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38800000033

第33章 影像美学:回溯与展望(5)

推广国语在民国时期便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被国民党政府视为涉嫌地方分裂主义而加以压制。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进入有声时期,国民党电影审查制度便规定电影中的对话必须使用国语,明令禁止方言电影。新中国倚重大众文艺作宣传,在政策上对方言和民间传统较为宽容,强调对传统进行改造和利用。民间传统,至少在名义上得到了官方话语的鼓励,成为电影改编的合法资源。对戏曲传统的继承和改革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文艺界的主要任务。1949年11月,中央文化部即设立戏曲改进局,着力将“旧戏曲”纳入“新文艺”。毛泽东于1951年为新成立的中国戏曲艺术研究院的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成为官方戏曲改革的标尺而得到大力宣传,但因“推”字本身意义上的含混,可作“推翻”或“推进”解释,对其不同的诠释也带来了许多混乱和矛盾的处理。简单粗暴的行政干预导致五十年代初期大量旧戏被禁,一些传统戏曲形式和私人剧团在国有化进程中濒临消亡的境地。至五十年代中期,经历了初期大规模禁戏而导致地方戏衰弱后,戏曲改革在意识形态上开始松动,艺术家们得到官方鼓励去挖掘地方戏传统,并将舞台表演改编成适合现代传媒的电影剧本。1956年,浙江昆剧团将传统名剧《双熊梦》改编成《十五贯》进京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不仅“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而且引发了全国各地对传统剧目的改编热潮。许多传统戏曲剧目被收集、改编、拍摄成舞台艺术片,一些剧目还被改编成非戏曲形式的叙事电影。据学者都文伟统计,1949年到1976年间戏曲艺术片占全部影片生产的20%,尤其以1956、1957、1959、1960、1962、1965和1976年最为多产。参见WenweiDu,“XiandYingxi:TheInteractionBetweenTraditionalTheatreandChineseCinema,”ScreeningthePast11(2000)。官方政策鼓励对传统表演形式和技巧积极借鉴和保存,以满足当地观众的娱乐需求,也便于新的意识形态的传播。方言喜剧电影正是在这种新趋势下应运而生,1956年到1963年间有超过十多部的方言喜剧被拍成电影,尤以改编自喜剧传统丰富的上海滑稽戏和川剧为多。其题材风格和喜剧手法既不同于五十年代中期的社会讽刺电影,也与大跃进时期诞生的歌颂性喜剧大异其趣。受剧场演出的影响,这些方言电影往往由舞台喜剧演员出演,他们中的许多人专善丑角,影片的叙事多由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的喜剧表演来驱动。虽然方言喜剧回避了吕班《未完成的喜剧》式的对当代社会体制的直接批评,但与歌颂性喜剧完全取消社会讽刺相反,方言喜剧往往依赖讽刺和夸张手法谴责旧社会的黑暗或展示人的弱点如何为新的社会主义理想所转化。一度从中国银幕消失的傻瓜、骗子和促狭鬼的角色也回归银幕,许多民间幽默因而得到保存和传播。

对传统地方戏的改编表现出地方传统、民族电影工业、跨地区跨国际观众之间非常复杂的互动关系。有些基于特定语言和社会背景的幽默无法翻译成其他语言而不损失其喜剧效果和文化记忆,但以形体动作、误会巧合等手段构建的喜剧情境较有普适性,相对容易移植到其他语境。因此,改编自地方戏的电影,有的直接以原班人马、原方言演出(如《三毛学生意》),有的改编成故事片以普通话演出(如《乔老爷上轿》),也有的被成功移植到其他方言语境生根发芽(如下文要分析的《七十二家房客》)。同一部影片配以不同语言或方言音轨在不同地区播映的现象也颇为常见(如《满意不满意》以方言版和国语版发行)。方言电影的传播因此得以突破区域限制,而为更广泛的观众所接受。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海外放映也很活跃,据地方戏改编或以地方风格创作的电影对移居海外的离散社群无疑有着安抚怀乡情思和满足家国想象的吸引力,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海外华人文化创作以及身份构建。比如1955年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影片《天仙配》就在海外引起轰动,以致港台电影界在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出现了大量黄梅调影片。而楚原1973年根据上海滑稽戏改编的《七十二家房客》更是使得衰退的粤语片起死回生,至今仍不失为香港人诠释香港精神,构建集体记忆的重要参照点。着眼于方言喜剧这一特殊电影类型,下文即以《七十二家房客》的文本历史为例,试图梳理《十七年》时期区域性文化、国族文化、离散文化之间复杂多义的关联和互动。

“七十二家房客”一词最初出现在战时的上海,泛指严重的住房短缺迫使许多家庭共用一个住宅单元的社会现象。狭小拥挤的日常空间中四方杂处产生的摩擦被上海的独角戏演员发掘,编出一系列以“二房东”与房客之间的矛盾为中心的喜剧段子,一时非常流行,并在电台系列播出。上海电影先驱郑正秋的儿子郑小秋在1950年即选用最流行的几个段子,由一家香港电影公司投资,合作滑稽剧团(大公滑稽剧团的前身)原班人马出演,拍摄了所谓“滑稽巨片”《七十二家房客》。该片今已不存,但据当时的影片广告和演员回忆,该片试图把几个流行的滑稽段落纳入一个反间谍的叙事框架,但未能创造出一个连贯的故事,因而没能引起多大反响,很快即湮没无闻。在1958年戏曲改革的鼎盛时期,原剧团的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沈一乐执笔将原来松散的喜剧段落改编成完整的滑稽戏剧本。经多次修改后,剧本于1962年发表单行本。这个公开发表的剧本成为后来各种电影和舞台改编的基础,漫画家张乐平为剧本设计的人物造型也为后来的电影版所借鉴。受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原本喜剧化但并非敌对性的二房东与房客之间的日常矛盾被强化为阶级对抗,但喜剧性也因为矛盾的尖锐化而得到强化,许多经典的传统段子也被纳入其中。和同样根据滑稽戏改编的《三毛学生意》一样,基于上海这个多方言移民城市的特点,《七十二家房客》的剧本也为角色设置了各种不同的身份和口音,比如警察“369”来自山东,金医生为绍兴人,卖梨膏糖唱“小热昏”的杜福林是浦东人,小皮匠是苏北人。这种语言上的多元既反映了战时淘金者和难民充斥混杂的上海真实状况,也如杨慧仪(2005)所指出的,体现了新时代既多元又在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下统一的“人民”的概念。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上海移民历史的一个结果,方言是持方言口音者的出身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外在标志,往往与社会对特定区域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相关,可以轻易地引发联想。方言和口音成为社会界限的听觉标志,为讲不同方言的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喜剧冲突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使用方言可以轻松调用不同社会群体的定型形象和身份联想,创造直接、熟悉和热闹的口头笑话,大大提高喜剧效果。

1962年滑稽戏版《七十二家房客》在上海的演出和剧本单行本的发行很快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国内外同行的注意。剧本发表后仅一年,珠江电影制片厂(简称“珠影”)就在香港鸿图制片公司的投资下将其改编成同名的粤语电影。导演兼编剧之一的王为一是苏州人,但迁居广州多年。他与广东本土作家黄谷柳合作,将原本上海特色的场景移植到一座匿名的广东城市,启用粤剧名伶出演,背景是广式建筑和城市景观,配以独特的广东音乐,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全粤语对话。滑稽戏中与上海移民史相关的语言多样性让位给符合岭南社会相对稳定一致的通用语——广东口语。珠影将样片送到北京审查时还配备了一名翻译。影片在导演艺术和表演上的成熟精致得到了当时文化部部长夏衍的激赏。经协商,珠影与上海大公滑稽剧团(简称“大公”)达成协议,对大公在内地非粤语区的演出权进行保护,而只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地区发行影片,一直到“文革”后才有普通话配音版发行全国。这种以方言为基础的地域性电影生产和消费模式与民国时期对方言电影的明确禁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呈现出十分复杂多变的文化机制。这种将当地观众和全国观众区别开来的做法也显示了民族主义的矛盾性质。这些方言电影的地方风味说明其目标受众主要是区域性的,但多音轨版本的存在证明了当时电影工业在有意识地努力为本地观众创作的同时也着眼于更广阔的市场。方言的日常性、通俗性毫无疑问加强了喜剧的语言幽默,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统一的、标准的、同质化的民族共同语形成挑战。但也应该指出,这种鼓励区域性电影实践的政策有其国家民族主义的动机,那就是通过国家内部的文化移植创造出一个想象的民族共同体。正如一些研究民族主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学者所指出的,多样化和异质性结构可以更有力地描绘一个统一的国家。SusanBlum,“GoodtoHear:UsingtheTropeofStandardtoFindOne’sWayinaSeaofLinguisticDiversity,”inMinglangZhou,ed.LanguagePolicy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TheoryandPracticeSince1949.Norwell,MA.: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4.pp.123142.而通用语的使用可以使得被压迫阶级的集体属性凸显,容易为持统一语言/方言的更广大的群体所认同。通过改编和配音,方言喜剧得到跨越地域边界的发行传播,生活在一个方言区的人会因此而感到与住在另一个方言区的人不同程度上的连结。这种实践可以帮助叙述、想象和欣赏一个现代而多样的国家共同体。

王为一的《七十二家房客》在当时的大陆电影界尚未来得及引起太大反响,就因不久后爆发的“文革”而被批判埋没,但通过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的发行,影片在香港电影界和东南亚戏剧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周星驰的《功夫》中就有对该片场景的戏仿。而上海滑稽戏剧本也引起了香港和东南亚剧场的兴趣,在香港和新加坡都有改编成粤语和普通话的版本。1973年邵氏公司的楚原根据香港影视话剧团演出的舞台剧将其再度改编成电影,以当红影视明星的豪华演出阵容,将场景移植到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并暗讽七十年代初的香港时弊,深得观众认同,成为当年票房冠军,成功止住了粤语片自五十年代就开始的颓势,而且成了当代香港对香港精神集体记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楚原的版本更接近上海滑稽剧版,以粤语对话为主,但也夹杂着来自大陆移民的方言,比如替人洗烫的上海婆,来自山东的金医生,既符合香港日常生活的现实,也很好地利用了演员(如来自上海的沈殿霞)的个人特色或喜剧剧情需要(如口音引起的误会)。七十年代初香港都市居民有着与上海类似的住房短缺、众多移民拥挤在大型公共屋邨、警察腐败、当权者滥用权力的经历,如此一个讲述租客联合起来、守望相助、共同反抗邪恶房东和腐败警察(在权者滥用其权力的象征)的故事很容易引起本地观众的共鸣。方言中的幽默和讽刺较普通话更为丰富、多彩和尖锐,直接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相关,加强了电影的喜剧性和亲切感,但更重要的是,也成为在殖民地语境下被边缘化的香港华人自我嘲讽,寻求身份认同的象征。方言的使用凸显了香港移民的离散处境(diasporicsituation)。生活在香港的华人,既与祖国大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必须团结起来,在英国殖民地与有权力者谈判他们“租客的权利”,塑造自己的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说,获得巨大成功的楚原版《七十二家房客》可以进一步解读为香港的一个缩影和寓言,指向殖民地社会中的华人如何理解和应对他们“租客”的位置和自我身份的表达。

诞生于上海的“七十二家房客模式”(我称之为“街坊喜剧模式”)成了香港粤语片长盛不衰的一个参照点,滑稽戏版和粤语版的《七十二家房客》至今仍在沪、粤舞台及影视节目中常演常新,是华语电影跨区域跨语际交流的一个成功范例。当代香港电影对王为一版和楚原版多有致敬,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新难兄难弟》(1993)、《功夫》(2000)、《七十二家租客》(2010),以及最近几年的《我爱香港》系列。街坊群戏不仅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喜剧设计,而且成为身份协商的舞台。随着人口结构和社会整体变化,香港已经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降变得更加本土化,香港电影越来越多地在本地树立起疏离于祖国文化遗产的独立身份。对香港的表现,已从五六十年代的“南北和”系列和《七十二家房客》中多方言/语言的典型移民城市,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单语种化。粤语以外的其他语言,虽然也偶尔存在,但一般都是与外国资本所代表的神秘的、具有威胁性的、异化的力量联系在一起。例如罗启锐2010年的怀旧电影《岁月神偷》中英语代表着殖民权力和社会不公;叶念琛《七十二家租客》对楚原版的开头片段翻拍,请已故的沈殿霞之女郑欣宜以同样的方式扮演上海婆,台词却用了广东话,而不似原版用上海话。以类似楚原版的方式,片头也用了一段字幕开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个狮子山下的城市,经历几许春秋风雨,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故事的精彩不单在于情节,最动人的,是当中那份奋斗与互助的精神。岁月无声消逝,山下华灯愈夜愈璀璨。城市面貌随年月变迁,狮子山下的精神与情怀,却依然未变。”画外音更以口语强调了“香港人齐心创造出来的传奇”,“你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这部戏属于大家,属于每一个香港人”。

因为篇幅和时间关系,本文不及展开作文本细读,但希望通过对《七十二家房客》文本历史的大致梳理,勾勒出华语电影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方言问题以及影视戏剧的跨语际传播现象,以期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4.“他者”的想象

同类推荐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曲艺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曲艺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 世珍拾羽

    世珍拾羽

    我喜欢一切美且好的事物。每天清晨,当我从一夜憨实的睡眠中自然醒来,睁开双眼,透过卧室那半敞的门扉朝门厅望去,目光一定会落在那柴木嵌老花板的柜子上的雕漆剔红花好月圆圆几上,于是,我一天的好心情便宛如圆几上那丰满的牡丹花般灿烂起来。感谢上帝,把这些我心目中美且好的事物送到了我的面前,让我与它们,不,它们与我朝夕相伴,使我这颗曾经和很多人一样的心几乎很少再纠结、挣扎、烦躁、不安。想到它们,我的心便如母亲般柔软,充满温暖和感动,因为,我爱它们。有人说,收藏是件奢侈的事,我从来不觉得,当然,我也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这点玩意能算作收藏。细想想,收藏一词多少是有些狭隘的,收到了,藏起来,有什么意思呢?
  • 重要的是音乐:充满癫狂、药物与钢琴的前半生

    重要的是音乐:充满癫狂、药物与钢琴的前半生

    詹姆斯·罗兹6岁时被学校体育老师强奸了。不止一次。三十余年过去了,他依然被这一事件纠缠。在这本书中,他毫不掩饰地讲述了自己人生里每一个灼热的细节:性侵、借毒品和酒精逃避、自杀、精神病院里的强制治疗;初恋、婚姻、孩子的降临、离异、再次恋爱……。但真正让他与众不同的,是音乐。10岁时,在寄宿中学读书的罗兹听到了巴赫的《恰空》,之后疯狂地自学钢琴。音乐和钢琴陪伴着他,经过了数次重大身体修复手术、艰难的学生时代、低落阴沉的心理状态,还录了唱片、开了演奏会、写了这本书。音乐,是他的救赎;音乐,可以救命。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戏曲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戏曲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 陶器、陶俑鉴赏及收藏

    陶器、陶俑鉴赏及收藏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热门推荐
  • 南风吹熄生命烛火

    南风吹熄生命烛火

    现在是2017年,他15岁,她20岁,林楠经历的第37年。她是国家舞剧院的成员,拼命争取到一次演出首席的机会,却猝死在舞台中央。那年是2019年,她22岁。他于2002年出生,带着22年的记忆。他们同时存在着,似乎命运想让他见证自己的死亡。但,他不会允许这一切发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变妻记

    变妻记

    一对闪婚的90后夫妻在婚后发现彼此的新鲜感下降,在老公毕君荃的胁迫下,老婆吕玤玤被迫参加了老公联系的换妻活动。谁知在去参加活动当晚,车子撞到了一个奇异的老人,这对年轻的夫妻进入了对方的身体,而这时却发现妻子已怀孕……奇异的夫妻生活从此展开了……
  • 天域之花落花又开

    天域之花落花又开

    女子已经没有多余的力气说话。她将体内仅剩的灵力全部注入到小塔内,然后轻轻一推,小塔便迎向了噬魂铃。随着两两相撞,激起一股强大的灵力波动,层层光晕冲破天际。胡血媚得意地看着这一幕,在她看来,如今的贱人就算使劲浑身解数也不是噬魂铃的对手。但下一秒,无情的事实打破了她的幻想。女子的真实目的根本就不是对付噬魂灵,而是她!电光火石间,两具身体同时炸开。一时间,废墟之上,血肉纷飞。片刻后,一切归于平静,包括那小黑塔和噬魂铃也不见了踪影。读者群qq:2550255346
  • 灵徒的成神之路

    灵徒的成神之路

    少年林竹,中年古云霄,老年叶无锡,万灵为主,元祖,武神,灵梦,圣主,极仙,为各大陆的最高统治者,世间仅有五大强者。万灵大陆众生云集,因四分五裂,仅仅诞生出了元,武,灵,圣,极五大力量阶段。而万灵大陆力量最强阶段为创世级,众生级,道仙级,战神级,万灵级。
  • 顶级预言师:腹黑帝王恶魔妃

    顶级预言师:腹黑帝王恶魔妃

    她是异世穿越的新新人类,一手占卜术使得出神入化;他是赫赫有名的妖兽之王,却万毒缠身命不久矣。都说她可窥破天机,但独独看不破他的命数;都说他高傲冷漠,为了区区解药对她百般忍耐。当绝情的两人都已动心,故事又会怎样曲折?
  • 斗罗大陆之先天无敌

    斗罗大陆之先天无敌

    斗罗大陆,一个充满着各种神奇传说的大陆,且看如果林阳逆转结局,走上人生巅峰!
  • 闪婚萌娇妻

    闪婚萌娇妻

    她是落魄千金,他是名门少校。一次邂逅,他将她吃干抹净。本来就无情,又何来谈爱?在床上,你情我愿。在床下,互不相识。一纸婚约,将两个人死死牵在一起。“你爱我?”他冷笑。她不语。“你认真了。”转眼就见他拥着前任出现在各大媒体面前。她捂着受伤的心,冷笑。她约前任,传绯闻。他将她压在床上,说,你和他们是什么关系?她笑。OK,不说是吧,做到她说。喂……你……混蛋!
  • 重生第一嫡女:绝宠世子妃

    重生第一嫡女:绝宠世子妃

    苏云月,世人眼中皎洁的明月花,因错爱一人害死全家,更连累了旁人,幼子惨死,她亦含恨而终。再睁眼,她眉眼清澈明亮,锋芒半藏,再不是那没脑子的无知花瓶。……“主子,小报说您快死了,世子妃要跟你和离,几位皇子已经赶来世子府抢人了,还说您要是不写和离书,他们就送您去见阎王,主子您倒是快写啊……”某美男眯着凤眸看着端坐在跟前优雅喝茶的某小报创始人,似笑非笑:“爱妃玩的可还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