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13400000003

第3章 节庆习俗的形成(2)

(六)传承性

传统节庆都无一例外地起源于古代社会,其中蕴涵包容了大量美好神奇的传说。这些传说之中,仅以赞美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的传说为例,可知其或是伸张正义、扬善除恶;或是追求爱情、赞美揭丑;或是追求吉祥、祭神斗邪,无不表现出深沉真挚的民族情感。而在几千年漫长的传统节庆文化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相对持久而稳定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作为我们民族共有的精神则富,早已积淀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涵,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和精神世界,并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与此同时,表达民族情感、抒发节日情怀、追寻节庆精神的各种娱乐方式、文学艺术和饮食习惯、礼仪规则等节庆手段,也都因其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而世代传承,成为节庆文化的象征物、标志物。如年节的鞭炮、饺子、对联、年画,元宵节的汤圆、龙灯,端午节的龙舟、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等,这些传统节庆文化的物质外壳,都是经千载而不辍,历久远而弥新。

(七)变异性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社会息息相关的节庆文化也必然地发生因时而动、因需而动的变化发展。从传统节庆文化的精神层面上看,受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制约,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它也在不间断地冲击、影响下呈现出变化趋势。如传统节庆文化中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观念,在方今之世的传统节庆文化中虽仍有所残余,但已基本消失殆尽了;再如传统节庆文化中祭祖、上坟等宗教迷信内涵,也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报本返始”的人文理性所取代。至于传统节庆文化中的物质层面,其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形成的变异,就更加直接和明显。如节日的食品,虽古之风韵犹存,但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从制作材料上,都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另外,节庆的娱乐方式,也与时代同步,不断发生变化。如年节的“守岁”,本以吃喝游玩嬉戏消磨时光,当今则已变化为以收看电视直播“春节联欢晚会”为主要活动方式;而适应当今环保和安全需要,年节的鞭炮燃放形成也已发生变化,被规定为定点、定时、定范围燃放,等等。

(八)实用性

传统节庆文化可以寄托乃至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如年节的门神、对联、年画、鞭炮等,都围绕着团圆美满、幸福吉祥的喜庆主题而展开;元宵汤圆、中秋月饼,也象征着团圆如意;清明踏青、端午插艾,则隐喻了人们对平安健康的追求和向往,等等。

从节庆民俗活动的信仰崇拜中,人们可以求得一种心理平衡。譬如年节乞求神灵庇佑及祭拜神先等活动,看似无益,但它的确具有无形而有力的精神安慰和心理净化作用。

就是节庆民俗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益智娱情的直接功效。如清明踏青、重阳登高,在春光明媚的秋高气爽的直实自然环境中,其强身健体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而张贴对联、猜灯谜、放风筝、赛龙舟等活动,也确实又有启发人的心智以及创造欢庆气氛的积极作用。

另外,节庆民俗还有促进经济和生产繁荣的意义。传统节庆活动中,有许多是围绕着节气而展开的。这些民俗活动,有的是提示人们一年的气候变化,有的是提醒人们积储体能以备春种或秋收;人数民族节庆民俗中,赛马、射箭、叼羊以及汉族七夕节中的妇女“赛巧会”等内容,除有强身健体之目的外,显然也有切磋生产技艺、提高工作能力等方面的意义。

三、节庆习俗的社会功能

节日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有:

(一)历史纪念作用。节日常常用于纪念有意义的历史人物或事件。通过节日活动,或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崇拜、景仰、效法之意,或对历史事件进行追忆和纪念。

(二)调剂生活作用。节日活动可以调剂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人们总是在节日里拿出最好的物质产品、特别是食品,以及最好的精神产品,如精彩的文化节目,来供人们享用、娱乐,使长年辛苦劳作的人们得以休息和改善生活,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社会教育作用。节日是进行社会教育的有利时机。节日社会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生产生活经济教育等。如教师节进行尊师重教教育;端午节进行爱国主义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老人节进行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教育;儿童节进行儿童体力、智力训练;在节日交际活动里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节日游戏中第二章年节的礼俗一、春节(一)春节的来历农历正月初一,历史上有元日、元旦、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辛亥革命后,把公历一月一日称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执行。公元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一次会议上,才正式决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命名为春节。俗称“过年”、“过大年”。年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所有节日中最隆重,最神圣的节日。

《尔雅》对何时称年曰:“尧舜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说文解字》说年是“谷熟也”。“年”在古时的含义是果实丰收。禾谷果实一年一熟,于是,表示丰收的“年”字便与时间有了某种联系,逐渐演变发展,人们就把“年”作为时间单位。在古时,人们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欢庆丰收的活动,要祭天地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消灾免祸。

到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一年为十二个月,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年),这样农历年做为习俗被固定下来,沿袭至今。

全国过年活动十分隆重,俗话说:“五日年下,三日戏。”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年是指从初一到初五。但民间拉得时间很长,从传统心理上总是把年差别的“腊八节”看作是过年开始。民间普遍称腊八为小年。过了小年就开始为家人孩子做新衣备年货了。所以,过年也可以从腊八算起。山西民谚云:“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先生放了学,学生出了监。”“出监”原为犯人被释放,这里指学生放寒假。放假对学生来说就是享受自由,这时,那种等待过年的急切心情和欢快情绪,比过年还要浓郁。大人们便开始繁忙地准备式作。所以,许多地方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算起。

为了对过年习俗有个完整的了解,我们从腊八节开始叙述。

(二)春节的习俗

1.迎春节

(1)喝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节。周代把夏历十二月作为猎禽兽以祭祖先的时节,故叫“腊”。秦代开始把夏历十二月叫“腊月”。可知腊是古代年终时的一种祭祀活动,但腊月并不固定,到南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才固定到腊月初八这天。古代腊祭仪式结束后,要用新的黍糜做粥聚餐。应是腊八喝粥的起源。

腊八成为民间节日,还出自佛教传说,相传腊月初八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据说释氏为了寻求人生之道,曾走遍名山大川,历尽艰险,一日来到尼连禅河,昏倒在地,一位牧女见到,给他乳糜充饥,体力恢复后,在树下静坐沉思,得道成佛,是日乃十二月八日。为纪念此事,佛僧每逢此日便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名“腊八粥”。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八日,寺院之腊。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以供佛。自宋以后,腊八粥可用十多种米果糖煮而成,营养价值很高,颇受群众欢迎。此俗流传至今,成为腊八节的特有食物。

到了清代,喝腊八粥之风已普及全国各地,北方尤甚,其花样之多,排场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当时的皇宫几乎已视之为“圣物”现在北京城内著名的大寺院雍和宫里摆着的大铜锅,就是一个“铁证”。

这口大铜锅,重七八千手斤,大得吓人;口径直达两米,宽得惊人,深度为一米五,深得怕人。令人看了,无不咋舌。这恐怕是世界上仅存的最大铜锅了。这口大铜锅,就是清代皇帝为了熬腊八粥而令人专造的。这口铜锅是有来头的。原来雍和宫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四个儿子胤祯的府邸,称为雍王府。胤祯用阴谋夺取帝位入主皇宫以后,就将雍王府改成了行宫,故称“雍宫”。胤祯定年号为“雍正”。

雍正皇帝命人铸造了这口大铜锅,从他继位的第三年也就是1725年起,每逢腊八,就以敬佛为名,用这口大锅熬煮腊八粥,并请喇嘛诵经,然后供佛并将粥分别赏赐各王公大臣食用。此后,几乎形成了一种大典的仪式,十分隆重。每年一进腊月,清廷的内务府就要准备好各种熬粥的原料,其中仅杂粮一项,就有小米、黄米、江米、高粱米、薏米、菱角米、莲米等;干果一项中,就有红枣、栗子、核桃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榛子仁、桂圆、葡萄干、青红丝及果脯等。据史料记载,每锅粥要下小米十二石,杂粮、干果各百斤,其他原料配比也有定数,而且要根据火候需要按顺序下锅,十分讲究。所以,熬出的腊八粥不仅非常好吃,而且色泽鲜美。

这种粥在熬制时,还有一套礼法:腊月初七日一大早,有专门的监灶官下令点火,一直熬到腊月初八凌晨,共熬六锅;到了佛祖成道的时刻,皇帝还要派钦差大臣,率领执事人等,庄严肃穆地奉行“佛前供粥典礼”;典礼时殿内钟声齐鸣,香烟袅袅,喇嘛们各就各位,齐诵经文,景况十分壮观。届时,第一锅粥得作为佛前供品;第二锅粥由内各府派专门人员,送到皇宫内院,献给皇帝和后妃,这锅粥比献给佛的要讲究的多,粥上面除码上各色精美的果料之外,还得用枣泥等堆塑出寿星老人、八仙之类,象征福、禄、寿、禧等各种图案;第三锅粥由朝廷指源专门人员,赏赐给各王公大臣;其余三锅粥,也由专门官员负责,分赐给寺众人等,作为节日珍品享用。当时凡得粥者,大都引以为荣耀之事,有很多人还分出一些馈赠亲友。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老百姓过去很穷,到年关什么也没有了,腊月初八把全部杂粮及可食东西收集起来,共八样,然后熬成稀粥,一直吃到过年。

腊八粥以米豆为大宗,各地大同小异,同时佐以核桃、山芋、松子、红枣、果脯等,熬成稠粥,色泽斑斓,软绵香甜可口。初八早上全家共享,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2)祭灶禅

俗话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腊月二十三日是祭祀灶君的节日,民间称“小年”、“过小年”,也叫送灶节。它是除夕一春节等一系列大节的前奏。小年夜时,过节的气氛已很浓厚。如今虽然很少送灶神的活动,但小年夜的节日观念犹存。

送灶节,源于祭祀灶神之俗。而祭灶之俗,又源于远古对火的崇拜,对火神的祭祀。古人赖火取暖、照明、煮食,故十分崇拜火,产生了原始祭祀活动,视火为神。

古往今来,人们对灶神的称谓是很多的。什么灶君、灶王、灶王爷,甚至火神,都指的是他。他的身世不光变化很大,就连他的性别,都说法不一。一种意见认为是古代帝王或其后裔。《淮南子·汜论训》载:“炎帝作火而为灶。”《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佚文云:“黄帝作灶,死为灶神。”《礼记·礼器》中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另一种意见认为灶神是位美女。《庄子·达生》记载人间鬼物,其中“灶有髻”乃是。把《经典释文》引司马彪云:“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其后,汉唐均有类似记载与传说。

我国祭灶之俗由来已久,先秦时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井、户、灶、中雷五种,中雷为土神。另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行、井、户、灶、中雷)。《准南子》逸篇《万毕术》记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民间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管灶的神,察看人们是否爱惜粮食,有无抛撒浪费,腊月二十三日要上天述职,根据善恶奏明大帝以定其罪。因而老百姓总是在其上天述职时摆供祭祀。

祭灶日期,古代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二十月,后来逐渐演化,到清中期固定为一年上天一次,时间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七天后即除夕回来。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的墙上,两行对联:“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古代有女不祀灶之说,后来演变为专由家庭主妇祭灶。民间主妇为了灶爷爷上天言好事,供品中主要是粮瓜和灶糖。民间传说灶君有夫妻两人,贪吃。糖瓜、灶糖专为他们供奉,吃了把嘴粘住,到天上不能胡说,免生是非。晋西北流传这样一首民歌:

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你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饭,

玉皇面前免开言。

回到咱家过大年,

有米有面有衣穿。

祭灶时,一般讲究吃饺子,俗谓“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吃糕和荞面,晋东南流行吃炒玉米,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牙糖粘起来,冻成块状,吃来酥脆香甜,尤为孩子们所喜爱。

民间绝大部分地区都是腊月二十三祭灶,只有山西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二十四日。

同类推荐
  • 世界文明史讲稿

    世界文明史讲稿

    本书以编、讲和目的形式展开,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韵律和节奏。书中的“编”从纵向的角度展示了文明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进程;“讲”和“目”则从横向的角度提炼出最能代表时代特征的文明要素,勾勒出人类文明机体的立体形象。
  • 手相与面相

    手相与面相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手相与面相》对人的手相与面相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各种新的内容对人的手相和面相进行详尽细致的归类,并加以逐条分析归纳,书中还特别提到国外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而得出的关于人的手相和面相的一般规律,总结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可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与参考,不再是以往的那些把人的手相和面相与人的命运定数、凶吉绝对联系起来的迷信说法。
  •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姓名学(历代经典文丛)

    姓名学(历代经典文丛)

    中国人的名字,不仅是用来区别彼此的符号,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无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名字,还是名号、小名、浑号、笔名、艺名等等,无不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要想取个好名字,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
  •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中的精彩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中的精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热门推荐
  • 网游之永恒巅峰

    网游之永恒巅峰

    天降陨石灾难,引起世界异变,各国研究发现一片神秘世界,神秘游戏永恒就此问世。一个普通大学生获得神秘陨石碎片,在游戏中发展变强,在未来世界变异中,张凡顽强生存,最后一点点变强走上巅峰。最后张凡偶然间从碎片中得到一个秘密,所有亡者的灵魂都被其收集。
  • 皆知

    皆知

    他活泼、开朗且有幽默感,是知名娱乐节目主持人。名声在外,光鲜的外表下,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他沉默、寡言,被公认为是本世纪最神秘的灵魂歌者。他用歌声将无数对生活充满绝望的人重新振作,却没人知道他姓氏名谁,没人目睹他的真面目。如此被人熟知的两个人,却无人知道:他与他其实就是同一个人。而他将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演绎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身份呢?他原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他就是--秦天音。。。
  • 当你打赏我可以成神时

    当你打赏我可以成神时

    诸位衣食父母、看官过客,路过的点个收藏,投个推荐,弄个投资,来个打赏,您就可以成神了!
  • 断线风筝

    断线风筝

    梅机关、特高课、兰机关,还有传说中的日本帝国内行厂,至今依旧披上神秘面纱的黑太阳帝国王牌中的王牌100部队。更有那看似飘渺却如影随行般的多面间谍“蓝蝴蝶”!国共特工和国际特工联手合作,设局、破局,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较量!誓死要把侵略者驱逐!故都一处废墟故址被日军挖出的惊世宝藏,居然和唐三藏有关?一时间引来黑道宵小垂涎,黑道宵小卖国求荣与日伪特务勾结意图将宝藏偷运扶桑,国共特工联手出击!传统武林世家唐门三少爷的秘方失窃,这里面又蕴藏着什么阴谋?黑太阳帝国的野心和纳粹的一所神秘超自然实验室联系起来了,针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又一项疯狂行动正准备开展,令人匪夷所思的“D”计划,完全颠覆了当时人类的思维。这是历史之谜,至今未能完全解密。
  • 情圣琴圣

    情圣琴圣

    琴州大陆琴圣城,琴州九国琴圣现!二十七城琴圣城,芜荒圣祖芜荒名!芜家天才芜琴生,少年逆天统九国!九大名曲共生之,琴魂魔笛再现之!少年的逆天之路!天才的修行之路!芜琴的成名之路!
  • 宋宫十八朝演义

    宋宫十八朝演义

    此书记述了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北周天下,至宋钦宗赵桓“北狩”间168年的北宋历史;从宋高宗赵构南迁至幼帝赴水而死的152年的南宋历史,共记录了三个多世纪中18位宋代皇帝的宫廷生活内幕,其中“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斧声烛影”及“莫须有”三字狱等重要事件都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是一部史实性较强的、寓教于乐的历史演义。
  • 书生成圣

    书生成圣

    书生意气,侠骨柔情,这里是读书人的世界,也是读书人的江湖。(群号:816322456)
  • 替身公主之我是一朵白莲花

    替身公主之我是一朵白莲花

    《C市荣耀》是一本火爆的男频文,苏月白穿越进男频文里当了炮灰得不能再炮灰的连名字都没有的角色,可事实上她却不知道自己早就无法摆脱这个宿命......从前有五个骑士爱慕一个高塔公主,五张请柬放在公主桌上,她到底如何选择...挽着头发的女生捧着一本书细语,闻着厨房飘出的香气合上书页结束了这个故事。“狗东西,看那种书不伤脑子?”另外一个女生的声音娇俏又些许尖锐。“我这叫回忆...”女生轻笑着回复,两人笑作一团。
  • 无上大罗天

    无上大罗天

    修真是把人体的生命,潜能发挥到极至的一种精神和肉体上的修行,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修真,修真讲究悟性,根骨以及机缘,有些人只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达到修真的顶点,有些人花了不知道多少时间却还在起点徘徊。当达到天人合一有我无我的境界后甚至可以飞升成仙……但是飞升毕竟只是一种神话,人类已经有数千年没有出现过飞升者了……
  • 星云日记43:随喜功德

    星云日记43:随喜功德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四十三册。收录星云大师1996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好因好缘”、“勇于承担”、“心的味道”、“随喜功德”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