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24600000005

第5章 妇科常见病症

月经先期

“概述”

月经周期每月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为“月经先期”。月经先期,现代医学称之为月经频发,多指月经周期短于21天。月经频发与卵泡期过短、卵泡发育迅速而致排卵提前有关,还与黄体功能不全及黄体过早萎缩有关,本病多见于生育期的妇女。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平素嗜食辛辣油腻食物或郁怒伤肝,引动肝火,以致血分蕴热。因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两脉与月经密切相关。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失固;血热则流行散溢,以致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提前而至。月经先期量多者,为水火俱旺;先期量少者,为火旺而阴水枯竭。其后期量少者,固属血寒不足;后期量多者,则属血寒有余。

月经先期的治疗重在调整周期,使之恢复常度。按其证候属性或补或泻,或养或清。若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者,亦当注意养营安血,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治疗”

1.气虚证

(1)脾气虚弱证

“症状”月经提前,可伴量多或量少,色淡或红而不鲜,质清稀,兼见纳少便溏,脘闷腹胀,气短懒言,或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无力。

“方一”补中益气汤

“来源”《脾胃论》

“组成”党参15克,生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杭白芍9克,当归炭9克,陈皮4.5克,升麻9克,柴胡4.5克,炙甘草9克。

“功效”补脾益气,固冲摄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人参、黄芪益气为君;白术、甘草健脾补中为臣;当归补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升阳为使。

“按语”全方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摄血归经之效,使月经自调。若经量过多,可酌加炒地榆、龙骨、牡蛎固涩止血。若气虚日久,导致阳虚,而见经色淡白、质清稀,小腹冷痛,脉沉迟者,可酌加盐炒小茴香、桂枝、淫羊藿、巴戟肉等温宫散寒、固冲止血之品。若气虚挟瘀可在益气化瘀前提下,酌加益母草、茜草、三七等。

(2)肾气虚证

“症状”月经提前,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暗淡而质薄,可伴有腰脊酸痛,或夜尿频多,舌质淡嫩,苔白润,脉细弱。

“方一”固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菟丝子12克,熟地12克,山茱萸15克,人参9克,山药30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2克,远志9克。

“功效”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菟丝子补肾益精气,熟地、山萸肉,滋肾益精;人参、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补后天养先天以固命门;五味子、远志交通心肾,使心气下通,以加强肾气固摄之力。

“按语”全方共奏补肾益气,固冲调经之效。腰脊酸痛或强痛者,酌加羌活、鹿角霜、金毛狗脊通达督脉。精血亏虚者,酌加枸杞、熟地、山萸肉等。

2.血热证

(1)阳盛血热证

“症状”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粘。或伴心胸烦躁,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方一”清经散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熟地15克,地骨皮15克,粉丹皮12克,杭白芍9克,黄柏9克,茯苓9克,生甘草4.5克。

“功效”清热凉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丹皮、青蒿、黄柏清热泻火凉血;地骨皮、熟地清虚热而滋肾水;白芍养血敛阴;茯苓行水泻热。全方清热泻火,凉血敛阴,使热去则阴不伤,血安而经自调。

“按语”若大便燥结,心胸烦躁,面赤舌红,可去黄柏,酌加炒大黄,以清解阳明燥实。若血色紫红而稠粘,可酌加益母草、法半夏,化瘀祛湿。若经量过多,可去茯苓之渗利,以免伤阴,酌加炒地榆、茜草,凉血止血。

(2)肝郁血热证

“症状”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乳房胀痛,或心烦易怒,或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方一”丹栀逍遥散

“来源”《内科摘要》

“组成”丹皮12克,栀子9克,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薄荷3克,炙甘草4.5克。

“功效”舒肝清热,凉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丹皮、栀子、柴胡舒肝解郁,清热凉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补中;薄荷助柴胡舒达肝气。诸药合用,使肝气畅达,肝热得清,热清血宁,则经水如期。

“按语”经行不畅血块多者,加泽兰、丹参、益母草活血行滞。如少腹痛甚,可加炒金铃子、酒元胡,疏郁理气止痛。经量多者,去当归,因其香窜活血,性温,走而不守,故血热经多者用之不妥。

(3)阴虚血热证

“症状”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方一”两地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生地15克,地骨皮15克,玄参10克,麦冬9克,阿胶9克(烊化)白芍9克。

“功效”养阴、清热、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滋液,壮水以制火;地骨皮清虚热,泻肾火;阿胶滋阴补血;白芍养血敛阴;旱莲草、女贞子清热凉血滋阴。全方重在滋阴壮水,水足则火自平,阴复则阳自秘,则经行如期。

“按语”虚阳上亢,出现头晕、耳鸣、冲热等症,可在两地汤中加蒺藜、钩藤、夏枯草、龙骨、牡蛎,以平肝潜阳。若阴虚内热,热迫血行,以致经量过多者,则可在两地汤基础上加炒地榆、茜草凉血止血。月经后期

“概述”

月经周期延迟7天以上,甚至每隔四、五十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且经期和经量在正常范围,称“月经后期”,又称“经期延后”、“经迟”。如仅延期三、五天,且无其它不适者,不作月经后期论。若偶见一次,下次月经来潮仍然如期者,或青春期月经初潮后一年内,或围绝经期绝经前,周期时有延后,无其它症候者,亦不作病论。

月经后期现代医学称之为月经稀发。月经稀发是指月经周期超过40天的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稀发即可发生在有排卵性月经周期中,也可发生在无排卵性月经周期中。发生于前者,多因为卵泡发育成熟时间延长,这与甲状腺功能不足,新陈代谢过低,使得卵巢不能按时排卵有关;发生于后者,则是由于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功能失调,排卵功能受到抑制,卵泡发育不良而致月经周期延长。

“治疗”

1.肾虚证

“症状”月经延后,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方一”当归地黄饮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15克,熟地1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0克,杜仲10克,怀牛膝10克,甘草6克。

“功效”补肾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当归、熟地、山萸肉养血益精;山药、杜仲补肾气以固命门;牛膝强腰膝,通经血,使补中有行;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重在补益肾气,益精养血。

“按语”若肾气不足,日久伤阳,症见腰膝酸冷者,可酌加菟丝子、巴戟天、仙灵脾、杜仲等以温肾阳,强腰膝。带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金樱子温肾固涩止带。

2.血虚证

“症状”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或手足发麻;唇舌淡白,脉细弱。

“方一”小营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15克,熟地30克,芍药15克,山药15克,枸杞12克,炙甘草6克。

“功效”益血补冲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补肝血;芍药和营养肝,敛阴益血;熟地、枸杞滋阴养血填精;山药健脾滋肾;炙甘草益气健脾。全方滋肝肾,益精血,滋血之源,故主血少阴虚之证。血虚月经延后,乃营血亏少,冲任不足,肾为生精化血之所,肝为血之库府,脾为生化之源,故调之重在滋水,重在补脾,本方填精滋血,益气健脾,故亦宜之。

“按语”如因脾虚运化无力,兼见脘闷食少,便溏者去当归之润肠加党参、白术、砂仁益气健脾止泻。心悸不眠者加五味子,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如兼潮热、盗汗、心烦者,为血虚阴亏,虚热内生,酌加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以滋肝肾,清虚热。如兼见四肢清冷,小腹冷,腰膝筋骨疼痛者为血虚兼寒,原方去芍药之阴柔加杜仲、牛膝、肉桂以强筋骨,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方二”归地滋血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当归20克,熟地30克,鹿角霜12克,党参10克,白术20克,桑寄生12克,枸杞15克,山茱萸12克,香附10克。

“功效”滋肾益精,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熟地、枸杞补肝肾,养血,益阴;鹿角霜、山茱萸温肾阳,益精血;党参、白术补气健脾,益生化之源;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酸软;香附疏达气机,使诸药补而不滞。

“按语”全方以补肝肾,益精血为主,佐以益气健脾,有气血双补之效,故宜于血虚月经后期而兼见气虚者。

3.血寒证

(1)虚寒证

“症状”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方一”温经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12克,吴茱萸12克,桂枝9克,白芍20克,川芎12克,生姜6克,丹皮12克,法半夏9克,麦冬10克,人参9克,阿胶11克,甘草6克。

“功效”扶阳祛寒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暖宫,通利血脉;当归、川芎、白芍、阿胶养血活血调经;丹皮祛瘀;麦冬、半夏、生姜润燥降逆和胃;人参、甘草补气和中。

“按语”全方寒热虚实并用,而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调经为主。古人誉本方为调经之祖方;若阳虚甚,症见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者,酌加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等以温肾助阳。

(2)实寒证

“症状”经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黯红,质正常,有血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减;面色青白,或肢冷畏寒,唇色黯红,舌紫而黯,或有瘀点,脉沉紧或沉涩。

“方一”姜黄散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姜黄9克,白芍12克,玄胡索12克,牡丹皮9克,当归20克,莪术9克,红花15克,桂心6克,川芎15克。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行滞。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桂心辛甘大热,温通血脉,散寒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姜黄、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玄胡索活血行气止痛;丹皮、红花活血祛瘀,白芍药养血柔肝止痛。

“按语”全方除丹皮、白芍外,均为辛温之品,合用能温经散寒,破血祛瘀,行气止痛,故治血脏久冷,月水不调,脐腹剌痛等寒凝血瘀之证。月经后期,经色黯红,量少有块,小腹冷痛拒按,亦属寒凝血瘀,采用本方施治,颇为相宜。

“方二”温经汤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当归20克,川芎15克,芍药12克,桂心6克,莪术6克,牡丹皮10克,人参9克,牛膝12克,甘草(炒)6克。

“功效”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桂心温经散寒通血脉而止痛,当归补血调经,又能活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人参补气扶正,助桂、归、芎宣通阳气而散寒邪;莪术、丹皮牛膝活血散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按语”全方有益气通阳,温经散寒,活血祛瘀之效。故宜于寒气客于血室,以致血气凝滞,脐腹作痛之证。今用以治寒凝血瘀,月经后期,小腹冷痛拒按,兼见气短神疲者,亦取其益气通阳、温经活血之力,如腹痛甚者酌加蒲黄、五灵脂或延胡索以化瘀止痛,经量过多者去莪术、牛膝之破血祛瘀加炮姜炭、焦艾叶以温经止血。

3.气滞证

“症状”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质正常或色红质稠,行而不畅,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按之不减。精神郁闷,胸胁胀满不舒,时欲叹息,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偏红,苔正常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方一”加味乌沉汤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乌药6克,砂仁6克,木香6克,玄胡索15克,香附(炒,去毛)12克,甘草6克。

“功效”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乌药、香附理气行滞,木香行气止痛,砂仁和中气行气,养胃醒脾,甘草和中,兼能调和诸药。

“按语”全方重在理气行滞以调经止痛。妇人经前脐腹疼痛,痛在经前为实,痛而拘急为气滞,治宜理气行滞止痛,故用本方主之。此处以治气滞所致的月经后期,亦取其理气行滞之功,用时加当归、川芎增强活血调经之力,使气血流畅,则病自愈。如兼见经量过多,经色深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者为气邪化热,上方加丹皮、栀子清泻郁热,两胁痛者加青皮、白芍理气柔肝止痛。

“方二”疏肝解郁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香附12克,青皮12克,柴胡15克,郁金3克,丹参9克,川芎9克,泽兰6克,延胡15克,金铃炭9克。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香附、青皮、柴胡、郁金解郁行气疏肝;丹参、川芎、泽兰活血化瘀;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金铃炭行气止痛兼能清热。

“按语”诸药合用有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宜于痛经证见月经量少,行而不畅,脘胁胀满,矢气即舒等气郁血滞之证而兼有微热者。月经后期量少、有块,小腹胀痛,胸胁胀满为气郁血滞。经血红,舌质红,苔微黄为郁已化热。脉弦涩,为气郁血滞之征。故亦属气郁血滞化热之证,宜用此方加黄芩、山栀。经量多者去川芎之辛温活血,加益母草、茜草炭、炒地榆以清热止血。

月经衍期

“概述”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超过7天,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月经先后无定期”,亦称“经行先后无定期”。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临床特征,可连续两三个周期提前又出现一次后退,亦可能两三个周期推后又见一次提前,没有一定规律,故又称为“经乱”。

月经先后不定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直接有关。当体内促卵泡生成激素与促黄体生成激素的比例失调,或下丘脑分泌的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受到抑制,月经中期的黄体生成激素高峰消失,则表现为月经后期。若卵泡发育不良,雌激素分泌不足,则表现为月经提前。

中医认为,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是造成本病的主要病机,其病因多由肝气瘀滞或肾气虚衰所致,而以肝郁为主。肝为肾之子,肝气郁滞,疏泄失调,子病及母,使肾气的闭藏失司,故常发展为肝肾同病。

本病治法贵在调理气血、冲任,从而达到调整月经周期。治疗应按病性的虚实寒热或补、或疏、或温、或清。肾气亏虚者补之固之,肝郁气滞者疏之调之,脾气虚弱者益之健之。气血和,冲任调,则经自如期。

“治疗”

1.肾气亏虚证

“症状”月经周期时先时后,量少,色淡,质清,带下清稀量多;精神不振,头晕耳鸣,腰酸软,小便频数清长,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一”归肾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2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枸杞12克,杜仲12克,菟丝子12克。

“功效”补益肾气,调固冲任。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归肾丸平补肾气,不寒不热,故宜于肾气亏虚,月经先后无定期者,但方中茯苓行水,非肾气虚小便频数清长者所宜,故去而不用。加益智仁补肾气,缩小便。

“按语”适用于肾气亏虚,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质清,兼见头晕耳鸣,腰酸软,小便频数或清长,舌淡脉细弱者。

“方二”右归丸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124克,山药12克,菟丝子12克,鹿角胶12克,杜仲12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当归9克,制附子6克,肉桂6克。

“功效”温肾壮阳,补冲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归肾丸补肾气,去茯苓之渗利。加鹿角胶补肾阳,益精血,制附子,温补肾阳,益命门之火。肉桂温脾肾之阳,益火消阴。全方温肾阳,益精血,兼能温冲调经。故宜于肾阳虚封藏失司,而月经先后无定者。

“按语”如经量过多者去当归、肉桂之通利血脉,加补骨脂,焦艾叶温经止血。若大便溏泻者去当归之润肠,鹿角胶之滋腻,加补骨脂,肉豆蔻补肾助阳,温脾止泻。食少腹胀者加砂仁和中醒脾。夜间尿多者加乌药、益智仁温肾缩小便。白带清稀量多者加金樱子、生牡蛎固涩止带。

2.肝气失调证

“症状”月经周期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正常或紫红,经行不畅,或有血块。经前乳房或小腹胀痛,经来痛减;精神郁闷,或心烦易怒,或胸闷不舒,时欲太息,两胁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方一”逍遥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术12克,茯苓9克,甘草6克,煨姜3片,薄荷3克。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调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白术、甘草培补脾土。加薄荷少许以强疏散条达之功,煨姜配归、芍以调气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补脾养血之功,故主肝郁血虚,脾土不和之证。用以治肝气失调之月经先后无定期,亦取其疏肝解郁养血之意。

“按语”如兼见脘闷纳呆者,加厚朴、陈皮理气和胃。气滞血滞,经来有块,小腹胀痛,加延胡索、丹参、炒蒲黄、五灵脂,行滞活血止痛。肝郁化热,经量增多,色红,质稠者去当归、煨姜之辛温行血,加丹皮、栀子、茜草炭、贯众炭清热止血。肝阳偏亢,并见头目眩晕,舌红口干者,原方去煨姜、薄荷等辛散之品,酌加钩藤,菊花、石决明等平肝潜阳。

“方二”定经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菟丝子(酒炒)15克,白芍(酒炒)12克,当归(酒洗)9克,熟地黄15克,山药(炒)12克,白茯苓12克,荆芥穗(炒黑)9克,柴胡12克。

“功效”疏肝养血,补肾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荆芥穗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菟丝子、熟地黄,山药补肾气、益精血;茯苓健脾行水。

“按语”全方重在舒肝郁以解肾郁,补肾精以生肝血,使肝肾之气舒而精血旺,则经水自有定期。今用治肝郁月经先后无定期,兼见腰酸软,精神疲惫;经量减少等肝肾同病者颇为相宜。

经期延长

“概述”

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了7天以上,甚或2周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又称“经事延长”。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萎缩不全者、盆腔炎症、子宫内膜炎等引起的经期延长。宫内节育器和输卵管结扎后引起的经期延长也按本病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致。常见的分型有气虚、虚热和血瘀。

本病以经期延长而月经周期正常为辨证要点。治疗以固冲调经为大法,气虚者重在补气升提,阴虚血热者重在养阴清热,瘀血阻滞者以通为止,不可概投固涩之剂。

“治疗”

1.气虚证

“症状”经行时间延长,量多,经色淡红,质稀,肢倦神疲,气短懒言,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方一”举元煎加阿胶、艾叶、乌贼骨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9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升麻6克,阿胶11克,艾叶12克,乌贼骨12克。

“功效”补气升提,固冲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补气健脾摄血;升麻升举中气;阿胶养血止血;艾叶暖宫止血;乌贼骨固冲止血。全方共奏补气升提,固冲止血之效。

“按语”若经量多者,酌加生牡蛎、五味子、棕榈炭;伴有经行腹痛,经血有块者,酌加三七、茜草根、血余炭;兼血虚者,症见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酌加制首乌、龙眼肉、熟地。

2.虚热证

“症状”经行时间延长,量少,经色鲜红,质稠,咽干口燥,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大便燥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一”清血养阴汤

“来源”《妇科临床手册》

“组成”生地15克,丹皮12克,白芍12克,玄参12克,黄柏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2克。

“功效”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柏、丹皮清热凉血;生地、玄参、旱莲草滋阴凉血止血;女贞子滋肾阴;白芍敛肝阴。全方共奏滋阴清热,凉血调经之效。

“按语”若月经量少者,酌加热地、丹参;潮热不退者,酌加白薇、地骨皮。

3.血瘀证

“症状”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有块,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小瘀点,脉涩有力。

“方一”棕蒲散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

“组成”棕榈炭12克,蒲黄9克,炭归身9克,炒白芍12克,川芎9克,生地12克,丹皮12克,秦艽9克,泽兰12克,杜仲12克。

“功效”活血祛瘀,固冲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归身、川芎、泽兰活血祛瘀;丹皮、生地、白芍凉血和阴,清泄血分之热;秦艽、杜仲壮腰补肾,固摄冲任;蒲黄炭、棕榈炭活血止血。

“按语”全方活血祛瘀,凉血止血,故月经可调。痛经

“概述”

妇女在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剧烈疼痛,或伴腰骶部疼痛及其它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呕吐、面色苍白、手足厥冷等症,并随月经周期发作,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者,称为“痛经”或“经行腹痛”。

痛经分为原发、继发两类,原发性痛经多源于功能性原因,继发性痛经多系器质性病变所为。原发性痛经的病因有内分泌因素,有子宫因素,也有精神神经性因素。

关于痛经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痛经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不同病因,并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在上述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脉受阻,月经排出困难,不通则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症。其随月经周期发作,与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有关。

痛经的治疗,当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又须根据不同证型,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经期调血止痛治标,平时辨证求因治本,并结合素体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使气血流通,经血畅行。

“治疗”

1.气滞血瘀证

“症状”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中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疼痛可减,经净后疼痛自消;常伴见胸胁、乳房作胀,舌质黯或见瘀点,脉弦或弦滑。

“方一”膈下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勺1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9克,延胡索12克,五灵脂9克,丹皮12克,乌药9克,香附12克,甘草6克。

“功效”理气化瘀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枳壳、乌药、香附、理气调肝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柔肝、调血止痛;赤芍、桃仁、丹皮活血祛瘀;延胡索、五灵脂止痛化瘀;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共奏理气化瘀止痛之效。

“按语”肝气夹冲气犯胃,痛而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法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小腹胀坠或二阴胀坠不适,加柴胡、升麻行气升阳。郁而化热,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加栀子、黄柏、夏枯草。

“方二”八物汤

“来源”《医垒元戎》

“组成”当归15克,芍药12克,川芎9克,熟地15克,川楝子6克,木香12克,槟榔9克,延胡索12克。

“功效”养血和血,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四物汤养血和血,川楝子、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木香、槟榔理气行滞,气行血畅,则无痛虑。

“按语”若兼口苦,苔黄,月经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黯,经质稠粘者,为肝郁化热之象,当佐以清泄肝热,加栀子、夏枯草、仙鹤草。兼前后二阴坠胀者,宜加柴胡、升麻。证见食少,胸脘闷者,肝郁伐脾,加炒白术、茯苓、陈皮。痛而见恶心呕吐者,为肝气挟冲气犯胃,当佐以和胃降逆,可于方中加黄连、吴茱萸、生姜。

2.寒凝血瘀证

(1)阳虚内寒型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

“方一”温经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吴茱萸20克,当归12克,芍药12克,川芎9克,人参9克,生姜3片,麦门冬12克,半夏9克,牡丹皮12克,阿胶11克,桂枝6克,甘草6克。

“功效”温经暖宫,调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用此以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兼通血脉以止痛;当归、川芎养血调血止痛;阿胶、麦冬养血益阴,丹皮化瘀行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人参益气,元气不虚者可去之。生姜、半夏温中和胃安冲气,疼痛而见恶心呕吐者宜用。

“按语”临症可加附子、艾叶、小茴香以增强温肾暖宫,散寒止痛之效。

“方二”当归四逆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当归12克,白芍12克,桂枝6克,细辛1.5克,通草9克,大枣三个,甘草6克。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证借用此方,以其能除厥阴虚寒而止痛。方中桂枝、细辛温经散寒止痛,大枣、甘草和中调营,佐以木通疏通脉络。

“按语”诸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共奏温经通脉之效,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

(2)寒湿凝滞证

“症状”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有畏冷身痛,苔白腻,脉沉紧。

“方一”少腹逐瘀汤

“组成”小茴香12克,干姜9克,延胡索12克,没药6克,当归9克,川芎12克,肉桂3克,赤芍9克,蒲黄3克,五灵脂9克。

“功效”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肉桂、小茴香、干姜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营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寒散血行,冲任、子宫气血调和流畅,自无疼痛。

“按语”寒凝气闭,痛甚而厥,四肢冰凉,冷汗淋漓,加附子、细辛、巴戟回阳散寒。冷痛较甚,加艾叶、吴茱萸。痛而胀者,酌加乌药、香附。若伴肢体酸重不适,苔白腻,或有冒雨、涉水、久居阴湿之地史,乃寒湿为患,宜加苍术、茯苓、苡仁、羌活以散寒除湿。

3.湿热瘀阻证

“症状”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有腰骶部胀痛;或平时小腹部时痛,经来疼痛加剧,经色黯红,质稠或有块;素常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方一”清热调血汤

“来源”《古今金鉴》

“组成”丹皮12克,黄连15克,生地15克,当归9克,白芍12克,川芎9克,红花9克,桃仁9克,莪术9克,香附12克,元胡12克,红藤9克,败酱草12克,苡仁9克。

“功效”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以养血活血,丹皮凉血化瘀,生地清热凉血,黄连清热解毒燥湿,香附、元胡、莪术调气止痛,加红藤、败酱草、苡仁增强清热除湿,消瘀止痛之功。

“按语”若痛连腰骶,加续断、狗脊、秦艽清热除湿止痛。伴见月经量多或经期长,酌加地榆、槐花、马齿苋、黄芩凉血止血。带下异常者,加黄柏、土茯苓除湿止带。

“方二”芍药汤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芍药15克,甘草6克,木香12克,槟榔9克,肉桂3克,当归12克,黄芩12克,黄连9克,大黄6克。

“功效”行气止痛,和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用此以芍药、甘草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行气止痛;肉桂(小量)、当归和血调血止痛;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大黄导滞泻热。

“按语”本方原为治湿热痢方,用治湿热痛经亦颇相宜。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消瘀之力。

4.气血虚弱证

“症状”经净后或经前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方一”圣愈汤

“来源”《兰室秘藏》

“组成”人参9克,黄芪12克,熟地15克,当归9克,川芎12克,生地12克。

“功效”益气补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加减后用于本证痛经,以人参、黄芪补气,四物养血调血,香附、元胡行气止痛,气血充盈,血脉流畅,则痛自除。

“按语”可酌加鸡血藤、桂枝、艾叶、炙甘草养血缓痛。伴腰酸不适,加菟丝子、杜仲补肾壮腰。

“方二”十全大补汤

“来源”《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9克,黄芪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肉桂3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12克,熟地15克。

“功效”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四君加黄芪以补气,四物以补血,肉桂温阳散寒,共奏益气补血止痛之功。

“按语”若证见胁痛、乳胀、小腹胀痛血虚肝郁者,上方加柴胡、小茴香、乌药。证见头晕、心悸、眠差、血虚者,加枸杞、夜交藤。腰腿酸软者,加菟丝子、续断、桑寄生。畏冷喜热熨者,酌加附片、艾叶、仙茅。

5.肝肾亏虚证

“症状”经期或经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经色黯淡,经量少而质薄;或有耳鸣、头晕、眼花;或腰酸,小腹空坠不温;或潮热、脉细弱或沉细,苔薄白或薄黄。

“方一”调肝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当归15克,白芍12克,山茱萸15克,巴戟天12克,阿胶11克,山药12克,甘草6克。

“功效”益肾养肝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山萸肉益精气、养肝肾,巴戟温肾益任,阿胶滋阴益血山药健脾补中,全方补肾益精养血健脾以调达肝气之功。

“按语”腰骶酸痛,加菟丝子、桑寄生。经血量少、色黯,加鹿角胶、山茱萸、淫羊藿。头晕耳鸣、健忘失眠酌加枸杞子、制首乌、酸枣仁、柏子仁。夜尿清长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补骨脂。

“方二”益肾调经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巴戟12克,熟地15克,续断12克,杜仲12克,当归9克,白芍12克,台乌9克,焦艾12克,益母草9克。

“功效”补肾益精,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巴戟、杜仲、续断补肾,熟地益精养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焦艾台乌温宫理气止痛,益母草活血调经。

“按语”兼胸胁胀者,酌加川楝子、郁金。眼花、苔薄黄者,用调肝汤加菊花、丹皮、赤芍。潮热者酌加鳖甲、青蒿、地骨皮。小腹空冷者,用益肾调经汤去益母草,酌加附片。闭经

“概述”

女子年逾十八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达三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有的少女初潮后一段时间内有停经现象,及更年期的停经及绝经;妊娠期或哺乳期暂时性的停经现象等,属生理现象,不作闭经论。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偶见一两次月经不潮,又无其他不适者,亦不作病论。

闭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病变可发生在下生殖道或子宫、卵巢、垂体、下丘脑及中枢神经等部位,也有因肾上腺病变而引起的。多数先天性异常所致的闭经被列入原发性闭经,继发性闭经则由获得性疾病引起。

凡引起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以致肾、天癸、冲任、胞宫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功能失调或器质性病损都可导致闭经。先天肾气未充,天癸未至或迟至,乃至冲脉不盛,任脉未通,故月经不潮;或因后天肾气受损,或因气血虚弱,冲任虚损;或因情志伤肝,气滞血瘀,冲任阻隔;或因痰湿,脂膜壅阻冲任,经隧受阻。闭经的发病机理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者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经隧阻隔,经水不行。

“治疗”

1.肾阴不足证

“症状”年逾十八尚未行经;或由月经后期量少逐渐发展至闭经;体质虚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少,脉沉弱或细涩。

“方一”归肾丸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枸杞12克,杜仲12克,菟丝子9克,鸡血藤12克,何首乌9克。

“功效”补肾养肝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补肾气、益精血、调肝脾为主,加鸡血藤、何首乌以增强补血之效。肾气得充,肝血和调,化源充足,冲任得养,血海渐盈,则月经可望复常。

“按语”若见畏寒肢冷,腰痛如折,面色晦暗,大便溏薄,宜加巴戟天、仙茅、补骨脂以温肾壮阳调冲;夜寐多梦,加夜交藤、五味子。

“方二”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来源”《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组成”苁蓉15克,菟丝子12克,覆盆子12克,淫羊藿12克,桑寄生12克,枸杞15克,当归9克,熟地15克,焦艾叶12克,紫河车(研末冲服)3克。

“功效”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肉苁蓉、菟丝子、淫羊藿、紫河车温肾助阳、养血填精;枸杞、熟地滋肾养肝;当归、艾叶温经养血;桑寄生补肾通络;覆盆子补肾益精。

“按语”全方补养肝肾而益冲任,温滋并用,气、精、血同补,使阳旺阴充,冲任通盛而闭经得愈。

2.气血虚弱证

“症状”月经逐渐后延,量少,经色淡而质薄,继而停闭不行;或头昏眼花,或心悸气短神疲肢软,或食欲不振,毛发不泽易脱落,羸瘦萎黄,脉沉缓或虚数,舌淡苔少或白薄。

“方一”人参养荣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9克,黄芪15克,煨白术12克,茯苓12克,远志9克,陈皮12克,五味子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桂心6克,炙甘草6克。

“功效”补气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配以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甘草补益中气;当归、白芍、熟地养血调经;五味子益气养心;远志宁心安神;桂心温阳和营。

“按语”全方补气生血养营,以益生发之气,阳生阴长,精充血旺,则经行如常。

“方二”八珍汤

“来源”《正体类要》

“组成”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当归12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

“功效”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四君补气,四物养血,补气可以生血,养血可以益气。待气血渐复后,再酌情加泽兰、茺蔚子、鸡血藤、丹参、山楂、牛膝等活血通经。

“按语”若因产后大出血所致的经闭,除见气血虚弱证象外,更见神情淡漠,阴道干涩,阴、腋毛脱落,性欲减退,生殖器官萎缩等证,此乃精血亏败,肾气虚惫,冲任虚衰,可于上方加仙茅专温命火,鹿角霜、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精血,长期服用。若因思虑过度,营阴暗耗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方用柏子仁丸,方中柏子仁养心,清润生津;熟地滋阴养血;续断补肝肾;卷柏、牛膝、泽兰通血脉。本方活血之中兼以养血,行中有补。若因虫积而致血虚闭经,当先治虫,继以扶脾胃,补气血而治经闭。

3.阴虚血燥证

“症状”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色红质稠,渐至月经停闭不行;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或骨蒸劳热,或咳嗽唾血。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一”加减一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生地15克,芍药12克,麦冬18克,熟地12克,炙甘草9克,知母12克,地骨皮9克,丹参9克,枳壳9克。

“功效”养阴清热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生地,麦冬,知母滋阴清热;熟地、黄精、白芍养血益精:地骨皮凉血退蒸,除虚热;丹参活血凉血,除烦安神;枳壳调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若因实火灼阴,而致血燥闭经者,宜在此方中加玄参、黄柏。汗多加沙参、浮小麦、煅龙骨、牡蛎;心烦心悸加柏子仁、珍珠母;失眠加五味子、夜交藤。

“方二”补肾地黄丸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

“组成”熟地12克,枣皮12克,山药9克,茯苓12克,丹皮9克,桑螵蛸9克,泽泻12克,知母12克,黄柏9克,玄参12克,龟板9克,麦冬12克,竹叶9克,远志9克,枣仁30克。

“功效”滋阴清肺,清热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此方以知柏地黄丸滋养肾水除虚劳,配玄参、龟板、桑螵蛸滋阴敛汗;麦冬、竹叶润肺清虚热;远志、枣仁养心安神;全方能益水源而降浮热。

“按语”若虚烦潮热甚者,加青蒿、鳖甲。兼咳嗽、唾血者酌加五味子、百合、川贝母、阿胶。

4.气滞血瘀证

“症状”月经停闭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腹胀痛或拒按。舌边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方一”血府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12克,红花12克,当归6克,生地15克,川芎9克,赤芍12克,牛膝6克,桔梗12克,柴胡12克,枳壳6克,甘草6克。

“功效”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选用本方以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牛膝引血通经,柴胡、枳壳舒肝理气;桔梗开胸宣气;甘草和中。

“按语”诸药合用既有活血化瘀养血之功,又有理气解郁之效,使气血流畅,冲任瘀血消散,经闭得通,则诸证可除。

“方二”生化通经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酒丹参15克,当归尾6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泽兰20克,土牛膝6克,香附12克。

“功效”行气活血,祛瘀通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丹参、当归尾养血活血调经:桃仁、红花、泽兰、土牛膝活血祛瘀通经;香附理气行滞。

“按语”若偏于气滞,证见胸胁及少腹胀甚者,方中加莪术、青皮、木香。偏于血瘀,证见少腹疼痛拒按者,上方加姜黄、三棱。

5.痰湿阻滞证

“症状”月经延后,经量少,色淡质粘腻,渐至月经停闭;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多痰,神疲倦怠,或面浮足肿,或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

“方一”①苍附导痰丸合②佛手散

“来源”①《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②《普济本事方》

“组成”茯苓12克,法半夏9克,陈皮12克,甘草6克,苍术12克,香附12克,南星6克,枳壳9克,生姜3片、神曲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

“功效”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二陈化痰燥湿和胃健脾;苍术燥湿健脾,南星燥湿化痰,香附、枳壳理气行滞,生姜、神曲温中和胃消滞,当归、川芎活血通经。

“按语”全方有燥湿健脾化痰,活血通经之功。

“方二”丹溪痰湿方

“来源”《丹溪心法》

“组成”苍术12克,白术12克,半夏6克,茯苓12克,滑石12克,香附12克,川芎9克,当归9克。

“功效”燥湿化痰,活血通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苍术、白术、半夏、茯苓健脾燥湿化痰;滑石利水渗湿,湿去则痰不生;香附理气行滞: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按语”若痰湿化热,带下色黄,苔黄腻者,加黄连、黄芩。若呕恶,满闷者,加厚朴、竹茹。

崩漏

“概述”

崩漏是指妇女在非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相当于西医的“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最常见的月经疾病之一。本病系由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由于诊查无器质性病变,认为是功能性失调而得名。

崩与漏在症状及程度上有所不同。崩出血量多,来势急,病情重;漏则出血量少,淋漓不断,来势较缓,病情较轻,但二者在发病过程中可相互转化。因此,崩与漏是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表现,“崩为漏之甚,漏为崩之渐”,故临床统称为之崩漏。

关于本病病机,《素问·阴阳别论》谓:“阴虚阳搏谓之崩”,《诸病源候论》概括其病机为损伤冲任,《血证论》则云“崩漏者,非经期而下血之谓也。少者名曰漏下,多则名曰血崩……古为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统血,是以崩溃,故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提出崩漏论治当需重脾的见解。《丹溪心法附余》将治法归纳总结为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大法。

“治疗”

1.血热证

(1)虚热证

“症状”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或量急,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小便黄少,或大便结燥,苔薄黄,脉细数。

“方一”保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生地15克,熟地12克,芍药12克,山药12克,续断12克,黄芩15克,黄柏12克。

“功效”滋阴清热,固冲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生地养阴凉血止血,熟地滋肾水益真阴,白芍配地黄养血敛阴,山药益肾固精,续断补肝肾固冲止血,黄柏制相火,退虚热,黄芩清热泻火止血,生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可加生脉散益气滋阴敛血,阿胶养血止血;若血久不止,气血亏损,证见面色苍白,气短倦卧,心悸头昏,血色淡而质清者,为气血俱虚之象,方中加黄芪、枸杞、首乌。

“方二”上下相资汤

“来源”《石室秘录》

“组成”人参9克,沙参12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玉竹9克,五味子9克,熟地12克,枣皮12克,车前子9克,牛膝9克。

“功效”滋阴清热,固冲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此方以熟地、枣皮补肾为君,元参滋水清热,佐以沙参、麦冬、玉竹滋阴润肺,使母子相资、上下相润。精生而液亦生,虚火除而血气宁。更有人参补气摄血,五味子宁心敛血,车前子引诸阴药,使滋而不腻,牛膝行血,宜去之。全方共具“资血之源,安血之室”的功效。

“按语”若出血似崩者,加仙鹤草、乌贼骨以增强止血之效。淋漓不断者,加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以其久漏必瘀之故。若证见心烦少寐者,为心阴不足,加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等养心安神。证见眩晕、轰热、易怒,为阴虚肝旺,可加龟板、龙骨育阴潜阳,白芍柔肝养血。

(2)实热证

“症状”经血非时忽然大下,或淋漓忽又增多。血色深红或鲜红。质或稠,或有血块;口渴烦热,有发烧,或有小腹少腹疼痛,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苔黄或黄腻、脉洪数。

“方一”清热固经汤

“来源”《简明中医妇科学》

“组成”生黄芩12克,焦栀子9克,大生地12克,地骨皮12克,地榆12克,阿胶(烊化)11克,生藕节15克,陈棕炭12克,炙龟板9克,牡蛎9克,粉生甘草6克。

“功效”泻热凉血,止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生黄芩、栀子泻火清热止血;地榆、藕节清热止血;生地、地骨皮清热凉血;阿胶养血止血;龟板、牡蛎育阴敛血;陈棕炭收涩止血;加沙参益气滋阴。全方泻热于滋阴之中,体现了实热崩漏的功效特点。

“按语”全方诸药各司其职,集清热、泻火、凉血、育阴、祛瘀、胶固、炭涩、镇潜、补任、固冲多种止血法于一方之中,能收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之功。

“方二”滋水清肝饮

“来源”《医宗已任篇》

“组成”柴胡12克,当归9克,白芍12克,山栀9克,枣皮12克,茯苓12克,淮药12克,丹皮9克,泽泻9克,生地12克,大枣3个。

“功效”清肝泻火,固冲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用于本证以方中寓六味地黄丸滋水以泻火;柴胡疏肝解热;栀子清热止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大枣补脾固气;当归性偏温而行血,出血期间不宜用。加仙鹤草清热止血,益母草化瘀止血。

“按语”全方滋水清肝泻火,适用于肝经郁热而致的实热崩漏证。

2.肾虚证

(1)肾阳虚证

“症状”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方一”右归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制附子6克,肉桂3克,熟地12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枸杞12克,菟丝子15克,鹿角胶12克,当归6克,杜仲12克。

“功效”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证选此方以制附子温补命门之火以强壮肾气,杜仲、菟丝子温补肾阳,鹿角胶温肾气、养精血、固冲任,熟地、山萸肉、枸杞补养精血,山药补脾固气。

“按语”临床可加黄芪补气摄血、覆盆子、赤石脂固肾涩血。肉桂宣通血脉,当归辛温行血,出血期宜去之。

“方二”通脉大生丸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杜仲12克,续断12克,菟丝子12克,艾叶15克,肉苁蓉12克,紫河车3克,鹿角霜9克,枸杞12克,炙首乌30克,当归6克,砂仁9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台乌6克,车前子12克。

“功效”温肾调经,固冲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用于肾虚崩漏以方中杜仲、续断、菟丝子、艾叶、肉苁蓉、紫河车、鹿角霜温补气,调固冲任;枸杞、首乌、当归养血益肝;砂仁、茯苓、山药调补脾胃;台乌温气理血;车前子、引诸药下行。

“按语”本方重在温补肾阳,兼顾肝脾,使肾中阳气得充,精血得养,冲任得固而经水自调。

(2)肾阴虚证

“症状”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方一”左归丸合二至丸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12克,山药12克,枸杞12克,山茱萸12克,川牛膝6克,菟丝子12克,鹿角胶6克,龟胶6克。

“功效”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滋阴养血,龟胶益阴潜阳敛血,杞子、山萸、菟丝、山药补肝肾益冲任,鹿角胶温养精血。川牛膝引血下行,故不用。合二至丸滋养肝肾,全方有滋水益阴,止血调经之功。

“按语”若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或阴虚火旺,烦躁失眠,心悸,可加生脉散,加强益气养阴,宁心止血之功。

“方二”补肾调经汤

“来源”《新中医》

“组成”熟地12克,制首乌12克,枸杞20克,黄精15克,桑寄生12克,鹿角霜12克,金樱子9克,菟丝子12克,续断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甘草9克。

“功效”滋肾养血,固冲摄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制首乌、枸杞、黄精、桑寄生、鹿角霜滋肝肾、养精血、益冲任;金樱子、菟丝子,续断补肾气、固冲任;党参、白术、甘草补气摄血固冲。

“按语”若肝阴失养,症见咽干、眩晕者,加夏枯草、生牡蛎、元参;若心阴不足,症见心烦、眠差者,加五味子、夜交藤。

3.脾虚证

“症状”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白光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

“方一”固本止崩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人参9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熟地12克,当归6克,黑姜6克。

“功效”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白术、黄芪补气培元,固冲摄血;熟地滋阴养血;黑姜温中止血;当归药性温行,故暂不用。加升麻以升提气机;山药、大枣补中益气;乌贼骨涩血固冲。

“按语”全方气血两补,使气壮固本以摄血,血生配气以涵阳。气充而血沛,阳生而阴长,冲脉得固,血崩自止。气虚运血无力易于停留成瘀,常加田七、益母草或失笑散化瘀止血。

“方二”济生归脾汤

“来源”《济生方》

“组成”人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芪18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24克,木香12克,炙甘草9克,生姜6克,大枣3个。

“功效”补脾益气,补气摄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固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补脾;茯神、枣仁养心安神,宁血;木香宣畅三焦,调气健脾。

“按语”该方重在固气生血,归脾统之,则经调如期。

4.血瘀证

“症状”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尽,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

“方一”四物汤合失笑散加三七粉、茜草炭、乌贼骨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熟地12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芍药9克,蒲黄9克,(冲服)五灵脂9克,三七粉5克,(冲)、茜草炭12克,乌贼骨20克。

“功效”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四物养血和血调经,失笑散活血化瘀止血,三七粉、茜草炭化瘀止血,乌贼骨涩血而不滞瘀。共奏活血化瘀、止血调经之效。

“按语”若兼气滞者,症见胁腹胀甚,上方加炒川楝子、香附;久漏不净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崩下不止,去当归、川芎,加党参、仙鹤草、益母草;瘀而化热,症见口干苦,血色红而量多,苔薄者,加仙鹤草、地榆、茜草、夏枯草。

“方二”红花桃仁煎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

“组成”红花12克,桃仁12克,熟地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白芍12克,丹参12克,延胡12克,香附9克,青皮12克。

“功效”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寓有桃红四物加丹参以活血祛瘀、养血调冲;香附、青皮调气开郁;延胡止痛化瘀;用于肝郁血瘀证尚宜。

“按语”气血虚而兼瘀滞证者,宜调补气血,化瘀生新,用八珍汤加益母草、鸡血藤、香附。

更年期综合症

“概述”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行紊乱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或浮肿便溏,腰背酸楚,倦怠乏力,甚或情志异常等内分泌失调性现象,相当于中医“绝经前后诸证”的范畴。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是妇女卵巢功能减退至完全消失的过程的表现。此外,还有社会、文化因素及精神因素等也与之有关。

本病病因病机涉及到多个脏腑,尤以肾最为重要。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偏亢;乙癸同源,肾阴不足,精亏不能化血,导致肝肾阴虚,肝失柔养,肝阳上亢;肾与脾先后天互相充养,脾阳赖肾阳以温煦,肾虚阳衰,火不暖土,有导致脾肾阳虚。而易出现水湿、痰浊、瘀血、气郁等兼夹证。

本病以肾虚为主,辩证要点以肾阴虚、肾阳虚为纲。临床以肾阳虚最为多见。治疗重在调补肾阴肾阳。本病用药宜于调补,阴虚不可过于滋腻,以防阻遏阳气;阳虚者不可过用辛燥,过则耗损阴液。

“治疗”

1.肾阴虚证

“症状”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头目眩晕,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疼,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一”左归丸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12克,山药12克,枸杞12克,山茱萸12克,川牛膝6克,菟丝子12克,鹿胶6克,龟胶6克。

“功效”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上方熟地、枸杞、山茱萸,制首乌滋肾养阴,填补精血,山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补后天以养先天,龟板育阴潜阳以补冲任。

“按语”若出现双目于涩等肝肾阴虚证时,宜滋肾养肝,平肝潜阳,以杞菊地黄丸加减;若头痛、眩晕较甚者,加天麻、钩藤、珍珠母以增平肝熄风镇潜之效;若心肾不交,并见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甚至情志异常,舌红少苔或薄苔,脉细数。治宜滋肾宁心安神,方用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若头晕目眩、耳鸣严重,加首乌、黄精、肉苁蓉滋肾填精益髓。

2.肾阳虚证

“症状”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方一”右归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制附子6克,肉桂3克,熟地12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枸杞12克,菟丝子15克,鹿角胶12克,当归6克,杜仲12克。

“功效”温肾扶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证选此方以制附子温补命门之火以强壮肾气,杜仲、菟丝子温补肾阳,鹿角胶温肾气、养精血、固冲任,熟地、山萸肉、枸杞补养精血,山药补脾固气,加黄芪补气摄血、覆盆子、赤石脂固肾涩血。肉桂宣通血脉,当归辛温行血,出血期宜去之。

“按语”若月经量多或崩中漏下者,加赤石脂、补骨脂,以增温肾固冲止崩之功效;若腰背冷痛明显者,加川椒、鹿角片,以增补肾扶阳,温补督脉之效;

3.肾阴阳俱虚证

“症状”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乍寒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方一”①二仙汤合②二至丸

“来源”①《中医方剂临床手册》②《医方集解》

“组成”仙茅9克,仙灵脾15克,巴戟天12克,当归6克,盐知母15克,盐黄柏15克。

“功效”阴阳双补。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温补肾阳,旱莲草、女贞子、制首乌补肾育阴,生龙牡滋阴潜阳敛汗,知母、黄柏滋肾坚阴,当归养血和血。

“按语”若便溏者,去润肠之当归,加茯苓、炒白术以健脾止泻。

带下病

“概述”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在某些生理性情况下也可出现带下量增多或减少,如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带下量增多而无其他不适者,为生理性带下;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者均不作病论。

“带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带下又有生理与病理之分。本章所讨论的是狭义的病理性带下。带下病以带下的量增多或色、质、气味的异常为其主证。病因不同,表现的量、色、质、气味亦有所异。临床常见带下色白或白如米泔,或白如痰浊;色黄或黄绿如脓;色赤白相兼,或杂色混浊。带质或清稀,或稠粘,或无臭,或腥臭,或秽臭,或腐败恶臭,常伴见不同的全身或局部症状,如小腹痛、腰骶痛、发热,局部发痒或坠痛、肿胀等。

“治疗”

1.脾虚证

“症状”带下量多,色白,质稠粘,无臭气;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四肢欠温,颜面及足跗浮肿,精神倦怠,纳少或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弱。

“方一”完带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术30克,山药12克,人参15克,白芍12克,车前子12克,苍术12克,甘草6克,陈皮12克,黑芥穗9克,柴胡12克。

“功效”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佐以调肝。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证选用此方,常以泡参易人参,补气而不碍湿。白术、山药健脾益气;苍术、陈皮运脾燥湿;车前子清利湿邪;柴胡、芥穗既有升阳之效,又与白芍为伍,调肝柔肝防其侮脾。

“按语”全方选药精当有治有防,为治脾虚带下首选方之一。原方云:此方脾、肾、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主于补脾而兼以补胃者,由里以及表也。脾非胃气之强,则牌之弱不能旺,是补胃正所以补脾。

“方二”参苓白术散

“来源”《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9克,白术12克,扁豆24克,茯苓12克,甘草9克,山药12克,莲肉24克,桔梗12克,薏苡仁12克,砂仁24克。

“功效”健脾除湿,益气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人参、白术、扁豆健脾益气,薏苡仁、茯苓健脾除湿,山药健脾补肾,莲肉补脾,桔梗宣肺,通调水道,砂仁健脾胃除湿。

“按语”本方用治带下病,有淡渗实脾除湿之效,脾健湿运,任带健固则带病自愈。若证见带多色白,质清稀,腰痛,肢冷为脾虚及肾,可酌加续断、鹿角霜、覆盆子、金樱子等温补肾阳、固涩止带之品。证兼少腹两侧疼痛,胁痛,乳胀,脉弦者,为脾虚肝乘之征,常可转化为肝热脾湿,宜加川楝、香附以疏肝;丹皮、鱼腥草以防肝郁化热。

2.肾虚证

(一)肾阳虚证

“症状”带下量多,色白如鸡蛋清,或清冷如水,绵绵而下无休止,甚则滑脱不禁;腰脊酸楚,形寒畏冷,小腹冷坠,或脑转耳鸣,小便清长,夜尿增多,大便溏薄。舌质淡嫩,苔白,脉沉弱。

“方一”鹿角菟丝子丸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鹿角霜12克,菟丝子12克,杜仲15克,白术24克,莲须6克,芡实12克,白果12克,牡蛎15克。

“功效”补肾固精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鹿角霜温养肾气,菟丝子温阳益肾,杜仲补肾强腰固带脉,白术补中固气,莲须、芡实健脾止带,白果、牡蛎收涩止带,为治肾虚带下证的经验方。

“按语”若便溏,加补骨脂、肉豆蔻;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者,加益智仁、覆盆子;若带下如崩,加莲子、白芷、金樱子加强补肾固涩止带之功。

“方二”金锁固精丸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沙苑18克,蒺藜18克,芡实12克,莲须6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

“功效”补脾固肾,收涩固带。

“用法”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

“方解”本方原为治男子肾虚精滑之剂,借以治女子肾虚精关不固、带液下滑,亦取其补肾固精之效。方中蒺藜补肾益精,莲子交通心肾,芡实、莲须收涩补脾固肾,牡蛎收涩固带,全方涩精秘气、止滑脱、固任带以收功。

“按语”带下清冷如水,形寒畏冷,小腹冷坠者,加附片补命门之火,并能散寒除湿。肾虚脾阳失煦,证见纳呆便溏,加附片、干姜。老年患者经妇科检查无病理性变化,白带量多如崩者,常配伍柴紫河车、秦艽、甘草、可收减少带量之效。

(二)肾阴虚证

“症状”一般带下量虽不多,但色呈淡红或赤白相兼,质或粘稠,或感阴道干涩灼热;心烦少寐,手足心潮热,咽干口燥,腰酸耳鸣,或头昏眼花,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方一”知柏地黄丸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熟地12克,山萸肉12克,山药30克,丹皮12克,茯苓30克,泽泻12克,知母24克,黄柏24克。

“功效”滋阴泻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滋阴补肾,益精生血;山萸肉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滋肾,涩精止泻;泽泻清泻肾火;丹皮清肝泻火;茯苓健脾利湿;知母、黄柏清热泻火滋阴。

“按语”失眠多梦者加柏子仁、酸枣仁;咽干口燥甚者加沙参、麦冬;五心烦热甚者,加地骨皮、银柴胡;头晕目眩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白菊花、钩藤;舌苔厚腻者,加薏苡仁、扁豆、车前草。

“方二”愈带丸

“来源”《饲鹤亭集方》

“组成”熟地12克,白芍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黄柏12克,椿根皮12克,良姜12克。

“功效”养阴清热,除湿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用于本证,体现养血清热除湿功效,方中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成四物汤以养阴血,黄柏、椿根皮清热除湿治带,良姜活血止痛,无痛可去之。

“按语”阴虚复感湿邪,证见苔腻者,加苍术、苡仁、牛膝,去山萸肉。并配合外洗方:银花藤、灵仙、萆解、秦艽、甘草各30克,(经验方),煎水至1000毫升,去渣,分二次薰洗坐盆,早晚各一次,以10天为一疗程。手足心烦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以清虚热。症见纳差或便溏者,加炒白术。

3.湿热证

“症状”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味,或少腹疼痛拒按,或阴中灼痛,或有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小便黄热或淋涩,大便或溏,或有低烧,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方一”止带方

“来源”《世补斋·不谢方》

“组成”茵陈15克,栀子12克,黄柏12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牛膝6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车前子12克,茯苓12克。

“功效”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茵陈、栀子、黄柏清热除湿,丹皮、赤芍清热凉血,牛膝活血,引诸药下行,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湿,茯苓健脾渗湿。全方具有清热利湿作用,常为临床所选用。

“按语”腹痛加川楝子、延胡;若带下有臭味者加土茯苓、苦参。

“方二”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24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泽泻12克,通草12克,车前子15克,当归12克,柴胡12克,甘草9克,生地12克。

“功效”清热利湿,除湿止带。

“方解”本方用于此治湿热带下证。以龙胆草泻实热,柴胡平肝热,黄芩、栀子清三焦之热,泽泻、木通利湿邪,当归、生地养血益肝使泻实而不伤阴,甘草缓中养胃气,全方以清热除湿止带之功。

“按语”肝热侮脾,脾虚生湿,蕴结为湿热者,常兼纳呆、腹胀、乳胀,可加厚朴、藿香、苍术、青皮以宽中理气化浊。伴少腹疼痛加川楝、延胡。低热起伏者,加青蒿、银柴胡。并见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吹者,当参照有关章节处理。

4.湿毒证

“症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黄绿如脓,或挟血色、臭秽,阴部灼痛,或浑浊如米泔,或似豆渣,阴部瘙痒,或并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疮等病;或见发热,小腹疼痛,拒按。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如病变仅局限于局部,也可无发热。

“方一”银甲丸

“来源”《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组成”银花15克,连翘12克,红藤15克,蒲公英30克,茵陈15克,升麻6克,紫花地丁12克,大青叶9克,椿根皮12克,桔梗12克,生蒲黄3克,琥珀24克,生鳖甲30克。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

“用法”原方为丸剂,也可改成煎剂。

“方解”本方以银花、连翘、蒲公英、红藤、大青叶、紫花地丁多味清热解毒药为主药,佐以茵陈、椿根皮清热除湿,生蒲黄活血止血,琥珀化腐生肌通淋,生鳖甲软坚散结,升麻、桔梗升提排秽;生鳖甲、琥珀滋阴活血。

“按语”本方对湿热、湿毒盘踞任带所致的带证,而有少腹结块者甚宜。

“方二”萆薢渗湿汤

“来源”《疡科心得集·补遗》

“组成”萆薢12克,苡仁12克,黄柏12克,丹皮15克,赤芍12克,通草12克,泽泻12克,滑石24克。

“功效”清热利湿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萆薢、薏米、滑石健脾利水渗湿,丹皮、赤芍、泽泻清热凉血,通草清热利湿,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按语”原方为疡科常选方,用治“湿热下注,臁疮、漏蹄等证”。用于本证之湿盛而热毒不甚者颇宜。另加红藤、败酱、蒲公英以增其清热解毒之力。若见脓性带下增多,高烧、腹痛应仔细检查局部,找出排脓部位,针对局部及全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见阴痒、阴疮者,可参照有关章节处理。伴高烧头痛可加菊花、青蒿。

妊娠恶阻

“概述”

妊娠恶阻是指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的反应性改变,又称为“阻病”、“子病”或“病食”。

恶阻多发生在孕6~12周左右,孕3个月后多能逐渐消失。妊娠早期仅有恶心欲吐,择食,头晕,是早孕反应不属病态。若频频呕吐,甚则食入即吐,饮食阻隔不下,不但母体迅速消瘦,而且影响胎儿发育,必须及早调治。妊娠呕吐可能与体内激素作用机制和精神状态的平衡失调有关,精神因素可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机理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妊娠早期,月经骤停,冲任气血不外泄,下聚以养胎元,冲气偏盛,循经脉上逆犯胃。恶阻发生的关键取决于孕妇的体质因素以及脏腑功能的失调。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上逆之冲气乘虚犯胃,乃至胃失和降,发为恶阻。随着胎体渐大,脏腑气血与胎气之间已能互相协调适应,不再上逆。

“治疗”

1.脾胃虚弱证

“症状”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甚则食入即吐,口淡,呕吐清涎,头晕体倦,脘痞腹胀,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方一”香砂六君子汤

“来源”《名医方论》

“组成”人参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3克,半夏9克,陈皮10克,木香9克,砂仁6克,生姜(三片)

“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四君健脾胃,和中气为君;砂仁、半夏醒脾和胃,降逆止呕,木香、陈皮理气和中为臣;生姜温胃止呕为佐使。全方补脾胃,降逆气,使呕吐得止。

“按语”若脾虚挟痰浊,症见胸闷泛恶,呕吐痰涎,舌淡苔厚腻,脉缓滑,原方加全瓜蒌、苏叶,配合陈皮以宽胸理气化痰止呕。若素有堕胎、小产、滑胎病史,或症见腰酸腹痛,或阴中下血者,宜去半夏,加杜仲、菟丝子、桑寄生等固肾安胎;若呕吐甚伤阴,症见口干便秘,去砂仁、茯苓、木香等温燥、淡渗之品,加玉竹、麦冬、石斛、胡麻仁等养阴和胃。

2.肝脾不和证

“症状”妊娠早期,恶心,呕吐酸水或苦水,恶闻油腻,烦渴,口干口苦,头胀而晕,胸满胁痛,嗳气叹息,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

“方一”橘皮竹茹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枣(五个)、人参3克,生姜(三片)、甘草6克。

“功效”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橘皮理气和胃、降逆止呕,合竹茹清热安中共为君;人参补益中气,与橘皮合用使行中有补,生姜和胃止呕,与竹茹配合则清中有温均为臣;甘草、大枣益气和胃为佐使。

“按语”全方使肝胃得和,肝热自除,则呕吐自平。常加枇杷叶、白芍、柿蒂增强清肝、柔肝、和胃降逆止呕之功。

“方二”苏叶黄连汤

“来源”《温热经纬》

“组成”苏叶12克,黄连10克。

“功效”清热和胃止呕。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苏叶、陈皮和胃止呕,黄连、竹茹、半夏以清热降逆,乌梅味酸入肝,生津止渴,使肝热得清,胃气得降,其呕自止。

“按语”若头晕甚者,加杭菊、钩藤以清热平肝,若久吐伤阴,口渴引饮者,加玄参、麦冬养阴生津。

妊娠腹痛

“概述”

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称为“胞阻”、“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妊娠腹痛是孕期常见病,若不伴有下血症状,一般预后良好。若痛久不止,病势日进,也可损伤胎元,甚则发展为堕胎、小产。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血虚、气郁、虚寒等,以致胞脉受阻或胞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发生腹痛。其病变仅在胞脉,尚未损及胎元,但严重时亦可因胞脉阻滞,血脉不通,胞胎失养而影响胎元。血虚素体气血虚弱,妊娠以后血聚养胎,阴血益虚,气血运行无力,胞脉失养,因而腹痛;气郁素性忧郁,孕后血以养胎,肝血偏虚,肝气失于条达,血海气机失调,胞脉阻滞,气血不畅,以致腹痛;虚寒素体阳虚,孕后胞脉失于温照,有碍气血畅行,因而发生腹痛。

辨证主要根据腹痛的性质和程度,结合兼症及舌脉特点辨其虚实。本病治法以调理气血为主,使胞脉气血畅通,则其痛自止。

“治疗”

1.血虚证

“症状”妊娠小腹绵绵作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

“方一”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加党参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12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

“功效”补血养血,止痛安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行血中之滞;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以资生化之源。全方使气充而血沛,气血运行调畅,以收胎安痛止之效。

“按语”若血虚甚者,酌加枸杞子、制首乌、菟丝子滋肾养血,濡养胞脉;心悸失眠者,酌加酸枣仁、龙眼肉、五味子养血宁心安神。

2.虚寒证

“症状”妊娠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倦怠无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脉细滑。

“方一”胶艾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阿胶(烊化)12克,艾叶15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干地黄15克,甘草6克。

“功效”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艾叶暖宫止痛;当归、川芎养血行滞;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阿胶、干地黄养血安胎。全方共奏暖宫止痛,养血安胎乏效。

“按语”若肾阳虚衰,兼腰痛者,酌加杜仲、巴戟天、补骨脂以温肾助阳,使阴寒消散,气血流畅,则腹痛可止。

3.气郁证

“症状”妊娠小腹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伴胸胁胀满,舌红,苔薄,脉弦滑。

“方一”逍遥散加味

“来源”《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苏梗9克,陈皮12克。

“功效”舒肝解郁,止痛安脐。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苏梗行气安胎,陈皮健脾利湿。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按语”若郁而化热者,酌加栀子、黄芩清热凉血,和营止痛。

胎漏、胎动不安

“概述”

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又名漏胞、漏经。若妊娠期仅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胎漏、胎动不安是堕胎、小产的先兆,西医称之为“先兆流产”。

中医认为,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妊娠是胚胎寄生于母体子宫内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母体和胎儿必须相互适应,否则发生流产。中医把母、胎之间的微妙关系以“胎元”来涵盖。胎元包括胎气、胎儿、胎盘三个方面。影响冲任损伤、胎元不固的常见病因病机有肾虚、血热、气血虚弱和血瘀。

“治疗”

1.肾虚证

“症状”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腰酸、腹痛、下坠,或曾屡孕屡堕,头晕耳鸣,夜尿多,眼眶黯黑或有面部黯斑,舌淡黯,苔白,脉沉细滑尺脉弱。

“方一”寿胎丸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菟丝子10克,桑寄生9克,续断12克,阿胶11克(烊化)

“功效”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菟丝子补肾养精,益阴而固阳;桑寄生、续断固肾强腰系胎又止痛;阿胶滋阴养血止血;加党参、白术意在健脾益气而载胎元。

“按语”诸药合用,共奏肾脾双补之功,使冲任得固,胎有系载则自无内动不安之虞。

“方二”补肾安胎饮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菟丝子12克,续断10克,杜仲10克,狗脊9克,补骨脂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阿胶11克,艾叶10克。

“功效”补肾益精,安胎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菟丝子补肾益精;续断、杜仲、桑寄生、狗脊补肾强腰、安胎止痛;补骨脂温肾助阳、暖脾土而煦膀胱;人参、白术益气载胎;配阿胶、艾叶养血止血,安胎止痛。是方亦属双补肾脾,安胎止血之剂而效较前方为优。

“按语”阴道流血量多宜重用胶、艾,酌加仙鹤草、旱莲草止血。腰腹坠痛者可配服黄芪、升麻益气养阳。小便频数失禁酌加益智仁、覆盆子、桑螵蛸温肾缩小便。

2.血热证

“症状”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腰酸,口苦咽干,心烦不安,便结溺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方一”保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生地12克,熟地10克,赤芍15克,山药12克,川续断9克,黄芩9克,黄柏9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生地养阴凉血止血;熟地滋肾水益真阴;白芍配地黄养血敛阴;山药益肾固精;续断补肝肾固冲止血;黄柏制相火,退虚热;黄芩清热泻火止血;生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全方壮水滋阴,泻火止血,固宜于阴虚内热动血之各种出血证。

“方二”清热安胎饮

“来源”《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山药15克,石莲6克,黄芩10克,川连9克,椿根皮9克,侧柏炭9克,阿胶11克。

“功效”清热安胎,凉血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芩、黄连清热安胎;椿根白皮味苦涩寒,收涩止血;侧柏叶苦涩微寒凉血止血,炒炭后又能收敛止血。阿胶本属甘平,刘老先生体会该药甘而微寒,有清热凉血,益阴安胎之功,又由于阿胶性粘腻,能凝固血络善于止血,对妊娠患者既能安胎又可定痛;山药味甘性平,健脾补肾,补而不热。

“按语”全方具清热凉血、收敛止血、健脾补肾诸功,于实热所致胎漏、胎动不安服之为宜。肝郁血热者宜酌加醋炒柴胡、焦栀、白芍、炒川楝、生地,疏肝清热凉血安胎。外感热邪为患又当选加银花、连翘、桑叶、淡竹叶之属以疏风清热。

3.气血虚弱证

“症状”妊娠期少量阴道出血,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空坠而痛、腰酸,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略滑。

“方一”胎元饮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9克,杜仲12克,白芍12克,熟地10克,白术10克,陈皮9克,炙甘草6克。

“功效”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调中,助生化之源。熟地、白芍、阿胶滋阴养血填其所虚,杜仲补肾安胎,配陈皮理气健脾,惟当归补血活血,走窜行散,有阴道出血,可去而不用。

“按语”诸药同用补气又养血,固肾而安胎,胎元内有载养,胎气安和,自无漏洞之患。

“方二”安胎饮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当归12克,川芎10克,熟地黄9克,白芍9克,黄芪12克,阿胶11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甘草6克,地榆10克,半夏6克,生姜(三片)

“功效”补血调血,益气安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合为四物具补血调血之功,动静相配,补而不滞,黄芪甘温善能补气,伍当归有阳生阴长,气旺血生之效,黄芪皆可升阳有举载胎元免于下坠之力。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载胎。阿胶、地榆养血止血,配半夏、生姜降逆化痰、和中止呕。故于血虚较甚胎失所养而病胎漏、胎动不安,兼见中虚因冲气上逆而呕恶不适者,服之为宜。

“按语”若气虚明显小腹下坠,加黄芪、升麻益气升提,固摄胎元;若腰酸明显,或有堕胎史,亦可与寿胎丸合用,加强补肾安胎之功。

同类推荐
  • 健康体检和常见疾病的检验结果解读

    健康体检和常见疾病的检验结果解读

    为了帮助健康体检者、患者及家属、亲友解读健康体检的检验结果,由温州市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检验病理专业委员会牵头,会同温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实验诊断中心等单位,组织老专家和在一线忙碌的同道共同编写了《健康体检和常见疾病的检验结果解读》这本科普性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专业性、普及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疑难杂病

    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疑难杂病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由于吸烟、大气污染、呼吸道感染等有害因素引起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以广泛小气道阻塞、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为特征。本病的病理改变呈进行性发展,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疾病晚期多出现肺动脉高压,进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生理学

    生理学

    本书内容包括: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肾脏的排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等11章内容。
  • 脾胃病证妙谛

    脾胃病证妙谛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科学性强,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主要供中医临床医师使用,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古文献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 助听器学

    助听器学

    本书共13章,从助听器的发展简史,到助听器的物理组成、工作原理、技术性能、助听器的分类等方面介绍了助听器的基本结构及性能特点。同时,在此基础上还着重介绍了助听器的临床应用经验、不同人群的助听器选配方法,以及如何遵循选配步骤,为听障人士选择符合其听力损失的最优助听器等内容。本书可作为听力学专业的学习教材、各大助听器公司的培训手册、助听器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提供给对助听器感兴趣的各界人士(包括有听力损失的成人和听力损失儿童的家长),使他们能够对助听器有更科学、系统、专业的认识!
热门推荐
  • 灰之黎明

    灰之黎明

    在这个没有斗气没有内力的魔法世界,他只是个只能仰望那些法师老爷的平凡少年,然而兽人的入侵,却使他失去了一切,然而废墟中,他找到了他的弟弟和妹妹,他感谢神,他还有活下去的理由,然而平静了许久的大陆,新的战争再次爆发,他的未来,又将被引向何方?没有斗气,没有内力,这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少年在战争中摸爬求生不断想要变强的故事......为了生存,从善良朴实的少年蜕变得杀伐果决不择手段......为了他仅有的亲人,他将不择手段的活下去,他,要变强....
  • 黑道剑客

    黑道剑客

    谁是黑道王者,谁是第一剑客,是十年前的一场巨大阴谋,还是十年后的神秘宝盒。剑客的一身只忠于自己手中的剑,只忠于自己的信念。天下英雄谁主沉浮,是为了天下第一,还是权力。一场源于十年的惊天大阴谋,能否揭晓,一个号称天下第一的黑道皇帝刘湘是真的灭亡了……
  • 那故事里的爱情

    那故事里的爱情

    毕业工作面对的不止是工作上的压力,更多的是父母的压力,一年复一年,流水般地相亲和恋爱,到底最后的幸福是怎么样的?与谁知?
  • 末世之超级战争

    末世之超级战争

    叶天因为犯罪被被判死刑然后在叶天快要被枪毙了的时候,一道光芒落下,叶天被这道光芒带到了另一个世界,而且还多了个卡牌系统,从此叶天在这个新的世界之中称霸天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围村纪事1

    围村纪事1

    一个诡异的少年,一个神秘的村庄,一段令人回味的往事
  • 次元旅者的二次元日常

    次元旅者的二次元日常

    本书是假面骑士×LoveLive×各种乱入的同人,前面假面骑士装逼,看不惯的可从第14章开始。毒点须知:①主角全能、无敌,想看成长的故事,去看前传……虽然还没有写出来。②后宫,接受不了的不要进来。③为了装逼而装逼,因此会有明明对于自己是简单的关卡,硬是要用困难打法通关的剧情。④小白文,不要试图寻找什么逻辑和现实。⑤本书的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⑥人气偶像最终变成名为卡面来打的英雄?慎入!慎入!
  • 你在我不愿醒来的梦里

    你在我不愿醒来的梦里

    十六年前,家族败落,齐灿灿作为遗孤被世交唐家收养。她是风光无限的豪门千金,面上如白莲花般清纯;也是八面玲珑的交际花,背地游走在不同的男人之间。成人礼的第一个夜晚,唐纪修摧毁她的梦想,折断了她的翅膀。“给钱的,你不亏。”六年的分别,再次重逢却换来一双世界上最冷漠的眼睛。“齐灿灿,你不会忘记你是我的破鞋了那一年,她有了自己第一个孩子,唐纪修却冷笑着将她压上冰冷的手术台。“你的男人那么多,这野种,留不得。”她愤恨过,恼悔过。却始终冲不破名为‘情’字的这张网,前路漫漫,回头便是万丈深渊。一朝寄养,终生监禁。唐纪修,我控告你无视爱情,一味逃避,唯唯诺诺,我判处你终身孤寂。
  • 追妻二三事之忠犬变黑记

    追妻二三事之忠犬变黑记

    当她第一次遇到他的时候,他满身是血,一脸暴戾,仿佛谁靠近就要杀了谁。她小心翼翼地靠近他,停在两步之外,眼神真诚,“我们是来救你的,不是伤害你的。你现在受伤很严重,需要治疗,你相信我们一下好吗?”许是她眼神里的纯净骗不了人,许是他实在是支撑不住了,三分钟后,他一下子卸了力,昏厥了过去。她教会了他用这个世界的东西,带他认识这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去锻炼他独立平等的思想与人格,她是他的启蒙,是他的引路,也是他的信仰。他不怕死,不怕世人对他的恶意,他怕她的离开。前期白富美*前期忠诚杀手后期女强人*后期武术明星
  • 都市沧浪

    都市沧浪

    他出身贫苦,与妹妹在都市中相依为命。而命运的不公却降临在她的身上,他却无能为力,妹妹的离去,让他下定决心,他要变强,因为只有变强,他才能更好的去照顾他想要照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