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49200000015

第15章 民族和谐与医疗

一、民族和谐是国情的需要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虽然只占全国人口的8%,但绝对人数不少,有一亿多口人。他们分布的地域广,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4%。那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民族医药学,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蒙古大草原,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云雾缭绕的苗族山村,在海南黎族的亚热带丛林……都蕴藏着无价的瑰宝,真是“遍地无闲草,举目皆药材”。斯医斯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现在它正从偏僻遥远的民族地区走向全国,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我国的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绝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聚住区,约有30多个少数民族与国外同民族比邻而居。我国民族混住的现象多,同一地区常常生活着多个民族,交错栖居,亲密交往,和睦相处,团结共勉,以共同的勤劳与智慧,开发着祖国的疆土。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对全人类的文化有伟大贡献。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并且仍然呈现着灿烂的光彩。他们创造了大量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美动人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科学典籍,建造了许许多多雄伟壮观、绚丽多彩、富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形成了许许多多独具风采饶有情趣的节日、服饰、礼仪、饮食、婚俗等文化。并且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反映出强烈的多元性特征,如花似锦的民族服饰,已走出国门,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民族工作成就斐然,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空前加强,极大地调动了各少数民族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民族之间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国正处在现代化事业飞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和发展给各族人民带来富裕,同时也因竞争激烈而造成新的利益冲突。交往的频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合作,同时也出现了文化摩擦。在改革开放的推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复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传播,中国成为人类多种文明交汇的地方,中国进入了多样性文化互动的时代。文化由此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异彩纷呈、空前活跃的局面。同时也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亟需加以规范和引导。还有世界范围的民族问题出现了新情况,有些对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之一就是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这说明能否解决好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要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做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平等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基础。各民族不分大小,不分历史长短,不分先进落后一律平等,这是我国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平等不仅是政治上的平等,而且也是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平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实践全面平等的基本观念。对地域分布、历史基础、发展水平等条件大为不同的民族“共同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发展,而是采取有条件快速发展的地区先发展,通过协调和地区间合作、支援,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对各民族、各地区共同发展要求的统筹兼顾,也是实现全面平等的重要措施。

团结是民族关系和谐的保障。各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团结的基础是平等,团结的前提是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不仅需要各民族相互尊重和理解,还需要法律和政策的保障。在我国的民族问题中,也存在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的影响,这些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利用那些最普遍的问题制造舆论、蛊惑人心、煽动不满、挑起事端。抵御这些外部影响,就是通过加快发展,解决好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问题。

互助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动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通过互助实现的。互助是民族关系充满活力的表现,其特点是各民族之间互助关系日益密切和相互依存。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三个离不开,不是封赏关系,也不是“等、靠、要”的依赖关系,而是互动关系。互助关系的基础是平等,保障是团结,目的是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不仅仅是从经济数据指标来衡量,而是要从国家统一的全局利益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多样性、生态多样性、资源多样性等方面去认识。多样性的互动交流是激发创造力的源泉,多样性的结构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条件。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需要切实坚持和不断完善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和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的基本国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民族工作不再是专门机构独有的职责,而是全社会的责任。这就需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通过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健全社会工作机制,加强对民族关系的调节,切实加快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实现民族的全面平等,实现民族的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民族医药

1.藏医学概论

藏医药学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仅次于中医中药而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几千年来为我国藏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公元前3世纪,高原人就有了“有毒必有药”的医理。大唐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和医生。同时,藏王还请了印度、尼泊尔医生入藏,结合高原古老的医学,编辑整理了大量的医学经典著作,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藏医认为宇宙是由小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大五行(气、火、土、水、空间)组成,小五行在人体则指心、肝、脾、肺、肾,大五行则包括整个宇宙。整个宇宙都依赖大五行的运行。“隆”(气),“赤吧”(火)、“培根”(水、土),是构成人体的三大元素(三因学说),任何一个元素的盛衰都会引起疾病发生。藏医学以其独特的“三因学说”、“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为基础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藏医药事业的发展,西藏各地先后成立了藏医院,一些地区还成立了藏医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投资两亿多元人民币,建立了现代化藏药厂,藏药生产技术开始走向科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目前,20多种藏药已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95版,336种药品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藏药部颁标准。其中藏药材136种、成药200种,开发前景非常可观。

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日照强烈,肉食居多。因此在治疗高原病、高血压、风湿病方面疗效比较好。诊断上验尿诊断是一大特点。

藏医药学研究具有藏族历史的、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特征。传统藏医药学首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体现了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对自然、健康和生命的求索,对人与自然内在关系上的探索,以及战胜病魔的种种成功经验。

藏医药研究具有现代的、自然科学的和具体的、实践性的特征。藏医药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研究内容中涉及大量关于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学及有关药用生物功效的用法、制备方法等多元信息和手段,使传统藏医药学和现代科学间得以衔接。藏药分类:

(1)珍宝药类

分不溶和可溶性两类,共57种,166味,可溶性珍宝药物有金、银、红铜、铁陨石、锌等;不溶性珍宝有金刚石、玉石、珍珠等。

珍宝类药物功效广,在治疗疑难病症的处方中常用。如黄金能治中毒,健体强身,延年益寿。银能收敛黄水,干脓血。琥珀明目,治翳障。

(2)石类药物

共64种、594味。

可溶性石类药有14种,22味。如磁石能治脑骨伤、脉病;银砂接骨;锡矿愈疮。

不溶性药物有49种、527味。如赤石脂干黄水,甘石清肝热,寒水石清培根热,云母石清骨热,滑石疏脉通络。

(3)土类药物

土类药物分天然和炮制两类,包括17种,31味。如金砂治脉病;禹粮土清脉热、祛腐生肌;岩精,能医治一切热病。

(4)木药类

此类药物分根、梢、干、枝、树脂、皮、茎、叶、花、果等十种。

(5)精华药类

包括草类、树木、动物三种。如冰片,解热;白檀香清肺热;沉香清心热;牛黄治瘟疫;丁香医治命脉病;草果医治脾病胃病和寒病。

(6)湿生草药类

木棉花瓣、花丝能清肺热;藏木瓜医治培根病、清热;石榴子医治一切胃病;生姜升胃热、助消化,治培根病及龙病、活血;腊肠果,治肝病、缓泻。

(7)旱生草药类

藏黄边,功效是降血压、医治紊乱症、五脏热病;矮紫堇,功效是止血、治溃疡、多血症、脉热病;肉质猫眼草,治四种赤巴病;独一味保护骨髓、医治黄水症;苍耳苗治瘟疫、解毒、清肾热;贯众和柳树能解药物毒、肉毒;荠菜能止各种呕吐。

(8)动物类药

分为十三大类:

①角类药。

②骨类药。

③肉类药。

④脏腑类药。

⑤血类药。

⑥脂肪类药。

⑦脑类药。

⑧皮类药。

⑨爪类药。

⑩毛类药。

⑾尿类药。

⑿粪便类药。

⒀全身类药。

2.蒙医药学概论

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药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吸收藏医、汉医及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他们生活在蒙古草原,世称马背民族。对于骨伤、脑震荡的治疗有很好的传统疗法,对白血病、牛皮癣、甲亢等专科疾病的治疗很有特色。

蒙医药理论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以阴五元学说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辩证施治。六基症理论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粘虫”。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把发病部位归纳为脏俯、黑脉、白脉、五官等。蒙医理论明确指出,发病本身的内在条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内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缘。在正常情况下,三根七素各有特点,自具其能,密切联系,共同担负着人体正常生理功理活动,保持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状态。这是人体健康的基本原因。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三根出现偏盛偏衰等反常状态而失去平衡时,就产生疾病,这是病理活动的基本原因。三根七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并且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

蒙医认为,人体的生命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内部消化系统,外部言听视行,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在三根七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的生命活动彼此协调,相互制约,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如其一部分发生病变,就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以至整体,引起平衡失调,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症状。所以在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辩证地进行全身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在药物学方面,蒙医药家们创造了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独特的配制法和用药法。同时还吸收了西藏、印度等地区和兄弟民族的药物学理论知识,使自己的药物学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

蒙药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药物的采集、加工、炮制、配方及临床应用,也较客观地解释了蒙药的治病原理。

药味是指药物对舌的刺激,各种药物都具有独特的味道。基本药味有甘、酸、咸、苦、辛、涩六种,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功效。

甘味:在口中能长时间地停留,能引起食欲。接骨、壮骨、调和气血、滋补强身、增津、泌乳、清热解毒、助听明目。用于虚劳内伤、慢性消耗病、营养不良及年老体弱等病患者。

酸味:会使牙酸痒,口水外流。生温消食、开郁解痉、增进气血循环。多用于胃弱、消化不良、肠闷腹胀。

咸味:一接触舌头,口水会聚集。开郁、开胃、解痉、强壮、生温、增欲。多用于手足抽搐、便秘、腹胀、积聚、脉络阻塞、消化不良、风寒等症。

苦味:能使口臭消失,引起反胃,有解渴感。清热降火,解毒、消肿、解渴、镇静、燥腐。多用于温病、胆病、血热病、瘟疫、虫病及咽喉肿痛、中毒、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症。

辛味:立即使人感觉刺舌头,流眼泪。祛风散寒、健胃开郁、通经开窍、燥湿止泻、消肿愈伤。多用于胃温衰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风寒湿痹、外伤皮疮、寒性浮肿等多种巴达干病。

涩味:粘舌、粘腭,有粗糙的感觉。清热降火、燥湿愈伤、止泻止腐、消肥、泽肤。多用于温病血热、疹毒、泄泻、疮疡肿毒等症,如止泻用五味子,温热症用毛诃子。过量则腹胀便秘、闭窍燥津,可引起心脏疾患等。

3.维吾尔族医药学概论

千百年来,神秘的维吾尔族传统医药一直维护着广大群众的健康。如今在治疗心血管病、胃肠疾病等方面疗效显著。维吾尔医药在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已收入国家级药典的药品就有202种,其中药材115种,成方制剂87种。维吾尔医药具有独特的临床有效性,有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体系。有着其独特的治病理念。维吾尔医药学主要是由气质学说、体液学说、器官学说组成,它认为,人体的病灶主要是由气质失调,异常黑胆质所致。要治病,首先要清除病体内的异常黑胆质。维医维药对预防肿瘤、心血管病、皮肤病、糖尿病有独特效果。

传统的研究和开发,已研制出复方麝香口服液等13个剂型。其中,依木萨克片和香妃强心剂1997年打入美国、日本、新加坡市场。

在全球四大长寿区之一的新疆,维吾尔医药在民间至今广泛流传。这种在雪山、沙漠、草原、绿洲诞生的医药,作为祖国医学中的奇葩,正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并将给越来越多的人们带来福音。

维医药物品种繁多,常用药有1100多种,其中矿物药80多种,植物药1000多种,动物药50多种;国产的有1000多种,新疆产的100多种,进口药有60多种。

内地维吾尔药材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云南、四川、江苏、浙江等省区,共180多种。

维吾尔药材在国外主要分布于北非的埃及、南欧(地中海一带)、亚洲阿拉伯半岛等地区。主要药材150多种。

4.苗族医药学概论

苗医认为,毒、亏、伤、积、菌、虫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六种因素,简称因。有“无毒不生病”之说。诊断疾病是通过把脉、听声、观察颜色、询问病情,用手触、摸、扣、打、刮、按、搬、量等传统方法。

苗医用药多是植物药、动物药及少量矿物药。药的特征归纳起来有热、冷、不热不冷三种;热药可治冷病,冷药可治热病,和药可补体质、治亏损病。

苗药对采制有一定要求。植物药在有效成分富足时采集。苗医用药配方有两个法则,配单不配双及三位一体。配单不配双,就是只1,3,5,7,9之类成单的药物种数配方,而不用2,4,6,8之类成双的药物种类配方。三位一体,就是领头药、铺底药、监护药三类药物共组成方。领头药,是针对病情起主要作用的药;铺底药,是对领头药有相资作用或对身体有补益作用的药;监护药,是缓解领头药、铺底药的劣性和毒副作用,督促共达病所的药。这三类功用药与别的药物共配成方,形成三位一体,才能发挥药物的良好疗效。

5.傣族医药学概论

傣医药对治疗感冒、胃肠疾病、食物中毒、关节痛、妇科病很有经验,效果良好。

傣族传统医药学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风、火、水、土是构成自然界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人体生命的构成也离不开这四种基本物质,即四塔。身体健康无病,就必须保持风、火、水、土四种物质元素的平衡,即人体内风、火、水、土四种物质的相互平衡关系及人体内的风、火、水、土四种物质与自然界的风、火、水、土四种物质的相对平衡和协调关系。这样,人就能健康成长。

(1)四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风。相当于汉族中医的“正气”,是生命活动外在的表现。指各脏器的功能活动。风性善动,易游动游走,无处不到,可以带来,也可以带走。体内凡属动的功能皆为风所司,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等。一旦风气失调,就会产生与风有关的各种病症。风气不足,消化不良,胸腹胀满;风气偏盛,则发生头目眩晕、头痛、神志错乱、行走困难、高热等。

水。代表着机体内的物质储藏,由胆液、口痰、唾液、水(体液)、血液、汗水、尿液、脂肪、脓液等12种物质成分所组成。水为有形之物,是人体重要的物质本源。当机体内长期缺水时,临床上可见口干烦渴,分泌排泄减少,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傣医认为“水以湿性,能溶万物”,人体的水气(体液)正常时,可见口唇、皮肤红活湿润,有光泽、弹性好,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火。代表着体内的一种“阳气”。火与生俱来,随人体的生命存在而存在,随生命的结束而消亡。人体内存在以下四种火:①消化之火。如果这种火气不足,可见纳呆、胃脘胀满疼痛、消化不良、乏力消瘦、虚弱等症。②促使人体生长发育之火。这把火主管体内热量的散发,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形体健壮,智力聪慧。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之火。傣医认为这是一把在体内日夜不停地“燃烧”着的火,使人终身有热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④父母先天禀赋之火。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和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

土。具有消化食物,化生精微,营养机体的作用。

以上可以看出,四塔之偏盛与不足,均可导致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为保障人体无病而健康地生长发育,关键在保持体内四塔的平衡,并尽可能适应于自然界。

(2)傣药资源极为丰富

据普查,西双版纳有药材种类1776种,其中植物药材1715种,动物药47种,矿物药14种。植物药材分属189种。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395个重点品种,仅西双版纳就有208个,占52.66%。名贵、珍稀药材17种。民族药800余种,民间傣药有228科,372属,1300多品种,曾用植物药1858种。

(3)傣医用药特点

许多与汉族中医药学中的药品相同,但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差别。如芦子用于提神醒脑;草蔻用于风湿酸痛;益母草用于粪虫瘙痒、湿疹;射干用于月经过多等等,均与汉族中医学用药有异。

药性一般分为三大类:热性药、凉性药、平性药。药物的味一般分为7种:酸,多用于收涩、止汗止泻等;甜,多为补药;咸,多用于软坚、补虚;苦,多用于清热、解毒、除湿、止痛;麻,多用于止痛、镇惊、祛痰;辣,多用于散寒、止痛;香,多用于醒脑、开胃健脾。由于药物性质不同,人体亦各有差异,故用药也各有特点。如1—20岁为生长发育阶段,生病时药物配伍宜偏甜味;20—40岁为成熟壮实阶段,生病时用药配伍宜偏酸味;而40—60岁以上者,为逐渐衰老阶段,生病时用药配伍宜偏咸味。又如根据不同的季节配伍不同的饮料方,以药代茶饮,以达预防、治疗的目的等等。

(4)傣族医药中的药物处方

虽然不像祖国医药学中方剂那样有严格的处方原则,但在治疗疾病时大多数使用的还是由数味药物组成的相对固定的复方。所用的药方,少则二三味药,多则数十味药;有的一方多治,而有的却一症有多方。因风、火、水、土失调致病而设的四“雅塔”,即佤约塔、爹卓塔、阿波塔和巴他维塔,均由固定的药物组成,傣医称为“雅塔”。傣族医药处方中比较有名的,常用的有以下四个:“雅叫帕中补”(傣语,亚洲宝药之意),由九种药物组成,具有理气健胃、止痛、安神的作用。“雅叫哈顿”(傣语,五种宝药或五宝药散之意),由五种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和中解表、调经补血、止血止痛作用。“雅沙里门囡”(傣语,万应小药丸之意),由七种药物组成,具有消暑和中、解痉止痛、除满止泻的作用。“雅玛哈嘎仑那龙”(傣语,治病大方),由三十多种药物组成,具有调补气血、活血止痛、通便之作用。一般认为,要当好傣医师,必须首先学习掌握好以上四个药方的使用方法,否则就不能算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

傣医还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将一年分为冷、热、雨三季,选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不同季节的疾病。傣医治疗疾病,除采用内服、外用、内外合治三种治法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睡药、敷药、蒸药、薰药、研磨药、刺药等。现存傣医药文献有:《嘎牙山哈雅》、《玛弩萨罗》、《药典》、《医书》、《药书及病理》等。1983年国家确定傣医药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要求加以发掘、继承、整理和提高。

6.壮族医药学概论

壮族聚居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据1983—1987年的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草药品种就达4623种之多,名列全国第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709种。1993年以来,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壮药资源普查及开发利用研究》科研课题,进一步在全区进行壮药普查,又反现了新的壮药品种397种,其中有当今世界惟广西壮族自治区所独有的名贵植物药——金花茶(至今已发现20多个品种)。这些药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特别是三七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已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并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

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中成药相继生产,如正骨水、芸香精、中华跌打丸等。还有近年开发成功的舒洁牌药物文胸、产妇春浴液、神女乐浴液等,均是在壮医验方、秘方或民间单方发掘、整理基础上研制而成的。这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壮成药,功效显著,且不易仿制,因而除了具有临床使用价值,为广大患者提供便利外,还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有的还远销海外,扩大了壮药的影响,为国争了光。广西拥有占地面积2400000平方米的广西药用植物园,这是我国及亚太地区面积最大、栽培品种最多的药用植物园。作为中草药和民族药科研、生产、教学、科普基地,具有广阔的前景。已先后获得多项全国、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并与45个国家和地区有技术往来,与12个国家和20个地区的植物园建立了种苗交换关系。

要大力推广应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物竹拔罐、壮医目诊等独特诊疗方法和一批经过临床验证确有疗效的壮医验方、秘方,以若干准字号壮药为主要产品建立1—2家壮药制药厂,充分利用壮族地区丰富的药材资源,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打入国际市场。

7.彝族医药学概论

彝族医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彝族先民吃住都在森林中,并且多数住在树上,故对植物有了最直观和最粗浅的认识。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和自然发展的原因,彝族医药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母系时代的凉山彝族地区,常常以一种植物来代称某个部落或部族,这种命名的习惯,从母系社会一直延续到今天。

进入由偶婚代替群婚的父系社会后,促进了社会和遗传学的进步。彝族先民们在迁徙、放牧的生活中不断地发现一些有毒的植物。“中毒”和“毒草”的概念是在彝族祖先采集野生植物和放牧生活中,出现了羊和人中毒的现象,加上口尝身试积累而产生的。由于目睹了被毒草毒死同胞的惨痛情景,彝族先民们对毒草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并将植物的毒性部位作了描述,录之于书上,示于后人。

由于彝族居住的地方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此药材十分丰富。据1942年的《西昌县志·产业志》记载,当时西昌附近年产药材数万公斤,并大量运往川、滇二省及内地。

著名的云南白药就是彝药。彝医对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创伤、各种眼疾均有较好的疗效。

凉山地区不仅药材丰富,其中名贵药材也引人瞩目。丰富的药材资源奠定了彝族医药的基础,使彝族古老的医药得以不断发展完善。

彝族用动物药起源于原始时代,在长期和野兽接触的过程中,先民对动物的认识也随之增长,它对后来彝族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动物药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彝医学的相互交流,彝族地区的动物药越来越受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重视。《名医别录》就记载了彝族地区的牛黄、麝香、犀角、露蜂房等动物药。

彝族先民所使用的动物药中,有一部分药至今仍在普遍使用,如熊胆、蛇胆、野鸡胆、野猪胆、羊胆等。

成书于明代的《明代彝医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彝族医药专著。书中对16世纪前彝族医药经验做了系统总结。书中胆类药物有10种,油类4种,骨类11种,血类5种,肉类22种,肝、肺类3种,肾鞭、胎及胎衣7种,虫类13种,分泌排泄物8种,其他4种。彝族对动物药的认识是十分广泛的,而且擅长运用动物药。

由于彝族长期生活在山林地带,除了动物资源丰富之外,也发现和应用一些矿物药。这些矿物药,都是天然生成的,获取相对容易,如天然硫磺、天然火硝、盐块等。在《名医别录》中记载了不少彝族地区的矿物药,有些矿物药不仅彝医运用,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医生也善于应用,并且一直沿用到今。

在彝族民间,广泛存在一些擅长医药的普通群众,他们的医药经验来自家族内部口耳相传,并主要在家族内部使用。以经验医学为主,融采药、制药、治病、配方等多项工作于一身。

彝族习惯采集新鲜的植物叶或根或根皮,加少许水或盐冲烂、揉搓、捣绒后,敷于伤患处。

由于长期生活于高山林区,自然环境恶劣,外伤机会较多,故彝医多长于治疗外伤。

有人将彝族医药特点总结为:“以经验为主,长于外伤,兼有内治,草药丰富,动物药多,喜鲜用,有复方。”

古彝医籍中有代表意义的文献有:

(1)《双柏彝医书》

又称《明代彝医书》,是1979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药检所在双柏县发掘出的一本古彝文医书。此书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后历经清代、民国多次传抄。此次面世的是民国一年(1912)的抄本。此书共有古彝文约5000字,记录了56个病种,87个处方,324味药物。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其中属内科者约20多种,属外科(包括皮肤科、花柳科)者约16种,属五官科者约有6种,属妇产科者约有5种,此外,还有少数属于骨科、神经科和儿科的。全书列方剂243个,某些病症还注明了禁忌。此书详细说明了多种疾病的治疗药物和使用方法。

(2)《启谷署》

贵州省仁怀县政协秘书长王荣辉同志保存的一本彝族医药古籍手抄本。其成书年代难以考证,“本书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明万历庚寅年(1590)。”《启谷署》记载有5门,38个疾病,263个方剂。此书是一部临床价值较高的彝医书,经后人临床验证,有效率达95%以上。

(3)《指路书》

又名《人生三部曲》,彝语《卓莫苏》,由金国库老人和罗希吾戈先生译定。据推测成书年代在明末清初之际。此书属彝族丧葬仪式唱诵的经书,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医学理论,对彝族男子生平活动的描述及对妇幼保健、人体发育、胎产的认识,运用唯物主义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4)《供牲献药经》

是彝族古典文献《作祭经》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也确实有一部分内容是朴素的唯物思想的认识和反映。《供牲献药经》(以下简称《献药经》),写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它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马学良教授1947年在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团街区安多康村彝族毕摩张文元家调查时发现的。后经马教授翻译整理成彝汉对照本。

《献药经》中记载了很多的医学理论,其中内容涉及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伤科、胚胎、采药、药物加工炮制等。其中内科记载了18种病征及其治疗,伤科疾病中主要记载了跌打劳伤及犬咬伤的治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描述甚为生动:“古时人兽不相同。一月如秋水,二月象尘草叶,三月似青蛙,四月象四脚蛇,五月如山壁虎,六月始具人形,七月随母体转动,八月会合母亲的气息,九月生下母亲怀中抱。”这段描述,十分具体地阐述了胎儿的发育过程,并且提出了孕育中的生命在三至四个月时开始四肢分化,在临产前一至二个月时产生同母体精神上联系的观点。由于这段文字所具有的原始朴素的医学观,被美国学者肯尼思·卡兹纳选入其著作《世界的语言》一书中,作为彝语言文字的样品。至于出生后婴儿从一月至成年的漫长历程,书中亦有详细记载。

(5)《造药治病书》

原名叫比木都且(译音),意为造药治病解毒。成书年代约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约有6000彝文字。其医药部分,共收载疾病名称142个,药物201种。其中植物药127种,动物药60种,矿物药和其他药物14种。这是造药治病书,重于医而轻于巫,是彝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6)《医病书》

系手抄本。抄于清雍正八年(1731),记载了38种疾病,内科病6种,外科病4种,儿科病2种,眼科病1种,方剂68个。全部处方共列有药物97种。

(7)《好药医病书》

此书抄于乾隆丁巳年(1737)冬,记载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五官科等39种疾病,共有317个处方。

(8)《娃娃生成书》

抄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6),属于介绍妇科、儿科部分生理知识的专篇,生动的彝族文字将胎儿逐月发育、生长的情况作了描述。对从婴儿直到儿童(1—9岁)的智力、生理变化也作了简单的记述。

(9)《超度书·吃药好书》

包括药物25味,治疗9种病征,在24味动物药中重点介绍了5种动物肉和10种动物胆的功用。

(10)《医算书》

是在四川省凉山州发现的,成书年代不详。其中附有一些药物治疗方法。这些药物几乎全为动物药。

(11)《聂苏诺期》

是新近出版的又一部发掘整理出来的古彝医书。内容丰富,除涉及病征、治法、用药等方面外,还按病征分类收载了许多彝族医案,以及273种彝族药。

(12)《寻药找药经》

是用五言、七言韵文写成的说本。书中向听众述说找药的艰辛,药物的珍贵,谁也找不到“不病不死药”。这反映了彝族医药不经过实践,光靠“神”力是不会产生的。

(13)《老五斗彝医书》

是1987年聂鲁、赵永康在云南省新平彝族自治县老五斗乡一带发现,属清末时期著作,是一本较珍贵的彝族医药文献。该书记载疾病53个,针刺部位五处,火罐拔毒一种,记载动物药123种。

(14)《三马头彝医书》

是1986年在云南省元江县洼垤三马头李四甲家发现的,书中记载疾病69个,记载药物263种。

(15)《洼垤彝医书》

是1986年在云南省元江县洼垤李春荣家发现的。书中记载疾病48个,记载动物药75种。

(16)《查诗拉书》

是一本流传在哀牢山地区彝族村寨中较为完整的殡葬祭词,书中论述了不少彝族医学知识,并提出很多卫生防疫及处理措施。

(17)《尼苏夺节》

是一部彝族创世史诗。全诗由10个神话故事组成。该书中还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知识。

(18)《看人辰书》

是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发现的。

(19)《斯色比特依》

是在凉山州发现的一本彝医书。“斯色”的疾病属于汉医学的风湿一类疾病。“斯”是神灵,“色”是游荡。

8.瑶族医药学概论

瑶医药是瑶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治疗经验,独特的民族风格。瑶族民间医生多以盈亏平衡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

历史上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瑶医药的传录方式全靠口耳相传、指药传授、指症传经,在本民族内部自成体系。瑶医认为人体内脏之间、人体内脏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从而维持相对盈亏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盈亏平衡因外界或人体内部某些原因遭到破坏而又不能完全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破坏人体盈亏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瑶医以治疗肿瘤和红斑狼疮而著名,用的多是从广西当地采集的瑶药。

9.苗族药物学概论

苗族地区盛产药物,是历代地方官上贡朝廷的主要贡品。改土归流后,苗族的药物得到较大的发展,这是由于对药物需要的增加,使得药市得以繁荣,许多苗医一方面售药,一方面看病,还进行民族医药的交流,进入市场销售。

苗医药物品种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1000多种。所用药物,疗效很高,且和中医有许多不同。苗医对药物应用的原则来源于生活的实践和几千年的用药经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医很重视药物的功效,苗药在加工炮制及剂型方面,还注意将药物加工,使药物减低毒性,提高药性。民间有“三千苗药,八百单方”之说,事实上不止于此,仅湘西一带,单方达1000多个。

10.侗族医药学概论

1986年药物资源普查结果,侗族药用植物达千余种。目前调查搜集的侗药有687个品种,整理出书的有134个科属,294个品种。这些药物绝大部分是野生植物,对一些贵重或稀有的植物药也进行家种。

侗药蕴藏量大,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侗医药在历史上曾对侗族的生存、繁衍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侗药知识得到不断积累,由单方发展为复方。侗族医药不分家,行医的人既行医又采药,所用药物多数是自采、自制、自用,而且所用药物多为鲜品。侗药的加工炮制简单,用药疗效高,而且具有能降低药物毒性,发挥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

11.土家族医药学概论

土家族仅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对土家族主要靠口耳相传,代代承袭。以口碑文献的特殊形式传承不衰。在实践中探索和经验总结,使之成为形式特殊、内容广博、民族气息浓厚的土家族医药。

12.朝鲜族医药学概论

我国朝医药是在朝鲜族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的理论,结合本民族的防病治病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20年以前,历时50年的民族医药队伍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是自1920年到1945年近25年历史的民族医药普及提高时期。

第三阶段是自1945年开始,至1952年建州初期,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卫生工作三大原则指引下,民族医药队伍得到迅速发展。据1953年国家统计,民族医药人员达720人,进入了延边朝鲜族医疗队伍最兴旺发达时期。

朝鲜民族医学医籍较丰富,其中以《乡药集成方》、《医方类聚》、《东医宝鉴》、《东医寿世保元》为主要代表经典。

三、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1.春节吃团年饭

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此时主妇们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能忘记。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国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共同追求和谐气氛,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中国少数民族各有其春节饮食文化风俗习惯。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蒙古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2.民族食俗

(1)满族食俗

满族人口约982.1万,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满族以稻米、面粉为主食,肉食以猪肉为主,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如满族名菜“白肉血肠”。冬季寒冷,没有新鲜蔬菜,常以奄制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的常吃的菜肴。

(2)蒙古族食俗

蒙古族人口480.6万,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古以畜牧和狩猎为主要经济手段,被称为“马背民族”。蒙古族擅长烤、煮、烧,以肉奶制品为主食,并且嗜饮奶茶及马酒。

(3)回族食俗

回族人口约860.2万,遍布全国各地。主要从事农业,偏爱面食,尤其擅长制作油炸面食。回族是中国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

(4)藏族食俗

藏族人口459.3万,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从事畜牧业,习惯吃青稞炒制的糍粑,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羊肉为主,部分地区有不食飞禽和鱼类的习惯,好饮藏族特有的酥油茶和青稞酒。

青稞:青稞又称稞大麦、元麦,是耐寒、耐旱植物,适合在高原生长,生长期长,营养丰富,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过后磨成面用酥油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中外宾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

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无论你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藏胞出远门,亲友前来送别会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饮料,一般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或工作。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将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罗”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水乳交融,再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可喝的酥油茶了。酥油茶因为有酥油,所以能产生很大的热量,喝后可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酥油茶里茶汁也很浓,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藏族的另一种饮料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大量的青稞酒。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拉萨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5)傣族食俗

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颇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笱,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傣族地匾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凰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喜嚼食槟榔,拌以堙草,石灰,终日不断。

同类推荐
  • 降低血黏度有高招

    降低血黏度有高招

    本书内容包括:警惕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血黏度高是众病之源、有效控制血黏度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血黏度的饮食法则等。
  •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

    本书注重联系当代大学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阐述了健康与心理基本知识、大学环境的适应、学习能力的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等内容。
  • 杨力讲人体保健

    杨力讲人体保健

    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大脑、头发、眼、耳、口、鼻、肢体、胸、背、腰、腹、皮肤,以及五脏等多个重点部位,向读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全新的科学养生方法。《杨力讲人体保健》涉及了中西医保健学、卫生学、生理学、病理学、营养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内容翔实、简单明了,且通俗易懂,是一本健康养生、延年益寿的工具书。
  • 别让食物害了你

    别让食物害了你

    本书结合人们日常饮食的实际,通过揭露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隐患与卫生问题,围绕着日常饮食的搭配,介绍了非常有用的食物禁忌知识,并把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重新进行科学的分析,帮助您了解基本的营养和保健知识,培养良性健康的饮食习惯,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同时针对一些需要重点关爱人群的饮食管理、特殊情况下的饮食方案,均给予细致贴心的指导。本书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易于操作,是现代家庭生活中必备的一本健康饮食安全和禁忌管理全书,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在吃出美味的同时,吃出一生好健康!
  • 现代白领养生计划

    现代白领养生计划

    本书共分3篇12章,详细地讲述了现代白领如何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何保持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以及如何培养愉快阔达的心胸等。
热门推荐
  • 傲娇银毛至尊大大求庇护

    傲娇银毛至尊大大求庇护

    凌小七自认不是个社会三好青年但怎么着也是个没偷没抢没随地撒尿的人吧?长得虽然不是美若天仙但怎么也不影响市容吧?但为甚她就正好屁颠屁颠地跑去坐电梯的时候来了一场电梯惊魂呢?虽然是免费的,但跳楼机的滋味真心不怎么好!
  • 宁可没有璐过你

    宁可没有璐过你

    本故事讲述一个真人的故事,故事并没有感天动地确是真真切切的,希望各位读者都能有好的姻缘结果,时光残忍忘珍惜眼前人,多一点包容勇敢少一点无理取闹
  • 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时光

    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记录了作者在大学时代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感悟;初入社会后每一次体验,每一份收获;选择继续学业时每一次咬牙,每一次眼泪。汗水,欢笑,失落,成长,不断前行就是青春里最好的时光。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世界,以极富才华的笔记录青春岁月,透露出独到的人生理解。感情真挚,语言细腻流畅,具有很强的现代感。
  • 重生成为一把剑的那些事儿

    重生成为一把剑的那些事儿

    “《最强神剑系统》开始绑定,”“等会,什么鬼!诶诶……”“十,九,八,七…………二,一,”“恭喜宿主系统绑定成功!祝宿主使用愉快!”
  • 甄嬛之陵容重生

    甄嬛之陵容重生

    12年前看这部作品就十分同情安陵容这个角色,也不觉得甄嬛善良,关于她重生的作品很多,但是大家好像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安陵容的家世太差了。这也是我在文中一直想法子给他加成的,对部分人物性格进行了微调,但主体不变,我是一个男生视角的女生文希望大家喜欢
  • 守护甜心之冰山公主的复仇计划

    守护甜心之冰山公主的复仇计划

    本来天真的她,却因为转学生的陷害。变成了冷酷无情的冰山公主,准备进行复仇,去外国深造——却遇见了真爱!她们的复仇计划还会继续进行吗?敬请期待——守护甜心之冰山公主的复仇计划!
  • 一卦桃花

    一卦桃花

    朱颜死在三年之前,然而江府昏迷了十年的江三小姐却又忽然精明了。卜算楼为“神斗”动尽脑筋,抬头却盯上了江无妍。江无妍默然:好吧,我是朱颜。我低调……但是为什么她的尸体要从三年前就开始下落不明?凭空冒出的“朱颜”死而复生又是怎么回事!?呜呼哀哉,谁让她活在了自己死后的第三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真实的反法西斯战争

    真实的反法西斯战争

    电视剧上的都是可笑可悲的,可笑的是他们完全把战争拍成一部部搞笑片,可悲的是我们将来的孩子们越来越不了解战争的黑暗与罪恶
  • 圣云

    圣云

    他本是上海滩街边跑腿卖命的小混混。因为一张来自异界的船票,从此走上了另一条传奇之路。想看异能?这里有。想看玄幻?这里也有。想看修仙?这里还有。这里没有什么?嗯……不知道
  • 皖南的秋天有小凉凉

    皖南的秋天有小凉凉

    第一次写小说,希望看皖南的秋天有小凉凉的小可爱们不要介意!………江皖南,京城江家独子,下任江家家主。从小就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小孩。顾秋凉,顾家二小姐,从小就不在于什么名门淑女的称号。在后花园里下水摸鱼,上树捉鸟的事没少干,是京城贵族圈里有名的小霸王!突然有一天,江皖南发现,一直被自己保护着的缺一根筋的顾秋凉要跟野男人跑了!!跑了!!跑了!!还愣着干什么,追啊!!!本文是甜甜中带点小虐的,男女主双洁,不喜欢的小可爱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