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80600000025

第25章 《明儒学案·甘泉学案》选读(1)

文简湛甘泉先生若水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从学于白沙。

不赴计偕。后以母命入南雍。祭酒章枫山试面盎背论。

奇之。登宏治乙丑进士第。初杨文忠张东白在闱中。得先生卷曰。此非白沙之徒不能为也。拆名果然。选庶吉士。

擢编修。时阳明在吏部讲学。先生与吕仲木和之。久之使南安册封国王。正德丁亥。奉母丧归。庐墓三年。卜西樵为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兴起者甚众。嘉靖初。入朝升侍读。寻升南京祭酒。礼部侍郎。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致仕。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从游者殆遍天下。年登九十。犹为南岳之游。将过江右。邹东廓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献老而不乞言。毋轻有所论辨也。庚申四月丁巳卒。年九十五。

先生与阳明分主教事。阳明宗旨致良知。先生宗旨随处体认天理。学者遂以王湛之学。各立门户。其间为之调停者。谓天理即良知也。体认即致也。何异何同。然先生论格物。条阳明之说四不可。阳明亦言随处体认天理为求之于外。是终不可强之使合也。先生大意。谓阳明训格为正。训物为念头。格物是正念头也。苟不加学问思辨行之功。则念头之正否来可据。夫阳明之正念头。致其知也。

非学问思辨行。何以为致。此不足为阳明格物之说病。先生以为心体万物而不遗。阳明但指腔子里以为心。故有是内而非外之诮。然天地万物之理。实不外于腔子里。故见心之广大。若以天地万物之理。即吾心之理。求之天地万物以为广大。则先生仍是旧说所拘也。天理无处而心其处。心无处而寂然未发者其处。寂然不动。感即在寂之中。则体认者亦唯体认之于寂而已。今日随处体认。无乃体认于感。其言终觉有病也。

湛甘泉心性图说

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浑然宇宙。其气同也。心也者。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然。姑就汉一代言之。董贾兼文学政事之科。萧曹丙魏。皆有政事之才。远在季路冉有之上。而丙又入德行而不优。至于孔明。则兼四科而有之矣。黄叔度不言而化。

如愚之流辈也。管幼安龙德而隐居于辽东。一年成邑。陈太邱荀令君郭有道徐孺子皆德行科人。冉闵之次也。其诸表表难以悉数。三国人才尤盛。至晋及唐。代不乏人。今一举而空之曰无真儒。呜呼。悠悠千载。向谁晤语。(批林国辅讲余答问。

宋自庆历以前。英贤鑖出。当时治体风俗人才。皆纯庞浑厚。于时程朱未生也。亦曷尝如长夜。直待程朱出而后明哉。

孟子曰。圣人先得我心之同然者。谓理也义也。是义理皆在于心矣。皆在于心而有二。名体用之谓也。今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则是用由内出。而体全在外具矣。

不知体既在外。用何自出哉。谓之义外之见也亦宜。(二条同上。

天理平铺于人情物理之间。舜之所以为圣。不过明于庶物察于人伦而已。所贵乎学问之功。正要在日用应酬人物处观其会通。动中肯験。如庖丁解牛。洞无凝滞。然后为得。少有格龃龉。即是学力未至。便当反己研求。

务要推勘到底。使在我者无毫发之不尽。而后委外之通塞于所遇焉。(答魏庄渠。

阳明先生致知之说。大略与孟子察识扩充四端之意相似。而实不同。孟子见得道理平实广大。如论爱牛便到制民常产。论好色好勇好货。便到古公公刘文武之事。句句都是事实。所以气象宽裕。意味深长。阳明先生所见固存省之一法。然便欲执此以尽。盖为学工夫大。易所谓学问辨。中庸所谓学问思辨。论语所谓博文约礼好古敏求学诗学礼。一切弃却。而曰为学之道专求之心而已。是几于执一而废百矣。(答朱守中。

若论道之本礼。天大无外。心大亦无外。天地之用。

皆我之用。浑然一理。何所分别。吾心体会尽天下之理。

亦只是全复吾心之所固有而已。故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知性知天。却只在尽心焉得之。则心体之大可想而知矣。今乃欲以方寸之微念虑之动局而言之。

不几于不知心乎。不知心而能尽心。不尽心而能知性知天。

而曰圣人之学。吾未之信也。(同上。

次阳明咏良知

若把良知当仲尼。太清却被片云迷。良知止是情之动。未动前头尚属疑。

独知还是有知时。莫认独知即正知。寻到无知无物处。本来面目却为谁。

本来面目却为谁。绝四宣尼定自知。学子欲寻绝四处。不先格物更何为。

孟子良知即四端。乃情之发动处。其以孩提言。正赤子之心。而程子以为已发而未远于中者也。阳明指此以为圣人之本体。落第二义矣。

格。格之义。御之于外也。物。物交物之物。凡外物皆是也。格物即孔子所谓克己。孟子所谓寡欲。周子所谓无欲也。格物以致知。犹刮垢以磨光也。物格知至。

则垢尽而明见矣。

矣。故谓之四端。端也者。始也。良心发见之始也。

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归之者耳。终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曰。何以小圈。曰。心无所不贯也。何以大圈。曰。心无所不包也。包与贯。实非二也。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

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故谓内为本心。而外天地万事以为心者。小之为心也甚矣。

求放心篇

孟子之言求放心。吾疑之。孰疑之。曰。以吾之心而疑之。孰信哉。信吾心而已耳。吾常观吾心于无物之先矣。洞然而虚。昭然而灵。虚者。心之所以生也。灵者。

心之所以神也。吾常观吾心于有物之后矣。窒然而塞。愦然而昏。塞者。心之所以死也。昏者。心之所以物也。其虚焉灵焉。非由外来也。其本体也。其塞焉昏焉。非由内往也。欲蔽之也。其本体固在也。一朝而觉焉。蔽者彻。

虚而灵者见矣。日月蔽于云。非无日月也。鉴蔽于尘。非无明也。人心蔽于物。非无虚与灵也。心体物而不遗。无内外。无终始。无所放处。亦无所放时。其本体也。信斯言也。当其放于外。何者在内。当其放于前。何者在后。

何者求之。放者一心也。求者又一心也。以心求心。所为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只益乱耳。况能有存耶。夫欲心之勿蔽。莫若寡欲。寡欲莫若主一。

甘泉论学书

格物之义。以物为心意之所着。兄意只恐人舍心求之于外。故有是说。不肖则以为人心与天地万物为体。心体物而不遗。认得心体广大。则物不能外矣。故格物非在外也。格之致之心又非在外也。于物若以为心意之着见。恐不免有外物之病。(与阳明。

学无难易。要在察见天理。知天之所为如是。涵养变化气质。以至光大尔。非杜撰以相罔也。于夫子川上之叹。子思鸢鱼之说。及易大人者天地合德处见之。若非一理同体。何以云然。故见此者谓之见易。知此者谓之知道。是皆发见于日用事物之间。流行不息。百姓日用不知。要在学者察识之耳。涵养此知识。要在主敬。无间动静也。(寄王纯甫。

学者之病。全在三截两截。不成片段。静坐时自静坐。读书时又自读书。酬应时又自酬应。如人身血气不通。安得长进。元来只是敬上理会未透。故未有得力处。

又或以内外为二而离之。吾人切要。只于执事敬用功。自独处以至读书酬应。无非此意。一以贯之。内外上下。莫非此理。更有何事。吾儒开物成务之学。异于佛老者此也。(答徐日仁。

上下四方之宇。古往今来之宙。宇宙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天地弊坏。

人物消尽。而此气此道。亦未尝亡。则未尝空也。(寄阳明。

古之论学。未有以静为言者。以静为言者皆禅也。

故孔门之教。皆欲事上求仁。动静着力。何者静不可以致力。才致力。即已非静矣。故论语曰。执事敬。易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中庸戒慎恐惧慎独。皆动以致其力之方也。何者静不可见。苛求之静焉。乎入于荒忽寂灭之中矣。故善学者。必令动静一于敬。敬立而动静浑矣。

此合内外之道也。(答余督学。

从事学问。则心不外驰。即所以求放心。如子夏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者。非谓学问之外。而别求心于虚无也。(答仲。

心存则有主。有主则物不入。不入则血气矜忿窒碍之病。皆不为之害矣。大抵至紧要处。在执事敬一句。若能于此得力。如树根着土。则风雨雷霆。莫非发生。此心有主。则书册山水酬应。皆吾致力涵养之地。而血气矜忿窒碍。久将自消融矣。(答陈惟浚。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如车两轮。夫车两轮同一车也。行则俱行。岂容有二。而谓有二者。非知程学者也。鄙见以为如人行路。足目一时俱到,涵养进学。岂容有二。自一念之微。以至于事为讲习之际。涵养致知。一时并在。乃为善学也。故程子曰。学在知所有养所有。

朱元晦初见延平。甚爱程子浑然同体之说。延平语云。要见理一处却不难。只分殊处却难。又是一场锻炼也。愚以为未知分殊。则亦未知理一也。未知理一。亦未必知分殊也。二者同体故也。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所以体夫此也。敬义无内外也。皆心也。而云内外者。为直方言之耳。(皆同上。

执事敬。最是切要。彻上彻下。一了百了。致知涵养。此其地也。所谓致知涵养者。察见天理而存之也。非二事也。(答邓瞻兄弟。

明道所言存久自明何待穷索。须知所存者何事。乃有实地。首言识得此意。以诚敬存之。知而存也。又言存久自明。存而知也。知行交进。所知所存。皆是一物。其终又云。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大段要见得这头脑。

亲切存之。自不费。力耳。(答方酉樵。

夫学不过知行。知行不可离。又不可混。说命曰。

学于古训而后有获。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中庸必先学问思辨而后笃行。论语先博文而后约礼。孟子知性而后养性。始条理者知之事。终条理者圣之事。程子知所有而养所有。先识仁而以诚敬存之。若仆之愚见。则于圣贤常格内寻下手。庶有自得处。故随处体认天理而涵养之。则知行并进矣。(答顾箬溪。

道无内外。内外一道也。心无动静。动静一心也。

故知动静之皆心。则内外一。内外一。又何往而非道。合内外。混动静。则澄然无事。而后能止。故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止之道也。夫不获其身。必有获也。不见其人。必有见也。言有主也。夫然后能止。(复王宜学。

夫所谓支离者。二之之谓也。非徒逐外而忘内谓之支离。是内而非外者。亦谓之支离。过犹不及耳。必体用一原。头微无间。一以贯之。乃可免此。(答阳明。

夫学以立志为先。以知本为要。不知本而能立志者。未之有也。立志而不知本者有之矣。非真志也。志立而知本焉。其于圣学。思过半矣。夫学问思辨。所以知本也。知本则志立。志立则心不放。心不放。则性可复。性复则分定。分定则于忧怒之来。无所累于心性。无累斯无事矣。苟无其本。乃憧憧乎放心之求。是放者一心。求之者又一心也。则情炽而益凿其性。性凿则忧怒之累无穷矣。(答郑启范。

格者至也。即格于文祖有苗之格。物者天理也。即言有物。舜明于庶物之物。即道也。格即造诣之义。格物者即造道也。知行并进。学问思辨行。皆所以造道也。故读书亲师友酬应。随时随处。皆求体认天理而涵养之。无非造道之功。诚正修工夫。皆于格物上用。家国天下皆即此扩充。无两段工夫。此即所谓止至善。尝谓止至善。则明德亲民皆了者。此也。如是方可讲知至。孟子深造以道。即格物之谓也。自得之。即知至之谓也。居安资深逢原。即修齐治平之谓也。(答阳明。

夫至虚者心也。非心之体也。性无虚实。说甚灵耀。心具生理。故谓之性。性触物而发。故谓之情。发而中正。故谓之真情。否则伪矣。道也者。中正之理也。其情发于人伦日用间矣。其中正焉则道矣。勿忘勿助。其间则中正处也。此正情复性之道也。(复郑启范。

谨独格物。其实一也。格物者至其理也。学问思辨行。所以至之也。是谓以身至之也。所谓穷理者如是也。

近而心身。远而天下。暂而一日。久而一世。只是格物一事而已。格物云者。体认天理而存之也。(答陈宗亨。

所云主一是主一个中。与主一是主天理之说相类。

然主一便是无一物。若主中天理。则又多了中与天理。即是二矣。但主一则中与天理自在其中矣。(答邓恪昭。

明德新民。全在止至善上用功。知止能得。即是知行合一。乃止至善之功。古之欲明明德二节。反复推到格物上。意心身都来格物上用功。上文知止定安即其功也。

家国天下皆在内。元是一段工夫。合外内之道。更无七段八段。格物者。即至其理也。意心身于家国天下。随处体认天理也。所谓致者。意心身至之也。世以想像记诵为穷理者远矣。(寄陈惟浚。

集者如虚集之集。能主敬则众善归焉。忽忘勿助。

敬之谓也。故曰敬者德之聚也。此即精一工夫。若寻常所谓集者。乃于事事上集。无乃义袭耳。此内外之辨也。然能主敬。则事事无不在矣。今更无别法。只于勿忘勿助之间调停为紧要耳。(答闻集义。

本末只是一气。扩充此生意。在心为明德。在事为亲民。非谓静坐而明德。及长然后应事以亲民也。一日之间。开眼便是。应事即亲民。自宋来儒者多分两段。以此多陷支离。自少而长。岂有不应事者。应事而为枝叶。皆是一气扩充。(答陈康涯。

天地至虚而已。虚则动静皆虚。故能合一。恐未可以至静言。

虚实同体也。佛氏歧而二之。巳不识性。且求去根尘。非得真虚也。世儒以佛氏为虚无。乌足以及此。

格物即止至善也。圣贤非有二事。自意心身至家国天下。无非随处体认天理。体认天理。即格物也。盖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为之着。无非用力处也。阳明格物之说。

以为正念头既于后面正心之说为赘。又况如佛老之学。皆自以为正念头矣。因无学问思辨行之功随处体认之实。遂并与其所谓正者。一齐错了。(以上答王宜学。

阳明谓随处体认天理。是求于外。若然。则告子义外之说为是。而孟子长之者义乎之说为非。孔子执事敬之教为欺我矣。程子所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格物是也。

更无内外。盖阳明与吾看心不同。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答杨少默。

以随处体认为求之于外者。非也。心与事应。然后天理见焉。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来。随感而应耳。故事物之来。体之者心也。心得中正。则天理矣。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宇宙内即与人不是二物。故宇宙内无一事一物合。是人少得底。

云敬者。心在于是而不放之谓。此恐未尽程子云主一之谓敬。主一者。心中无有一物也。故云一。若有一物则二矣。勿忘勿助之间。乃是一。今云心在于是而不放。

谓之勿忘则可矣。恐不能不滞于此事。则不能不助也。可谓之敬乎。

程子曰。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于理乃格物也。

故古本以修身说格物。今云格物者。事当于理之谓也。不若云随处体认天理之尽也。体认兼知行也。当于理。是格物后事。故曰物格而后知至。云敬而后当于理。敬是格物工夫也。

圣贤之学。元无静存动察相对。只是一段工夫。凡所用功。皆是动处。盖动以养其静。静处不可着力。才着力便是动矣。至伊川乃有静坐之说。又别开一个门面。故仆志先师云。孔孟之后。若更一门。盖见此也。

勿忘勿助。只是说一个敬字。忘助皆非心之本体。

同类推荐
  • 新课堂教学与语言艺术

    新课堂教学与语言艺术

    新课程改革,如初升的朝阳,照亮教育的一片天地,给其间的每一角落都染上生命的色彩,催生出无尽的希望。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新语言。新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的,每一位从教者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面对全新课题,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沐浴着时代阳光前行,自身不能不带上阳光的色彩、阳光的味道、阳光的品格;但同时,也不能不从心底催生出无限的活力与渴求。
  •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专题研究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专题研究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专题研究》的作者均为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的中青年学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曾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和专门史专业攻读过硕士或博士学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专题研究》也是四川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展示,反映了这些学子们求学的思考和研究的心得。
  • 发展观的变革与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观的变革与构建和谐社会

    本书就如何从发展观变革的角度来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问题做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构成、和谐世界构建等。
  • 广播经营战略研究正文

    广播经营战略研究正文

    本书从经营战略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广播媒介经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广播发展实践的经营战略。同时,对我国广播经营实践中出现的伦理冲突和道德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广播经营的伦理规范。本书对我国广播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既适用于高校传媒专业师生,也可为传媒业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 纠结的中国人

    纠结的中国人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我们一直是老大哥,引领着世界的发展,我们享受周边小国的贡奉,给他们提供保护,那时的我们很骄傲,把自己当成是世界的中心,称呼周围向来都是用“蛮、夷、狄、戎”的。但慢慢地,我们落后了,变成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落后让我们由自负一下子变成了自卑,于是,在很多人的眼里,外国的月亮开始比中国圆了。在这自负和自卑的转换中,我们迷失了自我,滋生了一种焦虑的情绪,而这深深的焦虑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度的迷失。在这复杂的情感中,我们变成了一个矛盾的群体,一边鼓吹着自己的五千年文明,一边又对别人的高速发展充满了艳羡。
热门推荐
  • 备哥草鞋怎么买简

    备哥草鞋怎么买简

    我以前看的三国演义,看的我头疼,哎哟那白话,太正经了,所以我先搞事情
  • 人间界之执秦

    人间界之执秦

    天下若分黑白我执黑定成龙乱世割据群雄我执秦决输赢
  • TFBOYS之恋曲音符

    TFBOYS之恋曲音符

    她,是一位豪门千金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四叶草他和她是青梅竹马他五年前的离开使她伤心欲绝如今他回来了她将如何面对他?面对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三位美男,她将如何抉择?
  • 祖争

    祖争

    成祖之路,大道争锋。少年自微末崛起,与天争命,与人争运。为夺成祖之机缘,与万族天骄为敌,与祖路之上厮杀。
  • 一品女相

    一品女相

    真是晦气,柳胭脂上个厕所居然也能被人给踹到北宋去。只是为什么她降落的地方竟然是人命现场。柳胭脂变成了柳言之,更荒唐的是她成新科状元郎。冷面的贴身护卫!采花大盗的梦中情郎!帅气的皇帝找她唠家常,连番邦的使者都要为她染龙阳。拜托,她是女的!既然感情太烦恼,不如做个一品女宰相!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七窍玲珑

    七窍玲珑

    人心叵测,最亲近的人,往往是将你伤得最深的人世事难料,再好的计划,也难定现实的发展情谊且存?再深的情,是否也能挡住利益的诱惑?
  • 绯色战戈

    绯色战戈

    在你不知道的时候,有一群人为你挡去了你无法抵挡的灾难。
  • 人生无辜

    人生无辜

    寂静寺庙何尝不是喧嚣的世界,时间久了,人总会做出自己想象不到的人生
  • BOSS别跑:男神太难追

    BOSS别跑:男神太难追

    身为一个颜控、声控、手控党,看见一个完全符合自己口味的男神该怎么办?……当然是要——扑!上!去!可是,如果套路反被套路又该怎么办?……当然是要——默!默!享!受!甜宠文~~~请安心食用~~~O(∩_∩)O~~
  • 那个男孩曾对我说过的话

    那个男孩曾对我说过的话

    创作此书的目的也是怀念逝去的美好青春,同时一段段新的爱情开始,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主角,我们不负自己的青春年华,只有携手并进,勇敢向前,在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到另一个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