聪明与洒脱,对于哲学作为一门品质学和智慧学,做出了十分经典的诠释。但是,仅仅依靠这个故事,我们还是不能说明:哲学对于人们的用处在哪里?其实,答案很简单:如果从具体的技术操作角度来看,哲学很难让人富有。哲学不是赚钱的机器,不会让学哲学的人学会很多获得滚滚财源的技巧。如果有人奢望可以通过学习哲学获得生产或者经营的具体经验,就是过于苛求哲学了。可以说,不是哲学本身让泰勒斯具有了预见气候的能力,那些宣称自己可以利用某种学说预知未来、左右乾坤的人,不是骗子,就是赌徒,并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哲学是这样,其他学问也是如此。

但如果从这一点出发,得出“哲学无用”的结论,就未免过于武断了。那些学习哲学的人,都不是从哲学那里获得了财富,但他们的财富与知识,都不是离开哲学独立存在的。可以说,哲学对于他们的用处,不是给了他们一个金矿,而是给予了他们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哲学的用处,首先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智慧。哲学给予我们的,不是生活的具体内容,而是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一位哲人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种说法只有在经过了生活的磨砺之后,才能成为切身的体会。而哲学所能做的,就是让我们先行进入到这种“体悟”之中,从与哲学的交往中了解人生的真实意义,学会生活的智慧。泰勒斯并不是因为哲学的知识才取得胜利的。要知道橄榄是否丰收,他首先需要的是天文学方面的知识,要预见橄榄丰收所带来的商机,他需要具备农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不容否定的。而泰勒斯的过人之处,就是他敢于接受挑战用以证明:知识是可以带来财富的。哲学家不是不能、而是不屑于关注财富的获取。可以说,这种豁达的态度,正是哲学给予的。这种达观,不是超脱俗世的自命不凡,也不是看破红尘的清心寡欲,而是一种源自对世界和对人生的洞见“态度”和“智慧”。拥有这种态度和智慧,正是哲学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从无知到有知

在我国古人的字典中,“智”与“知”本来是同一个字,可以互相通用。故知识与智慧也就成为一个问题的两面,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关系。那么,是否无知不可能有智慧,而大智慧必然也就与丰富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希圣”导向下的历史传统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翟)提出了一个后来通行的标准来判定,那就是看它与古代圣人(王)的事迹是否相符。在中国哲人那里,无知最终是可以导向智慧的。而儒家的观点是从无知走向有知。

孔子曾说过:“我有知识吗?没有呀!有一庄稼人向我求教(他所需要的知识),我却什么也不知道。然而,我通过一种对他所提问题的两端反复追问的办法,最终明白了他需要什么并实际上解答了他的问题。”

这样看来,儒家的无知其实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虚心听取和吸收他人意见的心理状态。后来荀子采撷道家思想而提出的“虚一而静(虚心、专心和静心)”,则是对这一状态的进一步的表述。虚心也就是无知。儒家的大智实际上包含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认识过程,故智慧与知识的获取并不是矛盾的选择。可见,“无知”也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智慧。虽然智慧并不就是知识,但它却为知识的获取准备了良好的前提。

无知也可以导向智慧

道家同儒家一样,也是认为无知最终是可以导向智慧的。但道家如老庄对待无知与儒家截然不同。老庄认为智慧的境界就是与道合一的境界,对无知本身给予了赞扬。老子的基本观点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不可道”,所以它不能够通过学习的途径为人所把握。人只能够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道。故无知与无为之间,在老子是一种直接的联系。所谓“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也。日常聪明才智与道是不相干的。道之为道,正在于你不知“道”,知“道”也就不是道了。

所以他倡导无知和“去智”,缘于智慧的效果不好。所谓“智慧出,有大伪”,智慧都被用于干坏事去了。所以,统治者如能做到使人民没有知识和欲望,使智慧之人不敢有意作为,就不会再有机巧、奸诈和争斗,那这个社会就会很美满了。后来,庄子的寓言故事讲:

群缺向王倪求教,四次提问王倪四次都不能作答。群缺于是跳了起来高兴极了,去到蒲衣子处把上述情况告诉给他。

蒲衣子说:“你如今知道了这种情况吗?虞舜比不上伏羲氏。虞舜他心怀仁义以笼络人心,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不过他还是不曾超脱出人为的物我两分的困境。伏羲氏他睡卧时宽缓安适,他觉醒时悠游自得;他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马,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牛;他的才思实在真实无伪,他的德行确实纯真可信,而且从不曾涉入物我两分的困境。”

当王倪以“四不知”对答群缺的四问时,群缺欢呼雀跃,因为他从中悟出了以无知为知的圣人之道。如此的无知可以说是人的最为舒适惬意的状态。它已经远离了常人的“聪明”和“形智”,甚至连自己是人、是牛还是马都分不清楚了。庄子便为自己究竟是人还是蝴蝶感到糊涂。如此无知之知是最为真实之知,最值得信赖和推崇。无疑,庄子所推崇的,其实不是无知本身,而是无知者所达到的与道浑然合一的境界。其实,可以说,老庄是叫人们放弃机巧、奸诈和争斗,这样自然的状态才能与道合一,成为大智者。

扫除心中的尘垢

看似愚笨、白痴的人,也许不具有很多的知识,但是他也能通过内心的修炼而得道,打开智慧的心灵。

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中,有一位名叫周利盘陀伽的尊者,又名盘特。尊者从小就是一个很愚笨的人,对于事理一点不懂,就好像现在说的白痴一样。但后来算他还有福分,能遇见佛陀,出家学道。由于根性愚钝,佛陀教他诵念四句偈,他无论如何也念不会。佛陀为了教化这位特别愚笨的弟子,大开方便门,看到盘特在扫地就告诉他:“盘特!以后你打扫精舍,每天边扫边念‘扫尘除垢’,如果能一心地持念,自然会得到好处。”

盘特每天不停地扫除邸园精舍,口中一直唱诵着世尊所教的那句话。盘特虽然愚笨,可是他有坚毅的恒心,经过6年的时间,专诵“扫尘除垢”,常受人家讥笑,但是他不灰心,把那些讥讽嘲笑当为替他消灾一般。后来他头脑慢慢地清醒,心慢慢地不再散乱。有一天,他看着破烂的扫帚忽然开悟了:“啊,我知道了,世尊是叫我扫内心的尘垢。我的心充满了欲望,充满了不满,世尊叫我扫的就是这个内心的尘垢。欲望消失吧!愤怒消失吧!不满消失吧!我每天不断地挥动着扫把来扫,可是再怎么扫,尘还是扫不完,一直地飞扬上来,我内心的尘垢也一样地一直飞扬上来,那要怎么办才好呢?即使尘垢扫不完还是要扫,就是因为扫不完才要不停地扫。扫尘除垢!扫尘除垢!扫尘除垢!”

知道盘特悟懂了“扫尘除垢”后,世尊对一直瞧不起盘特的弟子们说:“在那之上的扫尘除垢已经不是人的力量可及,所以才要靠佛的智慧、佛的拯救。大家也应该注意悟道不一定要学习很多东西,即使只是一句话,如果能正确了解它的深意,那么一样可以步上正道,就因为遇上盘特,我才有机会以别于常人的方法教导他真理。每个人各有他自己应走的道路,大家说是不是啊?”一直瞧不起盘特的弟子们深感惭愧。盘特终于开悟了,从此以后,智慧的心灵开了,他能够懂得微妙的道理,能够领会佛陀深奥的法语。过去看不起他的人,这时都很尊敬他,不再有人敢嘲笑他了。

聪明和博大的知识并不是得道的唯一条件,其实,人只要坚毅有恒心,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如扫尘垢般扫除内心的欲念,同样也能拥有智慧。

怀宝行乞

人类的智慧是心思的发展,知识的扩展,也是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活方式的理解,有着强有力的道德内涵。在犹太人看来,一个人有智慧,不仅仅是个知识分子,而在于这人明事理,有忍耐,有勤劳,有可靠,有自律,有谦逊,有德性,才是一个智慧的人。

其实上天给了每个人智慧,只是要人们自己去发现和利用罢了。

从前,一个穷汉去拜访亲戚,受到热情的款待,以至于喝得酩酊大醉,在座位上酣酣睡去。

刚巧,那位亲戚因为公事,必须立即外出。眼看着那个穷亲戚醉得人事不省,就把价值非常昂贵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匆匆离去。

这个穷汉已经烂醉如泥,哪里知道这件事情。醉醒之后,他也起身到外地去了。他仍然一贫如洗,生活潦倒,仅能糊口。

这时他仍然不知道自己衣服里藏有价值连城的宝珠。后来,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碰见那位亲戚,对方目睹他衣衫褴褛的样子,不禁叹息道:“你真是个傻瓜,为了衣食费尽心机,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以前,我还以为你生活得很舒适,因为那年你来我家里时,我曾把一枚价值连城的宝珠缝在你的衣服里。本想着你会从此富有起来,可是你却毫不知情,一直为衣食奔波劳碌!”

曾几何时,上天将一切智慧送给世人,可惜大家却不知不觉地忘掉一切昂贵的智慧宝珠,仍然劳劳碌碌、稀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

另一则真实的故事更让我们醍醐灌顶: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年开始时,罗森塔尔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这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卖力,结果肯定非常好了。

可见,勤劳、敬业、自信就是通达智慧之路的垫脚石。

聪明、勤奋、知识

知识的积累往往不仅靠聪明,而是靠勤奋,而聪明、勤奋加知识是保证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的方向正确的条件。只有方向正确才能成功,才能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大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个贼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记忆力很好是无可置疑的,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先生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或许一辈子只是个贼,他的人生道理和曾先生相去甚远。这就提示我们,聪明对获取知识有益,但勤奋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聪明、勤奋、知识引导自己的人生,走向成智成圣的道路。

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并具有高超的音乐鉴赏评判能力。

孔子从小喜好弹琴,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因此在年轻的时候便有较高的造诣。但是孔子并不满足,他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努力很难有更大的进步了。于是在29岁的时候,孔子师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琴。

一天,师襄交给孔子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孔子拿着这首曲子,废寝忘食,日夜弹唱,足足练了10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第11天早上,师襄一起床,便听到从庭院中传来的练琴声,孔子弹的还是那首曲子,师襄忍不住了,走出屋外,和蔼地对孔子说:“你已经弹了很久了,现在可以换个曲子练练。”谁知孔子认真地回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还需要继续练”。说完便又弹了起来,师襄也没有加以阻拦。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觉得孔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于是对他说:“你已经摸到这首曲子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停下琴,礼貌而恭敬地回答道:“老师,我虽然摸到了它的规律,但是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还需要再练。”师襄以前教过许多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还没有碰到一个像孔子这么执著而好学的学生,于是又是摇头又是颔首地走开了,心中暗暗高兴:此人以后必成大器。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像变了个人一样。一次,孔子正在庭院中练琴,师襄悄悄地走到他身边,凝神倾听孔子的弹唱,深深地陶醉于孔子的优美琴声中。一曲弹罢,聚精会神的孔子转过身来,惊奇地发现老师早已站在自己身后,于是便作揖行礼,对师襄说道:“老师,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它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师襄对孔子说:“你说得很好!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孔子不慌不忙地答道:“施行仁政的人推崇伟岸,鼓吹和平的人爱好粉饰,充满智慧的人喜欢弹唱,殷勤钻营的人追求艳丽,该首曲子刚健有力,高亢激昂,学生于是能够推断出该首曲子是文王创作的。”师襄听后,大为钦佩,连连点头赞许。

由于孔子的刻苦学习和勤于钻研,再加上师襄的高明点拨,他的琴技很快就炉火纯青了。在后来的教学中,孔子把弹琴纳入到学习范围之中,所谓“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乐”指的就是弹琴唱歌及跳舞等技艺,一直影响到后代;这不仅促成了文人与琴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国音乐向前发展。

孔子学琴,在学习中循序渐进,由曲调到演奏技巧,由技巧到曲子的志趣神韵,由志趣神韵进而体会作曲者的人格风貌,最终登堂入室,臻于化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勇于钻研,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穷究事物的原理以求得知识的极致,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同类推荐
  • 目的性修炼

    目的性修炼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笔直的。一个目的性强的人能够看出其中的直中之曲和典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迂回应变,从而达成既定目的。如果你曾对生活中的种种纷扰不知所措,看不清未来的方向;或者做事不知从何下手,办事效率迟迟提不上去,不妨阅读本书,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 当下的力量

    当下的力量

    本书共九章,内容包括:忘记过去才可以活在当下;敞开心扉,接受当下的一切;放下包袱,轻松地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把握现在这一时刻;学会珍惜,善待当下人和当下事等。
  • 感悟一生的故事感悟生命

    感悟一生的故事感悟生命

    这套《感悟一生的故事》经过精心筛选,分别从不同角度,用故事记录了人生历程中的绝美演绎。本套丛书共23本,包括成长故事、励志故事、哲理故事、推理故事、感恩故事、心态故事、青春故事、智慧故事等,每册书选编了最有价值的文章。
  • 谁是人才

    谁是人才

    本书重在培养员工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打破那种把能力看做是一切障碍的价值观,让员工把个人成长和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成为职场中的超人。
  • 换个方式好好爱

    换个方式好好爱

    本书收录了60封写给男人与女人的私密信件,揭开关于男女那些无法启齿的私密小事。内容包括:“寻爱:好男人都死哪儿去了”“再爱: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错爱:投之以暧昧,报之以快刀”“深爱:谁的生命不是一个奇迹”等。
热门推荐
  • 机甲之战兵

    机甲之战兵

    沃尔特-阿斯提是人类无意中制造出来的魔兽!它们结合了生物与高科技的双重特点,进化出粒子武器、激光炮等星际航母才拥有的武器,成了人类的天敌!
  • 加油必剩

    加油必剩

    上海《aila》时尚杂志社女编辑利颜,在她28岁这年遭遇相恋7年的男友劈腿,而沦落为不折不扣的剩女,俗称必剩客。本想这一辈子再也不会遇见让自己动心的人了,不想在一次抚慰情伤的旅行中,与一位超级巨星邂逅,本来处于两条平行线,属于不同世界的这么两个人,却产生了交集,进而发生了一段离奇、有趣的爱情故事。
  • 我的死宅邻居

    我的死宅邻居

    这是关于几个年轻人互相救赎的故事!宋晓敏为查清父亲死亡的真相,只身来到这座城市,不成想遇见了一群令她又爱又恨的人,尤其是那个王小凡,吵闹的同时又如光一样的温暖!可遇见光的又何止她一个?漫漫人生,我们终会遇见那个绚烂的人!
  • 素质修仙

    素质修仙

    这是一篇天才感悟修仙流和废材科学修仙流搭配的欢乐吐槽文。桂夫人惦记着一碗没吃到嘴的桂花小圆子,给女儿们起名为桂花和桂圆。却不知这对双胞胎姐妹原本是一个灵魂分裂而来。清雅娴静的姐姐桂花是万众瞩目的仙道天才。飞扬跳脱的妹妹桂圆却是仙骨平常,但却有着一段地球的记忆。素质修仙的道路上,以科学实验方法改良炼丹术,基于光学和心理学原理改版幻术,用AI加持御剑术,开辟自己的天地。星海浮槎邀明月,云山御剑访翠微。才饮人间新熟酒,又觅仙路旧芳菲。九重天上桂枝冷,三生石畔晓梦回。昔人已去故园老,青崖犹待白鹿归。
  • EXO之妖言惑众

    EXO之妖言惑众

    穿越过来成为妖女,却让三位也是穿越过来的绝世男子深深的勾住心弦。心微微一痛,仿佛万箭穿心。是宿命的悲,还是轮回的痛?她最终会属于哪个他呢?
  • 诸王重生

    诸王重生

    少年贾鸣,被大长老陷害,脉门爆破,幸得祖魔传承,从此脚踏天才,得诸王重生于一身,踏上热血辉煌的武道!
  • 战龙於野

    战龙於野

    初唐时,道教各派主张阴阳合而万物生,当时之人多俊杰,世间多奇珍异兽,但魔物也可吸收阴阳二气成型,危害世间,正邪此消彼长,世间多疾苦……佛教提出建十八层地狱以吸收阴邪之气,建寺庙以吸收阳刚之气,阴阳不易,魔物不生,但天地间阴阳二气相离,世间不再有惊艳绝世之辈;道教各派算出佛教将大兴,于是入各地寻找‘不入时命之人’,将其培养,以乱天机;同时佛教也不甘落后,顺天应命,借势而起……一场阴谋围绕着道、佛两派的争斗展开……
  • 寻梦:华丽归来

    寻梦:华丽归来

    当“复仇”的篇章结束,当曾经的执念消退,当一切好似归于尘埃,这一曲暗夜的乐章,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奏响……华美的木偶开始舞动,身后的银丝藏于无尽的黑暗,这一曲属于暗夜的乐歌,谱写的是一个华丽而又黑暗的故事她们在绝望中找寻希望,在暗夜中企盼黎明“我不曾奢望,却一次次绝望”——上官依璃“血亲又如何,你们足矣”——上官依雪“姐姐,这次换我来保护你。”——上官依颖暗夜的乐章还在进行,黑夜的尽头终会是黎明,华美的人偶终将斩断控制的银丝,哪怕会跌入深渊,也无怨无悔“黑暗永夜,有我陪你走。”——夜影“答应了,就没有后悔的机会了。”——萧暝“安心睡吧,有我陪你。”——冷晨风有些痛,说不出来,只能忍着,直到能够慢慢淡忘?生如夏花,温暖了一季苦痛挣扎的凄凉,静谧了那炽热一季的喧哗。
  • 大学毕业当总裁

    大学毕业当总裁

    不管我们对当前的生活有多么的不满意,不管我们遇到了多大的困难,都不应该无休止地抱怨。这是因为不停地抱怨,只能让我们在原地踏步,对改善局面毫无益处。此外,因为你总抱怨,还会影响别人的心情,将自己的压抑之感也传染给别人。为此,抱怨不要太多。我们应该做的是减少抱怨,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一点点接近成功。一个人最大的悲剧在于只是埋怨而不去改变对于刚毕业的你来讲,这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你在逐渐走向成熟稳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会随之增多。能不能应付得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一种力,是一种心态。
  • 物理知识知道点:走进电学世界

    物理知识知道点:走进电学世界

    《物理知识知道点:走进电学世界》是一本介绍各种电学现象和电学知识的科普书籍,书中用语浅显易懂,内容上突出了趣味性和科普性,图文并茂,更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朋友爱上电学科学,进入电学世界,研究和发现新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