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770100000004

第4章 越是热闹的地方,我越感受到孤独

1.晒幸福秀恩爱,你为什么还不来

370多年前,法国思想家笛卡尔想为自己的认识论哲学寻找一个得体的宣传语时,特意创造了一个命题:我思故我在。十多年前开始,当广大的晒客想为自己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东西的癖好寻找一个得体的借口时,无意间发现了笛卡尔的命题,不知不觉间就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我晒故我在。就在几分钟之前,当我看到朋友圈里又有一个半生不熟的面孔把自己有点儿不能让人直视的吃相拿出来晒时,突然心生一念,或许笛卡尔的命题也可以这样嫁接:你晒故我厌。

中国人多,晒客的基数大,所晒内容更是呈现出包罗万象之势。从最开始的晒工资单,到后来又流行晒股票、晒美食、晒旅游、晒衣饰、晒孩子,继而发展到晒心情、晒隐私等。总之,除了自己不想晒的内容之外,其他的什么都可以晒。关键是,你不想晒的东西,未必就是他人不想晒的,你不敢晒的东西,未必就是他人不敢晒的,所以晒客分享的只是自己,但看客看到的确是毫无美感可言的无序堆砌。

在朋友圈里晒照片与令人生厌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吗?当然没有。事实上,一个喜欢在朋友圈里晒照片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积极、乐观、阳光、自信的人。别看那些整天在朋友圈里沉默不语的潜水者,说不定就是某个晒客旗下的忠实看客。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讲,“晒”也是对人性的一种释放。特别是在心情郁闷的时候,通过晒一些自己的心理感受,从而博得朋友的鼓励,心情都会大有改观。这并非空穴来风的猜测,而是切实存在的感受。

同时,“晒”也是分享精神的一种体现,特别是社交平台作为交流信息的一种渠道,可以在晒客和看客间形成互动,这对包括社会心理、社会公共道德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正面的意义。事实上,分享表面上是在“利人”,实际上也是在“利己”。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它也是获得爱、信任、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过程。除了获得情感上的安慰以及分享后获得的快感之外,分享也是高效率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你对假期出游去韩国还是泰国犹豫不决,不妨将其放在朋友圈中,用不了多久,各种建议、解决方案就会陆续出炉。

万事都有利弊,晒客的人生同样如此。以上面的出游解决方案为例,如果朋友的建议以5∶5的架势分成两个阵营,那么你做出决定的难度就会比之前增加一倍。未在朋友圈分享之前,你的选择或许不全面,但你并不会在心中堆砌任何遗憾。分享之后,朋友的建议肯定都是经验之谈,所描述的画面也可能是栩栩如生,你会发现自己不忍心割舍任何一个分处于两地的美景。此时,你的旅程尚未开启,内心的撕裂已然开始扩张。另外,分享自己未来的计划,你的行程就会曝光,自然会招来很多“关心”,比如何时启程,和谁去,去多久等。你本来只是想解决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结果无端生出很多烦恼。对于那些内心敏感而又善良的晒客而言,不想因为没有采纳对方的建议而担心伤害到对方的感情,甚至会在脑子里酝酿出这样的想法:要不两个地方都去,要不两个地方都不去了。此时,没必要再问是否需要再为解决问题的难度再加一倍,这种情况的出现已经超出了问题的范畴。

晒客的忧愁自然不止于以上的烦恼。事实上,随着朋友圈的日趋成熟,它也在变得更为混乱,有些不怀好意的人或许会将你分享的照片非法移作他用。其实,即便是熟悉的人,如果未经他人允许,就把对方的照片随便乱晒,有时候也会招来反感。另外,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地方,而晒客的行为如果不加控制,很容易助长虚荣心,偶尔没有合适的东西拿出来晒,反而会觉得空虚。君子未必是晒客,但晒客必须秉承君子的传统,做到“有所晒,有所不晒”。

当然,即便你在合适的时间,晒了一张在合适的地点拍的一张也不过分的照片,依然有可能会遭遇来自四面八方的嘲讽,特别是那些在社会上有点名气的人。虽然我们都清楚“人红是非多”的道理,但遇事难免会心慌肺堵。所以,想成为一名既可以享受晒文化带来的欢乐,又不被他人负面言论伤害的资深晒客,就要学会一些从内看可以视为自身素养的体现,从外观可以视为防身技巧的东西,比如承受力、容忍度、平常心等。

随着“晒文化”的扩张,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群体,诸如“晒黑族”“晒红族”等。所谓“晒黑”,就是将社会上不公平之事通过社交平台予以公开,形成谴责的合力。近几年“天价鱼”“天价虾”等事件,都有“晒黑”的成分。所谓“晒红”,就是传播社会上积极向上的东西。其实不管是晒黑,还是晒红,都应该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不违背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真正成为“晒亦有道”的正能量群体。

2.谁在网上虚度了大把的时光

还记得19世纪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在其代表作《项链》中讲到的那个小公务员的妻子吗?为了参加一个豪华舞会,公务员的妻子向友人借了一串珍珠项链。舞会很成功,戴着珍珠项链的妻子也很夺目,在返回的途中项链却不慎丢失。不得已,他们只能借钱又买了一串同样的项链还给友人。为了还债,公务员和他的妻子十年如一日地节衣缩食,还给别人打工。最后,当他们终于把债务还清之后,才从朋友那里得知原来那串珍珠项链是假的。不管莫泊桑写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在哪里,人们的理解角度又在何处,这个因社交而起的故事,至少向人们阐述了生活在社交这个“名利场”中,快乐与痛苦似乎都会被翻倍呈现。

社交带给人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沟通信息、交流情感作为人的本能,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尽情释放。不过,鉴于传统社交多是在较为隆重的场合发生,所以社交礼仪、沟通技巧、穿着打扮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对于那些社交达人而言,这样的场合无疑是展现自身魅力的最佳舞台。要想在这样的社交场合感受到足够的乐趣,只要按照这类场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就行。

如果说以前的社交多发生在上层社会,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普及,社交渐渐地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比如美国的Facebook、Twitter,中国的微信、微博等。社交的成本大为降低,而且免去了中间很多不必要的烦琐礼节,它们的出现基本上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大批用户进驻。

按理来说,社交软件的普及对人们的沟通、交流来说是件好事,但最近几年,我们也会在网上频频看到诸如“远离Facebook”“逃离社交媒体”之类的新闻。更有甚者,还有人以“破产”的形式宣告自己与“社交媒体”的决裂。社交网络的优点如此之多,为何还会催生出大量的“社交网络逆行者”?或许这就要从它的弊端谈起,比如有网友这样评价社交网络的可怕之处:把光阴虚度得好像很充实。

2016年初,跨国调研公司凯度集团连续第三年发布了《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报告称,中国人平均一天要打开微信14.5次,美国人平均一天要打开Facebook17.9次,但中国人用社交媒体的总时长为48分钟/天,比美国人要高出5分钟。另外,51%的中国城市居民已经成为社交媒体用户,较去年大幅上升了17个百分点。然而,认为社交媒体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人则一直在减少,甚至有15%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变差了。

在社交网络上虚度光阴是让很多人选择远离社交媒体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社交媒体自身的弊端也会导致很多人离开。社交软件虽然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宿命:始于约会,兴于炫耀,衰于代沟。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人们普遍存在追踪自己的进步,并通过与他人对比来鉴定自己价值的倾向。这类社会比较会导致人们感觉自身缺乏价值,进而引发不安全感。研究表明,一旦人们开始进行社会比较,特别是在进行“向上”比较时(和那些我们认定比自己优越、让我们感到自卑的人对比),抑郁、自尊降低等负面情绪便会出现。而像微信、Facebook这样的社交平台正是人们理想化存在的场所(人们会在上面展示自己的小孩、订婚戒指、毕业典礼、新工作等),在“向上”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真实的生活状态反而会显得卑微。

人们常说:“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里。”这可以当作人们远离社交平台的至理名言吗?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毕竟水只有在海中才能形成浪,人只有在人群里才能成为领袖。所以,人与社交平台的关系,关键还在于自己内在的选择。

3.吃喝应酬,温暖了谁的心

应酬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体现。有些应酬是出于工作的需要,比如陪客户吃饭;有些应酬则是面子使诈,比如陪朋友喝酒。不去吧,心不甘;去吧,情不愿。总之,人经常会被类似的矛盾心理挟持,对应酬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

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代驾信息服务平台e代驾大数据中心发布的《2015中国城市应酬指数报告》显示,全国城市应酬指数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平均每次花费660元,居全国之首。有七成受访者表示参加应酬并非自愿。在应酬理由上,讨债请款、沟通感情、公司聚会分别位居前三位。可以说,应酬已经成为人们趋于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应酬作为沟通工作、维系感情的方式之一,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去与不去的纠结真的有如此难缠吗?为了解开人们的心结,我们不妨将应酬的利弊做一下梳理。

应酬潜在的好处

交朋友

在应酬的场合能交到朋友吗?这是很多人首先会问的问题。答案是:当然可以。不过,你不要对这种朋友的期望值过高,因为你们的结交是速成的,关系自然也是脆弱的,偶尔利用对方应急还行,但真正遇到困难时,还是不要抱太大希望。

谈生意

应酬在销售行业应该是最盛行的,这也可以顺带理解为什么应酬多发生在商业领域,毕竟商人不管具体经营的是什么,都会和销售挂钩。其实,对于很多老板或者经理人而言,应酬只是一个形式,生意的成功与否早在应酬前就已经在双方的心里有了大致的轮廓。虽然生意与应酬无论如何也脱不了干系,但如果养成了总是将它们放在一起思考的习惯,就会在产品或服务质量上有所怠慢,同时也会分散自己的精力。

续友情

有些应酬和生意完全无关,纯粹是朋友之间友情发作的行为体现。如果你真心投入了,即便形式与应酬完全一致,你也不会感觉无聊。如果你只是碍于面子才参与,那么即便在酒桌上谈论柏拉图,也免不了让你感觉落入了俗套。

应酬潜在的隐患

有损健康

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之说,而应酬又多发生在席间,所以喝酒就成了应酬潜移默化的规则。如果是在正规的社交场合,一般以红酒为主,而且无人干涉你喝与不喝的自由。在酒桌上则不同,你不喝就是不给对方面子;喝少了,是看不起对方;喝多了,自己扛着。对于酒量好的,抗一宿就过去了;对于那些酒量不好而运气又背的人,可能要扛一辈子。事实上,那些要人命的酒局在社会上从来没有绝迹过。

伤害感情

从本质上讲,应酬也是社交的一种,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比如去正规的社交场合,一般都是夫妇同行,而应酬多是单独参加。单独参加应酬,而且还喝酒,偶尔太晚还会夜不归宿,这都是引起夫妇之间猜疑,甚至爆发冲突的隐患。长此以往,夫妻之间的感情变淡也是必然的结果。

影响睡眠

即便应酬多与睡眠少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但这确实已经成了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普遍存在的生活状态。有些应酬可能就是简单吃个饭,但多数情况下,应酬是一个包括唱歌、桑拿在内的系列性活动。应酬的时候,或许没有困的烦恼,过去了之后,才能体会到睡眠的价值。而且人的生物钟一旦被破坏,恢复又需要时间,这也间接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污染风气

将风气放在应酬潜在的隐患中,似乎有曲解之嫌,但它确实在有些方面已经表现得让人们对其肆无忌惮地发酵感到担忧。比如,在应酬的时候表现出的强人所难,以及某些老板伺机对下属表现出来的不轨之举。特别是,现在应酬文化已经从社会蔓延到校园。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29%的学生聚会频率在每周两次以上,38%的大学生在聚会社交方面的开销占生活费的比例超过30%。

综合以上利弊,我们很容易看清楚在面对应酬时,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虽然社会上不乏一些应酬的技巧和常识,但真正聪明的人根本不需要理会这些所谓的知识。表面繁杂,但应酬的本质很简单,对待应酬也理应干脆:不做职场伪强人,不做生活老好人。

4.朋友圈里的“贱人”们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还没有哪个圈子像我们今天正在使用的微信朋友圈一样热闹:卖东西的,拉投票的,犯神经的,搞深沉的……总之,我们想看到的事物,这里时时都有展现;我们不知道的世界,这里天天都有直播;我们最反感的东西,这里能不能看到其实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己,毕竟屏蔽功能也不只是一个摆设。

朋友圈让我们见识了富二代奢侈的细节,也让我们见识了穷二代贫困的尺度;朋友圈让我们距离偶像如此之近,也让我们距离梦想如此遥远;朋友圈有时候真实得能让你泪流满面,有时候虚伪得能让你万念俱灰。生活在朋友圈里的我们就像卡夫卡小说中站在城堡外面的土地测量员,不由自主地陷入朋友圈,天天发誓要回到现实,而且现实近在咫尺,可无论如何努力,就是摆脱不了朋友圈,走不进那个已经渐渐成为传说般的现实。

批判作为人的本性,即便做不到纯粹,但也不该对朋友圈做出任何非理性的指责。所以,当我们想说朋友圈罪与罚的时候,也该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依据,比如接下来谈到的5个犹如瘟疫一般在朋友圈蔓延的现象。

谣言四起

将谣言放在朋友圈的框架里讨论有曲解之嫌,因为朋友圈绝非谣言存在的罪魁祸首。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随着朋友圈的发展,谣言也成了其中比较活跃的主力之一。为此,《人民日报》还在2015年底的时候专门发布了一篇文章,对2015年朋友圈的谣言进行了一次汇总,比如“吃猪血、鸭血能除霾”“柿子+酸奶=致死”“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等。这些谣言花样繁多,涉及的面很广,有些表面看起来很严肃,如果没有专业的背景知识,一般人很难发现其中的漏洞。

谣言在微信中肆虐的原因很简单,想想我们每天看微信的次数,以及我们转发信息的频率就可以知道大概。其实想分辨哪些信息是真理,哪些属于谣言有一个最简单且实用的办法,就是看传播平台。如果这个平台你从来都没听说过,那最好别信。其次,看文章的结构和排版。有些谣言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往往把结构和排版做得很花哨。反观那些正规平台发布的文章,图文搭配很有条理。

其实,很多人对谣言的真假都没有进行判断,只是经不起内心的诱惑,像赶潮流一样随手转发,岂不知已经成了谣言四起的帮凶。

杜绝谣言很难,但做一个让谣言止于自己的智者很容易。

微商泛滥

不知从何时起,打开朋友圈,各种保你肌肤如雪、骨瘦如柴、完美祛斑等广告就像雪花一般纷纷洒洒地映入你的眼帘。没错,微商来了!谈起微商,没有几个人不对它表示厌烦,但为何它还是会如此猖獗,它的市场在哪里?据有关数据显示,微商所卖产品九成以上都是护肤品。很明显,微商的主力消费人群还是那些年龄在25-40岁之间的女士。她们或许也对微商泛滥的现象感到烦闷,不过,一旦遇到某个自己喜欢的产品,就把微商的事实抛到九霄云外,只专注于眼前的产品。即便如此,真正在微商里面买产品的人也不会很多,很多女性在日常的购买习惯中已经养成了对某个品牌的忠诚度,仅仅依靠熟人推荐而购买的概率不是很大。

微商泛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虚假的宣传蒙蔽了很多人。我们动辄就可以在网上看到诸如“某大学生通过做微商,月收入轻松过万”的新闻。这样的新闻要么是虚构的,要么就是片面化地呈现了事实的真相,如对方究竟是靠卖产品赚钱,还是靠通过发展代理机构赚钱等。

当然,以上所说的泛滥的“微商”只是活跃在朋友圈里的商家,它与基于微信生态集移动与社交为一体的新型电商模式还有所区别。作为电商模式的微商产品质量、物流等各个环节都有保障,但在朋友圈里泛滥的微商,很多都是三无产品。不管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还是从维护整个朋友圈的环境大局出发,都最好不要轻信朋友圈里的商品。

道德绑架

“不转不是中国人”“转发后一生平安”“请好心人转发一下”……你的朋友圈里是否也经常被这类信息骚扰,更可气的是你的朋友竟然还特意地转发给你,此时你该做何感想?

朋友圈中的道德绑架虽然与现实社会中“年轻人就得让座”“富人就要捐款”有所差异,但他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挟道德之名约束或规范他人的行为。我们的社会好像分裂为好多个道德派别,每个人都在宣传自己的观点更为正宗、科学。事实上,道德只有一个分类,人性的,还是非人性的。即便是同样一个场景,如果发生的条件不同,那么对于他们的道德审判都有可能存在两个极端。当然,作为此类道德绑架的受害者,没必要过于认真。对待朋友圈中的“道德绑架”,陌生人的自然不必理会,朋友发给你的也不要太在乎。如果你会因为没有转发或者回复而得罪了朋友,那对你是一件好事,因为你们的友谊很脆弱,这件事正好作为一个测试让你及早地明白这样的现实。当然,对于有些实在看不过去的,你也可以举报。2016年的4月12日,微信团队也对外发布公告,公布了外部链接内容相关管理规范,此类“道德绑架”式的内容也在管理规范之中。

人情勒索

“嗨,在吗?”

一个很久不联系的老同学突然有一天给你发了这样一条信息,略感惊讶之余,你可能会揣测着对方是否要借钱。其实,如果对方是个已婚的妈妈,那么下面这种可能性更大:

“看到我朋友圈发的链接吗?我儿子正在参加一个‘××宝宝大赛’,编号是××××,你赶紧进去加一下关注,然后帮忙投一票,一会儿给你发红包。”

对大多数人而言,连这种小忙都不帮的人实在是太没人情了,所以你按照朋友的指示加了“××宝宝大赛”的公众号,找到朋友的孩子,点击投票。刚把截图发给朋友,心里还在想着这点小忙再要朋友的红包简直说不过去。你刚把自己心里的这个想法在对话框里编辑到一半,对方的红包已经发过来了,顺手打开之后,看到的是一个让你哭笑不得的数字——0.01。此时,已经没有必要再看后面缀的是英镑还是美元,尽管你从来没有收到过除了人民币以外的任何一个币种的红包。原本担心这个小忙会演变为一种交易,结果发现,自己的人情被朋友无情地勒索。还没完……

“这个投票每人每天只能投一次,所以麻烦你从明天开始到下个礼拜六每天各投一次吧,下周日结果就出来了。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帮忙在你的朋友圈里也转发一下,回头请你吃饭。”

此时,你可能在想:这下完了……

人情勒索或许不像谣言那么可恶,也不像微商那么令人厌烦,但遇到得多了,也绝对很挑战人的极限。偶尔帮个忙,无可厚非,但最好不要在朋友面前做出什么承诺,因为“××宝宝”只是朋友圈“人情勒索”的冰山一角。

标题陷阱

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的最大区别之一是,人们可以通过浏览量获悉每一篇文章被多少人看到,而纸媒则不具备这样的便利,只能从总的发行量上看出整体销量。而且,标题对新媒体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纸质媒体,因为人们习惯性地先看标题再决定是否点击进入。正因为如此,很多平台便无所不用其极地想出一些有诱惑力的标题,吸引读者进入,哪怕带有欺骗性质。这种明显“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在朋友圈里最为普遍,而且有时候还殃及一些名作。比如名为“残忍啊,美丽姑娘竟然被火柴烧死的惊天血案”的标题背后其实讲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题为“豪门浪荡子却为真爱遁入空门”的标题讲述的竟然是《红楼梦》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更为低俗、无聊的标题,比如“特级禁片,删前速看”“刚刚发生,传疯了”“千万不要午睡,因为……”。其中“特级禁片,删前速看”讲述的竟然是一条某电视台揭露银行卡被复制、盗刷的新闻报道。

标题陷阱既欺骗大众情感,也浪费大家的时间。谁都知道,依靠低俗图文骗人点击,增加粉丝和点击量的做法得不偿失,但确实有很多人为了私利,宁可杀鸡取卵,也不肯放过任何一次设陷阱的机会。

朋友圈的罪与罚,自然有管理方面的缺陷,但也不能否认确实存在着很多人的欲望、贪婪和无知。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面对朋友圈中的问题,每个人也确实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无辜。

5.我就这样被刺激到毫无刺激感

热闹是真实的体验,但它往往也会给人一种错觉:自己很重要,存在很有价值,时间过得很有意义。处在热闹的氛围中久了,有些人会习惯,并沉溺其中;有些人则相反,他会进行思考,并做出判断,看自己是否应该暂时离开热闹,回到孤独。不懂热闹的人才会沉溺于热闹,自然不会理解回到孤独的意义。

其实,热闹与孤独一样,都会出其不意地降临。偶遇热闹,多数人不会反感,但突然陷入孤独,多数人会心急如焚,难以适应。所以,主动退出热闹,回到孤独中的价值就在于,当有一天孤独突然降临时,你不会过于难受。

事实上,主动回到孤独与被动处在孤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唯有亲身经历者才可以觉察到它们的微妙之处。回到孤独有其好处,沉溺于热闹也有它的弊端,那便是在热闹的环境中待久了,人们便无法真正地思考,判断力也会退化。当然,这种循序渐进的细微变化,非心思细腻者难以察觉。

如果热闹是自然形成的,不苛求,那么到最后,它也会以一种自然的状态消失。来不拒,走不留,或许这才是人与热闹最理想的相处方式。事实上,热闹总会被有些人挖空心思地创造,特别是互联网的发明,社交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创造热闹的方式和规模都处在前所未有的阶段。以前,人们玩单机游戏就可以解闷,现如今,一个知名艺人玩个网游动辄能吸引成百上千万人的围观;以前,人们到超市购物就能解决问题,现如今,一个以光棍之名挑起的购物节能够成为整个互联网的狂欢。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比如,南京刚发生了一桩趣闻,被远在东京的读者转发,十分钟不到,或许已经开始被身在北京的朋友留言、讨论。

信息传播速度快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微博里隔三岔五讨论的都是诸如“北京三里屯不雅视频事件”“青岛大虾38元一只”的新闻,任谁都会厌烦。当然,也会存在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二胎开放全面”“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引力波”等。如果抱着了解政策、增加见闻的目的,那么这些新闻的使命便可轻松完成。

然而,很多人为了凑热闹,经常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奇谈怪论。网络留言功能的开发,让很多人自命为“意见领袖”;网络传播模式的多维,也吸引了很多人奇招频出,争着、盼着、等着成为下一个“网络红人”。这种低端凑热闹的方式,往往会让很多人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有恶意评论的“意见领袖”可能会触碰法律;有些一心想成为“网红”的人,或许会因为行为出格而被唾骂,甚至遭到人肉搜索、人身攻击。

互联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热闹的平台,但总有不怀好意或投机取巧者为了私利,破坏大家的规则与情绪。作为旁观者,如果以为这就是热闹全部潜在的弊端,未免有些小看热闹的虚妄。其实,即便你不想成为“意见领袖”,也没有心思当“网络红人”,只要把过多的时间、心思投入到这种所谓的潮流中,就会陷入与“意见领袖”“网络红人”相同的尴尬。或许你曾经因某个段子笑过,为某个故事哭过,被某个人物励志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曾经的感动和励志也会淡化,甚至不能在你的脑海激起半点涟漪。因为它们曾经太廉价,所以寿命都很短暂,最后都以碎片的形式埋在了你的心中。

社交媒体的优势很多,狡诈之处同样也很多,热闹便是包装这种狡诈的常用方式之一。它貌似无意间抛出了一个话题,周围便迅速集结了大量的用户围观。包括主角在内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自己参与的目的,但最终实现自身目标的人只有一个。虽然结果早就注定,但人们依然禁不住热闹的诱惑,纷纷跳入其中,想碰碰自己的运气。

真正的热闹只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文化以节日的形式赋予人们普遍的快乐,另外一种则是个人通过奋斗从大众那里赢得的掌声。当然,对于有些性情忧郁,天生有孤独癖好的人来说,任何热闹都是荒诞的。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川端康成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无法忍受外界对自己的干扰,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情况下,含煤气管自杀身亡。

热闹终归不是坏事,热闹太多,必定会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烦恼。所以,那些经验丰富、头脑聪明的智者,可以在热闹的虚实之间灵活跳跃,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地充满乐趣。

6.在热闹和孤独间熬成一个圆满的人

叔本华说:“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从世俗的角度讲,没有比这种观点更荒谬的了,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没有比这句话更深刻的了。有人认为这种分类理解方式过于圆滑,甚至有些矛盾,但别忘了,我们是在诠释“哲理”,惯常的思路根本行不通。认为这种观点荒谬,是因为很多人在孤独的时候会表现得更加庸俗;认为这种观点是真理,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在热闹的氛围中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庸俗。如此说来,孤独未必是对的,庸俗肯定也不好,那么人究竟该何去何从?

人,表面上看是自由意志的主体,本质上还是附属于道理的客体。所以,只要道理说得过去,人的思维就会畅通,行为也不会受阻,烦恼便不再丛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面对“在寂寞中孤独,还是在热闹中庸俗”这一问题时,可以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正确答案”。但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理论,绝对可以堪称人在迷途时永久的、科学的行为指南。

《中庸》本是《小戴礼记》中一篇论述人性修养的散文,后经北宋思想家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再经南宋朱熹作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中庸”思想能获如此崇高的待遇,自然与它提倡的行为准则有很大关系,比如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如果我们用“中庸之道”来处理“孤独”与“热闹”这一对矛盾体,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孤独,之所以不庸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可以促进自身进行思考、反思,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以及自己。一方面,认识是个脑力活动,它终究需要通过“热闹”这一方式来放松自己;另一方面,认识是“知”的过程,也只是人们思维意识价值存在的开端,它还需要回归大众,与“行”合一。所以,如果智慧是孤独结出的硕果,那么待它饱满后将其放在热闹的人间才是最高尚的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说,喜欢热闹与沉溺于孤独都是人性使然,不存在孰对孰错。以喜剧演员为例,他的工作就是通过戏谑自己或娱乐他人,然后为大家制造快乐。如果他以热闹为耻,就不会以自己的工作为荣,而人们所看到的喜剧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精致。但这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孤独,毕竟再有天赋的喜剧演员,也需要勤学苦练才能让自己的特长炉火纯青,而勤学苦练本身就意味着孤独。如此说来,不管是哪一类人,唯有经过孤独地历练,热闹地绽放,人生才更为圆满。

不偏不倚、折中等概念,只是一种调节行为的指南,并非界定某一类行为是否属于中庸的标杆,人们除了遵循大众的、传统的对孤独、热闹、庸俗等概念的认识之外,还必须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看自己的行为是否得体,欲望是否可控。

中庸是一种智慧,适宜地驾驭这种智慧,人们可以在寂寞中不再孤独,在热闹中免于庸俗,人生也会多一些趣味,少一些烦恼。

同类推荐
  • 影响青少年的100个诚实守信故事

    影响青少年的100个诚实守信故事

    传承中华美德,体会传统美德的魅力,感受孔融让梨的礼让、司马光砸缸的聪明才智、勾践卧薪尝胆的坚忍、祖逖闻鸡起舞的勤奋、匡衡凿壁偷光的好学、岳飞精忠报国的忠心耿耿……以此来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 做有正能量的女人

    做有正能量的女人

    生活中遇见磨难,不妥协、不将就、不盲目、不抱怨、不害怕,最要的是以怎样的姿态去度过。正所谓风雨过后方能见彩虹,磨难过后总有美景。做一个有正能量、自信的女人,不怨天尤人,不依附他人,要坚强独立的生活。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 最佳状态

    最佳状态

    “最佳状态”,就是在某种适度压力的推动下,轻松地专注于某件事情,在身心获得美好体验的同时,把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超水平发挥出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怎样轻松应对压力、活出最佳状态?本书就是一本活出人生最佳状态的指南。
  • 一生的忠告(经典励志文丛)

    一生的忠告(经典励志文丛)

    大展宏图的青年必读的处世经典,望子成龙的父母收藏的珍贵家书。作为一名地位显赫的国务大臣,查斯特菲尔德勋爵给儿子菲利普的信如此充满人情味,这也许是《一生的忠告》流传至今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查斯特菲尔德以他在上层社会服务的经历以及高贵的语言,向我们传授了如何在社会上像绅士一样行事的技巧。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许多忠告到今天仍然堪称真知灼见。这些家书充分展示了这位顶尖外交家对人生的洞察。这部书,堪称人类有史以来培养最杰出的青少年和造就最优秀的男子汉的经典教科书。
  • 人生,你可以掌控: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条人生建议

    人生,你可以掌控: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条人生建议

    陈赓拓编著的《人生你可以掌控(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条人生建议)》是介绍李开复52年人生智慧的沉淀,25年职场经验的积累。贴近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择业、创业、学习、生活、选择……真实的案例+人性化的建议,李开复教你经营适合自己的丰富人生!《人生你可以掌控(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条人生建议)》整理了李开复在不同公共场合的观点言论,包括他对自信与谦虚、兴趣与天赋、思考、挫折、 创新、事业与机会、选择的智慧、价值等的理解与感悟,总结为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条人生建议,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启发性,从而使年轻人更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对于年轻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灾狼

    灾狼

    被后世人们称为“新世纪元”的那一年,一场毁天灭地的大灾难席卷整个大陆。拜神教徒们绝望地向他们的神明祈求着,然而这一次神明却没有回应他们的祈求。于是,在前所未有的巨大恐慌中,这片大陆迎来了属于人类的时代。统一大陆的拜神教一夕分崩离析,新兴的神术师们正在蠢蠢欲动,然而在伴随着大灾难而来的凶恶魔兽面前,所有的人类只能暂时团结起来,为了生存而战……百年之后,北方,“白色恶魔”出没之地。一个少年因狼而生、携狼而行,背负“灾狼”之名,被人视为不祥。他和他的白狼一直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只是人们的畏惧和疏离让他感到有些烦恼。终于有一天,在某个“不怀好意”的神术师的诱拐下,他闯入了这片纷争动荡的新世界……PS:小清新出没,慎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英雄联盟之征途归来

    英雄联盟之征途归来

    昔日的DOTA王者却抱着对国内电竞圈的失望回到了校园某一天他终于想通了我要登顶改变电竞圈的面貌从此踏上了联盟之路
  • 跨越时空之废物千金

    跨越时空之废物千金

    这本书关于女主角不小心灵魂超越到另一个时空,女主角超越到那个时空处处都是危险,这个时空很奇怪哦~进去看看呗!
  • 这世只为守护你

    这世只为守护你

    梦中时常浮现出的人影,心中的那一抹温柔。哪怕全世界都不愿相信你,别怕,我会在你身旁。这一次,就算与天下为敌,我也不会再让你出事。
  • 踏天之欲

    踏天之欲

    谁不想立于九天之巅,万千修士中,我来走这踏天之路
  • 德云游记

    德云游记

    全虚构文章/时间线混乱/切勿上升正主。/
  • 穿梭于无限的旅者

    穿梭于无限的旅者

    因为一场意外,他获得了时空穿梭的能力,他时而是金庸小说世界的第一高手,时而是漫威世界的超级英雄,时而……什么?正义人士?这可就错了,正义与邪恶在他心中都不存在,他只是在享受每一个世界生存的快乐,随心所欲的做自己的事情,不留下一丝遗憾,这便是旅者
  • 我真的不想做掌门

    我真的不想做掌门

    我叫陆米,一个在某个大公司里摸爬滚打七年的小员工。原本我将升职,获得我梦寐以求的生活,结果当晚就猝死了?猝死后的我迎来了我人生第一次的蹦极,是不带防护措施的那种,也称自由落体,但没想到的是我居然没摔死!还莫名其妙成为了修仙大能?然后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宗之主!这是我陆米成为一宗之主后的故事..........................你以为这是龙傲天?不存在的。主角陆米接管掌门后发现自己所在的宗门可谓是真的牛逼,内有奸细,外有敌人,还是一群联手的脏比,猪队友加不靠谱的手下再加实在是不咋地的徒弟,让陆米头疼得不行,不禁感叹:“是哪个混蛋把游戏难度调成地狱级的?”原本还想努力下的陆米在他手下一系列令人无语且窒息的操作后,朝着宗门大殿跑去,边跑边大喊道:”放开我!我不做掌门了!“一旁的万青山拼了命地拉住陆米,说道:“掌门啊!再坚持下啊!宗门复兴不能没有您啊!”陆米扭头大喊道:”复兴个锤子!项上人头都快保不住了!”......不是后宫向,主角只专情一个,不喜勿看。
  • 巅峰公子

    巅峰公子

    八年前,他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为了梦想,为了心中的依恋,毅然踏上佣兵界,却被无情的丢弃在丛林中,却偏偏成为了继承外星武者系统的幸运儿。八年沧桑沉浮,世界叫他修罗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