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79100000005

第5章 触摸西夏古都

百年1908~2008

神秘的西夏王陵

在中国西部贺兰山东麓有一处神秘的古代辉煌建筑,它就是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建筑群。西夏陵是埋葬西夏历代帝王的地方,九座帝王陵组成一个北斗星图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每座陵园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均在10万平方米以上。其规模与北京明十三陵和河南巩县宋陵大体相当,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从总体平面布局看,西夏陵园既采纳了唐代帝陵形制的基本特点,又吸取了宋代帝陵的一些建筑布局格式。陵园的方向朝南偏东,地面建筑均有角楼、门阙、碑亭、外城、内城、献殿、塔式灵台、神墙等单个组成。

据史书记载,西夏诸陵“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

西夏王陵富丽堂皇的建筑、松柏相映的环境、紫烟氤氲的气氛,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宏大的规模闻名于世,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三号陵园是9座西夏王陵中占地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考古专家认定是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寑。参与西夏陵三号陵第三期清理发掘的几位专家说,三号陵地面遗迹已基本搞清,墓道正对着献殿,和献殿整个连接起来,这在全国是头一次发现。

%陪葬墓,从地面见有70余座。大多分布在各个帝陵的南面即前面,陪葬墓的形制和营建规模,由于墓主生前在西夏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不同而不完全相同。一类墓有内城、外城,东西两碑亭和门阙,规模比帝陵小,无献殿和角楼。另一类墓无外城、献殿、门阙,只有南垣开一门,东侧有一碑亭。从外表看,墓冢的封土形制、大小也有明显的差别。有的呈上下收分不大的圆柱形,有的呈尖锥形,有的呈馒头形。这些差别反映了西夏森严的封建等级关系。

西夏陵区地面建筑遗址中,有大量的西夏文物。石雕有石象生残件、莲花柱础、碑石残片等。大量的建筑材料中有兽面纹或花卉瓦当、鸱吻、脊背、白效仿板瓦、酱釉筒子、滴水等。

李遵顼陵出土的一件用于屋顶正脊两端的绿色琉璃鸱吻,高达1.52米,由兽头和鱼尾两段构成。可以充分说明陵园建筑的宏伟瑰丽。西夏陵园发现的瓦、滴水、鸱吻、花砖等,很大部分为绿色琉璃,证明琉璃在西夏建筑中已广泛使用。

近年来,西夏陵区还出土了大量的西夏文和汉文残碑。汉文碑用楷书镌刻,笔槽内填金,是柳体楷书风格,体势遒劲,刀法娴熟,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水平。

西夏陵区正献殿出土的丝织品残片,据上海纺织科学院历史组研究鉴定,有素罗、纹罗、工字绫、异向绫和茂花闪色绵等品种。西夏丝织品残片的出土,填补了我国纺织史上的一项空白,显得更为珍贵。

在西夏故地的墓葬、城址、遗址,特别是窖藏考古中发现大量的西夏钱币,而且在远离西夏故地的南方北方,也发现了西夏的钱币,主要有“天威”“天庆”“皇建”“光定”和西夏文币“大安”“乾祐”等。

2000年4月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活动中,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以其具有的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榜上有名,与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等100项考古发现同获此殊荣。

承天塔影

在宁夏众多的古塔中,以坐落在银川市的承天寺塔(俗称“西塔”)最高。这座塔建造在承天寺的中轴线上,随寺向东,塔的基本建筑为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塔高64.5米,塔内有木梯可盘旋而上,整座塔呈锥形,塔尖为绿色琉璃砖贴面的桃形塔刹,给人以古朴、简洁、挺拔、向上的感觉。

秀丽的承天寺塔位于银川市西南的承天寺内,它是银川的标志,更是西夏的象征。据明《嘉靖宁夏新志》记载: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死后,皇太后没藏氏,为了“幼登宸极”的李谅祚“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于西夏毅宗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开始建造承天寺和承天寺塔,五年后完工。

承天寺塔在清代曾被地震震毁,但重建后的承天寺塔保持了原塔的形制。该塔是我国唯一有修建年代记载的西夏古塔。当年承天寺塔与位于河西走廊凉州的护国寺、甘州的卧佛寺,都是西夏时期著名的佛教圣地。

宝塔凌霄

宝塔,即海宝塔,又称赫宝塔、黑宝塔,俗称“北塔”,坐落在银川北郊。相传建成于公元5世纪,东晋时为赫连勃勃重修,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一座青砖筑的九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通高53.9米。建筑在砖砌的双层方形高台上,最下层为塔基,边长19.7米,高5.7米,基上为台座,边长15米,高4.2米。塔基的东面中央有砖砌台阶可登上台座,台座东面正中又设券门,券门前再置券棚山顶桅厦。乾隆三年(1738年),海宝塔寺因地震被毁,后重修。1920年海原大地震,自塔尖以下震开裂缝四条,1942年重修时对裂缝进行修补。

整座塔建筑风格独特。塔建在一个高大的塔基上,塔呈正方形,而四面中部又突出一棱,更显得层次分明,玲珑精巧,为中国古塔中所罕见。塔高54米,砖砌而成,内有木梯盘旋达顶。外观11层,内实9层。塔顶部是一巨大的桃形绿色塔刹,巍峨壮丽,气势雄伟。

进券门入桅厦分渡左右暗道,移步转身从西侧登上塔座回廊。塔内十字布局,方形空间,每层以木梁铺隔,缘木旋梯,拾级数层,直达塔顶。塔的平面呈方形,每面塔壁均有出杆,正中设券门式的明窗。塔身逐层略有收缩,四面明窗的两侧各建一座拱券壁龛,曾供佛圣菩萨。每层塔的表饰均以外挑塑形,即各挑三层棱角牙子叠涩砖和三层叠砖边檐。六圈周绕,风采雅致。每层筑地翘角,四角皆悬铁铃,微风轻吹,金铃作响,有声有形。海宝塔线条明朗,觚梭秀削,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是我国现存的楼阁式古塔建筑艺术中的瑰宝。海宝塔是银川、宁夏乃至全国的重要文化遗存,1961年3月4日,海宝塔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前,蒋介石、张学良、张治中等专程前往海宝塔游览。回族著名人士马福祥曾撰《北塔胜境》,劝民“护惜”古塔。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林伯渠、班禅额尔德尼、肖华、乔石等都到海宝塔参观过。1963年10月,董必武健步登塔并赋诗云:

银川北郊赫连塔,高势孤危欲出云;直以方形风格异,由于本色火砖分。登临百级莫嫌陡,俯视三区极可欣;四野农民皆组社,庆丰收亦乐清芬。

百年1908~2008

西夏活字印刷术证据惊现贺兰山

拜寺口是贺兰山著名山口之一,这里山高沟深,视野开阔。历史记载此处曾是西夏时代的一处皇家寺院。拜寺口双塔位于贺兰山拜寺口内,两塔东西距100余米相对而立。两塔均为砖塔,是宁夏境内唯一的密檐式砖塔。东塔每层塔檐下都有两个砖雕兽头,怒目而视,十分威猛。西塔外形与东塔相似,第二层以上各层塔身檐下每面正中砌有一浅龛,龛内塑一佛像,每座佛像姿态各异。如此众多的佛像和含珠兽头,使塔显得庄严而神秘。相传双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和多宝如来佛而建。

在拜寺口双塔西面的山坡平地上,有佛寺遗迹。据考证,这里是西夏贺兰山佛祖院遗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于贺兰山拜寺沟深处的拜寺沟西夏方塔,于1990年11月被不法分子炸毁,成为废墟。几个月后,当时已经年近六旬的牛达生研究员进入人迹罕至的深山,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认真清理,从中发现了包括西夏文佛经在内的大批文物。在随后对其中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进行深入研究中,牛达生发现:它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这一发现,不仅印证了宋代科学家沈括关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而且将我国使用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历史提前了100多年,进而有力地捍卫了我国印刷术的发明权。

西夏文木活字本实物的出土,对中国印刷史、尤其是活字印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996年11月,文化部在北京为牛达生的研究成果举行鉴定会,国内著名专家一致肯定牛达生的研究成果。1997年6月,牛达生因此获得了毕昇奖。牛达生的研究成果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中国历史》下册。教材在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后,写道:“考古学家发现了西夏时期的木活字印本,这是已知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有更多的介绍:“1991年,宁夏出土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西夏文木活字印本,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1991年,在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废墟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经著名考古学家、西夏学专家牛达生研究,认为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将我国活字发明和使用的时间,从传统元代的说法提到宋代。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对贺兰山山嘴沟发掘出土的大量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发现西夏时期的佛经文献《妙法莲华经集要义镜注》为泥活字印刷书籍。

作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北宋布衣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

%西夏文佛经完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西夏、也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由此修正了长期以来认为木活字是元代科学家王祯“发明”的说法,证明王祯《活字印书法》中造字、排版、刷印的工艺流程,早在西夏时期就已出现;证明活字印刷技术在由中国向西方传播过程中,西夏起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译自藏文的藏传佛教密宗经典,是藏传佛教密宗经典中最早的印本。由此揭示了西夏佛教与藏传佛教、西夏文化与吐蕃文化的密切关系。

2006年底,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贺兰山山嘴沟出土的大量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与研究,惊喜地发现西夏时期的佛经文献《妙法莲华经集要义镜注》某卷末页有六行题款,记录了参加印刷该经书的人名及其工作分工,这是宁夏首次发现西夏使用活字印刷书籍最直接的证据。

这次在贺兰山山嘴沟发现的《妙法莲华经集要义镜注》《圆觉注之略疏第一上半》的印刷特点,与现存西夏泥活字印本很是相似。

从字体上观察,字体欠工整,笔画钝拙,横不水平,竖不垂直,缺笔少划,且多有断笔。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因为泥字质坚性脆,在搬运、排字中易掉边角和断笔画所致。

从印成的文字看,墨色浓淡不一,有的着墨很淡,有的只印出一半文字,有的却漆黑一团。印出一半字的,可能因排版不平所致。文字成一黑团的,研究界认为这并非“晕染”的结果,而是泥活字在烧制过程中温度过高,在笔画周围形成釉面造成的。在个别字中存在所谓的“气眼笔画”现象,即印出字划上存在一些小白点。这是因为泥质不好,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小气眼。

从整体感觉上看,《妙法莲华经集要义镜注》《圆觉注之略疏第一上半》很接近国家图书馆馆藏的西夏泥活字印刷的佛经。

%因此,有人认为贺兰山山嘴沟出土的西夏文《妙法莲华经集要义镜注》《圆觉注之略疏第一上半》等佛经,是新发现的西夏泥活字印本。

活字印刷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已为世人知晓,泥活字印刷为北宋毕昇发明,木活字印刷为元代王桢发明。

西夏木活字印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在拜寺口方塔被发现,经鉴定,确认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刊印本。它的发现,不仅以有力的实物资料捍卫活字印刷起源于中国,同时也将元代王桢发明木活字的说法提前了130年。

牛达生的这一发现为活字印刷最早出现在中国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活字印刷术提早200年)。为此,牛达生被媒体称为“改写印刷史的人”。

老银川的城门和城墙

老银川(宁夏府城)有六大城门,东门叫“清和门”、西门叫“镇远门”、北门叫“德胜门”、南门叫“南薰门”、西南方向叫“光华门”(现光华门位置)、西北方向叫“振武门”(现北京路中山公园北门位置和光华门相对直)。

六大城门建有城楼,四角建有角楼。清和门、镇远门、光华门、振武门还建有月城,“南薰门”、“德胜门”城上建有城楼。“南薰门”、“德胜门”之外建有关城,“南薰门”称为“南关”,“德胜门”称为“北关”,民间老百姓称这两个关分别为“昭阳”和“平虏”。“南关”和“北关”都建有门楼,门楼之上还建有85座悬楼、70座辅楼。六大城门雄伟壮观,尽展“九边重镇”之威武(九边重镇指明朝北方9个军事重镇合称,含辽东、宣府、延绥、榆林、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

旧时老银川(宁夏府城)还是一座风光美丽的城市,城镇内外,建有丽景园、金波湖、南塘、小春园、静得园、寓乐园、凝和园等53处景观水道。其中建于东门外红花渠东岸的金波湖“垂柳沿岸,青荫蔽日,中有荷芰,画舫荡漾”,为北方盛观。南薰门外红花渠桥西的南塘有“周方百亩,菰蒲萍藻,鸥鹭凫鱼,杂然于中,泛以楼船,人目之如西湖,居民喜为乐土”之称谓。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发生兵变,后水浸城圮。第二年起,巡抚周光镐、杨时宁、黄嘉善、崔景荣相继重修,“城楼渐复旧制,仍为巨镇伟观”。明代的宁夏镇,城郭高三丈五尺,基阔两丈并环城引水为池,池深两丈,阔十丈,水四时不竭,产鲜鱼、菰蒲等。

乾隆三年(1738年)老银川(宁夏府城)发生大地震,城墙倒塌,仅存墙基。大地震使老银川(宁夏府城)遇难5万多人。据古志书记载:“乾隆三年宁夏城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戌时晚8时左右),陡然地震,犹如簸箕上下两簸。瞬息之间,阖城庙宇、衙署、兵民房屋倒塌无存。男妇人口奔跑不及,被压大半。昔日繁庶之所,竟成瓦砾之场,惨目伤心,莫此为甚。”由此可见,当时发生在老银川(宁夏府城)的大地震破坏是多么严重。乾隆五年(1740年)清朝重修宁夏府城。在明代宁夏镇的旧址上,老银川城(宁夏府城)向城内收进二十丈,城市规模较明代大为缩小。重建后的宁夏府城,周长9公里多,城墙高两丈四尺,基阔两丈五尺,顶厚一丈五尺,并以砖石包砌。外垛口墙高五尺三寸,内女墙高三尺。人们站在西门“镇远门上就可以看到东门”清和门“站在北门”德胜门“就可以看到南门”南薰门“站在”光华门“就可以看到”振武门(现北京路中山公园北门位置和光华门相对直)。

清朝改建六大城门仍然沿袭明代。另外,在六大城门的基础上又新建瓮城门六座、炮台辅楼24座,挖有水沟62道、六门马道6座、水关4座。在南薰门处新建关厢土城1座,城墙高二丈,外面用砖砌。设关门1座(叫朝阳门),马道1座,便门1座,东西梢门2座,水沟23道,水关6道。在德胜门(今北门外)建关厢土城1座,比南薰门(南关)小,城墙高厚与(南关)“南薰门”相同,设关门1座(开始先叫平虏,后改为永安),建有门楼1座,马道1座,东西梢门2座,水沟13道,水关2道,城河1道(宽三丈,深一丈)。

宁夏府城发生大地震后直至乾隆中后期,盛况才逐渐得以恢复。恢复元气以后,老银川(宁夏府城)建有万寿宫、宁夏府署、宁夏县署、宁朔县署及所属司院部局等官衙署所40余座,学宫、书院、社学共7所,城内外庙、坛祠阁、寺塔、庵院、堂台殿观有80多处,石坊30多座,有米粮市、柴炭市、猪市、羊市、牛市、骡马市、青果市、番货市,以街、巷叫名的市场就有17处。当时的老银川(宁夏府城)城市街道井然,通衢四达;全城共有街、巷127条,每条街、巷都有名称,其中最有名的街、巷有羊肉街口(今中山南北街和东西解放街十字路口)、铁匠街(今利民街)、芦席巷(今仁义巷)、柳树巷(今步行街)、王爷大街(今民族南街)等,至今坊间老百姓还在叫老地名。

1929年民国宁夏省建立。自民国宁夏省政府“呈准划省垣西北角马营废址兴建公园”起,“中山公园”一直以省垣西北角古城墙作为园墙。公园西院墙(古城墙西北角至镇远门北侧段)和北园墙(古城墙西北角至振武门段相连)。1973年在“备战备荒”的时代,又因修建环城人防工程,“中山公园”的这两段古城墙被毁坏;1985年又因修建当时的北环路(今北京路)北段,古城墙又被彻底毁坏。至今,仅残存在“中山公园”的西段城墙有400多米。199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银川市人民政府拨款新修了“中山公园”西大门,并保存了这段见证宁夏百年历史的古城墙。

保存最完整的城门楼

老银川保存最完整的城门楼是银川南门楼,又称“南门”。它坐落在银川市东南的南薰路(原南环东路)和与中山南街交叉口上,坐北朝南,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原系西夏国都兴庆府的“南薰门”,建于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曾以“南楼秋色”构成古代宁夏一景。

南薰楼北面,是现代仿古建筑构成的商业街,东西两侧飞檐红柱,古香古色的建筑与南薰楼浑然一体,气氛和谐,衬托出南薰楼的高大雄伟。

南门楼通高27.5米,为长方形券顶门洞台基,门楼背面修筑了对称的台阶,可登临其上。高大的台座上是歇山顶的二层重檐楼阁,高20.5米,四面开花棂窗,廓檐彩画,绚丽夺目。楼阁内设有木梯可登上楼顶远眺。整个建筑结构严谨,规模雄伟。

南门楼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与银川城同时建筑。清乾隆三年(1738年)因地震倒塌,乾隆五年(1740年)又重新修建。清宣统三年(1911年)被火烧毁,1917年重建。

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整修南门楼并兴建了观礼台,每逢节日,银川人民在此举行盛大的群众集会。

消失的高台寺

高台寺故址在今银川市东8公里处。《宁夏府志》云:“郡城多古刹,以高台寺为绝胜。前明为小春园地,今园废寺存。僧房佛阁,闲静崇敞。前跨两台间为天桥,凭栏远眺,极目可表,数十里青畦绿树,皆在屐舄(xì)之下,真柳子厚所谓旷如者。”

岁月流逝,如今的高台寺仅仅是个地名而已,来到人们所说的高台寺,既看不到庙也看不到寺,但“高台寺”的地名仍在民间流传、经“叫”不衰。

现在,人们用“高台寺”起名的有高台寺小学、高台寺居委会、高台寺公交站牌等。其实,高台寺在很多年前既有庙又有寺,是名副其实的“古刹庙寺”,是西夏时期李元昊修建的最大的皇家寺庙。乾隆年间宁朔县廪生任岳宗有一首《高台梵刹》诗写道:

花园细路指高台,闻说当年帝子来。

玉辇春荑留仿佛,香楼阁道剩崔嵬。

上方钟声烟霞合,晴野川原日月开。

临眺不禁怀古思,聊凭象教恣徘徊。

高台梵刹,即高台寺,高台寺的消失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困惑和不解。后来,当地农民在高台寺地域挖出不少西夏时代的砖、瓦等建筑瓦砾;1997年秋天,宁夏考古工作者在银川市东郊发现西夏皇亲国戚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高台寺遗址。这一发现,解开了西夏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为研究西夏时期的宗教活动和建筑风格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

银川市东郊掌政镇的一个农民回忆说,他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条用砖砌成的宽0.53米、高0.25米、长30米的下水道,那些和他以前见过的不一样的古砖,既沉又大,有的上面还印着很大的手掌印迹。他的发现引起了宁夏考古人员的关注,通过试掘,又在1米多深的地下发现了单砖砌成的墙基和方砖铺设的地面,并出土大量绿色琉璃兽面瓦当、脊兽、鸱吻及板瓦(白瓷)等建筑瓦砾残件,以及白瓷盆等生活器皿残件。砌筑下水道的青条砖背面多印有手掌印纹,铺砌地面的大型方砖一面多饰有竖道粗绳纹或瓦纹。这些砖瓦及生活器皿的造型风格与西夏三号帝陵东碑亭所出土的建筑材料及生活器皿的特征完全相同。

这说明高台寺庙遗址的建筑群等级和规格相当高,这也说明高台寺庙确实如古时那样辉煌过。

从小就在高台寺居住的马永胜老人介绍说,高台寺是西夏时期所建,筑台高三丈,台下湖苇相连、湖水涟漪,碧波荡漾。到了明代高台寺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是古时西夏三大佛教景致之一。

为什么会建高台寺这座寺庙呢?据史书记载,在西夏建国初期曾经对回纥进行征服,在西夏并吞甘州回纥之际,回纥文化却也在人们的自觉与不自觉中悄无声息地开始了对西夏的征服。回纥文化水平远比西夏文化要高,结果被征服的回纥人却变成了征服者西夏人的老师,于是西夏人开始学习回纥的文化和技术,而回纥人在文化上对西夏的征服是从佛教开始的。

西夏第一代君主李元昊(公元1038年~1048年)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1047年,李元昊在都城东5里处,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高台寺,广泛接纳回纥僧人讲经说法,并开始了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工作,高台寺便成了西夏王朝的皇家寺庙。西夏的皇帝也常在这里祭拜贺兰山神,保佑自己的国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后来,朝代更替,成吉思汗灭西夏,蒙古军队攻占银川后,对这里的人民进行了灭绝性的屠戮,并对西夏王陵和许多寺庙建筑进行了拆毁,除了和党项人同样信奉的藏传佛教建筑外,几乎所有的皇家建筑都遭到不同程度地损毁。以至于几百年后,现存的图片资料中不能见到高台寺的全貌,银川市也少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历史人文旅游景点,令人遗憾。

高台寺经过战火毁坏后,历朝历代的佛家弟子化缘、布施筹款恢复修建高台寺。在现在高台寺小区凤翔园以东,有一座长(自东到西)300米,宽(由南到北)200米左右,高10米到20米的土台,土台上有一寺庙,寺庙正殿是由三间大瓦房组成,其余都是土坯房子,庙内供一座大铜佛,寺内还有铜钟、铜锣等物。门口有两座石狮、石碑,高台两旁还有两口水井,这就是重新修建后的高台寺原貌。

旧银川时,高台寺由于地势高,靠近东门城墙,抗日战争时期,马鸿逵为了保护宁夏省城,在高台寺庙和东门城楼架设大炮和高射机枪,高台寺庙又成为马鸿逵存放大炮、枪械的“仓库”和操练炮兵的地方。

1939年2月,老银川人在欢度新春佳节时,日本飞机第三次空袭银川。顿时,旧银川城空袭警报骤响,驻守在高台寺庙和东门城楼上马鸿逵的高炮连,直对日机射击,表现出中国军人对日本抗战的英勇气概。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台寺庙又遭劫难,在“破四旧,立四新”极“左”阴霾下,高台寺庙内的铜佛、铜钟、铜锣等物惨遭毁坏,寺庙被拆除,就连那高高的土台的黄土也被人一车一车地拉走搞了农田建设。仅残存的两樽被风沙雨水侵蚀的石狮,被保留在高台寺逸夫小学。至此,高台寺庙就从银川人的视野中彻底消失了。

老银川的“东校场”

老银川人都知道50多年前旧银川的东门永康巷(今银河小区位置)有一个东校场。过去,这里是湖泊碱滩,很少有人家居住。1929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吉鸿昌,就任民国宁夏省第二任省主席后,他率领的军队没有一个正式练兵的场所。

%一日,吉鸿昌视察旧银川的城防工作,看中了位于东门一马平川的大滩地。于是,下令所辖官兵和动员周围的百姓填湖平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劳动,终于平整出2平方公里的空旷操场,取名为“东校场”。从此以后,东校场成了部队练兵、射击、摔跤、拼刺刀的场所。后来马鸿逵还在这里杀逃兵、埋活人。久而久之,旧银川的老百姓一听说东校场顿感毛骨悚然。

今年82岁的赵振邦老人,从小就在今东门永康巷东校场附近居住。他回忆说,他小时候在东校场经常看到马鸿逵的士兵在这里操枪舞刀,无论是春夏秋冬,士兵们都要听从马鸿逵的命令,“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有一年夏天,赵振邦和小伙伴们在东校场附近玩耍,他好奇地看着那些当兵的,他们都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满脸稚气,头顶烈日、汗流浃背,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沉甸甸地步伐,背着几公斤重的步枪,高喊“一、二、一”,进行着艰苦的训练,训练一批走掉一批。在训练士兵时,当官的手拿皮鞭,跟在后面看谁动作不规范、声音不洪亮,拉出来就是一顿皮鞭猛抽。有一个士兵走着走着突然晕倒在地,当官的上去不由分说,抡起皮鞭,劈头盖脸,打得士兵抱头蜷身,满地打滚。在场的士兵被吓得是魂不附体、目瞪口呆,没有一个敢上前阻劝。

那时候马鸿逵抓兵抓得很厉害,不少壮年小伙自残砍掉右手食指,抓兵的来了,一看右手食指不能抠枪栓,因而也就躲过了当兵的劫难。

马鸿逵为了威慑逃兵,他命令军警督察处,只要抓到逃兵,一律施以重刑,两腿压杠子;鼻子倒灌辣椒水,对逃跑两次以上者,不是挑断脚筋,就是活埋,非常恐怖。空旷的东校场时常发出阵阵惨叫,野草荒地里又平添几座野鬼孤坟。

民国18年(1929年),民国宁夏省主席吉鸿昌,为维护社会稳定,凝聚民心,增强宁夏回、汉民族和部队团结,8月在省城银川东校场,举行了“全省军民联欢游艺和武术比赛运动会”。参加联欢和比赛的有全省10个县、省级机关、军队、宁夏中学、宁夏师范代表队,还有从全省各县挑选出的130名武术选手。国民革命军第10军官兵表演了军事体育和文艺节目。在开幕大会上,民国宁夏省主席吉鸿昌,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他号召宁夏民众“热爱国家,锻炼身体,甩掉‘东亚病夫’的耻辱,改变当今社会弱肉强食的侵略局面”。他的讲话受到银川1万多民众的热烈欢迎。

1933年5月,“民国宁夏省春季联合运动会”,在省城银川东校场举行。这次运动会,通过比赛选拔宁夏优秀选手,参加民国政府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第五届运动会”。全省各县学校1000多名选手参加比赛,宁夏中学、宁夏师范学生吴锡九、丁跃南、强鸣凤、邵光烈分别在男子100米、200米、400米、400米跨栏比赛中成绩优秀,被选拔为民国宁夏省参加“全国第五届运动会”的选手。

1944年8月18日,民国宁夏省成立了秋季联合运动会。10月16日上午运动会在银川东校场开幕,民国宁夏省主席、大会会长,民国宁夏省省主席马鸿逵为大会剪彩,并致开幕词,民国政府教育部督学黄熙庚宣读了陈立夫部长的训词,并在大会上讲演。参加运动会比赛有省级机关、团体职员、军队、警察和各级职员、中等学校学生、小学学生,共37个代表队,选手909名,分高级甲组、高级乙组、中级男子组、中级女子组、初级男子组、初级女子组。这次运动会历时7天。

1949年9月,宁夏银川解放后,宁夏省委、省政府在东校场举行了3万多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庆祝大会。

1950年11月19日,宁夏省人民法院在银川市的东校场上召开万人公审大会,对罪大恶极的匪首郭栓子等进行审判。根据郭栓子等徒匪对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宁夏省人民法院宣布将郭栓子、张绪绪(张怀中)、张恒玉、吴国昌、徐四等5名首犯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如今,东校场经过几十年的沧桑经历,东校场的原貌已不复存在,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但它的故事仍在民间流传。

老银川的洗澡堂

1925年,由北京人蔡青山在原新华街灯光球场处开办了第一家浴池——清华池,结束了旧银川没有浴池的历史。蔡青山成为旧银川第一浴池的老板后,投资购置小锅炉、简单修建了可容纳20多人的水池,但由于浴池设施简陋、洗澡环境差,来澡堂洗澡的人不多。清华池经营两年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经营出现亏损,1927年冬蔡青山老板看到浴池无钱可赚,便将“清华池”低价转卖给一个叫马子才的商人。马子才经营浴池一段时间后,经济效益仍不见好转,遂将浴池又租给常登第老板,常登第把“清华池”改名为“第一池”。“第一池”在常登第的精心管理下,不断改善澡堂环境,添加服务项目。为了加强浴池的成本管理,常老板还设专职会计1人,使来往账目清楚、收支透明,浴池经济效益逐渐好转。然而,马子才看到常老板经营的浴池进账不少,便收回浴池经营权,转租借给他人经营,又改名为“中华池”。

常登第由于经营浴池有方,积累了一定的资金,1933年又另起炉灶,在原银川市乳制品厂位置新建一处浴池,仍叫“第一池”。

民国28年(1944年),在今步行街口同福大厦处,马子佩创办了另一家“玉清池”(原银川浴池)。1939年2月,正值春节,日本军队的12架飞机从城东俯冲而过,炮弹、机枪在新华东西街狂轰滥炸。“玉清池”也遭日本飞机轰炸,剩下残垣断壁,一片狼藉,大池、座位和锅炉全部被炸毁,只有女浴池未受损失。员工们看到苦心经营的“玉清池”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毁于一旦,都匍匐在浴池废墟上失声痛哭。随后,“玉清池”经过重新修缮,又重新开张营业。

1949年银川解放时,银川市只有两家浴池,即“第一池”和“玉清池”。1950年,“第一池”改名为“永义池”。同年,“永义池”由宁夏公私合营企业公司接管。

1953年,“永义池”与“玉清池”合并,称“永义池”,并由原址搬迁至今步行街同福大厦位置。由于银川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洗澡成了银川人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银川人洗澡难的问题,中共银川地委、专署发出倡议,号召银川市各机关干部踊跃集资,在很短时间内就募集齐了修缮资金。银川地委用这批修缮资金将“永义浴池”进行扩建和翻修,使其成为银川市唯一的一家大型浴池。重建后的浴池无论从营业面积、服务设施还是环境卫生等方面都比过去上了一个档次,基本满足了银川人的洗澡需求。随后,“永义池”改名为“人民浴池”。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包兰铁路在银川接轨通车,促进了宁夏及银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京、津、沪、杭大批有志之士来银支援宁夏建设,新城地区城镇人口成倍增加。原新城无一处浴池,新城地区的干部、工人、教师为洗澡往返10多公里到老城区。为解决新城地区广大群众洗澡难的问题,银川市商业局积极筹措资金,于1965年建成了新城浴池,缓解了银川浴池洗澡排队的紧张状况。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浴池”改名为“东风浴池”,搓背、修脚等被认为是封、资、修的服务项目被取消,银川洗澡服务业遭到破坏,逢年过节洗澡排队长达3个多小时,浴池销售出去的澡票,年底只能收回70%左右,全市洗澡难的问题又突显出来。“文化大革命”后,“东风浴池”又改名为“银川浴池”。

老银川的积骨寺

在60多年前,老银川南门外(今银川女子监狱位置),有一座古老的小庙,老银川人都把它叫为“积骨寺”(就是人死后暂时不能下葬,临时存放尸骨的地方)。

%明末清初,以山西晋商为代表的“八大商号”落户老银川,为封闭落后的老银川带来了近代商业启蒙和繁荣,以后渐渐有了陕西、河北、天津等地的商帮、商家、店铺。不到3万人的老银川城,就有1000多名商人在老银川做生意,商人们把老银川当作第二故乡,一代一代,在商言商,传承着遵守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和崇信重义的职业道德,在老银川人的心中留下了世代美名。

远离他乡不以身家为念的商人们,在背井离乡、四处飘荡的岁月里,生老病死和各种原因死亡的事情经常出现,尤其山西商人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乡土观念,如果一旦遇到不幸,他们都会在生前给家人留下遗言,死后要叶落归根,不要葬在他乡,希望把尸骨运回老家和先人们合葬在一起。

过去老银川通往外地的公路交通落后,有的外地商人死了,由于考虑千里迢迢,长途跋涉、花钱雇人、天气气候等因素,不能及时把尸骨运回老家,更不能随意把尸骨放到荒无人烟的城外,于是,以山西商人为主的民间组织“银川商会”组织大家商讨此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运回尸骨所遇到的困难问题谈看法说意见。最后“银川商会”集中大家意见,建议在老银川南门外,由商会会员集资盖一座寺庙,用来暂时寄存尸骨,商会成员们一听,纷纷表示赞成。大家为寺庙取名为“积骨寺庙”。大家慷慨解囊,拿出自家的存银,几日之内,就集资数百银元,由“银川商会”掌管集资银元,并由大掌柜负责专款专用,请来设计绘画者、泥瓦匠,买来砖、瓦、石灰、木材等建筑材料,经过几个月的施工,一座占地300多平方米的“积骨寺庙”,在不毛之地的老银川南门外重立起来。

“积骨寺庙”坐北朝南,门口矗立着两个石鼓。大殿的台阶是用很标准的三级石条台阶铺就,分大殿和东西厢房,大殿的正中摆放着雕刻的神像,神像的两边塑有青面獠牙的小鬼,院子有两棵树冠粗大叶子繁茂的大杨树,因其叶子很大,人们又把它称为“鬼拍手树”。“积骨寺庙”盖好了,了却了商人们的心事,有了寺庙就得找个人来看管,但谁也不原意住在这里看棺材守死人,“银川商会”找来一河南籍孤寡老人,靠收些施舍,白天扫寺庙的院子,夜晚上寺庙的门闩或替家人尽孝,在棺材头前的碗里加些水、食物等祭品。

旧社会,老银川城小人少,如要死个人不出半天全城人都就知道了。穷人死了,家人就到芦席巷(今富人巷)买张芦席一裹,用架子车拉到城外挖个坑一埋就算了事;而有钱的商人们一旦故去,就要请来鼓乐班的鼓手念经吹号好几天,引来大人小孩围观看新奇。送葬那一天,雇来的马车或者牛车拉着精雕细刻的棺材,后面跟着鼓乐班的鼓手一直送到积骨寺。积骨寺存放棺材是收费的,有钱人家,棺材可存放在宽敞的上房大殿里,一般人家,棺材放在厢房里,没有钱的就把棺材放在院子里。为防止院子里的棺材受雨水、大风、大雪的侵蚀,看护积骨寺的老人用土坯把棺材围起来,精心精意看护着这些还没有入土为安的亡灵。

一般情况下,家人们运送棺材回老家选择在数九寒天,冬天虽然寒冷,但对保护尸体有好处,离开积骨寺时,还要请鼓乐班的鼓手念经吹号,过黄河,走西口,远送他们离开老银川。银川解放后,积骨寺在“除四害、破四旧”运动中拆除。

老银川的两座大花园

旧时老银川有两座大花园,老银川人俗称“东花园”“西花园”。“东花园”在新华东街新华饭店位置,“西花园”在原新城(现西花园超市位置)。东花园是民国宁夏省为老百姓修建的休闲娱乐地方,园内树木苍穹,林荫成道,园内有三个出口大门,南大门直对新华东街,北大门面向中山北街,西大门面向今兴庆区育才巷。

历史记载,“东花园”曾是回族英雄马化龙英勇就义的地方,当年马化龙在金积堡起义,南北征战10多年,杀得清军抱头鼠窜,使清朝大为震撼,于是派出太子太保、陕甘总督左宗棠亲自出马镇压。马化龙率部愈战愈勇,马化龙双刀力劈左宗棠手下名将刘松山,左宗棠狂怒,便四处调兵遣将,誓要血洗马化龙部。马化龙率部固守金积堡,全城回、汉百姓齐心协力,浴血奋战,最终势单力薄,金积堡被清军攻陷,马化龙被俘。

马化龙被清军押往宁夏府城银川,清朝对马化龙等施行了极刑,将他们身缠浸过香油的棉条,吊在东花园的数丈长的高杆上点天灯。老辈银川人说起马化龙,都赞扬他是铁骨铮铮的英雄,给后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敬意。

西花园在原新城“西花园”超市位置,至今在这个地方还留存一处清朝末年爱新觉罗·常连将军的私人别墅,老银川人称“常将军楼”。马鸿逵主政宁夏后,在这里建了个花园,后来人们就把花园称为“西花园”。

“王爷大街”的历史故事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相继死去,宣统二年(1910年)端王载漪举家向充军地新疆而去。行至甘肃嘉峪关外时,得知清室退位。民国10年(1921年),66岁的端王载漪举家回到北京。但由于家族内外的种种原因,端王在北京居住未满一年,不得已又回到宁夏省城(今银川市民族南街)一处四合院定居下来。

旧银川人慢慢知道原“王元大街”住了个清朝的王爷端王载漪,后来旧银川人就把这条街又称为“王爷大街”。民国16年(1927年)冬,端王载漪病故银川家中,不久葬于北京。

蔡府和赵木匠

民族南北街最早叫王元大街,据考证是大约明末,有个廉洁奉公的地方官员叫王元的在此居住,后人就把这条街叫做王元大街。端王载漪住进这条街后又改为王爷大街,1942年,马鸿逵为显示民主把王爷大街改名为民权街,1949年银川解放后又改名为民族南北街。

20世纪30年代就在王爷大街(今银川民族南街)生活的黄丛老人向我们讲述了旧银川城王爷大街的历史原貌。王爷大街当时居住着银川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坐落在王爷大街的蔡府(今宁丰宾馆侧门处)是当时标准的“砖包城”式青砖四合院。蔡府大院是一座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高耸的门楼上镶嵌着用石头雕刻的匾额,相当气派。蔡府大门两侧矗立着一对如神似画的石狮,成为王爷大街的一道风景。院中有一处用青砖雕刻拼砌的屏风照壁。走过屏风便是院子套院子的挑垂房。相传蔡府是做药材生意的有钱人家,每天都有三五辆马车在门外等候出出进进的蔡府家人。黄丛小时候经常和同伴追逐着马车玩耍。

紧挨蔡府的便是“赵木匠”的院子(今民族南街工商银行处)。“赵木匠”院子里有两扇大院门,马车都能进得去。赵木匠是甘肃人,祖传有做车修轿的绝活手艺,因为做工精湛,诚恳待客,旧银川城里的人们大小木工活都愿意找赵木匠来打理。他做的马车都是选用上等的好木料加工出来的,车辕、车帮、轱辘都是挑选上乘的硬木,两个轮子以木轴相接,非常结实。

旧银川城没有汽车,家家户户烧火做饭用的煤都要赶着马车去贺兰山拉。一辆马车能拉煤250公斤左右,马车在崎岖不平的石子路上颠簸行进。从省城到贺兰山来回百十公里,赵木匠做的驾车仍然完好无损,堪称银川一绝。

过去银川大户人家的代步工具主要是轿子,赵木匠用精湛的手艺雕龙刻凤、富丽堂皇,因而“赵木匠”在旧银川城家喻户晓。

马鸿逵主政宁夏后,闻知王爷大街有个能工巧匠,便叫管家去找赵木匠专门给他做马车和轿子。赵木匠按照马鸿逵的身材给他设计加工了一辆四个轱辘的大马车,再套上两匹从日本买来的上等白花马,马鸿逵每天坐着马车从将军第(今信义市场)到省政府上班(今解放西街怡园处)。

警察三分局

原王爷大街还有马鸿逵的警察三分局(今民族南街银川市工商银行分理处)。警察三分局以前是座庙堂,旧银川城老百姓都到那里烧香拜佛。庙堂上下有两个院子,院子里有棵钻天杨,树高30多米,直径有1米多。大院门前有六七级大理石台阶,两间院子里有30多间房子,大门是一座砖木结构建筑,在高耸的门楼上挂着一块匾,上面用红布条写着“福”字,院门前还有一对石狮子,善男信女都去庙堂烧香拜佛,祈祷平安。后来,马鸿逵把庙堂据为己有,改为警察三分局,专管王爷大街以东的社会治安。黄丛小时候经常看到三分局的警察用军棍打人,使用揭背花、上拔筋床、敲骨拐、挫杠子、鸭子凫水、上脑箍、活埋人等酷刑。有一次,天成西的伙计赵士功在实验小学处撒尿,就被巡逻的三分局警察抓进了局子,不由分说先狠狠地打了一顿。赵士功询问自己为什么被抓,警察就用上拔筋床来惩罚他,并说让天成西的掌柜送50块大洋来。

梅武侠大院

王爷大街还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大院,大院的主人梅武侠是旧银川城有名的富贾。院里有房屋50多间,院墙里面是用土坯砌成,墙外用青砖“砖包城”式包裹着。

有一年,梅武侠家娶媳妇,娶亲的马车、矫子足有30多辆。新郎骑着头挂彩球的高头大马,身上穿着红棉袄;跟随的轿子用红毡、红布装饰一新。鼓乐手吹着欢快的乐曲一路喜气洋洋,娶亲的家人抬着丰厚的礼品盒:绸缎、呢子、猪腿、羊肉,每个礼品盒上都贴着大红“喜”字。梅武侠娶媳妇的婚宴在当时是非常奢侈的,20多桌酒席齐刷刷摆着四五斤重的黄河鲤鱼,还有海参、鱿鱼、海蜇头、鱼肚、玉兰片等在旧银川婚宴上少有的菜肴,而一般平民家里的婚宴上只有红烧猪肉、清炖羊肉、四喜丸子、炒菜等。

陈纳德公馆

抗日战争时期,应宋美龄之邀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第十四航空队又称“飞虎队”的创始人)来华担任笕桥空军军官学校飞行教官。陈纳德积极协助中国空军对日作战,并且亲自驾机投入战斗。日本政府得知此情况,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所有美国飞行员离开中国。迫于外交压力,陈纳德的活动转为非公开,他回到美国,私下替中国政府招募飞行员。

1940年11月,美日关系趋于紧张,美国总统罗斯福终于采纳陈纳德的建议,同意退役人员以志愿航空队的名义去中国帮助抗日战争。1942年9月1日,蒋介石第三次来宁,陈纳德陪同前往,马鸿逵就这样结识了陈纳德。马鸿逵为了和美国王牌飞行员陈纳德建立感情,在王爷大街给陈纳德建了一处公馆。陈纳德不常住公馆,只是留了几个办事人员与马鸿逵的富宁公司有生意上的交易来往。

1949年宁夏解放前夕,马鸿逵看大势已去,指示陈纳德把7吨黄金和万贯家产提前运往台湾。

西府井

旧银川人都知道王爷大街有个西府井,西府井坐落在现民族南街丽华商场拐弯处。相传清乾隆十四年,该处有三个大泉眼,旧银川城的八大商号捐资便把三个泉眼用青砖和石头圈成三口大井,并新建了一座龙王庙,同时宁夏布政司衙门也坐落在西府井旁边,旧银川人把此衙门称为西府,由此人们就把这三口大井叫做“西府井”。

西府井的三口大井,呈品字形,每口井的口径都有3米。过去旧银川城没有自来水,全靠地下井水生活。银川紧邻黄河,地下水位高,尤其西府井水井泉眼多,水质清澈甘甜,居住在王爷大街以东的老百姓都到西府井挑水、抬水。来西府井挑水的人多了,就逐渐自发形成了卖水的市场,一些贫穷市民和进城打短工的农民便成了卖水的挑夫。有钱的人家只要花钱,挑夫就能把水送到家里,一担水能挣几分钱,一月下来就能养家糊口,没钱的老百姓只能亲自去挑水。

马鸿逵得知西府井水质甘甜,亲自前往品尝,果然名不虚传,从此以后马鸿逵的大公馆也经常用马车前来拉水。过去旧银川城的乞丐们讨饭讨累了、口渴了,又无栖息之处,于是大都聚集在西府井讨水喝,洗洗脸,晒晒太阳。

老银川“第一居民楼”

几十年前人们站在北塔、鼓楼俯瞰老银川是一马平川的土房小院。如今,银川市经过50多年的城市建设发展,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档别墅小区拔地而起,银川已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如果现在再想找昔日土坯房,已很难寻觅到它的踪迹。

现在银川老百姓大都住进楼房,但是,41年前矗立在银川文化街的银川“第一居民楼”(原银川二中旁边),却少有人知道它是银川最早的一座居民楼。

1964年初春,银川市政府为解决无房户和改善城市居民住宅环境,决定投资在银川文化街建设二幢集商业、居民住宅综合楼房。银川市建设局经过认真规划和设计,一幢建在文化街惠民巷口,另一幢建在文化街文艺巷口。建在文化街惠民巷口的这幢楼房从开工那天开始,惠民巷口天天有市民驻足观看,人们一到休息时间都争先恐后一睹从未见过的楼房施工现场。建设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来年的开春使新楼房建成竣工。许多住了一辈子土平房的市民闻讯后都前来观看从未见过的“洋楼房”。

这幢新楼的建筑结构是个三层的拐角楼,红砖砌的外墙,楼上二、三层都是住家户。楼道、居室都是用白灰搅着蒲毛,工人用抹子压光增白,那时没有像现在涂料、乳胶漆之类的装饰材料,木门、木窗、水泥地,不像现在水泥地贴瓷砖、铺木质地板,木门、木窗做装饰搞装修。新楼四周没有围墙、院门,没有绿地环境、色彩斑斓的道牙、道砖和现在的规范化小区,新楼仍与原来的土坯平房和小煤房为邻。每到雨季,巷道的雨水都很难排出。

这幢楼就像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筒子楼”一样,大家共用一个卫生间、水房。紧邻文化街的一楼是当时银川市糖酒公司的一家副食商店,专营糖果、糕点、烟酒、调味品和文化用品,后来又经营蜂蜜制品,在那个年代,这幢简易的新楼,可以说是银川市有史以来,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居民住宅楼房。

银川二中教师张德甫是1958年支宁的莘莘学子之一。多年来他默默奉献在教育战线上。那时,张德甫是个单身汉,一个人住在银川二中一间几平方米的旧平房子里。由于房间小,大龄青年的他迟迟成不了家。就在他因房屋小而一筹莫展的时候,分房的天赐良机降临到他的头上。有一天,校长通知他来办公室说分房子的事情,张德甫高兴地一路小跑来到校长办公室。校长说:“张老师你很幸运,银川市政府新建的职工家属楼,分给我们二中一套,全市所有中学,市政府就给教育系统分了这一套,因为新楼就在二中旁边,学校决定将这套房子分给语文组胡开芬老师一大一小两间,30平方米左右,还有一小间十几平方米就分配给你,这是学校对你的优先照顾了。”张德甫听后高兴万分,激动的泪水潸然而下。就这样他幸运地住进了银川市第一幢“居民楼”。后来,张德甫在这间十几平方米的居室里成家育子,一住就是5年多。

张德甫回忆说,他们这个单元当年曾经住过银川市副市长、市科协主席。住户大都是银川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大家都能为住进这幢楼房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住在这幢楼里的居民深感邻里相处环境没有显贵有钱和无钱之别,民风淳朴,不管是当领导的,还是百姓群众,大家都和睦相处。同在一个水房里刷牙洗脸,共用一个水龙头洗衣、洗菜……那时,没有煤气罐和天然气管道,烧火做饭的煤饼子、煤球大都摆放在楼道各家门口的一席之地,夏天在小厨房或在水房、走廊里烧水、炒菜、做饭,冬天就把煤球炉搬进房间做饭取暖。

张德甫老师对当年住进新楼仍记忆犹新,他说,他每天闲暇时都要趴在窗口观赏俯瞰大半个银川市城区的景色,那时城区很小,看到的都是杂乱不平、简陋低矮的土坯平房,一条解放大街夹杂着条条泥泞小巷,马路上车辆、行人都很少。大半个城区,除了中山公园和城东、城北有大量的芦苇湖外,城区很少有绿色花草树木,走出城外,才能眼见大片苇湖涟漪、绿色农田相间,一派“塞上江南”的美景。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银川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市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一片片居民小区镶嵌在“塞上江南”,银川市变了样。当年住在这幢楼的大部分居民开始陆续搬迁到住房更加宽敞、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的新小区了。

1994年,银川市房管局决定,拆除这幢具有历史意义的银川市“居民第一楼”,这幢楼的剩余住户被安置到海宝小区居住,如今这“第一楼”早已旧貌换新颜。

老银川民居

旧银川的民居建筑虽然比不上北京明清建筑的雍容华贵,更比不上南方欧式建筑的典雅秀美,但旧银川的民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风格迥异。20世纪30年代就在银川民族南街(原王元大街)生活的黄丛老人给我们讲述了旧银川民居的特点和风格。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旧银川只有两万人,大部分人居住在以民族南北街为界以东的城区,以土坯平房居多。过去人们把盖房子视为头等大事,又因为有“父建子居”的传统习俗,所以无论贫穷富贵的人家都要盖房子,不同的只是根据各自的生活水准和经济条件来决定所盖房子的大小。当时的银川民居有三种典型的建筑结构,即海塔房、挑垂房、立木房。

平民百姓的海塔房

海塔房是当时土木平房的传统民居的建筑代表,之所以在银川平原落户,是因为银川平原地处黄土高原的北缘,夹在毛乌素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气候冬寒夏暑,风大沙多,雨雪稀少。土木平房的墙体厚,屋顶实,冬季可以挡风御寒,夏季可以遮阳避暑,享有“冬暖夏凉”的赞誉。

由于少雨,平型屋顶无须覆瓦照样可以遮挡雨雪侵袭,还能起到减轻风暴危害的作用。在黄灌区土地盐碱化严重的情况下,平型屋顶上面还可以晾晒谷物、堆放杂物,因此海塔房至今还被银川郊区农民沿用。海塔房用料简单,用石磙子把土地压实;再用铁锹挖成一块一块的土坯,然后摞起来晾晒,晒干后就可以运到盖房子的地基上,请当地的“风水先生”选个吉时准备破土动工。

建造海塔房不需要许多的木制构件,仅是将梁直接担在墙壁上,梁上搭桁,桁上担椽,最后盖上屋顶就算建成了,就如同银川海宝塔的建筑结构一样。海塔房在建造过程中不需要专业的工匠师傅来设计,一般都是老百姓自己砌墙盖房子,也有请些亲戚邻居来帮忙的,这样既节省了建房材料又能省下一大笔钱,建房工时还短。

在海塔房居住的大部分都是些农民和一些城里面的平民百姓;城里面的有钱人把以前盖的房子出租出去。在那一时期,海塔房基本上就是老百姓住房的代表,老百姓生活得好不好,从居住房屋就能一目了然。

达官贵人的挑垂房

旧银川的挑垂房以民族南街(原王元大街)为代表,是银川民居建筑风格里最考究的一种。挑垂房都是些清朝末期退位的王爷和有身份的人居住的,所以整个房屋的建造除了“四梁八柱”的基本框架特征外,其手工细致程度堪称精美。在房屋动工前先要准备木头(上好的松木)、青砖、石头、石灰等材料,木料备齐后,就请来木工师傅制作构件和门窗,待地基夯实后,请来“风水先生”选定“黄道吉日”破土动工。

开工时还要先按尺寸放好线,用吊线拉平找直,稳住基石后才能立上柱子,架起大梁,梁、柱、桁、枋之间均以榫铆连接扣合,立起房屋的框架,即谓“上梁”。旧时习俗在“上梁”这一天,要在梁上披红挂彩,鸣放鞭炮,请吹鼓手奏乐助兴,还要宴请工匠以示祝贺,代表吉利。接下来是砌墙,先砌石头,再以白灰为浆铺青砖数层,在砖石之间纵铺一层两寸多厚的芦苇,俗称“碱柴”,能起隔碱防潮的作用。整个房屋墙体都是用砖砌起来的,在砌墙的同时,门窗框就已经安装好了。

挑垂房的廊檐一般都不设立廊柱,只在梁头下面倒垂半截较小的木柱,柱头雕成圆形或桃形,柱子和柱子之间用桁条和额枋相连,桁条和额枋之间也安上卷云形或其他形状的斗拱,廊柱的上部装有互相对称的雕花牙子,房檐上和廊檐两侧钉上刻花的封檐板和挡风板,使呆板的廊檐富有装饰性效果。

整个房屋落成后,要进行整体油饰,一般廊柱都漆成红色或紫红色,前檐的桁条、额枋、斗拱多为青绿颜色,还要在整个墙体上油漆、画画,多数是一些描绘花草鱼虫、山水风景等,显得流金溢彩、富丽堂皇。挑垂房室内的装修也颇有讲究,通常是用木制的雕花格子把房间隔成里外间,格子上面雕刻各种吉祥图案,有的还在格子的装板上描绘山水等,使整个房间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舒适温馨的感觉。室内的墙壁则用蒲毛白石灰粉刷墙面,顶棚是用芦苇秆作骨架,裱上花纸,地面用方砖或条砖铺墁。

%坐落在银川中山北街的马鸿逵官邸就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大宅第。黄丛老人小时候经常钻进去玩耍。时隔60多年,他对“将军第”的一砖一瓦仍记忆犹新。他说“将军第”正院坐北朝南,大门是一座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砖木结构,在高耸的门楼上镶嵌一块石额,上刻“将军第”。门前有一堵砖雕拼砌的大照壁,还有一对石鼓和一对带有底座的石狮。大门两侧面朝北的房屋是卫兵的住房。进大门是前院,前院东西两侧各有数间厢房是侍从人员的住屋。通过前院进二门,迎面是一幢砖木结构、高大轩昂的二层平顶式楼房,楼下是会客厅,楼上是书房。楼房四面都有回廊,东西两侧各有数间厢房,绕过楼房进入后院,是一个布局严谨的庭院。“将军第”是当时旧银川最靓丽的一道建筑风景。

别具风格的立木房

立木房则是沿用了传统的“四梁八柱”的建筑方法,建三间立木房屋需要大梁4根,柱子12根,桁条18根,椽子近百根,还有额枋、门窗等构件。大量的木材准备齐全后,就请来木工师傅先做额枋、门窗等构件。

立木房的地基也要在开工前垫好,黄灌区地下水位高、地基要垫得比地面略微高些,有的还要在地基槽内铺上一层混合石灰、明沙的三合土夯实。在夯实的地基上立上木头,柱子上架梁,梁上搭桁,桁上担椽,立起房屋框架后,再在柱与柱之间以桁条和额枋相连接,建成尺寸深浅不等的廊檐,再在砖石的基础上用黄土泥作浆砌上土坯。土坯砌墙又分单墙和双墙两种砌法,单墙是纵卧一层土坯,双墙是纵卧一排、再横卧一排,门窗框在砌墙时就要安装到位。待整个墙体砌好后,里外抹上一层粗草泥,或是把麦秸、黄土和成泥抹上屋顶,待草泥硒得半干后才能盖屋顶。

居住立木房的大部分是商人和有钱人家,曾经在鼓楼北街居住过的赵明景先生说,当年的鼓楼北街都是挨家挨户的立木式院子。每座院落外都有拱圆大门,进门有左右门房,上院有相互对称的南北厢房各五间,上台阶后有三开间正房,另有左右耳房。立木式房子的每间房子都有翘角飞檐,建筑结构非常独特,既有具观赏价值的砖雕木刻,还有室内的画栋雕梁,非常的古朴典雅。有的房屋还画有壁画,都是出自当时银川的名人画笔。现在的民生街(即过去的米粮市)、玉皇阁南北街、中山北街等街巷都是那时银川立木房最集中的地方。

几十年后,银川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银川人再也看不到那些独具特色、民风淳朴的民居建筑,那些民居建筑已成为历史。

老银川的庙会

老银川时,以庙会形式进行农贸市场和商品交易最为典型,比如清明节的城隍庙庙会、农历五月十三日的关帝庙庙会、农历六月六日的西塔(承天寺)庙会、农历七月十五日的北塔(海宝塔)庙会、农历九月初的玉皇阁庙会,另外,岳王庙、娘娘庙、红圣庙等均有庙会。每逢各寺庙会,四方商贩蜂拥而至,搭起帐篷和临时房舍,摆摊设点经销布匹百货,老银川的城乡百姓争相购买所需物品。

北郊的海宝塔庙会是旧时最具规模的农贸集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海宝塔举办庙会的日期,会期少则10天8天,多则10天半个月。庙会历年都很热闹。

%据记载,1942年举办的庙会规模最大,会期半个月。每当庙会,各地佛教徒都要到这里参加佛事活动,对此称为“盂兰盆会”,香火之盛属宁夏地区之冠。四面八方的商贩也趁机赶到庙会做生意。远至内蒙古阿拉善旗和鄂托克旗的牧民都要来到老银川城的骡马市交易骡马(骡马市在今新华商城位置),一群群农民围成疙瘩和前来卖牲畜的蒙古族人讨价还价,进行贸易。

海宝塔塔院山门两侧划地为肆,随处张幕,竞相贸易。其中卖吃喝的居多,银川地方小吃应有尽有。就连银川城内素负盛名的“同福居”“会芒春”“东泰居”等餐馆,也到此招揽顾客。庙会正值瓜果旺季,驴驮车曳,各种货物堆积满地,商品有日用杂货、呢绒绸缎、车马挽具、生活用品等。算卦的、看相的、取痣的、剃头的、耍猴的、套圈的、卖泥鸡的、卖面人的、吹糖人的、打拳卖艺的、摆摊卖药的等等。

坐落在银川北郊的海宝塔,俗称“北塔”,是宁夏现存最古老的塔。虽然塔的始建年代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宁夏明清方志都说它是:“盖汉、晋间文物。”“相传(十六国夏)赫连勃勃曾为重修。”故又称“赫宝塔”。整座塔建筑风格独特。塔建在一个高大的塔基上,塔呈正方形,而四面中部又突出一棱,更显得层次分明,玲珑精巧,为中国古塔中所罕见。塔高54米,砖砌而成,内有木梯盘旋达顶。外观11层,内实9层。塔顶部是一巨大的桃形绿色塔刹,巍峨壮丽,气势雄伟。

北塔的庙会历史悠久,据说从元朝起就开始盛行,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在银川方圆百里也是相当有名气的,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的人,都从四面八方赶到北塔烧香拜佛,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烧纸、念经、超度亡灵,并保佑家人身体安康、万事如意。

步行、坐船到庙会

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北塔照例还要热闹一阵子;对省城银川说起来,这可算首屈一指的庙会。进庙里烧香拜佛是从来不收门票的,所以来的人很多。那时,出城的通道唯有从瓮城北门城门通过,出了城门就是湖荡芦苇,北塔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湖泊,附近的一些农民看到其中的“商机”,做条小木船渡客,以此来赚些小钱维持家用。去庙会搭船一人要两三毛钱,可以省不少时间就能到达,因此,有钱人都愿意坐船去庙会,没钱的人坐不起船,就要出城门绕道贺兰八里桥步行几个小时才能赶到北塔庙会。北塔庙会这几天,所有的方丈(庙会组织者)、道士、居士、和尚都来到庙里念经,一来保佑信徒们平平安安,二来感谢善男信女为寺庙又添香火钱。旧银川的老百姓都还很穷,那个时候的公德箱里大多放的是一毛、两毛、五毛,一元都是很少见的。想在庙里为逝世的亲人超度亡灵,都是要提前来庙里约好,找个道士为其念经,在这里念经也是不一样的,要看施主经济状况而定诵经的长短。要是想在寺庙里用斋饭,就得化布施(也就是交些钱)把你的名字写在上面,给你一张饭票,便可以在寺庙里用斋饭了。寺庙里的斋饭一般都是一碗汤,两个馒头,汤里有白菜、萝卜、豆腐和土豆,然后撒上一把咸盐,碗边偶尔漂着几滴油。来庙里拜佛的人们,通常都要用过斋饭才离开,即便是没地方坐,蹲着也要吃完。老人们说,在这里吃饭是绝对不可以挑三拣四、随意浪费的,吃了庙里的饭可保佑身体健康。

看戏、吃喝聚庙会

既然是庙会,当然少不了有搭台唱戏的,那时的“觉民学社”(现在的银川剧院)、“银光剧社”、还有“新华舞台”(俗称“小戏园子”)的唱角儿都在这里轮番亮相,昼夜不停地为前来赶庙会的人们带来精彩唱段,大多以秦腔、京剧为主。“小戏园子”是当时马鸿逵的四老婆刘慕侠亲自从京城带过来的戏班子,专为政要官员唱戏。

过去没有电视,平民百姓也没有钱到戏园子看戏,一年也就这么一次免费,近距离的看到名角在戏台上的风采。庙会里唱戏的、说书的、拉洋片的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手里的钵儿、鼓儿“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再配合脚下的踏板,有节奏地变换着灯箱中的画片,撅着屁股看热闹的人们一个劲地笑,从来都没能走出宁夏半步的人,更是好奇地看着耍洋片的人是怎样把一张张风景秀丽的照片,放进这小小的箱子里去。小孩子们则都围在放皮影戏、耍猴的那边,幕布后的几个人忙地走来走去舞动着手里的小皮影人,而耍猴人则摆弄着各种小玩意,叫猴子跟着模仿他的动作,把这些蹲在地上的孩子们乐得是前仰后合,这就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儿童的一种娱乐游戏。

1942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蒋介石视察银川,随后民国宁夏省政府在省政府大礼堂举行欢迎大会,蒋介石主持召开了第八战区高级军事会议。宁夏驻军团以上军官列席会议,蒋介石在大会上作了“训话”。会后,蒋介石乘车在马鸿逵等陪同下和旧银川老百姓同游北塔庙会。

旧银川的小吃真可谓是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烩羊杂碎、烩羊肉、羊肉粉汤饺子、滚粉泡麻花、米黄摊饼、牛奶缨米酥,还有凉面、酿皮、炸油糕……城里的小商小贩们都拿出自家的独特的风味小吃,其中要数灌肠、猪血和凉粉又便宜又好吃,店家用刀薄薄地切成小片儿,放在平底锅里用油一煎,你要吃哪种就给你夹到盘子里,上面洒上葱花,倒上酱油、醋,调拌好就可以吃了,味道别提有多香。卖水果、瓜子、洋糖、香烟和小百货的流动商贩穿梭于人流之中,吆喝叫卖。

定情、传说在庙会

人们逛庙会时也常能看到一对对的年轻男女,他们是在父母包办和媒婆的穿针引线下,双方约好在庙会上见面相识,一是借此机会能出家门逛逛庙会,二是如果双方都相互“相中”了,两人就一起到庙里烧香拜佛,许下心愿,保佑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家庭和睦平安。逛完庙会双方道别时,男方要给女方再买一些小百货等日杂用品,这就算是第一次见面的见面礼,也算定下了情侣关系。

下午,逛完庙会的人再乘船返回北门,北门附近有座“娘娘庙”和“城隍庙”(现银川三医院位置),“娘娘庙”有个大院子,里面分上房和下房,两边是厢房。上房有一座大殿,上方挂有“心诚则灵”的牌匾,里面供着一座“送子观音娘娘”的塑像,“娘娘”前面塑着几百个拳头大小的童男童女小泥人,色彩鲜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过去医疗不发达,一些不能生育的妇女求子心切,便会到“娘娘庙”里磕头、烧香、上布施,拜佛求子,住持问香客求男求女,若求男孩,住持便把男童塑像一厘米长的“小鸡鸡”掐下来,用黄表纸包好送给香客,香客回家后将其泡在水里,连泥带水喝下,就等着来年怀孕生子。

老银川的旧街巷

旧省城老银川破烂不堪

解放前银川城很小,人口仅有两三万人,是一座十分落后的边陲小城。马鸿逵担任民国宁夏省政府主席后,省城银川民生凋敝。由于把大量财政资金投入到军费开支上,马鸿逵对城市改建投入是微呼其微,以致宁夏省城银川长期以来城市面貌没有改观。不大的银川城破烂不堪,垃圾、粪便随处可见,低矮土坯房脏乱破败,城内除了马鸿逵的“将军第”和“中山公园”里的几处楼堂馆所外,就没有任何高层建筑。

由于战祸及天灾不断,银川城渐渐衰败,市政建设落后,没有排水工程,街道尘土飞扬,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晴天是“浮尘路”、雨天是“泥汤路”,大街小巷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当时,在银川东西大街的两旁店铺,家家户户门口都摆着一口大水缸,为使黄土压成的路面减少尘土,定时向街道泼水。马鸿逵的警察巡逻时若发现马路起了尘土,就会沿街喊叫“泼水啦,泼水啦”,商家店铺的伙计就会拿着舀子往路面泼水。

遇蒋介石等国民党的军政人员来银视察,马鸿逵为使银川城街道干净整洁,迎接贵客,便下令用黄胶泥铺路,由关押在监狱的犯人拉着大石碾子压平路面。

米粮市抹斗

解放前银川城的老百姓有句俗语:“米粮市抹斗的,山汉湾绕手的。”现在的民生街就是过去的米粮市,那时候银川几乎无工业可言,市场多以卖粮为主,兼卖些蔬菜,称为“米粮市”。每天到“米粮市”做买卖的和逛市场的人有几千人之多,是当时旧银川城最大的集贸市场。农民在售粮时,买卖双方自行谈好价钱后,再由斗行经纪人评价,双方达成交易,由斗行过斗。当时的斗口大底小,斗行过斗时,一般用平尺抹平或用手抹平,这就是为什么说“米粮市是抹斗的”的原因了。

银川城的米粮市,有专门经营粮食的十大斗行,有方家斗、董家斗、宋家斗、傅家斗、朱家斗、李家斗、贺家斗、魏家斗、殷家斗。每家斗行均为家族式经营,前店后场,连片的铺面和后院场房,便于接待进城农民住宿、吃饭,后院类似车马大店,有槽头、水井、锅灶,冬天有热炕,只铺芦苇席,自带铺盖,每人日收一升粮(五斤),不另收现金。

米粮市也带动了磨坊、碾坊、粉坊、糖坊、烧坊(酿酒)、油坊等与粮食相关的经营商户,他们不仅仅买卖粮食,还进行粮食加工,做成熟食或半成品出售。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很多饭馆和经营小食品的摊子,当时比较有名的有马海龙饭馆、居士饭馆等,而经营的小吃也是品种多样,如烤饼子、蒸馍、葱花饼、麻鞋底饼子、糖酥、羊杂碎、羊奶泡酥、肉夹馍等小吃在银川城都非常有名。

米粮市的几家烧坊和油坊生意也都不错,有傅家烧行等,酿出的白酒除供应银川城内外居民外,还销售到阿拉善旗、鄂托克旗,颇受蒙民的欢迎。开油坊的有宁夏本地人也有一些山西人,榨油用铁榔头、木楔子、大油梁等工具,收来油料在后场榨油、前店销售,形成了几家较有规模的油坊,还有几家商号磨制出的芝麻油,市场上一般不销售,只供同福居、黄鹤楼和官商大户举办宴席使用。

山汉湾绕手

进城卖原粮的农民如当天卖不完粮,回不了家,就会夜宿在与米粮市毗邻的“山汉湾”。“山汉湾”原来没有巷名,是个坑坑洼洼、杂草丛生的大荒滩,外地拓荒人来银川城无处居住,他们就从银川二中院内文庙搬来砖、石头和在城边拉来的黄土在“山汉湾”搭建简易棚子栖息居住,你家搭一个我家搭一个,渐成逃荒要饭、打工者的聚集地,久而久之,银川人多少带有歧视的意味,把此处称为“山汉湾”,“山汉湾”由此形成。卖粮农民大都赶着牲口、架着车住在“山汉湾”,这就形成了许多车马大店,价格一般相对较低,所以进城农民多聚集于此,“山汉湾”也因此十分红火。

人气旺了,自然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兴起。“山汉湾”有个黑虎庙。院子较宽阔,就搭了个戏台子,露天的剧场加板条椅子,“觉民学社”几乎每天都唱戏,在此时期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秦腔演员,如钟新民、苟鼐钟、王庚银、钱森等,都是那时候银川城里很红的名角,唱的秦腔有《秦香莲》《铡美案》及反映宁夏地方风情的《玉凤簪》《康熙访宁夏》等传统剧目。

20世纪60年代,宁夏戏剧界的文化人又将此故事改编成《康熙访宁夏》,有京剧本、秦腔本、越剧本,并到外省巡回演出过,深受各地观众欢迎。

“山汉湾”的名气由《康熙访宁夏》的故事在府城银川越叫越大。“山汉湾”居住的都是一些贫民,他们一年也换不了一双新鞋,穿的土布鞋常常是鞋帮、鞋底分家,脚丫子赤露在外,经常要修补鞋。由此“山汉湾”出现了十几家鞋匠铺,其中有一家黄家鞋匠铺修鞋、做鞋做工精细、质地优良,就连马鸿逵的军政人员也常来这里修补皮鞋,因此黄家鞋匠铺在银川城颇为有名。“山汉湾”也开始有卖各种小吃的饭馆,更多的是肩挑手提卖食品的小贩,价格也很便宜,羊杂碎一碗5分钱、茴香饼一个2分钱,生意好不兴旺。“山汉湾”还有许多暗娼,夜晚时分,常有光棍、懒汉寻花问柳,娼妓们手里拿着手绢绕手揽客领进自己的屋子。故旧时银川百姓传有“山汉湾绕手,往黑路上绕”一说。

1949年9月,银川解放后,政府有关部门为取消对“山汉湾”这一巷名的歧视,故将此地取谐音改名为“山河湾”,一直沿用至今。

羊肉街口

羊肉街口在银川市民中家喻户晓,人们顺嘴顺心地说起它,完全是因为它是旧时街名。

旧时羊肉街口位置在现兴庆区中山北街向北至现在的建材巷口(最早叫羊肉札口),750米长,街道两旁全部设有羊肉铺面,还有货棚肉架及各种生熟羊肉摊点。从羊肉札口北至北门,是活羊栅栏,往往是一二十只一群,三四十只一群的大肥羊,等候顾客选购。每逢秋末冬初,活羊与宰杀后的肥羊肉,摆放满街,铺面柜台,秤杆林立。

如遇集市庙会,则来往行人熙熙攘攘,叫卖之声,此起彼伏。农历十月初一以后,皮货上市,黑白小羊皮、二毛摔头、绵山板衣,挂满街旁,琳琅满目。

解放前的羊肉街口是银川城唯一贯通东西南北的主要交通十字路口,过去无论是南来北往的军政人员,还是商贩或者进城的农民都要经过羊肉街口。旧时羊肉街口,下雨是泥路,晴天是土路,两边的民宅是土坯廊檐式的土房。几十户卖羊肉的商贩,在路边栽两个木杆子,上面用一个横杆固定,新鲜的羊肉用钩子挂在横杆上,旁边摆一个剁肉的木槨子,任由顾客挑选。羊肉街口卖的羊肉,肉质细嫩,远近驰名,不少有头面的大人物也常光顾此地。羊肉街口也就流传得名。

那时银川城的老百姓都很穷,一年半载也吃不上一次肉,大都看的多,买的少。宁夏羊肉很便宜,两个铜板就能买一斤肉,合现在的两毛钱左右,就是这两个铜板老百姓还是买不起,只是到了逢年过节每家每户买上一二斤羊肉才能奢侈地品尝一下羊肉的香味。羊肉街口旁一些回民饭馆及熟肉铺子,以清炖羊肉、清蒸羊肉、涮羊肉、全羊宴来招待行人客商。羊羔肉更是携带方便,切块买回,用盐末蒜泥蘸食,香醇可口,不腻不膻。有一家黑记饭馆生意特别红火,有烩羊肉、烩小吃、炒粉、滚粉、羊肉夹馍等。

柳树巷的街道

现在银川市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步行街,解放前称为柳树巷(今鼓楼南街),也是旧银川城店铺云集的热闹街道。柳树巷并非柳树成荫,实为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商业街。柳树巷北起鼓楼,南至与新华街交接处。旧时柳树巷,街道宽七八米,人行道有两米宽,街面由黄胶泥压路,中间高两边低。虽没有下水,每遇雨天雨水都自然由西排走,街面也常有人清扫,使得柳树巷十分干净。

柳树巷也是银川城当时唯一一条有电灯的街道。每隔约50米立有电灯电杆。由于当时银川城电力不足,发电机功率低,只有马鸿逵公馆和戏院可供电,柳树巷通电已属破例,只能安装15瓦的灯泡,天黑开灯,戏院人散场后1小时再熄灯。

柳树巷的店铺

柳树巷有一个鲁班庙,是外地来银打工的木工为纪念他的祖师爷——鲁班而建造的一座庙堂。庙里塑有鲁班的塑像,主殿是大庙宇,厢房是两层楼。每年庙会,银川的木匠们都会前去烧香祭拜祖师爷,祈求平安、来年生意兴隆。

老银川城解放初期商业较为落后,柳树巷只有小型私营商业几十家,多为饮食服务业店铺和一些流动的小商小贩,从业人员1000多人。经营百货、布匹、文具的商号有庆瑞成、大同庆、晋元昌、文具店等,多数资金仅在万元左右,其中最大的商号庆瑞成有店员20多人,经营白布、花布和少量绸缎等纺织品,花色品种仅30多种。文具店供应学生教科书、描红簿、蜡笔、墨盒、橡皮等等,是学校、军政机关、马鸿逵的军政文书经常光顾的店铺,规模也都不大。还有几家石印所,那时,石印较为发达,为军政、学商服务,承揽印刷各种传单、广告、说明书、标语等业务,生意十分兴隆。

柳树巷还有一家久负盛名的宝珍照相馆,1924年“宝珍”创始人章万宝由定远营(今巴彦浩特)来到银川柳树巷筹建宝珍照相馆。照相馆开业初期,章万宝曾送长子章文焕到北京一家有名的照相馆学习拍照、洗印和修版技术。随后,章万宝又从天津重金厚礼聘请雷恩波、刘新民来银川协助经营和传授技术。宝珍照相馆拥有一架转动摄影机,可拍摄集体合影。老银川人、进城农民和外地人都喜欢到宝珍照相馆留影纪念。

为扩大业务,章万宝又于1927年修建起旧银川城第一家楼阁式照相馆。宝珍照相馆在摄影、洗印技艺上精益求精,讲究质量。他们对冲印出来的底版总是仔细地检查,认真地修饰,稍有不合适的地方则报废重新拍摄。由于宝珍照相馆以质量取胜,以信誉竞争,所以到旧银川城解放前夕,银川城的永宣、华英、恒丰3家照相馆都相继倒闭,只有宝珍照相馆兴盛不衰。

1949年9月23日银川解放,宝珍照相馆生意更加火红。1956年,宝珍照相馆实行了公私合营。1958年,宝珍照相馆改名新华照相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宝珍照相馆一度改名为“东方红摄影部”。为了向“封、资、修”宣战,照相馆只拍黑白片,着色加彩照片被迫停止营业,“虚光”照片停止冲印,使得照片色彩单一,服务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宝珍照相馆改名为新影照相馆。

郎家巷子

在宁夏银川城这座塞上古城里,大大小小的巷道不少,有一条在旧时银川城称为“郎家巷”的巷子小得像条马鞭子,就是现在的银川市兴庆区仁义巷向东。这条巷东西长不过百余米,旧时巷子窄得只能开过一辆美国造的道吉十轮卡车。这条巷子西通繁华的柳树巷商业街,过柳树巷往西是专卖芦席的芦席巷,东连砟子市(现玉皇阁南街银川宾馆处),过砟子市向东是南柴市(今新宁巷的南段,北段是骡马市),再往南走便是赫赫有名的新华衔,向北可达古老的十字鼓楼。

郎家巷子因为地理位置好,四通八达,是通往银川几条主要街道的巷子,所以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多。虽说巷子窄小,但南北两边密匝匝地居住着几十户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些平民老百姓,有做冰糖葫芦的,有卖酱驴肉的,捏面人的,做烧酒的,绱鞋的,等等。

宁夏作家王维堡曾以郎家巷子为素材著有长篇小说《郎家巷子》。通过旧银川城郎家巷子毛旦妈等4户人家的命运沉浮和人物的悲欢离合,读书真实展现了军阀马鸿逵覆灭的结局与宁夏银川城的解放,同时也记述了郎家巷子的时代变化,使郎家巷子的风雨沧桑深深印记在了老银川人的脑海里,成为银川市新旧社会历史的见证。现在这条巷子仍是商铺林立,生意买卖人气两旺。

芦席巷

郎家巷子穿过柳树巷——步行街往西,一条向西的巷子就是过去的芦席巷,即现在的“仁义巷”,是旧时银川城专卖芦席的巷子,老银川人便把它称为芦席巷。过去银川城人和周边的农民都很穷,家家户户都是土坯房、土院子,每家每户都盘一个大土炕。冬天就用柴火烧炕,炕上也没有现在铺的毡、褥子等保暖棉织品,一盘光溜溜的土炕只铺一些稻草或几张芦席,一家老小都挤在这一盘大炕上取暖;夏天就直接睡在冰凉的土炕芦席上,可谓冬暖夏凉。由此芦席就成了旧时银川人家中最常用的生活用品,同时也带动了芦席手工业的发展,使得短短百米多长的芦席巷就有几十家做芦席生意的店铺。他们都是手工作坊,后院编制、前店销售,质量多为上乘,一张芦席一家可用两至三年。因此,府城银川的1万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去芦席巷选购芦席,贺兰、永宁及城边农民也慕名前来购买芦席,芦席巷也因此生意兴隆,顾客络绎不绝。旧时银川城家中有人去世,家里穷得丁当响买不起棺材,便到芦席巷买一张上好的芦席把尸体一裹,在城外寻找一处空地挖个坑掩埋,以尽亲人微薄的孝道,芦席便有了另外一种用途代替棺材。可以说芦席巷是旧银川城老百姓的一个生活缩影。

柳树巷的老板们——“晋商八大家”

旧时银川“晋商八大家”大多坐落于柳树巷,清代全盛之时(雍正年间)银川人口达10万以上,街市之繁盛远过于兰州、西宁,旧银川城计有私营大、小商号800余家,每年的贸易额高达3000余万两白银。其中,尤为柳树巷周围的“晋商八大家”在西北地区最有名气。

清朝同治后期,旧银川城商业顿呈衰落之势。民国初年,商业稍有恢复,并逐渐形成了以敬义泰、天成西、隆泰裕、合盛恒、百川汇、广发隆、福新店、永盛福等“晋商八大家”为代表的旧银川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商业。

八大家商人主要是从山西省进货,货物全是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生产的土布、土线、火柴、铁锅、铁铲等土货,约占全部进货的七成以上;还有从天津进的细布、蜡烛、“利华”牌肥皂、铁钉、铁丝、搪瓷盆、袜子、自行车、挂钟,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铁筒50支装的炮台烟,以及哈德门烟、单刀、老品海、红锡包等名牌号的香烟,约占全部进货的三成。这些商品全由柳树巷的八大家商号经销。“晋商八大家”在生意兴旺时,每家年收入可达5万~20万银元,其销售方式在清朝末年以零售为主,民国以后则以批发为主。“晋商八大家”还从事收购业务,八大家派专人分别在宁夏中宁、平罗、同心、阿拉善旗等地收购羊毛、枸杞、甘草、发菜等宁夏土特产品,然后运至天津惠源长货栈,售给广商、港澳商人和天津洋行。据统计,每年运进的洋布多达175万匹,各类肥皂约50多万箱。这些运进的货物除留下20%~30%在银川销售外,大部分都转往兰州、西安、西宁等地。这些货物的运进运出,全靠4万多峰骆驼和几十只商船往返于包头和银川之间的黄河流域。因此,银川城成了西北贸易的门户,是一座商业城,也是一座消费城,真乃商贾塞途、车马络绎、零整批发、兴盛一时,使闭塞的旧时银川小城与外省有了商品交易,购销两旺,兴盛一时,柳树巷也成了旧时银川人购物的首选商业街。

1934年后,以马鸿逵为首的官僚资本统治集团,在银川开办了最大的官办“富宁公司”。在马家官僚资本统治集团的垄断下,“晋商八大家”在此后的经营活动中逐渐被剥夺了经营宁夏土特产的权利,而且也被切断了从外省市进货的渠道。

国民政府滥发法币,使流通货币飞速贬值,由此使旧银川的私营商业走向衰败。到了1948年,“晋商八大家”的永盛福、福新店、合盛恒、隆泰裕、广发隆都相继倒闭破产,仅存的敬义泰、天成西、百川汇三家也奄奄一息,中小商户生意萧条。到1949年银川解放前夕,以原“晋商八大家”为标志的银川私营商业,几乎全部崩溃,中小私营商户部分外迁,幸存者也是艰难维持。

“觉民学社”搅热新华街

新华街自有银川城起便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素有宁夏“王府井”之美誉,也有“寸土寸金”之说。

解放前的新华街,东起中山南街十字路口新华饭店处(最早的东花园),西至金凤凰电影院(最早是山西“三晋会馆”),是当时宁夏府城最繁华的黄金地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华街有个秦腔戏院,叫“觉民学社”,在今银川剧院的位置,名角有杨觉民、赵寿中、王庚宾、刘宴魁等人。戏院可容纳1000多人,白天、晚上都唱戏,且场场爆满。过去,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娱乐活动主要是听秦腔,因而喜爱秦腔的人,不管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每逢赶集都来到新华街。新华街因此聚集了人气,南来北往的人熙熙攘攘,各路商贩也就看准了这块黄金地段,在新华街原东方红电影院空地处摆摊设点,慢慢就形成了一个杂货市场,有卖小百货的,针头线脑样样俱全,有卖小副食品的,洋糖、瓜子、糕点、香烟,吆喝声不断。

看戏的人有普通百姓,有达官贵人,也有富商和进城经商的农民。他们买上几两洋糖和瓜子走进“觉民学社”戏院,边吃边看,好不惬意。

新华街上的老字号

新华街的“黄鹤楼”“同福居”,是当时银川城最大的两家饭庄。两家饭庄常常是灯火通明、高朋满座。军政人员和当地的富商是这里的常客,有钱人家娶媳妇嫁女儿的喜宴也常常在此举办,一般穷老百姓并不光顾这些饭庄,只能是路过看看,闻闻飘出的香味。

%“义升酱园”“公益酱园”“胜利酱园”在新华街颇具名气。过去,人们生活水平低,蔬菜品种少,大多数老百姓都是靠腌菜、酱菜来就饭,因而就使得这几家酱园一年四季生意红火,进账不少。山西晋商八大家的“隆泰裕”“天成西”等老字号布庄在新华街专营布匹生意,他们从北平、天津、西安等地用马车运来五颜六色的布料和绸缎,丰富了银川的布料市场,改善了银川人长年身穿土布粗衣的服饰,使闭塞的银川人大开眼界。

“天宝楼”是专营珠宝金银首饰的,那是达官贵人和富商常去的地方,是银川最早的一家珠宝店。“万盛样”是专营药材、药品的,农民在山里挖来的甘草,能在药店换几个铜板,城里人有病了,在这里就可以买到所需的药品。

新华街还有一处名噪一时的“平康里”(现新华购物中心处),是旧银川城的“红灯区”,妓女多为当地贫女和被拐来的外地民女,这是消费层次较低的人拈花惹草的地方。在现新华大楼东边的一处民宅大院里,还有一个环境幽雅、档次较高的妓院,这里的妓女大都擅长琴棋书画、说唱逗乐等,她们大多是外地人,容貌身材姣好,为了生存不得已操起皮肉生意。

而这里也就成为一些富商和军政人员等消遣取乐的娱乐场所。

新华街上还有一个道教的“七真观”(现新华大楼处)。相传曾有七位道家真人在此修炼成果,其中还有一位女真人,因而引来许多女信徒前来烧香磕头。每当庙会到来,新华街异常热闹,香火鼎盛,此为汉族庙宇。

在银川剧院后面,还有一处回族清真新华寺。每逢回族节日,穆斯林人潮涌动,都前来诵经庆贺。新华街南面有个利群街,这条街有当时宁夏省最大的人民医院,有宁夏汽车交通运输公司停车场,南来北往的汽车都在此中转、停车、发车。这里还是一个菜市场,每天进城的农民都把鲜活的蔬菜、水果拉到此处进行买卖,银川城市民也大多在此处购买蔬菜。

那时,宁夏最大的饭店——银川饭店也位于此处,使得新华街更加热闹非凡。

信义街

银川兴庆区中山北街有一处家喻户晓的市场叫“信义市场”,为何叫“信义市场”,这缘于这条巷子叫“信义巷”。银川解放前这条旧街名叫“信义街”。因为民国时期马福祥、马鸿逵父子的府邸“将军第”就建在这条巷子里。“信义街”三个大字是由当时书画作品名扬海外,时任北洋政府国务卿徐世昌书写起名。“信义街”在90多年的地名历史中折射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封尘。

1912年,马鸿逵父亲马福祥被北洋政府袁世凯委以重任,先后出任宁夏镇“总兵”,后又改任宁夏镇“护军使”(相当于宁夏军区司令)。1921年,马福祥又出任北洋政府绥远省“都统”(相当于省长)。马福祥出任宁夏镇“总兵”和“护军使”的10年中,在今中山北街信义市场位置坐北向南,精心设计营造了一座象征权力的官邸——将军第。“将军第”三个竖写大字由甘肃省都督张广建手书嵌镶在大门顶端。同时,马福祥倡导回民教育,在主政宁夏镇的10年中,先后创办回族高、初级小学59所。为取信宁夏,马福祥在今中山北街山东老饺子餐厅与对面九大洲酒店位置马路中间,修建一块高5~6米、宽10多米的一个大牌坊,牌坊用上好的木料雕刻绘画、精工细作,重檐叠牙,色彩斑斓,十分好看。牌坊两边的柱子用8块大石板装饰围砌,来往于南北的车马、行人都要从牌坊中间穿过,牌坊上方是蔚蓝色彩,四周用花边描绘。因马福祥经常行走于北洋政府,便请时任北洋政府国务卿徐世昌书写起名“信义街”三个大字,寓意马氏家族为官取信于民,不做不仁不义之事。

1929年5月19日,军阀马仲英攻占宁夏省城银川,抢财夺物,把省城银川最漂亮的一处建筑“将军第”,一把火烧成了废墟。1933年3月,马鸿逵主政宁夏后,看到父亲当年的官邸变成了断垣残壁,顿感伤心落泪。为了光宗耀祖,马鸿逵从全国各地请来能工巧匠对“将军第”进行规划设计,大兴土木,在原址又新建了一座更加耀眼的“将军第”。“将军第”是一座三进院落的砖木石条结构建筑,用石灰砌墙青砖铺地,出檐的平房错落有致,房与房之间有走廊连接,正房、厢房都是石条台阶,种有花木,砌有花池。

1942年,马鸿逵积极响应蒋介石提倡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信义”二字。把现在的解放东西大街取名为“中正东西大街”,铁匠街取名为“利民街”,米粮市取名为“民生街”,柴市街改名为“和平街”,柳树巷改名为“复兴街”,糠市街改名“复兴北街”。

1947年,马鸿逵的不断暴政使宁夏人民怨声载道,“信义街”与“将军第”名不副实,马鸿逵背弃父亲马福祥对“信义街”倡导信义的初衷,把“信义街”改名为“马府街”。这条街还有一个叫“五亩宅”的大院子,是民国宁夏省第三任省主席马鸿宾的大公馆。

1949年9月,银川解放后,宁夏省委在“将军第”办公,新成立后的宁夏军区接管了“将军第”“五亩宅”等处房产,一些转业干部和随军家属也陆续被安置在“信义街”周围的民居居住,后来,这片地方逐渐成为部队家属大院。为突出银川街巷特色,有关部门把“信义街”改为“八一巷”,1956年,又改名为“人民路”。1981年银川市人民政府本着援引史料准确,突出沿袭相传地名的原则,重新把银川的街、巷地名进行了梳理、恢复、定名。旧名“信义街”改为新名“信义巷”,恢复了其真实原名。

随着市场的开放,“信义巷”成了露天市场,一些个体户、农民在这里摆地摊做生意,工商部门便取巷名为“信义市场”。经过26年的发展,信义市场由露天改建成封闭,经营个体户100多家,每年营业额达百万元,一年为国家上缴利税数十万元,是银川市改革开放最早建成的农贸自由市场之一。

银川老百货大楼

历经40多年风雨沧桑的银川老百货大楼,是计划经济时期银川商品流通的重要窗口,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戏称老银川落后,记录老银川城,“东西解放大街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的真实写照,两座楼指的是老百货楼和邮电大楼。说起老百货大楼,人们也许还不知道为设计建造老百货大楼,老大楼的设计工程师竺敏震还曾有一段难忘痛楚的经历,因为其设计理念超前而蒙受屈冤。

1964年春,国家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各种政治运动层出不穷。银川市委、市政府为改善老银川当时商业的落后面貌,几经研究磋商,确定由国家投资建设一座银川百货大楼,设计任务交给自治区建筑设计院,设计工程师竺敏震担当设计任务。竺敏震是1958年自治区成立时支宁,毕业于上海建筑学院的知识分子。老百货大楼是银川解放以来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座百货大楼,竺敏震下决心一定用超前眼光把老百货大楼设计建设成宁夏的品牌楼。竺敏震在设计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在设计中突破了当时受经济条件限制而流行低、矮的设计建筑框架,大胆引用国外和借鉴国内大、中城市百货大楼高、大、宽敞明亮的人性化的建筑设计理念。

经过竺敏震的精心设计,老百货大楼设计图纸展现在院领导和有关部门面前,最后被一致通过。1964年5月,老百货大楼破土动工。

1965年9月,老百货大楼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建设,一座20多米高、营业面积1800平方米、当时属于西北最大的银川老百货大楼拔地而起。宁夏周边市、县的人们来银川必到老百货大楼购物选货,老百货大楼成为银川的象征,也成为老银川人的骄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老大楼的设计师竺敏震在劫难逃,他被造反派诬蔑为资产价级反动学术权威和“臭老九”。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批判竺敏震设计的老百货大楼是资产阶级样板工程,是浪费国家财产的工程。为此,竺敏震被造反派挂牌子批判游斗,下放农村劳动改造,竺敏震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如今80多岁的竺敏震谈起那段往事深感痛心,不愿深谈忘却的往事。

百年木制碑文颠沛流离藏民间

银川鼓楼北街,旧社会叫糠市街,是城乡商人专门集中经营米糠子的商业一条街。这条街有一座“三神庙”,庙内塑有“火帝”“关帝”“财神”三彩绘大佛像,佛像身高2米,个个栩栩如生。“三神庙”座西面东,在今鼓楼北街正义巷位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庙到1972年被拆,历经近60年历史。

如今“三神庙”已不复存在,但当年建庙立碑的木制碑文仍在仿间收藏,是银川一位爱好文物收藏者刘先生在2000年,在西夏区同心路旧货市场上用300元从一民工手中买来的。据说此碑是20世纪80年代在新建宁夏图书馆收尾工程中,几个民工干了活,宁夏图书馆便将这块木制碑文以工资的形式顶给了民工。

这块收藏在民间有100年历史的木制碑文,长1680毫米,宽40毫米,碑文正面510个字,详尽记载了当年在旧银川城糠市街兴建“三神庙”的经过和建庙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碑文反面记载了富商们建庙捐银的人名和数量。碑文介绍说“三神庙”是由当年银川郡县县令吴复安提议,旧银川商会的富商们带头筹资募捐修建的。“三神庙”的规模东西长27丈(89.10米),南北宽11丈2尺(36.96米),建筑设计宏伟气魄。碑文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宁民亦得伸祀之”,就是说“火帝”“关帝”“财神”三神,是旧银川老百姓祈祷平安、主持正义、追求富裕生活的人间神仙,善男信女祈求朝拜,香火不断。碑文还有一段意寓深远的文字,“天下事,势涣则力孤,力孤则难举势,聚则力众,力众则易成”。就是说天下的任何事情,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大家一条心,天下是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这对当今人们仍有深远教育意义。这块碑文是用宋体撰写,虽经过100多年的颠沛流离,字体仍清晰可见,是研究100年前旧银川历史文化难得的珍贵历史文物。

同类推荐
  • 山贼二当家

    山贼二当家

    故国非国,有家无家,天下之大,均是爷抢夺之地。明抢不成我就暗夺,暗夺也不行那没辙了,老子就胡来。什么?你问我是谁?我乃斧头帮二当家是也!
  • 李如龙

    李如龙

    历史系研究生李如龙重生半岛小国陆尔,却胡骑,平藩乱,征扶桑,在异界大开华夏文明的金手指!
  • 帝国之召唤武将系统

    帝国之召唤武将系统

    关羽:“如若将军不弃,关某愿随将军左右,为将军诛贼讨逆!”“好!”刘德大喜,对关羽道:“我得云长,如虎添翼也!”……这是一个手握系统的青年,带领着手下文臣武将征战沙场,平定四方乱世的故事,有柔情,有铁血,主角性格也在不断杀伐中逐渐冷血起来。里面数据参考游戏《三国志11威力加强版》,我挺喜欢玩11的。还有谢谢大家的支持,万分感谢!群:794110263
  • 魏阙之下

    魏阙之下

    嵇康登赴刑场之时,一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广陵散》就此绝矣。”这是同天下人的告别。另一句,是说给他儿子嵇绍的:“巨源在,汝不狐矣。”
  • 三国志(上)

    三国志(上)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新汉无双

    新汉无双

    看点一,这是一部写西汉末年的小说,王莽刘秀轮番登场,赤眉绿林同台竞技。看点二,主角有召唤三国无双的能力,谋臣武将车载斗量,御姐萝莉不可胜数。看点三,本书是游戏里无双的世界观,进阶无双一骑当千,停止衰变容颜定格。
  • 我在异世界具现游戏

    我在异世界具现游戏

    【这是一个搞笑青年的悲伤成长故事】于爱卿高中毕业发现自己身患癌症,在跳楼自杀后穿越异世界,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大概?”
  • 雨行歌

    雨行歌

    掌凝结之力,踏赤渊之风。一把修罗刀,斩尽世间一切犯我之人。注:本文为玄幻爽文,战斗场景和情感描绘并重,请放心食用。注:本书等级:淬体境,根灵境,地罗境,宁海境,天星境,混元境——注:本书文笔一般,语言多为轻松幽默型,观看时配合音乐更佳。
  • 全能特工之异能太子妃

    全能特工之异能太子妃

    江山似锦,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一个红裙飞扬,妖娆而慵懒,一个红衣潋滟,邪魅而高贵,她是全能特工,拥有人人羡慕的异能,他是风凌太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本是两条平行线,却意外相交……“我帮你解了毒,你不应该感谢我吗?不用金钱地位,让我跟在你身边就行了,包吃包住就可以了,是不是很划算?”“本宫不也帮你解了毒吗?冒犯本宫,罪连九族。本宫身边不养废人。”“哦?你确定?”她意念一动,一把剑直指他的心脏。从此,。她赖上了他。后来……“小砂砂,不要走,我养你一辈子,好吗?宝贝,心肝儿……”“本宫身边不养废人。”“小砂砂,我可以伺候你沐浴更衣,给你暖床,还可以……”“殿下,你可以要点脸吗?”“要脸能娶到媳妇吗?要脸小砂砂是不是就要嫁给我啊?”
  • 姻缘错之废材小姐强势崛起

    姻缘错之废材小姐强势崛起

    谁笑谁痴,谁叹谁执着?我笑你痴,只为一双眼眸,寻我在这三千世界;你叹我执着,魂飞魄散也不肯认错。你为她斥我,欲诛我。她少了一对眼,那我便剜出我的双眸补她,可好、你不容我,那我跳下诛神台,可好?再次相见,我们形同陌路,刀剑相向!那好,你就随我共赴碧落黄泉!!“你在做什么?”“在想跳下诛神台会是怎样的”说完,她就纵身一跳,等落到人间,那身青衫染上层层血污。等到来世,她是被赶出将军府的私生女,不懂武学也不懂文书;而他是他国的妖孽王爷,他的势力布满天下。
  • 菜鸟寻爱记

    菜鸟寻爱记

    一位上神为了另一位上神而下凡的故事。她,一身青衣,仙气十足,却是个逗比的上神,为了一个温柔却有点呆萌的小包子,不惜下凡助他渡劫。他,温润如玉,却因为不谙世事而有点呆萌,被她戏称小包子,在外人面前冰冷的他对她却是无比的温柔,下凡后依然如此。“咦,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你的名字?”“你不是早就知道了吗。”“可是还是你亲口跟我说我们才算互相认识啊。”“白锦。”“嘿嘿,我叫江墨。那我们就算认识啦。”......“你那么软萌,我叫你小包子好吗?”“你喜欢我就喜欢。”“那说好了,只能我叫!”“好啊。”最后发现,这次渡劫,只不过,是一个契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邪医小娇妃

    重生之邪医小娇妃

    前世狂傲不羁,一双丹青圣手享誉天下,却被亲人背叛,死于非命。今生扮猪吃老虎,只想做一朵纯洁的白莲花,却不料一朝跌进真老虎的怀里。世人都记得六皇子少年时鲜衣怒马,惊才绝绝,京城最美的女子面对那霜华容颜都要黯然失色,不料今非昔比,双十年华却双腿皆废、性格恶劣,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看小白莲如何与大老虎携手并肩,笑看天下......白洛欢VS李慕唐
  • 襄缘别

    襄缘别

    五灵之陆,你我初见便识,终究是缘啊,缘虽意向含糊,可直至相逢才知清新可愈,白轩--缘灵牵线--穆青默缘不知何起何落,却永驻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