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123

第123章 论语卫灵公篇(2)

【心学讲评】子张问行,以天下之难于利吾行也,而求之天下之情乎!夫子曰:夫人之所行于天下者,言行而已矣。而吾所以言所以行者,何恃而可行于天下乎?言期乎信也,以释天下之疑,行期乎敬也,以消天下之侮。而信者,信之心也,己无不尽之心,而后保其非妄;敬者,无不敬也,诚无不至,而后动罔不虔。信而忠焉,敬而笃焉,人无所容其疑,无所施其侮。蛮貊之邦,虽若顽而难格,而不可疑,不可侮者,其孰能逆我乎?行矣。若其言之或不信也,或虽信而一时气谊之感勉践其然诺;行而或不敬也,或虽敬而一事神情之注偶用其恪恭;欲以此行于天下,始不疑之,而必疑之于后,此无可侮,而侮者多。州里虽若朴而可欺,而启其疑召其侮者有实,将何以孚格之乎?行也乎哉?惟然,言敬、信也易,而言忠、笃也难;于言行见之,而岂但于言行求之乎?当言而求信,择之于言可也;当言而求信之忠,则有欲尽于己而无可尽之心,立诚之无本也。当行而求敬,慎之于行可也;当行而求敬之笃,则有不期乎懈而忽生一懈之情,存诚之无其素也。必也,保其真于梦寐不欺之志,敛其气于视履不妄之中,物动而己居之以静,意动而心守之以恒;时而立也,若见有临我以不可欺、不可慢者,参立于我前也;时而在舆也,若见有迫我必以诚告、迫我必以慎应者,倚于车衡也。退而静处,不宅心于空虚,而引天命民彝以自鉴;出而游衍,不分心于物态,而守精神志气以相接。夫然后言无不信,而信皆忠;行无不敬,而敬皆笃;天下不窥我于有操有纵之隙,而谅我以无愧无怍之天。则所谓蛮、貊、州、里一致而皆可行者,其在斯乎!子勿易言言行,尤勿易言信敬也。于是子张闻之,而书诸绅,志不忘也,志自省也。今而后,其勿饰言行以求行于天下哉!圣人之心,学以修己者,即以应世,不于行求行,而于已求可以行。则言行者,君子之枢机,而存心尤言行之枢机乎!

【元典】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译文】孔子说:“史鱼真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象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也象箭一样直。”

【诸儒注疏】“史”,官名。“鱼”,卫大夫,名鱿。“如矢”,言直也。史鱼自以不能进贤退不肖,既死犹以尸谏,故夫子称其直。事见《家语》。

【元典】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蘧伯玉真是个君子!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就藏而不露地隐居起来。

【诸儒注疏】伯玉出处,合于圣人之道,故曰君子。“卷”,收也。“怀”,藏也。如于孙林父、宁殖放弑之谋,不对而出,亦其事也。

杨氏曰:“史鱼之直,未尽君子之道。若蘧伯玉,然后可免于乱世。若史鱼之如矢,则虽欲卷而怀之,有不可得也。”

【理学讲评】史鱼,蘧伯玉,都是卫大夫。矢,是箭。如矢,言其正直如射的箭一般。卷,是收。怀字,解做藏字。昔者,孔子周流四方,往来过卫,尝识其大夫史鱼、蘧伯玉,而知其贤,故称美之说道:“直矣哉,史鱼之为人也。盖人固有自守以正,而时异世殊,或不能不委曲以随俗者,未足以为直也。惟夫史鱼,当邦家有道,可以危言危行之时,彼之忠谠刚正,无所回护,固挺然如矢之直焉。”时有变迁,而守无屈挠,是乃忠鲠性成,有死无二者也,所以说直哉史鱼。又称美蘧伯玉说道:“君子哉蘧伯玉之为人也。盖人德有未成,则其进退出处之间,必有不能适当其可者,未足为君子也。今观蘧伯玉,当邦家有道,正君子道长之时也。彼则居位行志,出而见用于世;及邦家无道,乃君子道消之时也,彼则从容引去,卷宗而怀之焉。随时进退,各适其宜,盖庶几于圣贤之大道者也。所以说君子哉蘧伯玉。”夫以卫之小国而得此二贤,亦可谓有人矣。惜乎灵公无道,而不能用也,是故惟圣主为能容直臣,惟治朝为能用君子,有世道之责者,当知所辨矣。

【心学讲评】夫子于卫交蘧伯玉,而见史鱼,乃喜卫之多贤,而称曰:贤者之立身行己也,唯一致而已。历观于时之治乱,而后信之焉。直道之不行也,久矣!一时嚎慨之风尚,貌为直而非能直也。直哉,其唯史鱼乎!邦有道焉,不以大者伸而小者可屈也;行则遂其行,言则遂其言,如矢矣。邦无道焉,不以时不可拂而姑为顺也;行必遂其行,言必遂其言,如矢矣。盖天性之诚发于自然,而贤无所让,奸无所容,非于世见直,而自行其直也,斯乃诚乎直也。

君子之德,尤鲜能成矣。出处无相通之理,而有待于世,非君子也。君子哉,其唯蘧伯玉乎!邦有道焉,仕矣;邦无道焉,卷而怀之矣。其仕也,于卷怀之时初不挟一轻去宗国之心,故无所迟回而应之也决,乃有道之君臣待其进以为荣。其卷怀也,于仕之时原不成乎欲退不能之势,故一朝引去而更无所难,即无道之君臣不能禁之而相害。盖洁身有素,进退不惊其心;而寡过无愆,当世莫容其忌;岂非义利明而言行有恒之君子乎?吾历观之于治乱语默出处之间,而信其有一致之心,以成乎一致之德。甚矣,卫之多君子也!而无如其不用何也!

【元典】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遇到可以说的人却不说,就会失去可与说话的人;遇到不可说的人却说了,就是说话冒失。聪明的人既不去可交谈的人,也不言谈冒失。”

【理学讲评】孔子说:“人之识见,有浅深不同,而我之语默,贵施当其可。彼人有造诣精深,事理通达,这是可与言的人,却乃缄默而不与之言,是在彼有受言之地,而在我无知人之明,将这样好人不识得,岂不是失了人?若其人昏愚无识,或造诣未到,这是不可与言的人,却乃不择而与之言,在彼则不能听受,在我则徒为强聒。可惜好言语轻发了,岂不是失了言。惟夫明知之人,藻鉴素精,权衡素审,一语一默,咸适其宜。遇着可与言的人,即与之言,既不至于失人;遇着不可与言的人,即不与之言,亦不至于失言,此其所以可法也。”盖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知与不知,只在一言之间,言之不可不慎如此。

【心学讲评】夫子曰:言以明道,得其人而与明之,则道以着,而其人以成。顾言有显有微,而人有中人之上下。如其可与言,而犹未信其可,不与言焉,则斯人在欲达未达之际,正待我之一言以得其指归,而我不告焉,将使其人之终无与于道矣,教者之过也。如其不可与言,而遽望其可亟与言焉,则吾言有引而不发之机,而必得其人之善悟以求其宗趣,而我概施焉,将使吾言不足以觉之,而反以启其妄矣,抑教者之过也。所以贵乎立教者之知也。惟在智者知理之以渐而人,博极而乃可以反于约;人之以渐而成,力行而后可以得于心;省之于所发,信其可言而急为诏焉,则道有所授,而人亦为千古之人;辨之于其材,觉其不可与言而姑且待焉,则人可率由,而言亦不致为下学之损。于道知其序,于人知其候,立教者之所以贵于先觉也。

【元典】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诸儒注疏】“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

程子曰:“实理得之于心自别。实理者,实见得是,实见得非也。古人有捐躯陨命者,若不实见得,恶能如此?须是实见得生不重于义、生不安于死也。故有杀身以成仁者,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

【理学讲评】合平天理而当于人心者,谓之仁。孔子说:“好生恶死,人之常情。然有事关纲常之重,而适遭其穷者,又不得避死而偷生也。故有志之士与夫成德之人,其处纲常伦理之间,惟求以合乎天理,当乎人心,以成就吾之仁而已,使其身可以无死,而于仁又无所害,固不必轻生以犯罪矣。若身虽可免而大节有亏,则为志士仁人者,决不肯偷生苟免以害吾之仁,宁可杀身授命以成吾之仁。”盖生固可欲,而仁之可欲有甚于生,故生有所不为也,死固可恶,而不仁之可恶有甚于死,故死有所不避也。然死生之义亦大矣,自非上为君亲之难而身系纲常之重,宁肯决死生于一旦哉?欲成其仁者,又当揆之以义可也。

【心学讲评】夫子曰:仁者,人之生理也。生之理,人之所以生也。而生或为仁之害,死或为仁之所以成,要主于在心之存亡,而非以形也。仁存于心而为志,志依于正而即仁。故有志之士虽于仁未熟,而志之有恒者即仁之不昧。若夫仁人者,志于仁,而仁即其志,存之而不忘者,必守之而不贰。故人欲求生,则于资生之具、得生之术,苟可为而为之,不恤其心之安,而仁害矣。志士则有所深愧,仁人则固所淡忘,无营营而劳其妄念也。至于道在必死,则天性之恩不忍背,自然之分不可逃,有必死而无可生,乃以全吾生之理,而仁成矣。志士以志帅气而气不馁,仁人则从容就义,有自然而委顺也。仁人必全其志,志士可与于仁。然则人可以不立志哉?

【元典】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孔子说:“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生活在那里,就要追随那里的品德高尚的领导,结交那里的仁义之士。”

【诸儒注疏】“‘贤”以事言,“仁”以德言。夫子尝谓子贡悦不若己者,故以是告之,欲其有所严惮切磋以成其德也。

程子曰:“子贡问为仁,非问仁也。故孔子告之以为仁之资而已。”

【理学讲评】子贡问孔子说:“人之为学,必如何而后可以全其本心之德乎?”孔子说:“为仁之功,固当决之于己;为仁之资,亦必有取于人。譬如百工技艺之人,将欲精善其所为之事,必先磨利其所用之器,器利而后事可精也。曲艺心有所资如此,况于为仁者乎?是以君子处于一邦之中,于大夫之贤者,则当执弟子之礼而事之,接其言论风采,以消吾之鄙吝;考其德行焉事,以励吾之讲修。如此,则为吾之标准者有其人,自然此心收敛谨肃,而不敢放肆矣。士之仁者,则当执交游之礼而友之。德业则相劝,以日进于仁;过失则相规,以日远于不仁,如此则为吾之夹持者有其人,自然此心观感兴起,而不敢怠惰矣。为仁之道,孰有加于此哉?”然学者资师友以成其仁,人君赖贤臣以成其德,其道一也,所以古之帝王,左右前后,莫非正人,侍御仆从,皆得进谏,无非所以防此心之放逸耳,明主宜从事焉。

【心学讲评】善于求仁者,天下无不可获心之益,而但在逊志以求益于心耳。子贡问为仁,不患其不知求仁于心也。而夫子告之曰:未能存心者,则无存仁之质;已知存心者,抑不可恃心而无以治其所存之心。今夫工之所必善者,事耳。器非事也,而非器无以成事;欲善之,必先利之,资于彼以成于此,道固然乎!则为仁者亦有所资矣。无往而非求仁之日也,无地而非为仁之境也,则无人而不同此心,同此理,以警悟心之未安、理之未得者也。故居是邦也,有大夫焉,有士焉。大夫之中必有贤者焉,士之中必有仁者焉,择之精,而不容不逊心以与处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勿恃吾才也;观其治事之得宜,而可以知物理之随方而皆有其至正。友其士之仁者,勿恃吾学也;与之游心于不妄,而可以知养心之相习而愈向于纯。气不溢,则神静而虚;志不亢,则意敛而平。一言一行之间,皆有所砥砺;与居与游之下,能相劝以修能。何容孤守一心之是,以成乎非僻而不自知乎!为仁者如是,仁不远矣。

【元典】

颜渊问为邦。

【译文】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

【诸儒注疏】颜子王佐之才,故问治天下之道。曰“为邦”者,谦词。

【元典】子曰:“行夏之时。”

【译文】孔子说:“用夏朝的历法。”

【诸儒注疏】“夏时”,谓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为岁首也。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故斗柄建此三辰之月,皆可以为岁首,而三代迭用之:夏以寅为人正,商以丑为地正,周以子为天正也。然时以作事,则岁月自当以人为纪。故孔子尝曰:“吾得夏时焉”,而说者以为夏小正之属。盖取其时之正与其令之善,而于此又以告颜子也。

【元典】

“乘殷之辂。”

【译文】乘商朝的车辆。

【诸儒注疏】商辂,木辂也。“辂”者,大车之名。古者以木为车而已。至商而有辂之名,盖始异其制也。周人饰以金玉,则过侈而易败,不若商辂之朴素浑坚,而等威已辨,为质而得其中也。。

【元典】

“服周之冕。”

【译文】戴周朝的礼帽。

【诸儒注疏】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冠上有覆,前后有旒。黄帝以来,盖已有之,而制度仪等,至周始备。然其为物小,而加于众体之上,故虽华而不为靡,虽费而不及奢。夫子取之,盖亦以为文而得其中也。

【元典】

“乐则《韶》舞。”

【译文】提倡高雅音乐。

【诸儒注疏】取其尽善尽美。

【元典】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文】禁止糜糜之音,疏远夸夸其谈的人。糜糜之音淫秽,夸夸其谈的人危险。

【诸儒注疏】“放”,谓禁绝之。“郑声”,郑国之音。“佞人”,卑谄辩给之人。“殆”,危也。程子曰:“问政多矣,惟颜渊告之以此。盖三代之制,皆因时损益,及其久也,不能无弊。周衰,圣人不作,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礼,立万世常行之道,发此以为之兆尔。由是求之,则余皆可考也。”张子曰:“礼乐,治之法也。放郑声,远佞人,法外意也。一日不谨,则法坏矣。虞、夏君臣更相戒饬,意盖如此。”又曰:“法立而能守,则德可久,业可大。郑声、佞人,能使人丧其所守,故放远之。”尹氏曰:“此所谓百王不易之大法。孔子之作《春秋》, 盖此意也。孔、颜虽不得行之于时,然其为治之法,可得而见矣。”

【理学讲评】时,时令。辂,是大车。冕,是朝、祭服之冠。《韶》,是舜乐。郑声,是郑国之音。佞人,是卑谄辩给之人。昔颜渊有志于用世,因问为邦之道于孔子。孔子答之说:“治莫善于法古,道尤贵于用中。自昔帝王之兴,必改正朔。周正建子,盖取天开于子之义,商正建丑,盖取地辟于丑之义。夏时建寅,盖取人生于寅之义,然治历明时,本以为民,则夏以寅用为岁首,于人事切矣。故欲改正朔者,当行夏之时,大辂之制其来久矣,后世饰以金玉,则过侈而易败。惟殷之辂,但以木为之,朴素浑坚,既可经久,而贵贱之间,等威又辨,此质而得中者也。故乘辂之制,有取于殷焉。冠冕之服,始于黄帝,而文采未着。惟周之冕,华不为靡,费不及奢,盖文而得中者也。故服冕之制,有取于周焉。帝王之兴,皆有乐舞,以象成功。历代作者非一,而尽善尽美,则莫有过于舜之《韶》乐者,故乐当用《韶》舞焉。至于郑国之声,则禁绝之,勿使其接于耳,便佞之人,是斥远之,勿使其近于前。何也,盖郑声邪辟,听之使人心志淫荡,做不可不放也,佞人变乱是非,近之足以覆人邦家,故不可不远也。”夫既酌三代之礼,而法其所当法,又严害治之防,而戒其所当戒,则治国之道大备于此矣。颜子有王佐之才,故孔子以是告之。至于郑声、佞人,实万世之明戒。盖有治则有乱,世之治也,以礼乐法度维持之而不足,其乱也,以声色佞幸败坏之而用余。是以尧舜犹畏孔壬,成汤不迩声色,诚所以绝祸本而塞乱源也。《书经》上说:“不役耳目,百度维贞。”保治者宜留意焉。

同类推荐
  • 禅释庄子

    禅释庄子

    《禅释庄子》以庄子内七篇文章切入,阐释庄子独特的生命哲学。本所呈现的例子,皆是生活中寻常小事,但稍证恬,便会让我们的心离庄子近一些。《禅释庄子》旨在化解现代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助世人修出庄心禅性,让整日奔波的人心生净土,让内心迷惘的人渡过心灵的苦海,回归自性的灵山,教导世人“我执”,从认识生命到改善生命,充分享受庄禅的超出与洒脱。在《禅释庄子》中,作者尝试了从生命哲学解读庄子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学术专著写作的范式。作者在对原文精准把握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了庄子哲学的内在精神,描述了庄子与世道那种微妙的张力,在这种精细的感悟中勾勒出了庄子独特的人格气质和非凡的精神魅力,可以说这是一部渗透了个人生命体验和感悟的学术作品。
  • 小窗幽记(下)

    小窗幽记(下)

    本书分为醒、情、灵、素、景、奇、法、倩等十二卷内容,辑录了晚明清言的精华,体现出晚明清言多重的理想和追求。
  • 推背图之谜(上)

    推背图之谜(上)

    《推背图中的历史(图文版)》由唐太宗时期的司天监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推算大唐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国运盛衰,《推背图》因其预言的准确性,在古代历史上,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禁书,同时却被平民百姓奉为经典,以各种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承载着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思考和预知一切的希望。《推背图中的历史(图文版)》以明末清初大才子金圣叹评注本为底本,对《推背图》的六十象一一进行解读,揭开了《推背图》背后的玄机。令人不可思议地预测出了从武则天称帝到清朝灭亡一千多年的历史大事,并预言了核战争爆发、外星人入侵等未来事件。其的预言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顺序,而历史更是不可思议地按照《推背图》一一演进。
  • 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我们已经知道得太多,但我们仍然一无所知,这不是矛盾,这是事实。知道的我们知道了,该知道的我们还不知道。本作是出于对人自身存在的直接追问和根本思考,是多个问题及多种追究的短文合集。这不是纯粹的理论著述,也不是专门的哲学研究,文中这些可能从未有过的观点不出自任何既有理论,更不同于任何现成观念,笔者并非刻意颠覆一切,却又不得不否定太多既有观念。其实,文中使用的论点元素早已存在,只是没有这种说法,也没有这样议论。读者可能对核心观点非常诧异,这些看似别扭的理念怎么没被先前众多大哲圣贤们说个明白?这指示了一个极简单的道理,两者方向不同。
  • 理想之书

    理想之书

    本书是一本讲述日本文化源流和形成的书籍。从飞鸟时代开始,日本艺术经历了奈良时代、平安时代、藤原时代、镰仓时代、足利时代、丰臣时代、德川时代和明治时代。作者以每个时代为一个阶段,详细讲述了在中国和印度的影响下,日本的宗教、绘画、雕塑、诗歌以及各大思想流派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化成如今的模样的。作者强调,亚洲各国并不是想象中的单纯地理片段,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应该尽量保存和复兴亚洲瑰丽艺术的本源。
热门推荐
  • LOL放逐

    LOL放逐

    伊泽与众大英雄会发生什么呢??那就来看LOL放逐吧!!!!
  • 超级力工

    超级力工

    大千世界,道法万千,何为最强?惟力可逆天改命,惟力可破尽万法,惟力可纵横天地!一千年前,他眼睁睁看着心上人死在自己面前,却无能为力。一千年后,他再世为人,却因头脑受损,而只能以力谋生。然皇天不负苦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十二道足以毁天灭地的神通,又习得力量道法诀。从此他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
  • 腹黑狐狸逗小猫

    腹黑狐狸逗小猫

    一只身份成迷的狐狸,一只天然呆的猫,一道电闪劈出的雷,一纸情书化成的歌,狐与猫兮,墨歌语缘分早已破土而出,你为何看不到?
  • 泡沫下的护盾

    泡沫下的护盾

    我们是彼此的软肋也彼此的盔甲,慢慢的慢慢的一起手牵手体会人生
  • 与咲

    与咲

    突然想到的,轻点喷求求你看完求推荐!20个字真难凑
  • 丑女欺上身

    丑女欺上身

    她是校园里人见人嫌的丑女,却也是老师眼中的香饽饽,他是校园里人见人爱的校草,却也是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两个现实世界里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却因为一款社交软件--“sayhello”相识于网络。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喂,你是猪吗?怎么那么丑!”“呀,你才是猪好吗?那么笨!”嫌弃,彻底的嫌弃。可是不知不觉,嫌弃的感觉,却是慢慢发生了变化呢!看丑女如何翻身,追得美男归!
  • 你我一笑

    你我一笑

    灵感突然来了,想拦也拦不住。写点沙雕小段子,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主角,篇幅比较乱,缘更,慎进。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哈。
  • 梦一般的坠落樱花

    梦一般的坠落樱花

    在一棵美丽的樱花树下,记录着两位女孩的身世。而由于新生的到来,她们安稳且甜蜜的生活被打乱,樱花树,在枯萎。离开了守护者的她们,花季将被复仇弥漫,樱花树,不会重生,懦弱的自己,需要变强!而最后,却是令人哑然的结局,究竟,会是如何。。。
  • 青春度过了流年

    青春度过了流年

    六年级,还未成熟的心智,意外地喜欢上了后桌的你。几年后,意外地相见,却又分离。奋力追逐,终于能看见对方,却造化弄人,两人都喜欢上了别人。。究竟是清纯的爱恋,还是明净的喜欢?长大后,离开了这座令她悲伤的城市,却又再次遇上他。。
  • 我将携带着神的能力潜入你的身体

    我将携带着神的能力潜入你的身体

    我将携带着神的能力进入你的身体,完成你一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