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66800000012

第12章 在内华达(1)

1历尽艰险的旅程

马克·吐温在圣路易斯城,跟母亲一起居住在姐夫莫费特家里。

这时,从爱荷华州传来了欧利恩就要去当官的消息。欧利恩性格懦弱,一生谨小慎微,在跟态度专横强硬的人打交道时,他经常委曲求全,难怪马克·吐温埋怨哥哥做事窝囊,可是,欧利恩的政治信仰却非常坚定。

1860年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欧利恩·克里曼斯坚决支持共和党人林肯,他主办的报纸积极宣传林肯的政治主张和竞选纲领,他到处演讲为共和党争取众多的选民。南北战争爆发后,欧利恩毫不犹豫地拥护林肯总统的北部联邦政府,反对顽固维护蓄奴制的南部奴隶主政权。欧利恩结识了爱德华·贝茨律师,两人志同道合,交情不错。如今爱德华·贝茨进入了林肯内阁,被任命为部长。他推荐欧利恩·克里曼斯担任内华达的行政长官,兼管财政、行政和审计,职位仅次于州长。林肯总统还指派了纽约的一个名叫纳依的政客去当州长。

内华达当时称为“准州”,建立不到半年,所辖地区主要是美国侵略墨西哥战争中掠夺的一大片土地,不久前从犹他准州分离出来,处于遥远的西部边疆。

欧利恩认为在内华达准州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施展才能,准备行装即将赴任。他要马克·吐温担任他的私人秘书。

1861年7月底,克里曼斯兄弟俩从圣路易斯乘坐轮船到圣约瑟夫,在那里乘坐一辆长途驿车,前往内华达准州的政府所在地卡森城。

6匹矫健的骏马拉着老式的四轮车,摇摇晃晃地行驶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马车上满载邮件,欧利恩和马克·吐温坐在一大堆邮袋上。他俩穿着揉皱的沾满泥土的衣服,头上戴着宽边帽,腰带上挎着左轮手枪,完全是淘金者或西部农场主的装束打扮。

兄弟俩通过刚从印第安人手里掠夺的荒野地区,一路上驿车随时有遭到袭击的危险。有天夜里,一名传递快件的邮差骑马从驿车旁急驶而过,突然,枪声打破了四周的寂静,邮差中了弹,他忍住伤痛拼命地驱马落荒而逃。

马克·吐温和欧利恩乘坐的驿车,来到途中的一个小站停宿时,恰巧驿站长在跟隐藏在附近树林里的印第安人进行枪战。这时他们才发现马车夫前天夜里就受了点轻伤,不免有些惊慌,但车夫却满不在乎,他经常驱车行驶在这没有开发的荒凉地带,遭到印第安人或者逃犯、歹徒的伏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次日清晨,在驿站换了马后,马车继续前进,乘客们一路上提心吊胆,到了晚上,进入山高林密地带,周围一片漆黑,只听见风的呼啸声和雨点拍打车顶的声音。

马克·吐温关紧车上的窗户,正想睡觉,忽然传来一阵高喊“救命”的声音,接着是两声枪响和棍棒声,凄惨的哀叫声,令人听了毛骨悚然。他们乘坐的驿车丝毫不敢停留,车夫拼命地挥舞马鞭驱车急驶。直到第二天下午,他们赶到另一个驿站换马时,马克·吐温才打听到,原来是行驶在他们前面的一辆驿车遭到歹徒伏击,那名车夫没有随身携带手枪,失去防卫能力而被活活打死,车上物件洗劫一空。

克里曼斯兄弟俩乘坐了8天的马车,行程800里左右,尽管他们经常24小时不停地赶路,但一昼夜也只能行驶100多英里。到了落矶山脉的高山地区,山坡陡峭,只能把马改换成骡子。6头大骡子拉着笨重的四轮车,慢吞吞地爬坡下坡。呆在阴暗狭窄的车厢里,成天在山路上颠簸着,真是度日如年,十分烦闷。

马克·吐温有时看见由30多辆大车组成的移民队伍,在大路上艰难的跋涉着。他们都是摩门教徒,男女老少穿着破烂不堪的衣衫,跟在装满行李的大车后面走着,男人们还驱赶着一批批牛群。他们正在进行近1000英里的大迁徙,已经走了2个多月。马克·吐温看到这样的情景,觉得他们乘坐在驿车里可要舒服多了。

当驿车爬上高耸入云的山峰时,虽说是在炎热的夏日,马克·吐温生平第一次观赏到山顶皑皑白雪的大自然奇观,这里的花岗石峰海拔10000多英尺,他回忆自己小时候在汉尼巴尔镇,附近的300英尺高的霍里迪山,就是孩子们心目中的最高峰了。时过境迁,感慨万千。

阳光照耀着群山,映出柔和的青蓝色,清澈见底的泉水潺潺流过,空气显得格外新鲜和凉爽,有时,驿车停下歇息一阵,乘客们跳入山泉里痛痛快快地洗澡,冲洗掉浑身尘土和疲劳,这是难得的享受。在沿途驿站上,乘客和车夫吃的都是陈面包、咸猪肉和涮锅水一样的所谓“怪味茶”,有时简直很难吞咽。这时候,在树林里还可以举枪射中几只野兔,点燃篝火,品尝一顿鲜美可口的烤野兔。

不过,马克·吐温和欧利恩看到路旁不少死去的骡子和牛的一堆堆骨骸,还有许多葬身荒野高山的移民的座座新坟,这时候,他们实在不敢耽搁时间,总是一个劲地催促车夫赶路。

在地势险峻的大峡谷附近,马克·吐温看见一支60多人的联邦政府军作战归来,他们前一天跟400多名印第安人发生遭遇战。印第安人撤退后,就隐蔽在这一带地区,随时可能袭击过往的白人车辆。

马克·吐温一行真算幸运,驿车安稳地行驶了11天,来到了犹他准州的首府盐湖城,这是一个气候宜人较为繁荣的市镇,人口1万5千。马克·吐温、欧利恩等在这里的旅馆里休息了2天,在犹他准州代理州长富勒的陪同下,他们还兴致勃勃地浏览了市镇。

盐湖城是摩门教的信徒们在14年前建立的,他们一般都是来自俄亥俄、密苏里和伊利诺斯等州的移民,在家乡视为异教徒受到迫害,这里成为他们避难地。街道整洁宽阔,市镇上开设了不少作坊、工厂和店铺,居民们都在忙忙碌碌地干活,很少看见游手好闲的人。这一切给马克·吐温耳目一新的感觉。

克里曼斯兄弟俩乘坐的这辆驿车,从密苏里的约瑟夫城出发,西行了20天,完成了1700多英里的漫长旅程,越过荒野、森林、高山和沙漠,终于平安地抵达了内华达州的首府卡森城。后来,马克·吐温在《艰苦生涯》一书里,详细地描述了他生平以来最艰险最漫长的这次难忘的旅程。

2翻山越岭勘探银矿

卡森是一个民风强悍的西部边疆小镇,只有2000居民,一般者是矿工。欧利恩带着他的私人秘书马克·吐温来这里上任之前,内华达已经开采了十几年的金银矿,如今正在掀起新的淘金热。

马克·吐温虽然购买了一些矿区的股票,但他对投机钻营转手买卖等毫无兴趣,他一心想依靠自己辛勤诚实的劳动来赚钱,他跟卡森镇的许多普通的居民们一样,把发家致富的希望寄托在淘金找矿上。

金沙银矿不会自行滚到地面上来。淘金者们都很清楚,首先是勘探到确有开采价值的矿脉,然后筹集资金买下这块地皮,组织人力挖掘矿石。银矿石一般隐藏在地下较深的岩石层里,开采相当困难。

1861年底,在亨波特尔县发现蕴藏量惊人的特大银矿的消息,在内华达广泛流传,卡森镇上天天有人去那里勘查、开采和争抢地盘。

马克·吐温决定不错过机会,马上跟老铁匠巴鲁和2名青年律师,购买一辆旧马车,装上食物、生活用品和工具,由两匹老马拉着,前往离卡森镇200英里的尤林威尔勘探银矿。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苦跋涉、风餐露宿,经过半个月才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

在4人组成的勘探小组里,只有60岁的巴鲁是老手,经验丰富,马克·吐温和2名青年律师都是门外汉,一窍不通。

他们翻山越岭,在老铁匠巴鲁的指点下仔细探寻,学会辨认银矿石,用镐头、钢钻等挖掘矿苗,用炸药爆破坚硬的岩层。几个星期过去了,虽说勘探到了几处矿脉,但由于矿石埋藏较深,缺乏人力,带去的粮食也快吃完,于是,他们只得把一大堆矿石扔在临时工棚里,决定回家。

马克·吐温、巴鲁和一个名叫蒲伏多尔夫的矿工,骑马返回卡森镇的途中,遇到卡森河洪水泛滥,他们赶紧躲进河畔一个驿站的两层楼的木板房屋里,房间里早已挤满了30来名马车夫和士兵。

周围一片汪洋,地势较高的驿站成了一座孤岛,他们被洪水围困了8个昼夜。房间里几十个人挤得无法动弹,经常有人发生争执,吵闹不休,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难闻的气味。马克·吐温感到日子真难熬,等到洪峰刚刚减退,他和巴鲁、蒲伏多尔夫就迫不及待地离开木板房屋,借了一只小船,装上携带的物件,骑马涉水赶路。

他们在荒野上遇到漫天大雪,迷了路,3个人游荡了一天,又回到了原先躲避洪水的驿站附近,看见不少驿车正在涉水渡河,于是,马克·吐温他们决定尾随驿车前进。

到了夜里,又是一场暴风雪,把前面的驿车走过的辙印全部掩埋了,驿车也不知去向。

马克·吐温、巴鲁和蒲伏多尔夫被困在漫天风雪的荒野上,四周一片漆黑。他们打算点燃篝火取暖,巴鲁把仅留存的几根火柴,点了一根又一根,全部用完仍没有点燃篝火,更糟糕的是他们的马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他们在这人迹罕见的荒野上,无处栖身,面临绝境。严寒、饥饿、黑暗、风雪,再加上接连几夜没有睡觉,3人精疲力竭,只要一倒在雪地里,就会被冻僵饿死,马克·吐温在卡森镇听到过人们多次描述这种可怕的情景,想不到他自己这次身临其境,一种恐惧心理紧紧地攫住了他,无论如何不能让睡意袭上身来,竭尽全力保持清醒,坚持,坚持……

他们迈着越来越沉重的步履,后来,蒲伏多尔夫倒下了,接着,巴鲁倒下了,马克·吐温也没能坚持多久,大雪纷飞,积雪掩盖了他们3人。

几个小时过去了,巴鲁第一个清醒过来,大声疾呼同伴,幸而3个人都还没有被完全冻僵,更庆幸的是,离他们15英尺处,一座驿站的木板房屋里,闪烁着桔黄色的灯光,这时天刚刚破晓。

马克·吐温回到卡森镇休息了一段时期,1862年2月,他又跟巴鲁踏上了征途,结伴同行的还有州长的哥哥约翰·纳依,这次是去埃司莫拉尔达矿区。在那里他俩又找了一位名叫希格倍的青年入伙。

他们在山上搭好临时木棚,起早贪黑,漫山遍野挖掘,打了好些坑道和斜井,还申请了几个地段的开采权,经过反复估算,即使开采出了大量的矿沙,也无法支付庞大的冶炼费,于是等待有人用现款购买他们寻到的矿脉的开采权,但始终无人问津。

成年累月地用镐头挖土,炸药爆破,洒尽了汗水,磨破了手掌皮,却看不到经济效益,马克·吐温、巴鲁和希格倍都感到厌倦,有时就呆在工棚里休息、玩扑克或者到附近的村镇上去闲荡。

埃司莫拉尔达镇上,到处是酒馆、妓院、舞厅和赌场,经常有人酗酒闹事,持枪斗殴,从来不曾有过宁静的气氛。为了消磨时间,马克·吐温写了一篇报道矿区生活的通讯,发表在内华达的弗吉尼亚城出版的《企业报》上。有时,马克·吐温给家里亲人们写信,倾诉自己的苦恼。他在给姐姐帕梅拉的信中写道:“我只不过夸夸其谈,其实毫无效益,我只不过浪费资金,其实没赚分文。我的双手至今没有摸过属于自己的金块银锭。这样的境况,你恐怕想象不到吧。”

后来,巴鲁认为在埃司莫拉尔达探矿前途十分渺茫,他一个人转移到亨波尔特矿区去了。马克·吐温和希格倍留下来继续勘探,有一次他俩跟踪在内华达著名的找矿老手后头,总算发现了一处蕴藏丰富的矿脉。马克·吐温和希格倍欢喜若狂,只要申请开采这个矿脉,说不定他俩就会变为百万富翁。

根据有关规定,凡是新申请的矿脉,必须在10天之内动工开采,否则过期作废。马克·吐温和希格倍决定第二天雇工动手打矿井。

第二天马克·吐温兴致勃勃地去矿脉所在地时,在途中有人告诉他,州长的哥哥约翰·纳依患了重病,急需抢救。马克·吐温总是喜欢救助处于危难之中的人,而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从小就养成了这样的高尚品格。

他急忙赶到9英里外的约翰·纳依居住的小屋里,纳依病势严重,离不开人,马克·吐温接连细心护理了他9天。当纳依转危为安的时候,马克·吐温马上赶到埃司莫拉尔达镇上自己住宿的木板房屋里,看到了希格倍留下的便条,告知他俩发现的富矿已经落入别人手里。

马克·吐温和希格倍只做了10天的百万富翁的美梦。

埃司莫拉尔达和亨波尔特并非欺世骗人之地,就在马克·吐温在这一带拼命挖掘的1862年里,从这两个矿区共开采出了价值400万元的银锭,马克·吐温及其同伴却运气实在不佳,从未赚取分文。

他和希格倍仍不甘心,两人继续在埃司莫拉尔达的荒山野岭上奔波了一段时期,他们的钱全部花光,有次马克·吐温几乎饿死,幸而一位朋友救了他。后来,他只得去一家选矿厂当苦工,每星期只能挣10元,在困境之中,马克·吐温想起了曾经发表过他的一篇通讯的《企业报》。

于是,他提笔给欧利恩写了封信,请哥哥转告《企业报》的编辑先生,“我准备寄给他们所需要的通讯之类稿件,只要求每星期付给我10元的稿酬,以解燃眉之急,使我能勉强维持生活……他们愿意采用这些稿件吗?其实,谁又能像我这样为微薄的稿酬从早到晚收集材料呢?”

《企业报》不仅发表了马克·吐温寄去的一些通讯稿,而且出乎意料之外,报馆老板兼主编库德曼给马克·吐温写了一封言词恳切的信,请这位倒霉的矿工到《企业报》去担任记者,每星期工资25元。

一年多来,在西部边疆的偏僻角落里,马克·吐温跟同伴含辛茹苦,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爬山越岭,探矿觅宝,到头来仍然两手空空,可是,他无意之中却找到了一门合乎自己心愿的职业——新闻记者

3初出茅庐的新闻记者

1862年夏天的某日上午,气候闷热,在弗吉尼亚城的《企业报》编辑部里,闯进来一位青年矿工,二十六七岁的样子,留着长头发,满脸胡须,身穿褪色的粗布衬衫,裤腿掖在靴筒里,浑身尘土,看来,他经过长途跋涉刚刚来到这里,全部家财就是随身携带的几条毯子。他就是马克·吐温。

报馆老板约瑟夫·库德曼,对经常以“乔什”作为笔名在《企业报》上发表通讯和幽默小品的这位青年作者,十分赏识,第二日他就热情地领着马克·吐温参观报馆的设备,使用的是用蒸汽机运转的当时最先进的印刷机,共有23名排字工。编辑5人,一名记者原先一直由内华达州著名的幽默作家威廉·赖特担任,如今他到全国各地旅游去了,库德曼决定由马克·吐温接替他担任记者工作。

当时弗吉尼亚城出版了4种报纸,其中以《企业报》最有影响,发行量遥遥领先,在加利福尼亚州都拥有大量读者。据库德曼介绍,《企业报》承接的广告业务应接不暇,稿源相当充足,报馆每月纯赚6000元。库德曼从前在旧金山当过排字工,4年前他花214元买下一家破产的报馆,办起了《企业报》,今日能达到这样的规模,也的确不容易。

同类推荐
  •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1)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险难中的毛泽东

    险难中的毛泽东

    本书介绍了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是第一部全面记录毛泽东一生在重大危难关头临危不惧,逢凶呈祥的纪实作品。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在毛泽东露宿的地方,突然窜出一条毒蛇,向他吐着长长的蛇信……,第二部分介绍了毛泽东在组织秋收起义时,巧用一把银元换回了性命……,第三部分介绍了毛泽东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红色华佗”使他渡过了这次大难。第四部分介绍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望着倍受痛苦折磨的妻.
  • 起点不决定终点—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0封信

    起点不决定终点—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0封信

    我相信个人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个人对生命、自由和幸福权利的追求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我相信权利之中必包含责任,机会之中必包含义务,拥有之中必包含职责。我相信法律皆是由人所制定,而非人被法律所掌控;我相信政府是人民的仆人,而非人民的主人。我相信人因为工作会变得高贵,不管是用脑力还是体力;我相信世界会给予每个人谋生的机会,但它并不对人类之生存负有义务。
  •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一)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丛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
  • 名人传记丛书——张良

    名人传记丛书——张良

    担负着光复故国的梦想奔走四方,满怀大义,博浪沙刺杀秦王,洞悉局势,鸿门宴上扭转乾坤,运筹帷幄,楚汉相争决胜于千里之外,在建立汉朝之后明哲保身而急流勇退。书中客观生动地讲述了张良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展现出的卓越才能,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淡薄处世的一生,他的高尚节操为青少年读者立下了一个典型的榜样。
热门推荐
  • 侠义沉浮录

    侠义沉浮录

    乱世末年,民不聊生。凉夏两国积怨多年,夏国想借凉国积弱之际,将凉国尽数吞并;魔门巨擘彩衣宗用邪术残害无辜性命,制作了大量尸傀,意图一统江湖,染指朝政。是非沉浮,皆非对错,且看曾经的江湖豪门秦家后人秦逸,如何从荆州的小城襄阳起步,在这等乱世中,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 痕灵

    痕灵

    自信勇敢的十五岁少女夏天,从小与爷爷生活在猎人村。在一次梦境中,她看到了嗜血的蝴蝶……但随即她发现,那些可怖的血色蝴蝶竟然真的出现在她面前……无尽的黑暗中,死亡的女神吟唱起太古的颂歌……你是诺亚的后人,注定要承担起守护的职责……
  • 消防安全法律法规

    消防安全法律法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 泪转三世

    泪转三世

    就让风带走思念,让未来忘记过去。从打开那个柜子后,倪成环的命运就改变了,不,应该说他的命运本来就是这样,有关于天界,佛界的大阴谋就这样揭开了,同时揭开了数万年那不为人知的时代。
  • 或夷传说

    或夷传说

    或夷生于浮云山守望地千层冰封中,生而为一场阴谋的开始,被天地间者视为邪祟、孽畜,唯有诛仙之神泯页愿意把她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尊重她这条本不该属于这世间却来到这世间的生命。于是,她在泯页的庇护下逐渐成长……渐渐地,她才发现这世间所有与她有关的一切都不过是他人精心策划好的一场阴谋,而她在这场阴谋中爱上了掌管世间生灵生死的诛仙之神,她到底该如何从这些阴谋中脱身呢?
  • 暮恒灵山

    暮恒灵山

    这是一个充满天地灵气的世界,世人皆以修炼天地灵气为主,但并非人人都能修炼,而能修炼天地灵气的人们被称作修士,在这里有着无限的可能。。。
  • 拒嫁豪门:契约萌妻要出逃

    拒嫁豪门:契约萌妻要出逃

    订婚宴上,叶童童亲眼目睹男友和妹妹的背叛,却又因为酒后驾车撞死了人,被人以此威胁,爬上了傅辰译的床。他是A市叱咤风云的人物,有着绝美精致的外表,为了留在他身边,取得他的信任,叶童童签下了情人条约。原来这是一纸情人合约,已经受人威胁来到他身边的叶童童,不想再被束缚,亦然拒绝签订合约。他适时提醒,“那你现在可以出了这别墅的大门。不过,出去了想要再回来就不可能了!”她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她还要守住父亲的家业,他是她此刻唯一的救命稻草,所以她必须抓紧。叶童童在合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却不知道命运的转盘此时才开始转动。
  • 富二代校草的灰姑娘

    富二代校草的灰姑娘

    他不是拽得掉渣的公子哥,而是一个帅得没有天理的富二代校草。她没有女孩子应有的羞涩,却有着野得不偿命的性格和响当当黑社会名号。可是王子和灰姑娘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 楼兰梦

    楼兰梦

    一场楼兰一场梦,梦醒楼兰一场空,痴心不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第二个太阳

    第二个太阳

    作者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广阔的背景下,用饱含激情的笔触抒写了秦震、陈文洪、梁曙光等解放军高、中级指挥员和普通战士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亲人生离死别,战士流血牺牲,新中国如旭日喷薄——作者将其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和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融于一体,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