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17500000031

第31章 当今哲学思考的主题和问题范围(四)

五、大脑、意识和精神。

20世纪的思想特征是对笛卡尔二元论的背离。一本名为《笛卡尔的错误》的书的出版就是这一思想转变的标志。这本书的作者是神经病学家达玛西奥,他在书中首先讲了菲尼亚斯·P·加格的故事。加格是美国的一个铁路建设工程的工长,1848年,他脑部严重受伤,在实施爆破的过程中,一根铁条穿进了他的头部。加格奇迹般地保住了性命,他还能说话,而且还能继续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过去曾经是个可信赖和友善的人,而今却变成了一个情绪变化无常和无法令人信赖的人,变成了一个喜欢吵闹的人和酒鬼。在这件事情上,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脑部受伤并没有造成某个机体功能的丧失,而是改变了他的人格,造成了他的道德堕落。

根据这个事件以及其他的一些事件,达玛西奥得出结论:不仅人的知觉、认识和意志行为,而且人的情感也会受到神经和化学药物的控制。他的第二个主要思想是:我们的感官对周围世界做出反应时,不仅仅是周围世界对感官产生刺激后,它就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中的个人身体的代表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一种化身的形式,精神或许就是不可想象的。”

乍看起来,对意识下定义也是很容易的:它指的是一种状况,它开始于我从熟睡中醒来的那一刻,并结束于我进入睡眠状态或进入麻醉状态或通过其他方式进入无意识状态或死亡的那一刻。但是,若对这个概念做进一步考察,它就变得模糊起来,比如,当我们询问梦的作用或无意识的界限时,我们就会产生如下疑问:我明明知道的某种东西。但是在这一时刻它却不在我的意识之中,那么,它仍然属于意识的范畴吗?

那么,我孩提时候或在母腹中时的记忆可能储存在某个地方了,但是这些记忆有可能再也无法被回忆起来了,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做何解释呢?这或许就是恩斯特·卡西尔把意识概念称作“真正的哲学的帕洛托斯"的原因,它的意义始终是摇摆不定的。

“精神”这个概念过去几乎只为哲学家所独占,它的意义比“意识”更加模糊不清。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中,它分别被称作pneuma和spiritus,最初的意思是呼吸或气息,后来它又被附加上了基督教的宗教色彩。如果我们再把“心灵”和“灵魂”也考虑进来,那么,对这些概念做区分就更加困难了。吉尔伯特·赖尔认为,对于严密科学来说,精神这个概念是不可用的,因为它的意义太含糊不清。在德语中,Geist还可以指“幽灵、魔鬼”,这个概念更多被用作比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哲学家们曾经把这个概念与许多事物联系到一起,谁若想把所有的联系都一一列举出来,他可能需要专门为此写一本书。这会让我们想到黑格尔、谢林或尼古拉·哈特曼。

在主要由自然科学家参与的当代的讨论中,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人们试图去理解人类的精神功能 。更确切地说,人们试图了解,大脑中的意识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提出这一问题的人是弗朗西斯·克里克,而且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这个目标也是可以达到的。当克里克与詹姆斯·D·沃森一起发现了DNA分子结构时,他在科学界获得了国际声誉。为此,他们两人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由克里克设定的目标真的能够实现吗?要是在过去,倘若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目标,他可能会遭到人们的嘲笑,因为在他们眼里,这纯属妄想。即使在今天,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存在意见分歧。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大啮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器官,它会帮助人在他的周围世界中辨明方向,并使他能够在生存和自我繁殖的斗争中取得或功。但是,大脑并非用来揭露和了解自身功能的秘密。

另一种怀疑观点认为: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个性色彩,它的主观性。当我清晨把鼻子伸到春风里,去闻花儿的芳香;当我在夜里躺在湖畔仰望星空,当我回忆起1938年的那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上午我漫步柏林选帝侯大街上的情景;这一切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混淆的、只属于我个人的经历。但是,科学——从本质上说——却并不考察只属于我个人的事情,而是考察那些互为主体性的东西,原则上说,它应该对每个人都有效,而且能接受每个人的检验。在客观既有的、只对科学开放的现实性与主体之间,应该如何建立起一种联系呢?

显然,“大脑与意识”问题基本上也就是那个古老的心理物理学问题或身心问题,莱布尼茨及其追随者就曾经专门思考过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在20世纪具有了新的形式,因为人们已不再把这两个领域看作完全分离的两个世界了。在哲学人类学和分析哲学中,在主要由赫伯特-菲格尔重新提出来加以讨论的问题中,“大脑与意识”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

当代的重要意见之一来自美国哲学家托马斯-纳格尔。下面我想摘引他文章里的一句经常被引用的话,因为这句话也与这里讨论的问题有关,而且这篇文章也已经有现成的德文本。

纳格尔在文章的开首写了一句引人注意的话:“若没有意识,精神和肉体问题就没有多大意思了。而若把意识也放进来考虑,问题的解决好像就没有了希望。”

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我们必须承认,它们也有某种形式的意识和经验。不过,蝙蝠的感觉组织与我们所想象得并不一样。他们能够快速和连续地发出(人耳听不到的)高频叫声,它类似于一种超声波回声探测器;当这种叫声碰到周围的物体并发出回声时,它们就能听到回声。它们就通过这种方式迅速判断出周围有什么物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它运动的方向,它们的判断是如此精确,以至于它们能够在黑暗中发现和捕捉到周围飞行的昆虫。

是否能够通过还原的方式解释意识,在这个问题上,至今人们仍然存在争议。纳格尔否定这种可能性,帕特里齐亚·邱奇莱对此持肯定态度,并拿出科学史上的例子作为依据。像进化论和相对论这样的理论,尽管它们与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或直觉是相矛盾的,并且它们看上去也像是先入之见,但是最终它们还是得到了承认。

某些科学家表达出了一种理论,他们试图说明大脑是如何产生意识的,或至少想说明,有意识的知觉是如何产生的。譬如,通过视觉细胞的大量“报道”,大脑中就能构造出一个整体形象,然后就能判断出“它是否是一个有敌意的、危险的食肉动物”。参与活动的不计其数的神经细胞组成了一个神经原的网络,并且能够使它们的行为同步发生。

对于这个问题,数学家罗杰·彭罗斯则持一种完全不同的立场。他坚信,在意识的形成过程中,量子物理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只有当我们成功地将相对论和量子论结合到一起,我们才能够揭开这个秘密的谜底。鲁道夫·利纳斯及其同事则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认为有一种“振荡子”,在人熟睡的时候,它们会相互脱离,在清醒的状态下,它们又会联结起来。

一个门外汉至少也会试图为自己做判断而获得一种暂时的理论基础。为此,我在下面列举两种论点作为参考。

1.“笛卡尔主义的戏剧”。这个主题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于启发意义的例子,即现代脑科学研究的结果可能与那些我们本能地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产生明显的矛盾:饭被端上了餐桌。有人将鱼、土豆和蔬菜放到我的盘子里。我看到了这是怎么回事,我也闻到了它的味道。上面冒着蒸汽,这说明饭菜还是热的。我迅速地扫一眼四周就能看出,主人已经开始用餐了。于是我也拿起刀叉开始进餐。

在这个简单的日常活动中,隐藏着多么丰富的神经原变化过程啊!我们可以想象,在我们的头脑里必定有一种做决定的主管机关,它会负责协调我们的行为。眼睛、鼻子和手的感官印象——经过相应的处理之后——会在这里汇合到一起,大脑会把这些印象与过去的经验作比较,并最终让我们做出决定,在切开食物并把食物送进嘴里的这个过程中,胳膊和手的运动也要求大量的神经和肌肉群的一种复杂的相互配合。

可是,大脑里的这个人们可以形象地想象成的类似观察者和发号施令者的中央主管机关并不存在!毋宁说,在大脑里发生着一种脑组织之间的极为复杂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如果我们仍然宁愿不辞辛苦地打一个比喻,那么就可以说:与其说神经元服从一个独裁者,倒不如说,它们的决定是以一种可以称之为“民主的”方式做出的。既没有一种“笛卡尔主义的戏剧”,也没有一个观察者。

2.“外与内”。托马斯·纳格尔是从一个难点上研究大脑与意识问题的,这个困难的问题就是:对于X来说,是X,并且作为X有某种经历,这是怎么回事?它摸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在这里,纳格尔所指的X是一个动物,它的感官组织以及它眼中的世界与人的极为不同。

不过,如果我们不是考虑一个动物,而是考虑另外一个人的话,这个问题依然会存在。我是“我”,这是怎么回事?比如,我正在品尝一种葡萄酒,坐在吧台旁边的我的邻座也在品尝这种葡萄酒,他能够猜测出在我口中这种酒的味道吗?或许他的“口感”与我的很不一样呢?一个我所熟悉的故友知己对一个事物的内心感受我当然是比较容易了解到的,但是,一个陌生人或一个外国人或历史上的某个古人甚或一个大猩猩的内心感受,我却不那么容易了解到:那么一个蝙蝠一个蜗牛或其他的动物呢?

或许我们应该认识到,一种生物离我们越远,它眼中的“事物的可感受的特性”,它的知觉、感觉和经历的特殊的、主观的色彩就越不容易被我们所了解;对于人来说,一个人在社会、地理或历史方面离我越远,我也越不容易了解他的主观感受;大自然在进化过程中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物种,既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一些较高级的动物,而它们作为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在遗传基因和命运上也都各不相同,它们对于世界都有只属于自己的并且也只有自己才真正了解的各不相同的“内在的主观感受”。

而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自然进化的一切造物是不是都有对于世界的“内在感受”?对于人来说,这好像是肯定的,对于较高级的动物来说,这基本上也是可以肯定的。凡是接近过较高级动物的人,没有人会认为它们只是自动机,只是简单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当我看到,我的狗是如何在睡梦中偶尔动弹一下,轻轻地打着呼噜,龇着牙,伸动着爪子,虽然我不知道它到底梦见了什么,但是它正在它的梦中“经历着”某种事情,这一点看来是确定无疑的。

在这篇导论的最后,我还想提出一点让读者思考。让我们假设,那个“还原法的”尝试——即从大脑中的某种化学的或电子的变化过程出发去解释意识——有一天真的能够成功,然后我们就会了解到,在一个大脑中会发生多么复杂的变化,在这种复杂的变化过程中,一个生物对自己和他周围的世界就有了意识,并拥有一个包含他自己的身体和他的“我”的世界的代理。这将是科学的伟大胜利!

在自然进化的阶梯上,究竟有多少造物具备这种能力呢?我们本能地会倾向于认为,那些简单构造的动物不具备这种“有意识的经历的”能力。植物无论如何不具备这种能力,或许那些没有中枢神经的动物也不具备这种能力。不过要注意!蜜蜂并没有中枢神经,但是蜜蜂在方向定位上具备一种显著的能力,而若是没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这种能力则是不可想象的。蜜蜂也显示出具有睡眠和清醒状态,就如我们在人或狗的身上所看到的那样。假如蜜蜂在清醒状态下没有任何意识的话,那么,在它们身上怎么会有睡眠和清醒的区别呢?此外,每一个在生存斗争中想自我保存的有机物必须“懂得”,什么属于它的身体,什么不属于它的身体,什么是属于外在世界的 。也就是说,是不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具备区别“我与非我”的能力呢?

但是我们也不应该相信,那个我们人类所面临的难题,那个哲学家们自古以来就苦思冥索的难题因此而得到了解决。即使我们知道,为了制造意识,某些神经原网络是如何用40赫兹的频率合作的,可是,难道我们因此就能知道,是什么,或者是谁赋予历史上的伟人们以灵感,让米开朗琪罗创作了他的艺术作品,让莎士比亚写出了他的戏剧和十四行诗,让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创作出了他们的音乐,让伟大的宗教创始人产生了他们的宗教思想吗?是他们自己的大脑吗?还是我们应该相信圣经旧约创世纪里的记载?创世纪里说,虽然人是上帝用“泥土”创造的,但是人也得到了上帝吹进他身体的“神的气息”并因此获得了一个“有生命的灵魂”。我想,这个秘密将会继续存在下去。

结束语。

虽然爱德华·威尔逊相信:“是否存在一个宇宙论的上帝,一个宇宙的创造者 ,尽管时间对于我们的意识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塞尔面对时间问题还是觉得无可奈何,他说:“有两个主题对于意识是关键的,但是关于它们我只能说很少的话,因为我对它们的理解还不够充分。其中第一个主题就是时间性……”另一个科学与哲学可以相互协作探讨的主题就是时间。鉴于迄今为止的相对论、量子论和宇宙学已经停止了对这个宇宙之谜的进一步探讨,所以我也不相信,在指日可待的时间里,时间之谜歌德在他的《普罗米修斯》中说,时间不仅是人类的主宰,而且也是众神的主宰能够被揭穿。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卑

    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卑

    本书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和生活切实的问题进行论述,分为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几部分。从经济形态的发展变迁、政府公信力的存亡、国人的生存状态、真假文明的争辩等来构架,反应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全面的阐述和分析,让你明晰中国现实和现下发展状态、,洞察国人心理,了解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卑。
  •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开创了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本书就介绍了老子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精妙的智慧和妙语箴言。
  • 战国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下)

    战国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下)

    本书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本书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荀子原来这样说

    荀子原来这样说

    《荀子原来这样说》阐述了荀子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后人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主要讲述了苟子对命运、人性、品格、礼仪、治学、坚持、应变、荣辱等方面的学说,希望给您带来有益的认知。《荀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热门推荐
  • 豪门娇女:冷酷警官别惹我

    豪门娇女:冷酷警官别惹我

    第一次见面时,他警告她不要多管闲事……第二次见面时,她千娇百媚对他讨好,却只换来他冷漠的逐客令……惨遭利用以后以为这一生不会再有关联,却不想生生牵绊,落入他布下的天罗地网中,无处遁逃……(1V1,宠文,HE)
  • 尼罗河的秘密

    尼罗河的秘密

    有目标就要去实现。一群热血青年从一个黑心买家上买到一份藏宝图,他们不惧艰辛,倾家荡产,穿起戎装前往尼罗河。他们在这里偶然进入了一个还未开发的世界,在这里,他们和变异的各种生物进行对抗,还偶然发现了玛雅人幸存的人类,由于玛雅人痛恨入侵者,与他们进行生死搏斗,最后在一个神秘人的帮助下成功化解矛盾,他们也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宝藏以及难忘的经历。
  • 邪魅王爷:废材狂妃来袭

    邪魅王爷:废材狂妃来袭

    金牌杀手一朝穿越,尼玛,居然是废材一枚。姐乃是魔武双修的超级天才,天下唯我独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什么?初级炼药师便可以横霸大陆,抱歉,姐早已是高级炼药师。灵兽稀有?上古神兽之王麒麟是姐的小弟。What?那个魔武大陆人人崇拜的超级强者要来当我相公?哼,别以为惊才绝艳,有银子,还是个王爷就可以收买我。某男:王妃,别说话,吻我。好吧,其实这闲散王爷胸前八块腹肌还是很不错滴。哇,人鱼线也有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世狂逆:至尊二小姐

    异世狂逆:至尊二小姐

    一个来自500年前的魔尊踏着万千白骨浴火重生光怪陆离,玄而为尊千千世界,霸主林立为了生而战,为了战而强今生只求无憾!
  • 墨玉十二星

    墨玉十二星

    四百多年前,一场宫廷争斗,皇上把一套一千多年前的旷世奇珍,“墨玉十二星”和一批宝藏,交给江湖三杰之首丁莽,带着年幼的太子隐蔽在民间,伺机东山再起,,,,。几百年后,丁莽的后代不慎泄露出宝藏秘密。于是,三股势力几代人的争夺,拉开了灭绝人性的杀戮。江湖三杰的武功再现江湖,还引出两千多年前,失传已久的两大奇功和一套阵法。功夫天下无敌,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君不闻“强中更有强中手,天外还有天外人”正义与邪恶自古水火不容。正所谓;义士手提降魔剑,岂容妖孽起腥风?普通打工仔出身的大侠林江,身怀江湖三杰其中之二的绝技,以及远古两大奇功之一。三位绝美娇妻,则是那套阵法的修炼者,现代如此神仙侠侣,当今武林谁与争锋?
  • 今成山贼几载年

    今成山贼几载年

    十天前还在精心打扮,盛装出席前女友的婚礼。一场大醉醒来后却发现自己穿越到了某朝某山某屋里?从醒来后的茫然,不知所措,到现在和山贼们打成一团。可谁知山贼是山贼,经常和中央朝廷扳手腕?家国天下事,事事难脱身。先活着,活着再努力去吃肉喝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虎!虎!虎!三星进化

    虎!虎!虎!三星进化

    本书是有中国方正出版社策划,一套书共有十本左右,选择十几家在中国卓有成效的跨国公司,分析他们的战略、优势及本土化之路,涉及公司有三星电子、摩托罗拉、IBM、安利等知名公司。金错刀执笔三星电子一书,基本上以三星电子正面发展为主,怎么克服困难在中国发展壮大,并在品牌上取得较大突破。
  • 冰雪梦之队历险记

    冰雪梦之队历险记

    这是说了五个少女的历险,他们本来就是魔法师的孩子,经历了重重磨难,终于在与圣魔之女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殊不知圣魔之女只是一个爪牙,在她背后,黑暗正在悄悄伸出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