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37000000004

第4章 词(1)

瑞龙吟

〔瑞龙吟〕,词牌。此调为周邦彦所创始,《词谱》以周词为正格。133字,分三叠。首叠、次叠各27字,6句3仄韵。第三叠79字,17句9仄韵。属仄韵格。词的内容与词牌无关。

《春词》系词题。春词,写春景。以景起,以景结,思念意中人。怀人、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状物言情皆能曲折如意,深婉柔曼中自有无限含蓄蕴藉之趣。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念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章台路——汉代长安章台下街名。《汉书·张敞传》“走马章台街”颜师古注:“孟康曰:‘在长安中。’臣瓒曰:‘在章台下街也。’”唐诗宋诗元明戏曲中泛指歌妓聚居之地。“章台”本秦宫中台名,秦昭王朝会之所,代指朝廷。后带有“狎邪”的意思。点明时间、地点、隐含人物身份。

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梅花凋谢,桃花初开,用“褪粉”、“试花”前置倒装,造语生动别致、天然巧妙,象征着冬去春来。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坊陌人家”前置以“愔愔”,给人以凄凉冷静之感;故地重游,如燕子归来,燕有“定巢”可栖,人却漂泊不定。这一叠开首“章台”妙语双关,“还见”引领首叠,写实景,以燕子归旧巢,隐喻诗人旧地重来,看似写景,其实写情,拟人同人物的感情融合无痕,“景中含情,情更浓冽”。愔愔(yīn):安宁、静谧。

黯凝伫。因念箇人痴小,乍窥门户——二叠从“黯凝伫”即所思念怀想之人写起,黯然凝思,伫立伤神,蕴含思念之刻骨铭心。“因念”,领起二叠,系虚拟,以女子的倚门,画出卖笑门户人家,表面写人的笑貌情态,实则回忆昔时的追欢游乐。前两叠句法、字数对应,完全相同。“箇人痴小,乍窥门户”,人物形象生动,憨态喜人。宋人称伎院曰“门户人家”,词中则写倚门卖笑、招徕游客。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描写意念之中的人物形象。清晨起来,只用宫黄在额上涂饰一番,就倚门待客。宋·刘克庄〔贺新郎〕《再用约字》:“浅把宫黄约。”唐宋之际以黄色涂额以为妆饰,称“宫额”,是一种时尚。况且妙龄女子自有颜色,也无需浓妆艳抹。“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写春寒料峭,女子以袖遮面,笑语莺声,从窥户、映袖到笑语,动中有静,静中写动,那天真可爱、娇憨可掬的举动神态,简直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本词前两叠,谓之“双曳头”,与一般词的上阕相同。第三叠犹词的下阕,是换头。看似用唐·崔护“人面桃花”(唐·孟《本事诗·情感》)典故;又似用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太平御览》卷四十一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故事。结合周邦彦的身世和遭遇分析,词中以刘禹锡自比更切合实际。刘禹锡在唐顺宗时参与“贞元革新”,后遭贬谪,重返京师时,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从字面看,以刘禹锡自喻,恰与一叠的“桃树”、“人家”前后关合;从实际看,周邦彦当时倾向新政,为宋神宗所赏识,神宗死后,高太后听政,司马光、吕公著旧党保守派受到重用,周邦彦也被外放为庐州教授,羁旅宦游荆江,直到宋哲宗时罢斥旧党,才返过都城,然执政的新党也今非昔比,他的抱负仍不得施展。即使“访邻寻里,同时歌舞”也无济于事。妙在不说破,而馀味无穷。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词人经过“访邻寻里”,知道当年能歌善舞的“旧家秋娘”已人去楼空,仅留下声价不减当年。词中以秋娘(唐·杜牧有《赠杜秋娘诗》)借指昔日意中的痴小箇人。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从“吟笺赋笔”以下几句,追怀往事。这句写词人的回忆。连同以下三句,是词人昔日同“秋娘”在一起时,最令人难以忘怀,也是印象最为深刻、情感最为真挚的细节描写和情节回忆。词中暗用了唐·李义山《燕台》一诗典实。李义山《柳枝五首》序谓:时有洛中里娘名柳枝者,喜诗歌,解音律,“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闻咏《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为是?”知系李商隐。明日遇于巷,“柳枝丫环毕妆,抱立扇下,风障一袖”,与语,约期相会……是一桩才子词客与风尘佳丽知音相遇的佳话。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写当年名园露顶畅饮、东城闲步畅游,已成往事,只能深深铭记心中。“知谁伴”出一问句,更见无可奈何之情。“露饮”,表示饮酒脱帽,不拘形迹,自由畅快。“事与孤鸿去”,亦用唐·杜牧“恨如春草多,事同孤鸿去”(《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诗句,寄托深蕴。“知”犹“不知”,“谁伴”即“伴谁”,词人感伤已极,却无可奈何。“事”字,含蓄深沉,是上文回忆的总收束,又隐含着没有写出的无限温馨、令人留恋的往日情事。这时,词人才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只留下自己“孤鸿”一人,行文自然,不露痕迹。正所谓“只一句化去町畦”(周济《宋四家词选》评),成为全词的症结和最强音。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是全词之主旨所在。在一叠、二叠及三叠(即下阕)前半部分,充分写景、抒情、记人、叙事的情况下,推出“探春尽是,伤离意绪”二句,由于总括及时,摆位恰当,前提充分,因而显得沉稳深厚、意旨明确。充分揭示出伤春、伤别的主题。

官柳低金缕——从这句开始,后五句又写今日情景。前人认为“官柳低金缕”好在“就景上脱开一句”。初读,似觉突兀;仔细推敲,恍然醒悟。词人一叠重点写今日,二叠着力写往昔,三叠则今昔同写。本句之前,词人章台路上,凝神注视,沉浸在往昔的回忆之中,此时此刻、此地此境,才从回忆中清醒过来,由往昔回到了今日,也才看到了路边的“官柳”如同金缕一般,并引出结尾四句景色。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写词人从凝视沉浸中清醒后,看到天色已晚,该归去了。“归骑晚”,一个“晚”字,极其含蓄深沉,既表现出凝伫时间之久,又透露出黯然神伤之深。而且是在“纤纤池塘飞雨”的情况下,骑马归去。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结句不是写词人“归骑晚”回到自家的院落,而是指临归前最后望一眼丝丝细雨飞落于章台路旁池塘边“愔愔坊陌人家”的院落。“院落”人去屋空,已使人伤神断肠,那随着风雨不断扑向冷清凄凉而又晃动着的帘子的柳絮,更使人愁肠欲断、愁绪如麻;以景结情,含有馀不尽之意。

〔瑞龙吟〕是周邦彦外任知溧水县十年,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春回到京师时不久所写的。是词人《清真词》(又名《片玉集》)集中最负盛名的“压卷”之作。无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很成功地反映了清真词的艺术特色。可视为美成词的代表作。

在思想内容方面,词人并非明·李攀龙所说的那样“此词负才抱志,不得于君,流落无聊,故托以自况”(《草堂诗馀》引),而具有深远的寄托。周邦彦倾向政治革新,如本词写作的时代背景,无论十年后旧地重游,还是寻访“坊陌人家”,均在背后蕴蓄着政治沧桑之感,系附着“章台感旧”的情结(不是后世文学中演变出来的“狎邪”之义)。笔者很同意罗烈先生的见解:“因他抒情、写景和用事与‘章台感旧’极其贴合,悲喜无端,音律美妙,令读者荡气回肠,所以弦外之音反被忽略了。当然,在整首词里不是一字一句都有寄托,但作者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或用双关语,或借应节令的事物隐约地影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词中用了三位‘风流人物’——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的故事,背后都有一段政治上的辛酸史。”

在艺术特色方面,这首词的抒情特色完全可以概括并代表清真一般词的抒情特色。无论是抒情的深挚真切、沉郁空灵;还是描摹情态、刻画形貌。无论是叙事的清晰脉络、错落层次;还是章法的回环往复、层层递进。尤其是那大开大阖、顿挫有致的笔力;铺得开,收得拢,铺开时具体细腻,收拢处凝炼厚重。在写景上,起以景,结以景,以静景起,以动景结,情中有景,景中含情;动静交递,虚实穿插。“探春尽是,伤离意绪”主旨明确,直贯全词,词人填词沉郁顿挫、章法严谨,深得词家三昧。

还值得一提的是,〔瑞龙吟〕是周邦彦独创的词调,谓之三叠。古词中三叠的词很少见。三叠中,头叠、二叠字句完全相同,谓之“双曳(一作拽)头”,因为它们好像第三叠(下阕或下片)的双头,故称。

对于周邦彦这首词历代好评如潮,如:清·纪昀有“语艳意深”之誉;清·何焯有“寄托遥远”之赞。清·周济评论“不过桃花人面,旧曲翻新耳!”(新在)“由无情入,结归无情,层层脱换,笔笔往复”(《宋四家词选》评)。

其他如宋·沈义夫《乐府指迷》,明·杨慎《词品》以及近人陈洵《海绡翁说词稿》、吴梅《词学通论》、夏敬观《评《清真集》》、陈匪石《宋词举》、俞平伯《清真词释》等,都有关于周邦彦的评论。作为首创词调,压卷之作,的确词境深融,自开境界,笔笔回顾,悠扬空灵,即景见情,言情入微,吞吐回环,情味雋永。

琐窗寒

〔琐窗寒〕,通过仔细对照词谱、例词及其平仄格律、上下片字数、句数、韵脚可知,即〔锁窗寒〕。《词谱》卷二十七:“一名〔锁窗寒〕。调见《片玉集》,盖寒食词也。因词有‘静锁一庭愁雨’及‘故人剪烛西窗语’句,取以为名。”《填词名解》卷三:“锁窗寒〕,越调曲。”《词谱》又云:“此调以此词(周词)及张词(指张炎〔锁窗寒〕”乱雨敲春,深烟带晚“为正体,若张词别首及杨(无咎)词之添字,程(先)词之减字,皆变体也。此词前结五字一句,四字两句,方千里、杨****、陈允平和词,及吴文英、王沂孙、钱抱素词皆依此填。”

本词双调99字。上片49字10句4仄韵;下片50字10句6仄韵。越调。

《清真集》〔琐窗寒〕下标〔越调〕。题作《寒食》。《百家词》本无题。《草堂诗馀》、《花草粹编》亦题作《寒食》。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产。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雨。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全词抒写客中寒食节对雨思乡之愁怀。周邦彦年轻时入太学,献赋。40岁以后任国子主簿,受哲宗召见及去世前几年,一生多在京城。只有知隆德府(今山西省长治县)、知明州(今浙江省宁波)一度外放离开汴京。

词的上阕写暮春欲雨之际,由昼入夜,从夜雨说到话雨,又想到昔年暝宿楚江的羁旅况味,引人深思。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首句渲染环境氛围,次句点明时间,第三句写出地点。暗柳、啼鸦,此时此际,词人孤身一人,伫立朱户小帘之后,凝神沉思,自然思绪万千,“暗”字透露风雨欲来。写眼前之景,是词人当时所处环境。这三句及下两句写面对春雨,词人羁旅愁怀无从排遣,也无法忍耐。

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抒发羁旅愁情,仍然是词人帘后所见情景。将“愁”的无形思绪化为有形的物象,景中寓情。词人愁思烦乱之情已经呼之欲出,同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同一境界、同一意绪。这种表现愁绪的典型环境,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周词著一“锁”字,使无形的愁思愁绪形象化,凸显了词人的愁闷心境。

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雨——描写雨洒空阶,夜已深仍未停止,点点滴滴敲打人心,使词人更加烦乱愁闷。因为夜难入寐,思绪不宁,怎能不想到与故人相会?化用李义山“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诗意,使愁绪更加明晰具体。听雨孤寂,夜雨销魂,客馆愁思,一起袭来。那愁绪如雨,飘飘洒洒,淅淅沥沥,加之思念故人、眷恋情人,相思之情,使词人更其痛苦烦恼!

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宕开一笔,由眼前景色转而想象从前。感叹“风灯零乱”、“少年羁旅”,行旅之艰难,不胜今昔之慨。这正是词人满腔愁怨的根源之所在。楚江:词中指长江。同“天门中断楚江开”、“楚江巫峡半云雨”等李杜诗中之楚江。风灯:风烛。状人生之短暂、风烛残年。即杜诗“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舡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苏词“过眼百世如风灯”所描摹之情景。“似字用笔领出下文,是柳(永)、周(邦彦)二公家法,别家能之者少”(乔大壮批《片玉集》)。“楚江暝宿之地,风灯零乱之时,少年羁旅之事”一齐涌上心头,词人将何以堪!意欲诉说,又无处诉说,因而设想与老友相逢,将自己的愁情尽情倾诉一番,从而把词导入下阕。

下阕由上阕的写户外到室内,抒发寒食节思乡之情。人到老年,寒食禁烟而饮酒,回首往事,感慨万千。

迟暮,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写词人的羁旅之愁、思家之切。因寒食节而回忆当年。由上阕末“少年羁旅”、昔年之虚写,转述自伤“迟暮”之际,展开今日之实说,由远及近、由昔及今,转入本题。由于寒食禁火,故而“店舍无烟”。禁城:指京城。“禁城百五”即是寒食节。古有“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宗懔《荆楚岁时记》)之习俗。《东京梦华录》记述清明节“此三日皆出城上坟,但一百五日最盛”。“四野为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为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南北方习俗稍有差异。唐·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词人借寒食,自伤白头垂老,自伤漂泊无定,自伤功名不就,寄寓着无限的自伤迟暮之愁绪。

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寒食节禁烟不禁酒。旗亭:卖酒之处。亦指酒楼。汉·张衡《西京城》“旗亭五重”薛综注:“旗亭,市楼也。”俦侣:犹伴侣,酒徒,酒友。高阳:地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汉郦食其(yìjī)以儒冠见沛公刘邦,刘邦以其为儒生,不见。食其按剑大呼:‘吾高阳酒徒也。’”郦生自称“高阳酒徒”。李白诗云:“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全句的意思是:寒食旗亭饮酒取乐,还是让高阳酒徒去吧,自己毫无兴趣。词人用侧笔写自己为愁思缠绕,不想去饮酒玩乐,而一心惦记着自己的故园家乡。

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词人将自己的羁旅愁思,化为忆想当年。当年之“东园”想必如今又是一番桃李争艳、春色满园的诱人景象,自然而然又想起那“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中人,她今日还在否?描摹人物深刻具体,抒发思念之情刻骨铭心。小唇秀靥:唐·李贺《兰香神女庙》诗“浓眉笼小唇”,《恼公》诗“晓奁妆秀靥”。靥(yè):女子面颊上的微窝,俗称酒窝。宋·张先〔长相思〕《潮沟在金陵上元之西》词:“柳样纤柔花样轻,笑前双靥生。”词中指美貌女子。结尾一个“否”字,使词人的挂记怀念之情更其真切。

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词人已经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还没有到归时,就早已设想好了归家后之情景。那时春色尚在、残英未尽,自己要携带樽俎好好款待自己一番。一个“客”字,分明是词人自指,似从“笑问客从何处来”悟出,饶有意味。说明词人时时处处都不曾忘却自己在异乡做客的羁旅游宦身份。词人暮年羁旅漂泊,怀念故乡,怀念家人,还不忘少年时代的恋人,心情十分凄惶。但非常可叹的是词人后来直到去世也没有重返家园。那设想重温自己逝去的青春年华,以慰藉思亲怀人的愁苦之情根本没有实现。尊:同“樽”,酒器。俎:盛肉之具。

这首词千折万转,非常巧妙地将眼前、回忆、预想结合起来,无论是对羁旅宦游的厌倦,对年华流逝的痛惜,对故园家乡的思念,还是对年轻时故友的怀念,以及对情人俦侣的眷恋,感情极为真挚微妙。词的结构移步换景,一步一景、一景一境,将眼前之景、回忆之景、设想之景,相互穿插,情景协谐,自然天成,妙合无垠。词思含蓄细腻、意淡气厚,故周济有“奇横”之说,陈洵有“紧凑”之论,黄蓼园有“前阕写宦况凄清。次阕起处,点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怀,风情旖旎可想”之评。

周邦彦工羁旅行役之词,善于抒写羁旅漂泊情怀。这首“迟暮”之际所填词作,写官场蹭蹬、宦况寂寥,充满羁旅愁情。全词写宦游旅思、楚江夜泊,苍凉寄慨;写佳节忆旧、盼望归期,大开大阖。

写愁,古人诗词中不乏佳制。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还有“愁云惨雾”、“愁颜不展”、“愁绪如麻”、“愁肠寸断”,以及“愁人知夜长”,“愁肠难写出”,“愁君独向江头宿”,“愁云遮却望乡处”……或巧作比拟,或把无形的思绪化为有形的物象。而周邦彦词中“静锁一庭愁雨”,一个“愁”字,更曲折、更宛转、更含蓄、更深沉。这个“愁”字,如同飘飘洒洒的雨丝,千丝万缕、绵绵无尽,千态万状,连连不断,而且又被“桐花半亩”如同锁链一样,静静锁在孤寂的庭院之中,更是静之又静、愁上加愁。

这首词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层次分明,前人已有评析。如陈洵《海绡翁说词稿》评曰:“由户而庭,由昏而夜,一步一境,总趋归‘故人剪烛’一句。‘楚江暝宿,少年羁旅’,又换一境,一‘似’字极幻。‘迟暮’钩转,浑化无迹。以下设景设情,层层脱换,皆收入‘西窗语’三字中。美成(周邦彦字)藏此金针,不轻与人。”陈氏《抄本海绡说词》评析更详细:“此篇机杼,当认定‘故人剪烛西窗语’一句。自起句至‘愁雨’,是从‘夜阑’追溯。由户而庭,乃有此‘西窗’;由昏而夜,乃为此‘剪烛’,用层层赶下。‘嬉游’五句,又从‘暗柳’、‘单衣’前追溯。旗亭无分,乃来此户庭;俦侣俱谢,乃见此故人。用层层缴足,作意已极圆满。‘东园’以下,复从后一步绕出,笔力直破馀地。‘少年’、‘迟暮’,大开大阖,是上下片紧凑处。”

有关本词之析评很多,今人黄清士鉴赏新评生动具体,兹节选部分如下:“一起五句,从对雨起兴:庭院小帘朱户之地,柳暗桐阴鸦啼之时,单衣伫立独对春雨之事”;“洒空阶两句……夜雨洒空阶之时,帘内之地,想与故人剪烛西窗之事”;“歇拍三句……楚江暝宿之地,风灯零乱之时,少年羁旅之事”;“过片六句……禁城店舍嬉游之地,百五无烟之时,不共高阳俦侣旗亭唤酒之事”;“想东园三(两)句……故乡东园之地,桃李花开之时,小唇秀靥何在之事”;“最后三句……东园之地,残英之景(时),归客携尊俎之事”。六个层次,层层递转,宛若六幅不同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既有曲折回环、奇横紧凑之感,又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妙。

在其他艺术技巧方面,前三句渲染烘托气氛。“桐花”两句写雨。“洒空阶”两句承上言夜深话雨。“夜阑未休”系写实景。“似楚江”三句幻中之景,因今忆昔,一笔宕开。后片点出“迟暮”,语归本题,章法奇崛,大开大阖。“想东园”以下,直贯结尾,一气呵成。

这首词的难点难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雨。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陈洵认为“迟暮‘钩转,浑化无迹,以下设景设情,层层脱换,皆收入’西窗雨三字中”是下阕与故人西窗夜话的内容。实际是错误的理解。唐圭璋先生评曰:“洒空阶两句承上,言夜深话雨”,也很费解。同谁“话雨”呢?词中无与话雨之人。这里“似”字是关键,是回忆从前做客荆州,夜宿楚江,边看风雨之中江上灯火,边与友人话雨畅叙别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况且“诗无达诂”,还可以做别的理解。

解评古诗词,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辄批评“内容空泛”、“无可称道之处”等等,不足为训。就拿李攀龙、周济所评来说。周济认为这首词“不过桃花人面,旧曲翻新耳”。李攀龙评“上描旅思最无聊,下描酒兴最无聊”(吴从先《草堂诗馀最》李攀龙批)。虽然是为旧曲翻新,倒也“袭故弥新”。还有以“创意之才少”批评清真,是不知清真其人也不知清真其词之故。

风流子

〔风流子〕,《词谱》卷二:“唐教坊曲名。单调者,唐词一体。双调者,宋词三体。有前后段两起句不用韵者;有前段起句用韵,后段起句不用韵者;有前后段起句俱用韵者。诸体中有句读异同,各依其体类列。”《历代诗馀》亦名〔内家娇〕,与96字体之〔内家娇〕本调无涉。

《词谱》指出:周邦彦“此词前段起句用韵,后段起句不用韵。其前段第七句七字,后段第三句四字,第四句六字,第九句四字,结句六字,俱与诸家小异。汲古阁《片玉集》刻此词,前段第七句误作‘绣阁里,凤帏深几许’八字句,今从《花草粹编》校正,又有陈允平和词可据。”吴则虞校点《清真集》亦误作“绣阁里凤帏深几许”。《花庵词选》、《草堂诗馀》、《挥麈录》引等亦俱无“里”字。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绣阁凤帏深几许?曾听得理丝簧。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咽,愁近清觞。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

南宋·王明清《挥麈馀话》笔记卷二载:“周美成为江宁府溧水令,主簿之室有色而慧,美成每款洽于尊席之间。世所传〔风流子〕词,盖所寓意焉。‘新绿’、‘待月’皆簿所亭轩之名也。”(《历代诗馀·词话》引)对于此说,多有争议。王国维以为“明清记美成事,前后牴牾者甚多,此条疑亦好事者为之也。”此种怀疑不无道理。后来论者,或以一县之令长,对属下妻室如此“寄意”,亦太越出情理之中,故事自不可信。罗烈先生在其《清真词笺》本词“附记”中不仅指出其牴牾,而且认为“宋人笔记多信手记录,不复考核,此所以往往失实也”,为美成辩诬,又有助于理解本词真意,亦无可非议。另一种说法认为:“此乃寻常风情之什,且未必即是‘夫子自道’。”(周啸天先生语)查《宋史·文苑传》,说周邦彦“疏雋少检”,意思是富有才学而为人处世不拘小节。宋·张端义《贵耳集》说他与名妓李师师有交往,因此而得罪宋徽宗。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认为张氏《贵耳集》所说失真,以当时周邦彦年近花甲,官至列卿,应无冶游情事。实际当时系政和元年(1111)前后,宋徽宗赵佶及官吏乃至周邦彦有关艳冶之记载不少,其他词人亦多喜欢狭邪冶游。况且宋人王灼《碧鸡漫志》中也不乏记述,似无需为尊者讳,就连词中亦明言“偷换韩香”,也无需为词人剖白辩解。词中抒写相思情怀,有“所寓意”(《挥麈馀话》),也不必有所惊怪,更不必拘泥于诸说。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怀人相思之作。先写池上风光,起句静景,体物入微;次叙人立池畔之见闻,是动景,景中寓情;前三句即写景如绘,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五代·冯延巳〔谒金门〕)之意境。首贯一“新”字,绘出小小池塘美丽的初春静景;“碎影”后着一“舞”字,是风帘动所致的奇妙动景,一静一动,动静相宜,个中暗里有人在,亦暗示出主人公怀人相思的心态。描写环境,引发联想,有一泓碧水的静雅之趣,给人以静中有动的纤美之感。“碎影”活画出斜阳返照中池水“浮光跃金”、“水波闪烁”的奇丽景色。春景、春水,引发人们多少美好的回忆与遐想,既有“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唐·王昌龄《闺怨》)的遐想,又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元·王实甫《西厢记》)的幽思。然而人未来,只有“碎影舞斜阳”而已。“风帘动”,帘影映入水池之中,风摇影动,波光折射,方成碎影。笔触转换,感慨万千,暗启下文之幽恨。

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以“羡”领起,贯穿四句。构成八字对偶,形式上属“带逗对”,词序上有挪移,“土花”应与主体“巢燕”相对,而移与“金屋”对,更见工稳贴切。词中主人公因燕子又在旧时筑过巢的地方垒窝,土花(即苔藓)又在前次生过的墙上生出来,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蕴,而自己却不能重续旧欢、再协前好,人不如物,既愤慨又羡慕,暗切心头之凄凉,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于戏剧性,寓情于景,备觉伤怀,有助于理解全词的内容和词人的真实心态。“金屋”暗用《汉武故事》中“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之“金屋藏娇”典故。

绣阁凤帏深几许?曾听得理丝簧——转写对方。因听到声音,而知道在“理丝簧”,依然是立在池边之人所耳闻的。词人以问句出之,更觉一往情深、情深似海。“绣阁”即“金屋”。“凤帏”系绣有凤鸟的帷幕。“深几许”化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宋·欧阳修〔蝶恋花〕)词意。曾(zēnɡ):犹争,怎也。好像是真听到,又似曾听到和想象着听到,为下四句展开想象做铺垫。

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咽,愁近清觞——从对方写来,深入描绘所听丝簧声的深情。想象对方用歌声传情,却又怕应诺了约会不能实现,所以未歌就先悲切起来,只有借酒浇愁了。词人一方面是因为精通音律,而更重要的还是两情默契、彼此知音,这才“由己思人转为写人思己”,更见思念之深切。

上阕写景,是黄昏之春愁;下阕抒情,是月夜的怀思。

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过片承上阕,还是从对方着眼落笔,意蕴相衔接。词人用唐·元稹《会真记》莺莺赠张生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诗意,想象对方已梳洗打扮好,启朱户,待月西厢,一直在思念自己,盼望自己的到来。完全是依靠想象来描写。可以想到,词人从黄昏到月下,一直站立屋外,翘首企盼,遐思万端,故过片起首不写“遥想”而直写“遥知”,足见咫尺天涯,两情之笃,旧欢难忘,铭心刻骨。“遥知”,别本又作“暗想”,以下均系设想之词,采用“今夜鄜州月”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技巧。

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承上“羡金屋”四句。“最苦”是词人无从赴约,就连梦魂也不能去她身边的相思之苦,也与“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形成强烈对比。伊行(hánɡ):犹她那儿、她那里。仍然是叹旧欢难续、怀思莫酬。“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宋·晏几道〔鹧鸪天〕),“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宋·晏几道〔阮郎归〕)。白天既不能相会,只好梦中追求,然而连梦魂都不能到伊身边,自然有“最苦”之叹。

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词人在人不得去、梦也难成的绝望之时,萌生奇想,突发奇问,问得执著、问得直率。感情至此,思念已极,情不自禁地呼喊了!词人在此连用典故:“秦镜”典出《艺文类聚》卷三二:“秦嘉,字士会,东汉陇西人。为郡上掾,与妇徐淑书曰:‘顷得此镜,既明且好。形观文彩,世所希有,意甚爱之,胡以相与。’淑答书曰:‘今君征未还,镜将何施行。素琴之作,当须君归,明镜之鉴,当待君还’。”秦嘉官郡上掾,其妻徐淑因病不能偕行,嘉寄赠明镜以抚慰之。“韩香”典出《晋书·贾充传》:韩寿与贾女私通,“时西域有贡奇香,一著人则经月不歇。帝甚贵之,惟以赐充及大司马陈骞。其女密盗以遗寿。充僚属与寿燕处,闻其芬馥,称之于充。自是充意知女与寿通”,后“遂以女妻寿”。二者均喻指夫妇或男女之间的相爱相亲。唐·刘禹锡诗《泰娘歌》:“秦嘉镜鉴前时结,韩寿香销故箧衣。”词中化用刘诗、连用典实,直率地吐露心曲,盼望互通佳音、不忘密耗(即密约)、重谐和好。都是描写、反衬今日与所思之人不能相见,因此愁思缕缕、懊恼万端。

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当时,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既旧情难续,又无由再见,于是祈求上天,发出心灵的呼喊。思极怨极,突然爆发,离别相思之情直言不讳,连老天也怨恨叫骂了。“霎时厮见”,短暂相见,一声质问,于事虽无补,却将情痴怨极之情推向顶峰、引向高潮,戛然而止。

全词描写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渴念之情,由写景到抒情,抒情由隐而显,写法极其独特。除起首三句写景外,其他全是借助想象的抒情。先写池上风物,次写人立池外,再写人立池外之所想,直到收煞都是词人想象,或从自身写起,或从对方写来,最后写直呼天而问之,写景如绘,层层转折,以示难见之情,于含蓄中见愤激。全凭想象写来,对照悬念,灵活多变,层次清晰,过渡自然。人物一个伫立池塘边,一个深闺理丝簧,一实一虚,虚实相生,这正是清真词“质实”的特点。尤其是词人将所眷恋的女子的情态、动态刻画得细腻真切、生动感人。情感随着想象层层加强,最后达到几乎难于控制抑止的境地。

在构思和语言运用方面,无论写景、抒情,不仅体物尽妍极态,而且感情层递转折。从屋外池畔,到屋内绣阁,从琴声到人物情态,直到最后的人物独白,所抒发的爱情是真挚动人的。景物描写,“巢燕”、“土花”诸动物、植物的描摹,对人物的情感以有力的映衬。

在语言运用方面,比喻的巧用,典故的贴切,词语的选择,使形象鲜明,富于表达力。一起以景,浓淡适宜、清丽飞动;一结以情,情思涌动、朴厚深沉。“最苦”二句及收结二句,自南宋张炎以后,多有指斥,认为有失“雅正”,其实,邦彦词语多率直而不失粗俗,天然风姿,明快有致,富有感染力。

对煞尾二句,元·沈伯时《乐府指迷》对于清真词推崇备至,惟以“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等句以为不可学。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称颂“此等语愈朴愈厚,愈厚愈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不妨说尽而愈无尽。”沈谦评曰:“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卞急迂妄,各极其妙,美成真深于情者。”(《填词杂说》)联系全词上下文,着眼于整个艺术形象,这一结句是富有深意的。

渡江云

〔渡江云〕,又名〔三犯渡江云〕。一百字,上下阕各四平韵,下阕第四句为上一、下四句法,必须押一同部仄韵。《清真集》入“小石调”。本词为正格。上阕51字10句4平韵,下阕49字9句4平韵。

《词谱》卷二十八载,“周密词名〔三犯渡江云〕。此调后段第四句例用仄韵,亦是三声叶,乃一定一格,宋元人俱如此填,惟陈允平有全押平韵、全押仄韵二体”,皆变体也。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花间词选》题作《春词》,《古今诗馀醉》题作《春景》。可见本词是写春景之作。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起首写春回人间、大地复苏,气象万千。曲笔点染,春至阳回,泊船水驿,对月沉思,写其登舟及舟行所见景物。表面似写景物,借雁阵起飞隐喻政治情势变化,新党人士终于纷纷回朝,既有惊喜之情,又不免深怀悲慨与恐惧。“暖回雁翼”中“回”字的使动用意及“起”字的包孕内涵,既精炼而又含蓄,平沙雁归、人出又回,似写景又抒怀,呈一触即发之势,并引发下文。晴岚:山气蒸腾之谓。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承上点出“春”字,春而“在眼”,旅途所见,心情舒畅,目中景象自然生动。“借问”二句既富有形象,又动态活现,“问”得奇妙,问得真切,与“骤”字上下呼应、前后照应,“委曲”将春人格化,将人意象化,似乎春天沿着曲折蜿蜒的小路迎面而来,春色于不知不觉之中到了人间,暗喻着词人在此次政局变动中,也再度被召回京还朝的喜悦之情。借问春光,词人想得极妙,问得奇绝。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极写阳春美景。从山花和杨柳两方面补写“春在眼”,妍华(花)碧草,铺地连天,开合舒卷,香满乾坤,将山花拟人化,香色争艳,春色旖旎。个中不也有词人政局转变、被召回京的喜悦之情么!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词人从沉思想象之中醒悟后,转写眼前的春景。是抬头放眼所见。田间南北小道曰阡,东西小道曰陌。陌头杨柳绽新绿,嫩条细叶“渐渐可藏鸦”,极富想象之能事,既有空间的迁移之序,又有时间的流动之感,妙在“渐渐可藏鸦”,“可”字有真藏、可藏之别,灵动精巧,含蓄蕴藉,景色如睹,设色美丽,连一向为人所不甚喜爱甚至讨厌的乌鸦也因染上春的颜色,而令人刮目相看、让人喜爱了。

上片写景,春到人间,万象更新,并以“何时到山家”喻飘泊之意,为下片伏笔。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过片“堪嗟”,突兀!看似面对眼前景,抒写淡淡的闲愁,实际上隐含着上片所写的政局变换后的惊喜之情,明乎此,也就好理解词人在下片换头竟然用“堪嗟”二字,承接上片所写美丽春光的用意了。个中蕴含着词人对被召还京的矛盾和恐惧的复杂心境。词人置身画船,沿着东注长江的清江西行,向汴京进发。清江,因水色清照石上,分沙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而得名,可泛指清澈的江水,也可具体指湖北境内注入长江的一段江水。“长安日下”,暗用“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唐·王勃《滕王阁序》)句意。“日下”本指帝王所居之京都,词中代指北宋王朝的京都汴京。“清江东注”一句,不但指眼前江水,也隐喻着词人对江南景色,即任所溧水、故乡钱塘的依恋不舍。“画舸西流”则指今日被召还京的旅程,其中也充满着仕与隐、福与祸的矛盾和嗟叹。那么,其原因何在呢?

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回答了原因之所在。词人愁的依然是政争的反复无常。这几句有些费解,仔细斟酌,乃是对当时饯行情景的追忆。尤其是前置一“愁”字,又分别以“风”、“潮”二字领起下二句六字,暗示出宦海风波、官场险恶、仕途蹭蹬,写尽党争的风云变幻、权势的倾覆危险。“旗尾”风翻、“乌纱”潮溅,既喻自然界的现象,又喻权势上的竞争……这就是近人俞陛云评说本词所谓的真正意旨和症结之所在,极富象征意味。乌纱:官帽,始于东晋,时宫官著乌纱帢,系便帽。隋代帝王官贵多戴之,唐宋时成民间常服。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词人的笔触才由逆笔追述转向实写现在、写今宵。“今宵”如何?“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初弦月,即上弦月,指阴历每月初七、八的月亮,其时月如弓弦,因为太阳跟地球的连线和地球跟月亮的连线成直角,人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呈“弓弦”形,称“上弦”。《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孔颖达疏云:“八日九日,大率月体正半,昏而中,似弓之张而弦直,谓上弦也。”傍:依傍,靠近。舣:使船靠岸。宋·张炎词〔扫花游〕:“绕长堤是柳,钓船初舣。”蒹葭,初生之芦苇。《诗经·秦风·蒹葭》写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之泛指思念异地友人。明·陈霆认为蒹葭为夏秋之物,不应同春光相共,其《渚山堂词话》怀疑本词。其实,五代·冯延巳〔应天长〕有“石城山下桃花绽……惆怅春心无限,忍泪蒹葭风晚”,写春日的蒹葭。这几句是上文“愁”字的依托,也是下文“恨”字的立足点和全词的落脚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钩初弦月,引发词人愁思,何时才能月常圆、人常聚呢?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眼前实景尚未展开铺写,词人笔锋陡转,摹绘出另一幅图景,孤凄到“时时自剔灯花”,足见词人相思难眠,怎能不“沉恨”。一个“恨”字,怎生了得!全用写实之笔,水程夜泊,夜阑人静,思情更浓,沉怨更深,情真意切,心绪不宁。词人坐立不安、难以自制、孤独愁闷、不能入睡的情状,尽在“自剔灯花”四字之中。正如陈世焜《云韶集》所评:“笔力劲绝是美成独步处,所谓‘清真’。结句情真语切。”词人真情流露正在此一动作上,以简洁有力的语词蕴含丰富的意义,正所谓“劲绝”、“清真”之致。词人极善于以景结情,“自剔灯花”一动作小景,言尽而意不尽,发人深省。

本词是词人过荆州时所作,主要写飘泊之苦。上片写景,春光乍临,春意无限;下片抒情,写酒阑相别,船泊水宿,对景伤情。上片以写景为主,间带情语,下片景中寓情,景以情设,其章法独特、曲折宛转,亦非一般所谓的“前写景后抒情”格局。全词形象鲜明生动,富有很强感人魅力。

词人作为宋徽宗时宫廷供奉文人,写景工笔如绘,曲折回环,抒情浅淡巧妙,幻化无迹;遣词庄重典雅,谋篇变化有致,看似与邦国大事无关,实则不忘铺陈繁华、********,不忘宦途升沉、官场乌纱。近人俞陛云《宋词选释》认为本词“上阕言楚江作客,春光取次而来,皆平叙景物”,只是表层意思;虽有“其写怀全在下阕”之说,但却认为是“宴阑人散,送行者皆自崖而返,而扁舟归客,泊苇荻荒滩,与冷月残灯相对。此词与柳屯田之‘晓风残月’,皆善写客愁者。”亦未揭示出词中真义。即使词人晚年与早年判若两人,晚期词作如〔兰陵王〕(“柳阴直”)、〔瑞龙吟〕(“章台路”)等在表面对柔情的追念中,隐含着沧桑忧思之慨,但均写得含蓄蕴藉,只有这首词“喻托”之意微露端倪。叶嘉莹先生对这首词从内容、意境,及写作时间都有详赡的考定、分析。

对周词从内容到意境的评价,历代所论大相径庭:极尽贬抑者,如“意趣却不高远”(张炎《词源》),“能作景语,不能作情语”(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美成词信富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个贞字”(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极尽赞许者,如“美成词极其感慨,而无处不郁”、“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哀怨之深,亦忠爱之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同时又认为周词往往有“令人不能遽窥其旨”之憾。

时值北宋新旧党争之际,周邦彦词写得“含蓄蕴藉”。神宗元丰初推行新法,他献上《汴都赋》极力赞美;哲宗元祐初太后用事,他被贬斥外任;绍圣间,哲宗亲政,他被召回汴都,重献《汴都赋》。而此时周氏已非复当年,由早年的激进少壮者成为“委顺知命”的恬退长者。词风也有所变化,词中已初露喻托之意。

对于过片“堪嗟”二字,陈洵《海绡说词》称誉:“堪嗟二字突出,甚奇。”不仅“冠下半阕”,而且承上半阕。只有特别审视一番其词的审美理想,就能深刻地体会“堪嗟”之义。美成本词的确“精工”,然未必“富艳”。由于受老庄思想影响,美成喜欢平淡自然,如他晚年所写《续秋兴赋》并序,其中对蔬园、野鸟、硋麻等平常景物都表现出喜爱与乐趣,因而在本词中对“委曲到山家”的春色,会引起审美情趣,会激发种种感慨。对其隐喻之义了解后,就会知道用“堪嗟”二字来承接前面所叙写的美丽春光的用意了。《片玉词》序说周邦彦知溧水县时,曾命名后园之亭台曰“姑射”、“萧闲”,对竞进之心的逐渐泯除已见端倪,在溧水还写了〔满庭芳〕(“风老莺雏”),有“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之句;在此次被召回京,将离开溧水时,又写了〔花犯〕(“粉墙低”),藉咏梅花表示对溧水闲静生活的依恋,都是其淡泊世事心情的流露。

至于本词的写作时间,众说纷纭。王国维云:“先生少年曾客荆州……〔渡江云〕(”晴岚低楚甸“…此时作也。其时当在教授庐州之后,知溧水之前。”(《清真遗事》)陈思《年谱》云:“渡江云〕‘晴岚低楚甸’为政和六年自明州还京之作。”前者认为作于青年时期,后者认为写于暮年之际。陈洵《海绡说词》肯定地说“此行当是由荆南入都”,年月不可考。鉴于上述三说,很难确定到底写于何时。而作为一首羁旅之词,笔者认为确定为创作于过荆州时为好。

同类推荐
  • 注目:一位文艺记者的职场遇见

    注目:一位文艺记者的职场遇见

    本书分两部分:一是“注目”,作者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国内最知名的作家、文化名人等共二十几位,其中有冯唐、张嘉佳、海岩、几米、九把刀,安妮宝贝 ,梁晓声, 朱天衣,吴念真等,听他们讲述自己如何走上写作的道路、成名前的艰苦岁月、他们对现代文化的理解、对当前文学市场的现状分析及文学发展前景预测等等。第二部分“回望”记录了作者一些人生感悟的随笔和对周华健、李宗盛等明星的采访。
  • 高老头

    高老头

    1819年,巴黎的伏盖公寓里住着人称“高老头”的退休面粉商高里奥、贫穷却野心勃勃的学生拉斯蒂涅、外表随和却内心冷酷的伏脱冷等几位房客。在自己的生活上锱铢必较的高老头,对自己两个嫁进上流社会的女儿却是溺爱无边,用一辈子经商攒下的财富无休止地满足着女儿们的奢侈挥霍;来自内地的贫穷青年拉斯蒂涅目睹巴黎贵族的纸醉金迷,立誓出人头地,妄想通过结交贵妇而平步青云;而面目虚伪的伏脱冷,则是一直隐匿在角落中的苦役监逃犯,正伺机攫取财富……眼见高老头的家产被两个女儿榨光,连死前都没有见到女儿的最后一面,伏脱冷的阴谋失败,身份暴露被抓,拉斯蒂涅似乎看透这上流社会的虚伪与荒唐,决心向社会发出挑战……
  • 散落的光阴

    散落的光阴

    散落的光阴,语言优美,意境高雅。作者在文集中与读者共同分享了岁月深处的个性体验和感悟,描摹或温情或幽深的生活,有青山绿水,有故园情深,有市井烟火,也有阅读感悟。
  • 大地理想

    大地理想

    《大地理想》属于“走读大地”系列之一。《大地理想》是作家深入武夷山南麓和及武陵山脉等原始大山区,和大自然长期亲密相处而创作的散文作品集。从发现大自然的美,进而发现大地万物的生命价值,《大地理想》创造了新的山地美学,细致,情浓,奇异,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生与自然的时间关系。
  • 包川作品选2:浅尝辄止

    包川作品选2:浅尝辄止

    本书在塑造普通人物形象时,总是将视角聚焦在小人物美好的品格和情怀上,努力地发掘他们的心灵美。善于在社会万象中采撷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截取生活中的小片段,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最有人情味的闪光点人手,如邻里和谐、朋友互助、母子情深等,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倾注着对人物真诚的理解和同情。
热门推荐
  • 慕斯顿

    慕斯顿

    也许一个转折点就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但也不会曲折坎坷。相信每个人都幻想过公主与王子般的爱情,亦或者是仗义不弃的友谊,在我们男女主人公的身上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Q市,一所不平凡的大学“慕斯顿”大学,故事就此开始故事大家若是喜欢就请给一些鼓励!?
  • 羌若扶晓

    羌若扶晓

    她,苏家千金他,傅家大少十二岁的她知道了自己喜欢他,十六岁的他志不在她后来,他开启不要脸的死缠烂打模式
  • 通天

    通天

    新婚洞房花烛夜,却被美辣娇妻陷害,家破人亡!岂料天生逆脉不能修炼武技又是魔法白痴,幸得五大剑圣收其为徒!从此一步步走向颠覆整个天地的存在。他不仅是一个万人敬仰的英雄,更是一个风流的枭雄!醉卧美人膝,天地变幻随我心。醒掌杀人剑,翻天覆地定乾坤。
  • 腹黑大小姐的超能护卫

    腹黑大小姐的超能护卫

    李笑然:“总有一天我要你加倍奉还。”(小声嘀咕)叶巧巧:“你说什么?”李笑然:“不不不,没什么,大小姐请用茶。”最强的异能者李笑然机缘巧合成为腹黑校花叶巧巧的奴隶,他不仅要保护她,更想要报复她!
  • 末世丧尸小姐姐

    末世丧尸小姐姐

    末世重生,轮回一世。前世过于的单蠢,死于非命。重生一世,不在单蠢不在无限付出。是否有爱人不再重要,保护爱自己的人,保护自己爱的人。期待重新建立的国家,期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在乎是否名扬天下,不在乎是否天地有人记住自己。报完自己的仇,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哪怕身为丧尸,也要护自己所要重要的人……
  • 接住天上的馅饼,绕开地上的陷阱

    接住天上的馅饼,绕开地上的陷阱

    《接住天上的馅饼绕开地上的陷阱》教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抉择,如何抓住属于自己的成功机会,又如何避开那些拦阻在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陷阱,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每天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发生的一切,把自己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那么成功就不会遥远。
  • 当爽文女主穿进虐文

    当爽文女主穿进虐文

    风恬女二十一岁程序猿一枚本来拿的是人生赢家苏爽剧本虽然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女生不适合学理科,也不适合当程序员,但是风恬还是凭借极高的天赋成了秃头们的一员,在一众反光的脑壳中独树一帜,带领小队研究一个项目马上就要成功时,因为一桶新口味泡面穿越了。于是她的人生赢家剧本,被换成了孤苦无依小白菜剧本。风恬:?????逗我?《爱你如生命》本来是一个三流烂俗虐文,然鹅风恬来了,渣男贱女中的贱女没了,这出大戏该怎么唱呢作者新人,求怜爱嘤嘤嘤第一次写文
  • 无限之通天大道

    无限之通天大道

    一介武夫,凭借一身蛮力,冲出一条通天大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凌驾于九天之上!脚踩三千大世界!不求为王,只求超越世界之枷锁!成就神的顶端之路!
  • 武林第一高校

    武林第一高校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科技水平不差,而更高的却是武功!!各种武功跟都市各种生活和在一起,一副前所未有的画面正在徐徐展开。他来到这个世界,带着那一个世界的武功,在这个世界建立了一个——天下第一武林高校!
  • 公主嫁到:腹黑丞相是匹狼

    公主嫁到:腹黑丞相是匹狼

    “丞相大叔,你已经被除名了!”“本相插队抢个亲!”妞的世界一个翻滚,被妖孽雄赳赳扛进洞房……撞破后宫秘史,只好装傻卖呆,本想裹挟御前帅哥逃之夭夭,却被皇兄灌了药强行卖给腹黑狼,妞不是卖姑娘的小火柴,肿么就这般悲催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