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62200000004

第4章 博物馆与社会公众需求

续颜

1682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Ashmolen)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向公众正式开放,开创了私人收藏文物公诸于世的风气。1793年,卢浮宫对外开放,在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也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但是西方博物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服务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至到20世纪60、70年代,当博物馆在大发展中产生了激烈竞争时,才意识到社会需要、观众需要,并把博物馆行为放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觉地服务社会的意识。1994年,国际博协主席马丁·施尔进一步说明了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博物馆实物是为了服务于社会。与欧洲博物馆相比中国博物馆在初创期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绝少像欧洲那样脱胎于私人收藏,而是巨烈社会变革的产物。第一座博物馆(1905年,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维新运动影响下,创建的南通博物苑)就是将开发民智、救亡图存作为建馆宗旨,希望借博物馆之利“留存往迹,启发后来,”提高国民的文化和教育水平。所以,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博物馆是“使命性博物馆”。“强烈的使命意识一直是中国博物馆传统中最有继承价值的积极因素”,使命感也促使博物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经济繁荣,人们的意识形态也随着发生了重大转变,表现为行为需求多样化、新颖化、复杂化。这些变化给博物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把握机会,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各时期博物馆的使命,成为每个博物馆思考的主题。本文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观众类型、公众对博物馆的需要状况及自然博物馆建设理念等三个方面探讨其社会需求问题。

一、社会公众与博物馆观众

截止到2004年,中国博物馆已发展到2200座。其中,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包括各类专业科技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705座。那么什么是社会公众?什么是博物馆观众?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公共关系学中公众最初由英文Public一词翻译而来,有泛指公众、民众的含义,也有特指某一方面公众、群众的含义。博物馆观众是指参观博物馆或关注博物馆的公众,一般指关注博物馆人的集合体。没有参观过博物馆的公众,应该看做是博物馆“潜在的观众”。由此可见,博物馆观众是社会公众,但社会公众不一定是博物馆观众,只称得上有待发展的“潜在的观众”。这种角色转变的媒介在于博物馆的影响,其影响度与博物馆组织的活动大小有着直接联系。众所周知,任何一座博物馆在设计展示项目时,都力求做到适合所有公众,但这种愿望基本上是难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目前欧洲一些博物馆和美国博物馆开始采取在展示项目设计前,投入一定人力进行观众调查,找出该展示项目的“目标观众,”提出“因人而异”的设计思想。因此,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首先要清楚观众类型,真正了解观众需求,从而达到最佳的服务效果。

二、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观众类型

1.学生是主体观众

从吉林大学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沈阳科学宫、郑州科技馆、佛山科学馆和嘉兴科技馆、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小学生、上海科技馆、台湾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的观众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观众分别占观众总数的60%、55%、70%、100%、43%(不包括大学生)和36%,结合英国科学博物馆(2006年)及英国科学中心(2006年)观众调查数据,可以确定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主体观众。

2.家庭观众为目标观众

从上述各馆观众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生观众总数中,12岁以下的观众占多数。这批未成年的观众基本上是由家长或教师陪同而来。因此,家庭观众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目标观众,并可成为博物馆主体观众。目前,许多博物馆已经认识家庭观众的重要性,为了吸引这批观众,相继采取了“亲子套票”、“家庭套餐”等优惠门票措施,博物馆散客观众量提高,家庭观众也成为博物馆的主要观众。此外,从教育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很适合家庭观众。从小培养孩子科学兴趣,带孩子共同了解自然科学现象,探索自然科学奥秘是每一位家长共同的心愿。

3.教师是潜在观众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主体观众是学生,而对学生有着直接影响的是教师。教师对博物馆参观的认可度及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同时,教师的认识态度还影响到学生在博物馆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对参观博物馆没有明确的计划,那么学生来博物馆参观仅是一般性的观察,没有问题,没有发现,也没有满足好奇。所以,“教师是影响博物馆参观活动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4.博物馆观众多元化

从人口统计学来看,博物馆的观众不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地区、国籍等限制;在参观方式上不受时间、次数、个人与集体、兴趣选择等约束;参观目的上则表现为学习型、科研型和观光休闲型。这些因素构成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观众多元化,多元化的观众直接产生了多元化的需求。

三、社会公众、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的需要状况

1.博物馆承载的信息

做为一个社会公共教育文化机构,博物馆收藏及陈列展品是信息载体。它至少向观众传递“自然的物质性信息,它揭示文化遗产的结构;功能性信息,它揭示文化遗产的意义;联系性信息,它揭示文化遗产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既包括物质性联系(例如与其他文物、与环境的联系),又包括非物质性联系(例如,与人、事件、技能等等的联系);记录性信息,它揭示文化遗产经历的各个阶级的纪录等四个层次的信息”。通过这些真实的、客观的、科学的信息,使公众了解、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及生命起源和演化规律,从而达到陈列预期目的。

2.社会公众对博物馆需要状况

2001年,中国科协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内,国内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公众比例为85.9%;2003年,公众素养调查报告中,该项数据又有了新变化: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和自然史类博物馆的公众比例分别为92.1%和95.1%。观众不到这些场馆参观的主要原因(60%以上)是公众居住的地区没有这些场馆。2004年,中国科普研究所在上海市阐北区、武汉市武昌区、昆明市五华区等部分城市社区科普现状调研报告,发现在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城市中,并存在着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的居住区,仍有67%的公众没有去过这些场馆。这说明“本地未建”并不是不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的主要原因。2006年2月,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以及到2020年的阶段目标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具有传播科学使命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是实施纲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然而,目前社会公众对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需求状况与担负着科普使命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极不相符。

3.博物馆观众需求状况

全国共有22个自然博物馆,其中独立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7个。2002年,22个自然博物馆共接待观众总数230万人(最多的北京自然博物馆为50万人),仅占全国13亿人口的0.18%;同年,全国科技馆总接待观众约1800万人次,占全国人口的1.4%;自然博物馆、科技馆观众量共2030万人次,占全国人口的1.6%。据统计,我国每年参观博物馆观众量为1.6~1.8亿人次,占总人口的13%左右,美国博物馆观众人次是其人口总数的3倍,二者差距巨大。

4.观众参观动机

吉林大学博物馆(2005年)、北京自然博物馆(2004年)观众问卷调查“观众参观的主要动机”的一项中,最多是“对展品感兴趣,”各为63%、55%,其次为“带孩子和集体组织,”各为17%、30%;而为“学习或工作需求”的观众较少,各为5%、7%。这说明,“兴趣”是参观的主要原因,而学习和工作不是观众参观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原因和动机。

此外,吉林大学博物馆观众调查数据库卡检验表明,观众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及观众来源与参观自然博物馆的原因与动机无明显差别。但不同年龄的目标观众在参观自然博物馆的原因与动机上存在明显差异。9岁以下、10~19岁、20~29岁的未成年人和学生参观动机突出表现在对展品的兴趣,30~39岁的目标观众参观动机为感兴趣和带孩子。

四、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建议

1.增强消费服务意识,满足多元化观众需求

多元化的博物馆观众,必然产生多元化的需求。但休闲娱乐是所有参观博物馆观众的基本需求,再加上博物馆自身具有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博物馆可作为一项文化旅游消费产业。既然“参观博物馆的行为是消费,就必须遵从消费的行为准则,对消费者采取吸引方式。”首先,考虑博物馆观众的吃、行、游、购、娱等基本需要,配备多种休闲服务设施和项目,如餐厅、商店、酒吧、咖啡厅以满足观众餐饮、购物、休闲的需求。其次,考虑参观环境气氛与观众心理关系,做到参观空间畅亮,室内空气清新,光线适宜,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对比合谐,避免观众的疲劳感与乏味感。第三,每个展厅与展区中都要安置观众休息的设施,并提供观众活动室和图书室。上述服务可以让观众处处体会到博物馆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博物馆亲和力,使他们愿意并能经常光顾博物馆,并能通过“口耳相传”的传播途径,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成为博物馆观众,这种“良性循环”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这样,“博物馆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文化消费,”“像商店、公园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更新传统博物馆理念,设计有生命力的展示

更新“求大求新”的僵化理念,建立以吸引观众为目的,以观众兴趣为第一的创新的博物馆理念。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在设计每项陈列展示项目必须明确:我们在做作么?我们的目标观众是谁?我们如何做?如何知道我们成功了?鲜明的设计思想使该馆的陈列展示受到观众喜爱,创下每年观众参观量200~250万人次。同时这种先进理念使博物馆展示不断创新,展示手段也越来越有特色,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如该馆推出的“Launch pad”是自然科学的互动展览项目,该项目的目标宣言是激励大家探索科学、质疑科学,在一个激发好奇心的氛围中亲身经历各种真实场景。

3.加强观众调查,挖掘博物馆内涵

社会公众需求可以帮助博物馆决策者实施展示项目,设计出观众真正需要、喜爱的展品和展示。为确保博物馆决策人员获得公众需求信息的真实性,而非设计人员主观想象,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在社会教育部专门成立了观众调查组,十多年开展了大量受众调查,调查费用约11万英镑,成本等于3个计算机互动展品,成功设计了100多个互动展示,这些展示价值300万。但物有所值,仅“Launch pad”一项展览项目,每年就吸引观众100多万人次。同时,观众调查也让我们了解到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主体观众是学生和家庭观众,针对孩子的求知、好动的特性,博物馆想方设法挖掘博物馆内涵,使他们“经历从问号到问号的过程,带着疑问参观,带着新的思索走出博物馆,让参观者‘动心’,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这样,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也实践了其科学传播的历史使命。目前,国外许多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为了让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利用丰富藏品,设置了许多动手项目活动。如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专为未成年人开设了趣味性、探索性极强的夏令营活动(Amnh Summer Camps),包括采集化石营(Amnh Sampler Camp)、海洋冒险(Ocean Adventures),还为5~12岁家庭观众开设“发现屋(Discovery Room)”。华盛顿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开设了“博物中心(Naturalist Center)”和“地球实验室(Earth Lab Workshops),”这些动手项目满足了未成年人在参与过程中,体验探索未知的乐趣,也很好地诠释了博物馆藏品的内涵。

4.走出去,变“固定博物馆”为“流动博物馆”

从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中,我们了解到50%以上的人都没有去过博物馆,究其原因,主要为“本地未建”。为扩大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辐射面,增加博物馆受众人群,博物馆可以采取走出市区,走向农村,开展“流动博物馆”的方式,使更多人享受博物馆的“文化大餐”。2007年5月,吉林大学博物馆首次走出市区到松原市展出矿物、岩石、化石标本,受到当地市民欢迎,这些标本得到了“明星”待遇,人们争相与其拍照。

此外,国内外一些博物馆为满足多元化观众需求还实行夜场开放及“博物馆之夜”活动,受到观众喜爱。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丁乐飞、翟年祥等:《公共关系学》,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3.李文儒:《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0.

4.续颜等:《科普志愿者现状及对策研究》,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续颜等:《影响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行为与驱动机制因素》,《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2期。

6.续颜:《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研究》,《中国博物馆》,2007年第1期。

7.《自然科学与博物馆研究》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自然科学与博物馆研究》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兰国英:《对杭州市中小学生参观自然超自然的调查报告》,《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通讯》,2004年第4期。

10.李战:《展示活动策划与展品项目设计》,在“科技类场馆高级研讨培训班”的演讲2006年12月。

11.黄庆源等:《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开馆初期观众研究》,《科技博物》,2000年6卷1期。

12.朱凤瀚、安来顺:《新理念下的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4期。

13.马自树:《面对博物馆建热潮,需要一点冷静思考》,《中国博物馆》,2007年第1期。

14.游雪晴、刘奕诗:《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缘何缺少魅力?》,《科技日报》,2006年12月18日。

15.金杏宝:《在探索自然中传播科学,传承文明》,《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4期。

16.Linda Conlon。Science Centres for the 21st Century,在“科技类场馆高级研讨培训班”的演讲2006年12月12日。

17.Jean Franczyk, Linda Conlon。在“科技类场馆高级研讨培训班”的演讲2006年12月12日。

(续颜吉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

同类推荐
  • 中华民俗常识一本通

    中华民俗常识一本通

    历史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传承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华民俗常识一本通》再现古代中国社会的生活景观,让现代的生活状态找到它的每个历史渊源。
  • 日本与日本人

    日本与日本人

    以东西方对照的眼光来研究日本和日本文化,尤其是从心理、哲学上解剖了日本人整个的内心生活;从日本人内在的和外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心理学的和伦理学的各方面,描摹日本的国民特性。要研究他们的全部生活,可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参考。《日本与日本人》跃进日本文化的汪洋,走进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 交通里的玄秘事儿

    交通里的玄秘事儿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的确如此。回顾历史,从人类文明的源头说起,那时候既没有路,也没有交通工具,古人茹毛饮血,为了觅食,为了生存,一步步地走出了路。道路为人类开阔了视野,提供多种生存的可能。而马、牛、车等作为运输工具,把人类的双脚解放出来,更方便了扩大生产、经营。没有道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不能通往强盛。该书展现了中国交通发展史,对相关史料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原貌,让人在感慨的同时,领略鲜为人知的交通古文化.
  • 老北京的神话与传说

    老北京的神话与传说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感受红色格言

    感受红色格言

    红色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红色。故此,要探究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必须由红色谈起。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热门推荐
  • 逆神剑仙

    逆神剑仙

    太古年间,九渊入侵大荒,万族奋起反抗,神死魔灭,王族败落,无数种族死的死,逃的逃,虽抵挡住九渊入侵,但大荒也彻底没落。无数年后,人族当道,成为大荒之主,而九渊,也死灰复燃,意图卷土重来,恰逢此时,一位为证明自己,得到母亲疼爱的大荒少年,得到神族第一神王‘逆神’传承。
  • 龙踏穹天

    龙踏穹天

    冥天现代的一位杀手,在保护本国古物时被杀死,穿越异世一个家族草包身上。没落家族,有一句古诗;”恨把万物土中埋,希望寄托下一代,园丁捡起过重关,展翅辉煌靠未来“。一句诗代表一件重宝。自冥天得到后,开始谱写新的篇章,算计一切,心机深层,带领家族复兴,多次险死还生,最终成神,推翻天道,重新创造一方天地……
  • 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3

    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3

    最雷人、最搞笑、最荒诞、最天才的零分作文,高考一族的减压零食,都市白领的幽默早餐!另附小学生爆笑“撒谎作文”必杀篇,绝对挑战你的想象极限!《央视新闻频道》等28家电视台,《新华日报》《南方日报》《重庆晨报》等120家报纸、数千家网站报道推荐!
  • 写不起的诗和远方

    写不起的诗和远方

    幻想中的故事,雷同应该不可能,就算雷同那也是和我的经历一样
  • 易烊千玺之小可爱

    易烊千玺之小可爱

    一个是世界第一集团的继承人,一个是世界前五的千金大小姐,两人遇到会碰出怎样的火花呢?看任性大小姐遇上帅气高冷继承人。我的温柔只属于你一个人
  • 天启凡尘

    天启凡尘

    天灾纪元,各族战火不断,生灵涂炭,伏尸千里。仇视、嫉恨、爱慕、留恋、恐惧、思念,无数情绪颜色交织在浮世绘。且看龙血少年如何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热血书写人生。
  • 乱世兵车行

    乱世兵车行

    中州之地,烽烟四起,战事连天,少年孟宗竹随父入世,意欲平息战乱。但是在无意间卷入到“兵车行”的事件后,他的命运彻底改变。世间传说,只要找到所有的“兵车行”便可以进入终极之地,找到长生与仙神之道。于是群魔乱舞,各路牛鬼蛇神开始粉墨登场。孟宗竹处在其中,身不由己,他只能不断与命运抗争,在这乱世之中逐步强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奋斗在蛮荒时代

    奋斗在蛮荒时代

    他来到了古器时代,发誓要带领他的小伙伴们走出石器时代,从此,他开始了苦苦的耕耘!他发誓,要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更加伟大的民族!他最感谢的还是他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老师们,当身处在石器时代里的时候,才发现,老师们教导他的每一样知识,这时候都是如此的有用!
  • 出凡脱俗

    出凡脱俗

    重生到修真界,林皓面临的不是升级打怪,而是无尽的阴谋……【传统仙/侠无系统/无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