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83200000043

第43章

师子吼品之六

起卷第四劝修文为二。一举法劝。二举人劝。初举法中先问次答。问为三。一问佛性力故应同得涅槃。那有六道差别。二问既有佛性应自得菩提何用修道。三问既有佛性即能吸得菩提。初问先领旨。次作问如文。世尊下第二问又四。一领经。二作譬。三合。四结难如文。若一阐提下。第三问又为三。法譬合如文。次佛答为二。初正答。次总结。初为四。一答同得涅槃难。二答吸取菩提难。三答不须修道难。四重答吸取难。答初有譬合结。譬中先总大意。河边七人咸备手足。手足虽同而有度与不度。次别列七人。初七人者。前二是外凡。次一是内凡。后四是圣人。外凡穷恶阐提。次将立而退故为二人。内凡有五方便。同为一者虽复优劣俱未发真。圣人为四者。声闻不侵习。支佛侵习。菩萨侵习复化众生。佛习气尽。若不作此解无以取异。上说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何故不同得涅槃。欲令分明更作一河七人不同。此经前后凡说六河。谓生死涅槃河。烦恼佛性河。善法恶法河。两两相对。生死论得出不得出。涅槃论得入不得入。烦恼论能断不能断。佛性论能见不能见。恶****能离不能离。善****至极不至极。此中正明恒河譬生死。迦叶品以大涅槃为河。河中七人离合不同。此文明七人。后品明七众生。此中合四果为一。第四离三乘为三人。后品离四果为四人。合支佛菩萨佛为第七人。至下当更分别。言洗浴者。譬出家受戒自身清净。怖畏寇贼者譬烦恼。采华者二解。一云。七净华即是求因。二云。游诸觉华即是求果。出家应是出河。而言入河者。欲明生死涅槃非迢然别。须于生死中而求涅槃。第一人者下。别列七人。没即阐提。过去乏善宿因既劣。现在无信故不习浮。第二人是将立而退身力大者。过去善深今生不修。名不习浮能断善根。第三人即是得住以譬内凡。没已出者昔日经没。第四人即是四果以譬四方。四方者下文以四方譬四谛。非今用譬。文云。不知出处故观方。以昔不知出处故不观。今知出处故言观方。又不知大乘出处故取小果。第五人即支佛。亦云。观方过于四果。以利根故不取四果。但为自证故言而去。同畏生死故言怖。第六人即菩萨。去不住者不住生死。浅处住者心安生死。从其心边故言浅处。第七人即是佛。善男子生死大河下。第二合譬。先合总譬。畏烦恼贼合前怖畏。发意欲度合前入河。出家剃发合前洗浴。身披法服合前采华。既出家已下。第二合别譬七人。初合常没。即一阐提。此中略合。有六因缘下广合五部僧者。二解。一云。五众向五众边更互说过。二云。是五部律。佛灭度后一百余年育王设会。上座他鞞罗立义。摩诃僧祇大众不同。分为二部。后上座部更生二部。谓雪山。萨婆多。雪山绝后。萨婆多更习僧祇生于三部。谓弥沙塞。昙无德。迦叶遗。就婆多僧祇为五部。如来预见互相是非。大集经亦预指五部。如宗轮论广明分部以为二十。非今文要故不引。第二人下合将立而退。即外凡人亦能断善而不同恒没。第三人者下。此合内凡得住之人。小大两位俱在中者。岂非通教三人共位。若作别义大乘教异不应同位。文云。信如来是一切智常恒无变。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云。此是三乘。初业不愚于法如胜鬘说。此文多有所关。若信如来常不变易众生有佛性。则似别义。以大涅槃心修方便行入方便位。下文须跋得果即是其义。第四人者合四为一。但断正不侵习。第五人是支佛。但侵少许习。第六人是菩萨。能侵多习复化众生。第七人是佛习究竟尽。为此义故。分四人之异。此是通义。既具两文未可专是。今作一种推之只是通义。俱指分段生死为河。以大涅槃心发意求度。而有七种差别不同。同有佛性义。同成涅槃义。亦成答问宜作此说。是恒河边下第三结譬。酬其应同涅槃之问。手足俱备答其佛性是同。习浮不习浮得度不得度。答其不同得涅槃之问。文为二。初明不修不得非如来咎。法譬如文。次明修者必得。举三譬譬之又二。先譬。次合如文。汝言众生下。第二超答第三问又二。初牒问褒贬。若能修者必得不疑是故褒叹。若不肯修自恃有性。欲令吸取者故贬之为非。次譬如有人下。正答中二。初答修者必得故举汲井喻之。井譬五阴身。渴乏譬厌苦求乐。心井深譬身性理远虽不见而必有。汲取譬因修见性。佛性亦尔下合如文。次胡麻下譬不修则不得。合如文。如汝所说世有病人下。第三追答第二问又二。初诃其引经谬。解六住不同。一云。是十住中之第六住。二云。是十地中第六地。此地般若现前有自差之义。佛诃云。我言遇病自差者。为六住菩萨说不为凡人。示其僻引。次譬如虚空下。正答。凡举三譬。有人云。此举世间眼所见空以之为喻。有取真谛空为喻。有云。即是理内非内非外之空。中论云。虚空非有非无非内非外。此譬佛性。次文中云财物者。财在他方虽不现用往取即得。譬佛性虽未能见修之即会。后文中云造业者。造譬初心。业譬修习。果譬见性。其中有六句。一非内。二非外。三非有。四非无。五非本无今有。六非无因出。非此作此受下。二明修者必得。有五句次第释之。一云。非此阴作业此阴受果。若此作此受则是一阴一即是常。又不由此阴而有后阴此则为断。第二句非字冠下。即非此作彼受者。非此阴作业彼阴受果。河西云。人作天受者。则有因而无。果有果而无因。有果无因是常见。有因无果是断见。亦应有彼作此受。无者可解。彼作彼受同第一句。第四无作无受都无因果是则不可。时节和合是第五句。众生佛性下合譬。初合造业六句。但合五不合非无因出。初合第五句。非内非外合第一双。非有非无合第二双。非此非彼下。合第二修者必得感果之相。前有五句今备合。初非彼非此即合两句。非彼是合非彼作彼受。非此即合非此作此受。非余处来即合非此作彼受。非无因缘合上无作无受。亦非一切众生下。合前时节和合而有。善男子下。第四重答第三问。前问答有法说譬说。今直答譬。初非其问次答初非者夫磁石不能吸铁。次何以故下。释不吸意又二。先释次譬。初文者。石无心识宁能吸取。如葵藿无心而随日东西。芭蕉无耳闻雷出华。皆异法出生能随能听。琥珀吸芥亦复如是。安得以此例佛性耶。今释异法出生异法灭坏者。异法有故异法出生。诸法皆为因缘所起。因缘于诸法名之为异。有异因缘便有诸法。故言异法有故异法出生。亦如水土为芽缘。芽与水土何时有心领解生法。云我与汝生汝可受生。但有此异缘芽则得生。亦如水因缘故火便尽灭。水火亦无更相领解我起汝灭。次举葵藿东西向日。岂应有心而作此事。故更为譬。作譬凡举五譬。次磁石吸下又二。初还以譬合譬。次众生佛性下。更以法合所譬之法。即是佛性文为三。一明因不吸果。二明佛性无有住处。三广辨佛性。初文又三初正合磁石之譬。次举十二因缘显无吸之义。无明为因诸行为果。乃至生因死果。无明岂能吸诸行耶。亦如佛性不能吸菩提。三有佛下正显不吸。次善男子若言佛性下。第二明佛性无住处。有法譬合。法可见。如十二因缘下譬又二。先正举譬。次举如来帖譬。如来是举显佛性是举隐。次佛性下合譬如文。譬如四大下。第三广明佛性为四。一明非当非现而说当有。第二明非即非离。第三简邪正。第四广出体性初非当非现约众生当得故名当有。有譬有合。然四大无的一业能感地大。复有一业能感火大。余二亦尔。但听业缘总能感得。佛性亦尔。时至即现故以四大为譬。譬云有轻有重者。风火轻地水重。又言赤白黄黑者此配其色。火赤风白地黄水黑。若配五行火赤金白地黄水黑木青。又小乘中明风无色。大乘明风有色。五行中金在西方主白又主秋。秋气白秋风萧飋故言风白未详。合如文。譬如有王下。二明佛性非即非离。有譬有合。初文中言莱茯根者。尔雅作芦菔。郭注为萝茯。萝茯为正。牵象示众盲者。他作一存一亡释之。头足等皆非象亡也。不离头足等是象存也。佛性非六法亡也。六法之外无别佛性还用六法存也。如此释者不得出于即离两句。况得绝于四句离百非耶。此文双弹即离。非头足为象此弹即也。离是无象此弹离也。头足之中既无有象不可即也。头足之外既无别象不可离也。非即非离非内非外而得言象。众生佛性亦复如是。非即六法非离六法。非内非外故名中道。名为佛性。若取六法为佛性者。乃是众盲之佛性。若离六法为佛性者。如指虚空为佛性。如诸婆罗门所谤为仙豫所害。取不即不离中道为佛性者。如大王臣智所见佛性。若得不即不离意。广历诸法悉是佛性。四无量六度等悉如文。于合文中又二。先总合。次是诸众生下别合。于中又三。先正合。次更举本盲帖合。三结。初正合中六。一一皆三。先合六法。次举譬帖。三结。悉如文。有诸外道下。第三简邪正为二。初简邪我非外道所计。或言常遍或言如芥子。并是邪执。次明正我又二。初明假我。次明真我。初明假我文为二。初法次譬。譬中有六。初后有合中四无合。开善假名有用有名无体。庄严名用体俱有。此两皆不可。若名用体皆有者何谓为假。开善虽无体既有名用亦复非假。观师引中论无我无无我。无我破常无无我破断。亦破即离。为破此等故言我与无我。虽说此二皆是假名。故文中举六譬。譬于假我。如来常住下。第二明真我。此之真我对破妄我毕竟清净。即无我无无我。众生亦应得此真我。大慈大悲下。第四广出佛性又三。初明佛性有八复次。次如我上说下还结是当。三我若说色下结非五阴。前四如文。第五云第四力者。一云。是十力中第四根力。知物根缘化道之要。二云。别有名教。一信力。二忍力。三定力。四善权力。善权力者。化道便故。故言第四力。第六云。十二因缘即佛性者。于他两解并皆不便。一云。十二因缘是观智。何得有境界性。二云。是果性此亦不可。今明十二因缘是佛性别有所出(云云)。余二如文。善男子若诸众生下。第二总结酬前问又三。初结问不须修道。次若诸众生下结劝。三佛性不可思议下结叹为二。初佛叹。次师子吼叹。师子吼言云何不退下。第二以见佛性人劝修。有问有答。问如文。佛答有三。一自试其心。二为物受苦。三用六度化他。初一是自行。后二是化他。初自试者犹是浅行。深者不俟言。粟[序-予+禾]者人读为和音非也。复云黎音。复云[序-予+禾]音。寻检无此字。善男子菩萨为破下。二明为物受苦。复次菩萨下。三明六度化他如文。复次菩萨下。品中大段第二叹教为三。一叹弘经人即菩萨也。二叹所弘法。即涅槃教也。三叹说教主即是如来。教不自弘。弘之在人。教不自宣。宣之由佛。故相因而叹。亦是称叹三宝初。文二。前总略叹。次广释。初略叹中二。初通叹菩萨。次别叹补处。诸大士谦劳勤苦。利益众生是故叹之。补处方绍尊位是故别叹。初有九复次。通叹如文。次受后边身下。别叹有七复次。第二文中云三事胜者。欲天之中此天命定。人中郁单越命定。将梵足之为七。此天处中。文中云。或怖或悎。旧云。盍音是教音。中寺安法师问王俭。俭是僧达之子博学有名。古人作教字穴下竖心。边安告今人省穴单作耳。善男子下二叹经为二。先叹。次料简。初文法譬合。法可见。次譬中云深难得底者。人解云。竖论唯常乐我净。不得有无常苦等。横论具常无常等。故言深难得底。此亦不然。经但云深那作单解。今谓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不一不二不可思议。是故云深耳(云云)。合如文。师子吼言下二料简。有问有答。问从前深难得底不生不灭。不三种生独一种耶。佛答初总明不受卵湿二生。次别明不受化生(云云)。尔时师子吼下。三偈叹说经主。四十行偈。初两行请求说。中三十七行叹。三一行结(云云)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供养人

    供养人

    这是一个关于供养人的故事。所谓供养人,即制作圣像、开凿石窟的出资人。在纷繁如海的壁画和石窟中,每一幅壁画和窟龛背后都有它的供养人,每个供养人都有一段往事,或难放下,或难忏悔,或难救赎……千万种情感凝聚成一幅幅壁画,有的有据可查,通过廖廖几句去参阅品读当年的真实历史;有的已剥落残缺,无法细究;还有的只是空白一片,连姓名都不曾提及……只字片语也好,只字未提也罢,供养人当年的往事已通通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只有壁画和窟龛,千年后,依然震撼着我们的视觉,涤荡着我们的灵魂……那些绚烂夺目的壁画,美的到底是画匠的精湛技艺,还是供养人虔诚的精神世界?打动你的到底是艺术,还是信仰?
  • 蛮荒龙帝

    蛮荒龙帝

    龙,不死不灭,渴望永生不朽,青春永驻。龙,有鳞有角,代表着力量与守护,绝对力量,守护逆鳞。当有一天,龙被世界遗忘。从蛮荒中走出的少年,他将唤醒人们被龙所支配的恐惧。人会怕我,因我是龙!龙会惧我,因我是人!
  • 晚晚上好

    晚晚上好

    女主:十八线女星慢慢转成一线爱好烹饪会演戏会跳舞会唱歌会打架会医疗男主:一次偶然发现成为一线明星很早见过女主帅会跳舞会唱歌很暖心也很霸道女主:江瑜晚粉丝名:鱼丸口号:鱼丸鱼丸冲上天坛多吃点饭别饿太惨男主:魏千廷粉丝名:小尾巴口号:尾巴尾巴嘻嘻哈哈
  • 龙鳞之刃

    龙鳞之刃

    不断破坏着这个世界的潜规则,却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正直向上的大好青年。他被无数上流社会的家伙恨之入骨,却能够在民众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身负血海深仇,腹黑的顶尖特种兵回归都市,极爽极热血!精彩章节尽在《龙鳞之刃》!PS:每天一更,一更三章。
  • 于深夜里的苦思冥想

    于深夜里的苦思冥想

    深夜失眠难免苦思冥想,故事或是梦境抑或现实。
  • 勇者重生为领主走向复仇之路

    勇者重生为领主走向复仇之路

    曾经跟全班同学及班主任一齐作为勇者被召唤到异世界,抱着在异世界开启新的人生的皇羽在某一天突然被皇帝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本来希望同学们能对自己出手相助的皇羽却被同学所背叛,最后孤独的死在了水沟里。不止是向这个国家,所有背叛我的人我都要向他们复仇——然而幸运max的皇羽被曾经帮助过的黑精灵用魔法复生成为新的黑精灵领主。二次转生的复仇之路即将开始——
  • 有女红筱

    有女红筱

    轮回之末,遭人囚禁,设计入狱。一朝魂归,家族没落,魔尊收养。再世为人,失忆冷血,真真假假。有人如斯:娘子别跑,为夫心疼。
  • 不祥的蛋

    不祥的蛋

    《不详的蛋》描述动物学教授发现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红光,“红光”国营农场场长不顾教授的反对,建议政府利用红光发展养鸡事业。场长负责制定并实行计划,向德国订购鸡蛋,可是阴差阳错,场长收到的却是鸵鸟蛋、蟒蛇蛋、鳄鱼蛋。这些蛋受红光照射数小时后,无数巨大的鸵鸟、蟒蛇和鳄鱼出壳到处横行,吞噬了场长的妻子,疯狂攻击居民,然后朝莫斯科进发,引起全国恐慌。政府出动军队、警察和飞机,都无法制止这些怪兽。意外出现的强大寒流突然袭来,鸵鸟、蟒蛇和鳄鱼才被全数消灭。
  • 七月未央安之若素

    七月未央安之若素

    十五岁年纪的初恋,带来的却是灾难,当真相揭开,其实我们都复错了仇!这样,感情又将何去何从?
  • 从你的脚步盛开

    从你的脚步盛开

    手机的音乐换了一首,在这诺大的城市,拥挤的车流中,晚筠第一次觉得这么寂寞,希望找个人靠一靠。一路跌跌撞撞,失望以后还是要挚爱这世界,不是么。一个从来没谈过恋爱的女青年温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