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2500000002

第2章 俗语拾贝:老祖宗传下的文化(1)

朱元璋皇后与"露马脚"

"露马脚"的意思就是不小心暴露了想掩盖的不便公开或不光彩的事情,可是为什么不是露其他的东西呢?这个词跟马有关系吗?其实,这里面还有着一个传说。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常常食不果腹。为了糊口,他不仅给财主放过牛羊,还在庙里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加入了元朝末年起义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猛,屡建战功,郭子兴很赏识他,于是将义女马氏许配给了他。马氏是一个才女,精明干练,辅佐朱元璋完成了统一大业。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封她为皇后。

这位马皇后虽然长得不算漂亮,但也温柔端庄,举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长了一双没有缠过的"天足"。自宋代以来妇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马氏从小就要下地干活,所以没有缠足,生就一双大脚。在以小脚为美的那个时代,女人脚大是一种缺陷。马氏当了皇后以后,越发为自己的一双大脚而深感不安。因而,每当与客人相见,她总是遮遮掩掩,尽量避免将脚露出裙外。

有一天,马皇后突然游兴大发,便乘轿招摇过市,浏览古都风景。百姓听闻,都翘首张望,想一睹皇后风采。不料,此时一阵大风吹过,轿帘被掀起一角,马皇后搁在踏板上的一双大脚赫然展现在百姓面前。人们惊讶不已,没想到当今皇后竟有这样一双大脚!人们争相传言,全城轰动。"露马脚"一词也就这样流传开了。

裹小脚与"穿小鞋"

今天,人们把在私下打击报复行为或是利用权势让人难堪的做法,叫作"穿小鞋"。所谓"小鞋"是指旧时代缠了脚的妇女们穿的一种绣花的"小鞋"。它是南唐后主李煜时期兴起的。这位风雅皇帝为了观赏享乐,别出心裁地命令宫女用白布缠足,把脚裹成又小又尖的弯弯"月牙儿",站在画有荷花的小金莲台上跳舞,所以这种脚又叫"三寸金莲"。五代以后中国妇女便兴起了缠足的风气,并认为脚缠得越小就越美。缠足后,脚变小了,妇女当然只能穿小鞋了。

在封建时代,男女婚姻大事自己做不了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婚前互不相见,所以,只能依照脚的大小,来衡量女人的美丑。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必先请男方看女方的鞋样儿,以示女方脚的大小,如果男方同意了这门亲事,媒婆就留下此鞋样儿,男方照此样尺寸做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着这双小鞋来到婆家。

如果当初女方故意把鞋样尺寸弄小,小鞋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就会使自己出丑。后来,人们把这一风俗引申到社会生活中,用来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某种职权寻机置人于困境的行为叫"给人穿小鞋"。

"不倒翁"缘何而来

"不倒翁"是大家熟悉的一种玩具,形状像老人,上轻下重,扳倒后能自动竖立起来,故又称"扳不倒儿"。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三》中记载说:"一儿童嬉戏,有不倒翁,糊纸作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旋转不倒也。""不倒翁"在古代喻指那些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人。

关于不倒翁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春秋时,楚国的卞和在荆山得一璞玉,此物从外表看与石无异,但里面是一块美玉。他两次将宝物献与楚王,楚王总把它当顽石,以欺君罪割掉他的双足。卞和见无人识宝,抱玉痛哭于楚山脚下。楚文王即位得知此事,将石割开,果然见玉,命制成玉璧,名曰"和氏璧"。楚文王被卞和不惜受刑坚持真理的精神感动,称他说:"此人真是个"扳不倒翁"也!"

"想当然"缘起孔融

"想当然"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用来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或胡乱猜想。比如某人不依事实,妄加猜度的话,人们就会说他是"想当然"。有意思的是,韩国娱乐节目《X-man》中有一游戏名就叫"当然了",游戏的规则是对对方提出的任何捕风捉影或攻击的话都要回答"当然了"。这一游戏笑料百出,气氛活跃,大家都很喜欢。"想当然"的最初来源可追溯至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曹操在官渡一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当时势力强大的袁绍军队。当曹操攻下邺城时,曹操的长子曹丕入城搜查,在袁绍家中发现了袁绍的美貌儿媳妇甄氏,曹丕在其父曹操的支持下收甄氏为妻。曹氏父子乘人之危,夺人妻室,受到人们的讥笑和谴责。北海孔融知道后故意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其实,历史上并无此事。曹操听了后大惑不解,问他:"典从何出?"孔融很是得意,笑着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说,用眼前的事例来推测,想必那是当然的了。为此,曹操对他很恼火。当孔融被人告发,说他有侮谩诽谤之罪时,他立刻就被抓了起来,丢了性命。

"想当然"的事例很多,即使名人,也不乏"想当然"之事。诗圣杜甫,诗篇千古不朽,但他描摹桂林山水的《寄杨五桂林潭》却并不佳妙,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这就失实了。桂林盛产桂花,夸梅花何意?冬天也并不冷,又极少下雪,为何独吟今雪?一查,原来杜老夫子根本没有去过桂林,是想当然耳。欧阳修有一副名联:"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其学问渊博可见一斑。苏轼二十岁时,年轻气盛,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举高中进士。苏轼在考卷中曾引用:"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严,而乐尧用刑之宽。"欧阳修读后,对这几句话所说的典故,还真从未见过。放榜之后,他召来苏轼,问:"文章中的典故出自哪里?"苏轼回答道:"想当然耳。"欧阳修这才方知上当,对梅圣俞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让人生厌的"势利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称那些为人处世特别势利处处盯着好处的人为"势利眼",因为他们眼里只有权势,妄图依势沾光。词典上对"势利"的解释是: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即,当人有钱有地位时,对他是一种态度;当人没钱没地位时,对他又是另一种看法。

说到"势利眼",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苏东坡有一次到景色秀丽的莫干山游玩,走进一座壮观的庙宇。庙里的方丈见他衣着朴素,以为是一般游客,便淡淡地指指凳子说:"坐!"然后对小沙弥说:"茶!"经过一番交谈后,方丈发觉来客谈吐不凡,非同一般,便把他引到大殿,客气地说:"请坐!"又对小沙弥说:"敬茶!"两人又接着谈了起来。方丈愈发感到来客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就又问起他的姓名。这才知道,来客是名扬四海的大文学家苏东坡。于是,方丈又换了一副面孔,把他让到文雅阔气的客厅,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坐!"吩咐小沙弥:"敬香茶!"临别时,方丈请苏轼写楹联留念。苏东坡信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羞得无地自容。

同是进庙的游客,由于身份不同,招待的态度、让座的地点、甚至敬茶的质量都不相同。因此,这一故事成为"势利眼"的经典而流传开来。

"拍马屁"在古代是一种风俗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把那些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行为称之为"拍马屁"。可是,在古代,"拍马屁"是一种礼节风俗。

"拍马屁"源于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当时西北山道狭窄,人们多是骑马,马在那里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据元史记载,人们平时骑马相遇,或是迎送宾客时,都要互相拍对方的马屁股称赞一番:"好马!好马!"久而久之,"拍马屁"便成了人们相见时的一种习俗。

那么,"拍马屁"这种礼节风俗又是怎样演变成为那些阿谀奉承行为的代名词呢?这还得从魏忠贤说起。

明朝末年,魏忠贤掌权,奸臣当道,倒行逆施,百姓苦不堪言。一天,闲得发慌的熹宗听从魏忠贤的奏请,下令京城的武官都到西校场赛马。

是日,三声炮响之后,比赛开始了。只见几百匹骏马宛若离弦的箭,直往前奔,马背上的武官,个个精神抖擞,不断高举马鞭抽打,而在赛马的行列中,只有魏忠贤与众不同。他不用马鞭抽马,只是在马屁股上拍三下,马便四蹄腾空,快如闪电,不一会儿便遥遥领先,继而夺得了第一名。熹宗对此非常疑惑,好奇地问:"你这马不用马鞭抽,反而跑得更快,难道这是一匹神马吗?"魏忠贤赶紧双膝下跪,奏道:"皇上,奴才的马并非神马,之所以能遥遥领先,是因为奴才识得马性。要马跑得快,千万不能强行抽打,而是要顺着它的性子,只需在马的屁股上轻拍三下,马就躁痒难耐,必然会奋力向前奔跑。所以,我的妙法说穿了,就在"拍马屁"这三个字上。"

熹宗听后,拍掌大笑,并下令从此以后,朝廷内外,事无大小,俱由魏忠贤掌管,魏忠贤大喜过望,连忙跪下接旨,拜谢隆恩。

自此,魏忠贤愈加飞扬跋扈,朝廷内外更是被他搞得乌烟瘴气,百姓气愤难平,便借这个故事讽刺说:"魏阉能有这样的地位,都是拍马屁得来的。""拍马屁"的说法也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应声虫"是真虫吗

我们常把那些人云亦云、毫无个人见解、只会跟着别人随声附和的人讥笑为"应声虫"。其实,应声虫并非是一种昆虫,是古人根据一个有趣的故事臆造出来的:

宋代人范正敏的《遁斋闲览》和庞元英的《文昌杂录》中记载,以前,淮西有个叫杨缅的人,好端端的得了一种怪病。他每说一句话或者每发一个音,肚子里面就跟着说一句同样的话或者发同样的一个音,像回声一样。声音虽然不是很大,但也能听得清楚,就好像有个顽皮的孩子躲在腹中跟着学话一样。没想到这个病一害就是多年,而且越来越严重,声音也越来越大,弄得杨缅十分难堪,害怕与人谈话,不敢出去买东西,连跟朋友一起聚聚也不行。杨缅忧心忡忡、萎靡不振,求访过很多名医,吃过很多药,却没有一点成效,病情仍然得不到控制。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刘伯峙的人上门求见,此人告诉杨缅:"在你的肚子里,生长着一种虫,名字叫"应声虫",所以每次你说话肚子里总有应声。要想治好这个病,你只要把《本草》上的全部药名,一个个依次念下去,你念一个,它必定会跟着应一声,直到你念到一个药名,它不敢应的话,那么,这个药便是治它的特效药。"

杨勔按照刘伯峙所说的办法来念《本草》。当他念到"雷丸"时,肚子里突然没有应声了。杨喜出望外,连忙找些雷丸服下,持续服用几天之后,病果然痊愈了。

当然上面只是个虚构的故事,"应声虫"一说却沿用了下来。有意思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应声虫和白虎、麒麟、青龙、凤凰并列其中。

"二百五"是怎么回事

"二百五"早已成为人们的口头语。被称为"二百五"的人,倒也不见得是坏人,准确说是那些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这类人让人又气又恨,若用"缺心眼""没心没肺""痴癫"来概括,始终不及"二百五"形象、生动、含义丰富。

这个词来源于一个传说:战国时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了。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抓不到凶手。于是,他就想了一条计策,命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石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是为齐国除了一大害,当赏黄金千两,望来领赏。

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前来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啊!"四个人又都一口咬定说是自己干的。齐王说:"真勇士也!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人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后来人们就以"二百五"称那些傻里傻气,脑子里缺根弦的人。

"二百五"的另一由来是:人们常把呆头呆脑,出尽洋相的人叫"二百五"。原来,牌九(一种赌器)中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十个点,在牌九当中被称为"毙十"。"毙十"在牌九里是最小的,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幺五"的简称)这个词来形容那些什么事也做不好的人。时间一长,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了。

"三不知"都有何意

人们常说:"这件事是他经手的,他怎么能"一问三不知"呢?""三不知"即说什么都不知道。人们办事最怕碰到这样的人,询问半天还是让人如入五里云雾而无所适从。这句通俗的惯用语,出自《左传》。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将军苟瑶准备率兵进攻郑国,但晋国国君文公觉得还不是时机。他认为对敌方了解得太少,不应鲁莽进攻,他对苟瑶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大意是说:正确的作战策略,应该考虑到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局,然后才能展开进攻。现在我们对这三点全无所知就贸然进攻,难道不怕遭遇困难吗?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也有一段话用到"三不知"一词:王熙凤跟平儿评论一些住在贾府里的人,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时说:"一个是美人儿灯,风一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比较世故和谨慎,不随便说话而已。

"三不知"还有一种不常见的用法,当"突然"解。这只在一些旧小说、旧戏曲中见到,例如《醒世姻缘》中就有这样的话:"正好好的,三不知就变坏了。"

"替罪羊"是舶来品

一提起羊,我们脑海中就会闪现出小羊羔乖顺、软弱的样子,让人怜惜,人们据此特点,把代人受过的人称为"替罪羊"。

"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用羊替罪来自古犹太教。在古犹太人看来,人类一出生便带来了罪。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有罪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赎罪,以获取上帝的宽恕。正因为这样的信仰,犹太人把每年的7月10日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仪式是这样的:先从犹太人饲养的牲畜中挑选出一只公羊和一头公牛,用公羊和公牛的血作为赎罪祭品。再牵来一只活山羊,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人在这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移到这只羊身上了,所有的罪过都将由这只羊来承担。接着,犹太人便把这只替罪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一切罪过都带走。最后,再把那赎罪的公羊和公牛烧死。"替罪羊"一说由此传开。

"敲竹杠"的由来

"敲竹杠"是指利用他人的弱点抬高价钱或是向别人敲诈钱财的行为。当下,人们一遇到好事就会想到让当事者请客,有时候我们也戏称"敲竹杠"。但是,"敲竹杠"这个词语是因何而来的呢?

清朝末年,一些外国商船纷纷将鸦片输入中国,他们从中牟取暴利,毒害中国人民的健康,林则徐倡议"严禁鸦片进口",提出施行禁烟运动,取得了当时清政府的同意。中国领海上官船往来巡逻;查禁鸦片。

同类推荐
  • 学生品德修养中的108个怎么办

    学生品德修养中的108个怎么办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书以中小学学生为对象,从个人品德修养方面提出了一百多个青少年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学会解决这些问题。
  • 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5

    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5

    此书是按照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卷整理收集的零分作文集,是前四季的延续,也是别具一格的最全最新的版本。作文的内容结合了最近的热点事件,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内容更加精彩,观点更加新颖,文风更加独特!
  • 新课标课外快乐阅读丛书——快乐心灵的历史故事

    新课标课外快乐阅读丛书——快乐心灵的历史故事

    快乐阅读,陶冶心灵,这对于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能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的蓝天。
  • 世界经典谋略故事

    世界经典谋略故事

    本书为教学课外辅助读物。补充学生课外知识,选取一些中外经典名著供青少年课外阅读。本册选取世界经典智慧故事作为经典主题。
  • 培根传

    培根传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热门推荐
  • 亡灵救不了

    亡灵救不了

    枫灵穿越了,是一个善良的亡灵……为了拯救世界,他开始奋斗。然而几年后,生灵涂炭。他后悔了,下定决心回到“过去”,刺杀自己,改变命运。要像卫宫士郎一样……
  • 是谁偷走了流年

    是谁偷走了流年

    如果,我是说如果,我爱上了你你会怎么办?我没有说谎,可能我是真的爱上你了。
  • 那晚星光拂过她的头发

    那晚星光拂过她的头发

    一场车祸把我们都卷入了深不可见的漩涡,无法逃离。
  • 掠王成瘾,轻狂二小姐

    掠王成瘾,轻狂二小姐

    他是人人惧怕的暴虐王爷,丑陋可怖。她是人人唾弃的废物小姐,无德无才。人们都说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衰人!胆小?懦弱?她从此他们知道何为闻风丧胆!御赐婚姻,森森大宅,侍妾伪善,丈夫腹右!”要辱她的人格?成,踹掉滥情男子。
  • 魔君嗜宠妖妻逆天

    魔君嗜宠妖妻逆天

    【女强+男强】本文女主男主身份势力都很强大,虽然情感不能顺顺利利,有些磕绊才能磨练出至死不渝的爱情,男主追妻之路漫长可期!
  • 妖孽出没绝世狂凤战天下

    妖孽出没绝世狂凤战天下

    重活一世,我决定我的命不由天,妖孽出没,狂凤傲天,随心所欲。佛阻杀佛,天阻逆天。当妖孽遇到知道更加妖孽的人时,又会上演怎样的一世光景
  • 网游之贼走不空

    网游之贼走不空

    离子明为了看到自己未来的老婆,穿越到未来,在虚拟世界中饱经挫折,从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到一个身无分文的普通人。
  • 姑娘,回到你的星球去吧

    姑娘,回到你的星球去吧

    我们每天行走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幸福与苦难并存,没有谁比谁生活的更容易。当你结束一天工作时,当你在等地铁时,当你想念朋友时,当你窝在冰冷的沙发上时,就打开这本书吧,走进身边普通而熟悉的生活中,你会遇见那个不卑不亢,用心生活的姑娘。如你,如我。
  • 老公,我不怕你

    老公,我不怕你

    他与她是邻居,从小到大的青梅竹马。他一直是冷俊、腹黑的,她一直是活泼,开朗的。他总是捉弄她,破坏她的好事。直到他与另一个她选择出国留学,他和她才分开,再次相遇,她正在和某男人相亲,他和某美女在她的对面用餐。本来以为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遇,谁知道却从此纠缠不休。
  • 江山行

    江山行

    万里江山行,至此不回头“跟我走好吗”“好”地上的字刚毅俊秀“从见到你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此生定与你纠缠不休”“至此终年,不羡天仙”地上的字少了几分刚毅,多了几分柔情......“江山为局天作牢,众生为子我为棋,莫让红尘乱事扰,此去人间不留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