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46500000016

第16章

题中戒相二字通目戒本。即是所释随释二字局在今钞。即为能释。然戒本中但列名种。辨成持犯。备在广律。今还采摘律文旁涉群部随于戒下。条别委示。故云随戒释相也。问此是宗钞那云释耶。答释谓随举一戒。直显持犯重轻之相。非同戒疏随文牒解。问何者为相。答如后释戒。三科束之。一所犯境。二成犯相。三开不犯。总为相矣。更以义求亦为三别。一犯与不犯。二犯中有轻重不同。三有方便根本差别。统论其相不出心境。如下更解。注显中上二句标示所准。条部者律中僧尼戒本二十犍度。五百七百结集之后别为一篇。涉于三卷名条部毗尼。乃条前戒本决释疑滞。如前淫戒未明三道分齐道俗二境成犯之相。波离一一别问。如来随问答释使前戒本持犯委足。然今藏中律本多为调字。窃疑音误。无别所以。有人释云。佛在世时。星罗别制波离调和部类。故云调部。以条字义显大师易之。此说无据未足可取。但下三句先示条部所立。正本即前戒本。下列者以条部在第四分后故。今下正明此篇所准。诸篇即指此钞上下文也。未足有二。一虽有犯名二百五十未必尽故。二纵有名种未知成犯缘相揩式故。然条部在律之末。随相当钞之中。今但准彼未足重条之义。非谓准于前后也。本文初科三段。初明顺教成益。若下二明迷教致损。所下三示今述作。初文初句标教本。注引智论尸波罗蜜中文。说名字者此局戒本为数也。毗尼中者指广律也。八万四千对尘劳门也。望上为广。望下犹略。故云略说。无量无边此从境也。故下校量道俗。意令学者知己尊胜勿自轻也。尸波罗蜜与下戒度。梵华互举令易解也。依下二句明顺教。上句是行下句即解。行解两具戒学功成。便下显胜益。克能也。或作克削也。次段反上三意。初句暗教即无解也。所缘是境。由迷于教故不了境。或可所缘即指教相。次句随染即阙行也。染谓封着惑即迷乱。岂下二句彰损。可知三中上二句示述作。依教之言别在今宗。通该三藏。必下劝修。庶望也。祸害即上苦趣。谓三途也。此且举损以劝。须知。奉戒不唯免害。发生定慧必由此尔。示通别中此篇逐条显相名别事持犯。后章统收篇聚名总义持犯。由别显总以总收别。前后相照持犯方明。欲令预晓二篇来意。故此示之。指即示也。直陈者简去义章。在后篇故。进谓无过可行。不谓有教制止。方轨持犯准题文倒。第三科中初二句标叹戒功。依此净戒得越苦海故如舟航。凡入道门无不禀戒故。是宗要受下明多犯所以。受时遍境俱发故通法界。随中一行犹难。故如麟角(麟是瑞兽。国君有道乃现。止有一角举此喻其少耳)。受多持少患在迷教故云良由等。本诠即目律教。尘染即是毁犯。此下示意列章。据此首题止标戒相。今欲委述法体及行。故当先示须明之意。上句引圣为况。上标此字即指前戒。圣贤钦序者即标宗。所引诸经律论赞戒之文是也。何下显今须述。故下列示章门。通出离者贯彻因果故。生众行者基址义故。顺本受者是随行故。通篇聚者属教诠故。亘即遍也。问何以不伹释相。而总论四戒者。答戒是一也。轨凡从圣名法。总摄归心名体。三业造修名行。览而可别名相。由法成体。因体起行。行必据相。当知相者即是法相。复是体相。又是行相。无别相也。若昧余三直尔释相。既无由序不知所来。徒自寻条终难究本。故戒体中云。人并受戒少有明识。故于随相之首诸门示现。准知己身得戒成不。然后持犯方可修离。圣意昭显学者宜知。初科圣道者通语三乘。本谓根本基即基址。本喻戒法发生于圣道。基喻圣道依凭于戒法。次顺明中初正明。贼即三毒。能劫善财侵害慧命故以喻焉。随境禁制故如捉。摄止一处故如缚。用智照破故如杀。捉缚通凡。杀唯局圣。初果破见。亦得名杀终至无学杀方究竟。是以罗汉彰名杀贼。然虽圣道亲在缚杀。推其元由功由先捉。本基之义于兹彰矣。贤者现修圣人已成。大小虽殊行门无别。是以五分功德以戒为初。无上菩提以戒为本。安有弃戒别求圣道。智论所谓。无翅欲飞无船欲度。圣言深勉可不信乎。即下引证。文有三段。遗教依因同前基本。诸禅定者四禅四空定相差别故。马鸣释云有色无色解脱功德是也。灭苦智者苦即见思二惑。是苦本故。智即三十四心以能灭故。次引四分示佛制意本为圣道。调毒令尽即是果成后。文即本律说戒。犍度释波罗提木叉文(标宗亦引。有言善生者非)。上句喻显。根喻生长。面首喻高胜。下二句法合。集众善者统万行也。三昧成者资禅观也。具斯二义故同根首。反显中初引论示。下引经证。亦遗教文如标宗委释。此明无戒具诸过失。本基之义于此弥彰。指略中彼第一云。为道制戒本非世福。又云。

若原制意为道方便。三乘学人必由斯迹。广文如彼。余自寻之。次科下叙功能。而首标大用者良由有用。方见功能功由用彰。所以先举。略举中二。初通叙教旨。夫下别彰戒功。初中上二句总示三藏。须约通别二意释之。若就别从强经论二藏断证功高。毗尼一法住持最胜。从通兼具经论并列流通住持。毗尼特彰绝缚元始。义虽两通文从别意。故云并有等也。明义别者通示三藏不同也。须略举者独标律藏也。言略有二。一对余藏此不明故。二就律藏。但举要故。别彰中。前四句别举。必下通结贯上诸句。初句住持义。次句轨物义。九道者除佛道。外三圣六凡皆被戒训。故若准涅槃我亦有师。所谓法也又戒经云。三世诸佛皆尊敬戒。是知戒法佛犹师奉。今望无非可治故云九道耳。三发趣义。四本基义。此之四句摄尽戒功。比于余藏优劣见矣。次引证中初引本律。通证余三义。后引善见别证初义。又律序偈明越度生死。戒本偈明能至佛道。准律序偈先举喻云。如人欲度河用手及浮囊。虽深无没忧。便能到彼岸。钞引合法对喻。可知。戒本偈中初句召行人。次句明本志。第三示行法。正法即指戒也。下句除惑倒。举结集中初文上二句彰胜。善下引示。有情之类色心存亡依乎寿命。佛法兴废实在毗尼。此即论家显示当时结集之意。推释中初句总征。余下别释。先经后律。经中又二。初四句示诠相虚通。化迹谓往昔因缘。因果即三世报应。事随理者事别理通。经宗理故设有事相融归于理。故有一多互入大小相容。况意在忘言。随立随遣故者言无寄也。意下六句显幽深难学。犹恐愚者不体今意。妄生轻重故此遮之。筌即取鱼之器喻言教也。次明律藏中。初四句比前显胜。故知。化教住持功劣实由诠相微隐故也。以下举事释成。初约异相释。又下约众法释。初文中人通五众。法该僧别。住即是处。下引寺诰。伽蓝制置并存表对。又大界净地摄人摄食各有分齐。皆异俗之相也。杂行言通众自共行。行即是事。故此四句即是人法处事摄相斯尽。然此四相道宗纲领与世悬殊。提诱群生住持万载实赖此矣。由下四句示住持义。初明世谛依相成立。由诸众生不知空寂。但随虚妄有为之相。乃有世间故云尔也。次句明如来顺世立法。如来说法常依二谛。一依真谛泯绝诸法。二依俗谛建立诸法。今此律藏建立持犯。灭恶生善随情附相引接初心。是以凡所制戒并托缘生。随有开遮皆防讥毁。故云法逐相也。次众法中佛所立戒令人禀行。即以法资人也。上明自行既立。方堪秉御以成众行。即是弘法故云亲成等。是知。法有资人之用。人有弘法之能。非法则人亡。非人则法灭。人法相资乃能久住耳。故下引证。亦律序偈上半偈云。圣众若和合(圣通事理二和。凡唯在事和)。世尊所称誉(悦可圣心)。下半如钞引。释成世尊称誉所以。三解名义。列三名中初毗尼又四。初二句翻名。注显异号。皆传讹耳。即下引所出。十八法者即调达执九邪。破佛九正。共为十八法非法(八正轨生物解。是法调达说为非。五邪不能生解为非。彼说为法)。律非律(八正调身口离七非名律。彼为非律。五邪反前说。彼说为律)。犯不犯(不剃发不剪爪。佛制有罪名犯。调谓有命。若不剃剪说为不犯。心念作恶不制有罪名不犯。彼说心起三毒。反说为犯)。若轻若重(遮恶为轻。调见坏业堕龙。便谓皆重。初篇永障为重。彼见先作无犯。便言俱轻)。有残无残(犯下四篇非一生障名有残。彼说无残。犯初篇永障名无残。反说有残)。粗恶非粗恶(初二篇下方便重兰名粗恶。波逸提下及余偷兰。名非粗恶。故皆反说)。常所行非常所行(八正道常所用。彼说非常。五法非常用。调说为常)。制非制(五篇是佛制。彼说非制。五法非佛说名非制。调说为制)。说非说(四是重禁余是经约名正说。调说为非。四轻余重是非说。调为是说。多见妄解。故引疏注出)。此据破僧戒所列。至拘睒弥犍度。出第二云。毗尼非毗尼。前后两处华梵各举。故云不并。是知。此名律自翻耳。下复引经命七灭诤以为七律。所据益显矣。或下指非文见母论。疏云。古译毗尼皆称为灭。以七毗尼殄四诤。故如水灭火。水不名灭。名不附体故所不取。故下显正名依体立。经律明据故云正也。次戒名中初翻名。即下显据。六度者一檀(此云施)。二尸罗(戒)。三羼提(忍辱)。四毗梨耶(精进)。五禅(定)。六般若(智慧)。六种皆名波罗蜜。此翻为度。今用第二证名。可知。此即经论常谈故通指耳。后木又中此无异翻。故直示名而已。处处亦名别别。显次第中初标示。教行果三不唯戒律。一切教门次第皆尔故言一化。律下正显。初句明律先。教不下明戒次。戒不下明木又在后。释律义中初科上句训字。法以楷定为义。如释题中。谓下释义。一切戒本大分为二。前明犯相后明不犯。犯中复二。即轻与重四义。摄尽毗尼大藏。就轻重中复有因果缺缘开制之异。故云等也。显示律名从教而立。故云并律等。问中以圣人之教皆修行之法。而修多罗取贯摄为目。阿毗昙以折理彰名。故申此问。意显今宗独专此号。答中引论示意。还约三学引生次第。戒范在先故独名法。若尔经亦训法。论翻对法无比法等。是则余藏亦得名法。岂独律耶。答修多翻线西竺本名。此土字书训经为法。又论。称法者或从法相如阴界入等。或即法门谛缘度等。或就法体涅槃理等。毗尼不尔中梵本名。复是教诠名相楷定。是非可不必从文断。故与余藏法义天别。问彼法门义亦即从教。答若就通论三藏教诠并名为法。但戒引生轨物义胜先据斯目。余虽号法弱故不彰。若约别论三名各异。如上所列。前后中初征。若据世传云经律论比从语便。若对三学律必当先。故申其意。由下释。以定慧幽隐邪正难分。简别杂滥必用律法。用既在首义必先标。内法谓八正道。外俗滥同谓偷形者。以法除者如律中。时世饥馑有外道。偷形随众僧后。僧以受戒时分和尚阇梨等诘之。并云不知。因即陈首。妙要也。故下结示。创初也。余下指略。或约三学次第。或是佛法寿命故合居先。此即常闻故所不释(或指戒及木又。或指戒疏皆非)。次释戒义初科引杂心者显示戒义类通周遍。无境不发无恶不禁。简余世善局狭不周。禅无漏戒唯情境发皆非通类也。指广如后。即戒体中。广列中初科。智论言性善者彼云。好行善道不自放逸。谓性是善。不使从恶故善。生五释学义摘在次科。二从心中此就所治为名。身口五根通须调伏。不唯在心故云等也。三中初示召体之名。如下引论示体。初句举名。此与从心语滥。以下示能即约三性。简体是善无作。问此与上性善何异。答准前论释望遮恶为言。故判属功能也。四中前引诸杀而局善释于义未尽。是故钞主以义继之。故曰因明。名义两通故曰正义。初句示名不局。戒言性者借训显义。勿滞字书。恶律仪亦名恶戒。屠儿猎师旃陀罗辈常行杀害。名受恶戒持恶律仪。问如何受耶。答以杀为业发意受行。即为受也。如杂心说。顺恶易成不假缘发。但望杀心遍该生类故名律仪。随杀生命即为持戒。不律仪者非善故言不。类通故言律仪。即恶律仪所出异耳。若此下释义。初二句通示。戒以性名。性通三性。且论善恶互不相容各得禁义。恶下别释。初明恶戒。通禁制止名律。造作有相名仪。若下明善戒。令反解者但应回倒善恶二字。改乐杀为慈护。即可见矣。五中引律者。此说戒法中释戒序。文戒是因木叉是果。今召戒为木叉。即是因从果也。解脱中约近远两义释之。近中又二。初标言随分者显非顿脱。即处处义也。谓下释。初二句示境缘别也。次一句明治行不顿也。下一句示分果也。此望随境起护脱免过非。故云随相。次远义者此以凡地所受望后圣果。故云远取。即前圣道本基义故云因戒等。克犹护也。圣总三乘累该五住。故下引证。亦律序偈彼云。众经亿百千戒为第一最。欲求第一最。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雀似故人归

    雀似故人归

    这一生,她拼死拼活为他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为替他救回未婚妻,她逆天行事惨遭天谴。第二件事,为帮他手刃仇人,她犯下弥天大罪修为尽废。第三件事,为帮他取回续命之药,她只身闯蛮荒差点魂飞魄散。这满身的伤,万劫不复的痛,若问她悔么?她定说不悔。她悔的只是从头至尾都没有告诉过他一句,我喜欢你。他说:“她终其一生为我,我只求不负三生不负她。”
  • 不可刹那无此君

    不可刹那无此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名侦探柯南之往事回忆录

    名侦探柯南之往事回忆录

    正片名侦探柯南之绯色奇迹的番外在此啦本文与名侦探柯南的正文无关!想看柯南正文的转去绯色奇迹台吧这个当作青春回忆来看就好啦ps:有想看烧脑的我最后会安排一个自创的密室作为高潮降谷零与他四个好基友的青春故事……降谷零和他初恋(不是这个国家)的故事后来降谷零因为这个国家被甩了的故事……超高智商温柔小妹*曾经是个校霸后来强行归良的黑皮透其实两个人只是感情很深的青梅竹马偶尔撒个糖~~
  • 锦绣风华之傲世凰妃

    锦绣风华之傲世凰妃

    她是绝世神医兼金牌特工却因意外香消玉殒。异世重生,她成为被赶出相府的落魄大小姐,衣衫简陋,只有妹控哥哥相依为命。不过没事,有她呢~当所有的事情都偏离了航线时,秉着既来之则安之的道理,要知道她沐落晞可不是善茬,遇神杀神,遇鬼杀鬼!不就是异世么,她闯!不就是金财万贯么,她赚!不就是地位权利么,她争!不就是她滴亲人么,她护!不就是暖床男人么,她......等等......这个冒出来的死皮赖脸的家伙到底是谁啊?诶诶诶,你干嘛啊,别躺,那是我的床!某个妖孽躺在某狂燥女的床上:爱妃~钱我有,权我有,姿色我也有包吃包睡包暖床哦!免费打包,简直不要不要的~【简介无能,内容为主哦(≧▽≦)】
  • 不悔曾与你相遇

    不悔曾与你相遇

    青春像是一首诗,谱写着我们人生中最美丽,也是最懵懂的年华。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能懂什么是爱,但却总能让我们在这个年纪拥有自己的成长。在喜欢里,没有谁对谁错,也不是付出了就一定会得到回应,只能看你是否会遇到真正合适的那个人。即使会有很多遗憾,但至少青春无悔,这便已足以。不用灰心,也不用感叹命运。虽说感情天定,但我们都会遇见最好的自己,拥有我们的唯一。
  • 星星也喜欢月亮

    星星也喜欢月亮

    星星用自己的光芒衬托了天空的单调,而明月却是用自己的光芒来保护星星,星星和月亮一个都不能少,星空才美丽。
  • 穿书后我被反派大佬攻略了

    穿书后我被反派大佬攻略了

    若爱,请深爱,如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人伤已。——柏拉图
  • 四福晋传奇

    四福晋传奇

    曼宁知道自己要嫁给四阿哥胤禛作为妻子的时候,便下定决心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好福晋。嫁过去之后,她才知道,做一个福晋不容易,做一个合格贤惠的好福晋更是难上加难。
  • 听风听雨不听我爱你

    听风听雨不听我爱你

    10岁那年第一次见到墨琛,便爱他爱到不可自拔。15岁那年,墨琛说等你长大来娶你。20岁那年,如愿嫁给墨琛,从此墨琛恨上了若菡。25岁那年,若菡另嫁,成为韩太太,墨琛后悔自己没有早点发现自己爱她如生命。
  • 忽如一夜真香来

    忽如一夜真香来

    顾叶,一线演员,粉丝过万的影帝,为人温文有礼。江浴秋,当红女明星,出身豪门,有钱有颜有实力。这两个本来毫无交集的人结婚了,毫无感情的商业联姻,可随着两个人的接触,他们发现自己爱上了对方。于是,有一天,顾叶表白了,江浴秋答应了。cp粉表示:“啊啊啊,我磕到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