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30100000012

第12章 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重生或者寂灭(1)

刘宇清

契机

“海派文化”和“海派电影”似乎是两个“题无剩义”的话题,因为前人对它们的探讨已经相当详尽了。不过笔者相信,在新的语境下探讨“海派文化”与“上海电影”(而不是“海派电影”)将会收获新的意义。首先,2005年是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上海电影百年的步履与中国电影史是同步的、同构的,甚至中国百年电影的纪念或许可以以上海的名义。但是,往昔梦幻般的繁华并不一定带来今天的成就。上海电影现在尴尬的处境对中国电影百年华旦构成一种反讽。不管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我们都应该就上海电影说点什么;其次,经济发展的上海正在重新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化大都市。1990年代以后,以浦东开发为契机,1930年代被西方人称为“冒险家的乐园”或者“东方的巴黎”的上海站出来宣布要恢复往年的荣耀,重新焕发东方明珠的风采。与此同时,同样被喻为“东方之珠”的香港进入暂时的调整与蛰伏时期,上海则更加有意识地全面发展自身,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强调文化建设不仅仅因为想要重振上海的文化信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内涵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因素,上海电影的重建、海派文化振兴和上海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内在的一致性。重提“海派文化”和“上海电影”,就是不希望它们在无语的状态下寂灭。

上海电影:从主流向边缘滑落的历史

就电影艺术这一门类本身而言,上海电影在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电影唯一的中心,为中国电影建立了一个优秀的传统。新中国建立后,以上影厂为代表的上海电影也为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电影百年的纪念或许应该是以上海的名义,因为它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中从未缺席和断流过。上海电影发生、中兴与没落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缩影。

北京从1905年在丰泰照相馆制作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到1913年以后将主导权移交给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或者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期间,制作了近8部京剧电影,开创了中国自己的电影。上海则从1910年代中期引进外国资本开始到1930年代的黄金时期,发展了中国电影,推动了第一次电影发展高潮。上海由此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并且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上海电影”传统;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一座“孤岛”,但上海电影仍然通过历史题材影片在艰危的时局中发出中华民族不屈的声音;抗战胜利后,以“昆仑”为代表的“社会派”电影和以“文华”为代表的“人文派”电影以及其它一些商业电影,掀起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在中国电影诞生后的50年时间里,上海是中国唯一的电影生产基地和消费中心,“上海电影”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电影所带来的成就与荣誉(不管是否专属于上海)都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归功于上海。上海为电影的繁荣创造了条件,电影的繁荣为上海带来了荣誉。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年里,上海电影经历了一次由中心逐渐边缘化的过程。在“十七年”时间里,上海电影经受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对国民党“中影公司”、“中制”等电影机构的接管,以及对民营电影制片厂“国有化”的过程,1953年2月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整合了当时上海的全部电影资源,成为新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长春和北京),这实质上是取消了上海作为中国电影中心的地位和解放前上海电影的经济基础及其市场竞争格局;在新的上海电影机构中,来自延安的电影工作者占据了主导位置和领导岗位,而原有的上海电影人则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大多数只能从事具体的电影创作事务;以批判电影《武训转》为契机,开始了对上海电影人政治觉悟和艺术精神的改造,上海电影人在历次政治冲击中大伤元气,以石挥、赵丹、郑君里为代表大批的电影艺术家被迫害致死,则使上海电影遭受最深重的灾难;“十七年”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彻底放逐了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的商业传统,割断了上海电影与好莱坞式“娱乐美学”的联系。从形式上看,新中国的电影格局形成了长春、北京和上海三大电影生产基地和制作中心,后来又发展成为以长影、北影、八一、上海、西安、峨眉等七大制片厂为主的电影生产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一派繁荣的局面,但各个创作实体之间缺乏真正的自主权和实质性的竞争,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从本质上讲,中国电影的这种规划格局不但取消了上海作为电影中心的地位,而且是把每一个制片厂都当作了“全国一盘棋”上的棋子,形成一种“多中心”(也可以称为“无中心”)的局面,真正的神经中枢则放在电影局、文化部、宣传部这样的行政机构里面。上海电影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不但丧失了上海电影作为中心的地位,而且彻底泯灭了上海电影中的地域特色,被改造成社会主义红色电影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电影局部的上海电影在六十年代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岁月,不但贡献了像《红旗谱》、《风暴》、《红色娘子军》这样革命电影经典,而且推出了《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等具有海派电影的余风的艺术力作;上海电影是“文革”的重灾区;八十年代迎来文艺与科学的春天,以谢晋为代表的老导演和以吴贻弓为代表的中年导演使上海电影也重新焕发了青春,以张瑜为首的演员阵容展示了上海电影的亮丽风采;当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占据中国电影话语主导权的时候,上海电影陷入一种整体性的“失语”状态中,既无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导演,也无具有号召力的明星。经济越来越开放,文化却日趋保守,艺术丧失了应有的先锋性,引领中国电影创新重任落到广西、或者西安电影制片厂身上,上影厂在急剧变幻的八十年代开始落伍了;当中国电影的最后一位大师(当然也是上海电影的大师)在上海人自己发起的“谢晋模式”大批判中转型后,九十年代中国电影陷入一种整体性的困境,上海电影也由此进入挣扎的岁月;屋漏偏逢阴雨天,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浪潮没有给困境中的上海电影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似乎要把上海电影整个儿吸附进去、消化掉,其来势汹汹的劲头丝毫不比上海电影被边缘化时差。上海电影真正意识到“狼来了”。

上影集团:内忧外患的电影生态环境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电影机构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二次大规模的调整。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主要是针对民营电影企业的国有化改造;第二次是整合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联和院线、永乐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成立集制片、发行、放映、销售、传播及相关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上影集团公司。迄今为止,上影集团仍然是上海电影的合法代表,肩负着上海电影生存乃至复兴的使命。上海电影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就是上海电影集团面临的困境,所以,关注上影集团的命运就是关注上海电影的命运。问题的关键在于上影集团所面临的电影生态环境,其恶劣的程度简直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

先说内忧:首先,与所有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家电影制片厂一样,上影也处于一种被挤压的、失语的、尴尬的处境。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有意识地边缘化过程的阴影尤在。北京仍然是中国唯一的真正的文化中心,在与北京的竞争中,上海不管是从文化传统还是文化信心或者地利人和因素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开放的策略,在文化上却摆出保守的姿态,“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这样的文化环境不利于电影的发展。其次,没有成熟的文化环境就留不住一流的人才,电影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上海电影的发展:奠定上海电影声誉的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和电影事业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缺乏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中青年导演和演员;人才储备与培养机制薄弱,北京有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广播学院,上海没有真正专业的电影人才培养机构;“北漂”一族、地下电影人、流浪艺术家聚集在北京,是北京电影丰富的人才资源库,上海不但对这些人没有号召力,而且本属于上海的人才还源源不断地流向北京,一批文化精英离开上海,水土流失掉了,氛围随即消失;电影人才结构不合理,电影策划、制作、发行等产业运作方面的人才奇缺,在吸引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投资电影时显得力不从心。第三,国有企业改制的阵痛一时难以消除:“船大难掉头”,上影集团背后的包袱不是通过改制就一下子能够清除的。一是老牌国企形成的体制和机制的弊端;二是冗员过多和高额负债;三是70%亏损单位的存在和由此带来现金流的亏缺等,笔者不在此赘述,

同类推荐
  • 影视配音艺术

    影视配音艺术

    本书翔实介绍、分析了传播学中影视传播分支下的影视配音艺术的相关知识和创作技巧,深入浅出地引领读者走进缤纷而隽永的配音艺术世界。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分析声音及其在电影中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回顾影视配音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第二篇通过精选十部优秀译制片,由原片及配音再创作,将影片背景、译制艺术特色评析、演员配音表演艺术分析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旨在让学习者和创造者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养分;第三篇详尽阐述了配音艺术的创作基础、创作环节和方法、技巧等。在写作中力求贴近实际,追求通俗与优雅、理性与感性的交融。
  • 百科知识-艺术百科-音乐杂谈(科普新课堂)

    百科知识-艺术百科-音乐杂谈(科普新课堂)

    在各类艺术中,音乐艺术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影响。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音乐是跟有形世界完全独立的;完全无视有形世界的,即使没有世界也能够在某一形式上存在的;这是别种艺术所不及的地方。
  •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修订版)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修订版)

    本书更加强化应用主持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融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让广大读者在学会主持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在主持工作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迅速提高自身的主持能力和素质。还精炼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实践应用。
  •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在本书中,田艺苗以她“穿T-shirt听古典音乐”的态度,从最经典的、大家最熟悉的音乐和音乐家写起从巴赫(J.S.Bach)到勃拉姆斯(Brahms),从1685到1897年以12位巨匠的故事为入口,系统讲述了古典音乐最辉煌的岁月。在这本小书里,古典音乐不再正襟危坐,听古典音乐也可以穿T-shirt。
  • 聊斋志异与川剧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与川剧聊斋志异

    本书引入《聊斋志异》与川剧的特殊关系,介绍了川剧聊斋戏的概况;叙述了不同时期川剧聊斋戏的发展过程及特征;探讨了川剧聊斋戏在转换形式、思想内涵、舞台艺术等方面的问题;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川剧聊斋戏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等内容。
热门推荐
  • 中层管理者的行动指南

    中层管理者的行动指南

    企业的中层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作用,他们需要具有执行力,需要具有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中层管理者需要理解、领会高层管理者的经营战略,将其在自己的团队中贯彻执行。本书针对中层管理者的职位特点和要求,从认识中层管理者角色、自控、执行、管理、解决问题、沟通、合作、创新、超越等10个方面阐述了中层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岗位能力,以及怎样锻炼出这些能力。
  • 影后的暖暖时光

    影后的暖暖时光

    *小萌宝:“叔叔,你是不是喜欢我妈咪?我让她嫁给你好不好?”某男:“好!”某女:“……”*某女被某男堵在墙角,“你说说这个是怎么回事?”某女看着电脑上的黑客界面,美眸流转着,“不知道!”某男略有所思的点头,“可能是是某个傻子吧!”某女:“……”*某天,一位大佬认回了自己的妹妹……“少主,小姐被欺负了。”大佬立刻抄起自己的大刀,赶过去。却看见某女将一个女人打的鼻青脸肿的。大佬抓住某女的手,担忧的问道:“没受伤吧!”“……”
  • 朱育理文集

    朱育理文集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所编的《朱育理文集》是朱育理同志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担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领导期间发表的讲话和文章这些讲话和文章充分体现了朱育理同志深刻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航空工业深化改革绘制航空工业发展战略蓝图高度重视质量。
  • 星学院之初心不变

    星学院之初心不变

    星学院的危机,之江死去,美星的泪。朋友的惋惜。之江复活。困难再次来临,美星失去魔法,到叶罗丽仙境寻找办法,星之魔法团与叶罗丽战士并肩战斗。让我们一起去看伙伴们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共同去面对困难的场景。
  •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魔劫堕天

    魔劫堕天

    话说当人类科技到达最发达的时候,地球的寿命也即将终止。因众多的工业,大型实验,战争等,人类生活的地方几乎没有了森林,离去了大自然人类以及地球上所有的生活的寿命都在慢慢的缩短,直到有一天出现了神秘人救了地球。是拯救还是……阴谋?
  • 悲伤关山

    悲伤关山

    本书是一部中国文学史,其实就是历代文学家倾诉诗意、忧愤的历史。那些在中国文学史上最亮丽的篇章,实际上都是作者对自己不幸,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他们倾诉心声,往往依赖写作将一腔热血、一腔激昂化为一篇篇千古绝唱,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自虐、沉迷、疯狂,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 系统之末世

    系统之末世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纺纱顿时,供不应求。2033年,病毒降临,生命异化,短时间内,地球人口,不足一成。随之而来的还有战争!病毒星人侵略地球,与原先渗透地球的机械星人,爆发殖民争夺战。战争天幕,遮天蔽日,从此太阳消失,一天24小时,只有几小时的天明,黑夜笼罩全球。机械大军,无穷无尽,地球联邦统治全球,人类被圈养在一座座改造后的城市中。要么变成口粮,被黑化生物吃掉。要么像个傀儡,失去自由,被机械星人圈养。人类岌岌可危!人类苟且偷生!人类,从食物链最顶端,沦为二脚羊!世界为什么会变的如此?人类的出路又在何方?世界的面纱,随着旅途,一点点揭开。
  • 汉末征伐

    汉末征伐

    穿越人士,想要成为君主的穿越人士,想要统治全世界的穿越人士,那是做不到,但要做到在太阳照耀的地方,就是汉族的天下,还是可以的
  • 决战

    决战

    身怀灵根,道婴之体,一朝入道,天下由我!一个小贼,修仙练道,演绎出如何精彩缤纷的故事。“我的梦想?有女人,有无上法力。不要惹我,更不要惹我的女人,否则我就往死里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