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11600000004

第4章 名人是怎样高效学习的

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塑造艺术品的历程,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多变的,名人学习的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找到开启自己智慧之门的钥匙。

第一节 明确读书的态度

爱迪生的“目标明确”学习法

爱迪生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的发明项目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就有1300多项,加上放弃专利的,有2000项左右,平均每半个月就有一项发明。他发明了电灯、留声机、四重发报机、英文打字机、碱性蓄电池等。为了搞实验,他12岁便独自谋生,15岁自办报纸,24岁独立办工厂,27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所。这样的创造速度,这样惊人的业绩,至今世界上还没人能和他相比,人们公认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天才发明家”。爱迪生却说:“所谓的天才那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是他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但是,爱迪生在小的时候,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傻孩子。爱迪生蹲在鸡蛋上孵小鸡的故事流传至今。

爱迪生5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爸爸怎么也找不到他,眼看着到了吃晚饭的时候还是找不到。他的爸爸四处喊,最后终于发现爱迪生在鸡圈里蹲着呢。

爸爸又生气又奇怪,他问:“我四处找你找不到,你躲在这干什么!”

爱迪生回答说:“请原谅,爸爸,我在这孵小鸡呢。”

爸爸笑了起来:“你又不是母鸡,怎么能孵出小鸡来。”

爱迪生说:“为什么母鸡能孵出小鸡,我就孵不出来?”

爸爸一下子无言以对,只好说:“你真是个傻孩子,尽想这些傻问题。赶快回家吃饭吧,妈妈都等急了。”

知道这件事的人都嘲笑爱迪生是傻孩子。

爱迪生8岁的时候上学,总是爱问“为什么”。有次在课堂上,老师讲一加一等于几,举例说:一只鸭子再加上一只鸭子就是两只鸭子。爱迪生想了想,举起了手。老师说:“爱迪生,你又怎么了?”

爱迪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问题。我觉得一只鸭子加上一只鸭子,确实是两只鸭子。但如果是别的东西,就不一定是一加一等于二了。”说着,爱迪生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根麦芽糖。麦芽糖是用大麦芽熬制成的,凉的时候干干脆脆的,一受热就会化,变得又软又粘。爱迪生把麦芽糖掰成两截,又把这两截放在嘴里含化了,然后拿出来,把两截化了的糖往一起使劲一对,两截糖又粘在一起成了一块糖。

爱迪生说:“老师,这两块糖并在一起还是一块糖,这不是一加一等于一了吗?”

老师气得脸色铁青,大声喝道:“爱迪生,你少给我捣乱!坐下!你要再在课堂上胡说八道,就给我滚回家去!”但爱迪生觉得一只鸭子加上一只鸭子和一根麦芽糖加上一根麦芽糖确实不一样。

这样的问题提多了,爱迪生就被老师认为是什么也学不会,又专爱在课堂上捣乱的学生,老师特别不喜欢他。因此爱迪生只上了3个月的小学,学校就以他呆头呆脑、不堪教化的定论,把他赶出了校门,从此他再没接受过任何正规教育。

爱迪生的母亲发现了他的潜能,她鼓励儿子的想像力和探索精神。在母亲的指导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为了读更多的书,12岁的爱迪生到火车上当了报童,因为在火车的终点底特律有一个最大的图书馆——底特律青年协会图书馆。

开始的时候爱迪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他恨不得将图书馆的书都看完。他下决心从图书馆第一个书架的第一层的第一本书看起,一本一本地按顺序看下去。正当他按照自己的决心和计划实行的时候,他碰到了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先生。

一天,爱迪生正在看书,一位先生走了过来,说:“我常常看见你在这读书,能告诉我你看了多少书吗?”

爱迪生自豪地说:“我已经读了15英尺(4.8米)的书了。”

先生露出惊异的神色说:“15英尺!可真不少。可你为什么这样统计你看过的书呢?”

爱迪生说:“我是按照图书馆架子上的书的排列,一本一本挨着读的。”

先生恍然大悟,说:“难怪我看你现在读的书与你上一本读的书,内容完全不一样。不过,这种读书方法并不好。要知道世界上的书很多很多,你一辈子不干别的只读书,也读不完。书不仅是让人读的,更重要的是让人用,那就要有个目的。比如,这段时间你要通过读书了解一个问题,那就要围绕这个问题,把它作为目的来读书。有了目的,还要有一个计划,围绕你要达到的目的有选择地读书,这样读书才能见出效果。像你这样挨着读下去,力气是下了不少,可收效却不见得很大。”

爱迪生茅塞顿开,这些话给了他巨大的启发和帮助。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不管实验工作怎么忙,他每天都要读三本书,他按照科研任务的要求,在短时间内精通一个方面的内容。每当一个实验进行时他总是先把可以借到的有关著作集中起来,一本一本地苦读,然后做实验。

他在研制改进打字机时,就把有关打字机的书全部借来,系统阅读,并很快解决了问题。在发明电灯的日子里,他常常钻进图书馆,把各种杂志书刊上的有关文章阅读一遍,并根据需要摘抄一些段落。这种明确的读书方法,成为爱迪生学习的一种捷径,从而大大促进了爱迪生的发明工作,使他一生受益匪浅。

爱因斯坦的“淘金式”学习方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被称为“伟大的自然科学的革新家”。科学界高度赞颂他是“20世纪的哥白尼”,“人类历史上一颗明亮的巨星”。

然而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并不出众,直到3岁多才学会说话,5岁的时候仍然结结巴巴地说不清楚话。父母曾经认为他的智力发育不正常,老师也认为爱因斯坦是蠢笨的,不可教育的孩子。有一次班级上手工课——做小木凳,别的孩子做的小木凳都是工工整整的,惟独爱因斯坦的凳子做得歪歪扭扭的,被老师拿到前面展览,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嘲弄。老师勒令爱因斯坦重新做,爱因斯坦连续做了三回,才被通过。

在课堂上,爱因斯坦从小就喜欢问一些古怪的问题。他小学时问的问题,就能让老师瞠目结舌,无以作答。老师把小爱因斯坦看作调皮捣蛋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警告,学校也公认他是“最没有前途”的学生而对他倍加歧视。爱因斯坦的母亲多次被找到学校接受警告:如果爱因斯坦再胡思乱想,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学校将开除他。

上中学的时候,爱因斯坦开始自学数学、物理、哲学。他进步很快,但对学校课程的考试,他表现得很平庸,常常是勉强及格。在以分数论英雄的老师眼里,爱因斯坦自然被视为“一事无成的笨蛋”。在老师的心中,爱因斯坦的沉思被视为孤僻,直率被视为无礼,创想被视为越轨。总而言之一句话,爱因斯坦的优点全被看作缺点,遭到轻蔑和厌弃,在学校一直被看作异端。殊不知,正是这善于思考的异端使他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那么,爱因斯坦的潜能是如何挖掘出来的,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

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即A=X+Y+Z,并解释为: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废话。正确的学习方法在爱因斯坦的成功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那么爱因斯坦采用了怎样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把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总结为“淘金式”学习。

爱因斯坦的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来完成的。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爱因斯坦采取了“淘金式”的方法:在读书的时候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无关紧要和过时的抛弃掉。爱因斯坦说:“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

他在从事物理学研究和创造时,阅读了伽利略、牛顿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大量著作。这些著作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许多观点与19世纪物理学中的新发现产生了矛盾。他果断地把书中已经过时的东西抛掉,吸取一些有益于研究的东西。比如他的“相对论”就是来自对古典物理“绝对时空观”的否定。

有一天,他在看古典物理书时,一个想法突然闪现在他的脑海里:“假如努力把自己捆在一束光线上,那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自己眼中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经过层层推理,在古典物理学理论中得到的是一个完全自相矛盾的结果。爱因斯坦产生了疑惑:“不是那些物理大师们的理论有毛病,就是我的假设不能实现,难道光速是不可能实现的吗?这两种可能看起来都是荒谬的。”

他越是深入思考,越对大师们的理论产生怀疑,经过十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他终于揭开了谜团,大师们的理论被击败了,他创立了崭新的“相对论”的宇宙观。

爱因斯坦的知识主要是靠自学得来的,他热衷于深入理解,但很少背诵。

有一次,他的一个同学做题,一时想不起声音的传播速度,就问爱因斯坦:“声速是多少?”

爱因斯坦立刻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不会让那些能轻而易举地从百科全书中找到的事实来塞满我的脑袋。”

这样的事很多,爱因斯坦曾得到一本装帧十分考究的几何书,读完之后,搁下书,就能将书中的精华部分有条理地讲述出来。友人钦佩他的读书本领,向他请教方法,他说:“我是抓住了书的骨头,抛掉了书的皮毛。”

爱因斯坦学习,不为那些权威所迷惑,不为那些“使头脑过重”的沙子困扰,真正抓住精髓,使自己向更深处发展。他说:“学习知识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第二节 学习贵知疑

陶行知的“八个顾问”学习法

与爱因斯坦的学习法相似的有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他的边学边问学习方法不断地帮助他找到知识中的真谛。

陶行知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被誉为“万世师表”。他在学习中,也像爱因斯坦一样,善于思考和发问,他总结了“八个顾问”学习法。

“八个顾问”是指在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探求,带着问题读书。多动脑筋、多思考、多发问,才能理解书中的内容,提高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想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就必须要问为什么。因为问是读书的向导,思考的起点。有了问题,就要动脑筋思考,直到解决问题。

陶行知曾写过一首题为《八个顾问》的诗。诗中写道:“我有八个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人、何故、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他用这种学习法,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提问,随时随地不断思考,或自问自答,或反复推敲,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不但弄清楚了书中的内容,深刻理解了书中的含义,而且启发了自己的思维,有了新见地,甚至还可以从中发现缺点和错误,引导自己向更深层探索。

学习中的思考,就是“淘金”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去粗取精,才能得到浓缩的精华。学习读书不思考,不动脑筋,只能得到一些肤浅的东西,不能得到真谛,更不能发现问题。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牛顿

对牛顿的认识,我们都是从那个著名的故事开始的。

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书,当时正是秋天,苹果都熟了。牛顿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时,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砸在牛顿的身上,让牛顿从书的情境中回到现实。苹果不断地掉下来落在牛顿的身旁,这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引发了牛顿的思考 为什么苹果熟了就要落到地上?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牛顿付出了一生的精力,并影响了整个世界。善于观察自然与深入不懈地思考探求,成就了牛顿非凡的科学研究。

牛顿少年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只念了四年中学,母亲就下决心让这个快长大成人的大儿子到农庄干活,她想把他培养成农民。这个计划没能实现,牛顿完全被学习迷住了,对农活毫无兴趣。但他不能拒绝承担家庭义务,精神上的兴趣和干农活之间的矛盾冲突激烈。有一次,他去放羊,他舅舅在灌木丛找到他时,他正在那里读书,而羊群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幸亏牛顿的舅舅帮忙,他认为牛顿应该深造,牛顿才又回到了课堂。少年时的牛顿就对科学有特殊的爱好,并能持之以恒。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爱好发明,而且带有科学实验性。他自己动手制作工具。他试着做过一座木制时钟,仿制过风车模型,并试着测量它的能量有多大,其中还不乏童心。他在风车里放进一只老鼠,让它当“磨坊主”。他在设计风筝时,不仅确定了它的牵引力,还把点燃的蜡烛系在绳子上,让它随着风筝一起飞向天空。他设计的日晷仪的精确性也很惊人。

从保留下来的牛顿少年时代的日记中可以看到,牛顿有对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一切自然现象整理分类的嗜好。这些日记证明了牛顿从小就对自然科学问题感兴趣,如配颜色、几何问题、太阳时钟理论,甚至哥白尼的日心说。

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牛顿几经辍学才上大学,比正常上大学的人年龄大四五岁,人们有时也称牛顿为“晚熟的人”。从外表看,牛顿在学习的前两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尤其在语言和历史学上。但是不久,牛顿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尖端成就和快得出奇的理解能力,引起了巴罗博士的注意。巴罗博士评价牛顿说,他对他的学生怀有崇高的敬意,他对数学虽略有造诣,但和牛顿相比,只能算是一个小孩。

牛顿在入学三年后,被巴罗选为助手,开始了他的科学家生涯。他对光学、力学等主要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都是在这两年中形成的,包括他在果树下思考的地球引力问题。

为了研究物体之间的引力,牛顿的秘书说牛顿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陷入到极度的冥思苦想之中。有时,他衣服只穿一半就一整天失神地坐在床沿上。他从不休假,从不骑马外出,从不散步,也不运动。只要有一个小时不看书学习,他就认为是浪费了光阴。他极少离开房间,只有当他以卢卡斯教授的身份讲课时才离开。由于他专心致力于工作,他经常忘记吃午饭。他一天总共睡四五个小时,特别是在秋天和冬天,他实验室里的炉子整日整夜地烧着。经过牛顿孜孜不倦地努力,终于揭开了万有引力之迷。

学习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继承阶段,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接收,继承;第二个阶段是创新阶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发现新知识。许多学习者都满足于继承,而不善于创新,他们懂得怎样到书中找到现成答案,懂得怎样对付一场死记硬背的考试,懂得怎样把书本上的知识储在大脑中,并在需要时原封不动的再现出来。他们惟独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提问,不善于发现新知识。

读书品“味”的林语堂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哲学博士。历任北大、北师大教授。主编过《人间世》、《宇宙风》等作品,先后翻译了数以千计的散文、随笔。

他把学习看作是品味美味佳肴,一本好书会使他满口余香,“三月不知肉味”。他说:“读书须先知味,这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的胃口,各不相同,自己必须知其所好,才能读出味来。”

他把品尝味道看作读书学习的整个目的,而抱着这个目的去读书,才能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他认为这种读书方法如果掌握好了,读者就获得了读书的趣味,那么他的谈话中也会有滋味,他所写的文章也不能无味。他说:“我把有味或有趣认为是一切读书的钥匙。”

林语堂还发现:同是一本书,同是一个读者,一个时期便可以读出一个时期的味道来。未见名人的面时,读名人的文章是一种味道;见到名人通过交谈,再读他的文章,就会有另外一层味道;等名人变老了,读起了他的作品,又会别有一番滋味。

品尝味道的读书学习,是一种享受和乐趣,当打开不同的书时,感觉就像接触了不同类型的人中最健谈的人。这个人会引导你与他一起讨论一些你从来都不知道的知识。古人也讲究读书品味,一本好书常回味无穷,带人走入知识的新境界。

抓住细微找差别的道尔顿

道尔顿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是原子学说的创始人,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色盲现象的人。道尔顿出生在一个农民家里。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后来他结识了一个叫约翰·顾的盲人。这个盲人很有学问,道尔顿就拜他为师,虚心求教。经过多年的勤奋努力,道尔顿学到了许多关于数学、哲学以及拉丁文、希腊文的知识。

与牛顿一样,细心钻研、深入探索各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也是道尔顿在学习上的一大特点。他不轻易相信书本上的一些理论,对前人的知识,他要经过独立思考和实验证实之后才吸收。

他还善于抓住观察到的现象查找原因,这使他发现了色盲现象。在道尔顿28岁那年,母亲过生日,他买了一双袜子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母亲。母亲接过来一看,笑着说:“傻孩子,我这么大年纪,怎么能穿这样的红袜子呀?”

道尔顿觉得不对劲,袜子明明是灰色的,母亲怎么说是红色的?

道尔顿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自己看是灰色的,而别人看是红色的?这种现象吸引了他,他没有轻易放过,而是对这种现象作了仔细的观察研究。他发现很多人都存在这种色盲现象,也就是说,色盲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接着,他又对造成色盲的病理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从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小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索作出科学的解释,是许多科学家获得成功的入口。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头脑,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第三节 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秦牧的高效学习方法

中国著名作家秦牧,在数十年的读书创作生涯中,总结了一套“牛食鲸吞”的读书方法,这与爱迪生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古人说“术业有专攻”,就是在学习中要学会取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然后逼着自己学习,以需要带动学习,以学习带动创造。这是一种高效学习方法。

牛食:就像老牛进食那样,进行反刍,慢慢地咀嚼,反复地阅读,细细地品味。在牛食阶段要背要点,记笔记,既做到俯而读,又做到仰而思,力争真正熟读精思,有所收获。秦牧对自己“牛食”的读书方法是这样描述的:

“对应该精读的东西,要学习老牛吃食的方法,要尽量慢读,边读边温习,就像老牛反刍时那样,把咽下去的东西吐出来,再次进行咀嚼,直到极精极细时才咽下去。只有这样,一些生硬的东西才变得容易吸收,某些难理解的地方也变得通俗易懂了。概括起来说,牛食的办法就是有目的地精读的办法。”

鲸吞:就象鲸鱼吞食物那样,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来,把无用的东西排出去。它们在海洋里游来游去,张着大嘴,把很多的小鱼小虾连同大量的海水一同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大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形成巨大的水柱,鱼和虾就吞到肚子里,一天就能吃掉鱼虾数千公斤。利用鲸吞的方法读书,就是要广泛地从知识海洋中吸收大量信息,以此来开拓视野,全方位增强自己的能力。

秦牧说:“鲸吞时尽可能快一些,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盯着读,有时可以跳读,扫描而过。”他自己每天在读成堆的报刊杂志时,总是迅速把最好的内容浏览一下就翻过去。实际上,鲸吞就是大量泛读。

秦牧主张把牛食和鲸吞的学习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运用,这样一来,既能博览群书,又能掌握你所需要的根本性学问,达到高效学习,专一而广博的目的。

郭沫若的“四为”读书法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学者。他在文学、历史、考古、古文字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诗集《女神》、剧作《蔡文姬》,学术著作《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

郭沫若《我的读书经验》一文,提到过他的“四为”读书方法。文章写道:“读书的方法,大体上要看自己是为了什么目的。有为学习而读书,有为创造而读书,有为研究而读书,有为教育而读书。”

郭沫若认为读书首先要确定读书的目的。目的明确了,读书的效果才会更好。四为读书法就是在明确了学习目的后,再读书学习的方法,具体如下:

为学习而读书

郭沫若说:“为学习而读书可以说是每个人的基本要求,一个人自启蒙以后,到学成一种技艺,养成一种人格为止,所受的部分教育,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各年级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带着强迫性的,非学不可。”

青少年读书,主要是为了学习,因而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自由选择读物,以便更进一步提高自己。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除了学好自己的功课外,对文学、哲学、社会经济学等课外读物广泛涉猎,为他以后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打下了基础。

为研究而读书

这是一种真正狭义的读书。郭沫若认为:一个人要围绕已确定的研究专题,以求索的态度进行读书研究。惟有明确的目标,才会广泛而有成效地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为了研究甲骨文,广泛地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为创造而读书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郭沫若为了培养文学创作的能力,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名著。他边读书边创作,写出了大量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

为教育而读书

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读书方法。教育者要想教好书,首先必须要读好书。教育者每天面对的是求知欲很强的学生,所以,只有通过多读书,拓宽知识面,才能使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才有可能教育出好学生。

郭沫若的“四为”读书法告诉我们,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其次是要打好基础,然后有选择地多读书,把书读活,读出创造性来。

人生有限,书海无边。只局限于牛食,学到的东西就会有限;如果一味地鲸吞,囫囵吞枣,也不会获得真正扎实的知识。因此,读书要有目标,分清主次,去粗取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刘海粟的“宏、约、深、美”学习法

刘海粟是中国卓越的画家、艺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他的主要作品有《中国绘画的六法论》等。他曾在1981年获得意大利艺术学院院士称号及金质奖章。他的大部分作品被德国、法国等国家收藏。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把刘海粟的治学之道总结概括为“宏、约、深、美”。就是在博采知识的基础上,慎加选择,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以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宏,是指学习的知识面要广,博采众家之长,以补自己之短。

约,是指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慎重选择自己所需的书籍。

深,是指在学习知识时,一定要精深,不能肤浅地只学习表面的东西,必须做到深刻、透彻的理解和领悟,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突破。

美,是指经过努力,思想境界及作品达到最佳境界。

刘海粟为治学的“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从6岁时就到书屋识字念书,9岁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书籍。14岁到上海风景画传习所从师学画。半年后返回家乡刻苦自学。在绘画之余,又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家名著。

为了达到“约”和“深”,他更下了一番苦功。他说:“学习的大患是浅。观摩一张名画,学习一本名著,都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只有深入进去,找出其中特殊的意境,才其乐无穷。”刘海粟在1929年去巴黎卢浮宫研究西洋美术史时,曾多次和傅雷去梵蒂冈研究壁画。由于壁画高,他们站得久了累了,就躺着看,眼睛看花了,就用镜子反照着看,看过之后又相互交流心得体会。

刘海粟在绘画的同时,加强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自幼熟读诗文,后来又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使他能出口成章,出口成诗,因此,能够在作品上题诗作词,抒发情感,深化意境。他认为一个绘画的人,如果不懂美学,作品就难免有庸俗之气,达不到完美的境界。

为了丰富创作的源泉,刘海粟不断地深入生活。他为了观察黄山的景色,先后八次去黄山,对黄山的云、松、石、瀑布有了独特的认识。

不断观察,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刘海粟最终融中外名家之长于一体,成为一代宗师。

第四节 创造读书法

集中优势的丘吉尔

丘吉尔从小就与众不同。他不愿像别的孩子那样学习。他虽然有极好的记忆力,但是他只对感兴趣的东西才领会得快。凡是他不喜欢的东西,他根本不想学。连他本人都承认,他是一个成绩非常不好的学生。他一开始上学就讨厌数学,后来一直和数学无缘。他不喜欢语言,学了很多年才学会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字母表,而且记得不牢,父母对他越来越心灰意冷。

7岁时,小丘吉尔到圣乔治学校,他性情孤僻,性格倔强,对校长的权威并不顺从。他的成绩在全班总是殿后。学校发的报告单上经常说他的品行是“常惹麻烦”,后来竟说“极端恶劣”。他在学业上成绩极差,败坏了学校的名声,成了学校表现极差的学生,这使他自然逃不过挨打、受罚。

13岁时,丘吉尔进入了英国一所名牌中学——哈罗中学,可是丘吉尔在学业上却始终居全班末位。学习成绩不佳,行为怪僻,使他从来都没达到优秀学生的标准。不过大家都觉得他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人,因为只有在无畏和勇敢的时候,他才表现得特别出色。

有一次他和弟弟及表弟在海边的松林中玩,在追逐中,他们来到一座架在峡谷中的木桥上。他发现桥的两端被他们堵住,而他的性格是绝不屈服,结果他从30英尺高处摔下,昏迷十几个小时,一只肾破了,治疗几个月才恢复了健康。还有一次,在他去瑞士旅行期间,他和一位同伴在莱蒙湖中划船,划到远处后,他们跳入湖中游泳。正当他们游得欢畅时,刮起的大风把小船吹远了。他们发觉不妙,赶快游过去想抓住小船,可是一次一次失败,风把小船越推越远,使他们一下子面临生死关头。丘吉尔意识到只有这艘小船能救他们,便再鼓起余劲游向小船,当他精疲力竭时,终于抓到了小船,他救了自己,也救起了同伴。如果说他在学业成绩方面屈居人后,那么他在无畏无惧这一点上无疑是胜人一筹的,而这恰好是一个好军人所需要的潜在品质。

正是这方面的卓越潜能,使丘吉尔成为二战时期的风云人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某一方面的缺点,可能掩盖了另一方面的特长,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人才。丘吉尔的成功真正应验了那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

找到成才突破口

学习成功,也绝非单凭优越的环境和天才的头脑。学习目标的选择,同样是影响着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在,让我们看看一个普通人成才的故事

北京有一个青年服务员,17岁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十几年来,他在饭馆当过学徒,在旅馆当过服务员,始终没有离开过服务行业,当时许多人都看不起服务行业,他却情有独钟,非常热爱服务业,对于工作中不懂的东西常常刨根问底。有一次,他发现同一道菜,一位大师傅的做法同另一位大师傅的做法就不一样。比如“芙蓉鸭片”,一位大师傅告诉他先蒸,另一位大师傅告诉他先过油。他想:谁对呢 于是到书中去查找,终于在元代《饮膳正要》中找到答案。“芙蓉鸭片”开始是以清蒸流传于世的,以后慢慢变出过油法来。他涌出这样的念头,我国的烹饪技术有上千年的历史,有着千千万万种菜肴、食品,它们的起源如何 怎样发展的 各有什么特色 倘若把这些整理编撰,公诸于众,对于饮食业提高服务质量该有怎样的意义啊

这个仅仅初中毕业的年轻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写出了《旅店知识》一书,这本书是我国建国以后出版的第一本有关旅馆业知识的著作。这本书的问世,引起了全国旅馆业同行的强烈反应,称之为服务行业的一大创举。

要做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必须选择一个使你成功的目标。

兴趣造就的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没有受过专门的音乐训练,不像莫扎特、李斯特那样自幼才华横溢,闻名于世。柴科夫斯基是22岁才开始专门学习音乐的。因为他父母一心一意要儿子学习法律,当法官,所以柴科夫斯基刚满10岁就被送到彼得堡的法律学校去学习,在那里整整学习了10年。毕业后,柴科夫斯基在司法部当书记官。

但是,家庭为他选定的这条生活道路一点也不符合柴科夫斯基的心愿。什么法律呀,书记官呀,在他看来枯燥无味极了,他的兴趣在音乐上。这些年来,他一边学法律,一面练钢琴;一面当书记官,一面学作曲。22岁那年,柴科夫斯基下决心把一生献给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便毅然辞去司法部的职务,到新成立的彼得堡音乐学院去学习作曲。

音乐学院的院长、俄国著名作曲家安·鲁宾斯坦亲自给柴科夫斯基上课。这位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每次上完课都要留许多作业,让学生练习。有些是必须做的,有些是选做的。但是柴科夫斯基每次不但完成必做作业,选做的作业也是从来一题不落。他过度的热忱,曾使他为同一主题作出过两百个变奏曲。他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给老师和同学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安·鲁宾斯坦的教导下研修了5年音乐。后来成为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你学习的兴趣,就会迸发出无限潜能。

以一带多,不断深入的齐白石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小时候的名字叫齐纯芝,家里人平时都亲昵地叫他阿芝。阿芝自幼好学,喜欢画画和写字。由于家境贫寒,他只在9岁的时候上过不到一年的学,就辍学在家,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12岁时,为了养家糊口,阿芝开始当学徒,学做粗木工,第一个师傅嫌弃阿芝身小力薄,扛不动大木料,将他退了回来。第二个师傅对阿芝很好,但是他很受那些做细木匠活的雕花师傅们的气。阿芝心里很不服气,决心要学会雕花这门手艺。

15岁时,阿芝拜家乡有名的雕花木匠周师傅为师,由于阿芝聪明又肯用功,满期出师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芝木匠”了。“芝木匠”的木工活一做就是十年,直到27岁的那一年,他遇到了湘潭画像第一名手萧先生,萧先生很欣赏阿芝的画,收他为徒,开始给阿芝讲授中国绘画的深厚传统,阿芝的绘画这才算入了门径。

27岁的“芝木匠”才开始真正的绘画生涯。在中国传统上,要得国画笔墨的真义,没有深厚的文学底子,不会走得太远。要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才能成大气候。阿芝又从头起步,开始背诗,学习做诗,终于在日后,使他的诗和画相得益彰。

画画要有印,齐白石真正知道印章在整幅画中的作用,还是30岁以后的事。齐白石治了几方印章,请一个刻印名手刻个名章,那位名家却没把齐白石放在眼里,一再刁难。齐白石决定自己学习治印,这时候他已经34岁,过了而立之年。为了学习刻印,他先学习书法,常常练习古老的钟鼎文和篆书、隶书到深夜,还到处虚心讨教,终于刻得一手好印章。

40岁以前,齐白石从来没出过远门,出去画画和做木匠活,都是在湘潭附近。而中国画的传统要旨是“以自然为师”、“外师造化”。为了丰富自己的创作源泉,齐白石五出五归,历尽艰难,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他走一路画一路,画的意境比以前扩展了许多。

直到60岁的时候,齐白石还在绘画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挖掘自己的潜能,改善自己的画风,由“形似”走向“神似”。大家都知道齐白石画虾名扬四海,但他60岁以前画虾,主要是学习郑板桥等人的画虾技法。62岁时,通过自己养虾观察,笔下的虾已超过了前人,但还是在追求“形似”。

66岁时,他画的虾已经产生了一个飞跃。虾的身躯已有了质感,头和胸的前端有坚硬的感觉,虾的小腿又从10只减少到8只。两年后,画虾又有了进步,小腿继续精简到6只,以前画虾的眼睛只是一个墨点,经过仔细观察,虾的眼睛是横着突出出来的,像个火柴头。于是他就把虾眼的两个墨点改画成两横笔。最关键的突破,是在头胸部的淡墨上,加了一笔油墨。这一笔是齐白石对虾写生七八年的结晶,这一笔是最成功的创造,不但加重了虾的重量,而且表现了虾的躯干透明,是表现虾的质感的关键。这时画的虾,已经达到了神形兼备。可是他还不满足,继续追求笔墨的洗练。80岁以后,他画的虾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齐白石一生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他坚持不懈地挖掘自身的潜能,终于成为一代画坛巨匠。一个学者一生不可能只学一门学问,同样面对众多学科,又不能样样都学,必须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就像齐白石为了提高绘画韵味,又学习了作诗和治印。有的人学习时,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忽而翻翻这个,忽而摸摸那个,不痛不痒,不深不透,时间年复一年地过去了,而学无长进,对许多问题都是一知半解。

应当养成一种习惯,在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都要有意识地去研究与它相关联的知识,它帮助你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相互贯通的知识网络,既精深又广博。

同类推荐
  • 生气不如争气全集

    生气不如争气全集

    气是由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理它时,它就会消散。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未必都来得及享受,哪里还有时间生气呢?因此,做人以消气为上策。
  • 读《辨经》学生活

    读《辨经》学生活

    圣贤所喜爱的,莫过于明辨是非了。明智聪察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识人了。认识人才如果运用智慧,各种人才就能按其等次得到使用,而各种事业就能够兴旺发达。因此,圣贤用占卜、算卦的方法来规定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言行;专门阐明《诗经》的意思,区别风俗雅正的教化事业;制定了各种礼法,用它来考察人们有无具备“六经”中所说的各种道德;如果圣人“该览学籍,文质周洽”。唐朝牛李党中李党的首领李德裕,赞美刘邵“索隐精微,研几玄妙,实天下奇才”。宋朝人阮逸说此书“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囊括”。
  • 公司兴亡,我的责任

    公司兴亡,我的责任

    两个人在交接一颗针时,不小心掉在地上,五个国家的人有五种不同的找法:德国人做事严谨,在掉针的地方分成很多方块格子,然后一个方格子一个方格子地去找。最后一定把针找到;法国人非常浪漫。他们凭借灵感。喝着香槟,吹着口哨,灵感一来,愉快地找到;美国人性格开放,不拘一格,他们找一个扫把一扫,再在扫拢的一小堆物中很快地找到;日本人讲求合作,两个人商量一起找,你从这边找,我从那边找,一下就找到;中国人则不同。首先不是如何去找针,而是想法推卸责任。追究是谁的责任。
  • 超级口才训练1

    超级口才训练1

    《超级口才训练1:好口才必备的2000个文学常识》(上、下册)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说、著述、文体、术语、文体、流派、文学解读、文学典故、文学运动等方面的知识,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既是求经索典之时的好帮手,又是轻松闲暇之余的好读物。因此,特别适合作为国人补充文学常识的读物,尤其适合作为文学爱好者系统学习文学知识的基础读物,假以时日即可成为知识丰富、出口成章的高人,从此再不用担心与人交流时词穷。
  • 做人活一点

    做人活一点

    成功的机会到处都有,但成功的路上别人对你的阻力和助力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你做人能灵活一点,就能给你带来很多帮助的。如果你懂得与人相处之道,就可以减少很多敌人,多很多朋友。
热门推荐
  • 农门长姐治家有道好驯夫

    农门长姐治家有道好驯夫

    一觉醒来就成了一个九岁农女,爹妈都无能,底下有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上头有个胆小怕事的爷和风流不着家的奶,来都来了,那就竭尽所能好好过日子!将来招个上门女婿!日子过得好好的总是要出事,一次意外改变了一切,朝局动荡,天下纷争,是追随朝廷还是自立为王!这是一个女权觉醒的时代!家族的荣辱兴衰只在你我一念之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启迪中国青年的100篇人生美文

    启迪中国青年的100篇人生美文

    这是一部充满感情的美文集。亲情、友情、爱情、人生感悟……在这里都有表现。全书共100篇文章,按照人在旅途、另类思考、心灵牧歌、尘世真情这样的分类编排。文章感情充沛,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欣赏性、可读性俱佳。
  • 韩娱之王的皇冠

    韩娱之王的皇冠

    大爱皇冠!此生不换!主皇冠,就主皇冠,就是要主皇冠,就是非要主皇冠啊!!!《王冠》开群了!!!群·号:301457186!!!有喜欢《王冠》的或喜欢Tiara的朋友,大家都可以聊聊……
  • 亢宿

    亢宿

    神州大陆孕育万物,鸿蒙初始,天有神兽不忍人间万民为飞禽猛兽所扰,化为四方镇守,世代守护人间,祛压邪魔,而世间更有欲求天道之人,修仙修魔莫衷一是,但天道虚无缥缈自古又有何人能参透一二......
  • 子虚姑娘的乌有

    子虚姑娘的乌有

    子虚姑娘:原名虚,至于为什么是这么奇怪的名字,因为这整个国家都有一个大佬式的取名法,那就是“瞎取名法”....
  • 斯卡文的赞歌

    斯卡文的赞歌

    杰特是第一个绞杀且吞噬穿越者记忆的鼠人,凭借这些优势,他在魔鼠废都的政治地位扶摇直上,待杰特掌权之后,便在千万武装到牙齿的鼠辈饥渴难耐目光中,将爪子指向繁华的地表世界,宣布道:“吾等可取而代之!”
  • tfboys之爱你十年之久

    tfboys之爱你十年之久

    张羽芹和闺蜜余琪、陈皇浦珊常年在美国居住,所以不知道tfboys这个红遍世界的组合............
  • 雪落雪霁雪满天

    雪落雪霁雪满天

    雪中初见,你如雪。再遇飞雪天,想护你一世。若心悦一人,不是占有那人。
  • 爱狗罗恩

    爱狗罗恩

    一个暴风雪的晚上,我找到了你,可爱的罗恩。从那天开始,我的生活就不在平淡无味。可爱的罗恩,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