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18300000007

第7章 宁夏扶贫开发

宁夏南部山区(也称“西海固地区”)辖西吉、海原、原州、彭阳、隆德、泾源、盐池、同心、红寺堡7县2区,总面积3.04万平方公里,人口240多万,是宁夏的“半壁河山”。这里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土地瘠薄,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回族人口聚集,贫困人口集中,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扶贫开发的历程

宁夏扶贫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历了“三西”农业建设、“八七”扶贫攻坚和千村综合开发三个阶段。

(一)实施“三西”农业建设时期(1983~1993年)

1982年12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三西”(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发展问题,计划用10~20年的时间,每年拨专项资金2亿元(分配给宁夏的是每年3400万元),对“三西”地区进行扶贫攻坚,揭开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序幕。

1983年3月,“三西”农业建设正式开始。自治区党委、政府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农业建设指挥部,制定了《宁夏西海固农业建设规划》和《尽快解决西海固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有水路走水路,没水路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方针和“大力种草、种树,兴牧促农,因地制宜,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扶贫开发思路,提出“3年停止生态破坏、5年解决群众温饱、10年20年改变面貌”的目标,并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全面开展扶贫开发建设。第一阶段(1983~1985年),为“3年停止破坏”阶段,主要是针对生态破坏加剧的情况,从保护和恢复生态条件入手,着手退耕还林、种草种树、推广节能灶等,发展畜牧业。第二阶段(1986~1990年),为“5年解决温饱”阶段,主要是以人均收入300元(包括人均有粮300公斤)和能经受住3年大旱的考验为标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三阶段(1991~1992年),是“两年巩固提高”阶段,主要是巩固已有成绩,达到“基本解决温饱,初步改变面貌”的目的。

这一时期,农村扶贫方式逐步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宁夏的吊庄移民工作有了进展。1983年,自治区党委决定由隆德、固原、泾源3县分别在平罗县潮湖、中卫和中宁两县交界的大战场滩、永宁县芦草洼建立吊庄移民基地,开始摸索用吊庄移民方式解决南部山区部分缺乏基本生存条件贫困农民脱贫问题的办法。1986年,自治区又决定西吉县在中卫县南山台子、彭阳县在中宁县长山头、海原县在陶乐县月牙湖和头道墩(另在该县三棵柳、王堆子插户吊庄)、盐池县在灵武县狼皮子梁分别建立吊庄基地。1990年,自治区又决定海原县在贺兰县南梁台子和永宁县玉泉营、西吉县在永宁县玉泉营分别建立吊庄基地。至1990年,宁夏吊庄扶贫移民达10.6万人,共开发土地36万亩,造林6.7万亩,当年粮食产量达4503万公斤。同时,在利用外资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82年~198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始在西吉县实施了(2065)项目。1988年,自治区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包括同心、固海、狼皮子梁、金银滩等4个扬水灌溉项目在内的北方灌溉扶贫项目建设。

10年“三西”农业建设,共利用国家投入的33631.07万元“三西”专项资金,在西海固地区新修水浇地50.52万亩,新建饮水工程85处,打井打窖17.7万眼,兴修旱作“三田”183万亩;创办吊庄移民基地15处,安置移民19.3万人。西海固地区群众无法解决温饱的紧迫状况大为缓解,人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1983年的70%以上下降到15.7%。但是,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西海固地区,1993年时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139.8万人,其中人均年收入在300元以下的特困人口还有63.9万人,占西海固地区农村人口的32%。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实施“双百”扶贫攻坚时期(1994~2000年)

1994年3月,******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拉开了“八七”扶贫攻坚的序幕。宁南8个县(区)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10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西海固地区近100个贫困乡(镇)1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扶贫攻坚的战略决策。这是宁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1995年11月,又启动实施“1236”工程,即计划由南部山区贫困地区搬迁100万人口、开发200万亩土地、投资30亿元、用6年时间完成的工程。

1996年5月,******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全国扶贫协作工作会议,决定沿海地区对口帮扶贫困省区,其中福建帮扶宁夏。福建省选择8个发达市、县、区与宁夏8个山区县结成对口帮扶对子。10月,由自治区直属部门8名地厅级干部带队共3000多名干部参加的8个扶贫调查组,深入南部山区8县的160个贫困乡、1600个行政村进行调查研究。

1997年1月,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用4年或更短时间基本解决南部山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3月,自治区党委下发了《关于尽快解决南部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世纪末,以人均收入不足500元(1990年不变价格)和人均有粮不足150公斤的贫困村、贫困户为主战场和主攻目标,重点帮扶南部山区592个贫困村限期脱贫。5月,“三西”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三西”地区力争在全国率先解决贫困农民温饱问题的号召和10月开始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大规模、综合一体化扶贫到户的“秦巴项目”。1998年2月,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加快解决南部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意见》,提出了南部山区8县解决温饱问题的时间表,即除1999年已解决温饱问题的盐池县外,彭阳、同心两县于1998年解决,海原、固原、隆德、泾源、西吉5县于1999年解决,到本世纪末总体解决宁夏南部山区脱贫问题的目标。

1999年6月,固原会议宣布,包括固原、隆德在内的南部山区5个县110多万人口已基本解决了温饱,贫困面已由原来的70%下降到12.9%,并有4%的行政村和部分农户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开始迈上小康之路。据此,又提出1999年扶贫攻坚的任务是:实现海原、西吉、泾源3县基本解决温饱,在保证南部山区各县不出现大面积返贫的情况下,再解决10万以上人口温饱问题。

“双百”扶贫攻坚从改变西海固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围绕兴水治旱、以水治穷,展开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全面的扶贫开发。7年间,国家累计向固原地区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7.65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基本农田建设、盐环定扬黄工程、“4071”项目工程、村村通工程、“两高一优”农业基地建设工程、经果林基地建设工程、六盘山肉牛开发工程、畜牧“两改”工程、区域性支柱产业开发等10大扶贫工程。到1999年,全区8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429元提高到1108元,人均粮食由273公斤提高到513公斤,贫困人口由139.8万人减少到52.7万人,贫困面由69.9%下降到13.9%,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三)实施“千村扶贫开发”阶段(2001~2008年)

进入新世纪,宁夏扶贫开发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01年5月,中央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对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一个指导扶贫开发的纲领性文件,标志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按照中央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宁夏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和《宁夏千村扶贫开发规划》等文件。从2001年7月起,在南部山区生存条件较差的1026个行政村启动实施了“千村扶贫开发工程”,计划从2001年到2010年,分两批对1026个贫困行政村进行综合开发。从2001年到2005年,对年收入在580元以下的411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从2005年起,本着“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缩短时间、提高效益”的原则,对“千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战略调整,分期分批对剩余的713个贫困村进行扶贫攻坚。首批选择了203个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的行政村,进行重点扶持、整村推进。2007年开始第二批276个整村推进工程,至2008年底,完成了前两批共479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共整合资金6.96亿元,平均每村投入145.3万元。

这一时期,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历史机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坚持生产、生态、生育一齐抓,市场机制、科技进步、政治优势相结合,实行项目带动,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在着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起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群和特色产业带,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

2003年3月和2005年3月,自治区党委两次召开固原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中部干旱带和宁南山区的产业发展问题。2005年3月,自治区扶贫办与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农牧厅、科技厅和林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地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做文章,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了以种草养畜、马铃薯、劳务培训与转移等主导产业,以菌草、中药材、小杂粮、蔬果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步伐,形成了以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为主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以盐池县、隆德县、海原县为主的中药材产区,以彭阳县、原州区为主的经果林和小杂粮产区,以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为主的菌草生产区,以同心县为主的羊绒基地等有比较优势的基地。特别是自治区“十万贫困户养殖业工程”“百万亩种草工程”和“政府担保小额信贷扶持发展养殖业工程”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重点村优良种畜少、草种单一、有草无畜、有畜无棚、有畜无量的问题,种草养畜已成为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劳务经济确立为西海固地区扶贫开发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精心培育,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劳动力转移工作,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管理和劳务人员的培训,并与有关市县(区)签订了“劳务输出责任书”,不断提升劳务经济产业化水平。2004年,自治区政府把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工作列为向全区人民承诺的12件实事之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输出机制,使劳动力转移由“软任务”变成“硬工作”,并决定每年从扶贫资金、支农资金、就业资金中筹措2500万元专项用于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工作。2005年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劳务产业的意见》提出,从2005年起,经过4年努力,逐步构建起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就业市场体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劳务培训体系,覆盖全区、连接区外的劳务中介服务体系,管理规范、措施有力的劳动保障体系,培育出3~5个特色鲜明、竞争有力的劳务品牌。到2008年,力争使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80万人,年劳务总收入达到40亿元,劳务人员年人均收入5000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份额达35%以上,使劳务产业初具规模,对“三化”的推进作用更加明显。同时,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思路,采取“群体受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集中办班与实地指导相结合、外出学习与科技下乡相结合、科技普及推广与科技扶贫应用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启动了万名劳务输出培训工程以及“阳光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中长期培训工程等项目,对重点贫困村的青壮年农民进行生产和就业技能、实用技术以及科技文化等培训,先后培训了1.6万多人,其中95%以上结业学员获得了初级职业等级证书,90%以上实现了稳定就业。2008年,山区8县(区)和红寺堡开发区劳务输出总量达到了60万人次以上,外出务工总收入近20亿元,全区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模化经营,一条龙服务”的劳务产业格局。劳务输出已成为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成为贫困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和贫困家庭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为保证移民搬得出去、稳得下来、富得起来,2001年自治区政府决定,县外移民基地享受扶贫优惠政策的时间延长至2010年,并从2005年起,将每年用于移民吊庄建设的扶贫专项资金从2000万元增加至2500万元,集中力量对移民基地进行扶持。自治区政府还制定了《进一步加快宁夏县外移民吊庄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措施,重点支持移民基地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城郊型农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至2008年,在同心、海原、盐池等县建成14个项目区,搬迁安置移民4.16万人。

闽宁对口帮扶稳步推进。2002年******同志批示:福建、宁夏扶贫协作的做法和经验应该认真总结并予以宣传。从2002年到2005年,福建省每年安排1500万元无偿支援宁夏,用以帮扶西海固地区发展经济。福建省除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加大帮扶力度与合作外,还启动“闽宁万户菌草产业扶贫工程”“闽宁万名劳务输出人员培训工程”和“闽宁万名失学儿童救助工程”。“闽宁万户菌草产业扶贫工程”在西海固地区扶持发展菌草户3600多户,使菌草产业成为西海固地区农民增收的拳头产业。“闽宁万名劳务输出培训工程”从2003至2005年,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对闽宁对口输出人员进行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培训,以提高输出人员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万名失学儿童救助工程”,每年利用帮扶资金,对贫困户的失学儿童特别是女童进行有计划地救助,确保贫困子女能够走进学堂。至2008年底,福建省及其对口帮扶县(区)共无偿投入帮扶资金4.79亿元。两省区形成了干部挂职、教师支教、医生进乡、人员培训、企业协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协作局面。

从2000年开始,自治区采取“政策推动、利益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在原固原市6县6乡的6个村首创并启动实施了“少生快富”试点工程,随后,在宁南山区8县和红寺堡开发区及全区逐步推广。为扩大“少生快富”工程实施范围,自治区还建立了每年3000万元的“少生快富”工程专项基金,确保了该工程的顺利实施。这种以奖励为主的措施受到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热烈欢迎,参与的积极性高,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7月,国家开始在西部地区推广宁夏“少生快富”工作的经验。“少生快富”工程是由惩罚多生改为奖励少生的一项重大改革,该工程的实施,在我国计生、扶贫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扶贫开发的成就

多年来,经过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的奋斗,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降低了贫困发生率

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逐步增长。经过“三西”扶贫开发,西海固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82年的44元提高到1992年的428.65元,贫困发生率从61.5%降低到52.0%。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到1999年底,西海固地区8县(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429元提高到1108元,贫困人口由1993年的103.8万人减少到30.5万人,贫困面由52%下降到13.9%,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以县为单位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经过实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至2008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108元增加到2577元,贫困人口由1999年的30.5万人减少到6.5万人,贫困面由1999年的13.39%下降到3.2%。

(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坚持把扶贫开发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开展农田、水利、公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从1975年5月开始,先后建成同心扬水工程、固海扬水工程、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236”工程)、红寺堡开发区扶贫扬黄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项目。从1995年8月开始,自治区政府在西海固地区大力推广窖灌农业的经验,提出了“一户三窖、一窖二亩”的目标。1995~1997年,山区8县(区)共打窖19万眼,窖灌30万亩。2001年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开展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2001~2005年,在重点村新修基本农田42.7万亩,新打井窖4.53万眼,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42处,塘坝78座,新修乡村道路1641公里;改建农村电网4187公里,农电入户率达94%以上。2005~2008年底,先后在各重点村修建基本农田39.4万亩,兴建人畜饮水工程244处,打井窖4792眼,建设集雨场6793处,新修村级道路2745公里,新修养殖暖棚19350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全区还先后建成了一批沼气池、“三贮一化”(青贮、黄贮、微贮,氨化)池、村级卫生室、党员活动室和兽医服务站等,投放了一批太阳灶、铡草机、电视机以及基础母牛、基础母羊和优质种鸡,并实施“危房危窑改造工程”,有计划的对危房危窑进行了改造。到2008年底,基本实现了贫困地区行政村村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三)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扶贫产业开发初具规模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产业扶贫放在扶贫开发的重要位置,从西海固地区的实际出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草畜、马铃薯、劳务、特色产业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和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格局。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已达200余家,其中大型龙头企业7个、专业市场98个,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以集贸市场为载体、以购销专业户为依托、以收购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购销网络。

(四)民生问题持续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民生问题,不断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口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有效地解决农民“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两基”工作(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绩显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实施旨在扶持女童接受教育的“春蕾计划”,使西海固地区贫困家庭的广大女童能够走进教室接受教育,6~14岁在校女童接受教育人口的比重大幅增长,到2008年提高到90.8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了大多数农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得到改造或重新建设,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缓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应保尽保。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等逐步推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广泛开展,农村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增强了在国家扶持下脱贫致富的信心。脱贫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大部分农户都学到了1~2项农村和农业实用技术,为提高农户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尽管宁夏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区人均纯收入在135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11.64万人,占全区农业总人口的26.65%。这些人口分布零散,扶贫工作点更多、面更广、线更长,操作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二是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身发展能力弱。三是历史欠账多,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宁夏扶贫开发工作仍任重道远。

三、扶贫开发的基本经验

宁夏20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方法

宁夏扶贫开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对区情和贫困发生原因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方法的过程。

改革开放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在组织实施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产业扶贫到教育、科技、计划生育扶贫以及生态扶贫和开展劳务产业,从政府扶贫到实行闽宁对口帮扶、“定点帮扶”、社会扶贫和争取国际援助等。在产业发展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了不同贫困带片的开发重点。在中部干旱带,围绕“水源、生态、特色、转移”做文章,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大力发展滩羊、红枣、硒砂瓜、优质牧草等区域特色产业。对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方实施生态移民,禁牧封育,改善生存条件。在南部山区,确立了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养、产业开发的思路,发展草畜、马铃薯、劳务、旅游四大产业。在扶贫模式的选择上,逐步探索出了“规划到村、扶贫到户”整村推进的扶贫模式和“项目+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等等。宁夏首创的“少生快富”经验已经写入中央文件,并在全国推广。实践证明,这些思路和方法符合宁夏贫困地区的实际,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扶贫开发,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拘泥于传统思维,不止步于已有成绩,不束缚于现成经验,不断拓展扶贫开发思路,努力提高扶贫开发的实际效果。

(二)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教育文化科技落后的原因;既有制度性缺陷,也有机制方面、具体工作层面的不足;既有自然条件制约,也有人力资本落后的原因;既有物质匮乏的原因,也有精神贫乏的原因。单纯强调某一面的工作而忽视其他工作,都难以取得持久和理想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采取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实践证明,消除贫困是一个系统工程。贫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消除贫困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必须从国情和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坚持开发式扶贫,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扶贫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民政部门和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贫困群体给予救助。但是,这种救济式扶贫可以缓解群众一时的生活困难,却不能使他们彻底摆脱贫困。

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宁夏逐步推行参与式、开发式扶贫的理念和方式,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逐步增强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2007年4月,胡****总书记在宁夏西海固地区考察时反复强调要继续实施开发式扶贫。他说,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以基本解决温饱为目标,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通过扶持和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展开发式扶贫,对缓解和消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贫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开创了扶贫工作的新局面。实践证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这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是扶贫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四)坚持开放式扶贫,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开放的姿态奋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前提下,加强闽宁对口帮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形成了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促进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这是宁夏在扶贫开发实践中的一条成功经验。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在领导全区农村改革发展的同时,先后组织实施了“三西”扶贫开发建设、“八七”扶贫攻坚和“千村扶贫工程”,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吊庄移民基地建设等。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人民解放军带头参与扶贫开发,各民主党派积极为扶贫开发献计献策,不少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力量也尽其所能,开展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扶贫济困活动。

1996年中央决定闽宁开展对口帮扶之后,闽宁两省(区)党委、政府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为中心,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探索对口扶贫协作的有效形式,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帮扶机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中,还注意吸收和借鉴国际反贫困经验,广泛利用国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国际多边组织的援助,开展合作与培训、交流与研究,在增加扶贫投入、引进新的扶贫理念和方法、试验和探索新的扶贫开发机制、培养和锻炼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坚持开放式扶贫,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是提高扶贫开发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开放式扶贫,在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素质偏低等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扶贫、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始终把提高贫困群众人口素质、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根本措施常抓不懈,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生产和就业技能、实用技术以及科技文化等培训,打造了一批脱贫致富能手和劳动力输出的“精锐部队”。同时,鼓励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了“苦干实干、坚忍不拔”的“宁夏精神”。这些措施,对扶贫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知识水平和精神状态,是扶贫开发的决定性因素。脱贫致富的深厚伟力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解决温饱、摆脱贫困,不仅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而且从根本上还要靠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靠他们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扶贫开发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苦干实干、坚忍不拔”的“宁夏精神”,才能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六)加强党的领导,为扶贫开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加强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是实现扶贫攻坚任务的根本保证。扶贫攻坚最终要靠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苦干实干,靠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才能把群众充分地发动起来,把扶贫攻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改革开放以来,宁夏贫困地区农村扶贫开发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批扎根基层、务实苦干的干部队伍,他们怀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长期奉献在基层,顽强拼搏、不等不靠,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彭阳县就是一个典型。20多年来,彭阳县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以党员率先解放思想、率先掌握实用技术和率先勤劳致富为目标,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彭阳经验”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是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重要组织保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作用,使各级党组织都真正成为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和推进扶贫开发事业的执行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同类推荐
  • 宋时初

    宋时初

    重生成为户部尚书府不受待见的私生子,还被老爹拿来顶替兄长赘入商贾之家。据闻未来的妻子是个性情蛮横的女强人,宋玉表示压力山大。
  • 乱世之宰辅路

    乱世之宰辅路

    大周皇朝立国六百年之久,忽有一日,天降异星,国一日而亡。几千年的英雄豪杰、谋臣良将因此汇聚到了一个时代,机缘巧合之下,主角附身穿越,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 太平天国之黑药师

    太平天国之黑药师

    公元1859年咸丰帝、圆明园、鸦片战争、大清签约卖国家。太平军、北伐败、天京内讧、满清列强联合灭长毛。风雨飘摇的太平天国,文物大盗夏飞被勾魂附身到幼天王洪天贵福身上。面对湘军淮军常胜军,洋枪洋炮铁甲舰猪脚却无工业,无军火,无超脑科技、无系统造兵,只有一个拼命作死的昏庸洪天王。纯粹自力更生流,土法自造冷热兵器,对抗帝国主义洋枪大炮。一代风流黑药师,最终带领破破烂烂、从无到有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明朝革命

    明朝革命

    一位从后世回到明朝的男人,掀起了明朝各个方面的政治风暴
  • 阎王小密探

    阎王小密探

    此阎王非彼阎王;枉死的猪脚王陆;陷入了现代仙佛的理论混战;看猪脚如何踏破迷雾,走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热门推荐
  • 快穿之女主你奏凯男主是我的

    快穿之女主你奏凯男主是我的

    莫笙原本是一名高材生来着,不幸中遇到机祸,可是,也遇上了那个不幸中的大幸,那就是遇到了系统。从此走上了一朵黑莲花的道路,还是没有退路的那种。哎呀呀,系统,你还真别说,把白莲花的面具撕下来真的很好玩啊。书友群369351115欢迎大家添加爱你们么么
  • 盛宠凤妃:凰女惊天下

    盛宠凤妃:凰女惊天下

    天下皆知,风擎大陆叶少天生废柴,人尽可欺。一朝睁眼,惊凰九州。欺她?可以,偷你全家没商量!打架?也没问题!凤族尽皆她手,要打她随时恭候。且看她如何搜尽天下财,吃遍天下材!然后……安安心心去减肥。不料某日,捡得凤凰一只,食欲大振,举菜刀一把。准备磨刀霍霍向凤凰,哪知菜板上的凤凰竟是摇身一变,将其反压在菜板上。墨眸一挑,笑得倾国倾城道:“徒儿,为师的肉好吃么?”“师父,今天天气不错。”“徒儿是不是觉得与为师斗,其乐无穷?”“天哪能跟师父比嘛……”其师在耳畔曰:“养你这么久了,长胖了,也该吃了……”后者惶恐!“师父,还没过年呢!”【带徒苦短日高起,从此凤王不早朝。】【这是一场吃与被吃的故事】
  • 请你谈恋爱很难

    请你谈恋爱很难

    拥有语音交流障碍症的奇怪少女与阳光学霸的青春故事(?????)???
  • 穿越新时代之现代旅途

    穿越新时代之现代旅途

    初遇,他开车差点撞到她;第二次相遇,她,在教室当众被别人拉出教室,无视了他。在他看来,她不过是一个有趣的‘玩具’,却不知自己已经离不开她。在她看来,他不过是一个讨厌的‘恶魔’,却不知自己已经爱上了他。————直到喜欢上她————某少爷拉着她的手臂,把她掷在车门上:“你不是喜欢我吗?嗯?”还没等她说话,两片软绵绵的东西就盖在了她的唇上。……“我没想到你竟然是这样的人,你真是太让我失望了!”某少爷狠狠地把某少女推入房间,然后用锁给锁起来。————直到多年以后————他们再次相遇,他把她紧紧抱住,却换来她一句:“请问,你是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剑吞天下

    剑吞天下

    长剑为笔,天下为纸。高歌一曲,绘一幅悲壮山河。世间苍茫,剑走偏锋,问道百变,当戳穿这个天下。
  • 烟起玄凌

    烟起玄凌

    她本是24世纪金牌女杀手,都说杀手没感情,但她因为感情所以被背叛,被陷害死后来到一个奇异大陆---玄凌大陆,人称两面派的她会在这个强者为尊的大陆闹出怎样的事情了?且看她如何从一个人人欺负的8岁小奶包变成人人敬畏惧怕的大佬????????
  • 半夏冬花

    半夏冬花

    这是一个温暖治愈系的故事,这是一段帅哥摘白菜的笑剧,这是一堂征服高冷吃货的课程……郁在心中的结,如卡在喉中的痰,在众人眼里,你一切安好,只有自己才知道难受有多少。对于乐雨萱,梁奕源是那能化痰的冬花,味甘性温。不知不觉进入了她的生活,温热了她的时光。梁奕源,做我一辈子的冬花,好吗?乐雨萱,今年半夏,为我披上嫁纱吧!
  • 我的梦里是你吗

    我的梦里是你吗

    一觉醒来,所有的记忆那么真实,痛苦,挣扎,爱而不得,但是身边的管家却说他只是受伤昏迷,难道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不!太真实了!他一觉醒来就要找到梦中的那个她,但是她又在哪里呢!
  • 地狱求生

    地狱求生

    他行走在黑与暗的世界。他挣扎与仇与恨的中央。当生存成为奢望,当痛苦成为永恒...这是一个如同噩梦般的“穿越”!没有虚无缥缈的魔法,没有投怀送抱的女人,没有成群结队的兄弟!有的只是一个勾心斗角,你死我活,人人自危的一个城堡!在这里他们必须去玩那似乎无穷无尽的游戏!他想过死!但不是那种死!他只能生!但不是那种生!欢迎来看这本我苦苦创作的“不腐烂”的书!提醒:这是一个揭穿人性的故事,你可能会有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