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160600000024

第24章 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才能在危机来临时应对自如(1)

正所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王阳明认为,为官者只有做到居安思危,才能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有备无患,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应对自如。

王阳明认为在朝为官,今日不知明日事,官员之间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在很多细节上都不能马虎。有时候一个表情、一句话都很可能会让他人作为把柄,所以为官之路上一定要居安思危。在王阳明看来,越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就越应该牢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因为自古有云“高处不胜寒”,站得越高的人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就越容易受到伤害。可以说,存不忘亡,安不忘危是为官哲学中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王阳明将其作为自己为官处世的必备法宝。

1.立德在先,立功在后:永远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意思就是,让那些为官者在利益荣誉面前不要争功,在接受荣誉的时候要注意分寸,注重自己的修养和操行。这其实与王阳明提倡的心学观点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王阳明在与自己的同僚相处的时候总是能够做到立德在先、立功在后,他从不会争功抢利,也不会将责任和错误推到他人身上。正是因为这样,王阳明才可以在同僚中得到好评,同时这也着实为他留了一条退路,从而得以善终。

王阳明认为在为官的道路上,要时刻谨记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在危机面前应对自如。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记得时刻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只有这样才能够处变不惊,在发生祸乱的时候从容面对。王阳明经常用春秋战国时期公孙仪的事例来让弟子们谨记要时刻给自己留条后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相国公孙仪十分喜欢吃鱼,由于他是一国之相,所以有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到公孙仪的府上,以便拉拢他。但公孙仪一概不收,那些送鱼的人都被公孙仪婉拒了。然而,那些被拒绝的人却不知公孙仪拒绝他们送鱼的原因。于是有人向公孙仪询问,公孙仪回答道:“其实,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不能收下那些鱼的。因为一旦我收了别人的鱼,那么我就等于是欠下了别人的人情,在很多事情上就要迁就别人。而如此一来,我就会走上徇私枉法的道路,那么相国的职位也将离我远去。等到我不是相国的时候,虽然我还是会喜欢吃鱼,但已经不会再有人给我送鱼了,而且恐怕连我自己也没有能力去买鱼了。所以现在我不收他人的鱼,我的相国之位也就不会被罢免,我可以长久地给自己买鱼吃。”由此可见,公孙仪正是看透了是非得失,才懂得为自己留条后路,而这也使他的仕途更加顺畅。

对此,王阳明认为,为官者在处处充满危机的官场中更应该懂得为自己留有退路。而且给自己留有退路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处世方法,也是在面临危机时不可或缺的一种为官之策。王阳明将这种方法也切实地运用在了自己的为官之路上。

嘉靖初年,皇上刚登基不久就立即召王阳明进京,想要予以重用。因为在嘉靖眼中,王阳明是一个人才,况且王阳明在文武方面的造诣他早有听闻。但是嘉靖的旨意发出去很久之后也不见回音。在这期间,朝中很多大臣都唯恐王阳明进京之后会成为他们的对手,所以处处加以阻挠。嘉靖皇帝三番五次地催促吏部,很久之后吏部才给出了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就是将王阳明派遣到南京担任兵部尚书一职。事已至此,嘉靖在众大臣面前也不好说什么,只能默许。

然而追溯其原因,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杨廷和。当时杨廷和是首辅大臣,所以其权力很大,威望也很高。吏部的人之所以没有立即执行皇上的命令,主要是因为他们全都听命于杨廷和。当时,杨廷和的威望在众官员眼中甚至比皇上还要高。而杨廷和之所以会找王阳明的麻烦,就是因为王阳明曾是王琼的得力部下,而他又和王琼有很大的过节,所以他是不会同意让王阳明出现在紫禁城的。这从王琼当年被贬便可略知一二,所以对于像王阳明这样有智慧的官员,杨廷和更是不能容忍,于是命人将其打发到了南京。

而王阳明自然明白这一切都是杨廷和一手策划的,就算自己心中有千百个不愿意也不能与杨廷和争斗。首先,自己的上级王琼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如果得罪了杨廷和,那么也就离祸端不远了;其次,听从杨廷和的安排去南京上任,能免遭杨廷和的迫害,这无疑是自保的方式之一;最后,杨廷和在朝中也算是忠臣,而且嘉靖也是他拥立上位的,所以他应该能够管理好朝堂。想到这三点,王阳明终于释怀了。

后来,王阳明收拾行囊去了南京,接任了兵部尚书一职。在南京,尽管王阳明的工作做得十分出色,但是他从不主动邀功,每次立功他都将其功劳归于自己的同僚们。他的这一行为,充分地遵循了立德在先、立功在后的原则。

可以说,王阳明的这种胸怀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先想到与同僚的关系,最后再想到功劳,这使得王阳明与同僚之间的相处非常融洽,而很多事情处理起来也比较容易。可以说,王阳明准确地把握住了官场中人们的心理,而且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也十分注意分寸,处理得当,最终让上下级都能够容得下自己。

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才给自己留下了退路,从而不至于被他人陷害致死。在王阳明看来,自己主动突出他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在抬高自己,这是给自己留有退路的一种方式。王阳明的这种为官哲学也影响了很多人,比如他的弟子们、朋友们。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其弟子徐爱,他深受老师的教诲,在为官之路上也是时刻做好准备为自己留有退路。而立德在先、立功在后的为官哲学也被王阳明的其他弟子深深地铭记于心。

2.身居高位者应牢记“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王阳明后来担任兵部尚书一职可谓是身居高位,但他却感觉有如履薄冰般的危险。很多人认为,在官场上做了高官之后就应该得意高兴,但是王阳明认为,当一个人身居高位时就更应该谨慎小心,因为此时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被他人抓住把柄而将你从高位上拉下来。所以,身居高位的为官者应当意识到“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王阳明认为,为官者越是一步步地登高,那么磨难也就会越多,其跌倒的概率也就会越大。往往很多悲剧的产生,就是因为事情太过顺利,从而使人失去了防备之心。“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真正能够将其运用在为官处世上的人却少之又少。大多数的人在身居高位之后就开始得意忘形,四处炫耀,甚至还有人会用手中的权力大肆地谋取私利。而事实上,这样的人在背后得罪的人、树立的敌人越多,那么面临的险境也就越严重,最终很可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一般情况下,他人只看到很多身居高位的人每日处于别人的追捧之中,那种满足感溢于言表,但事实上这些身居高位的人背后很可能存在着众多恐怖的陷阱。王阳明认为,做官并不是像常人所想象的那样,只要官大就能够高枕无忧。其实从为官者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职位越高,其缺点就表现得越明显,这样很容易就会被他人抓住要害,从而置于死地。所以,人们应当谨记“高处不胜寒”这种危险的处境,要学会居安思危,方能安全有准备地渡过各种难关。

其实,在历史上能够将“高处不胜寒”的道理牢记在心,然后在其高官位置上做得长久的人非常多,五代时期的著名的“官场不倒翁”冯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唐朝灭亡之后,在北方中原地区的大地上先后出现了“十国”,而且在这期间,契丹人也曾经对中原进行过短暂的统治。当时政局十分混乱,可以说动荡不堪,政权和皇帝更换频繁,官场中的处境更是十分恶劣。但就是在这样一个连帝王都坐不稳的年月里,先后经历过五个朝代的冯道却每次都能身居高位,而且为官时间较长,这不得不说是官场中的奇迹。

不论政权怎么变化,冯道一直官运亨通,身居高位,这其实就在于他能够居安思危。他深深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而且总会预先给自己留好退路,才成就了自己的未来。

在契丹人南下中原的时候,他看到了契丹人的残暴统治,于是他明白契丹人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所以,他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在这期间,他利用自己太傅的身份保护了很多汉族官员,赢得了汉人的支持。最终,在中原百姓的奋勇反抗下契丹人失败了,撤回了北方,而冯道自然也就回到了中原。当时后汉的新政权中有众多的官员都曾经被冯道搭救过,所以很多人都大力支持冯道。于是,很多大臣纷纷进言,在这些官员的支持下,冯道很快又当上了后汉的太师。

冯道正是因为有“高处不胜寒”的意识,并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权力来为自己打好基础,留好退路,才得以自保,而且重掌大权,这就是居安思危的好处。

而王阳明在其为官道路上也是坚守这种思想,时刻谨记“高处不胜寒”的道理,让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做好思想准备,为将来留好退路,从而在政坛中如鱼得水、应付自如。

3.防微杜渐才能在危机来临时应对自如

在王阳明的为官哲学中,防微杜渐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制胜法则。王阳明在自己的为官生涯之中充分地意识到了防微杜渐的好处,而且他认为在生活中人们也应该学会防微杜渐,只有这样才能在危机来临时应对自如。

王阳明喜欢读老子的著作,在老子的著作中,王阳明看到了老子对防微杜渐的看法。老子认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说,当事情在安稳正常的时候是比较容易持守的,而一旦发生了动荡就很难掌控住局面。所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很重要的。

在《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中,就记录着这样一个防微杜渐的故事。东汉和帝即位之时刚刚9岁,由于他年幼无知,所以其朝政大权都掌握在窦太后手中。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虽然名义上是太后掌权,但是实际上很多职权都已经落入了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等人手中。窦宪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他玩弄朝纲,而且为所欲为,甚至还在暗地里企图篡位夺权。当时,窦宪大将军的威望在朝中比皇帝还要高,有时候皇帝新任命了一个官吏,这人不管官职多大,都要先去窦宪家拜会,以求自保。就这样,窦宪凭借着自己先前平定匈奴的功劳,不断猖狂地吞噬着大汉的朝政和权力。

此时,朝中的忠臣司徒丁鸿发现了这种情况,认为窦宪掌握的权力太大,而且一系列的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很多争议。于是,司徒丁鸿就大胆地上疏和帝,建议皇上趁窦氏兄弟的权势还没有达到顶峰的时候加以制止,以防止后患。司徒丁鸿在其奏章里写道:“禁微则易,救末则难。”他的意思很明显,如果在开始出现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那么就能够以防后患。而如果等到对方实力发展壮大之后再去消灭,那么就会很困难。当时的和帝虽然年少懵懂,却还是采纳了司徒丁鸿的意见,并下令任命司徒丁鸿为太尉,允许其进驻南北二宫管理朝政。此外,他还将窦宪等人的官职罢除。后来,窦宪知道皇上想要将自己除掉,也自知罪孽深重,于是便自杀身亡了。可以说,和帝这种防微杜渐的做法直接避免了一场庞大的宫廷政变。

而王阳明也深知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并将其归结为自己在官场上独有的一条重要准则。王阳明在江西庐陵担任知县的时候虽然是一个小官,但是十分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当时,江西山贼众多,祸乱也不断,所以王阳明经常打扮成乡间百姓,去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了山贼们的动向,在山贼们企图造反之前就将其一网打尽,将山贼的暴动消灭在了萌芽状态。而也正因为如此,王阳明得到了上级官员的欣赏和朝廷的重视。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小事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处理,就有可能会造成大祸端。王阳明将这一点深深地牢记在心,并总是能够防微杜渐,关注身边人和事的发展。一旦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出现不好的端倪,王阳明就会采取果断的措施来控制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防微杜渐其实就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处世方式。王阳明认为,只有做到防微杜渐,才能够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应对自如。

4.不事事参与——另类居安思危的为官哲学

王阳明认为,居安思危并不只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注重思前想后,为自己想到退路。还应该注重自己的立场,不要事事参与,这样才不会沾染上祸端。可以说,这是一种另类的居安思危的为官哲学。

王阳明认为人在官场中,自然是难免会受到众多诱惑的,然而官场中又有众多的禁忌,稍有不慎就很容易招来祸端。王阳明虽然在官场中也经历过众多的坎坷,最后却得以善终,在官场中几十年屹立不倒,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没有事事都参与,这样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王阳明的为官之路上,他也看到了很多的前辈和一些为官者的经历。其中有很多身处高位的人总是喜欢事事参与,时刻想要彰显自己的权威,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人生怕自己被别人遗忘,于是就处处彰显自己。殊不知,他们做得越多,就会树敌越多,而如此一来,其面临的潜在危险也就越多。对此,王阳明认为,要想在官场中安稳立足就要学会有选择地参与事情,不应事事参与,以免遭受不必要的磨难。

同类推荐
  • 契诃夫

    契诃夫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一重要问题。在契诃夫创作的剧作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具有强大的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艺术作出了重大革新。一起来翻阅《契诃夫》吧!
  • 为自由而战:南非国父曼德拉

    为自由而战:南非国父曼德拉

    是领袖还是战士?单枪匹马拯救一个国家!是圣人还是枭雄?用微笑让全世界都爱他!曼德拉作为全世界政坛最知名的文化符号,他何以让所有大国领袖都对他推崇备至?人人都爱曼德拉,他的出生背景和童年生活相比常人又有哪些不同?作为全世界的精神偶像,他是否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强人?在完美而耀眼的圣人光环下,他的个人生活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缺憾?一切的一切,这本书都将为您解答!
  •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2)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新编历史小丛书:谭嗣同

    新编历史小丛书:谭嗣同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本书就是书写了谭嗣同的故事。
  • 流年碎影

    流年碎影

    中国百年沧桑变迁的冷峻思考,国学大师坎坷人生的心路坦言。自然,人有大小,事有大小,我的人和事,都小而不大,但是江河不择细流,为史部的库藏设想,作为史料,多一些总比少一些好吧!
热门推荐
  • 溁舟之间

    溁舟之间

    游戏作家与律师的故事,周溁与顾时舟,周末与林千芷,顾时音与许于疏
  • 炼器洪荒

    炼器洪荒

    人类迎来了第一款虚拟网游。一个寝室的五个室友一起进入了游戏。随着游戏进程的发展。虚拟网游给现实中的人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修真,这个只是在传说中才会出现的字眼竟然通过虚拟游戏对人类大脑的刺激出现在了科技发达的今天。不过,目前人们只能通过游戏来刺激现实修真的进步。当修真和虚拟游戏结合在一起是什么样的?让我们跟随问剑等人的脚步,来体验这个不同的修真世界吧!
  • 清竹逸然

    清竹逸然

    他对他来说,只是倾诉心事的点头之交,而他。却是他,这一生的意义……那被岁月覆盖的花开。一切白驹过隙成为空白。渺渺时空,茫茫人海,与君相遇,莫失莫忘。人生只若初相见,但愿相思不蔓延。时光定格一瞬间,梦里徒留遇初颜。隐藏非最好的选择,莫等一切化为尘埃,徒留悲伤。注:玄幻为主,耽美为副,不喜勿喷
  • EXO玻璃珠日记

    EXO玻璃珠日记

    就让我们成为旋转不停的玻璃珠一转而逝,终成为青春的那一页上挥过的彩笔。
  • 穿成狐狸大佬后她养起了娇夫

    穿成狐狸大佬后她养起了娇夫

    [古言小甜宠+女汉子和假奶狗真狼狗的巅峰对决]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云初颜正义之心爆棚,救下了一个小男孩凌尘,为了报答云初颜,凌尘洗衣做饭全包,最后还附带暖床的那种。——小剧场——某日修仙大会上,一名小弟子扭扭捏捏地走到凌尘跟前。小弟子:“小弟弟,能帮我把这封信交给你姐姐吗?”凌尘看着那封信挑眉,一脸天真无邪:“小哥哥不好意思啊,我有姐夫了。”云初颜远远看到凌尘在和谁说话,又看到那人耷拉着脑袋走了,不由有些好奇:“小尘,刚刚那人是谁啊?”已经长成少年的凌尘牵起云初颜的手,微微一笑:“不认识,问路的。姐姐我们走吧!”
  • 别人的城市

    别人的城市

    讲述一个现实废柴青年跌宕起伏的如歌岁月。在这个物欲横流,日后的鎏金岁月,一个彷徨挣扎在喧闹都市的青年,他和千万给漂泊异乡的你一样有回不去的绚烂青春,有回不去的多彩远方的家乡。本书叙述他从一无是处到一步步涅槃重生,希望给给位聆听者带来共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上古玄境

    上古玄境

    一个意外坠入上古玄境的小人物成长,完善,突破的过程。那些一起并肩作战的上古神兽们,那些古老的阵法,那些拼死搏斗的远古凶兽······
  • 侯爷不好追

    侯爷不好追

    侯爷与自家小妾美美的小日子,入主题稍慢,男主出来的不早,但两人是从头甜到尾,没有算计阴谋。很高兴遇见你。我也是。
  • 问道心缘

    问道心缘

    混元初开,便分得浑浊二气,始为天地,于是造化阴阳,衍生万物,自有其法。仰仗天地之正气,方成欣欣之世,然而天道无常,亦有得天之物,违逆众生之愿,搅扰世间乐土,故而视之为万恶之本。遂百世以来,无数人类子民便以维护世间正道为念,与诸多邪祟不断相抗,以期世间繁荣昌盛……自洪荒而下,便有一股强大的至邪之力镇于世间,然而当其破封而出,这个故事便从此处开始:少年无痕,圣族遗孤。魔灵入体,厄命殊途。昆仑学艺,太虚引路。茫茫世间,大道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