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966300000032

第32章 冬季乙肝的防治

一、肝硬化

1.肝硬化概念正常的肝脏质地柔软,功能正常。由于患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肝、丙肝)、血吸虫病或因乙醇中毒、某些化学物质和药物中毒等原因,肝脏质地变硬,功能下降,就是肝硬化,又称肝硬变。肝硬化起病和病程缓慢。起初可无特殊症状,仅上腹不适,肝脾轻度肿大等;尔后,肝逐步硬化,功能明显减退,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营养不良、出血倾向,水肿、内分泌失调、黄疸、脾大、腹水形成,甚至肝性脑病。此外,还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感染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所以,肝硬化后果是严重的。

2.肝硬化验方

软肝缩脾汤

“功用”扶正补虚,活血化淤,软坚散结。

“主治”肝炎后肝硬化。

“组成”黄芪30~60克,白术30~60克,赤芍30克,丹参3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土鳖虫15克,川芎15克,当归20克,郁金20克,益母草20克,虎杖20克,炮穿山甲10克,水蛭10克,甘草10克。

“加减用药”腹水者,加猪苓、泽泻、茯苓、麻黄;黄疸者,加茵陈、栀子;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加蒲公英、垂盆草、板蓝根;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升高者,加牛膝、枸杞子;出血者,去水蛭、土鳖虫,加茜草、仙鹤草、三七。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2~3个疗程。病情稳定后改为隔天1剂,巩固治疗5~10个月。

“疗效”此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60例,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肝脾回缩或明显回缩变软,黄疸、腹水完全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身体好转,可以从事轻体力劳动,病情稳定达半年以上)34例,好转(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肝脾稍有回缩或稳定不变,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腹水消退,病情稳定在3个月以上)22例,无效(自觉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检查均无改善)4例。总有效率93.3%。

“注意事项”1个疗程后疗效差者改用其他疗法。腹水重者可配合服用螺内酯等利尿药。

“按语”本方重用黄芪、白术补气健脾扶正,当归、赤芍、丹参、土鳖虫、水蛭、炮穿山甲活血化淤,软坚散结。以川芎、三棱、莪术、郁金活血行气,虎杖、益母草清热活血利湿。全方共奏扶正补虚,活血化淤,软坚散结之功。

益气臌软肝汤

“主治”肝炎后肝硬化。

“组成”黄芪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太子参30克,白术10克,炙鳖甲10克,炮穿山甲10克,葡金10克,赤芍10克,三七3克(捣烂),丹参15克,茯苓15克。

“加减用药”伴腹水,加大腹皮;腹胀甚者,加枳壳、莱菔子;大便结者,加大黄;伴吐衄、便血者,酌加地榆炭、藕节、柏叶炭等;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加茵陈、五味子;A/G减少或倒置者,原方减太子参,加人参、阿胶。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午、晚3次服。30天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35例。治愈16例,其中早期12例,中期4例;好转14例,其中早期8例,中期6例;无效5例,其中中期2例,晚期3例。总有效率85.7%。

“按语”益气消臌软肝汤集健脾益气、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清热利湿等功效于一身。黄芪、太子参、白术健脾益气生血,能提高原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有诱导干扰素作用;炙鳖甲、炮穿山甲、丹参、三七、赤芍等活血化淤、软坚散结,能增加组织灌流量,使肝脏回缩变软;白花蛇舌草、茯苓、茵陈、郁金、五味子解毒利水祛湿,能增加胆汁分泌,降低转氨酶。诸药合用,可起到增强机体免疫力、控制病毒复制、改善肝脏血液循环、防止肝纤维化等综合效应。

归芪软肝汤

“功用”活血化淤,益气健脾,软坚柔肝,利水化浊。

“主治”肝炎后肝硬化。

“组成”当归15克,赤芍15克,白术15克,车前子15克,醋鳖甲15克,茵陈15克,黄芪30克,丹参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桃仁8克,茯苓20克,大腹皮20克,枸杞子12克,炮穿山甲10克,淫羊藿10克,柴胡6克,大黄6克,枳壳9克。

“加减用药”右胁痛明显者,加延胡索、郁金各12克;病久虚损严重者,加红参6克,阿胶12克;衄血者,加三七3克,紫珠草15克,仙鹤草12克;形寒肢冷者,加附子10克,肉桂3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温服。若腹水严重者,加服螺内脂40毫克,每天3次口服;血浆白蛋白明显减少者,适当补充人血白蛋白;伴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疗程为1个月。

“疗效”此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68例,显效35例,好转2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9.7%。

“按语”方中当归、丹参、桃仁、赤芍、炮穿山甲、醋鳖甲活血化淤,软坚柔肝,能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内微循环,增加肝脏供血,降低门静脉压力,促进肝内胶原分解代谢,抑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从而阻止肝硬化的进一步发展;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脾健则淤血自行,乃为肝病实脾法,具有调整机体免疫,升高白蛋白,纠正白、球蛋白倒置,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白术、茯苓、车前子、大腹皮健脾利水消胀,现代研究证明有明显利尿作用,可不同程度地促进钠离子排泄,并且避免了西药利尿剂易引起电解质紊乱之弊;茵陈、大黄、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有促肝利胆、降低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的作用;枸杞子、醋鳖甲、淫羊藿滋阴养肝益肾,有改善肝细胞功能,增强机体免疫,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柴胡、枳壳疏肝理气解肝郁,为肝经要药,可引诸药直达病所。归芪软肝汤具有活血化淤、柔肝健脾、益气养阴、利湿消胀之功,对改善肝脏微循环,降低门脉高压,促进肝细胞再生及白蛋白合成有良好的效果,对改善自觉症状疗效更为明显,同时对改善酶谱、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有显著疗效。临床应用过程中未发现毒副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优越性。

二甲牛角软肝汤

“功用”益气活血,软坚散结,祛淤扶正。

“主治”肝炎后肝硬化。

“组成”炙鳖甲(先煎)15克,炮穿山甲(先煎)12克,水牛角(先煎)30克,黄芪30克,仙鹤草30克,丹参30克,三七粉(冲服)3克,紫河车(研末冲服)6克。

“加减用药”血清胆红素增高者,去黄芪、紫河车,加赤芍、茵陈、制大黄;腹水者,加防己、大腹皮、地骷髅;胁痛甚者,加柴胡、延胡索、郁金。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6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56例,疗效满意。

“按语”二甲牛角软肝汤中炙鳖甲滋阴软坚、散结消淤,炮穿山甲片破宿血积淤、软坚散结,水牛角清肝凉血、养阴止血,三药合用使破淤软坚之力倍增;三七活血止血、散淤止痛;仙鹤草祛淤散结止血、善于攻坚;丹参祛淤生新补血;紫河车大补精血;黄芪益气养血,以防止攻找太过。全方合用,活血与益气并举,祛邪与扶正兼顾,久服补不壅中,攻不伤正,因而疗效显著。

益气化淤汤

“主治”早期肝硬化。

“组成”黄芪30克,丹参30克,当归20克,炮穿山甲(先煎)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

“加减用药”若胁痛明显者,加川楝子15克,青皮10克;若腹胀者,加神曲15克,麦芽20克,炒莱菔子30克;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10克,高良姜9克;肝脾大者,加制鳖甲10克(先煎),牡蛎20克(先煎)。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3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早期肝硬化27例。经治疗1个疗程后,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0.15%。

“按语”方中黄芪补气,使气旺以促血行,助血运;当归和血补血,又为血中之气药,血行则肝脉通畅;丹参破宿血,生新血,调经脉;赤芍、川芎直接参与活化有形之淤。

疏肝理气软坚散淤汤

“主治”早期肝硬化。

“组成”柴胡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芪30克,山楂30克,炙鳖甲30克,丹参20克,神曲20克,芍药20克,水蛭20克,茯苓20克,莪术20克,甘草5克。

“加减用药”若肝区疼痛者,加延胡索;热甚者,加栀子;胸闷胀、苔厚腻者,加苍术;津亏阴伤者,去柴胡、茯苓,加生地黄、石斛;黄疸者,加茵陈、金钱草;便秘者,加大黄;谷丙转氨酶高者,加败酱草、五味子。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30天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早期肝硬化24例,治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6%。

“按语”方中柴胡、芍药疏肝理气解郁,茯苓、神曲健脾和中,丹参、山楂、水蛭、鳖甲等活血化淤、软肝缩脾。综合诸药,肝淤得除,气郁得舒,脾气得健。现代药理研究:柴胡具有抗肝损伤,防止纤维增生,降低谷丙转氨酶及利胆作用;炙鳖甲、莪术有软坚散淤的作用;山楂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丹参、芍药有改善循环的作用;黄芪能增强特异性免疫反应,提高T细胞功能,促进周围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白花蛇舌草等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诸药配伍,前后分消,淤毒解除,免疫增强,用于临床,效果较佳。

加味下淤血汤

“主治”肝硬化蛋白异常。

“组成”黄芪30克,丹参30克,茵陈20克,白芍20克,白术20克,茯苓15克,当归15克,鸡内金15克,炙鳖甲(先煎)15克,大黄12克,桃仁12克,土鳖虫10克,柴胡10克,甘草6克。

“加减用药”右胁下疼痛者,加延胡索、三七;鼻衄、齿衄者,加仙鹤草、益母草;黄疸者,加金钱草、田基黄;腹胀者,加枳壳、厚朴;湿热重者,加黄芩、牡丹皮、虎杖;阳虚者,加附子、肉桂、干姜;阴虚者,加生地黄、枸杞子。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煎液450~500毫升,分早晚2次温服。3个月为1个疗程。危重病人适当给予20%人血白蛋白或利尿、止血类西药对症治疗。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蛋白异常60例,经3~6个月治疗后,全部患者腹胀、乏力、纳呆等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血清白蛋白升高,球蛋白降低。

“按语”加味下淤血汤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炙鳖甲软坚散结;丹参、土鳖虫、桃仁活血化淤,与大黄合用更增强其活血通络之功,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脏血液循环和肝血流量的作用,从而减少病变部位的缺血,改善营养及氧气的供应,以防止肝细胞的坏死,加速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促进肝内蛋白的合成,使白蛋白升高,球蛋白下降,肝功能恢复正常;黄芪益气固本,并有诱生干扰素的作用,促进机体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与茯苓、白术、鸡内金、甘草合用能增强健脾益气助运之功,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增加蛋白质的吸收,促进白蛋白的升高;茵陈、大黄清热解毒,清除滞留在体内的湿热疫毒之邪;柴胡疏肝解郁,从而收到满意的疗效。

健脾柔肝汤

“主治”肝硬化。

“组成”白术30克,黄芪30克,猫人参3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枸杞子15克,土鳖虫9克,水蛭9克,大黄9克,甘草5克。

“加减用药”若高中度腹水者,配合选用苍牛防己汤(苍术、牛膝、防己、牵牛子);谷丙转氨酶、胆红素增高者,配合选用茵金蒲虎汤(茵陈、郁金、蒲公英、虎杖、垂盆草、茯苓);蛋白电泳倒置配合选用《干金方》鲤鱼汤加赤小豆以多餐佐食。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80例,参照1992年中国中医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规定的疗效标准,显效34例,有效4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其中,70例脾脏肿大者,显效38例,好转23例,无效9例;32例胆红素增高者,显效25例,好转6例,无效1例;50例谷丙转氨酶增高者,显效35例,好转12例,无效3例;68例蛋白电泳接近平值或倒置者,显效36例,好转26例,无效6例。

“按语”方中大剂量白术、黄芪、党参、茯苓益气健脾利水,使气壮血行水去。现代药理研究还证实,党参、白术、茯苓、黄芪、枸杞子等均能增加和促进人体内白蛋白的合成,纠正白、球蛋白的倒置比例;猫人参专清肝火之毒,消肿,是肝硬化腹水病人必用之品;大黄、土鳖虫、水蛭、丹参直入至阴,通络化淤,具有改变肝脏质地,回缩肿大之肝脾功效。肝硬化辨证分型固然重要,但脾虚肝淤实为贯穿肝硬化整个病程始终的关键病机。

疏肝理脾汤

“主治”肝硬化。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0克,三棱10克,炒白扁豆10克,厚朴10克,青皮10克,越墙藤15克,茯苓70克,白茅根20克。

“加减用药”小便短少者,加商陆、木通各10克;便稀纳呆者,加神曲、山楂各10克;黄疸者,加茵陈、田基黄各15克;肝掌及蜘蛛痣者,加生地黄10克,红花、三七各5克;消化道出血者,加侧柏炭、炒地榆各15克;肝脾增大者,加炙鳖甲、莪术各10克;水肿甚者,加猪苓、泽泻各10克;口苦脉弦者,加黄连6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32例,痊愈14例,有效14例,无效4例。

“按语”方中柴胡、白芍、青皮、越墙藤疏肝抑肝为君,臣以茯苓、炒白扁豆、姜厚朴理脾以胜湿;肝郁者血必淤,故佐以三棱、三七活血破淤;使以木通、白茅根、茵陈导引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肝脾肾同治,理气行水化淤同施,故诸症状自除矣。

愈肝汤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滋阴补气。

“主治”肝硬化。

“组成”金钱草30克,丹参15克,蒲公英15克,玉竹10克,郁金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柴胡6克,枳壳6克,青皮5克,陈皮5克,甘草3克。

“加减用药”出现腹腔积液者,加冬瓜皮、冬瓜子、大腹皮、茯苓;蛋白倒置者,加黄芪、太子参;肝区疼痛者,加姜黄、川楝子(醋炒)、延胡索;肝脾肿大者,加牡蛎、炙鳖甲、三棱;伴胆囊炎者,加败酱草;伴结石者,加鸡内金、海金沙、炒赤芍、炒白芍、大黄(后下)、皂角刺、虎杖;伴脂肪肝者,加山楂、何首乌、决明子;血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田基黄。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同时服鳖甲煎丸,每天3次,每次6克。1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法治疗肝硬化49例,显效25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88%。治疗时间均在1~3个疗程。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多食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忌辛辣,出现腹腔积液者忌盐。

“按语”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消症破积为法。愈肝汤中金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柴胡、郁金、枳壳、青皮、陈皮疏肝理气,白芍、玉竹养阴柔肝,白术、甘草健脾补气,更配丹参活血化淤。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滋阴补气之功。鳖甲煎丸是消症破积的良药,配合服用,效果更好。腹水的治疗,攻逐通利虽能排除腹水一时,但应用不当致出血,损伤正气,后果不堪设想,故应慎用。

软肝缩脾方(赵绍琴)

“组成”柴胡6克,黄芩10克,蝉蜕6克,僵蚕10克,姜黄6克,水红花子10克,炙鳖甲20克,牡蛎20克,大黄1克,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0克。

“功能”行气开郁,活血化淤,软肝缩脾。

“主治”早期肝硬化。临床多用于肝炎晚期,表现为胁痛、腹胀痛、舌质有淤斑、苔白、脉弦涩等,证属气滞血淤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或倍量研末蜜九,重10克,每日2次,每次一丸。

“加减”肝功异常,舌苔黄腻有湿热征象者加茵陈30克,土茯苓30克;胸胁不适,善叹息,脉沉而滞,气郁明显者加佛手10克,香附10克;脘痞厌食、呕恶、苔白腻,湿阻中焦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姜半夏10克;心烦易怒,舌红起刺,火郁证显者加黄连6克,龙胆草3克,牡丹皮10克;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弱,气虚明显者加太子参6克,白术10克;血虚者加阿胶10克,当归10克;中阳不足,畏寒肢冷者加干姜3克,吴茱萸3克;舌质红绛,苔少且干,肝肾阴亏者加生地黄2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

舒肝开肺汤(印会河)

“组成”柴胡10克,赤芍30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牡蛎30克(先下),广郁金10克,桃仁10克,土鳖虫10克,紫花10克,桔梗10克,川楝子12克。

“功能”舒肝开肺,通利三焦,活血消胀。

“主治”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所致的肝性腹胀。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燮枢汤(焦树德)

“组成”北柴胡、泽泻各9~10克,炒黄芩、炒川楝子、白蒺藜各9~12克,制半夏10~12克,红花、刘寄奴(或茜草)各9~10克,皂角刺3~6克,姜黄9克,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焦槟榔、炒莱菔子各10克。

“功能”调肝和胃,活血消痞。

“主治”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所致较长时间右胁疼痛。腹部胀满、不思饮食、胁下痞块、倦怠乏力、小便发黄、大便欠爽或溏软,舌质红或有淤班、苔白或黄、脉弦或弦滑。也适用于慢性胆系感染而见上述病症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中湿不化,脘闷食少,青苔白厚者加苍术6~9克,草豆蔻6~10克;气血阻滞,胁痛明显者加延胡索9克,枳壳10克。乳香、没药各5克;洳血淤明显者加茜草12~20克,海螵蛸6~9克,桂枝6~10克;胃纳不佳、饮食少进者加谷芽、陈皮各10~12克;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者加珍珠母30克,远志、天竺黄各9克,栀子3克;下午低热者加白芍12克,银柴胡10克,青蒿15克;口苦、尿黄、目赤者加栀子6~10克,龙胆草3克;肝脾肿大者加炙鳖甲15~30克,射干10克,三棱、莪术各3~6克,玄参12~30克;有轻度腹腔积液者加大腹皮12~15克,茯苓、冬瓜皮各30~40克,水红花子10~12克,车前子10~20克;情志不舒者加香附10克,合欢花6克;呕逆便秘、舌苔不化者加赭石30克,旋覆花10克,大黄3~5克,炒五灵脂9克;谷丙转氨酶高者加五芦散(五味子95克,芦荟25克,共为细面,每服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或随汤药服用);腹部喜暖,遇凉隐痛者减黄芩为6克,去川楝子;药后胁痛反剧者去皂角刺、减姜黄。

软肝煎(邓铁涛)

“组成”太子参、鳖甲(醋炙)各30克,白术、茯苓各15克,楮实子、菟丝子各12克,萆薢18克,丹参10克,甘草6克,土鳖虫3克。

“功能”健脾护肝补肾,活血化症软坚。

“主治”肝硬化。

“用法”土鳖虫烘干研成细末。水三碗,入鳖甲先煎半小时,纳诸药煎至1碗,冲服土鳖虫末,渣再煎服。每日1剂。

“加减”酒精性肝硬化加葛花;肝炎后肝硬化加黄皮树叶30克;门脉性肝硬化加炒穿山甲10克;牙龈出血加紫珠草或仙鹤草30克;阴虚无湿者去萆薢,加山药15克,石斛12克。

化肝解毒汤(周仲瑛)

“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各15克,土茯苓、垂盆草各20克,赤芍、姜黄各10克,黑料豆10克,甘草3克。

“功能”清解泄化肝脏湿热淤毒。

“主治”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表现以湿热淤郁为主证者。

“用法”将上药放砂罐内,加冷水浸泡过药面,泡20分钟即行煎煮。沸后改用小火煎15分钟,滤取药液温服。每日1剂,煎服两次,上下午各1次,食后二小时服。连服2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应服用2~3个疗程,疗前及每满1个疗程,可复查肝功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表面抗原标志物1次。

“加减”肝部气滞加醋柴胡5克,香附10克;气火郁结加牡丹皮、栀子各10克;湿热中阻加炒黄芩10克,厚朴5克;肺腑湿热加凤尾草、败酱草各15各;湿热在下加炒苍术、黄柏各10克;湿热发黄加茵陈12克,栀子10克;热毒偏重酌加龙胆草5克,大青叶、蒲公英各15克;湿偏重加煨草果5克,蚕沙10克(包);血分淤毒加白花蛇舌草20克,制大黄6克,营分郁热酌加水牛角、牡丹皮、紫草各10克;肝部血淤酌加丹参10克,土鳖虫5克,桃仁10克;肝血虚加当归、白芍各10克;肝肾阴虚加桑椹子、墨旱莲各10克;阴虚有热加生地黄、金钗石斛各10克;脾气虚酌加党参、白术各10克,黄芪12克;肾阳虚加淫羊藿、菟丝子各10克。

减味三石汤(方药中)

“组成”石膏30克,寒水石30克,滑石30克。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该方为治疗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辅助方,一般与自拟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功散、加味黄精汤合用。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合并黄疸或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转氨酶持续高限不降,中医辨证为湿热盛者。

“用法”合入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功散、加一味黄精汤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升麻甘草汤(方药中)

“组成”升麻30克,甘草6克。

“功能”解毒,和中。

“主治”本方为治疗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辅助方。一般与后面所述之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功散、加味黄精汤合用。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损害严重,转氨酶长期持续在高限,中医辨证属于毒盛者,恒合用该方。

“用法”常合入加味一贯煎、加味异味散、加味黄精汤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遇黄三草汤(李昌源)

“组成”鲜车前草10株,天青地白草20克,酸浆草20克,茵陈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大青叶20克,板蓝根20克,郁金20克。

“功能”清热解毒,退黄除湿。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发作。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加减”湿热蕴结者,加黄连6克,大黄(后下)10克,滑石、蒲公英各20克;肝郁气滞血淤者,加桃仁、红花、莪术各10克,没药6克;脾气虚者,加太子参、苍术、茯苓各10克,炙甘草3克;肝肾阴虚者,加墨旱莲、女贞子、枸杞子各20克,麦冬15克。

草河车汤(宋孝志)

“组成”草河车30克,青皮12克,苏木6克。

“功能”清热活血,舒肝止痛。

“主治”肝经郁热,两胁胀痛,心烦急躁,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本方适用于现代医学所诊断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活动期或单项转氨酶增高。临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明显而肯定。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加减”如热毒较甚,将草河车更为凤尾草30克;大便溏者,减草河车加贯众30克;有黄疸者加茵陈15克,栀子10克;在肝硬化早期可加山楂30克;腹水较明显加郁金15克,槟榔30克。伴见脾胃虚弱加茯苓15克,白术12克,党参12克等。

舒肝解毒汤(赵清理)

“组成”当归12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茯苓15克,板蓝根15克,败酱草15克,茵陈30克,川楝子12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甘孽6克,生姜10克,红枣5枚。

“功能”疏肝健脾,清热解毒。

“主治”急、慢性乙型肝炎,或有胁肋疼痛隐隐,或两胁胀痛不舒。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加减”若两胁胀痛甚者,加青皮、佛手、厚朴;若纳呆、腹胀者,可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鸡内金;若右胁肋痛甚者,可加延胡索、郁金、丹参;若肝脾肿大者,可加炙鳖甲、三棱、莪术;若转氨酶升高音,可加五味子、黄芩、半枝莲;若体倦乏力者,可加太子参、黄芪等。

育阴养肝汤(钟一棠)

“组成”生地黄15克,白芍20克,枸杞子20克,女贞子20克,制何首乌20克,牡丹皮15克,丹参20克,茜草15克,炙鳖甲或龟甲20克。

“功能”育阴养肝,化淤消症。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症见胁肋隐痛或不舒,脘腹胀满,头晕神疲纳呆咽干,面色晦滞少华,舌嫩红,苔少,脉弦细。

“用法”每剂煎2次。头汁用冷水2碗约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煎至大半碗约300毫升滤出,二汁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时、7~8时分服。

“加减”兼肝郁不舒者加郁金10克,紫苏梗10克;兼有腹腔积液、苔腻者去生地黄,加薏苡仁3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花15克;尿赤口干加青蒿10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大便不实者去何首乌,加葛根15克,荷叶6克,山药20克;便秘则加瓜蒌子15克;精神委顿加黄芪30克,当归25克;肝功能不正常者加大青叶30克,蚕沙(包煎)15克;腹胀甚则加枳壳6克,槟榔20克。

加味黄精汤(方药中)

“组成”黄精30克,当归12克,生地黄30克,首乌藤30克,苍术、白术各10克,青皮、陈皮各10克,甘草6克,柴胡10克,姜黄10克,郁金10克,薄荷3克。

“功能”养肝疏肝,滋补肾阴,运脾和胃。

“主治”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见胸胁满闷、胁下病痛、舌红苔干,同时兼见胃脘不适、纳呆便溏等,属肝肾脾胃同病、气阴两虚、气滞血淤者。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腹腔积液消退之后体力未恢复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每剂分2次服用,饭后2小时温服。连服2剂,停药1天,每月可服20剂。

“加减”大便溏薄者,酌减生地黄用量;血淤明显者,可加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名曰丹鸡黄精汤;气虚明显者,可加党参15克,黄芪30克,名为参芪黄精汤。

“按语”本方是方氏治疗肝病的基本方。临床若能灵活应用,则必获益良多。

加味一贯煎(方药中)

“组成”南沙参15克,麦冬10克,当归12克,生地黄20克,金铃子10克,首乌藤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柴胡10克,姜黄10克,郁金10克,薄荷3克。

“功能”滋肾、养肝、疏肝。

“主治”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见肝区疼痛,口干目涩,大便偏干,脉弦细滑数,舌质红苔薄黄干等,中医辨证属于肝肾阴虚,气滞血淤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每剂分2次服用,饭后2小时温服。每服2剂,停药1天,每月共服20剂。或间日服1剂。服药过程中,停服其他任何中西药物。

“加减”大便干结者,生地黄可加量至30克,并减少煎药时间,首煎20分钟即可。大便偏溏者,生地黄酌减用量,并增加煎药时间。首煎可煎至1小时;肝区疼痛较重者,加延胡索10克;腹胀明显者,加砂仁6克,莱服子15克;合并黄疸者,合入减味三石汤(方见后)。

加味异功散(方药中)

“组成”党参15克,苍术、白术各10克,茯苓30克,甘草6克,青皮、陈皮各10克,黄精20克,当归12克,焦山楂、焦神曲各1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柴胡10克,姜黄10克,郁金10克,薄荷3克。

“功能”健脾和胃,养肝疏肝,养血和血。

“主治”①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见胸胁满闷,胁下隐痛,纳呆,便溏,舌质淡润,舌苔薄白,脉濡细等,中医辨证为脾胃气虚肝乘、气滞血淤者。②上述肝病患者,虽见有阴虚证,但服养阴剂后,胃脘不适,纳呆便溏者。③当前虽见有阴虚证,但询问病史,素体脾虚者。

“用法”①同加味一贯煎煎服法。②阴虚患者服用本方注意中病则止,不宜长服久服,亦可在服用养阴方剂过程中间断服用本方。

“加减”肝区疼痛剧烈者,加金铃子10克,延胡索10克。

舒肝化癌汤(周信有)

“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补脾肾。

“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服3丸。

“加减”有湿热证候或淤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淤利胆的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偏于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温补肾阳;偏于阳虚酌加生地黄、枸杞子等以滋补肾阴。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淤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挫”、温阳利水的治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淤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腔积液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二甲调肝汤(何炎棠)

“组成”炒穿山甲15克,鳖甲24克,三七6克,丹参15克,茵陈30克,田基黄30克,太子参18克,茯苓18克,白芍15克,女贞子15克,糯米根须24克。

“功能”消瘤、活血、清热、益气、养阴。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加减”内热盛,口苦便秘者去黄芪,加虎杖、栀子各12克;里湿盛,便溏,腹满痛者,去女贞子,加苍术9克,厚朴6克;胁痛隐隐,痞闷不适者,加柴胡12克,郁金9克;胁痛阵发如刺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各9克;阴分偏虚,口干、舌燥、虚烦、火升者,加玉竹24克,麦冬12克;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克,用皮、肉各半,加车前子15克,砂仁6克,白茅根30克。

软肝汤(姜春华)

“组成”大黄6~9克,桃仁9克,土鳖虫3~9克,丹参9克,鳖甲9克,炮穿山甲9克,黄芪9~30克,白术15~60克,党参9~15克。

“功能”活血化淤、软肝散结、益气健脾。

“主治”症瘕,积聚,胁痛,臌胀(早期肝硬化,轻度腹腔积液)。

“用法”每日1剂,文火水煎,分2次服。

“加减”湿热内蕴者可选加茵陈、栀子、茯苓、黄柏、龙胆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虚气滞者可选加砂仁、陈皮、枳壳、藿香、紫苏梗等;肝气郁滞者可选加柴胡、郁金、枳壳、青皮、木香、绿萼梅等;肝络血淤者可选加乳香、五灵脂、赤芍、红花、九香虫等;肝经郁热者可选加栀子、牡丹皮、连翘、龙胆草等;肝肾阴虚者可选加生地黄、玄参、麦冬、石斛、女贞子、地骨皮等;阴虚火旺者用止药再加龙胆草、蒺藜、栀子等;脾肾阳虚者可选加附子、桂枝、干姜、益智、砂仁等;凡肝病见阳痿者不可壮阳,壮阳则相火动而伤肝阴,病愈重。营热络伤症见鼻衄、齿衄、目赤或皮下出血者,可选加犀角(代)、生地黄、牡丹皮、连翘、赤芍、玄参、白茅根、栀子、蒲黄、羊蹄根、小蓟,上药对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周身浮肿,有轻度腹胀,可选加防己、将军干、冬瓜皮、玉米须、慧苡仁、茯苓、黑大豆、泽泻、猪苓等;如出血较多。症状较重,可暂停用活血化淤法,也可不用止血药,用健脾法加大剂量可止衄;大便次数多而溏薄者,大黄减量或改用制大黄先煎。

柴胡解毒汤(刘渡舟)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2克,草河车6克。

“功能”疏肝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柴胡三石解毒汤(刘渡舟)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茵陈12克,土茯苓12克,凤尾草12克,草河车6克,滑石12克,寒水石6克,石膏6克,竹叶10克,金银花6克。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急、慢性肝炎证属湿毒凝结不开者。临床表现为口苦、口黏,胁胀痛,小便短赤,面色熏黑兼带有油垢,体重不减反增,臂背时发酸胀,舌苔白腻或黄腻而厚,脉弦缓。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味柴胡汤(刘渡舟)

“组成”柴胡12克,黄芩6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半夏9克,生姜9克,鳖甲15克,牡蛎15克,红花9克,茜草9克。

“功能”流通气血,软坚消痞。

“主治”肝炎邪衰、气病及血,见面色青紫不华,有胁作痛如针刺,尤以夜间为甚,或伴有腹胀,体乏无力,肝脾增大,舌暗有淤点或淤斑,苔白,脉弦而涩者。亦可用治早期肝硬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以10剂为1个疗程;轻者2个疗程,重者4个疗程,即可明显收效。

柴胡鳖甲汤(刘渡舟)

“组成”柴胡6克,鳖甲15克,牡蛎15克,南沙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黄10克,牡丹皮10克,白芍12克,红花9克,茜草9克,土鳖虫6克。

“功能”滋阴软坚,活血化淤。

“主治”、慢性肝炎晚期,出现蛋白倒置;乙型肝炎“澳抗”阳性;亚急性重型肝炎,而见肝脾增大疼痛,夜间加重,腹胀,口咽发干,面黑,或五心烦热,或低烧不退,舌红少苔、边有淤斑,脉弦而细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具体煎药方法可采用:头煎5分钟、二煎15分钟、三煎50分钟。这样可避免因久煎破坏柴胡的疏肝调气作用,又可避免因煎药时间短暂而熬不出补益中药的有效成份之缺陷。

青碧散(关幼波)

“组成”青黛10克(包),白矾3克,决明子15克,山楂15克,醋柴胡10克,郁金10克,丹参12克,泽兰12克,六一散15克(包)。

“功能”祛湿化痰、舒肝利胆、活血化淤。

“主治”肝炎后肝脂肪性变。临床以肝炎恢复期由于过度强调营养所致短期内体重迅速增加,食欲亢进,仍极度疲乏,不耐劳作,大便不调(次数多、不成形、不畅通),舌质暗,苔白,脉沉滑为特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或共研细末,装一号胶囊,每次饭后服1粒,每日2~3次。

健脾舒肝丸(关幼波)

“组成”党参12克,山药12克,炒薏苡仁12克,陈皮12克,草豆蔻6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

“功能”舒肝理气,健脾开胃。

“主治”肝病后,胸胁胀满,纳食不香,身倦乏力者。临床多用于肝炎恢复期,肝功能已恢复正常,消化功能未完全恢复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或倍其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服1~2丸,口服2次。

荣肝汤(关幼波)

“组成”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炒苍术10克,木香10克,茵陈1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佛手10克,山楂15克,泽兰15克,牡蛎15克,王不留行12克。

“功能”健脾疏肝,活血化淤,清热利湿。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淤,湿热未清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滋补肝肾丸(关幼波)

“组成”北沙参12克,麦冬12克,当归12克,五味子10克,何首乌15克,熟地黄10克,女贞子15克,续断15克,陈皮10克,墨旱莲15克,浮小麦15克。

“功能”养血柔肝,滋阴补肾。

“主治”肝病后,腰酸腿软,头晕失眠,倦怠纳呆者。临床多用于肝炎恢复期,肝功能已恢复正常,见有体虚、消瘦、神经衰弱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或倍其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服1~2丸,日服2次。或作蜜膏,每服一匙(1克),日取3次。

沮肝汤(关幼波)

“组成”黄芪30克,附子、白术、香附、杏仁、橘红各10克,党参、紫河车各12克,白芍、当归、茵陈各15克。

“功能”温补肝肾,健脾益气,养血柔肝。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证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腹胀阴肿,腰酸背寒,胁下痞块,手脚发凉,舌淡苔水滑,脉沉弦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

舒肝消积丸(周信有)

“功用”清解祛邪,补虚扶正,活血祛淤。

“主治”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

“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加减用药”有湿热症候或淤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克,以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淤利胆之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如偏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等,以温补肾阳;偏阴虚,酌加生地黄、枸杞子等,以滋补肾阴。如见腹腔积液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

“用法”水煎服,日服2剂,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疗效”本方经过2万余人次的临床观察,服药至2个月到1年之内,症状大多消失或好转。肝脾不同程度地回缩或变软,肝功能一般得到恢复或显著好转,亦有抑制乙型病毒和促使澳抗转阴、滴度下降的效果。

蛇龙解毒汤(乔仰先)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有身目黄、发热、胸闷心烦、厌食呕恶、胁痛腹胀、溲赤便结等症状。

“组成”白花蛇舌草30克,龙胆草12克,岩柏草30克,败酱草40克,鸡骨草20克,板蓝根15克,大黄4克,炒栀子6克,甘草6克,牡丹皮10克,赤芍15克,焦山楂15克。

“加减用药”有黄疸重者加茵陈及重用大黄;急性肝炎、重症肝炎有热重于湿者加黄柏,见“热入营血”时加生地黄、水牛角,危重者用犀角粉(代)吞服,取犀角地黄汤以凉血清营。对慢性肝炎多加丹参、当归等,以活血化淤。

“用法”每日1剂,文火煎两次,每次取汁30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

“注意事项”本方用于治疗肝炎须照顾脾胃的运化功能,勿使胃气受损,必要时可加入茯苓、薏苡仁、谷芽、麦芽等健脾渗湿之品。

滑肝汤(王正公)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而见胁痛脘胀,面色晦涩黧黑,唇色深褐,午后低热,甚则淤斑、症块等症,而以脉象细弦、滑数或沉而有力,舌质偏红、黯紫,苔黄薄腻、津少为其必具之指征。

“组成”生地黄15克,白芍9克,赤芍9克,菊花9克,水牛角15克,羚羊角(代)5克(或用羊角15克),白茅根15克,牡丹皮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

“加减用药”见热毒旺盛者,重用水牛角、牡丹皮、连翘、金银花、菊花,以清热解毒为先,或加用龟甲以制其炎上之火。如见肝阴耗伤,血淤络脉,则重用生地黄、丹参、鳖甲、桃仁、赤芍、白芍,以滋肝液、清肝热、活血软坚。如肝郁气滞,络脉痹阻而胁痛显著,则加用川楝子、延胡索、郁金、香附,甚者用失笑散。如兼见脾困湿阻者,去菊花而加茯苓、薏苡仁、泽泻。也可配伍党参、木香、佛手、谷芽、麦芽,健中州,理脾胃。

“用法”药物用水浸泡后,先煎水牛角、羚羊角(代)半小时,然后纳入其他药,共煎2次,取汁500毫升,分两次服。

益肾解毒汤(陈继明)

“功用”益肾解毒,疏调肝脾。

“主治”乙型迁延性肝炎。

“组成”肉苁蓉12克,巴戟天1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炙蜂房12克,土茯苓30克,升麻10克,桑寄生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次分服。

“按语”益肾解毒汤治疗乙型迁延性肝炎,适用于病程长,肝功能反复异常,表面抗原持续阳性,出现精神委靡,头晕耳鸣,腰酸膝弱,足跟疼痛,或男子阳萎、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虚见症者。如系肾阴肾精亏损,多伴见咽干少寐,胁痛隐隐,舌红苔少,脉多弦细而数;若肾阳肾气虚衰,则伴见少气懒言,形寒怯冷,腹胀便溏,足跗浮肿,舌质胖淡,脉沉而细等症。但无论肾阴肾阳亏虚,又多兼口苦溲黄,脘痞纳呆或齿衄、鼻衄等湿热邪毒未尽的临床表现,呈现虚实错杂的病候,应在辨证确切的基础上,分清主次,善于随证化裁,选择方药,便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复肝草方(关幼波)

“功用”清除余邪,扶正补虚,调理气血。

“主治”乙型肝炎。

“组成”金钱草12克,车前子(包)12克,泽泻12克,薏苡仁12克,决明子15克,山楂12克,牡丹皮10克,丹参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草河车12克,桑枝30克,黄芪15克,何首乌12克,当归12克,大黄炭10克,生地黄15克,桃仁10克,黄精15克。

“加减用药”月经过多去桃仁;便溏去生地黄,或改用生地黄炭;有黄疸者金钱草改用茵陈。

“用法”上方水煎3次,早晚各服1次,每剂服1天半。

“疗效”本方在关老的指导下为北京中医医院内科肝病组的协定方。78例临床观察证明,治疗结果为显效52.6%。有效34.6%;总有效率为87.2%。

加味一贯煎(章真如)

“功用”滋阴柔肝,疏肝达郁。

“主治”慢性肝炎,见两胁隐痛,皮肤干燥,头昏,面色黧黑或不泽,口干而渴,大便秘结,饮食尚好,睡眠较差,脉弦细或数,舌赤或暗红、苔薄黄,唇红等。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者。

“组成”南沙参15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生地黄10克,枸杞子12克,白芍12克,郁金10克。

“加减用药”兼有淤阻者,可加丹参、鳖甲软坚化淤。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治疗阴虚肝病234例,有效率占90%以上。

慢肝宁方(谷济生)

“功用”养阴舒肝,清毒利湿。

“主治”慢性肝炎,肝肾阴虚证,辨证要点是头晕目涩,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组成”党参30克,南沙参30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川楝子10克,枸杞子15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垂盆草30克,鸡骨草30克,丹参30克,郁金10克,何首乌10克。

“加减用药”早期肝硬化者可加入炙龟甲、鳖甲滋阴软坚。

“用法”每日1剂,每剂两煎共200毫升,早晚分服,每疗程3个月。

“注意事项”本方用治慢性肝炎,肝肾阴虚型。如属肝胆湿热型,则非本方所宜。

陆氏乙肝散(陆长清)

“功用”扶正攻毒。

“主治”乙型肝炎。

“组成”蒲公英20克,野菊花20克,丹参20克,党参20克,猪苓40克,黄芩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柴胡6克,五味子12克,甘草20克,牡丹皮12克,牵牛子6克,乌梅12克。

“加减用药”①辨证加减:肝脾湿热型加龙胆草12克,栀子12克;肝郁型加青皮10克,陈皮10克;肝脾不和与脾虚型加白术12克;阴虚肝郁型加南沙参12克,石斛12克;淤血阻滞型加川芎12克,红花12克。②针对理化检查指标异常加减:血清转氨酶升高者加板蓝根、虎杖;血清白蛋白降低者加大枣、山药;麝香草酚浊度、絮状试验升高者加薏苡仁、贯众。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分100包,每次服1包,1日3次。

“按语”乙型肝炎乃因湿毒疠邪内蕴脾胃肝胆所致,而肝脾又为藏血统血之脏,初感新病其邪势甚,易致气血运行不畅而现血淤征象。故初起感染者,治疗当重用活血化淤之品,如丹参、牡丹皮、当归等药。对于久病者,则要慎用活血化淤之品,因祛淤药多有伤气、破气的作用,久病者脾气亏虚,故应少用或轻用。湿毒疠邪其性黏滞,内伏脏腑,久易阻遏阳气,故久病者应酌加花椒、葛根、桂枝等助阳通阳之品,或配桂枝汤以滋阴通阳。本方是陆老数十年临床经验拟定的经验方,治愈乙肝者甚多。

和肝汤(方和谦)

“功用”疏肝理气,调气和血。

“主治”慢性肝炎及其他肝脏疾病。

“组成”当归12克,白芍9克,白术9克,柴胡9克,茯苓9克,薄荷(后下)3克,生姜3克,炙甘草6克,党参9克,紫苏梗9克,香附9克,大枣4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清化四逆散(张琪)

“功用”疏肝健脾,清化湿热,行气消胀。

“主治”肝炎后肝硬化早期,肝郁气滞,湿热中阻的患者,症见胁痛,腹胀,纳呆,口苦,乏力,便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腻脉滑。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甘草3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茵陈6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藿香10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30天为1个疗程。

化淤软肝汤(张琪)

“功用”活血化淤,清热凉血。

“主治”肝炎后肝硬化,血淤血热型。症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心烦易怒,蜘蛛痣,肝或脾肿大。有时齿衄或鼻衄,面色晦暗,妇女月经量多、早期。舌紫,脉弦有力。

“组成”柴胡10克,生地黄10克,丹参12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牡丹皮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服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复肝丸(关幼波)

“功用”益气活血,化淤消症。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功损害,肝脾增大,或仅肝增大,胁痛定点不移,伴见脘闷腹胀,消瘦乏力,面色晦暗,红丝血缕或朱砂掌,舌暗红或有斑,脉象弦或弦细等症。

“组成”紫河车60克,红参须60克,炙土鳖虫60克,炮穿山甲60克,三七60克,姜黄60克,郁金60克,鸡内金60克。

“用法”共研为极细粉末,水泛为丸。每服3克,1日3次,食开水送下,或以汤药送服。1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用复肝丸配合益脾疏肝方药,多数患者在1~2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好转,肝功能亦随之好转。脾肾阳虚型,以温补脾肾方药与复肝丸同时并进,对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使肝脏实质病变的改善,有相得益彰之妙。但疗程较长,不能急于求功。肝肾阴虚型,除阴虚阳亢,营热伤络,临床表现郁热并著者,治宜解郁、凉营宁络为主,暂时停服复肝丸外,一般可以配合滋阴柔肝解郁煎剂,汤丸并进,对于控制脾亢、纠正血清白、球蛋白的倒置有一定作用,而未见助阳伤阴、攻邪伤正之弊。

“注意事项”肝胆湿热证候,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时,复肝丸不宜用。

肝硬化基本方(姜春华)

“功用”益气健脾,活血破淤。

“主治”肝硬化诸证。

“组成”黄芪15~30克,白术30~60克,党参15克,大黄6~9克,桃仁9克,磨虫9克,炮穿山甲9克,丹参9克,鳖甲12~15克。

“加减用药”①热毒蕴结:选加栀子9克,牡丹皮9克,连翘9克,白茅根30克,黄连1.5克。②湿重:基本方去党参,加苍术15克。③气滞:选加枳实12克,大腹皮9克,大腹子9克,乳香9克,藿香9克,紫办梗9克。④阴虚:选加生地黄9克,阿胶9克。⑤腹水尿少:选加茯苓皮15克,黑大豆30克,陈葫芦15克,虫笋30克,木通9克。⑥纳呆:选加焦山楂9克,神曲9克,炙鸡内金9克,谷芽9克,麦芽9克,砂仁3克。胃痛吞酸加瓦楞子15克。⑦肝区剧痛:基本方去党参,加九香虫6克,醋延胡索15克,炒五灵脂9克,乳香9克。⑧阳虚寒郁:选加炮附子9克,干姜3克,桂枝6克。⑨鼻衄、齿衄:选加白茅根30克,茅花9克,仙鹤草15克,羊蹄根15克,蒲黄9克。

“用法”用清水浸泡诸药30分钟;置文火上煎煮,沸后40分钟即可。每日1剂,煎2次,共取汁约400毫升,早晚分服。

宽中达郁汤(章真如)

“功用”宽中化气,解郁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组成”沉香3~6克(研末冲服),当归10克,白芍10克,柴胡8克,香橼10克,蚕沙10克,鸡内金10克,白茅根30克,厚朴10克,鲜葱5茎。

“加减用药”腹腔积液多加大腹皮;食少有脾虚现象加白术、茯苓;肝区痛胀加郁金、川楝子。

“用法”每日1剂,煎2次。

“疗效”临床常用此方治疗肝硬化早期,效果较好;血吸虫病肝硬化腹腔积液收效明显。

“注意事项”肝炎后肝硬化腹腔积液,迁延日久,效果较差。

消水丹(刘渡舟)

“功用”攻水消胀。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症见腹胀而按之疼痛,大便不通,小便短赤不利。其人神色不衰,舌苔厚腻,脉来沉实任按。属实证者。

“组成”甘遂10克,沉香10克,琥珀10克,枳实5克,麝香0.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中,每粒重0.4克,每次服4粒。晨起空腹用桂枝汤去甘草(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大枣20枚)。煎汤送服。

“注意事项”本方用于肝硬化腹腔积液实证,取效速捷。但不可图一时痛快频频服用,伐伤正气,且须中病即止。如属脾肾不足及虚中夹实者,不可用之。

温肾理中汤(李昌源)

“功用”温肾理气行水,行气活血化淤。

“主治”腹腔积液证。此型属脾肾阳虚,见:腹胀大而形寒肢冷,腰膝足肿,倦怠乏力,口淡不渴,食少便溏,尿少或清长,舌淡嫩、苔白滑,脉沉迟。

“组成”附子9克,白术9克,茯苓12,白芍9克,干姜6克,党参9克,甘草6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枳实9克,沉香9克,三七9克,琥珀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在内服方药的同时,取甘遂100克,研为细粉,每次用5~10克,以蜂蜜调匀敷于脐上,覆盖2~3层纱布后用胶布固定,每日1换。肚脐下有腹主动脉分支通过,甘遂粉敷脐可迅速穿透吸收而产生逐水效应,使腹腔积液从二便去而无任何毒副作用。

藿朴夏苓柴陈丹草大黄汤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主治”湿热并重的急性甲型肝炎。见身目小便黄染,右上腹胀痛,脘痞纳呆,口苦干涩,恶心欲呕,肢倦乏力,大便或干或溏而不爽;苔黄厚腻质欠润,脉弦滑数或濡数。

“组成”藿香10克,厚朴10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柴胡15克,茵陈15克,丹参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车前草15克,大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温服。

“按语”本方治疗湿热并重蕴结中焦而发黄的甲肝病人,疗效甚捷。

麻黄杏仁茵陈连翘(李培生)

“功用”透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肝炎初起恶寒发热者。证属中医湿热兼表发黄,以发热恶寒,身目小便俱黄,胸痞苔腻,渴不欲饮为辨证要点。

“组成”炙麻黄6克,杏仁10克,茵陈15克,连翘10克,藿香10克,炒苍术10克,白豆蔻6克,茯苓15克,薏苡仁15克,白茅根15克,车前草15克,虎杖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疏肝解郁汤(秦伯未)

“功用”疏肝调气,活血解郁。

“主治”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表现为右胁或连左胁胀痛、剧痛,或时痛时止,或牵及右胸少腹肩胛亦痛,肝大压痛,或兼见腹胀、食减、恶心、矢气等胃肠症状。舌苔薄腻或净,脉弦滑或细弦。

“组成”白芍10克,柴胡5克,丹参10克,郁金6克,枳壳5克,青皮5克,陈皮5克。

“加减用药”胁痛重的或痛引少腹者,加金铃子6克,荔枝核10克;久痛不止、痛如针刺或日轻夜重者,加红花3克,或制乳香、没药各5克;肝区有内热感口苦口干,或小便短黄,或皮肤瘙痒者,加大蓟、小蓟各6克,或加黄芩5克,竹茹5克;兼有头痛者,加蒺藜10克,菊花5克;食欲呆滞、纳食不香者,加神曲10克;有潮热、头热、掌心热、牙龈出血者,加鳖甲12克,牡丹皮5克;有头晕等血虚症状的加当归5克;有腰背酸痛、小便频数等肾阴虚症状者,加生地黄6克;全身酸倦,中气虚弱者加黄芪6克,炒白术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贯桑饮(汪履秋)

“功用”清热解毒,护肝解郁。

“主治”用于无临床症状的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然具有临床表现的乙肝同样是本方的适应证。

“组成”贯众15克,田基黄15克,桑椹15克,土茯苓15克,平地木15克,虎杖30克,牡丹皮10克,郁金10克。

“加减用药”若见肝区胀痛、脘腹满闷不适之时,可加柴胡、枳壳、郁金、川楝子、红花等;如湿热蕴结、肝脾气滞,舌苔黄腻、脘腹胀满、食少泛恶,小便黄赤,则增入苍术、厚朴、半夏、木香、黄连、垂盆草、苦参、半枝莲等;病迁延,淤阻络脉,或正虚肝脾不调,可去桃仁、丹参、红花、三棱、郁金、枳壳理气活血、和络止痛,亦可用当归、白芍、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等养肝调脾,扶正补虚。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二、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是一种慢性肝病。由大块型、结节型、弥漫型的肝细胞性变性、坏死、再生,促使组织纤维增生和瘢痕的收缩,致使肝质变硬,形成肝硬化。肝硬化肝功能减退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脾大,对蛋白质和维生素的不吸收而渗漏出的蛋白液,形成了腹水症。

肝硬化腹水是慢性肝病发展至晚期的主要症候,是各种致病因素长期或反复损害肝脏,肝功能失代偿的结果。

腹水是肝硬化患者最突出临床表现之一,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肝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体内白蛋白过低,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不足,加之内分泌失调,交感神经障碍,导致水钠潴留,形成腹水。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标志体内环境的恶化。

在正常情况下,腹腔内约有50毫升的液体,对肠蠕动起润滑作用。若腹腔液体量超过200毫升时称为腹腔积液,它是肝硬化患者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代偿期肝硬化,初次、少量腹腔积液,经过卧床休息,限制盐摄入量,控制水的进入量和饮食调节,可发生自发性利尿,同时配合中成药治疗,可使腹腔积液消退,肝功得到改善。

如属多次顽固性肝硬化腹水者,需严格卧床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量,每日盐摄入量小于1.2g,水摄入量少于1200毫升。同时服用利尿剂,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降解肝纤维,促进肝细胞增生,改善肝内环境和体内环境,可迅速消除腹水,肝功各项指标得到恢复。

如属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可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配合输入白蛋白,则效果更为显著。

腹腔积液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表现之一,发生机制较复杂。目前治疗腹腔积液有以下方法。①初次出现腹腔积液或少量腹水者,注意卧床休息,低盐饮食(每日食盐量2~4克)。适当限制水的摄入量(每日入水量1~1.5升)。应合理营养,加强保肝治疗,经常检查肝功、肾功及血电解质,对于低蛋白血症者,适量补充白蛋白、血浆,这样可使部分患者腹水消退。②药物治疗:通过休息、限盐等措施疗效不明显者,应考虑使用利尿剂,促使水、钠排出,减少腹腔积液。常用的有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氨苯蝶啶。因为腹腔积液的发生与血浆中醛固酮水平有关,而螺内酯能够竞争性抑制醛固酮对水、钠的潴留作用,增加肾脏对钠的排出而起利尿作用,所以常把螺内酯作为首选药物治疗腹腔积液。排钾利尿药有呋塞米、丁脲胺、依他尼等。可抑制肾脏对钠、氯的吸收,同时排出钾,利尿作用强大,服用30分钟即产生作用。噻嗪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为中等强度利尿药,同时促进钾排出。利尿药的应用先小量再逐步加量,先单一用药再联合用药。③排放腹腔积液疗法:通过腹腔穿刺,将腹腔积液放出。为防止并发症发生,以往多采用小量放液。近年研究表明,大量放腹腔积液加静脉输注适当剂量白蛋白,治疗顽固性腹腔积液疗效显著。④自体腹腔积液浓缩、静脉回输疗法:采用特殊装置,将腹腔积液抽出后,经处理及浓缩,然后输给患看。优点是克服了单纯放腹腔积液导致蛋白丢失的情况。缺点是多次腹穿。增加感染机会,易出现细菌性腹膜炎等。⑤腹腔一颈静脉转流术:采用特制装置。利用腹腔压力与中心静脉压的压差,使腹水沿管道流入颈静脉,临床上用于治疗顽固性腹腔积液。⑥胸导管分流术:肝淋巴液增多是腹腔积液产生的原因之一,利用外科手术将胸导管与颈内静脉吻合,加速了淋巴液的排泄,促进腹腔积液消退。⑦经颈静脉肝内体静脉分流术(TIPSS):本方法是利用介入放射技术在肝内建立分流通道,来降低门脉压力,对于既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又有顽固性腹腔积液的患者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⑧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对肝硬化腹腔积液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对于顽固性腹腔积液可选用泻下逐水药,从大便中排出多量的水分,往往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对于有慢性胃肠疾患、呕血及便血病史、肝性脑病患者,均不宜应用。

1.中医内外兼用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1)外敷法:在上臂三角肌的后缘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处,给予牛黄、麝香等适量研末,蒜泥调敷。此经循行胸腹部位,分布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此经穴位外敷,可以疏通经气,去除本经湿毒,通畅三焦水道,而消水肿。

甘遂、大戟等适量研末,用生姜泥调糊外敷神阙穴,该穴属任脉。任为阴脉之海,肝系藏血之脏,二者为“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脉之本,用利水峻药外敷以图缓效,而不伤正。

(2)内治法:腹腔积液属中医臌胀范畴,每因肝不条达,失于疏泄,肝虚传脾,脾失健运,脾虚传肾,水湿停聚。肝、脾、肾三脏俱病,三焦决读失常,膀胱气化不利,致水湿停留不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水湿不能正常排泄于体外。中医治以柔肝健脾,温肾化水为大法,基本方为:鳖甲、党参、冬虫夏草、白术、茯苓、郁金、当归、白芍、桂枝、丹参、薏苡仁,有黄疸者加茵陈、金钱草,阴虚者加南沙参、北沙参、麦冬,鼻出血者加墨旱莲、藕节,热甚(有感染灶)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大便不畅者加郁李仁、瓜蒌子、大黄。

2.治肝硬化腹腔积液方剂

益气活血利水汤

“主治”肝炎后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黄芪30克,丹参30克,益母草30克,泽泻30克,茯苓30克,白术18克,地龙10克,沉香6克,车前子30~60克。

“加减用药”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郁金;脾虚湿困型者,加草果、砂仁;肝肾阴虚型加枸杞子、女贞子;淤血型者,加茜草、红花、当归;总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者,加阿胶,同时取乌鸡白凤丸9克,每天2次。腹腔积液消退后用鳖甲煎丸9克,每天2次,连服3个月。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有合并发症者,作相应处理。2周1个疗程。同时配合西医常规治疗。

“疗效”此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腔积液78例,总有效率93.6%。

“按语”益气活血利水汤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与西药利尿剂合用,能明显提高疗效。现代研究证实,黄芪、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等均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丹参、地龙、益母草等可扩张血管,疏通肝脏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降低门脉压力及增加肝脏的营养物质供应。益气活血方药对改善肝硬化和纠正蛋白异常有明显功效。乌鸡白凤丸、鳖甲煎丸,以益气养血,活血化淤,软坚散结为主要功能。当归、柴胡有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糖原降解,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所以长期服用乌鸡白凤丸、鳖甲煎丸而显示出较满意的远期疗效。

扶正固本汤

“主治”肝炎后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猪苓30克,车前子(包煎)30克,谷芽30克,麦芽30克,生地黄30克,枸杞子12克,牛膝15克,大腹皮15克,葫芦瓢50克,枳壳10克。

“加减用药”若舌质红、舌边尖起红刺,或有齿龈出血,脉象弦细等阴虚偏甚者,加麦冬、石斛、鲜白茅根各30克,若面色咣白或萎黄,纳呆便溏,神疲懒言,形寒怯冷,下肢浮肿按之如泥,小便清白而短少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沉细者,加附子10克,肉桂3克;若巩膜及皮肤黄染者,去生地黄,加茵陈、金钱草各30克,田基黄15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取液200毫升。

“疗效”此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腔积液86例,总有效率90.7%。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低盐、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部分患者治疗时应同时口服小剂量西药利尿剂。

“按语”方以党参、白术、黄芪为君,佐以茯苓、猪苓、枳壳以健脾益气运中,扶其正而制其水。肝为刚脏,赖肾阴以涵育,肝病久延,阴耗失柔致硬,穷必极竭肾精,关门不利,聚水而从其类,故以生地黄、枸杞子、牛膝滋肾育阴,以固其本,伍以大腹皮、葫芦瓢、车前子利水逐邪。

芪芍郁归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黄芪30克,郁金30克,白芍30克,丹参30克,炙鳖甲30克,当归15克,泽泻15克,黄精15克,生地黄10克,枸杞子10克,水蛭1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

“加减用药”肝胆湿热者,加茵陈、白花蛇舌草、篇蓄;胸闷纳呆者,加香附、木香、谷芽、麦芽;心悸、寐差者,加桂枝、龙骨、牡蛎;手足心热者,加郁李仁、麦冬;下肢浮肿者,加大腹皮、茯苓、薏苡仁;腹水者,加泽漆、蝼蛄;肝区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牙龈出血者,加三七、墨旱莲;肝脾肿大者,加瓦楞子、桃仁、红花、土鳖虫。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4周为1个疗程,可连续使用2~3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68例,基本治愈53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

“按语”方中黄芪顾护正气,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郁金、炙鳖甲、水蛭、白芍、当归、丹参行气解郁,强肝柔肝,养血活血,祛淤软坚。纠正白、球蛋白倒置;泽泻、黄精、生地黄、枸杞子、茯苓、白术补肾健脾利湿。全方强肝补肾以固本,养血益气以扶正,活血祛淤以软坚,故获效较著。

芪遂汤

“功用”扶正补虚,化淤温阳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黄芪30克,大腹皮30克,丹参30克,水红花子30克,甘遂1.5克(冲服),白术20克,人参10克,泽泻12克,炙鳖甲12克,茯苓20克,附子15克,焦山楂15克,焦神曲15克,焦麦芽15克。

“加减用药”肝郁气滞者,加柴胡、沉香;湿热明显者,加茵陈;脾虚湿困者,加砂仁;淤血者,加当归、赤芍;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总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者,加鹿角胶。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72例,显效5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44%。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同时配合常规西药治疗。

“按语”芪遂汤方中黄芪、人参、白术、茯苓扶正健脾益气;炙鳖甲滋补软坚;丹参、水红花子活血化淤利水,防“血不利为水”之弊;附子温阳化气,使水液得以运行,周流全身;甘遂攻逐水饮,使腹腔积液从二便而走;大腹皮、泽泻理气宽中,利水消肿祛湿;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和胃消食。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标本同治,补而不留寇,邪祛不伤正。

健牌散结汤

“功用”健脾利水,活血行气。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泽泻20克,黄芪15克,木瓜15克,茯苓15克,大腹皮12克,王不留行12克,丹参12克,白术12克,厚朴10克。

“加减用药”胁下痛甚者,加川楝子;嗳气、胸闷者,加赫石;大便不畅者,加大黄;阳虚湿盛者,加肉桂、猪苓;气虚者,加山药、党参;胁腹胀痛者,加郁金、青皮;HBsAg阳性者,加虎杖、重楼、贯众;胆汁性肝硬化者,加金钱草、路路通;腹水甚而正不虚者,吞服醋甘遂粉,同时配合西药加肝安、白蛋白,酌情加用西药利尿剂和钾剂。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连服12天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30例,显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或酌情加用西药利尿剂和钾剂。

“按语”健脾散结汤中,大腹皮、泽泻、茯苓、木瓜利水除湿;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丹参、王不留行活血行水;厚朴行气。全方共奏健脾利水、活血行气之功。

三合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黄芪30克,白术15~30克,茯苓15~30克,车前子15~30克,泽泻15~30克,赤芍15~30克,白芍15~30克,柴胡12克,当归12克,甘草6克,大枣7枚。

“加减用药”气虚者,加党参;腹胀者,加大腹皮、枳壳;淤滞者,加丹参、炙鳖甲;小便欠利者,加猪苓、腹水草;有黄疸者,去黄芪、大枣,加茵陈、过路黄、田基黄;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加垂盆草、蒲公英;舌红无苔、口干者,合一贯煎加减。药物剂量通常视病情及体质而定,如淤滞重者赤芍亦可增用至30~60克。个别白蛋白甚低者,短期配合白蛋白静脉滴注。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16例,痊愈6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7.5%。

“按语”三合汤用逍遥散疏肝活血,健脾制水,且肝气顺,则脾、肾功能得健;四逆散畅通三焦水道以利排泄;当归补血汤益气补血,祛淤生新,有利于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助增强利水之功。三方合用起到疏肝、健脾、利湿、扶正祛邪作用。

下淤术牛汤

“功用”健脾利水,活血祛淤。

“主治”肝硬化腹水。

“组成”苍术30克,白术30克,川牛膝30克,防己30克,制大黄9克,桃仁9克,土鳖虫9克。

“加减用药”伴有黄疸者,加茵陈、栀子;肝肾阴亏者,加黄精、枸杞子;脾肾阳虚者,加附子、肉苁蓉。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以半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47例,经2~5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29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7%。

“按语”下淤术牛汤方中苍术、白术健脾益气,佐以燥湿;防己胜湿利水,有通利小便之功;川牛膝、土鳖虫、桃仁、制大黄入肝经,破血逐淤、软坚散结。诸药配伍,共奏扶脾土、散淤血、化淤积、通利水道之功,组方攻中有补,丰卜而不腻,使邪去而正复,故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活血利水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丹参30克,黄芪30克,白芍30克,茯苓30克,车前子30克,鸡内金20克,泽泻20克,炙鳖甲15克,枸杞子15克,炮穿山甲12克,青皮10克,三七粉(另包冲服)10克。

“加减用药”气滞者,加柴胡、香附;寒湿者,加苍术、藿香;脾肾阳虚者,加附子、干姜;肝肾阳虚者,加何首乌、山茱萸;呕血者,加十灰散;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

“用法”每天1剂,加水500毫升浸泡半小时,文火煎汁150毫升,早晨口服;再加水400毫升,文火煎汁150毫升,晚上口服。以半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4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43例,显效29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9%。

“按语”活血利水汤中,重用活血化淤之丹参、活血止血之三七。用黄芪、山药、枸杞子既能补气健脾、滋养肝肾,又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以顾其虚;以炙鳖甲、炮穿山甲、鸡内金滋阴软坚散结,使肿大的肝脾得以缩小;辅以茯苓、泽泻、车前子、白芍疏通三焦、淡渗利水,利水而不伤阴液。诸药合用能有效地改善肝脏的微循环、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阻断或减轻胶原纤维的生成、延缓肝硬化的发展、防止并发症发生,使脾缩小、腹水消失、全身症状得到改善。

消肿利水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白及10克,陈皮10克,蟋蟀10克,炙甘草10克,蝼蛄各10克,酸枣仁30克,炒白芍30克,大腹皮30克,茯苓30克,陈葫芦壳100克,泽泻12克。

“加减用药”脾虚肝旺型者,加党参、焦白术各30克,茯苓20克,郁金10克;气血两虚型者,加党参30克,当归30克,焦白术15克,制何首乌15克,阿胶12克,熟地黄20克;气血两虚型者,加太子参30克,麦冬30克,天冬20克,生地黄20克,地骨皮20克,天花粉20克,五味子1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西医对症支持疗法。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水28例,Ⅰ级疗效(腹水及水肿完全消失,主要症状基本消除,舌脉正常,肝功能正常,肝脾有所软化或稳定不变稳定在3个月以上者)16例,Ⅱ级疗效(腹水及水肿大部分消退,主要症状及舌脉明显好转,肝功能检查接近正常,肝脾大小质地稳定不变)8例,Ⅲ级疗效(腹水及水肿有所消退,平脐腹围缩小4厘米以上,症状减轻,舌脉有所好转,肝功能有所改善。白蛋白较前提高,肝脾大小质地稳定不变)3例,无效(未达上述标准者)1例。

消臌除胀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牡蛎30克,黄芪30克,珍珠母30克,丹参30克,车前子(包)30克,炒白术30克,丝瓜络20克。大腹皮15克,橘络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川牛膝10克,牛膝10克,炒枳壳10克,制鳖甲10克,郁金10克,鸡内金10克,桃仁8克,肉桂5克。

“加减用药”若偏气滞者,加柴胡、青皮、佛手;偏寒湿者,加苍术、厚朴、茯苓;偏湿热者,加栀子、茵陈、龙胆草;偏血淤者,加三棱、莪术、土鳖虫;偏阳虚者,加黄芪、党参、附子;偏阴虚者,加山茱萸、何首乌、黄精;伴呕血者,加赭石、大黄、白及;伴神昏、属热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属凉闭者,加服苏合香丸;伴尿闭者,加牵牛子、甘遂、大戟;伴胁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何首乌。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中、晚3次服。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100例,临床治愈47例,好转5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可同时配合西医常规治疗。

“按语”方中牡蛎、制鳖甲、珍珠母软坚散结;丹参、赤芍、白芍、川牛膝、牛膝、桃仁活血化淤;丝瓜络、橘络通络止痛;大腹皮、车前子消胀利水;白术、枳壳健脾通腑;黄芪、肉桂益气扶阳;郁金、鸡内金理气开胃。全方共奏利水消胀、软坚活血、疏肝健脾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赤芍、白芍、牛膝、桃仁可改善肝血流及肝功能,抑制肝纤维,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有防治肝硬化的作用;还可降低门脉压、促使腹水消退等。鸡内金能使胃运动功能增强,排空加速;车前子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这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白术获苓防已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白术60克,茯苓60克,防己60克,大腹皮60克,南沙参30克,赤芍30克,牡蛎(先煎)30克,泽兰30克,香附15克,木通15克,麦冬15克,炙鳖甲(先煎)15克,土鳖虫20克,三七12克,麻黄6克。

“加减用药”伴黄疸者,赤芍增至60克,加虎杖60克,金钱草30克,大黄15克;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加夏枯草18克,升麻30克,伴上消化道出血者,去麻黄、泽兰、土鳖虫,加地榆15克,藕节炭18克,并口服血竭粉每次3克,每天3次,冰盐水送服;脾大明显者,加三棱、莪术各9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汁600毫升,每次200毫升,分3次口服。30天为1个疗程。并配合常规西药治疗。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56例,1个疗程,腹水消退者38例,明显减少者14例,无效者4例,总有效率为92.8%。影像学检查:肝密度减小至正常,门静脉增宽减少50%以上者8例;肝脏密度减小,脾脏明显缩小,肝门静脉增宽减少但不足50%者22例;以上指标无明显变化者26例。实验室检查白蛋白恢复正常者19例,低于正常值但大于35克者31例,低于35克者6例。43例谷丙转氨酶异常者经治后39例恢复正常。22例伴黄疸者治后均消退。8例上消化道出血者中6例出血停止,其余2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出血亦止。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可配合常规西药治疗。

“按语”方中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南沙参、麦冬养阴润肺,配合麻黄以开水之上源;赤芍、泽兰活血利水;土鳖虫、三七破淤养血;炙鳖甲、牡蛎软坚散结;防己、大腹皮、木通利水消肿;香附疏肝理气;少佐麻黄,以开水之上源,则利尿作用明显增强。

健活利肝汤

“功用”健脾利水,活血化淤,清热解毒。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大青叶30克,丹参15克,赤小豆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赤芍10克,泽兰10克,郁金10克,泽泻10克,鸡内金10克,木香10克,草豆蔻10克,厚朴10克。

“加减用药”有黄疸者,加茵陈15~20克,芦根30克;有热者,加黄芩、栀子各10克;腹水消后者,去泽泻,加三棱、莪术各10克,炙鳖甲20~3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宜守方服用,药方及药量不宜轻动。若有并发症发生,作相应处理。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86例,显效58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

“按语”方中茯苓、白术、泽泻、赤小豆、草豆蔻、鸡内金健脾利水,丹参、赤芍、泽兰、郁金、木香、厚朴理气活血化淤,大青叶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水,活血化淤,清热解毒之功。

养阴利水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太子参30克,大腹皮30克,白茅根30克,楮实子30克,牡蛎30克,地骷髅30克,益母草30克,黄芪15~30克,炙鳖甲15~30克,商陆15克。

“加减用药”如淤血阻滞明显,肝区疼痛、痛处不移,肝掌,蜘蛛痣,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细涩者,加赤芍、丹参、川楝子;湿热内蕴,烦热口苦,身目尿黄,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茵陈、重楼;若鼻齿衄血者,加茜草、墨旱莲、仙鹤草;若腹大如鼓,小便短少者,去黄芪,加陈葫芦、泽兰、车前草;若腹水消退,去商陆,加薏苡仁、山药。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共治疗2个月。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水42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7%。

“按语”方中太子参具有平补之性,久服而不壅滞,有补气养阴之功;黄芪兼补肝气,助肝之条达升发,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肝功能,促使免疫复合物的吸收和消除,加快病灶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炙鳖甲养阴软坚散结,提高血浆白蛋白,有利恢复肝功能代谢;地骷髅、牡蛎均有散结利水之效;商陆苦寒沉降,有“专于利水”之称;白茅根利尿而不伤阴;大腹皮具有宽中理气、善消腹水功能;佐以益母草活血利尿,以达到促进气血运行之效。

益气化淤排毒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黄芪15~30克,牵牛子15~30克,白术10~20克,丹参20克,半边莲20克,土鳖虫8克,赤小豆20~30克,茯苓15克,大腹皮15克,川牛膝15克,鸡内金15克。

“加减用药”湿热淤毒型者,去黄芪,加茵陈30克,栀子10克;肝脾血淤型者,加炮穿山甲6克,泽兰10克;脾肾阳虚型者,去半边莲、牵牛子,加肉桂5克(研末冲服),干姜10克;肝肾阴虚型者,去黄芪、白术,加山药、薏苡仁、白扁豆、南沙参、枸杞子、生地黄各15克,川楝子1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20天为1个疗程,最长不超过3个疗程。用药后,小便量增加不明显,每天少于1000毫升者,适当配合螺内酯;白蛋白低于27g/L者,酌情输注入血白蛋白。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68例,一级疗效32例,二级疗效18例,三级疗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2%。

“按语”益气化淤排毒汤以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以丹参、土鳖虫、鸡内金化淤通络;以半边莲、牵牛子、赤小豆解毒排毒;大腹皮行气利水;用川牛膝取其补肾化淤,引水下行。

健脾沮肾利尿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太子参30克,白茅根30克,车前子30克,大腹皮20克,白术15克,仙茅15克,生姜皮15克,附子10克,干姜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砂仁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并用甘遂研细末,每次6克敷于神阙穴,外贴麝香虎骨膏(代),并用热水袋外敷。速尿20~100克,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内静脉注射,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34例,临床治愈20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治疗最短24例。最长75例,平均35天。

“按语”方中太子参、砂仁、白术益气健脾利湿;仙茅、附子、桂枝、干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生姜皮、大腹皮辛温通阳利水;车前子、白茅根淡渗利湿;甘草调和诸药。外敷甘遂和加用呋塞米共达峻下逐水之功,使利尿而不伤正。全方熔健脾温肾利尿于一炉,温则湿化水行,阳盛则气行水消。

术瓜二草汤

“功用”健脾利水、活血化淤消肿。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苍术30克,木瓜30克,益母草30克,车前草40~60克。

“加减用药”气虚者,加人参(或党参)、白术等;血虚者,加熟地黄、阿胶、当归、白芍等;阳虚者,加九香虫、附子、菟丝子、淫羊藿等;阴虚者,加炙龟甲、炙鳖甲、墨旱莲、女贞子等;腹胀者,加大腹皮、槟榔、莱菔子等;湿重者,加薏苡仁、防己、牛膝等;血淤者,加泽兰、桃仁、红花等;出血者,加三七、仙鹤草、云南白药。

“用法”每天1剂,加水500毫升,煮沸至150毫升左右。每次服100~150毫升,每天2次。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疗效满意。

“按语”方中苍术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为主药,配车前草清热利湿消水为辅药,佐木瓜、益母草通经活络、化淤利水。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水、活血化淤消肿之功。虽用量偏大,但无副作用。

益气和血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黄芪30~50克,赤芍30~50克,白术10~30克,党参30克,益母草30克,猪苓30克,茯苓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柴胡15克,桃仁10克,郁金10克,牡丹皮12克,女贞子10~15克。

“加减用药”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炙龟甲、石斛、牡蛎;黄疸湿热较盛者,加茵陈、栀子、板蓝根、蒲公英、大黄;阳虚者,加淫羊藿、补骨脂、桂枝、干姜;谷丙转氨酶高者,加五味子粉,每次5克,每天3次冲服;纳呆、脘腹胀满、苔白厚腻者,加苍术、藿香、砂仁、鸡内金;胁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有出血倾向者,加墨旱莲、茜草、三七、水牛角。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大量腹水难以承受者,酌予西药利尿剂,或适当放腹水。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95例,治疗1个疗程后,显效30例,好转4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0.31%。

“按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培中,肝脾并补;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郁金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柴胡理气疏肝;猪苓、益母草利水消肿;女贞子滋补肝肾之阴。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白术、党参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赤芍、三棱、莪术、郁金改善肝脏血液循环,降低肝门静脉压力,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柴胡抗肝损害;桃仁改善肝功能。同用可达抗肝脏纤维化的作用。

芪术三甲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黄芪30克,煅牡蛎30克,丹参30克,麦芽30克,炒白术12克,炙鳖甲20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郁金15克。

“加减用药”有黄疸者,加茵陈30克,栀子12克;腹胀便溏者,加大腹皮、炒薏苡仁各30克,神曲15克;腹水明显者,加甘遂10克(中病即止),茯苓、鲜白茅根各3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20天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125例,临床治愈82例,好转3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1.1%。

“按语”方中黄芪据药理研究证明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又能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促进血糖和肝脏蛋白的更新;白术升高白蛋白、调节免疫、保护肝脏的作用亦为现代药理研究所证实;炙鳖甲能抑制纤维组织的增生,使肝脾不同程度的回缩变软,又能提高血浆白蛋白;茯苓能利尿,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牡蛎能软坚散结;炙龟甲能滋阴潜阳,补肾健牌;丹参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泽泻具有利尿、抗脂肪肝的作用;麦芽是治肝病的要药,可增进食欲,消除腹胀;郁金有行气化淤,清心解郁,利胆退黄的作用。诸药合用可起到疏肝解郁、活血化淤、淡渗利尿的作用。

散结利水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丹参30克,茯苓30克,三棱20克,莪术20克,泽泻20克,白芍20克,青皮20克,猪苓20克,桑白皮20克,大腹皮20克,白术20克,大黄15克,厚朴15克,陈皮15克。

“加减用药”肝胆湿热明显者,加茵陈、龙胆草、金钱草;阴虚内热明显者,加青蒿、地骨皮、芦根;血淤明显者,加柴胡、赤芍、红花;水气犯肺喘息明显者,加麻黄、葶苈子、防己;脾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党参。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2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58例,显效31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

软肝消臌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炙黄芪30克,醋鳖甲30克,炙穿山甲10克,丹参20克,猪苓20克,茯苓20克,桂枝15克。

“加减用药”湿热蕴结型:起病急,腹胀者,拒按,烦热口苦,便干,目黄,胸闷,纳呆,苔黄腻,脉弦数者,上方加茵陈、栀子、大黄(后下)、田基黄、金钱草各15克。肝郁气滞型:腹大胀满,胀而不坚,胁下痞胀或疼痛,纳呆,暖气太息,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上方加柴胡、青皮、川楝子、大腹皮各10克。脾肾阳虚型:起病较缓,病程长,腹大胀满,入暮尤甚,面色萎黄或白,神疲怯寒,小便短少,下肢浮肿,按之没指,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者,上方加肉桂、附子各10克,炒白术15克。肝肾阴虚型:腹大坚满,青筋显露,面色黧黑,唇红口燥,五心烦热,时有齿鼻衄血,小便短赤,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者,上方加生地黄、女贞子、麦冬各15克;齿衄明显加地榆炭、仙鹤草各20克;若神昏谵语,急用安宫牛黄丸(鼻饲)清心开窍;胸腹水明显者,加商陆(先煎半小时)15克,黑牵牛子、白牵牛子各5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3次服。2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停药。治疗期间均限制氯化钠摄入(每天2克左右)。同时配合西医常规疗法。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水42例,显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1%。其中湿热蕴结型疗效最好(15例中,显效9例,有效6例);其次为脾肾阳虚型(12例中,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又次为肝郁气滞型(8例中,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1例);肝肾阴虚型最差(7例中,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4例)。

“按语”方中炙黄芪、茯苓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以绝水源;醋鳖甲与炙穿山甲合用既补肝肾、滋肝阴,又通络利尿;丹参养血、祛淤、软肝;猪苓行水利尿;桂枝通脉利尿。诸药合用,共奏调补肝肾、培土利水、祛淤之功。

黄芪丹参枸杞子汤

“功用”益气扶正,利水化淤,软坚。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黄芪30克,丹参30克,枸杞子20克,茯苓20克,炙鳖甲20克,水蛭20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大黄10克,大黄10克,桃仁10克,三七粉(冲)5克,炮穿山甲15克,鸡内金15克。

“加减用药”偏于肝郁湿阻者,加木香、厚朴、制香附等;偏于脾虚湿困者,加大腹皮、砂仁、草豆蔻、泽泻等;偏于湿热蕴结者,加茵陈、黄芩、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偏于脾肾阳虚者,加玄参、生地黄、炙龟甲、青蒿等。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常规西药治疗。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水38例,治疗3个月后,显效(腹水完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白、球蛋白比例正常)20例,有效(腹腔积液明显消退,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好转,白、球蛋白比例正常或接近正常)15例,无效(腹水无消退或增加,症状及肝功能均无改善或恶化)3例。总有效率92.1%。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须同时配合常规西药治疗。

益气活血利水汤

“功用”益气健脾,活血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组成”黄芪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泽兰30克。当归15克,大腹皮15克,泽泻10克。

“加减用药”纳呆者,加山楂、鸡内金、神曲;肝区疼痛者,加柴胡、郁金、延胡索;有出血倾向者,加仙鹤草、白茅根、白及、三七;有黄疸者,加茵陈、栀子、白花蛇舌草、大黄;阴虚者,加生地黄、麦冬、炙龟甲、南沙参;阳虚者,加附子、干姜。大量腹水者,加西药利尿剂。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68例,1个疗程后,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一般情况良好,肝脾回缩触不到或稳定不变,肝功能恢复正常,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纠正,B超显示腹水消失)24例,好转(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叩痛及压痛,腹水减轻50%以上而未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标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而未完全正常)36例,无效(未达好转标准或恶化者)8例,总有效率88.2%。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可配合常规西药治疗。

“按语”益气活血利水汤中。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赤芍、丹参、泽兰、当归活血化淤;泽泻、大腹皮利水渗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

益气化淤消水汤

“功用”益气,化淤,消水。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黄芪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赤芍15克,车前子15克,薏苡仁15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柴胡10克,郁金12克,三七3克,枳壳6克。

“加减用药”气滞腹胀者,加大腹皮、木香、青皮;阳虚寒湿甚者,加附子、干姜、苍术、草豆蔻、厚朴;腹胀尿少体实者,加甘遂;湿热中阻者,加大黄、虎杖、白茅根;阴虚明显者,加白芍、阿胶、枸杞子、炙鳖甲、墨旱莲;淤血明显体实者,加桃仁、红花、莪术。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每次取汁150毫升,早晚空腹温服。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水32例,显效21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6%。住院时间最短22天,最长182天,平均65天。

“注意事项”严格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注意卧床休息。出现严重合并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感染者配合西药对症治疗。

“按语”方中以黄芪、党参益气扶正以补虚;白术、茯苓、薏苡仁、车前子健脾利湿以消水;柴胡、枳壳、郁金疏肝行气;赤芍、当归、三七活血化淤。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化淤、消水之功效,针对臌胀的病因、病机、病理,有补虚扶正而不留邪,化淤消水而不伤正的特点,达到“虚、淤、水”三者兼顾之目的,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芪枸三草汤

“功用”养血柔肝软坚,滋肾益气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黄芪30克,枸杞子18克,车前草18克,马鞭草10克,青蒿6克,灯心草8克,海金沙4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10例,平均30天腹水消退。B超提示腹水消失,肝功能检测正常,基本恢复轻的劳动。

“注意事项”服药不能中断,忌郁怒、劳累及饮酒。

“按语”黄芪味甘微温,补气升阳、利水退肿;枸杞子甘平,滋养肝肾。现代实验证明,芪枸联用,祛邪而不伤正。马鞭草苦酸、微寒,有活血、软坚、散积之功效,与车前草、灯心草同用,能增强清热、利湿、利水之功。青蒿苦、辛寒,能泄肝肿之郁热,且有利湿退黄之功。海金沙能引诸药到达病所。全方合用,共奏养血柔肝软坚、滋肾益气利水之功。

滋阴益气渗湿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炙龟甲(先煎)20克,炙鳖甲(先煎)20克,女贞子15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郁金12克,泽兰12克,泽泻10克,大腹皮10克,猪苓10克,大黄6克。

“加减用药”黄疸者,加茵陈、栀子;胸腔积液者,加葶苈子、桑白皮;牙龈出血者,加白茅根、藕节;舌光苔少者,加生地黄、地骨皮。

“用法”每天1剂,水煎至200毫升,分2次温服。3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水22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6%。

“按语”方中炙龟甲、炙鳖甲、女贞子滋阴清热,软坚散结,是治疗肝硬化腹水之主药。黄芪补气兼能利水。白术补气健脾利湿,郁金疏肝理气兼以活血化淤,泽兰可行水利湿,又可通调肝脾血脉;泽泻、猪苓、大腹皮、车前子为渗湿利水之常用药,利水作用平缓而持久。大黄量小,取其通腑泻下之功,使水湿随肠道而出,又具活血之用,以调肝脾血脉。诸药合用,在滋阴益气扶正的同时,祛除水湿、气结、血淤。

消臌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丹参30克,黄芪30克,制黄精30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炙鳖甲15克,白术15克,大腹皮15克,车前子15克,桃仁9克,柴胡9克,郁金9克。

“加减用药”肝郁脾虚型者,选加枳壳、陈皮各9克,山药30克;湿热蕴结型者,选加栀子、黄芩、大黄各9克,茵陈、金钱草各30克;肝肾阴虚型者,选加生地黄30克,玄参、枸杞子各15克;脾肾阳虚者,选加附子、淫羊藿、补骨脂各15克,干姜3克;血淤明显者,加水蛭、大黄各9克,土鳖虫、赤芍各15克;纳呆者,加焦山楂、鸡内金各9克,谷芽、麦芽各15克;鼻衄者,加白茅根30克,仙鹤草15克,蒲黄9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90例,显效31例,好转4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7.78%。其中对肝郁脾虚型、湿热壅阻型疗效较好,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较差。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有必要时可适当加西药利尿剂、复方氨基酸或人血白蛋白。

“按语”消臌汤以丹参、桃仁、柴胡、郁金活血化淤,疏肝理气为主药;辅以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炙鳖甲、制黄精滋阴补肾治其本;大腹皮、猪苓、车前子利水消胀治其标。全方共奏疏肝健脾滋阴、活血祛淤消水之功。

扶正消臌汤

“功用”益气疏肝,活血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黄芪30~60克,白术30~60克,丹参30克,防己30克,茯苓3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三七3克,白芍15克,大腹皮15克。甘草6克。

“加减用药”湿热重者,去黄芪,加茵陈、黄芩;腹胀甚且以气为主者,加莱服子、木香、沉香;肝肾阴虚明显者,黄芪减量,加生地黄、女贞子;阳虚者,加附子、肉桂;肝区胀痛甚者,加独活、徐长卿;出现脑病者,加石菖蒲、郁金。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98例,显效(B超提示腹腔积液消退,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及血浆蛋白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55例,有效(B超提示大部分腹水消退,主要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或改善,血浆蛋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访半年内未复发)29例,无效(腹水、症状、肝功能及血浆蛋白无明显变化或死亡)14例。总有效率为85.3%。一般而言,血吸虫性肝硬化疗效较好,肝炎后肝硬化稍好;病程短者疗效好于病程长者;服药时间愈长,疗效愈好。

“注意事项”消化道出血者,加服云南白药;有感染者,加用相应抗生素;一般治疗为休息,低盐饮食,服用护肝药,间断使用氢氯噻嗪、螺内酯等利尿药,必要时加呋塞米、多巴胺,根据病情可选用白蛋白、新鲜血、氨基酸类支持疗法。腹水消退后,较长时间服用大黄虫丸合乌鸡白凤丸疗效好。

“按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补其本,量要重,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能量代谢,促进肝细胞再生;三七、丹参、当归、白芍、柴胡、桃仁活血化淤,疏肝理气,改善肝细胞微循环,防止肝细胞纤维增生,促进已形成的纤维降解,保护肝细胞;血淤可由肝郁所致,也是郁结的转归,所以治淤又要兼顾疏肝理气;茯苓、大腹皮、防己利水除胀治其标。全方益气、疏肝、活血、利水,虚实并重,扶正祛邪,再配合随症状加减和西药辅助治疗。

三络青皮汤

“功用”疏肝理气,化淤通络,健脾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瓜蒌50克,丝瓜络15~30克,橘络6克,土鳖虫6克,酒丹参15克,酒赤芍15克,炒白术15克,青皮10克,鸡内金10克,郁金12克,车前子20克。

“加减用药”湿热壅结者,加茵陈、败酱草、栀子;血淤者,加桃仁、鸡血藤、炮穿山甲;脾肾阳虚者,加附子、黄芪、太子参;肝肾阴虚者,去白术,加南沙参、麦冬、阿胶等;伴神昏属热闭者,给口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属凉闭者,加用苏合香丸,以化浊开窍。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煎取液150~200毫升,分2~4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以2个疗程为宜。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56例,经9~68天治疗,治愈(腹水消失,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肝功能复查明显好转或正常)34例,好转(腹腔积液基本消失或明显减少,临床主要症状减轻,肝功能复查有改善)16例,未愈(腹腔积液减少不明显,临床主要症状无变化或稍有减轻,肝功能复查无改善或恶化)6例。总有效率为89.29%。

“注意事项”根据病情的需要可选用一般利尿剂(氢氯噻嗪、螺内酯),服用保肝药及适当补充白蛋白。要求卧床休息,低盐饮食,根据腹水量适当放腹水,针对诱因和并发症积极进行治疗。

“按语”方中瓜蒌、丝瓜络、青皮利气宽胸,疏肝通络散结,主治由肝气郁结所致胁肋胀痛。酒丹参、酒赤芍、土鳖虫、郁金均归肝经,有祛淤之功。现代医学研究此4药可用于淤血所致的胁下癖块、胀满疼痛,有缩小和软化肝脾的作用,并能改善肝功能。郁金尚有利胆退黄之功。炒白术与鸡内金合用,可补脾健胃,用治饮食不消、食欲不振、脘腹虚胀、倦怠乏力等症状,与车前子合用能利小便而止泄泻,用于湿盛泄泻、小便不利之症最佳。全方针对病机,消中有补,补中有消,对气滞水停、寒湿困脾、淤结水停证效果最佳,与西药合用,相辅相成,扬长避短,标本兼治,为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的有效方剂。

扶元复肝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黄芪30克,何首乌30克,山药30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白术20克,丹参15克,猪苓15克,当归12克。

“加减用药”兼湿热蕴结者,减黄芪、白术、何首乌、山药用量,加金钱草、虎杖;兼脾肾阳虚者,加大腹皮、菟丝子;兼阴虚血热者,减黄芪、白术用量,重用何首乌、山药,加赤芍、三七;兼气血不足者,重用黄芪、当归;肝脾淤血者,加泽兰、益母草;有精神症状者,加石菖蒲、百合。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同时服鳖甲散(醋制鳖甲4份与茜草1份,共研末过箩而成)6克,用上述药汤冲服,每天2次。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35例,总有效率83%。

“按语”扶元复肝汤方中的黄芪、何首乌、白术、山药、当归、丹参、猪苓还可减轻肝细胞坏死、变性,抑制纤维组织增生;丹参、当归、白茅根能改善肝内微循环和增加肝血流量,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消除免疫复合物,加速病灶的吸收和修复,抑制7—球蛋白形成;鳖甲、茜草可抑制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害。

圣术煎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白术60克,干姜6克,肉桂6克,陈皮10克。

“加减用药”气滞湿阻者,加枳实、厚朴各10克;湿热蕴结者,去肉桂,加茵陈30克,黄芩10克;脾肾阳虚者,加茯苓30克,附子10克;腹水甚者,需重用白术90~120克,泽泻60克,且每天服2剂,取“急则治其标”之意。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96例,治愈61例,好转3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9%。

“按语”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推崇用圣术煎来治疗脾虚型腹胀,并认为白术在方中起着主要作用,他说:“白术补脾,脾得补则善运,善运则食消而胀去。欲其运多于补则生用,欲其补多于运则炒熟用。”《别录》则指出重用白术可“利腰脐间血”。从临床实践来看,重用白术确能软坚散结消淤积,从而使水化气生胀满除,淤去血运。

腹水散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黄芪、丹参、赤芍、三棱、炙鳖甲、炮穿山甲、鸡内金、三七、五味子、生地黄、麦冬、太子参、葶苈子、车前子、防己、泽泻、木瓜、枸杞子、白花蛇舌草、茵陈、连翘、枳实(原方无剂量)。

“用法”上药研末,过60目筛。每次30~40毫克,每天2次,水煎沸7~10分钟过滤服。2个月为1个疗程。均配合保肝、支持、利尿、对症治疗。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水37例,显效22例,好转11例,无效4例。

“按语”黄芪、太子参、炮穿山甲、丹参等益气健脾,行气活血,防“血不利为水”之弊;三棱、炙鳖甲、鸡内金等软坚散结,活络化淤;枸杞子、生地黄、麦冬补益肝肾,养阴柔肝,利水不伤阴,攻邪不伤正;葶苈子、车前子、防己、泽泻通达三焦,疏通气机,淡渗利水;白花蛇舌草、连翘、茵陈、五味子解毒退黄,护肝降酶。诸药合用,攻补兼施,邪正兼顾,标本同治,致补涩不留寇,邪去不伤正。

猪腰敷脐散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鲜猪腰子1/2个,山柰粉、紫草茸、海蛤壳粉适量。

“用法”将猪腰子绞碎(最好用绞肉机)与中药混合为糊状,敷于脐部,外盖纱布固定,1小时后取下。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16例,11例治疗2次后腹水、水肿消失或减轻,尿量较多,腹围缩小,属有效。4例合并尿毒症及1例合并肾萎缩者无效。

“按语”猪腰敷脐散治疗肝硬化腹水,一般用1~2天(可上下午各1次),水肿即消退,方法简单,无副作用。方药中紫草茸辛淡性平,入肝脾二经,功能利尿消肿,泻下消滞;海蛤壳粉咸苦微寒,入肝、肺、肾经,功能利膀胱、大小肠,除水满急痛;山柰辛温,功能祛淤消肿。配以猪腰子,以形补形,肾作为水之下源,化气利水,则水道通调,腹水及水肿消退。脐部与十二经络、奇经八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敷药脐部,正是通过经脉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无效病例皆为尿毒症(肝昏迷),表现肾功能衰竭和肠麻痹,因此对晚期肝昏迷病人疗效差。

消胀万应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大腹皮30克,白术30克,莱菔子20克,神曲20克,香橼20克,厚朴15克,鸡内金15克,砂仁10克,干蝼蛄10个(焙,研末,分2次冲服),益母草80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煎取液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15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不停药。2个疗程治疗无好转视为无效。治疗期间除开始1周配合小剂量氢氯噻嗪加氨苯蝶啶外,不用强力利尿剂。可在上方基础上随证加减。

“疗效”此方治疗肝硬化腹腔积液38例,临床治愈4例,明显好转16例,好转12例,无效6例。

“按语”消胀万应汤在调理肝脾基础上重在行气导滞,散结利水。用益母草,意为活血化淤,达到气、水、血兼治的目的。加用白术,取其益气健脾,通利水道;香橼、厚朴、砂仁行气导滞;大腹皮、蝼蛄散结利水;鸡内金、神曲、莱菔子消积运脾。诸药合用,共奏气、水、血分消之效,祛邪而不伤正,故可连续服用。

黄芪泽泻汤

“主治”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黄芪30~60克,泽泻20克,猪苓20克,防己20克,茯苓30克,白术30克,山药30克,薏苡仁30克,苍术15克,鸡内金15克,神曲15克,泽兰12克。

“加减用药”有明显黄疸者,去黄芪加茵陈30克;合并细菌性腹膜炎(或腹水常规中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者,加败酱草30克,蒲公英20克。

“用法”每天1剂,加水800毫升,煎取250毫升,分2次餐前温服。连用15天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西医对症治疗。

“疗效”此方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腔积液16例,总有效率为81.3%。

“按语”方中白术、苍术、山药、神曲、鸡内金健脾和胃,增强食欲,使摄入营养增加,提高血浆白蛋白;黄芪、防己升阳利水,合用猪苓、茯苓、薏苡仁、泽泻使利水渗湿作用增强;泽兰通肝脾之血脉,活血不伤正,养血而不滋腻。再配合西医对症治疗,加速腹水的吸收和消散,明显缩短疗程。

益气化淤汤

“主治”慢性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白术30克,黄芪30克,太子参30克,茯苓30克,车前子30克,炙鳖甲3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桃仁9克。

“加减用药”阴虚者,加枸杞子、麦冬、南沙参、北沙参;湿盛者,加苍术、薏苡仁、厚朴;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木香。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4周为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慢性肝硬化腹腔积液54例,显效44例,有效8例,无效2例。

“按语”重用白术、黄芪、太子参益气健脾,白术苦温而不燥,为补脾要药;炙鳖甲、丹参、赤芍、郁金、桃仁活血化淤,养阴散结;茯苓、泽泻、车前子、青皮、陈皮、枳实健脾利水。诸药合用,可起益气化淤利水之功用。

猪苓汤

“主治”晚期肝硬化腹腔积液。

“组成”猪苓20克,阿胶(烊兑)20克,茯苓25克,泽泻15克,车前子(包煎)15克。

“加减用药”气虚者,加白参(另煎)50克,黄芪30克,白术12克,大枣10枚;血虚者,加白芍、当归各15克;阴虚者,加炙龟甲、炙鳖甲各15克,枸杞子20克;阳虚者,加肉桂(后下)6克,干姜12克;血淤者,加丹参30克,郁金15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4次温服。

“疗效”此方治疗晚期肝硬化腹水32例,痊愈24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

“按语”猪苓、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水而不伤正气;丹参、郁金入肝经,活血化淤而生新;阿胶入肝、脾、肾,育阴补血而致生化无穷。因滑石属寒凉之品易伤胃,凡脾虚气弱者必去之。诸药配合,能使正气振,水邪除。

同类推荐
  • 食聊:餐桌上的营养经

    食聊:餐桌上的营养经

    每当感到生活压力太大的时候,不妨回到温暖的家中,与家人一起吃一顿饭。足不出户,你却能踏上一段最能放松身心的旅程。有人说家常便饭很简单:因为是家人,所以粗茶淡饭都能吃出温暖和香甜。但正因如此,家常便饭又很难:我们渴望它最美味,更渴望它最营养、最健康。因为它献给我们笑容灿烂的孩子。献给我们忙碌了一天的爱人,献给为我们操劳了半辈子的父母。《食聊:餐桌上的营养经》兼顾了中华传统饮食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知识。又结合国人的日常饮食习惯,为现代都市人解答了家庭生活中这个最简单也是最深奥的问题——吃什么?为什么吃?怎么吃?它能帮你成为自己的家庭营养师,帮你在这生活的最点滴中,照顾好你最在乎的人。
  • 皮肤病知识问答

    皮肤病知识问答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皮肤病的基本知识、以及皮肤病的症状、皮肤病的诊断、皮肤病的防治、皮肤病的治疗等内容。
  •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

    本书介绍了营养的基本知识,运用现代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来研究食品营养价值、食品卫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加工过程中各种营养素生化变化情况。
  • 人体记忆地图

    人体记忆地图

    本书从易观察、易辨别的角度出发,从身体上的毛发、眼睛、耳朵、鼻子、口腔、面色等方面来描述人体常见疾病症状,并分析其中的病因,并列出一些治疗或预防疾病的建议。
  • 自我保健小百科

    自我保健小百科

    本书共分为九个部分,介绍了人体与营养、环境与健康、饮食与健康、护理知识、急救知识、自然疗法、用药知识、性知识与节育生育及常见病治疗。
热门推荐
  • 你的左耳

    你的左耳

    “你很讨厌我吗?”“嗯,很讨厌”,她哭了,他看了她几眼,接着说“我讨厌你假装坚强的样子,讨厌你不懂得保护自己,讨厌你老是给自己受伤,讨厌你哭的样子,因为好丑哦”!她抬起头,眼睛里还存着泪,却笑了,他也跟着笑了!
  • 网游之一剑惊天

    网游之一剑惊天

    这不是一个游戏,这更像是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这里,人们不再被法律所约束,人们不再拘泥于陈规,现实里弱小的人也机会能把别人狠狠的踩在脚底下,在这里,没有最强,只有更强!随着谜底的缓缓揭开,赵吉猛然间发现,自己居然成了一颗棋子,一颗在系统刻意安排之下不断成长,并且缓缓推动系统进程的棋子……谁说一颗棋子不能翻盘?老子偏不信这个邪!赵吉的心中萌生出了一个疯狂的念头,他要翻盘!他要证明给所有人看,一颗小小的棋子也能改变一切!。。。。
  • 忘却泽抚怜君心

    忘却泽抚怜君心

    林墨轩嘴里叼着根随手拔的茅草,看着楼下唱着歌的戏子时不时的鼓掌叫好。“林兄,天已晚了,我们该回去了吧。”徐玉晏将杯中酒水饮尽,看着一脸玩味的林墨轩。林墨轩听罢,抬眼看了看对面一脸严肃的徐玉晏。“行吧,回去咯。”他拿起剑转身从楼上跳下,一时间,惊呼声四起。徐玉晏则是扶额叫道“你到是等等我啊。”
  • 血族降临

    血族降临

    相传很久以前光明教会与邪恶的血族会战,最终击败了血族,经过战斗,一些血族身负重伤并选择沉眠。
  • 公子在呢

    公子在呢

    江湖路虽远,有你而伴。人生路无常,与你共修。书可能会写的很慢,希望谅解。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雷神桥疑案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雷神桥疑案

    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是侦探小说的顶级经典名著,是侦探小说中一座不可逾越的文学丰碑。神秘、刺激、曲折、惊恐的故事情节,神奇、智慧、缜密、正义的“神探”形象,使许多读者从喜欢福尔摩斯开始到喜欢侦探小说,使许多作者从喜欢福尔摩斯到走上了侦探小说的创作之路。以至于文学中的名侦探福尔摩斯,与动漫中的米老鼠和宗教故事中的圣诞老人一起,成了世界知名的“三大名人”。这就是文学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学经典的力量。
  • 护短强盗:夫人请恕罪

    护短强盗:夫人请恕罪

    她是贪官污吏闻风丧胆的霸气强盗,他是年轻有为武功卓绝的提督大人,她看似爱财敛财,实则另有名目;他看似衷心为主,实则挖尽墙角;当世事变幻,风云突变,她亲自披甲上阵,在那百万大军中斩杀负国之人;他夺回皇位,倾尽天下只为她撑起坚强的后盾。
  • 全本免费:花园街2号

    全本免费:花园街2号

    高二女生小薪,一向爱穿哥的旧衣服,爱戴棒球帽,总是被陌生人错认为男生,最晕的是有一次竟然在公交车上被公然问到她的“胸肌”是怎么练成的。小薪握紧拳头重重赏了那个提问的小眼睛男生一拳,然后拔腿跑路,可是冤家路窄,那男生竟然是她班里新转学的同学,这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啊!吃了小薪一拳的男生叫穆天钟,早在一中就已经是鼎鼎有名恶少了,这次转学过来身边带了几个兄弟,俨然大哥风范的。如此窝囊的一拳,他怎么可能就此罢休?于是小薪痛不欲生的生活开始了!
  • 农民人身赔偿法律案例精讲

    农民人身赔偿法律案例精讲

    《农民人身赔偿法律案例精讲》以侵犯人身权案例为主,选取了三十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侵权案例,包括法院审判案例和司法行政人民调解工作中遇到的典型调解案例。本书采用以案说法的方式,向读者尤其是农民朋友介绍了有关处理人身权侵权纠纷的法律知识。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姓名权、荣誉权、名誉权等内容,但由于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纠纷都是人身权中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侵权纠纷,恰恰这也是人身权中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的权利内容,因此本书着重讲解的是人身权保护中的生命健康权保护问题,并重点介绍了侵权责任的追究和责任承担问题,希望对读者尤其是广大农民朋友正确处理人身权侵权纠纷,维护自己合法权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