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64800000061

第61章 治体四政本下(8)

进书札子

夏之蓉

汉董仲舒曰养士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宋马端临曰汉初博士虽各以经授徒而无考察试用之法至武帝始立学校之官置博士弟子员皆由仲舒发之

臣谨按国家致治之本。首在得人。而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使人不敢冒无实之名。则造就隆而贤才奋。故有其事甚习。其术似迂。而规制不可不详者。太学是也。汉初去古未远。庠序之事。已多阙焉。至武帝时。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乃进太学养士之说。帝善其对。置五经博士。元朔中。复置博士弟子员五十人。考西汉博士入官者。有疏广彭宣夏侯胜辕固后养之徒。博士弟子入官者。有儿宽萧望之匡衡施召信臣之徒。或以经术显。或以干济着。得人之效。于斯为盛。然臣尝有疑焉。太学养士。自汉以后。相沿不废。晋武帝时。太学生至三千人。唐贞观中。广学舍千二百间。宋立三舍之法。生徒来学。日益增扩。而得人不若西汉之隆者何也。所设非所尚。所取非所用。师法不立。而规制不定故也。汉崇经术。尚吏治。举士必问乡评。入官必试实迹。故通春秋即可以决狱。通尚书即可以治河。通周易即可以卜筮。通礼即可以议仪节定郊祀。通诗即可以朝夕讽诵。为陈善纳诲之实。未有不得其用者。其教之也。选名儒为学官。经术行谊。实足为弟子所则效。故博士官虽小。而朝廷大谋议。丞相御史大夫中二千石二千石外。必列博士。引经据古以参其是非。重之也。试补弟子之法。郡国县邑。有敬长上肃政教好文学者。由令相丞长递察之。令与计偕。其核举之严如此。一岁皆辄试。通一经以上及高第秀才异等者。或补文学掌故。或以名闻。诸不事学及下材。皆罢遣之。其考校之精如此。故其时充选甚难。而成材转易。晋唐宋以来。岂不亦崇太学之名。然设博士为五经。而晋则竞趋庄老。设辟雍为实学。而唐则竞尚声韵。设成均为人材。而宋则端工科举之文。晋固不足道也。唐宋规模。彷佛汉氏。而所尚不存。徒为文具。则亦辗转相承。日趋日下而已。古人有言。经师犹易。人师实难。非独人师难也。经师亦自不易。汉之学者。通一经可以用之终身。后之学者。通五经不能见诸一事。夫太学国家所以造就天下之英才。自非德行道义。卓绝于时。而经术文章。可信今而必传于后。未足胜其任也。为之师者。如不过教以科举之文而已。三家之村。一哄之市。亦必有学究焉。成童以上。科名而工摹拟。习见习闻久矣。千里负笈。以观光上庠。听其论说。观其仪范。不过如此。尚足敦教化而造髦彦乎哉。且唐宋非无人也。阳城为师。而世奋于忠孝。胡瑗为师。而士习于经义。其明效大验。亦可已。唐由明经入仕者。不如进士。士皆重进士而轻明经。宋由太学入仕者。虽有上舍释褐。而亦不如进士之盛。其核举考校之法。又不如汉之严且精。此太学储才。所以为虚名也。伏惟陛下稽古右文。于乡会抡才之外。各省学臣举拔贡生暨俊秀之士。得升太学者凡百八十人。较之晋唐宋以来。充入之数若甚减。而较之汉时博士弟子五十人之制。则已增矣。今诚力矫文词之弊。仿经义治事二条。详明规制。其属之经义者。易诗书三礼春秋三传为一科。二十一史通鉴纲目为一科。或专通。或兼通。分为差等。以时稽之。以月试之。以岁省之。合者不合者去。其属之治事者。为田赋。为兵法。为刑为礼为历律。各令自署所长。分条考核。果德艺可观。大司成列诸荐剡。以备擢用。其余一切罢遣。如此则程材实矣。将使参著作之选。必有夏侯胜匡衡施之徒出焉。膺民社之寄。必有彭宣儿宽召信臣之徒出焉。且非独于此也。京师为首善之地。太学诸生。储才待用。则天下党庠术序。靡不闻风兴起。董子所谓教化之本原。不信然与。抑又闻之。汉世太学之制。诸不称者。郡国之滥充。博士之失教也。是在陛下加意而已。

进呈经史二篇

陶正靖

周礼天官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设其参傅其伍陈其殷置其辅

臣谨案注。先郑以殷为治律。辅为民之平。后郑则以殷为众士。辅为府史。以今直省之制准之。殷则今经历理问主簿之属。府史则今书吏也。原设官之初。如经历等职名。本用以检详律令。佐治文书。顾其出身冗杂。人才凡鄙。反不如书吏之熟习也。于是权浸移于吏。而此数官几为虚设。又以书吏之不足寄心膂也。于是别延幕宾。幕宾中之才且良者。十不得一。其余粗习律例。略谙故事而已。而不才之尤者。或蛊惑其官。甚且制之。而与吏表里为奸。如往者田文镜之幕宾邬姓者。威行一省。遍布党羽。此中外共知者。又有近日粤西之幕宾。教其官以杀人灭口。逃窜无获。此见于弹章者。其干法乱政亦甚矣。所以然者。幕宾立身事外。劝惩弗及。是以敢于为非。加以声气交通。香火情熟。凡在上司之幕者。必不肯重绳其下。其或负罪逃窜。望门投止。互相容隐。是则 国家所与共治外者官也。而实非官也。幕宾而已。幕宾之所习者法也。而非法也。因缘为奸利而已。刑名家言。本不足致上理。而又使小人窃持之。欲求化民成俗之效。不亦难乎。往者侍郎吴应棻曾论及此。第欲别设九品掾司。仍是苟且迁就之说。是以格而不行。臣思经历等官。即汉之掾属。唐之幕僚也。然在汉唐时。长官得自辟署。故所用多得人。其名闻于朝。故功罪有所考。其贤者或升朝列。以致通显。故士有所劝。今诚欲除幕宾之积弊。则亦酌复此法而已。试以郡县言之。郡僚宜全置。州县之属宜增置。如所用幕宾之数。其资格则自生监及考满吏。皆得为之。由长官辟署。而闻名于部。不法者劾之。不胜任者易之。其俸禄则取诸其所以延幕宾者。于公帑无分毫费。其功罪则从其长。而以年劳序迁。尤异者许特荐。两司之幕亦如之。督抚亦如之。皆奏名而下诸部。两司以上所荐者。得升印官若府佐贰。如此则幕宾皆乐趋之。而经历等官多得其才。国无冗食之员。官收臂指之助。斯陈殷置辅之义也。柳宗元有言。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方伯连帅。然则经历等官。未可以卑而忽之也。此数官之事治。则居其上者。可不劳而治矣。敢缘经义而罄其愚。惟圣主详择焉。

汉书循吏传宣帝尝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无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臣谨案汉循吏之治。实足以厚民生而兴教化。为后世所莫及。其故何也。自罢侯置守。而天子所与共治天下者。太守而已。其下乃有令。令以民情白之守。守以闻之天子。是天子与民相隔无几也。其后增置节镇。为控制计。非为牧养计。至于大官猥多。则守令之承事逾难。而民情之壅隔逾甚。虽有为民请命之吏。上司且层累而遏抑之。凶荒待赈。往往稽缓。讼狱驳诘。动淹岁时。此吏治之所以不如者一也。汉时太守之权最重。其兵得自将。其僚佐得自辟。吏民罪非殊死。皆得自决遣。苟得其人。则千里之内。令行禁止。盗息民安。诚权重之所致也。夫权重固易以为非。亦易以为功。权轻则不能为非。亦不易为功。其贤者苦心干济。功不其半。其中才则谨自守。而文深猾贼之徒。倚法为非如故也。是谓轻于责功而重于防非。此吏治之所以不如者二也。汉世迁除之法。虽不能详。考诸史传。或县令征拜议郎。议郎出为太守。太守入为公卿。阶级无多。故久任之而不为淹滞。位遇已重。故人安于职而不萌苟且。今令循资格至太守。远者须数十年。精锐之气已消。戒得之患已及。固无足与共治矣。而其超资躐序者。又多得巧利捷给之才。徒长营竞之风。无补敦庞之化。此吏治之所以不如者三也。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宣帝又以太守为吏民之本。观于哀平以后。而吏民讴吟思汉。用启中兴。则吏治之明效也。夫治外之权。固不能不重。而假之于节镇。职名尊而统辖广。不免有隔膜之视。甚至有尾大之惧。此魏晋至唐。所以为失也。若归之亲民之吏则无虑此。此汉制之所以为得也。自三代以后。享国久长者。惟汉唐宋明。其为治亦互有得失。若以治外之制言。臣窃以汉为最近古矣。

进讲经义折子乾隆三年

彭启丰

行爵出禄必当其位

臣案盛夏之时。发生方遂。大君行庆赏之典。所以顺天时也。大尉。先儒以为秦官。杰俊谓有才。赞则引而升之。贤良谓有德。必遂其行道之志。长大谓有力者。则举建而用之。然犹恐有滥及也。故申之曰。爵必当有德之位。禄必当有功之位。书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记曰。爵人于朝。与众共之。人君驭臣之柄。莫大于此。设有不当。而徇一[己](已)之私好。则必无以正朝廷。正百官也。臣愚窃谓所以使之当其位者有三焉。一曰尊宰辅以崇其体。二曰恤臣以达其情。三曰久任使以专其职。明良之世。泰交一德。君不疑其臣。而臣自不欺其君。至于惩大臣之专擅。戒情之朋党。此为夫主威不立。庶政不修者言也。若夫英明素着。躬亲万几。宵旰忧勤。无时或替。其左右之大臣必有耆艾硕德。从容朝廷之上。以培养元和。自能汲引善类。扶植忠良。故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既知其为贤。则布以腹心。隆以礼貌。此国家体统所关。而凡陈力就列者。皆有所倚重矣。至如小臣。虽仅邀一命之荣。沾代耕之糈。未能当大任。与大议。然自其读书稽古之日。积思展布。亦已久矣。今日之小臣即他日之大臣。故圣王每优恤而厚期之。其厚期之至意。尤在作其敢言之气。有时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不可以位卑言高为罪也。台谏之官。以言为责。固当责以尽言。即翰林曹郎亦宜令分班陈奏。讲明经术。敷陈庶事。朝廷耳目既广。自能赞成清明之治。臣下支体辐辏。亦摩厉而不至于废。此安坐而获用人之至计也。天之生材。至不齐也。人之抱才。不相假也。有娴于文雅。未必能理刑名者。即如虞廷诸臣。兵农礼乐。各有专司。一官终身。不易其任。若甫履其地。旋改而之他。叩以政务。必茫然莫辨。亦有明习其事。而不肯精心办理者。夫既定三载考绩之典。则黜陟幽明。约以三年为断。非有大故。不轻去位。俾人与官相习。官与事相宜。推之郡邑守令。有民社之责者。使果吏习而民安。宜仿古者增秩赐金之制。即有殊擢。亦不迁其地。则惇大成裕之风。与明作有功之效。相济而成矣。古者累日以致贵。积欠以致官。铨之法。莫善于简要。莫不善于烦琐。删订册籍。判别岁年。吏书不得颠倒其间。而后画一可守。况人才之造就。亦必优游渐渍。俟其有成。苟非有奇材异能。震惊侪俗之望。宁循循焉守资格而不变。既可免壅滞沈沦之叹。亦足息觊觎奔竞之私。履之象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礼之为。秩然不可紊。能使民志宁一。官人者亦较量先后。秩其次第。则章程厘然。志气恬然矣。凡此三者。要在人主之一心。公平正大。悉去偏私。举错自得其当。乾坤之量。无不覆载。日月之明。无不照临。所谓正其本万事理者也。书曰。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四时皆然。不但盛夏之月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霹雳游侠

    霹雳游侠

    豪客大酒店的副总古晨风因为车祸意外穿越回到大学时代,变成悲催小少年,然而天降奇石,使其异能觉醒,超级模仿,唱《天意》让华仔难辨真假;透视眼,澳门赌场大败赌王;顺风耳,做特工不需要窃听器……得如此奇物,定招来杀手疯狂追杀,可是他不但没有被杀手吓倒,反而利用了奇石之力纵横霹雳,游侠天下!(内容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仙隐志

    仙隐志

    上古时期,人族打败妖族君临天下,立九州世界,儒墨道法,更有阴阳、纵横、兵、医,后又立佛家,更有旁门左道。千年大劫来临,妖族复苏,魔族来临,更有……,儒家弟子陈一轩,踏入修行界,且看他如何在这九州世界修行正气,成就大道。
  • 君忆桃夭

    君忆桃夭

    她,本是汜水岸边的小小桃妖。在少女一生中最美的那年,她狼狈跌入江边,却偏偏遇见了年少俊美的他。而他,本是受尽世人唾弃的宁王府世子。却用他那还稍显稚嫩的身躯,默默背负起常人所难以承受的一切。他只能被迫低下原本高贵的头颅,隐忍,再隐忍。曾几何时,午夜梦回,他以为,他和她,能够长相厮守。可是有一天,当重回光明的那扇门訇然中开,与心爱的女子两项抉择,同时摆在眼前。他,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君忆桃夭》玉锦绫罗著
  • 宝宝是个奶团子

    宝宝是个奶团子

    在上辈子,被狠心的亲妹妹一刀一刀活活折磨至死。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让她这辈子也无法忘记。唐宝儿死也没有想到,她的好妹妹是想要她那颗健康的心脏,去救一个陌生人。唐宝儿来到这个大家庭已经半年了,这半年里她已经知道了自己身在哪里,也看惯了帅哥美女。唐宝儿在自己的玩家屋里玩,刚翘班回到家的唐爸,就来到了宝贝女儿的玩具屋里,一把抱起自己家奶香奶香的小团子就是一顿亲,然而我们的唐总全然忘记了还被他留这公司处理事情的助理。唐妈收到学校的通知说,唐宝儿欺负了别人,还把别人打了,唐妈马上到学校说:“谁欺负我的宝贝女儿了”。大哥说:“我妹妹那么可爱,绝对不可以打人的”。二哥说:“那个小子不要命了欺负我妹妹”。三哥说:“你们这个学校校长不行要换”。四哥说:“当我们唐家没人了吗?敢欺负我们的小公主”。五哥说:“我妹妹全天下第一柔弱,不可能打人的,就算打了人也不可能是她的错”。唐爸说:“宝儿手疼不疼啊,爸爸看看”。唐爷爷:“……”唐奶奶:“……”其他人:“你们家唐宝儿,天下第一好”。唐家人:“对”。其他人:“……”
  • 俩个青梅竹马

    俩个青梅竹马

    【樱兰高中&圣樱贵族大学】夏洛汐青梅竹马叶铭辰温柔,霸道魏曦晨调皮,恶魔夏洛汐帮助朋友送情书给叶铭辰……叶铭辰有些意外看着她说:你写的?夏洛汐连忙回答他:不是我的…上面写了名字你自己看吧。叶铭辰听到回答皱了皱眉说:你还回去吧!我不要!叶铭辰:如果是你的话@夏洛汐该多好……
  • 少年时鲜衣怒马

    少年时鲜衣怒马

    长安城,杏酒楼,一眼钟情。边城叹,故人绝,是意难平。她,堂堂小妖王,上天入地,持剑江湖,唯对情字难以割弃。他,落魄少年郎,少年成名,功成名就,唯对她无可奈何。薛依与白迟的江湖传闻,世人常言,情深抵不过人妖殊途,缘分奈何不过世俗目光。从长安城到边城,一路行山踏雪,那些时光曾经相伴相行的他们,终是成为了旁人的闲聊话语。“那是我最爱之人,我只想看着他此生功名绝世,这便足矣。”
  • 他的陈栖

    他的陈栖

    所有人都在奔往自己最向往的人生,只有顾珩之在奔向陈栖的世界这条路上,无法自拔,没有回路,没有尽头。
  • 画堂人静梨花白

    画堂人静梨花白

    乔雪,一名壁画修复师,一朝穿越,她与他在异世相遇,那一年,他们天真烂漫曾少年。她是他的绘画启蒙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对她情根深种。多年以后,他画技卓绝,无人能及。却不料遭有心人构陷,他与她渐行渐远。最后亦他因为她而神消玉陨。
  • 学识的力量

    学识的力量

    穿越成了一个佃农,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雷佳没有魔法天赋也没有斗气天赋。上天只给了他无尽的书藏和无尽的时间。八年生活在异界,却在学识空间中度过了八十年。长年累月的读书让雷佳觉醒了不同于魔力,斗气,自然之力的全新力量—精神力。然而在弱小时,新的力量只会带来灾祸。雷佳不想隐忍,他只能从零开始!
  • EXO之我又遇见你

    EXO之我又遇见你

    被anti沐泽陷害后,居然神奇般的重生了,重生之后决定开始报复,同时与EXO擦出非一般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