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68200000015

第15章 “最是文人不自由”(1)

王龙

前几年,一股莫名其妙的“陈寅恪热”刮遍神州时,介绍陈先生的书籍文章洛阳纸贵,“身后是非谁管得,文人争说陈寅恪”。陈寅恪作为一种文化转型时期的人格符号,其身体苦难与文化苦难奇异地聚于一身,用其传记作者陆健东的话说“为中国学人提供了一种在文化苦恋及极浓的忧患意识煎熬下生命常青的典范”。“独立思想,自由人格”这八个石破天惊的大字,言则易也,陈寅恪先生却以历尽劫波、半世寂寞的代价践行不渝。陈寅恪世纪苦魂的形象与硬骨凌霄的精神,令许多文化人望洋兴叹,津津乐道。

在谈论陈寅恪的文章中,易中天先生的《劝君免谈陈寅恪》是一篇较为突出之作。这篇文章的特异之处,并不在于易先生开顶风船的姿态,敢于在众人一片顶礼膜拜声中当头棒喝,引人侧目,而在于易先生对陈寅恪的一生追根溯源、抽丝剥茧,以严谨的逻辑与绵密的分析,直指读书人心中最后坚守的那点学统尊严,即所谓“独立思想,自由人格”真正的现实可行性。易先生指出,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总是“毛”,总是想附在某张“皮”上,就因为他们总想有意义。在中国,纯粹的知识、学问,从来就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它服务于现实,比方说能够安邦治国或者富民兴国时,才被承认为有意义。中国的读书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济世热衷于做官?就因为只有这样,“无意义”才能转换为“有意义”。所以,与其说中国知识分子有一种“政治情结”,不如说他们有一种“意义情结”。

易先生的文章洋洋万言,其核心思想则可引用文中一段表述:

无愧于知识分子的称号,就得坚持独立立场;要想坚持独立立场,就不能附在某张“皮”上;要想不附在某张“皮”上,就不能太在乎意义能不能实现。但意义如果不能实现,即等于没有意义。因此,当我们决定选择和坚持“自由思想,独立精神”时,就得先问自己一句:你能不能豁出去连“意义”都不要?

易先生的追问可谓毫不留言情,一针见血。最直逼人心的就是这一句“但意义如果不能实现,即等于没有意义”。因为在易先生看来,包括做任何一种学问或者事情,有没有意义,不是你自己个人说了算的。要么是社会大众说了算,要么是权威人士说了算。只有当他们认可了你的意义,你的所作所为才是有意义的。显然,这就必须以他人的是非为是非,以他人的标准为标准,哪有什么“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初读此文,脊背冒汗。以吾辈识浅才疏,尚知在今日之中国的特殊语境中,启蒙大众、改造国民性格之途何其任重而道远。而易先生的这种“消极”论调,无异于鼓励本来就甚嚣尘上的“犬儒主义”更加大行其道。人人都明哲保身,只管自扫门前雪,去做所谓“有意义”之事,无视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关心公共事务的美德,何来国家与民族之进步?再说了,写文章做学问难道非要排班站队,非要不黑即白吗?如此公然倡导读书人骑墙苟且,丢掉责任担当,岂非误导来者?

我对易先生略有所知,他似乎并不缺少古道热肠,侠肝义胆,尤其是野夫生形象。我只能理解为易先生作为过来人,学界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他对人情世态有切肤之感,对思想风险更有老吏断狱般的洞彻心明,故而语重心长地告之来者三思而行,以免将来连根小板凳也没得坐。

易先生的文章并非全无道理。因为陈寅恪先生自己也说:“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他那样一位旷代大儒,只因傲骨不折,拒绝康生登门求见,就导致呕心沥血的著作“盖棺有期,出版无日”,后来历次运动中更是动辄得咎,在悲凉彻骨的心境中熬尽残年,自叹“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学者夏中义总结道:“事情很明白,当你不思依傍权力,则权力所支配的种种恩惠也就不再赐你,而其制控的诸多不便或不幸倒可能如鬼魂缠你。”(《九谒先哲书》)。试想,陈寅恪先生肩头扛着一支如椽巨笔尚且落得如此下场,至于才疏学浅的吾辈小民,肩上拖着一家老小的坛坛罐罐,还能象易先生讲的那样“豁”得出去吗?

不过思之再三,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写作也好学术也罢,如果不去追求那点“意义”,这件事本身还有“意义”吗?易先生虽然没有下结论,但他的逻辑走向显然是,凡是不能附着在某一张皮上的知识分子,大多数将导致“没有意义”的结局。他自始至终没有说清楚什么才叫“意义”?没有“意义”的话是否就永远沉默不语?换个角度说,即使此时有意义,是否代表彼时还有意义?此环境下的“意义”,到了了彼环境下还有“意义”么?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比如易先生讲到的冯友兰也是海内大儒,他的理想是要成为“当代中国的孔夫子”,成为当局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首席顾问。为登“天子堂”,急于做“有意义”的事情参加了“梁效”写作组,结果顺了第一回,就难免第二回、第三回。结果,一路顺将下来,冯先生几乎已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最后,“国师”没当成,反倒当了“梁效”,颇为情义所不容。

读书为文,到底该不该去追寻那点“意义”呢?正好最近我因写作之故也重读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本书。书中陈息肠热,掩卷长思,似乎正好回答易先生的“意义”之问。第一位,是“又红又专”的汪篯。l95S年,中共中央成立的历史研究会决定设立历史研究所,政府希望身在广州中山大学的陈寅恪能够北返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但陈寅恪不为所动,他在致朋友的信中说道:“弟畏人畏寒,故不北行。”有研究者说,一个“畏”字神形俱现地表达了陈氏的思想与感情。当中国科学院高层正为派谁去赴广州劝说陈寅恪颇为踌躇时,正在北京马克思列宁学院学习的年轻学者汪篯得此消息,主动请缨,欲充当南下劝说的“使者”。这个请求让正感左右为难的郭沫若等辈大为惊喜,当即表示准与此行。于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崭露头角、风头正健的“明星”汪篯,作为“特命全权大使”,怀揣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与副院长李四光亲笔签发的两封“重量级”手谕,带着志在必得的信念,于l95S年ll月中旬踏上了南下的旅程。

汪篯与老师陈寅恪的深情厚谊非同一般。他是陈研习隋唐史的弟子中才华相当突出的一位,从二十二岁便开始追随陈寅恪,悉心研究其治史方法。并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辅助清华园里的老师陈寅恪著述,吃住都在陈家,与老师朝夕相伴,深得陈之治史方法真传。一直对陈寅恪行文格式甚有心得、并刻意模仿的汪篯,后来竟可以很娴熟地将文言体的叙述方式转化为白话文,其流畅潇洒别具一格。

此时的汪篯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已然是一名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建设新社会的狂热激情和一名革命者的满腔热忱,正让他全身贯注着一股“新人”的无穷动力。对新时代的顺应,又使他从思想到了语言都发生了深刻的巨变。这与向来具有“旧我情结”的陈寅恪可谓格格不入。

当汪篯于ll月2l日抵达广州后,仍像五年前在清华园那样,毫不见外地直接住进了陈寅恪家中。殊不知,陈寅恪和汪篯无论是思想还是对社会的看法上,此时都与五年前大不相同了。年轻气盛、不明就里的汪篯在陈宅住下后,口吻“、”教育开导的口吻“,”不知天高地厚“地向陈寅恪进行严肃的政治味十足的谈话。先前的得意门生如今居然用这样充满”时俗“的语气和自己说话,此举令一生不问政治的陈氏勃然大怒,竟脱口说出了”你不是我的学生“的激愤之语。遭此棒喝,汪篯才于惊愕惶恐中头脑稍微清醒,但师徒已经反目,挽回已无可能。师徒会面连续两天,陈寅恪”怒骂“那些与他相熟、并加入了民主党派的朋友,称之为”无气节、可耻“,比喻为”自投罗网“,未免没有指桑骂槐之意。汪氏只好灰头土脸地搬出陈宅到中山大学招待所暂住。后来尽管汪篯做过许多亡羊补牢式的努力,陈寅恪怒气未消,总不释然。陈寅恪北返之事,也因其坚持”允许研究所不学习马列主义“的固请而流产。他在致中国科学院的答复中说:“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这既是对科学院的答复,也可看作是对汪篯发怒的一点缘由吧!

这次会面后,汪、陈师徒再没有见面的机会。可谁知道,从始至终,汪篯其实都挚爱着自己的恩师。他回到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后,总对讲台下的学生不自觉地流露出对陈寅恪的敬意以及对他治史方法的肯定。汪篯一直惦记恩师,后来还托人捎去大包北京风味食品,并一一指点来人,哪种点心哪种蜜饯是老师最爱吃的。陈寅恪收到礼物很高兴,但师徒之间的裂痕终究无法弥补消融,汪篯再没有能向老师当面倾诉他的赤诚之心了。

汪篯其实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着真诚追求与真诚信仰一代人的缩影,他后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研究写作,但其论史文章中仍多见其师陈寅恪的风格影子。汪篯悲剧的成因在于“陈门弟子”和“马列信徒”的矛盾,陈寅恪在对中国科学院的答复中明言:“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是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天人交战之际,汪篯最终走了另一条道路。只不过,命运并没有特别眷顾这位因“又红又专”而被称之为“党内专家”的汪篯。

了郭沫若等科学教育界高层人士的信任,同时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轻视。l959年“反右”斗争开始,陈寅恪自然是靶子,作为陈门弟子的汪篯随之地位一落千丈,遭到了来自同一阵营“革命战友”的批判和围攻。汪篯精神受到极大刺激,身体一下子垮了下来,大病一场后体重一下子减去20多斤,埋下人生悲剧的先声。

“文革”风潮兴起,汪篯这位无论在学界还是官场早已失势的陈寅恪的得意门生,更是成为“造反”对象,陷入“两头茫茫不到岸”的窘境。学生们特意在他家房门贴上了“封条状”的大字报,以示警告。翌日,当造反的“革命闯将”前来检查时,发现大字报竟变成了几块碎片在地下飘摇。愤怒的“革命闯将”见状,不问缘由就大声指责汪仇视“文革”而故意破坏捣乱。工作组立即把汪找来,命令他当面向“闯将”们认错,并回去把大字报贴好复原。汪篯只得在“闯将”的看押下回到家中按工作组的要求一一照办,但他的内心却无法忍受这些小小“革命者”对自己这位“党内专家”的羞辱。当天夜里,汪篯压抑了近十年的精神苦痛突然爆发,遂打开家中备藏的杀虫剂“敌敌畏”喝了下去。不久,“敌敌畏”毒性发作,汪篯痛苦不已,在家中残酷号叫并且以头撞击水泥墙壁。邻居于漆黑的夜幕中听到隔壁突然传出如此凄惨可怕的声音,于惶恐中急忙招呼众人前来施救。但汪显然去意已决,早已反锁了家门,外人无法进入。当众人把门强行撞开时,发现他早已气绝身亡。这一天是l966年6月ll日,汪篯年仅50岁,成为北京大学在“文革”中的首例殉难者。一位本来可以做出更多有“意义”事情的学术天才,却成为疯狂年代政治祭坛上的第一批祭品。(岳南著:《陈寅恪与傅斯年》)革命吞噬了自己的儿女,汪篯的人生悲剧无疑是整整一代人的缩影。尽管他如同受难的耶稣拖拽着带血的十字架走向毁灭,但无人能质疑其信仰的坚贞与忠诚,哪怕这里面有着近乎偏执与愚忠似的蒙昧成分。放眼当下,文坛学界又充斥多少“三高”--伪清高、假崇高、装格高呢?面对今天许多人的正襟第二位,是“亦官亦文”的金应熙。相较于书生单纯凄然“殉道”的汪篯,金应熙的人生显然复杂甚至难以评说得多。据说,陈寅恪曾经感叹过,他最好的学生还是共产党(员)的学生。这位金应熙便是一位公认的才华横溢的学人。他和其师陈寅恪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记忆力惊人。l958年,有人问金念过多少首唐诗。答曰2万多首。闻者惊疑,因为《全唐诗》总数才4万多首。但人们对此不存怀疑,因每有学生问其唐诗出处,他都可把整首诗念出来,解释其中僻典,被赞为“懂得加记得尤其难得”。

而金应熙的人生追求显然志不在学术而在官场。尽管他最有希望承传陈寅恪的衣钵,仍然于l950年春离开岭南大学的讲坛,调到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任干事。从此成千上万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多了一位微不足道的小干部,而在学界,则失去一位很有潜质专心致志的学人。三年的干事经历,使金应熙失去了“宁静致远”的治学心境,开启了后半生从校园到了社会、从学术到政治不断疲于奔命的旅程。“学人金应熙”与“党员干部金应熙”更是处于不可自拔的矛盾旋涡中,留下一段心灵痛苦扭曲的历史。

金应熙显然一生都致力于要把所谓好钢都用在他认为的“刀刃”上。而他最为人诟病的,是连他自己在交心检查中都承认的“我有很严重的跟风意识”。l957年“反右”前,他入党提干,成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是重点提拔对象。《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记载,中山大学历史系的一些老人,清晰地记得这样的细节:在一些风向还不明朗的政治会议上,金应熙每次赴会都准备两份观点截然相反的发言稿,何种风向占优,就掏相应的稿子念。

同类推荐
  • 捧日集

    捧日集

    本书紧扣大同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入挖掘大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针对现实中的突出问题,从人文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心印菩提万丈光》《不损胸前一片天》《美人如玉剑如虹》等文章。
  •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1册)(选题报告1)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1册)(选题报告1)

    散文能带给读者美的图画、美的情景、美的享受、美的追求、美的憧憬;散文能陶冶情操,能启人哲思,发人深省;散文能抚慰受伤的心灵,给人欢乐、温暖和爱。本书所选作品有的精练优美,有的朴素自然,有的音节铿锵,有的情感浓郁,有的长于抒情,也有的侧重于叙事。读者在品位这些优美的文字时,既可以欣赏到这些名家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鉴赏水平,又能够培养和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思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我的金黄时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我的金黄时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为季羡林1946年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文化大革命”发生前的散文作品集,收录了作者这一人生阶段中颇具代表性的散文以及数十篇随笔,不仅有展示作者个人生活情趣的散文,也有多篇记录出国访问及与外国友人友谊的文章。
  • 历史这面镜子

    历史这面镜子

    著名小说家李国文先生近年来多有散文短章问世,其散文作品,写史论世,记人述事,感情抒怀,均不急不躁,娓娓道来,看似平淡,却蕴含极深,有如散落一地的经风经霜的银杏叶子。本集收文六十几篇。
  • 生死96小时:中国女记者利比亚突围记

    生死96小时:中国女记者利比亚突围记

    本书完整地记述了卡扎菲政权倒台前后一位中国女记者在利比亚的所见所闻,真实还原了西方刻板印象之外的阿拉伯人,还原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诉求和渴望,他们面对作者和其他外国记者时保有的朴实的善意和真挚的情感。作者作为中央电视台特派记者,和来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今日俄罗斯等媒体的国际记者一同被卡扎菲政府军围困了五天四夜,一时成为国际新闻的焦点。这一段惊险的经历、一次又一次艰难的选择和人性考验促使作者从一个怀抱新闻梦想的姑娘迅速蜕变成一名真正的战地记者。
热门推荐
  • 我的神仙小女友

    我的神仙小女友

    搞大了,被女友甩了的慕小凡遇上一个白胡子老头后,从此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时便有各种奇形怪状疑似神仙的物体来到他家。于是乎一个宇宙大闲人从此诞生。可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起那一票奇形怪状的神仙看着自己时色眯眯的笑容,慕小凡就觉得瘆得慌。等他终于忍不住开始调查这些奇形怪状神仙,一个啼笑皆非的理由渐渐浮出水面。
  • 高手之高高手

    高手之高高手

    翻手覆云雨,一指定乾坤,笑傲江湖行,高手高高手
  • 网游颜值就是正义

    网游颜值就是正义

    主角李萌从小到大毫无优点,遇到困难就多想,耽误了成功的最佳机会。被所有人看不起,父母也是没办法,还好最近出了一款全新的网游,自己的铁哥们介绍的,据网上说这款游戏有别的游戏不一样的体验。我试试……
  • 英雄联盟冷冰时代之剑客传奇

    英雄联盟冷冰时代之剑客传奇

    在这些伟大剑客诞生之际魔法降临了这片土地并将统治这个星球。在强大到恐怖的魔法面前这些剑客们让魔法师领略了剑术真正的力量。他们让魔法师们知道了剑术并非他们所想象的那样不值一提不堪一击。让那些最精通的魔法师感到那些剑客随时可能取下自己的首级,轻松割下他们的头颅——哪怕在最强大的护盾面前和最莫测的隐身术之下。这种对魔法的威慑来自于这些伟大的名字:易小天,秦无双,陈疾风。江湖上他们拥有更响亮的名字:无极剑圣,无双剑姬,疾风剑豪——人称风尘三侠。
  • 负相思之少年游

    负相思之少年游

    除了水,别无他物。她伸出手……很久,没有人来握住。去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慢慢老去……看水面之上那纷乱的尘世……心中一下钝痛。来世吧……来世你要记得我,让我陪你过那种生老病死的生活……默默无闻,不离,不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未来世纪之苍穹少年

    未来世纪之苍穹少年

    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有人说会充满电子设备,有人说会有无数的外星人,有人说会被环境所征服;然而我偏偏不信!苍穹在哪里呢?蓝天下便是苍穹,人生路便是苍穹!未来世纪的第一部,我的《苍穹少年》!
  • 创新:奇思异想话未来

    创新:奇思异想话未来

    本书结合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一系列创新思维的法则和创新思路,让你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思维方法。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应该是最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可由于传统的教育方法及各种原因,青少年学生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而目前这也是他们最需要提高培养的素质。
  • 九十年代美好生活

    九十年代美好生活

    姜瑾意外重生回到中考失利的十七岁。这一年,弟弟还没有网瘾,还不是不良青年。爸爸还没挣到大钱,外面也还没遇见小三。妈妈也还很年轻精神,没有因为抑郁症变成神经质。最幸运的是她也还没嫁给上辈子的老公。她现在的目标一,留级重读初三;目标二,弄死小三。还有鼓励亲妈有事业心,顺便把未来的不良少年修理的金光闪闪。可是,那个邻居学霸为什么老往我边上凑。要知道上辈子,他只是自己仰望的存在啊?
  • 花都暗侠

    花都暗侠

    白天,他是略通武技的白领。晚上,他是惩恶扬善的异能高手。看张平如何组建强大的地下网络集团同时开启仙道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