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01600000001

第1章 修身自守篇

第一课淡泊清心明智空灵

【智慧人生】

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

——季羡林《八十抒怀》

【精品解读】

季羡林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中国人讲究修心明智,追求的是大智慧与高心境的合一,所以心与智的关系,历来是诸方热议的话题。在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哲学里,心即是一颗清澈纯净毫无杂念的心,智则建立在这颗无欲之心之上的是一种颇难企及的大境界。

千年前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诸葛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便是一种修心的大智慧。人的一生不可能从头到尾如水晶般纯净,难免沾染尘世漂泊起伏,多数人之所以终其一生庸庸碌碌,到头来抱怨生活,全在于他们的心早已蒙尘,亦缺乏看透一切的智慧。反观史上诸多智者,更多的则是放下物质追求,以一颗水晶般的心来参透了无上大智慧。

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言,这种淡定的心智能让人放下尘世纷扰。人的本性决定了人都有“贪婪”之心,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变态追求。可若让贪欲牵着鼻子走,最终一定会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有学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心脏只有拳头大小,但是,如果你把整个地球全部装进去,也装不满,还会有空隙。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座山里有个神奇的洞,里面藏有足以使人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藏。但是,这个山洞一百年才自动开一次。有一个人无意中经过那座山时,正巧碰上了百年难得的一次山洞开门的机会。他兴奋地跑进洞内,发现了大堆的金银珠宝。他急忙往袋子里装,因为洞门随时都有关上的可能,他必须快速行动并尽快离开。

当他得意洋洋装满一袋珠宝,神色愉快地走出洞口后,却发现自己的外衣忘在里面了,那可是一件上好的衣服啊,他割舍不下,就又冲进山洞。但可惜的是,当他冲进山洞的那一刻,山门缓缓合拢,他和这个山门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天到晚追求物质,在乎别人对自己评价的人是被名利、金钱、地位所束缚的人,这些人是不可能逍遥的。

【入世指南】

季羡林先生一生清淡泊欲坦荡无私,对人对事从不强求,亦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其做事做人皆低调平和,最注重自身修为、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对事持大度宽容的态度,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和积极平和的心态,只求自己能够不断地得到积累。坦荡无伪,不装腔作势,大智大悟举重若轻,洞穿世事,成就了一种大德大智大自在的境界。

真正的智慧由心出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淡泊处事,心境清明,有掌控一切的能力却无目空一切的霸气,其才智高远却不露锋芒。这一切的力量皆来源于强大的内心,无欲则刚,无求则智,一颗坦荡无私淡泊无争的心,产生的力量是无比强大而久远的。

◆机心与常心

季羡林一生淡泊名利,晚年曾对“三顶桂冠”极为反感,并且公开撰文要求“摘帽”。所谓“三顶桂冠”即是:一、国学大师;二、学术泰斗;三、国宝。

季羡林是个有着平民作风的学术大家,他以平常心处世,从不认为自己有多高。这一切,究其原因,是其心不争,将一切都平常视之。古今大凡成大器攀高峰者,皆如季羡林一样将私欲置于心外,才能超越私欲的禁锢,成就真正的大事业。

其实普通人也是样,如果失掉了一颗平常心,做事心机太重,被太多的欲望所累,也很难活得自在洒脱。大师们为人处世的智慧并不是不可接近,清心守己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每一颗淡泊无伪的心所产生的智慧皆能让人受益无穷。

何谓机心?何谓常心?

机心为下品,常心为上品。

在生活中常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某某又在领导面前耍心眼了,某某又想办法挤下了我的名额,某某又走后门——其实这些就是所谓的机心,而我们往往会被机心所带来的短暂成就(如升职、取得某些机会)等所迷惑,认为人生必须要耍心眼走捷径才能到达“成功”。

这样的机心,其实带来的是人生更大的负累和无止境的痛苦。何妨换个角度,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事物呢?

我们要学会:

拥有健康的心;

爱身边每一个人;

控制自己的脾气;

事情看淡些;

告诉自己没关系,要加油。

如果把成功放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你的成功带给你的永远是居高临下的傲慢。如果你把成功定义为自我精神的不断积累与超越,你获得的将是成就感与自信,一颗平常心会像水晶般闪耀,坦荡而厚重。

◆小聪明与大智慧

何谓小聪明?何谓大智慧?

小聪明是带着投机取巧的目的钻营役役,特别是在遇到麻烦费时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完成的工作时,善于耍小聪明的人就会想一些“巧”办法,但很多时候都事与愿违,要获得真正的成功,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走,该费时间一分都不能少,该花的精力也必须花。

季羡林回忆德国留学时的片段曾经说起,德国的很多专业性书籍几乎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他们做得如此精确没有任何“巧方”法,只是德国人肯花时间,肯下“笨”工夫,一字一字的认真核对,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小错误能逃过他们的眼睛。季羡林说:“这个法子很笨,然而除此以外,还能有‘聪明’的办法吗?”

小聪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耍小聪明的人往往抱着赌博心态,认为不会被人发现,或者说不会被人识破,殊不知一次次的小聪明会贻害自己终生,蒙蔽真正大智慧的到来。

三国的杨修作为曹氏集团的谋士幕僚,出身世家,才思敏捷,一度深得曹操的器重,却最终以罪被诛,表面上是恃才傲物招人妒,实际上是自作聪明惹的祸。后世一直认为,是杨修的小聪明综合症给他埋下了人生悲剧的祸根。

知道自己怎么要,是聪明。但是,知道自己不该怎么要,才是智慧。

智慧与聪明的最大区别在于:智慧是一种境界,包含着德性。最极品的心智。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洛斯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羡林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和真切!

读季羡林的文章,更可见其人其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这也恰恰是基于丰富的阅历,在丝丝淡泊中放出的智慧的光芒!

真正的大智慧,当如是矣。

第二课平淡安然不恋名利

【智慧人生】

我们常讲,在世界上,争来争去,不外名利两件事。名是为了满足求胜的本能,而利则是为了满足求生。二者联系密切,相辅相成,成为人类的公害,谁也铲除不掉。古今中外的圣人贤人们都尽过力量,而所获只能说是有限。

——季羡林《病榻杂记》

【精品解读】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但名利之心、名利之行应该建立在道德和良知的底线之上,建立在合理合情的基础之上。季老生前也说过:“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有了点名,感到高兴,是人之常情。但我只想说一句,我确实没有为了出名而去钻营。能够有点小名小利,自己也就满足了。”

季老可谓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他的一言一行也在教导我们:不管身在何处,都不应该为金钱所动、为名利所惑、为世俗所扰。季老这种淡薄名利的高尚品德,不正是我们应该永远学习的吗?

其实名利是一把双刃剑,要想驾驭它,关键要看你对剑道的理解:

季老曾说过:“至于我自己,一般人的印象是,我比较淡泊名利。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象,我名利之心兼而有之。只因我的环境对我大有裨益,所以才造成了这一个假象。我在四十多岁时,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当时所能追求的最高荣誉,我已经全部拿到手。在学术上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后来的院士。在教育界是一级教授……学术和教育我已经爬到了百尺竿头,再往上就没有什么阶梯了。我难道还想登天做神仙吗?……假如我当时是一个二级教授,我一定会渴望再爬上一级的”。

需要引起我们思考的关键是下面的这一段话,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和做得到。

“不过,我在这里必须补充几句。即使我想再往上爬,我决不会奔走、钻营、吹牛、拍马,只问目的,不择手段。那不是我的作风,我一辈子没有干过。”

如果把“平淡安然,不恋名利”当成一种心境追求,倒不如说是一种境界修炼,一种流在血液和渗进骨子里的生活态度。这种心境追求,境界修养,生活态度,在季老的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中无时不刻都有体现。

作为著名学者,几十年来,季老的衣食极为简单,例如早餐,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烤馒头片或面包、一杯清茶,再加一碟炒花生米。他的衣服多是穿过十年八年、或者更长时间的。他有一件1946年从德国回上海时买的雨衣,被他一直穿到了21世纪。而对吃、穿、健康以及身边很多事情持“无所谓”态度的季老活到98岁高龄。这对那些恋物质过度的人,是否有所启示呢?

季老的这种平淡安然,不恋名利之心,是那样朴实无华,让人倍感亲切。许多北大师生都还记得,每当新学期开学时,衣着朴素的季老有时在校园散步时总是被一些素不相识的新生当作退休老校工,季老从不刻意澄清自己的身份,有时还默默地为他们看守行李,常常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新生们往往在开学典礼上才发现,给自己看包的“老师傅”竟然是副校长。

如果你现在已经小有名气或有些名气了,面对这样的小事,你会怎么做呢?是否能平视你身边的人和事呢?

回首季老近百年的风雨人生,历经过苦难和沧桑的他,用对祖国的殷殷热爱,对学术的孜孜追求,铸就了如此伟大的业绩,这着实让我们为之震撼和叹服。然而,让我们更为感动和缅怀的不就是先生谦逊低调、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吗?

【入世指南】

学贯中西的季羡林教授说过:“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俗话说,人有三不顺,不顺的时候,情绪就会受牵制,特别是现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一些人急于表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这其实并不是坏事,而且对工作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人生旅途中,拥有一颗平淡安然之心同样重要。有了它,做事就不苛求,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能保持平淡安然心态,面对成功不急不躁,面对失败用持之以恒去坚持,这就是成功者应该必备的心理素质。

要知道,有付出才有回报,每一次经历都意味着增长了经验,有了平淡安然之心相伴,你才不会被失败击倒,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保持平淡安然心态并不等同于胸无大志或碌碌无为。只是你所面对的是去攀登更高山峰而不是去与人竞争;是自己与自己较量而不是与别人较量,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才是最大赢家。

那么,如何培养平淡安然,不恋名利之心呢?不妨从如下做起: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千万不要总是为无关紧要的事发牢骚;

不要把个别现象当成普遍问题;

不要把所有的过错都归罪于客观原因;

要热爱生活而不是厌倦生活,日子每一天都是新的;

要学会帮助别人做事,这会使你快乐;

行事要有主见,有原则,不以别人的好恶作为自己行事的标准;

要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也要承认人性中也有黑暗的一面;

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更不要在物质上与人攀比;

对自己的要求不必太高,全力去追求成果而不苛求完美;

制定可行的目标,把大项目分成较小的、能干得了的若干部分去做,这样每做完一部分都会有成就感。

别忘了,“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爱因斯坦)。”

还要“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你’才是一个勇者(三毛)。”

季羡林先生真诚告诫我们:其实“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耄耋老人季羡林在回忆自己童年时这样写道:

“我现在一闭眼就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夏天里浑身上下一丝不挂,滚在黄土地里,然后跳入浑浊的小河里去冲洗。再滚,再冲;再冲,再滚。”

虽然我们有点像一群带着童心跋涉尘世的苦行者,每天被风吹、日晒、雨淋、沙尘暴无情抽打着,但我们依然要继续前行,并勇敢地跳入道德之河——用前人优秀的品德把自己的灵魂洗干净……

◆走自己的路

季羡林从自己头上摘下别人戴在他头上的大师桂冠,他的感觉是轻松了。

人为什么要为名誉所累呢?

这当然也是考验人如何对待“拿”和“放”的时候。

美国第一位总统、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一届总统后便坚持不再连任。他离任时,坦然地出席告别宴会,坦然地向人们举杯祝福。次日,他又坦然地参加了新任总统亚当斯的宣誓就职仪式。然后,他挥动着礼帽,坦然地回到了家乡维农山庄。这一瞬间,却给历史留下了永恒的光彩。

英国著名科学家赫肯黎,因其卓越的贡献而享有崇高的声望,然而,到了80岁时,赫氏不得不考虑放弃解剖工作时,他毅然辞去了所任的教授、渔业部视察官等职务。最后,他还辞去了一生中最高的荣誉职务——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不难设想,此时赫肯黎的心情何其沉重、心绪多么难乎,他甚至在发表了辞职演说后对友人这样说:“我刚刚宣读了我去世的官方讣告。”

尽管如此,他毕竟如此“放下”了,在没人强迫的情况下如此“放下”了。一个职务,一种头衔,自然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华盛顿和赫肯黎都有“拿”到了自身地位的最高辉煌,可他们又都主动“放”下去了。一位名人说得好:“重要的并非是你拥有了什么,而在于你忍受了什么。”。以坦然和克制的态度去承受离任或离职之“放”;人,便活出了一份潇洒与光彩,活出一种落落大方的风范来。

◆由别人去说

走路不小心,会跌倒,谁都无法避免。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因此,一个人有可能遭遇到这样一些情形:人生——无论功绩或是职务——并未达到最佳状态和最高峰,却因为意外地遭受到某种打击,迫使人去直面“放得下”的窘迫。

这时候,最重要的也许是尽快学会如何“爬起来”。有句老话说得好,“跌下去不疼,爬起来才疼”,这就是痛定思痛的一种表现了。

反思固然必要,可是,如若长久地斤斤计较于“痛”上面,那就反而作茧自缚、手足无措了。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军的主将罗伯特在投降仪式上签字以后,心清十分沉重。他默默地回到弗吉尼亚,避开了所有的公共集会及所有爱戴他的人们。

可后来,他又默默地接受了政府的邀请,出任华盛顿学院院长一职。不耽于沮丧与懊悔,一切复兴家园的“战役”始终在默默的进行之中。

应该说,罗伯特是明智的,他懂得:“将军的使命不单单在于把年轻人送上战场卖命,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

看来,罗氏是真正弄懂了如何在“放得下,拿得起”中实现价值的人,这情形恰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真正的价值,首先在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像罗伯特那样跌倒之后又爬起、“拿起”之后又“放下”,这里面的大勇气和大坦诚何其令人钦佩啊!

名利是外界给的,品德是内心修得。

第三课知己不足勤于改过

【智慧人生】

要求知识面广,大概没人反对。因为,不管你探究的范围多么狭窄,多么专门,只有在知识广博的基础上,你的眼光才能放远,你的研究才能深入。

——季羡林《这一辈子》

【精品解读】

季羡林先生在认识自我问题上曾这样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自我当然离自己最近,应该最容易认识。事实证明正相反,自我最不容易认识。

上至天子,下到黎民,认识自我的目的无非是:知己不足,勤于改过。

在如何对待过错上,雍正有过不少的论述,他常常训导臣工“过而能改则无过”,“过而不改方为过”。难能可贵的是,雍正对“朕之过”也有一个较为实在清醒的认识,而且,一旦发现自己有错,他能够公开承认并立即加以改正。

雍正曾经任命一个叫周英的人到西藏统领军队,后来发现这个人平庸浮躁,便很坦率地对大臣说:此事用此人大错了,这实在是朕的过错。

雍正三年(1725),浙江有个叫王钧的道员表示,要捐四万两银子修筑西湖工程。雍正得知后大笔一挥批示:让他捐,他若是不捐,朕便不会轻易地放过他,他这些年做官的名声太差了,让他出钱消灾好了。

王钧本想捐献银两修工程,没想到却挨了皇上一顿臭骂,惶恐不安中,为博得皇上的信任,表示四万之外再捐六万两银子。

这回,雍正仔细看了王钧的履历,在了解情况后,他作了常人难以想到的批示:“岂有此理,朕大错了!朕错记名字,王钧做官名声好得很,朕上次把他当成马钟华了。朕的过错,惭愧,惭愧。”

雍正还叫浙江巡抚傅敏把这件事的前前后后原原本本地告诉王钧,并下旨劝这个道员不要捐这十万两银子了。王钧百感交集,还是坚持捐出了修西湖的四万两银子。这件事一方面反映了雍正作为帝王责骂百官有些如同儿戏,但另一方面也可映出他知错后公开认错的坦荡心胸。

与古人相比,今人有时候往往把自己的才能、学问、道德、成就等等评估的过高,很少反省自己的过错,永远是自我感觉良好。这样对自己是不利的,对社会也是有害的。许多人事纠纷和社会矛盾由此而生。

季羡林先生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一个谨小慎微,性格内向的人。考虑问题有时候细入毫发。……我过去犯过许多错误,伤害了一些人。但那决不是有意为之,是为我的水平低修养不够所支配的。

我们为什么不虚心学习这种精神呢?

【入世指南】

知己不足,勤于改过,是人生的必修课。

对人生而言,开课越早越好。知己,就是认识自己。不是外在表象,而是内心世界。不是审视一时,而是审视一世。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有哪些呢?

其实人们认识自己是不需要定式的。首先,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也就是能客观、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以及不足。

由于社会环境不同,人的思想总是在不断变化。大家需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修炼品行,使自己向好的方面发展。我们不但要认识自己的外在美,如外貌、衣着、举止、风度、谈吐,还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如学识、心理、道德、能力等。一个人的美,往往表现在内外统一上。

我们还要有足够的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学会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其目的不是用自满的目光愉悦心情,而是要思索在今后如何发扬它、光大它,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世界,人们千万别把目光都集中在痛苦、烦恼上,那样生命之光就会暗淡;如果把目光移向快乐,你将体会到幸福。更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这样你会悲观失望,心生阴霾。世上那些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的人大也有人在,聪明的人会让自己远离这个群体。庸俗之人喜欢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那样只能带来沾沾自喜,骄傲自大,停步不前,甚至会倒退的后果。

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看别人、看世界,及时发现自己的新的优点和新的缺点,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变缺点为优点,不断完善自己。

认识自我的途径是: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分析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准确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自我观察是一种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

而有时候你必须学会通过他人了解自己。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有时候的确比较难,常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周围的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我们不但要尊重他人的态度与评价,还要冷静分析。做到对他人的态度与评价既不盲从,也不忽视。

就像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认为,自己决不是什么天才,决不是什么奇材异能之士,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中不溜丢的人;但也不能说是蠢材。我说不出,自己在哪一方面有什么特别的天赋。绘画和音乐我都喜欢,但都没有天赋。在中学读书时,在课堂上偷偷地给老师画像,我的同桌同学画得比我更像老师,我不得不心服。我羡慕许多同学都能拿出一手儿来,唯独我什么也拿不出。”

在认识自己不足的方面,重要的是不能说假话。

勇于面对自己不足的季老,后来却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家。大凡有成就的人,往往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这或许就是他们与常人的不同之处。

这从另一角度告诉我们,别太信社会上那些大师神话论者的吹捧,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和拼搏,也会学业或事业有成。

◆刷新生命

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最重要。

讲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例子。有个孩子曾是一所山村小学的升旗手,后逃学混迹于社会,堕入罪犯行列,在铁窗里度过了几年光阴。释放后回到故乡,当他再次看到学校上空飘扬的那面国旗时,他长跪不起,泪流满面。通过自省、改过、发愤图强,终于使他又重新做人,并有幸当上了这所学校的教师。他经常向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勉励大家勤于自省、勇于改过,不玷污国旗的颜色。

有时候不但一个人需要自省,一个民族也需要自省。曾经在一家博物馆里,有两个国家同时举行展览:一个展出本国昔日的辉煌,另一个却展出本国悲怆的历史。而“知耻近乎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认为能牢记国耻,敢于从灾难中汲取深刻教训,后者比前者更值得称道。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知己的过程等于自省,而自省的境界就是改过。不论古今,力求上进的人都重视自省。

孔子的弟子曾参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因为他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足,所以成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名垂青史的贤人。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在生活迷失方向时,灵魂遭到扭曲时,或不慎跌进悔恨的深渊时;

抑或是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时;

自省,就像一池清泉,将我们头脑里的迷乱、消沉、浅薄、浮躁、自满、狂傲等污垢冲洗得干干净净,让新鲜的血液再一次沸腾,让暗淡的生命重放异彩、焕发出勃勃生机。

◆吐故纳新

“吐故纳新”语出《庄子·刻意》:吐:呼出;纳:吸进。原指人体呼吸上的新陈代谢,后成为道家一种养生方法。现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毛泽东有句名言:“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这是一个政党领袖心中的“吐故纳新”。

当代人所需要的“吐故纳新”,是把那些陈腐的思想吐出来,把新鲜的观念吸进去。就像我们电脑里的东西,新的、有用的留,旧的、无用的弃。

第四课修身养性勿嫌善小

【智慧人生】

东方人的哲学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恶向善,彻底改弦更张。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

——季羡林《“天人合一”乃幸福之本》

【精品解读】

季羡林教授不仅是文化学者,还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他的善良思无处不在,包括在对待环境上。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是全球问题,它引起各国政府首脑的高度关注。

自然界原本是和谐的,环境无疑是被人破坏的,如果把修补环境视为行善,把破坏环境视为行恶,此观点恐怕很少有人反对。

季羡林教授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十分明确。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认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的先哲们则告诫后人,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一体。

按季老的理论推理:如果人类不及早地修身养性,改恶从善,那么地球上的荒漠化会越来越严重;而由于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会越来越多;更多的物种(包括植物、动物、甚至资源)会在地球上不断消失……

而这些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大事,无一不是来自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

你的企业排一点污,他的企业排一点污,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江河湖海及地下水源就被污染了;

你砍一颗树,他砍一棵树,那些调节气候、净化大气、涵养水分的森林很快就会被砍光……

残酷现实给我们的告诫是,恶须从小止,善需从小做。大家齐心协力,人人都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

热爱大自然是为善的一个内容,讲究公共道德是为善的另一个内容:

公交车上遇到老弱病残、孕妇,主动让个座;

雨雪天的时候、开车慢一些,别溅路人一身泥水;

遇到迷路的孩子和老人,能送回家就送回家,要不给派出所打个电话,如果他们知道家里电话号码,就替老人或小孩打个电话,反正你也不缺那点电话费;

捡到钱包就找找失主,假如你正好缺钱,想把现金留下(开玩笑),那就把信用卡、身份证、驾驶执照等还给人家,电视里说有个小偷都这么做了……

如果人人努力参照上面去做,你身边的人就会快乐,你自己也会快乐!这个世界就会和谐起来。在某种意义上,做好事,等同做善事;做善事,等同做好事。

莫以善小而不为,细节方显修养深。

对普通人而言,所谓“善小”,是指为善之举往往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功德,大善事。譬如兴修庙宇,铺路修桥,这些都是富人之举。而寻常人家的善行,自有“德惠里仁”的妙处。领盲人过马路,去福利院做几天志愿者。因为善心没有差别,差别在于对善的认识。富人行大举固然积善,贫者做微行亦是大德。一概的善,一概的德,一概的好,一概的人间衷肠。社会就象大树参天,必然以枝叶的繁茂为表现,必然以“密”不透光的“微小”来致用。而大树的主要德“行”,就是为众生遮日纳凉。

积善成大树,不仅是一个人的品德,更是一个社会的品德。

【入世指南】

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实际上就是在施爱,同时自己也收获付出爱的快乐。都说民以食为天,神仙鬼神也不例外。

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在天堂和地狱里各有一个盛美味的盆,而舀汤的勺子柄非常长。地狱里的人们都抢这个勺子,于是争斗不休,却谁也喝不到汤。与之相反,天堂里的人们,你拿勺喂他,他拿勺喂你,人人都喝到了美味。这说明爱的付出是相互的。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要“为善”,而为善要从“为小善”做起。“为善”带给人的是快乐和幸福感,而“为恶”只能带来痛苦。

的确,一些身边的小事,做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却会形成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善”积少成多会变成“大善”;而“小恶”不加制止会积成“大恶”。

曾在报刊上看到,新加坡政府在对国民教育中要求,每人每天做一件“善事”,如果路边有纸,会有人去拾起来,扔到垃圾桶里,而他不一定是清洁工。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们旅游时都会在背包中放一个垃圾袋,用来存放废弃物,以免污染环境。这些都是日常行为中的“小事”,也是我们大家今后应该引起的“大”注意。

随着教育发展和经济的发达,我们身边讲文明的人和事,也越来越多了。

首都曾有一位很平凡的售票员,叫李素丽,这名字你也许并不陌生。因为在数年间,她一直坚持对顾客真诚、热心服务.做了一件又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却感动了千万人。正是这些表面上微不足道的“小善”,让她成为京城老百姓心中的道德模范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甚至成人,做错了事往往不是选择面对,而是想逃避(如小孩打碎了玻璃,成人发生交通事故)。列宁小时候曾经打破了姑妈家的花瓶,但他没有逃避错误,而是诚实地向姑妈承认,他把一件“小恶”变为“小善”,锻炼了自己,后还也成长为受人爱戴的领袖。由此看来,无论是伟人、社会上的先进人物,还是普通老百姓,每个人都应该甘于、乐于做身边的小事。你不仅能从中得到快乐与成就感,也会慢慢磨练出你的优秀品质。

积善行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华夏文明古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之一,人的道德修养、情操陶冶、心灵净化,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善之举开始的。进而在持续不断的日积月累中堆积成大善。

人的一生,轰轰烈烈的时光,毕竟不多;平平淡淡的日子,却紧伴常随。要做善事,唯从小处着眼,小事做起。

俗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得到与失去

当儿童学会走路,开始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的时候,却失去了一个舒服的摇篮;

当学生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考试上,期待着美好未来的时候,却失去了休息和放松的时间;

当学子走向社会,学习独立,努力融入社会的时候,也学会了圆滑,丢失了宝贵的纯真;

当人成年了,不断地为老人孩子埋头奋斗的时候,便无暇去回味人生那段青涩的初恋;

当我们为人父母时,却丢失了自己,把子女的前途,当成了我们的理想;

当子女给予我们贴心的照顾时,我们用不停地唠叨,无限的关爱,替代了年轻时的那份矜持;

如果有一天退休了,有了在家里休闲过日子的安逸,却失去以前那满头黑头发的潇洒;

当我们等到老迈了,把人世间的所有事都看淡、看透的时候,却失去了生命中的那份执着和冲劲;

如果真去极乐世界了,我们也会在另一个世界永恒呼吸。因为前生的那一点点善,上帝把我们召集在天堂。

◆从反思做起

从前,有一棵很大很大的苹果树。有一个小男孩每天都跑到树底下玩,累了,就在树下休息。男孩很爱苹果树,树也很爱这个小男孩。男孩渐渐长大了,来陪树玩的时间越来越少,树很寂寞。

一次,男孩来到了树下。树高兴极了,说:“我很寂寞,来陪我玩吧。”男孩说:“我已经长大了,我不能经常陪你玩了,我要去找我的伙伴玩,我需要更多的玩具。”“我没有玩具,但你可以摘下我的果实去换玩具”树回答。于是,男孩从树上摘下了许多苹果。

又过了很久,男孩已经很久没有来找苹果树了,树很寂寞,很悲伤。一天,男孩来了,“来陪我玩吧,我很寂寞。”树说。“我要成家立业了,我需要钱盖房子呢!”男孩说。树回答:“我没有钱,但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拿去盖房子。”于是,男孩砍下了树枝。

又过了很久很久,男孩都没有来。树更加寂寞了。“来陪我玩吧。”树说。一天,男孩来到树下,“我要出海,我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需要一条船。”“我没有船,但你可以砍下我的树干,造一条船渡你过海。”于是,男孩又砍下了树的树干,造成了船,飘洋而去。

又过了许多许多年,男孩还没有回来。苹果树已经很老了,更寂寞,更悲伤。一天,当年的男孩白发苍苍地出现在树的面前。“你回来了!”树说,“是的,我回来了。”男孩说,“我很累。”“可是,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我只有一个树桩。”“在外漂泊多年,我已经很累了,我只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那你来吧,在我的树桩上休息吧。”男孩坐在树桩上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或许你说这个男孩很残忍,但我们身边这样对待父母的不是大有人在吗?许多人年轻时无限制地向我们的父母索取着,却没有为我们的父母付出过什么,甚至还因为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而记恨父母,而我们是否应该检视一下自己的心:我们是否为我们的父母做过了什么?

想一想,反思的时候有没有些脸红。

同类推荐
  • 生意人办事绝招

    生意人办事绝招

    一本生意人如何高效办事的实用手册。与人交往,为人处世,与人办事,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环节,都是办事能力的表征和体现,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老板聘请员工,实际上就是用薪资购买个人的办事能力。在同样的情况下,有的人办事就比较容易成功,而有的人就会失败,原因何在呢?就是人的办事能力不一样,办事能力也需要培养与锻炼。只要把握好办事的原则、分寸以及技巧,办事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
  • 智慧背囊:影响你一生的情感故事

    智慧背囊:影响你一生的情感故事

    本书以无数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及一语道破真谛的点评形式展开,使广大读者在阅读中成长,在书香中体会,进而肃立塑造更加高尚的灵魂,开创更加完美的人生。
  • 一眼看透他人的心

    一眼看透他人的心

    《一眼看透他人的心》,用最通俗、最简明的事买、道理和方法告诉您:透过脸部表情,就能看到他人心中的图景;透过言谈话语,就能听出他人内心的心机;透过身体姿态,就能窥视他人的内心秘密;透过生活习惯,就能嗅出他人的真实意图;透过日常物品,就能破译他人的情感隐私;透过五官相貌,就能猜透他人的所思所想。
  • 心灵鸡汤系列书(标杆集)

    心灵鸡汤系列书(标杆集)

    本书饱含温馨的情感,采集了大量充满启迪的心灵故事,情意浓浓,至真至醇,如涓涓细流冲涤你尘封的心,给你心灵的滋养;如母亲温暖的手轻轻抚慰你的胸膛,给你心灵的深深慰藉。它能让心如明镜,照见你曾经的倩影,让你获得片刻休息欣赏自己;它能让你情如种子勃发,慢慢长成片片树阴,遮挡你的风风雨雨。人生如斯,还有谁如此情真意切地牵挂着你?
  •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指引人生方向的世界经典老书,提升人生价值改变人生命运的永恒成功励志经典。没有谁能避免是天生的普通人,也没有任何人天生就是平庸之辈。《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告诉我们永恒的处世之道,她激发我们成功的潜能,使我们在成功之路上如得神助!
热门推荐
  • 水浒传语典

    水浒传语典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叙述、精彩场景描写,无不借助语言手段的写景、写意、写真、写实、写照,描摹人物性格鲜明,描摹故事生动传神,描摹情节精彩纷呈。尤其是那些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以及对典型环境的典型描述,总是令人心生感慨,口耳相传,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 异界玄尊

    异界玄尊

    茫茫大陆,武道为尊,帝国又能奈我何,看我统兵百万征服各大帝国,宗门不保我,我弃宗门,从家族到帝国到大陆到无尽苍穹,兄弟情深,与兄称霸学院,一步步的危机怨恨,还需血来偿还,看少年贺兰懿如何走向武道之巅,屹立苍穹,书写传奇
  • 强行让圣骑士嘴臭的系统

    强行让圣骑士嘴臭的系统

    [现在您的面前是3000巨魔战士和一千兽人士兵,您的兵力是25,现在只需您随便嘴臭一句系统就会免费赠送您一份无公害的力量哟~]那是乌瑟尔和那个纠缠了自己一辈子的破系统的第一次见面。然后他说出来了能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三个字:“你妈的……”[叮咚!搜索最相似词汇,恭喜您获得假面骑士v3的变身能力!]
  • 次元从家教开始

    次元从家教开始

    “无尽诸天,何处是尽头!”“说人话”“我想回家!”“回家干什么?”“装X啊!”
  • 竹中刃

    竹中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群中流传起一个关于竹林的传说。
  • 虚伪的勇者

    虚伪的勇者

    被选召的孩纸啊呸,勇者们,为了各自的梦想,勇敢奋斗的励志故事(否定)。
  • 国民影帝不在家

    国民影帝不在家

    [本文全甜,马甲]江晚晚,时间总局第一大佬由于长时间没有回去,被拖来接一个简单的任务。顾霖,国民影帝,钻石王老五,鹰部指挥官,暗黑队队长。江晚晚,小花旦,第一黑客,电竞大神,国际教师,钢琴女王,医学专家,艺术家,跨国公司董事长……偶然的一次见面,一见钟情!顾霖不知道这漫长的追妻路上的坎坷,更不知道暗恋她的人不在少数……由于江晚晚不怎么喜欢被管束,总是会乘顾霖不在家的时候出去嗨皮,顾霖一次次的警告江晚晚也没当回事,毕竟自家的几个哥哥也是护着自己的,压根儿就没慌过!
  • 唐朝妖离

    唐朝妖离

    以唐朝为背景,三个孩子穿越古代,改变历史,想要改变这一切,达到人妖共存的形象
  • 穿越末世之奋斗生活

    穿越末世之奋斗生活

    (如有雷同,请提醒,新手小白不抄袭,只是做个不一样的自己。)她,本是灵蕴领域凌家嫡女凌蕴菡,各国争霸秘境竞赛,为救堂兄被凶兽所伤,跌至悬崖。醒来之时,眼前景象事物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父母在自己六岁时不小心出了意外,爷爷奶奶陪她长大。因为父母的意外,她在外腼腆又内向,却懂事又善良。17岁的她正高三,快过年了学校才结束补课让学生放假回家。却在快到家时为了救一个冬泳溺水的大爷,她成了她。当末世来临,集物资,杀丧尸,护爷奶,结伙伴,创基地。努努力力,奋奋斗斗,感受温暖。
  • 司牧宝鉴

    司牧宝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