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489100000016

第16章 中西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关系之探讨(5)

从一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有推崇哲学而轻视文学的倾向。儒家以“道”为“质”,认为“先质而后文”;到了理学,以“理”主宰感性的“气”,推崇“文以载道”。在“质”与“文”、“道”与“器”的几对范畴中,执著于伦理教化却缺乏孔子领悟文学艺术之深的儒者,就有将文学看成是“器”,从而重“质”轻“文”、重“道”轻“器”的倾向。然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无论儒家的“道”,还是道家的“道”,不仅都没有越出有限相对的感性世界,而且都执著于现世的生命。这就使得中国哲学从总体上又有审美化的倾向。只要对中国文化略有感悟,就会发现中国文化的宗教意识非常淡薄。尽管有所谓的佛教、道教以及数不清的“怪力乱神”,但是宗教在中国文化结构中并不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构成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的,是伦理与审美。正是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中国文化有一种泛道德主义与泛审美主义的倾向。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是由具有互补性质的儒道二家构成的,如果说儒家有使伦理与审美和合的倾向,那么,道家庄学就走向了审美。

尽管孔子谈的较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一旦孔子从总体上谈论问题的时候,就非常重视文学与审美。我们这里并非指孔子陶醉于韶乐中,“三月不知肉味”,亦非指孔子经常与弟子谈论《诗经》,对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更不是说孔子一些抹煞文学特性的言论,譬如他以为学诗而不会搞政治外交就没有用处。他陶醉于韶乐中,表明他对审美的魅力领悟颇深;而读诗就要会搞政治外交,又说明他在审美的翅膀上捆绑了现世功利的铅坠。然而,在孔子从总体上谈论教化的时候,却说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样深含哲理的命题。所谓“兴于诗”,就是像《中庸》理解的,将“喜怒哀乐”等生命原欲看成是“天下之大本”,认为必须由诗歌加以宣泄、疏导。所谓“立于礼”,就是《中庸》所说的“发而皆中节”,《乐记》所说的以理节情、以道制欲,《毛诗序》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

所谓“成于乐”,就是《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因为“礼别异”,“乐和同”,仅仅建立起父慈子孝、君仁臣忠的伦理与政治秩序是不够的,还需要“乐”来和同,从而使夫妇、父子、君臣之间和乐融融。孔子将审美与伦理的和合是成功的,在中国传统中,理想的家庭是“诗礼人家”,理想的国家是“礼乐之国”。孔子的这种和合性的教化,使得文学与哲学和合在一起,是故儒家的经典中包含了《诗》与《乐》;使得文学与伦理教化、感时忧国也是难分难辨,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善”释“美”。

人们自然可以从审美的非功利性去非议孔子,然而孔子并非不懂审美,而是对人心之需要审美有深刻的洞见。不仅如此,孔子晚年在政治上不得意之时,甚至有审美至高的思想。有一次,孔子问弟子们的志向,子路与冉求想去治理国家,公西赤想在“宗庙之事”中做个小司仪,而曾点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在这里,孔子明显地由伦理、政治走向了审美。

尽管道家庄学对儒家建构的将审美与伦理和合的大家庭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是,庄学正是从孔子晚年隐逸的审美人生观中走出来的。庄学对人生的超越,不像印度的佛教那样,让人从根本上摆脱生死轮回而进入至静绝对的涅盘境界;也不像西方人那样,造出一种脱离于感性世界的理念或者一个存在于整个时间过程之外的神,让个体的人与理念沟通,或者向着神赐的来世乐园追求永恒的福乐;而是将有限相对的感性世界与无限绝对的本体世界合而为一,从而在消除一切差别的混沌圆满中,来超越个体生命的短暂,使人在有限相对的感性世界中就达到了无限绝对的永恒。因此,如果在现世中的生命感到痛苦烦恼,就可以走出伦理与政治的世俗生活,而到空灵的春山、明镜般的秀水中,到天地万物的自然中,消融在自然的真气中,从而在山水林木的感性生活中就达到了无限绝对的永恒,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学追求的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当然,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庄子反对一切人为,而审美与艺术也是一种人为的活动,理应在庄子的反对之列。但是,这正如禅宗不立文字,却不得不留下文字一样。如果说审美是感性的完满的自由的一种生命活动,那么,庄子对生命痛苦的超越始终执著于感性,而没有走向否弃感性生命的宗教。庄学还反对分化与分析,而推崇和合与整体,强调“通道为一”的完满性。在庄子看来,一切仁义礼法,一切理性规矩,都足以妨害个体生命的自由自在,所以,庄子把塑造人的一切文明的模子统统打碎,而返归自由自在的自然怀抱之中。而且只有在自然的怀抱之中,个人才能“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因此庄子向往的,正是一种审美自由的境界,因为同卢梭通过契约来维护的个人的政治自由相比,庄子追求的自由是内在的,心灵的,因而就更是一种审美的自由。而且与西方人本哲学相似,庄子那种非理性非逻辑的直觉思维本身,就是艺术化了的,所以庄子的哲学表达也如尼采,使哲学变成了诗。中国最高雅的诗学所推崇的“妙在有意无意之间”、“得意忘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及田园诗、山水诗等中国最美的文学,几乎都是道家的结果。

儒道是相通的,儒家文人在入世不能时有走向审美的趋向,而道家的至境虽然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但是措意于在现世中避害全生的也不少。特别是老子哲学,它可以成为在儒家建构的大家庭中个人取巧牟利的哲学,也可以与法家合流而成为治世的道法家。当然,儒道的相通尤其表现在使整个中国文化具有审美品格上面。可以说,庄学那种不尚逻辑分析的直觉与体悟的思维特征,基本上也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文人思维的特征,只不过不如道家极端而已。孔子的《论语》就不尚理论论证与逻辑分析,对问题是点到为止,而要靠学生自己去领悟。西方学者如果论证人高于动物的人道主义,可能会长篇大论,可是《论语·乡党》中只有几句话:孔子的马棚失火,“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西方人对于“时间”问题的论证,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而孔子却只有一句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外,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等,都可以当作诗句来读。

不可否认,在中国哲学与西方现代人本哲学对审美的推崇之中,也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应该说,执著于审美人生的道家庄学追求的是一种消极的审美生活,从而区别于尼采等西哲的积极的审美人生观。如果说庄学是由厌世而逃世,在出世的宁静生活中消解了痛苦烦恼的情感,在无己无我中达到与天地万物的合一;那么,尼采则反对否定人生的态度,他自比太阳而给人世以光热,并认为基督教的灵魂超越是蔑视肉体与大地的,所以他的与大地本体意志的合一,就是一种昂扬而旺盛的生命强力的表现。因此,同是返归原始,庄子让人无知无情去欲,在原始的混沌中退化至无机状态;而尼采的返归原始是以反对退化为前提的,他以为没有什么比退化更丑的了,从而推崇生命进化的超人,高扬主体的意志力,强调个体的战斗精神。同是执著于感性,庄子反对一切分化、对立和动荡,推崇的是一种和谐混沌与寂静无声的美;而尼采则强调酒神与日神的二元对立,认为只有在不断破坏不断创造的世界成毁中,才能获得审美的极大愉悦。因此,尼采非常反感康德的非功利的审美观,认为审美并非静观,而是生命的一种激情状态。尼采崇尚悲剧,赞美冒险,让人将住宅建立“在威苏维火山的山坡上,把船驶向未经探测的海洋中”。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西方人本哲学这种巨大的差异,也导致了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不同的审美品格。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品格是和谐的、安宁的、平和的、静观的,而西方现代文学的审美品格则是动荡的、对立冲突的、惨厉的。

由于哲学的审美化,使中国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先秦思想的多元化,使哲学与文学的关系也显得较为复杂。《诗》三百对儒家哲学有重要的影响,在经过孔子的整理成为儒家的经典之后,又对后世的文学与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离骚》明显受到了儒家哲学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与楚文化充满怪力乱神的“诡异之辞”相结合,使之与《诗经》相异而显示了独特的文学个性,也与儒家文学的执著现世的理性精神不同。《离骚》的无拘无束的想像力与超越现世的文化品格与道家庄学是相似的,然而,屈原的文化个性不仅与道家哲学推崇的避害全生不同,甚至与儒家哲学倡导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及“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也不同,而具有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的殉道精神。到了汉代,楚文化与中原文化进行了更为密切的水乳交融,汉赋是二者并不成功的文化融会。事实上,先秦以后,中国文学基本上接受的是儒道哲学的影响,鲁迅将唐诗分为廊庙与山林两种,就是儒道哲学对中国文学交叉影响的结果。杜甫虽然也有崇道思想,但他显然更受儒家哲学的影响;李白则深受道家与道教的影响,他的迷于仙道使其与执著于现世人生的儒家文学显出了不同的文化品格。而更多的诗人往往是儒道兼而有之,入世从儒,出世从道,苏轼就是儒道影响难分难解的诗人。宋词与唐诗的风格不同,更显得内向而阴柔,又与佛道进入儒学机体之内并使之变异为理学密切相关。李卓吾与“公安派”、“竟陵派”汇成的浪漫文学,除了佛学的影响,显然又与王阳明的心学向左的发展有关。

在中国,不同的哲学对不同的文体有着程度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诗歌、散文可以与哲学、历史平起平坐,谓之文史哲不分家,而小说、戏曲显然是被正统的文人看轻的。如果说中国的诗歌与散文主要是受儒道哲学的影响,那么,小说与戏曲的情况就复杂得多。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西方叙事文学的地位一直高于历史;而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则高于叙事文学。因此,中国的叙事文学一直在历史庞大的身影下试图直立起来,并且本身也受到中国史传文学传统的巨大影响。而且由于小说、戏曲面对着的欣赏者主要不是高雅的文人,而是一般民众,因而这些小说、戏曲除了儒道两家哲学的影响,更多地接受了盛行于民间的佛道二教的影响。当然,这些宗教已经被变异,如在《封神演义》中,几种宗教就很难辨认。而中国百姓心目中的道士,就是公孙胜那样的会仗剑作法、神通广大的人;中国百姓心目中的和尚,就是鲁智深、济公那种能够扶危济困的酒肉和尚。

通过对中西哲学与文学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文学与哲学的这种跨学科性质的比较研究,不仅仅应该研究文学与哲学的影响关系,而且应该研究二者在不同文化结构中的位置及其演变。而对后者的研究,能够使对前者的研究得以深化。如果仅仅是共时性地罗列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以为哲学以理性与抽象为特征,文学以感性与情感为特征,那么,也就无法解释现代西方人本哲学对理性的反叛,对本能和直觉的推崇,或者干脆不承认这种文化产品叫哲学。此外,哲学对文学的影响也不是单向的,文学对哲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譬如,再推崇哲学的人,也无法否定诗人拜伦对哲学家尼采的巨大影响。

尼采对上帝的反叛,对强力意志的推崇,几乎都源自拜伦而超出拜伦,所以尼采对拜伦的《曼弗瑞德》的评价要远远高出于歌德的《浮士德》。尼采又对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发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拜伦可能并没有直接影响海德格尔、德里达,但是通过尼采有没有对他们发生间接的影响呢?而对于哲学影响文学的研究,也不应该一对一地简单处理,因为文学中的哲理一般不是直接说理的,而是以象征和隐喻等形式来表现的。形式的变异与思想内容的变异,其实往往是同时发生的。而文学这种表现哲学思想的方法也可能反过来影响哲学家,或者说有些哲学家的表述方式也偏爱运用形象、象征与隐喻,像中国的庄子与西方的尼采等等。

同类推荐
  • 记者札记

    记者札记

    《记者札记》是作者对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报》记者期间新闻业务的自我剖析。本来记者你我,大同小异,并无可记之处。但这里有两点特殊。一是,这九年正是新中国历史由低谷到复兴的一个转折期,所记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时代印痕,可资参考;二是,这九年作者以大报记者身份处于最基层的记者站,又是初出茅庐,深挖细采,绞尽脑汁,有一些特殊的收获。几篇作品得奖也在这一时期。这一本书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意是一个记者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如何抓到新闻。该书1990年出版后,曾先后再版、重印13次,影响较大。归纳出的一些法则、警句也广为流传,如“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点一线采访法”等。
  • 那些暖,无声流淌

    那些暖,无声流淌

    陈晓辉、一路开花主编的《那些暖,无声流淌》精选了时代最为精华的篇章。用心去看,去领悟,或许有的故事会给你以智慧的启迪,有的会让你感动落泪,有的会带给你特别的感受,有的则会让你会心一笑……
  • 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散文卷(二)

    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散文卷(二)

    “爱在右,同情在,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里的一个充满爱的句子,这个句子曾经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她的作品以歌颂自然、歌颂母爱,歌颂一切美好的东西为思想内核,她思想中深切的爱心和对人生中美的追求,使她的作品渐渐地形成了清新、细腻、隽永的风格,感人至深,净化着读者的心灵。她的一生都在为孩子们写作,为们留下了无数作品。她用女性那特有的温婉细腻去描述孩子们的童贞、两小无猜的情感、无阶级差别的友谊。本书特别整理了她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散文作品,带你品味童年的真挚的美好感受。
  • 文学创作问题六章

    文学创作问题六章

    本书为《童庆炳文集》之一,包括上、下两辑,上辑收录了童庆炳作品《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下辑收录了童庆炳先生近年来关于形式相互征服说、语文教学、经典化、历史语境等诸问题的论文,计划为:第一章文学创作的意义;第二章文学创作的一般准备;第三章文学创作的客体;第四章文学创作的主体;第五章文学创作的至境追求;第六章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第七章文学创作的样式和技巧等。
  • 红唇与领带

    红唇与领带

    本书系台湾当代知名作家、东海大学教授周芬伶的散文自选集。作者的作品以女性书写闻名,文字间既有感性的流动,亦有精细的修饰,诗一般的语言令人读起来有忧伤,有畅快,有愉悦,有悲戚,有坚韧……
热门推荐
  • 农家凡妻

    农家凡妻

    没有存在感的老二李墨,刚拿到彩票一等奖奖金,还没来得及刷存在感就穿越到架空时代另一个没有存在感的老二沐招弟身上。她并没有穿越到家财万贯的富贵家或家徒四壁的穷人家;也不用跟家里人勾心斗角或智斗极品亲戚。既然这样,继续过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生活吧。但是,可是,可但是,命运还是让她刷爆了存在感……
  • 天山女孩绝不认输

    天山女孩绝不认输

    【甜宠女强1v1】大昭国最北边,有一座神秘的天山。传闻中天山七煞个个穷凶极恶,让人闻风丧胆!天山弟子下山要么历练,要么继承。轮到沈凌惜却变成了回家救火。沈东海老爷子老泪纵横:沈家以后就靠你了~下最狠的毒,耍最利的剑。各种刷新沈家家规的极限,气得老头子吹胡子瞪眼。沈东海:怎么都行,就一条别招惹潇王!沈凌惜:潇王妃我做定了!天山小剧场小沈:天山送来的陈酿,王爷可有空和我小酌两杯?潇王:没空,你酒品太差。小沈:别介,这酒很有名的,师傅说一定要跟你一起喝。潇王:什么酒?小沈:天长地久~
  • 上门女婿不太平

    上门女婿不太平

    十一年后的某天,两人在A市相遇。一米七八的廖俊宇热情地开口:“我都听你的,上门女婿也可以,只要你把我娶了。”陈晶晶一脸地不屑,淡淡地说:“死变态,你就这么没人要吗?”廖俊宇接着卖萌:“我绝对百分之百服从你,惟陈大千金马首是瞻!”陈晶晶心里乐开了花,脸上的表情却依旧平淡如水,冷冰冰地道:“成交。”
  • 蔷薇之诗

    蔷薇之诗

    该隐,自创世纪初力量达到巅峰,带领血族走向繁荣,却从诺亚大洪水之后再杳无音讯,有人说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该隐,也有人说该隐去了地狱来以此躲避洪水,该隐,你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呢
  • 老子全书

    老子全书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是一部涵盖了人生大智慧的经典著作,但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不能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本书试图对《道德经》中的文化精华加以解读,来指导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所遇到的为人处世、生活情趣、工作态度、人际交往、婚姻家庭、企业管理、养生之道等问题,帮助人们从生活与情感的困惑中走出来。
  • 芈门录

    芈门录

    秘密只能在历史中隐藏,却不能在人的心中永远埋葬。一个少年,生在唐末乱世,经历千古奇缘,他的命运却早已和江湖纷争,天下走势以及被遗忘了千年的秘密紧密相连。唐朝末年风起云涌人才辈出,从江湖梦到帝王心,多少爱恨情仇痴与缠,多少岁月沧桑天地间。仿佛应了那句“无人不冤,无情不孽”,从来都是命运左右人,人又何曾逃避过。
  • 修痕之恋

    修痕之恋

    “我欠你一个承诺,现在来还你。”“我负了你,这一世,我还。”“这是最后一次,我不会再打扰你的世界。”
  • 拿我的命换你的爱

    拿我的命换你的爱

    一次普通的感冒,却让筱小兔的血液发生了病变,知道自己所剩时间不多的筱小兔,想和霸道总裁好好度过余生,不过在死之前,筱小兔发誓一定要找到当年陷害她的绝情闺蜜。
  • 阳光若即若离

    阳光若即若离

    初夏,是阳光最明媚的时候。只有在这个季节才能把我们过去的悲伤融化掉……最痛最美的十七岁遇见最好的你;只是,我们是否都还在原地从未曾离开
  • 华颜静好

    华颜静好

    回到古代,她弹弹古琴,下下围棋,煮雪品茶,窗边刺绣,一把纸扇,青山绿水,安静美好的生活着。一朝入了宫,四四方方的世界,却不能有一颗四四方方的心心,无论何时何地何景,都要如水般自在,淡然这便是她要的生活,只要还活着,就能活的像一幅画一样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