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916600000001

第1章

那天我一接到你的电话,就知道他已经不在了。我听说他病了一年多,病中常常吃中国菜,听二胡曲,过犹太礼拜,念叨我的名字。其实我和他之间,并不是人们定义的那种关系。人嘛,总想在一个了不起的人身上找到七情六欲的事。

好吧,随你们的便,把“情妇”这个字眼用来做我的名分吧。我和他都老到发窘的地步,没有这名分已经够受。你的书我读过几本,所以我知道,不管我说什么,都不会照实出现在你书里。干你们这行的,非得添枝加叶,对此真是拿你们没办法。

首先要告诉你一个上海,就是一船一船的犹太难民卸货一样倾泻在码头上,失修的水泥港口顿时黑了一大片的那个上海。一船接一船的犹太佬靠上了上海的岸。偌大的地球,上海是唯一让他们靠的岸。场面相当壮阔,不难想象这个以迁移和放逐著名的民族的每一次大迁移:2世纪,犹太种族全体从耶路撒冷被逐出,地图被抹杀,首都被更名。13世纪到15世纪从英格兰、西班牙和西西里被赶尽杀绝。一船接一船靠岸的犹太佬们站在甲板上,趴在栏杆上,陌生的上海扑面而来。你不难想象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两百多万他们的同胞被逐出俄国国境,带着跟他们一模一样的憔悴和疲惫,向全世界各个角落四散。

有时候,在上海靠岸的远洋轮“哗啦”一声打开底舱,里面装得紧紧实实——一个巨大的人饼。那就是从集中营直接上的“货”。这样的船一靠岸,日本兵便会戴着防毒面具,用刺刀拨拉开上海本地犹太人的迎接队伍,冲进底舱,把杀虱子、跳蚤以及种种已知未知微生物的药粉慷慨扬撒。刹那间,一片黑的人饼就成了一片雪白。

这和我的祖父在19世纪末的美国得到的待遇相似:一船船梳辫子的中国男人被消防水龙头当街冲洗,冲得大醉般东倒西歪。毒猛的水柱把他们从站着冲成蹲着,然后跪下,最后全趴成一片。

告诉你的这个上海,有百分之八是白种人。这个上海的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勉强把有英国国籍的塞法迪犹太阔佬看作人,犹太阔佬又把俄国流亡的犹太人勉强当人看,而所有这些人再把有钱的中国人勉强当人看,把没钱的中国人完全不当人。再来看看中国人,中国人在这里是指上海人。上海人把江北佬、安徽佬,所有外地佬勉强当人看,而把巡捕房的锡克人当“红头阿三”,把欧洲来的犹太难民当“犹太瘪三”。假如中国有个说法是“三教九流”,那么上海是“九教二十七流”。

真正的上海人,民族大义比较马虎,却都是和平主义者。“八一三”一仗打到11月,日本人开进来了,真正的上海人便说:这下好了,打也打进来了,就不会再打了,让西洋人来,总不见得不让东洋人来。到了1938年大批犹太瘪三来的时候,上海人夸谁家小姑娘漂亮不说她漂亮,会说:这个妹妹像煞个小东洋!

你大概知道,我当时是复旦大学二年级学生,修财会专业。学校内迁重庆的时候,我留在了上海,打算回到我的出生地美国旧金山去继续学业。

告诉你们的这个上海有个最大特征,就是气味。气味可不怎么样。成千上万辆马桶车走出纵横交错的里弄,走过大街小巷,在路面上留下一滴滴浓稠的黄色液体。马桶车向裴伦路的粪码头汇集,如同好东西一样给仔细装上船,顺着臭墨汁一样的苏州河走去。河边挤满乌篷船,所有没钱住陆地的人都在甲板上晃悠悠地吃、住、生、死,在水里晃悠悠地洗刷、饮用、排泄。

什么都不能打扰上海人过他们的上海日子,包括一舱一舱被杀菌药粉撒白了的犹太瘪三。那个时候我怎么会知道,就在我咬牙切齿骂我年轻的继母“典型的上海小女人”时,一艘远洋轮的底舱打开了,其中一个叫彼得·寇恩的年轻人成了我这个故事的起点。

年轻的彼得二十五岁,看上去更年轻一点,因为瘦弱,好像谁都能伤害他似的,也因为两只忧伤的六神无主的眼睛,任何时候都在等你现成的主意。发现他其实蛮有主意,是一年多以后的事。那时他的上海经历及难民的崭新身份使他脱胎换骨。那个时代一夜间得到新身份的人太多了。有了崭新身份,不该脱胎换骨地去叛变、出卖或者反抗、牺牲吗?

1937年夏天到初冬,日本人兵临城下,中国军人们要与阵地存没与共,突然有了的勇士新身份使他们脱胎换骨,把死看成了另一回事。那时候我和同学们往阵地上送装着糖果和香烟的慰问袋,也是在新人格的支配下,把枪炮流血看成了另一回事。正是同一群士兵在撤离南京时疯了似的穿着短裤穿行严寒,扒下老百姓的长衫马褂,往自己挂着勇士伤痕的躯体上套。这时他们的新身份是败兵、逃兵。

彼得·寇恩浓黑鬈曲的头发上一层白药粉,走出船舱,绝望了:船舱外是1939年8月的上海,无尽的腥臭来自谁都能糟蹋的江水和江岸,那臭味不比底舱里好多少。

彼得是个容易引起女人注意的男人,宽肩细腰,明眸皓齿,看你的时候,不管目光的逗留多短暂,但你相信那一瞬间他什么也没干就是专门在看你,所有的思维都空出来,把看到的你放进去。他走上码头,拎着两个牛皮箱,看到迎接人群中的一张张犹太脸庞,一张张女性脸庞。女性都是些岁数一把的人,却很没出息地认为这小伙子对于自己的印象一定比对其他女人来得深刻。

就在彼得·寇恩完成了上岸入关的繁文缛节时,我正在我父亲位于卡德路的房子里预谋出走。

先要告诉你们,我的父亲是谁。他是个值得问一问“是谁”的人。因为他是谁决定了我是谁,再决定我下面这段故事必将发生。

我父亲假如走到你们面前,你们会为他的体态、嗓音吃惊。其实他并没有那么高大,只不过他动作起来莫名其妙地占地方,所以显得高大。还有,就是他走到任何地方,再陌生,他都是最舒服的一个人,相对而言,其他人就多少有些不适。我继母把这叫做“洋派”。可他这是装的。他的样子让你认为他属于倒头就能睡着,一觉睡到大天亮的那种人,吃起来胃口特别好,好吃不好吃都不会挫伤他对吃的热情。其实他失眠加胃溃疡,两种病都跟他过分敏感紧张有关。他也许不知道自己在装,但我知道,因为我也装。

我说这些,是因为这些导致了我的新身份:一个出生在美国,成长在中国,眼下正离家出走的女大学生。所以,你还要忍受我跑一会儿题。

我父亲出生在美国,家里开洗衣坊。那时十个唐人街的原始居民八个开洗衣店。不像现在,这又累又不赚钱的行当几乎让韩国人垄断了。我们的祖先是客家人,长着客家人特有的大眼睛、泼辣的大嘴岔子、短方脸。我父亲的兄弟们把祖父留下的几家洗衣坊做成了上百家,永远也搞不清他们有多少抵押、多少贷款,永远也搞不清是赔是赚。

我父亲是我祖父投资教育的唯一一个儿子。读财会专业,出来好做事,报纸上天天都有招财会的广告。我祖父贫贱惯了,一分钱学费都不能在我父亲头上白花。学其他的,都可能白花。父亲学完财会很不走运,那年各校的财会毕业生大丰收,华人的公司里的出纳位置都是一个坑三人填。他听说接着念书可以白花学校的钱,只要不花他父亲的钱,他不反对一个个学位念下去。这样,他学出了个政治经济学博士后。他突然觉得他懂了华人在美国为什么混得那么惨,那不赖他们,那是几千年来中国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愚盲。父亲那时知道一个叫马克思的犹太经济学家,他很喜欢他著《资本论》的文采。

好,对我的家史我就说到这儿。

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十二岁。那年父亲的朋友把他介绍到圣约翰大学,做政治经济学教授。我父亲是到上海之后,在男女方面才开窍的。其实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最不古板的地方,全世界的人想在道德上给自己放放假就来上海。再说,各国在上海的租界里都有自己的行政和司法,风化也只能管到某条大街之内,而这些法律、道德、宗教的拼图总是留下死角和夹缝。所以我父亲一来上海,才发现自己在风月方面是运道很好的人。

他最终挑了个年纪仅比我大六岁的女人。他们结婚时我十六岁。在娶这个女人之前我们有过无数次失败的长谈。等他的小夫人住进来,光溜溜的橡木地板上到处滚动着她的话梅核、五香豆壳的时候,我便威胁父亲要住到学校去。那时我还在念高中。我指着父亲的小夫人骂她:典型的上海小女人!她一点也不觉得我在骂人:多少人想做典型的上海小女人啊!

我把这句话大声小声骂了好几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个典型的上海小女人:看见小夫人穿一件新衣,便一定会向父亲讹诈,逼出一笔钱来;看见她坐轿车出去,等车一回来,我必定跳上去,空跑几条马路兜风也好。

1938年之后,我乘车兜风时,常看见穿着皱巴巴的西装、背着杂货箱串门卖货的犹太瘪三。这是我活到二十岁见过的最凄切的面孔。因为他们一点也不想破罐子破摔;他们做得那么认真,那么相信只要吃苦一切都会好起来。他们还希望你千万别看到他不体面的西装、集中营发式。我突然觉得冬天的灰色黄昏中那些苍白面孔击中了我,击中了我心里一块从未发现的伤。

彼得的面孔跟他们那些面孔排列在一起,一定是最动人的一张。就在他头一次站在领救济餐的长队中,向一大锅卷心菜洋葱汤移动时,我提着箱子、脸盆从父亲的房子里走出来。让你这个上海小女人赢一记吧,我想,你这个不洗澡但要搽香粉、抹头油、喷香水的上海小女人。

搬出家门的第二天,我就出去找工作了。我是想做个好样子给父亲和小继母凯瑟琳看看。我要他们看看高尚和文明是怎么一回事。父亲还要谈政治经济救国,连我都要羞死了。我退出我们家的政治经济就是让他们明白高尚不分先后,自立老少咸宜。我将自给自足,挣出去美国继续学业的船票钱。

对我来说,理想的职位是不需要踩着钟点上下班的那种,更理想的是你可以一边上班一边做白日梦。我有两个选择:到一家高级餐厅去弹钢琴,或去一个阔佬家私授儿童芭蕾或者钢琴。但我马上发现私授芭蕾、钢琴并不逍遥,男主人像所有恶俗罗曼蒂克小说中的男主角一样,上来就动女家教的坏脑筋,而女主人都是读这种罗曼蒂克小说长大的,严防自己成为这类故事的牺牲者,因此对于私授芭蕾的女家教上来就满怀敌意。做了三个月,我辞职四次。

1939年年底的一个傍晚,我从静安寺街上的一处英国豪宅里走了出来。从那个女主人蓝灰色的眼睛前面“滚出去”了。在这之前我用英国人十分鄙视的美国唐人街英语说她的女儿一边屁股蛋比另一边大,没法学最基本的芭蕾招式。她叫一个中国用人把工钱给我,叫另一个中国用人到马路上去为我叫黄包车,又叫第三个用人去清点一下她女儿卧室的东西,看看少了什么长丝袜或缎发带没有。我往门外走的时候,她又把我叫住,“请”我走侧边的门。因为之所以设正门和侧门就为了主、仆永远不会肌肤相触或撞个满怀。她把事情做得洛可可雕花般的繁冗复杂,为了和我那一口美国下层英语有个贵贱、文野之分。

我让车夫把我拉到徐家汇。在马路上晃荡了一会儿,走过一家法国餐馆,又返了回去,因为支在门口的黑板上除了当晚的特例菜还有一则招聘广告。这条马路是我父亲常来的,他特别喜欢附近的一家图书馆。这一年他从学校请了长假,为了著一部关于中国农业经济和政治互动的书。其实他是在和小夫人谈判,要去内地的西南联大。这是一家新开张的餐馆,两年多以前,这里还是一家诊所,躺满了缺胳膊少腿的中国抗日勇士。

走进去的时候,一个瘦削的身影已经在钢琴前面弹奏。肖邦的《蜜蜂》。他一面弹一面向周围张望,这样轻松的弹奏只能让他当音阶练习。

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个西服笔挺的黑发黑髯男子。法国人,或半个法国人,那一半大概是阿尔及利亚人。半法国老板听得无动于衷,眼神流星一样不断向几个坐着客人的餐桌陨落。在钢琴左边,坐了五个男人,一律的难民面容。到了这一会儿,上海人对于救济餐喂出来的半饥半饱的难民辨识力都很好。

我跟半法国人用英文交谈了几句。他用差劲的英语说我现在就可以坐到琴凳上去。我说正弹奏的这支曲子还没完,他大声说完不完他一句话。

坐成一排的五个男人全部朝我们瞪着眼,全是瞪着一块巨大而无形的肉,或者(来得实惠些)一块巨大而无形的面包。他们静默地坐在那里,其实早已厮咬成一团,结果一只横飞出来的母猫一口叼住面包的边角。你们真该看看他们的脸。

五个人中的一个忍不住了,站起来叫我坐到第六个候考生的位置上。一看我的样子就是那种无事生非从家里出来找事做的女人:一条墨绿色低领口连衣裙,虽然是美国旧货店里来的,但它毕竟是阔佬的垃圾,质地上乘,我伯母才穿了一个圣诞节,就把它和一堆阔佬们的垃圾用海运寄给我了。还有就是我的态度:逍遥自在,去留两可,这是半法国人最中意的一点,也是六个犹太瘪三即便变成肖邦本人也敌不过我的一点。

半法国人正要还击那个抗议者,我笑笑说,插队是我们中国人的坏习惯,我愿意改正。于是我抓起挂在椅背上的小皮包和大衣,准备往第六位候考生的位置上走。那束目光再次过来,这个瞬间我正好离钢琴不到一步,在弹琴人的右侧。

同类推荐
  • 刘邦

    刘邦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的成功曾经让很多人感到匪夷所思。一位地方小混混,居然在秦末大乱的天下中,与诸英豪争强斗胜。他打败了有史以来强悍勇猛的对手项羽。一个每战必败、攻无有克的软脚虾,凭什么打败蛟龙称王?时至今日,仍然使我们好奇:他是怎么变成“弱势大赢家”的?刘邦万事不如人,但是他独能用人。他知道自己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韬略不如张良,阴谋不如陈平,但他却能将这些能人掌控于手中。而且刘邦用人,并不是轻易相信,而是建立在对手下深刻的观察的基础上的,看上去庸庸碌碌,实际上洞若观火,大智若愚。
  • 疯狂的医院

    疯狂的医院

    五名驴友结伴到五顶山旅游,一位中途下山,另外四位返回市区后却身染怪病,几天后即不治身亡,死状极为恐怖。半个月内,凡是与这四名驴友接触过的人都无一例外地感染神秘病毒:护士、医生、病友、电视台记者、公园老人、饭店食客、幼儿园老师……可怕的病毒像链条般迅速感染更多人,以至于不得不全城疏散。几百名疯狂的患者住进了隔离的医院。病人们都明白,他们感染的这个神秘病毒比非典、艾滋病还可怕,这将意味着死亡,而且会死得非常痛苦。一群即将死去的人住进了疯狂的医院,他们将失去自由,失去一切!活着痛苦,死了又不甘。绝境之下,他们心理上会有怎样的变化?在毁灭之前他们会做些什么?而这一切是意外还是人为,又是谁在幕后操纵?
  • 在黑暗中等

    在黑暗中等

    《在黑暗中等》是16岁轰动日本文坛的天才作家乙一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细腻描绘孤独人世间温暖美好的情感,就像一束光,能照亮每一颗孤独的心。《在黑暗中等》故事简介:24岁的本间满失明3年了。有时,好友会陪她外出买些生活必需品,这是她和外界仅有的联系。外面会有无数的事情让人受伤吧,她想,无边的黑暗令她心安。每一天,她躺在客厅的榻榻米上,在黑暗中蜷缩成一团,等着死亡。她想过,如果来了强盗,她就咬舌自尽。这几天,她总觉得身边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冰箱里本来正好够吃一周的面包,5天就吃完了;从橱柜上掉下来的砂锅没有砸碎,却出现在餐桌上。她做了炖菜,试着在餐桌上多放了一副碗筷。
  • 使命

    使命

    一个不辱使命的公安局长,将面临怎样的抉择——队伍不纯的困扰。工作经费的匮乏,执法环境的恶劣,腐败分子的高压,刑事犯罪的升级,黑恶势力的挑战,党和人民的重托,血与火的拼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公安局长应该是力量的象征,正义的化身,平安的保证。可是,有谁知道,身为基层的公安局长,他们置身于怎样的环境中?一个不辱使命的公安局长,将面临怎样的抉择——队伍不纯的困扰。工作经费的匮乏,执法环境的恶劣,腐败分子的高压,刑事犯罪的升级,黑恶势力的挑战,党和人民的重托,血与火的拼搏……这就是本书要讲述的故事。
  • 每天一个推理故事

    每天一个推理故事

    这是一场由遗产引发的谋杀案。凶手精心设计、巧妙布局,完美的时间差、证人、证据和不在场证明。然而机关算尽仍不免百密一疏,看机敏的马普尔小姐如何同警察一起,剥丝抽茧,一步步揭露凶手导演的这场"狸猫换太子"的戏。
热门推荐
  • 浮沈异势

    浮沈异势

    乱世浮沉,生死随波各异。苦辣酸甜,平谱一曲清华。
  • 初唐奋斗史

    初唐奋斗史

    穿越了,干点什么好呢?当皇帝?没兴趣!攀科技树?太麻烦!上辈子忙忙碌碌,都没来得及享受生活。穿越一回,怎么也得弥补一下遗憾。然而,人活于世间,岂能事事如意?贞观元年,关中饥,斗米值绢一匹,就算投胎到了地主家,也没余粮。为了活下去,许泽轩不得不撸起袖子,开始奋斗。
  • 守护甜心之初心

    守护甜心之初心

    亚梦在经历很多事后开始变得成熟,试着去了解别人,遇到再大的挫折也会笑着去面对,在得知自己第一个身份千叶飘雪是被父母‘丢弃’,她坚信:父母一定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随着自己的身份被一步步揭开,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没有让所有种族和所有信任她的人失望,也明白了自己的初心。前面点点是让亚梦成长的,亲们表误会,这不是黑化文,是关于种族&星座的文文。。求支持新文《青春旋律:便利贴女孩de春天》
  • 我欲为齐天行者

    我欲为齐天行者

    上古时期,众仙神齐现,然好景不长,纷争渐起,众神间分割成两大派系,斗争不断,最终导致“变天”,天地故步自封,无数修仙者飞升无望。近万年后,一个普通少年出现,且看他如何一路成长,再次“变天”。
  • 天风异闻录

    天风异闻录

    这是一个废材中二女DIAO丝在异世大陆的成长经历。她很自恋,觉得自己怎么看都是一朵花儿;她又小心眼儿,喜欢以牙还牙有仇必报;她胆小怕死,一看苗头不对就溜之大吉;她又重情重义,为朋友两肋插刀舍身忘死。她有时也犯犯逗比装装狗腿;有时却胸怀坦荡敢作敢为。她可能很像你身边的某个人,但她绝对不会是那个人。
  • 这个夏天我等你

    这个夏天我等你

    无意间的相识让我们彼此珍惜,但为什么因为一个她,你就要抛弃我,难道曾经的许诺你忘了吗?在这个夏天我,会一直等你,我相信你还有我!
  •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光年之外的传说

    光年之外的传说

    你们见过未来的倒斗么?什么破古墓古人的智慧有jb灭绝的外星文明强?我带你一领风骚。
  • 唐浮

    唐浮

    一首谶诗重现天下,一名书生走进别院。一方襁褓啼哭东去,一个帝王茁壮成长。一桩阴谋满门覆灭,一柄玉剑东渡归来。一段盛世拉开序幕,一笔离乱留下伏笔。朱鸟展翅翔九天,黄龙褪磷隐沟渠.雉鸡垂羽做凤凰,金鳞跃拱化腾龙。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神龙反,唐隆变,太平离,开元盛,安史乱,大唐沉浮间,一眼数百年。【唐浮】——看大唐沉浮!======================================================有嘛不满意的,欢迎来此拍砖36678838
  • 老师和学生们的旅行

    老师和学生们的旅行

    《老师和学生们的旅行》这本书,讲述的是由五个篮球队孩子们,高考结束之后,和三位老师们一起去来了一场快乐的旅行,在旅行的时候,可以看的几个孩子的对篮球的渴望和梦想,不仅有孩子们的成长,老师们也在不断的成长。所以这场旅行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