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46300000072

第72章 新闻本质论(24)

牢固的稳定的新闻传播价值观念,是新闻敏感产生的第一要素。这一要素在对待应关注的问题上,几乎等同于“母亲”的亲骨肉价值观念所产生的效果。如果记者经过专业头脑和新闻实践的培养,对传播价值具有较深刻理解,并且牢固树立起了几种新闻价值观念,他就会像母亲关心亲骨肉一样,为应所关注的问题即使出现轻微动向,也会立即产生某种新闻发现的意识唤醒和兴趣激发。

在举了两个突出事例之后,胡志平先生进一步指出,在记者的新闻发现才能中,首要的“垫底”素质就是牢固树立传播价值观念,而且要让它潜移默化为一种本能。

促使新闻敏感产生的另一个思维要素是,认识积累潜伏的各种“知觉点”——为现代新闻史上的重大新闻发现作注解。也可以称之为“认知参照”。

记者们习惯使用的词汇叫作“知识点”,但是,考虑到新闻敏感在新闻发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理现象,用“知觉”更符合它的种种表现特征。记者头脑中潜伏的这种“知觉点”,类似于“母亲”连续多日形成的“‘闹百日’的孩子可能随时醒来”的认知。当母亲困睡之后,她的大脑皮层下近期最为活跃的“知觉点”可能变成仍在活动的潜意识,所以它还是一种现实的知觉,是一种暂时潜伏的现实的知觉,不过是表面上没有明显的思维活动罢了。

记者认为新闻报道所形成的各种潜伏的知觉点,主要是通过认识积累产生的。认识积累应该包括知识积累(书本理论)、经验积累(个人经历的总结)和观察积累(对全局和周围事物的关注)三种类型——按前后排列次序,是由理性到感性,由完整到零碎的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积累都可以成为潜伏的知觉点,所有成功的著名记者在其大脑皮层下都会有数不清的知觉点。一旦外界某种现象触动了相关的知觉点,潜伏的知觉就被唤醒,记者就会特别警醒于眼前的事实。

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奥秘就在于此:“灵犀”其实就是已有的“敏感点”,进一步说就是平日里建立起来的“认知参照系”中的重点与焦点。如果换个说法来形容,就是“先入之主”。

记者积累的知觉点,不仅仅能帮助记者在采访中随时捕捉到新闻发现指向,而且能帮助记者在采访前就发现新闻切入点。如果能把采访对象的“学问”当做主题发现的切入点,必有收效。

这里特别指出,观察积累是记者在新闻发现中使用最频繁的积累,也是记者所有积累中涵盖最为丰富的积累。它包括记者对时事的观察感知,如当前热点问题的突出。也包括对具体事态发展状况的观察感知,如近来的多发事件。包括对各种人物印象的观察感知。也包括对各种事物印象的观察感知。包括对读者某种需求的观察感知,如读者最近关注的新闻热点。

西方记者常常自称“观察家”不是没有原因的——记者的新闻发现的“知觉点”较多来自他的观察积累。对这种以“观察家”自称的理由,胡志平先生是这样分析的:一则是为了作品中的客观表达需要,用观察家的身份掩盖记者主观表达的方式方法;二则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称呼能够反映记者的职业特点。记者一刻也离不开观察。

当然,这里所指的“观察”不是单单用眼睛看,而是指记者对全局和周围所有现象的一种“关注”。观察积累往往不是系统的全面的,它的多数知觉点是零碎的,个别的,感性的,同时又是丰富的、深刻的、显著的。虽然有的观察印象仅仅是对一种现象的“听说”而已,但是,不论怎样,只要所关注的东西给记者留下了印象,它就一定会在记者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觉点。这个知觉点有的可能很快被外界条件再次激活,有的可能永不被激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

观察积累,是记者三种积累中最为活跃的“知觉点”,也是最容易被淘汰,最容易更新换代的“知觉点”。记者群体之所以比其他群体思想更活跃,之所以常常在世人中率先用新的观点看问题,起主要作用的也就是观察积累形成的知觉点,帮助他时时领先一步捕捉到事态和势态所发生的细微变化,帮助他一生一世紧跟潮流,紧跟时代,永不落伍。

所以记者以“观察家”自居不是偶然的。从职业特点来看,与其说记者是记者,不如说记者是“观察家”;与其说记者靠写稿吃饭,不如说记者靠观察吃饭;与其说记者的主要活动是采访写作,不如说记者在每天24小时中都要随时注意观察一切。正如有位外国名记者所说:“你要当有作为的记者吗?靠8小时写稿是不行的,要做24小时的记者!”

胡志平先生以切身经历感受到,记者如果在一月中停止了对全局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他原所具备的敏感素质就会变得迟钝;记者如果在一年内停止了观察,他也许就暂时丧失了新闻敏感的职业本领;记者如果在数年里停止了观察,他就应该改行去干别的事情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优秀的新闻记者一旦“被提拔”,离开了新闻一线,一段时间以后他就会失去原来的“本领”。

新闻界始终占了上风的所谓“新闻写作实践性很强”的观点,其中的“实践”意味着什么?这种“很强的实践性”的正确表达方法应该是:在突出“观察积累”的理论指导下的很强的实践性。并不是因为“实践性很强”就可以放弃理论研究和指导,而去拚命来练习写作。可见,有成熟理论与无成熟理论的指导,给予从业人的职业观念是会有天壤之别的!

我们在本书中不可能对记者的三种认识积累作更深入地比较论述,比如:看看它们为支撑记者形成新闻敏感素质各自起到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们是如何分工的?但是,就此问题研究到这一步,似乎已经粗略地感觉到了,在三种认识积累中,最基本的积累是“知识积累”——也就是科学知识、专业理论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积累,这是记者所有积累的垫底积累。最可贵的积累是“经验积累”——也就是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发现和采写实践中对曾经经历过的事物的一种观念总结,它包括对社会发展变化和某种现象的由来及其沿革的感知沉淀,这是成为职业高手的本钱。而记者最常用的积累是“观察积累”——也就是记者每时每刻对全局对周围事物有所关注有所认识的知觉点的积聚。

如果要说新闻专业“实践性很强”,其主要理论根据,就在于观察积累是记者最常用的一种积累。胡志平先生总结说,此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无可争议地看到新闻敏感的产生,源于记者稳定而牢固的“传播价值观念”和记者“积累下来的潜伏知觉点”这两个思维要素;其二,也无可争议地看到新闻敏感绝非是不可教、不可学、不可传的神秘之物。

胡志平指出,新闻界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世上什么都可以传授,只有记者的新闻敏感无法传授。在这种似乎已成定论的说法中,我们的大学新闻教学似乎也感到束手无策,他们可以为学生传授新闻知识,却无法清清楚楚地告诉学生怎样才有新闻敏感,更无法直接培养新闻学子的新闻敏感。其实,当我们在理论上确认新闻敏感产生的两个支撑要素之后,即使尚没有拿到记者证书的人,也可以培养他的敏感素质。

我们只承认一种情形下的新闻敏感不可教、不可传,那就是:甲记者所具有的特殊敏感点不可直接传授给乙记者。其中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记者尽管可以有相同的传播价值观念,却不可能有绝对相同的认识积累,他们的经历不同,个人兴趣不同,对三种积累的爱好也不同,大脑皮层下所积累的潜伏知觉点存在很大差异,于是甲记者特别敏感的现象,很可能就是乙记者感觉特别迟钝的现象。乙记者要想获得与甲记者相同的敏感点,在没有条件“克隆”的情况下,他必须严格模仿甲记者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思想方法去积累,可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的差异。(胡志平著《新闻写作创新智慧》,新华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胡志平先生指出,走自己的路才是真理。自然,不论你选择什么样的路,不论你喜欢哪种类型的积累,也不论你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与他人有多么不同,但有两点,则要求每个记者必须相同:一定要牢固树立传播价值观念,一定要勤奋地为自己的大脑皮层下面增加各种各样的知觉点。

如果说新闻高手们的敏感特质不可传授不可复制,那么,新闻传播价值观念则是可教可学可传的,为自己大脑皮层下不断增加知觉点也是可教可学可操作的。

当过14年记者的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的一番话,倒是真的值得青年记者们高度警惕。他说:

“大学毕业的年轻记者中,有几个也许真的会成为大记者,但是多数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则很远。与其说他们比大记者落伍了,不如说他们根本不具备当记者的素质——早晨进了报社是记者,晚上下了班,离开了报社就成了一个普通人了。这种身在报社才是记者的人,不是真正的记者。”(胡志平著《新闻写作创新智慧》,新华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井上靖的话是告诉记者们:观察、积累、发现,是记者每天24小时的责任和义务。

3.3.4新闻主体的回归

互联网的崛起,唤醒了被淹没的新闻主体,也使新闻环境发生空前巨变。

草根和精英,公众和政府,民间新闻和职业新闻,共同面对着一场“主体性”觉醒与回归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互联网改变了中国。互联网也改变了新闻。

新闻自由,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闻责任,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国已有4亿网民、2.8亿手机上网用户,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我们将会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一步一步体会到它对我们这个世界的难以思议的冲击和改变。

这是一个新闻管制显得越来越苍白,越来越不可能为所欲为的时代。

2006年,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与新闻管制部门的博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媒介事件。在未来中国新闻史上,它必将占据重要的一页。

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如果没有互联网,整个事件绝不会像发生的那样。

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的洗礼;经历了2010年王家梁矿难、玉树地震、世博会的洗礼,国家对开放包容、民主自由、人格尊严的认知和理解正在不断加深。

没有互联网,就不可能有这一切。

新闻是人对新事物的认知表现与传播——在这一新闻定义的“认知参照”框架之下,原来一些困扰新闻界和学界的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关于“新闻评论”的定性问题。实际上,按照“认知论”的新闻概念,新闻就是认知,新闻评论也是认知,二者之间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实际上,传统的被人接受的新闻概念,“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也已经在概念上认可了新闻的“主观性”。“报道”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当然是主观的!即便事实是客观的,但是对事实的报道就成了主观的认知和表现。这一点,一直没有被人们所承认——主要是因为被新闻客观性的教条束缚着,演绎了一个“皇帝的新装”的“新闻版”。

在“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概念中,还有一个严重的“角色缺位”——那就是“报道”的主体是谁?谁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表面看,这似乎是一种语法上的“省略主语”,但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新闻主体的“隐身”。但“隐身”不等于“消失”,更不等于不存在。

多年以来,我们主要把不断强化“新闻道德”建设,作为保证“新闻真实”的主要途径。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要通过对新闻认知主体的“道德修养”,让记者更加认真负责地反映事实,更不能去主动造假。然而,新闻真实不是一个靠“道德”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倡导新闻媒体和从业者要接受群众的监督,这种“监督”长期以来对新闻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能解决“新闻主体”的根本问题。

传统的新闻主体,是以职业新闻工作者为核心的。新闻工作者当中,又是以记者(编辑)为核心的。记者的存在,是人的存在,而且是人的主体性存在。但是在旧的新闻概念中,记者是“不在”的,是“缺场”的,缺位的。

现实中也是如此,记者在实际中是被规定为独立于事实之外的人,甚至新闻中是不许有“我”。记者就是“时代的记录者”,而且是置身事外的、隐身的记录者——难怪记者“不负责任”,他根本就“不在其位”,当然“不谋其政”,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报道。你要求怎么报道,我就怎么报道。你提供什么材料,我接受什么材料——自然就不去关心新闻真实性如何的问题。

在传统新闻的概念中,读者、观众、听众等“受众”也是隐形的。他们不出场。这也反映了长期以来,新闻对受众的漠视与不在意。我只管“报道”我的,管你谁看!我只管“报道”我的,管你怎么看!

受众是新闻活动最终的归宿和指向,记者写了再好的东西,没有人看到,有何意义和价值?受众看到之后毫无反应,又有何价值?如果受众是“听听罢了”,根本没有鉴别能力,新闻的真实与虚假又有何意义?在“新闻”的概念中,受众不在,事实上也会造成受众在记者心目中的“不在”。即使有监督,那也是事后的,事先是不能进入记者心中的。

同类推荐
  • 缤纷人生教与学

    缤纷人生教与学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对教与学的实践和思考的精华集萃,体现了李镇西老师身在教育、心系教育、胸怀大教育的思想。李镇西老师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和人生经历,感念给自己以教育启迪的人和事,并思考其对教育的实践意义。李镇西老师持之以恒地阅读和写作,拓展了思维广度,加深了对教育的思考深度;他的教育行走,拓宽了他的教育视野,丰富了他的教育内涵。他认为教师要不断成长,需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对教与学的深度认知和思考,体现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深刻的感悟与反思。
  •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的关怀、鼓励和赞美学生,并且尽可能多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师生的关系。有些话语或行为适宜私底下进行,有些教师会和同学约定特定的时间,和学生一一单独地谈话,这样既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加了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和情感。可借由联络簿或写信给学生,聊聊班上的学习近况及教师的期望。班级活动或班级比赛,是凝聚班级师生向心力、和谐融洽班级气氛的绝佳机会。教师一定要主动参加,以表达对班级和学生的关心。
  • 移动互联环境下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移动互联环境下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移动互联网代表的信息获取方式如今已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与需求。出版业转型乃大势所趋,未来发展依旧可观。
  • 语文教学策略30讲

    语文教学策略30讲

    本书理念与实例并重,透过一位一线很好语文教师的视角揭示语文有效教学的30策略。作者总结多年语文教学经验,透过实例具体阐释了实际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未来30年上海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未来30年上海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就未来30年上海人才发展战略作了前瞻研究,提出了建设“全球人才枢纽”的命题,并对未来人才战略定位、战略选择、战略布局行了深研究,对推上海未来人才发展、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制订人才发展政策、充分发挥人才在全球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热门推荐
  • 闯荡岁月与借妻还妻

    闯荡岁月与借妻还妻

    我生于窘时,长于困境,几次婚恋,数度撕裂,还演变成“借妻还妻”的闹剧。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过上安居乐业的康宁生活。写此拙作,意在让现今拼搏的人们鼓起勇气,闯过山重水复,即能迎来柳暗花明;也希望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们,忘却伤痛,把精力集中到振兴中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
  • 望之反骨

    望之反骨

    姜望之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用民间流传的四个字大概就是,禽兽不如?对了,那些名门正道的卫道士经常在死前用这四个字激情辱骂自己。姜望之想,不如就不如吧,老子的确不如。
  • 女明星的贴身兵王

    女明星的贴身兵王

    传说中神秘的特种兵部队兵王萧谦在遭遇锒铛入狱,军队开除之后被迫回到江南杭海市过上并不如意的市井小民生活,却因为一次意外偶遇亚洲天后女明星,从而开启了意外的精彩人生,伴美同行,纵横都市,成为新的一代传奇!
  • 贵族学院:女王的复仇

    贵族学院:女王的复仇

    “哼,当年你是怎么对我们的,我们就要怎样的加倍讨回来,准备好了吗?”三位闻风丧胆,称霸全世界的女王勾起唇角,心里冷冷地说着这一番话,殊不知,她们却在复仇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
  • 你的素质决定你的年薪

    你的素质决定你的年薪

    在企业中,员工能否获得较高的薪酬,获得企业的青睐,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不仅受能力、机遇、人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员工自身素质的制约。员工只有修炼自己,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高素质的员工,才能获得自己理想的薪资待遇。每个员工都要记住:工作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年薪也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 全云蓝

    全云蓝

    帝国之乱,一帮学生裹挟其中,超级科技肆虐,原有秩序一触即溃,几个毛头小子被拍上时代浪尖。在混乱中被打磨,终究还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当灾难降临,巾帼不让须眉,或许是因为感情,或许是因为道义,小女子舍身取义。帝国之乱,星球大战,外星入侵,世界比你看到的更精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万古第一刚

    万古第一刚

    第三世界,系统世界。“叮,甜筒系统解锁!”“叮,奖励宿主一级甜筒一个!”“叮,新手大礼包已到,是否解锁?”“叮,解锁成功,恭喜宿主获得甜筒初级配方一本。”林枫:“???”好不容易有了个牛逼哄哄的系统,却只会教人做甜筒?然而,渐渐地,林枫发现,这是一个以甜筒为尊的世界……
  • 碧海青天之金剑情缘

    碧海青天之金剑情缘

    天龙金剑重现江湖,带来的却是一系列扑朔迷离的血案,孤傲少年陷入精心设计的布局,竟成为千夫所指的最大疑凶。追查线索中邂逅初下庐山的天女派清纯娇俏少女,二人相知相许,一路携手闯荡江湖,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诛奸邪,保家国,护忠良……与此同时,萧王府身份显贵的野心家小王爷也对少女一见倾心,少年身边也出现了另一如花少女,四人情事纠缠间,十几年前的波诡往事与身世之谜渐渐浮出了水面……二人最终能否冲破重重迷雾,战胜诸般波折,成为一对神仙眷侣。
  • 宇宙英雄传之新的传奇

    宇宙英雄传之新的传奇

    公元2180年,由于人类人口日益增加,地球联邦政府决定实施宇宙殖民地计划。公元3000年,人类正式开始了宇宙殖民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殖民在宇宙中的人类野心日益增加,便开始了自治。在银河系中成立的自治区不下几百个,由于常年的战乱在宇宙中只剩下了3大自治区和3大帝国:地球联邦自治区、月球自治区、火星联邦自治区、水星南冥帝国、土星绝地帝国、冥王星暗羽帝国。6国之间战乱不休,但自从一对孤儿的出现,打破了这战乱的时代。哥哥加斯,弟弟瑞两兄弟各怀大志,但想法不和,就各自走上了自己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