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20200000037

第37章 励志篇(3)

泰豆解释说:“你要牢牢记住,马嚼子、马缰绳、手和心之间的关系是:让马嚼子、马缰绳的控制和手的操纵协调一致,手的操纵又顺应着心的指挥,这样就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鞭子赶,心里悠然自得,身体端正不歪,六匹马的缰绳有条不紊,24只马蹄踏在路上不出差错。做到这样,车轮和马蹄不论到达崎岖的山路,还是平坦的原野,都是一样的,也就不觉得有什么危险了。这就是我全部的驾车技术!”

后来,造父果然成了周穆王的最优秀的驾车手。

哲理点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只要基本功扎实,做事情便能得心应手。学习知识更是如此。

轮扁论读书

齐桓公坐在堂上看书。堂下有一位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斫着木头做车轮。他看见国王在那里专心看书,不觉好奇心动,就放下斧头椎凿,走上前去问桓公道:“请问大王看的是什么书?”

“孤看的是圣人的书。”桓公答道。

“圣人还活着吗?”

“早就死了。”

“那么。”轮扁说道:“大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突然变色道:“寡人读书,你这个做木工的怎敢妄加议论!有道理讲出来,可放过你,讲不出道理,决不饶你性命。”

“好吧,”轮扁从容答道,“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看,斫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又牢固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一种极熟练的技巧。譬如辐条和车毂之间的榫接,宽了虽然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须斫得不差分毫,这种功夫只能靠得之于心,应之于手。”

“这种熟练技巧只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我不能用单纯口授的方法传给我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践而把它继承下去,因此,我今年70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由此类推,圣人已死,留下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大王所读的,不是古人的糟粕吗?”

哲理点拨:学习知识如果仅从书本上得来,而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就算不上真正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位着名的学者,名叫匡衡。

匡衡年轻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甚至连蜡烛都买不起,一到夜晚,屋里就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

匡衡很好学,也很想读书,但是没有亮光,怎么办呢?

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学到深夜。

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目不识丁,但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家里有很多藏书,但是他从来都不看。

匡衡听说后,就卷起铺盖上他家去做佣工。每天起五更,睡半夜,辛勤地工作,却不要一个工钱。

主人家很奇怪地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你家的藏书,我就满足了。”

主人很感动,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就这样勤奋读书,后来成了西汉有名的学者,在汉元帝在位时还做过臣相。

哲理点拨:环境和条件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人的内因最重要,不能借口学习条件不好而不努力学习。

项橐难孔子

春秋时期,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

一天,来到一个地方,马车突然被一座小孩用土做成的“围城”拦住了,围城内外一群孩子正玩的欢快,根本没有避让马车的意思。孔子于是十分生气,大声地责怪他们:“喂,小孩,你们看见了马车为什么还不躲开呀?”

孔子的话刚落音,只见从人群中站出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孩,他眨了眨眼睛,回答道:“你是谁呀,怎么这样和我说话呢?”

孔子的门生子贡上前喝道:“快让开,车里面坐的是当今天下大儒孔老夫子。”

那孩子故作不解地说:“我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从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那里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不知怎么回答,就找个借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孩不卑不亢地回答道:“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诓项橐道:“你的嘴很厉害,我想出个问题考考你。请问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花没有枝?什么火没有烟?”

项橐答道:“土山没有石头,井水没有鱼,纸花没有枝,萤火没有烟。”

孔子大惊,这孩子真是智慧过人。

谁知那小孩突然反问道:“你的问题我已经答完了,现在轮到我来考你了。请问——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四季常青?”

孔子答道:“鹅和鸭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他们的脖子长;松柏四季常青,是因为它们树心坚实。”

项橐马上大声反驳道:“错了!龟蹩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脚是方的吗?青蛙善于呜叫,难道是因为它们脖子长吗?竹子四季常青,难道因为他们树心坚实吗?”

学识渊博的孔子,竟然被聪明的项橐驳得哑口无言,只得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哲理点拨:生活是最好的课堂,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只有勤于观察,善于发现,我们说起话来才会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会犯下片面偏颇的错误。

伤仲永

北宋时候,抚州金溪地方有一户方姓人家,他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家境十分贫寒,一家人加起来也不认识几个斗大的字,后来他们生了个小孩,起名叫方仲永。

方仲永五岁那年,忽然哭嚷着要笔墨纸砚。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就到附近读书人家去借来一套。

方仲永爬在饭桌上,铺开大纸,挥笔写下了四句诗,还在下面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诗的内容是孝养父母,团结同族。方仲永的父亲十分高兴,便拿给村中的老秀才看,老秀才看后,连连称好,说这小子了不得。之后,便有很多读书人喜欢出题考方仲永,但是只要有人给他出题,让他作诗。方仲永很快就能做出来,众人读了,都觉得他写的诗道理通顺,文采斐然。

这一来,神童的名声便在四乡传扬开来。乡里人都想见识一下神童,于是他家经常是车马盈门。有些富豪人家重金迎请,让他当堂赋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十分高兴,便天天领着儿子四处向别人求讨财物,而不让儿子继续学习上进。

王安石在京城做官,很早就听说了方仲永的名声。

有一年,他回到娘舅家,看见仲永已经有十二三岁了。王安石很感兴趣,便叫他即景赋诗。方仲永搔了许久脑袋,才勉强写出一首,与从前相比,显然逊色了不少。

又过了七八年,王安石再次回到娘舅家,顺便问到方仲永,娘舅对他说方仲永已经不会做诗了,而且现在也不做了。王安石听到后,替方仲永感到很惋惜。

哲理点拨:天资只是给儿童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先天条件,如果没有后天的培养和本人的艰苦努力,任何天才都是不能成功的。

石勒读汉书

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是羯族人。小时候,他的家乡闹饥荒,他和家人走散后,曾经给人做过奴隶和佣人。

历尽苦难的石勒,招集了一群流亡的农民,组成一支队伍投降了刘渊的汉国,逐渐成了汉国的一员大将。

石勒从小没有受过汉族文化教育,大字不识一个。他担任大将以后,渐渐懂得要成大事业,光靠武力不行,就依靠一个汉族士人张宾,采纳了许多政治措施。他还收留了一批北方汉族中的贫苦读书人,组织了一个“君子营”。

石勒通过这些能人贤士的辅佐,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史称“后赵”。

石勒自己没有文化,但是却十分重视读书人。他做了后赵皇帝后,命令部下,凡捉到读书人,不许杀死,一定要送回来,让他自己处理。他听从张宾的意见,设立学校,要他部下将领的子弟进学校读书。他还建立了保举和考试的制度。凡是各地保举上来的人经过评定合格,就选用他们做官。

石勒挺喜欢读书。他自己不识字,就找一些读书人把书讲给他听,一边听,一边还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一次,他让人给他读《汉书》,听到有人劝汉高祖封已灭六国贵族的后代的历史。他就说:“唉!刘邦采取这样的错误做法,还怎么能够得天下呢?”讲书的人马上给他解释,后来由于张良的劝阻,汉高祖并没有这样做。石勒点头说:“这才对啦。”

由于石勒重用人才,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后赵初期出现了兴盛的气象。

哲理点拨:知识就是力量,这在当今社会尤其如此。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难以在知识经济的现代社会生存;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国家,必然会在国际社会中落后挨打。

越人造车

越国原本没有车。有个越国的游客在晋国、楚国的郊野里得到一辆废弃的车。那辆车的辐条已经腐烂,轮子已经折断,车辕也毁了,可以说这辆车子没有一处是好的。

然而,这个越人非常高兴,因为他终于见到了车。越人的家乡从来没有车,他就用船把这辆破车运回越地,并在众人面前夸耀。来看车的人都听信了他的夸耀之辞,以为车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于是,模仿这个车的形状造车的人连续不断。

后来有一天,晋国、楚国的人见到越人做的车,便嘲笑越人笨拙,造出的车简直是一堆垃圾。越人以为晋、楚的人是在欺骗自己,根本不予理睬。

后来,敌兵侵犯越国领土,越人驾着破车抵抗敌人,车破了,越人大败。但是,他们最终也不认为战败是由于破车的缘故。

哲理点拨: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错误,就要立即改正。如果一味坚持错误执迷不悟,就会一败涂地。

贤者当为愚者师

有一次,子夏和孔子一同出游,途中,子夏想了解一下孔子对其他弟子的评价。于是子夏问道:“老师,颜回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认真回答道:“颜回喜好仁义,乐善好施,安贫乐贱,这是他比我强的地方。”

子夏又问:“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

孔子说:“子贡行侠仗义,英勇顽强,不畏强暴,这是他比我强的地方。”

子夏又问:“子张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子张处事冷静,不苟言笑,老成持重,这些方面他比我强。”

子夏听后,感到困惑不解,便问道:“他们个个都比老师强,那为什么他们都来做老师的弟子呢?”

孔子启发他说:“颜回虽然乐善好施,至仁至义,但有些优柔寡断;子贡能言善辩,但遇事冲动急躁,他虽然不畏强暴,勇敢坚强,但却做不到忍让退避,遇事总好逞强,得理不饶人;子张虽然矜持冷静,老成持重,但却不能随机应变,显得生硬呆板。

“我具有一些他们所不具有的品质,即使把他们四人的长处,合在一起来同我交换,我也不会同意的。这就是他们来做我的学生的原因。”

哲理点拨:人各有所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方为上策。

密须奋说二臣

越国的甲父石与公石师交情很好。

甲父石善于出谋划策,但不善于决断;公石师遇事善于决断却不太善于谋略。他们两人把各自的长处结合在一起,为国家献计出力,处理政事非常出色,办起事来,无往而不胜。

他们人虽然是两个,而心却是一条。

但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一点分歧,彼此言语顶撞起来,导致两人分道扬镳。

越国因为没有了这两个人,势力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密须奋流着眼泪劝谏他们两人说:“你们没听说过大海里的水母吗?水母没有眼睛,要靠着虾行走,而虾也要靠着水母觅食,两者互相依赖,谁也不能离开谁。”

两人听了,低头不语,密须奋又说:“你们没有听说过琐吉吗?琐吉的肚子里藏着寄生蟹,当它饿的时候,寄生蟹就出来寻找食物,寄生蟹回来后琐吉才能吃饱,否则,琐吉就会饿死,而琐吉一死,寄生蟹也就失去了栖身之处,这两者彼此谁也不能离开谁。”

密须奋继续讲道:“以上说的都是山兽海虫之辈,它们出现这种情况还不足以为怪,然而人也有这类情况;北方有一个连体人,他们轮流吃饭,轮流张望,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会丧命,这也是两者谁也不能离开谁呀。

“现在你们两人在身体上虽然能够分开,但在处理事情上就如同连体人,为什么你们一定要分开呢?”

甲公石与公石师再也无法沉默,面带愧色地说:“假如没有密须奋的这一番话,我们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从此,二人和好如初,合作得更加愉快了!

哲理点拨:一个人即使再优秀,但也还有某些方面不如别人,需要向别人学习或利用他人的智慧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颜回学划船

有一次,颜回请教孔子道:“我曾经在波涛汹涌的渡口过渡,我发现那些划船的人掌舵的技术非常熟练,他们在那波峰浪尖之上,仍然是神色自若,似乎一点儿都不害怕。于是我就去问划船的人:‘划船的技术可以学到吗?因为我也想像你那样熟练的驾船,遨游河中。

他说:‘可以。一个会游泳的人很快就会学会了,擅长游泳的人是有划船的天赋的。如果是一个能在水底潜泳的人,即使他以前不曾见过船,也只需稍加操练就可以马上驾船便划。’

我问原因,他却不告诉我。我想向你请教,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我们没有划过船,因此只能在口头上论一论这件事。

善于游泳的人容易学会划船,因为他不在乎水。潜行水底的人第一次看见船便能划,那是因为他不怕淹没而轻视水。他的心中早已没了水,他把船倾覆看做好比是车向后倒退,既不恐惧,也不惊慌,随随便便,顺其自然。就好像外在的东西不存在一样,这叫做心志坚定,不为外物所移。

同样的道理,投掷东西的时候,如果投掷出去的是瓦片,那么你就会毫不惋惜,自由发挥,而专心于投掷的技巧,因为瓦片一文不值。如果投掷出去的东西是银钩,你内心便会有所不舍,因为银钩很值钱;如果投掷出去的东西是金块,你便会十分痛心。

其实每次投掷的技巧都是一样的,人之所以有顾虑,是因为为外物所困惑。若重视外物,本身的技巧必然会变得拙劣。

你学划船,便与此同理,不要把水看做水,不把船看做船,随心所欲,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学会。”

哲理点拨:万物都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在学习某一项技艺时,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一件本领,对于其他的本领就可以通晓。

因材施教

孔子有一次和他的学生们谈论,子路问他:“听到了好的意见,就应该马上照着做,这样做对吗?”

孔子听后,马上严肃地对他说:“不行,你还有父亲和兄长,怎么能自以为是地做事呢?在你做事之前,你应该先听听长辈的意见。”

几天以后,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冉有也问了孔子同样的问题。

这一次,孔子却立即表示赞同,他说:“对呀,如果听到了好的意见,就不应该有迟疑,要马上照着做起来才对。”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知道了这件事后,感到很疑惑,就问孔子说:“子路问您‘听到好的意见,就马上照着做吗?’您对他说:‘有父兄在,不能自以为是地做事。’

“可冉有问您同样的问题,您却说:‘应该马上照着做。’为什么先生对两个人的回答恰恰相反呢?我对此不明白。”

孔子对他解释说:“冉有为人精细,平常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顾虑重重,我要鼓励他勇往直前,所以要求他一听到好的意见,就马上学着做起来。

“而子路则不同,他很勇敢,勇敢得过了头,就会近似鲁莽,喜欢争强好胜。所以我要使他冷静一点,稳重一点,多听听长辈的意见,懂得适当的退缩也很重要。”

公西华听了孔子的解释,非常佩服孔子因人而异处理事物的能力。

哲理点拨:教育学生,不能一概而论,要注意区分他们资质、禀赋、天分、性情的不同,在仔细加以分析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才能达到目的。

王羲之练字

同类推荐
  • 爱国奉献(下)

    爱国奉献(下)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道德修养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历史之谜》选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的未解之谜,并加以申述。
  • 壮文论集

    壮文论集

    这些学术论文绝大部分都是公开发表过的,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其中个别地方做了一些修改、订正和补充,但不作重大改动。限于时间和个人的条件,还有若干领域自己来不及研究,例如,壮族和国内及国外民族发展民族文字的情况对比,壮文和其他民族文字的对比,都只好暂付阙如。壮文本身的完善问题、借词问题、壮汉翻译规范问题,也未能予以展开。本论文集只着重围绕推行问题进行探讨,以便给政府部门、推行单位、研究专家和广大群众提供参考。
  • 品三国中的女人

    品三国中的女人

    从历史沉淀里寻找女人,也从历史文化长流里创造女人。通过这些与男人在一起的女人,展示社会百态和价值取向,为了与《三国演义》里的种种男人步调一致,就此将原有史书上的人物和文化人物改造了、嬗递了,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由政治人格渗合道德人格,此种打造了的三国文化女人,颇有伦理色彩,诸如诸葛亮妻相夫教子,徐庶母、姜叙母爱憎分明,曹操卞夫人的贤惠、简朴、孙权长女(大虎)的阴险、刻毒,几都为传统文化圈里妇女的多元模式。它也是三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另类。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美国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美国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热门推荐
  • 无限选择的异世界生活

    无限选择的异世界生活

    人生最大的作弊,就是重来一次。而李雷,他一直在作弊……
  • 回眸那一刻就注定

    回眸那一刻就注定

    幕绍和筱怡本应该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但一场灾难却使他们爱人永别。人祸可以躲,但天灾永远躲不了。幕绍为了筱怡,经历了很多磨难,终于在另一个世界中找到了她,此时的筱怡已经变成了周萌萌。一个无意间的回眸,让他知道了是她,而失去的记忆又是否可以唤回?
  • 参见总裁大人

    参见总裁大人

    李从蓉和杨不魄从小是一对青梅竹马的冤家,高中时期两人因故分开,男主杨不魄一家至此迁居国外,十年后两人机缘巧合下相遇商场,看两人会触碰什么样的火花。
  • 谪仙喜欢看星星

    谪仙喜欢看星星

    一只被贬转世人间的狐仙在现代生活,能否遗忘前世之劫?个人认为:《谪仙喜欢看星星》(×)《星神你家技术人员又皮了》(√)
  • 总裁大人的小青梅

    总裁大人的小青梅

    南宫兮一个世代相传家族的嫡女,他的家族是与她家族是世代交好。一次失踪她不知去向,他用尽全力都没找到她。五年后,她的回归,与他会发生什么?
  • 医见钟情:庭王的心尖宠

    医见钟情:庭王的心尖宠

    “听说庭王很宠那个病秧子,两个娇滴滴的侧妃完全是摆设?”21世纪的名医安以蓉,醒来竟成了同样有名的药罐子千金,还是随时都有可能挂掉的那种。安以蓉表示:未婚夫不喜欢就踹,害她的通通去死。她一向是敌不犯我我不犯人滴,不要逼着人家出手嘛。某人鄙视那些没眼光的家伙:“你们自己傻就不要出来现了!我家蓉蓉厉害着呢,这皇位就有她一半的功劳,朕要昭告天下,仅此一后绝无二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百锻仙途

    百锻仙途

    获得超越天阶功法的修真家族小杂役,悲催地发现,自己的肉身根本承受不了天阶功法的庞大灵力,为了不被自己的灵力搞得爆炸,不得已,他成了炼体狂人,上古功法大鹏决,各种炼体灵液,各种尝试,各种不如意。没办法,那就索性把自己当成法宝炼制吧……百锻仙途交流群2102756。
  • 我的妖怪老师

    我的妖怪老师

    每段回忆都像一种枷锁,但你终究会遇到某个心动的人,然后拼尽一切去追求,变得无所畏惧。感情是什么,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是一个驱妖师的成长历程,也是一段感情的升华之路
  • 柯南之七岁小孩是黑客

    柯南之七岁小孩是黑客

    作品介绍帝丹小学一年B班转来了一名神秘的转学生,她可以叫唤出灰原在组织的代号而且她还知道APTX4869那个毒药存在,她究竟是敌还是友
  • 般若:心灵处方

    般若:心灵处方

    人生在世如何立身,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摆脱心理隐患,星云大师在《般若:心灵处方》中,以历史上成功和失败的众多例证,令人心诚悦服地解说了如何正确对待金钱、物质、名誉、地位,以及如何处理个人与家庭、群体、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认为人生的价值是要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人生在世要有忧患意识,要相互体谅、宽厚待人,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才能活出人生的真正价值。本书为《迷悟之间》(全十二册)系列丛书之一种,风格清新质朴、别具一格、直指人心,对佛法的解说突破刻板的传统,极富创意。是难得的励志经典,也是台湾的金牌畅销书,丛书全球销量已逾二百多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