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53200000008

第8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2)

在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论述中,已经含有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的思想。蒙尼格(Menninger)发展了这一思想。他强调了游戏在发泄内在冲动和减轻焦虑方面的益处,认为在人身上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攻击性驱力,这种驱力不断地在寻求表现,游戏是发泄这种攻击性驱力的合法的、为社会所允许的途径。因此,儿童玩攻击性或侵犯性的游戏可以降低攻击性行为。例如,小女孩玩布娃娃,模仿母亲的态度和动作,这是对母亲的一种无意识的攻击,“是我有孩子而不是你有孩子”,或者意味着“妈妈,你不再是我所需要的了,我不用你了”。也就是说,儿童游戏包含着对于成人权威和父母禁令的一种敌意的幻想性反抗的意味。

蒙尼格把攻击性看作是人的本能行为,提倡“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反社会的,这样为攻击性行为、暴力行为提供了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把传统的宣泄理论推向了一个极端。为此,激起了一批理论家对游戏宣泄理论的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攻击性游戏实际上会刺激而不是降低后来的攻击性行为。

(三)埃里克森的掌握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on)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如何通过游戏实现正常的自我发展,其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他不仅强调游戏可以降低焦虑和达成愿望的补偿性满足,而且把游戏这种作用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突出了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可以帮助“自我”对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进行协调与整合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心理性欲(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埃里克森也是从基本的本能冲突开始的,但又超越了这些本能,强调来自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对发展危机的解决。“自我”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格,它要获得理想的发展,必须成功地协调和整合来自内部的心理性欲的要求和来自外部的社会要求。所以,在人格构成中,“自我”是关键的,也是积极主动的因素。埃里克森认为,游戏可以帮助“自我”对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因为游戏创造了一种典型的情景,并从中能重现过去,表现和更新现在,并预期未来,即使原始的本能冲动和社会的规范要求都可实现对时空限制的跨越。所以,游戏作为“自我”积极主动的机能发挥的途径,可以实现身体的过程和社会性的过程的同步并达到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

2.由于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因素的影响,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

埃里克森在研究中发现,男孩和女孩的游戏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游戏材料的使用方面,男孩子喜欢用积木建构笔直向上的建筑物,如楼房、塔等;女孩子则往往不用或很少用积木,只是用家具等来布置室内情景。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微观的空间结构上的差异,与男女孩子在性器官形态上的差异有关。在游戏的内容方面,女孩子的游戏内容反映的是有关家庭生活内部的情况,如烧水、做饭、照顾孩子等;男孩子则倾向于反映户外活动、建造和军旅等内容。他认为,前一种差异来自生物性因素的影响,后一种差异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反映了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的不同的要求和期待。

3.游戏调节了人格发展的阶段冲突,并掌握冲突中的情感危机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见表2—1),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任务,如果发展任务解决得好,就形成理想的人格;解决得不好,则形成与理想人格相反的另一种人格。每一阶段的发展任务都表现为有一对主要矛盾(“本我”和“超我”的冲突)需要解决。在青春期之前的几个阶段上,主要通过游戏来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并控制矛盾所导致的伤害。所以,游戏帮助儿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

(1)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基本的信任感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良好的母子关系是产生信任感的基础。游戏对于良好的母子关系的形成和信任感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在游戏中,婴儿把母亲的品质和母爱加以内化,同时,又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于是,婴儿生命的第一阶段便带有亲子相互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埃里克森称之为相依性。它是信任感的实质核心,也是推动母亲去积极照料儿童的主要动力。在母婴游戏中,婴儿学会了调节自己的准备状态与母亲的方法相适应,而母亲则在发展和协调自己的给予方法时允许婴儿协调他获取方法。所以,这一阶段的母婴游戏极其重要,在游戏般的亲昵中,传递着爱的信息,使婴儿体验了人生最初的社会性情感。

(2)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此阶段的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在这一阶段,游戏开始在幼儿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游戏给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岛,在游戏中,儿童既有适度的自由又可以在自己制定的内心法则的范围内克服羞怯和疑虑,发展其自主性。

(3)第三阶段,学前期(3~6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阴茎期。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游戏在这一阶段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角色游戏或白日梦;二是共同游戏。儿童在游戏中表演出幼儿的矛盾,使危机得以缓和,并使先前遗留下的问题得以解决,游戏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所以这一阶段也称为“游戏期”。

(4)第四阶段,学龄期(6一12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一阶段儿童面临具有明确要求和系统内容的学习。他(她)一方面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学习工艺技能,开始感受到幼儿的游戏缺少一种能够制造精美的感觉。因而,更加注重和投入社会性更强的游戏。埃里克森认为,“这个年龄的儿童最喜欢的就是温和但坚定地强迫他们冒点险去发现一个人可以完成他本人再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现那些之所以最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恰恰不是因为它们不是游戏和幻想的产物,而是由于它们是现实的产物。由于它们的实用性和逻辑性,因而这些事物为参加成人的真实世界提供了一种象征意义。”

(5)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器期。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这一阶段儿童一方面感觉到性成熟的压力而产生焦虑,另一方面也感觉到来自社会文化的要求,即建立与性别相适应的角色行为模式,他(她)必须整合这两个方面的因素,解决同一性危机。在游戏中可以表现自己的焦虑,通过想象的角色扮演使它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逐渐习得的角色内化为自己所拥有的角色及角色技能,从而有助于这一危机的解决和控制。

三、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价

精神分析学派作为现代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其关于游戏的思想观点无论是对于儿童游戏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精神分析学派把对游戏的研究置于个体人格发展的整体背景之中,这对后来的一些游戏研究者是有着重大影响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是建立在其人格结构学说的基础上。特别是,由于精神分析学派考察了儿童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游戏形式背后的情绪情感困惑与危机的主题,所以,其游戏发展阶段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以情感为主线的游戏发展理论。这种能够从人格特别是情感性心理的角度来突出不同于成人的儿童游戏研究,打破了传统游戏理论只从纯粹体能因素对儿童与成人游戏进行区别的狭隘思路。另外,从精神分析关于游戏的补偿论或发泄论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游戏情感发展价值是十分重视的。这对于后来的游戏研究者也具有重要影响的。

第二,精神分析游戏理论对于游戏对儿童健全人格和心理健康乃至成人生活的重要性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人格及行为矫正技术,特别是游戏治疗理论及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精神分析学家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娃娃游戏”,受此启发,人们开始把它作为一种研究前语言儿童人格因素的一种方法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研究本身又反过来使这种技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从而促进了儿童游戏的研究。在精神分析学派思想影响下的现代游戏治疗中,强调治疗者对待病人的平等兼容的态度,对于成人或教师如何进行儿童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一般教育和指导,也会有观念上启发。

第三,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人们重视儿童早期的发展与教育,重视想象性的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20世纪40—50年代,在托儿所、幼儿园里,重视开展想象性游戏,可以看作是精神分析学派思想的影响。

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判,主要表现在:首先,精神分析学派充分关注了儿童游戏活动的生物性动机,然而没能重视游戏的社会性以及作为人的游戏者的主动性。尽管新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对游戏发展的影响,但在根本上仍是把来自生理方面的本能力量作为了游戏发生的根本动机。其次,研究方法上富有主观色彩。精神分析学派从研究起源上讲是发端于精神病学,而非学术心理学(academic psychology)。因此,这一学派关于游戏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临床诊断的色彩,表现为在研究方法上以分析游戏个案为主。该学派在对儿童游戏进行分析时需了解游戏者的先前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以透过经过伪装了的、被歪曲了的形式,来洞察游戏者蕴藏于其中的真情实感。面对同一种游戏现象,不同的精神分析学家会有不同的解释,从而使得该学派游戏理论玄虚而复杂并难免有主观臆断、穿凿附会的成分,也降低了其适用的普遍性和一般性。正如杜·舒尔茨(T.w.schultz)指出:“精神分析有许多概括和假设,但好像没有什么定理、公设的井然有序的系统,也没有科学理论所需要的那种精确的关系。”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它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动,试图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框架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理论基础

认知发展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生起来的,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他把心理学的概念引到认识论中,探讨认识起源和发展的问题。

(一)儿童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是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数理逻辑经验是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因此,儿童的认识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人们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

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他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它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以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图式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就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图式系统,这个图式系统就构成了人们的认识结构。同化和顺应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机能。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说,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例如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变成有机体的一部分。顺应就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例如神经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种种变化。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同化是指在某个情境中,儿童使用他已有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儿童在与客体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同化或整合客体,而且也应根据客体的特点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图式,顺应外在的变化。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同化成功,个体的认识就处于平衡状态。同化失败,个体就出现不平衡。不平衡可以推动个体应用调节机制,以达到新的平衡。通过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过程,个体的认知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

皮亚杰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把儿童心理认知发展划分为以下四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由于个体尚未掌握语言,认知活动主要通过直接感知和实物操作进行,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他们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该阶段儿童所蕴含的逻辑是动作逻辑。

2.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个体的语言已有很大的发展,其智力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表象思维,即在感知运动的基础上利用实际生活中获得表象进行思维。个体活动由于缺乏充足的生活经验,再加上思维不够成熟而带有自我中心的片面性和非变换性,也往往缺少逻辑性和概括性。因此,皮亚杰认为在此阶段,儿童尚未获得认知运算和运算格式,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到该阶段后期,最初的运算图式才开始出现。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该阶段儿童的智慧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儿童掌握了群集运算、空间关系、分类和排序等逻辑运算能力。但是,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只能把逻辑运算运用到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而不能把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概念之中。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此阶段的儿童不受具体内容的束缚,而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或从前提出发,得出结论。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把逻辑运算结合成各种系统,并根据可能的转化形式去解决脱离了当前具体事物的观察所提出的有关命题;或根据掌握的资料,做因素分析,进行科学实验,从而发现规律。

二、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同类推荐
  • 昆虫记第10卷:昆虫与蘑菇

    昆虫记第10卷:昆虫与蘑菇

    中国唯一全译插图本,跨越两个世纪的传世经典,献给所有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的读者,它们捕猎、相爱、生儿育女,它们诈取、被杀、朝生夕死……昆虫的世界从不绝望,它们永远生机勃勃。卷九:圆网蛛的电线报,大自然向我们展示了狼蛛、圆网蛛和蝎子等昆虫为了生存不懈努力的画面,证明人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昆虫吃东西是为了活下去,而我们人类中的一部分人,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吃东西。
  • 画家与魔鬼

    画家与魔鬼

    《画家与魔鬼》是我的第五本寓言集,分八辑:第一辑、丛林意趣,第二辑、原野奇妙,第三辑、水域浪花,第四辑、空间遐思,第五辑、人类醒悟,第六辑、神之灵慧,第七辑、云水禅心,第八辑、生活启迪;通过筛选,全书306个寓言故事,10万字(包括目录)。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书中观点难免为一家之言,敬请读者与专家批评指教。最后,真诚地感谢张海君先生的支持成全,感谢北京齐盛清扬图书有限公司的精心策划,感谢编辑老师们的辛劳编辑,感谢读者朋友的关注惠顾,感谢所有给予我支持与帮助的人们。
  • 听乌龟壳讲国宝的故事

    听乌龟壳讲国宝的故事

    听乌龟壳讲国宝的故事》是一本关于考古文物的科普书籍。厚厚的龟甲上刻着难析难辨的文字演绎着前行不变的悠久历史,在历史演变的这条艰辛之路上,有些国宝让我们津津乐道,又有些国宝让我们为之叹息,本书就像一座博物馆,为青少年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国宝世界。
  • 不可不读的最温暖的感情故事

    不可不读的最温暖的感情故事

    翻开一本书,就进入了一片奇妙的天地;读懂一个童话,就唤醒了一颗心灵的种子。它会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会长出神奇的豌豆藤来,会在花蕊里藏着个漂亮的拇指姑娘,还会结出神奇的金苹果……翻开这本书吧,相信每一颗心灵的种子,都会结出幸福的果实。
  • 每月一份新乐谱

    每月一份新乐谱

    对于处在成长重要阶段青少年,怎样才能开启他们的智慧之窗,激发他们潜藏的巨大能量呢?精彩的哲理故事如一丝丝火苗,点亮心灵睿智之灯;如一把金钥匙,开启智慧宝库之门。
热门推荐
  • 最强顽主

    最强顽主

    风雷激荡的时代大潮,改革开放的春天号角,薛向这条小鱼儿偶然破开时空,一头扎进了历史这条大阴沟。且看他如何借助先知先觉,纵横捭阖,架构经营,走出最强的顽主人生。
  • 现实中的玩家

    现实中的玩家

    这是一个吸血鬼在城市里伪装成人的故事……
  • 都市万咒仙尊

    都市万咒仙尊

    本是天上逍遥的金仙,却稀里糊涂的附在一个乞丐身上,从此他是悬壶济世的医者。。。
  • 是世界末日吗

    是世界末日吗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场巨大的灾难席卷全球,张轩只是一个平凡的学生,但是在末日的灾难之中,张轩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生存下去,丧尸病毒、虚拟现实、为了永生意识上传、集体意识的觉醒之灾,还有虚无缥缈的外星人阴谋论等种种谜团和冒险,张轩等人将怎样穿过层层迷雾来破解危机,只为了让生活重回正轨。“不管你曾经是富贵还是贫穷,是运动健将还是整天宅在家里,无论过去你是什么样的人,从今往后都必须在生与死之间做出选择。”“张轩,我只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确定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真实的?”“就算人人都是疯子,我也必须保持清醒,因为末日就要降临,哈哈哈!”——张九千(一个疯子)。作者:“希望看到这本书的不要太在意本书,对于我自己的水平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根本都不好意思求收藏什么的,哈哈哈!”
  • 青云曲

    青云曲

    三流小职员叶展因意外溺水,成了未知世界的大汉帝国山村小屁孩。为了活得滋润,为了实现迈入地主阶级行列的光荣理想,咱得努力啊!
  • 网游之狗托的信仰

    网游之狗托的信仰

    机缘巧合之际,木梓梨用身上的十斤肥肉向天祈祷,得到了游戏公司产品运营的工作,又名游戏营销员,简称:狗托。场景一:南辰:听说你也在S市,要见面吗?木梓梨:???年纪轻轻不学好,学人面基?是时候让你见识到网络的残酷了!!!木梓梨想都不想直接偷拍了她的顶头上司华哥的照片发了过去。南辰:......这个肥头大耳的油腻男是谁??南辰气得快吐血了!非常生气地准备质问对方为什么要欺骗他感情。结果?卧槽?他被拉黑了?场景二:木梓梨眼神惊悚地看着对方发过来的泳装照......干嘛给她发泳装照?要勾引她吗?不好意思,你勾引不到,她喜欢男的!!!某网红:咸鱼哥哥。木梓梨:嗯,妹妹身材真好。场景三:在某天,木梓梨在其他区看到了曾经的FBI女特工小舞公主、知名女主播朵朵萝莉和权游奇女子——华夏大聪明的最爱波波霸霸。而据知情人透露,这三个人全是女装大佬???木梓梨这一刻想到了大聪明,所以他曾经的两个老婆,以及后来爱的死去活来的奇女子,都是人妖???也很惨了,见一个爱一个,结果都是男的。默默点蜡。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碑实录

    天碑实录

    下讨之,九幽炼狱破;上伐之,九天云霄颤。非是一段复仇路,只是梦里在前方。
  • 归来灵兮

    归来灵兮

    此生挚爱神秘失踪,自己却又丢了记忆,在客栈中的懒散几年里,通过有缘客人的入住集齐了记忆碎片,回忆起了自己的爱人,但悲催的是,挚爱已死,她又踏上了复活爱人的漫漫长路之上。
  • 无冥血色玫瑰

    无冥血色玫瑰

    传说黑夜12点魔法能听见人偶说话。四个天才少女几段冒险旅程最后的秘密正在等着她们一步一步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