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04500000003

第3章 玉器(上)

一、什么是玉

玉来自地下几十千米深处的高温岩浆。

这些高温岩浆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形成坚硬的石头。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才能形成坚硬的玉或宝石。它们形成的过程,离我们既漫长又遥远。

玉和宝石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

宝石取材于天然单晶体矿物,即一粒宝石通常是取自一个单独晶体。这种晶体用我们的肉眼就可以看见,因此又称显晶质矿物。宝石通常是透明的,光线进入切割后的宝石内部,经过一系列的反射和折射,我们可以看到宝石的光彩,如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等。宝石也有少数是天然单矿物集合体,如欧泊、青金石;还有一些有机质,如琥珀、珍珠、珊瑚、象牙被称作生物宝石,也包括在广义的宝石之内。

玉则是另一个概念,它是由无数细小的肉眼无法看到的晶体组成,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的结构,因此人们把玉称作隐晶质矿物。广义来说,这些微小晶体的集合体都可以称作玉。因为晶体之间总是有缝隙的,所以加工时抛光再好也不可能达到宝石表面的光洁程度。光线在玉石表面形成的轨迹如同阳光洒在有波浪的湖面上,这种效应称作漫反射。因此,我们通常看到的玉的表面有水润或油润的质感。因为光线很难深入玉石内部,所以我们通常感觉玉是半透明的。当然也有例外,顶级的翡翠是近乎透明的。

玉有软玉、硬玉之分:软玉一般指产于我国新疆一带的白玉、青玉、碧玉与辽宁省岫岩县的岫玉等,硬玉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无论是软玉、硬玉,它们的质地都非常坚硬,色泽光润,因此有“石中之王”的美誉。

中国有四大名玉:新疆的和田玉、辽宁省岫岩县的岫玉、河南省南阳市的独山玉、湖北省郧县等地的绿松石。

佩戴玉器有很多好处。佩戴玉器既能起到装饰作用,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祛病延年。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将玉用于医疗保健了。据统计,有106种玉可用于内服或外敷。《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说玉有“除胃中热喘急烦懑、滋毛发、滋养五脏、柔筋强骨、止渴、润心肺、助声喉、安魂魄、利血脉、明耳目”等疗效。还说:“久服耐寒暑,不饥饿,不老,成仙。”因此,古人常吃玉,称为“玉食”。

根据中医“头凉足温”的理论,玉枕对治疗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有疗效。

玉有镇静、安神、驻颜等功效,用玉棍在面部搓、擦、挤、按摩,可以镇静面部神经,收缩面部毛孔,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效果极好。

原来,玉具有特殊的光电效应,在略施压力、切削以及在加工打磨的过程中会使这种效应形成一个电磁场,并放射出一种能被人体吸收的远红外线波,进而诱发人体内细胞水分子的强烈共振,使之起到轻微按摩作用,改善微循环系统,从而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提升,活化细胞组织,调节经络气血运转,增强快速反应,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因此中医说:“有的病吃药不能医好,而经常佩戴玉器却能治好。”

另外,佩戴玉器的人有一种愉悦心情。正如专家所说,一个好的心态有时也是治病的关键。

最近研究成果表明,玉含有人体所需的硒、锌、镍、钴、锰、镁、钙等三十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散发的启动波和人体细胞的启动波属于同一种波动状态,人体细胞能随着从玉散发出的波产生共振,使人体细胞组织更具活力,并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及时排除体内废物。玉能使生活饮用水和自然水变成活性水,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力。

根据玉对人体的保健功能,运用传统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我国创新研制的玉枕、玉鞋、玉手球、玉项链、玉坐垫、玉靠背和通过ISO9002国际体系认证的保健玉床垫,被公认是造福人类、具有世界意义的发明创造。

购买玉器时一定要谨慎,选不好会影响健康。仿玉或假玉对人有害,尤其是敏感的人,为了健康和安全,要佩戴不经化学处理的天然玉。

二、玉与中国文化

中国使用玉器有近万年的悠久历史,华夏祖先很早就选择美石磨制玉器。最早见于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玦,表明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此外,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将玉与人性合二为一的国家,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自古以来就是神圣、高贵、纯洁的象征,代表着人的高尚品格。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礼仪、宗教等方面,一部玉器发展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华文明历史。

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钟鼎文,都是我国古老的文字。在这两种古代文字中都有“玉”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玉”曰:“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大概的意思是“玉”是一个象形字,最初来源于把三块横玉用一条玉贯联结起来。“石之美有五德者”,五德指“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絮之方也”,这是古人对玉广义的理解。《辞海》中简化了对玉的理解,定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从古至今中国人仍常常“借玉比德”,借玉内质的温润光洁来比喻正人君子品德的高尚,比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作为中国正统思想的儒家对玉器也是推崇备至,孔子在他的论述中曾多次提到了对玉器的看法,对玉制礼器也极为推崇。早在西周时期,佩带成组玉饰的习俗在一些贵族阶级中就开始盛行,后来儒家弟子对这种佩玉的习俗在理论上给以肯定,大力提倡“以玉比德,使佩玉制度化”。儒家弟子大力推崇玉器,在儒家的思想上讲究“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等。文人以佩玉来表明自己是一位品德高尚,理应受到信任和尊重的君子。佩玉在身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不遇凶丧之事不能将佩玉解下来。此外儒家还提倡“君子比德于玉”,将玉道德化、人格化。这些都大大加强了玉的文化含量,使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华夏祖先爱玉、崇玉的情结得以继续升华,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影响,为后来贵族阶级选择“玉”作为其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作了强有力的铺垫。

“和氏之璧”借一块玉的故事表现了君子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气节,表现了人的精神。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块美玉,它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里,被尊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它的传奇在于每次更换主人都伴随着血腥的杀戮。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同。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非因被砍断双脚而悲伤,而是为这块宝玉却被说是废石,我是老实人,却被认为是骗子,我是被屈辱感到难受啊!”文王听后深受感动,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一块世间难得的宝玉,后使人雕琢其璞,赐名为“和氏璧”。楚王得此稀世美玉后,舍不得雕琢成器,将它奉为宝物珍藏起来。

又过了四百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五十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经玉工仔细鉴别,发现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稀世之宝玉“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便将和氏璧据为己有。秦昭王获悉赵惠文王得和氏璧后,立刻写信给赵王说,愿意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赵惠文王所得的这块“和氏璧”。赵惠文王收到秦昭王的书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于是召集大将军廉颇和身边重臣,商量应对之策。大伙认为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枉受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恐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正在此时,宦官缪贤走出来说:“我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

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做使臣,带着和氏璧西使秦国。秦昭王在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水)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璧非常高兴,又依次递给妃嫔、文武大臣和侍从们欣赏。过了很久,秦王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不会以城换璧,知其有诈,便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听后,就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接过璧,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了,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这块美玉,写信给赵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势力强大,想用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宝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来。可我却认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再说也不能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且还斋戒了五天,写了国书,然后派我作使臣带着宝玉来到秦国。态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却在一般的离宫接见我,而且态度又如此傲慢,大王把这么贵重的宝玉,随便递给宫女侍从们观看,分明是在戏弄我,也是对赵国不敬。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换璧的诚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我,我情愿和这块宝玉,在柱子上撞个粉碎。说罢,举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势向柱子撞去。秦王怕蔺相如把璧毁了,急忙赔礼道歉,请他不要那样做,一面叫来掌管地图的官员送上地图。秦王摊开地图对蔺相如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蔺相如想到秦王现在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绝对不会把城给赵国,于是又对秦王说: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璧,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九宾之礼,我才能把璧献给大王。”秦王想到璧在蔺相如手里,不好强取硬夺,便答应斋戒五天,然后,又派人送蔺相如去休息。

蔺相如到了住处,选了一名精干的随从,让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的模样,揣着和氏璧,悄悄地从小路连夜赶回赵国。

再说秦王假装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设下隆重的九宾之礼。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璧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听后,十分恼怒。

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地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璧,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璧送来。现在要是秦国真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以换取和氏璧,赵国哪敢要秦国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骗大王,罪当万死,我已不存生还赵国之望,现在就请大王把我放在油锅里烹死吧,这样也能使诸侯知道秦国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诛杀赵国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传播四方了。”

秦王自知阴谋被揭穿,又狡辩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卫士,有的建议把蔺相如杀掉,但均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说:“现在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璧,反而损害了秦赵两国的友谊,也有损秦国的名声,倒不如趁机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于是秦王依旧按九宾之礼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蔺相如,然后客气地送他回国。因为秦国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璧送给秦国。

这段历史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详细的记载。故事歌颂的不仅仅是卞和识玉的才智,他为了一块“楚山璞”而不畏刑罚,失去双脚后仍锲而不舍!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精神!讴歌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成为几千年来哲人口中的谆谆告诫:“识物,识人。”“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也已远远超出咏物范围,成为造就人才的箴言。“完璧归赵”记载的也不仅仅是蔺相如出使秦国的故事,它表现了玉的精神内涵,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颂扬了中国人恪守信约的美德和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献身的情操,充分体现了“玉”和“人格”的结合,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君子的气节、优秀的品德以及生活的理想。

总的来说,玉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一)政治影响

从蒙昧的原始社会末期到清王朝,有相当多的玉器被打上了政治烙印,成为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几千年的正统思想,在他的众多论述中曾多次提到了对玉器的看法。在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用玉制度形成的时代。礼制是他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他将玉器与礼相结合,对于玉制礼器极为推崇。此外,他还认为玉帛等器物难以全面地表现礼的全部内容,玉器的内在美是极为重要的,他重点强调玉器的表现形式要与内容相统一。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由于儒家正统思想的介入,玉的文化内涵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得更加丰富。玉器由最初的主要为原始宗教活动碾磨而制的“法器”和祭祀的原始礼器,逐渐发展为精美的玉雕,成为贵族阶层用以表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佩饰,这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是很大的进步。

早在西周时期佩带成组玉饰的习俗在一些贵族阶级中就开始盛行。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六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六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和男执蒲璧”。天子用尺寸最大的玉器,按级别高低依次减小尺寸。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秦始皇制成一枚传国玉玺,以后各代帝王认为得了此玺才是真命天子。传说这块玉玺的原料就是当年那块传奇美玉“和氏璧”。秦始皇想借这块稀世之宝来祈上天保佑秦王朝盛世不衰,世世代代永享富贵。

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公元前221年秦皇嬴政灭齐,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这也是中国封建制王朝的开始。秦始皇称帝后,命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雕琢成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这块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秦王命丞相李斯以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世间人说世间事,可谓是世事难料,这块“楚山璞”,再次以传国玺出世后,又开始了它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到洞庭湖上时,突然间天色大变,风浪骤起,始皇与大臣们所乘的龙舟眼看将要被淹没。始皇帝伸手入怀,将这块传国玉玺抛掷于湖中,祀天神可以出来镇压风浪,果然,转瞬间洞庭湖湖面恢复平静,天色大亮,晴空万里,始皇借此玉得以平安。事过八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一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玉玺还交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话一说完马上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又复归于秦国。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秦王朝的暴政导致了战乱,各地纷纷起义。秦末战乱,刘邦率兵最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携群臣跪于城门外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后来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在登基时,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将此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外戚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只得由孝元太后负责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但太后自知如今王莽新立,臣民拥戴,既使自己抱着冰冷的玉玺也没有扭转大势的可能了,心灰意冷的太后突然将怀中的玉玺高高举起,猛地摔在地上,由于用力过大玉玺摔到地上时一角碰掉了,后来用金补上了这一角,但却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失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宦官作乱,汉灵帝仓皇出逃,情势所逼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没了踪影。到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一日,兵士发现在城南甄宫一井中有五彩云气,光彩照人,孙坚立刻命人下井探个究竟,兵士下井回报说:“见一投井自尽之宫女,她的颈上系一锦囊,打开锦囊,发现所藏就是当年失踪的传国玉玺。”孙坚又惊又喜,将其视为吉祥之兆,认为自己受命于天,是当今天命所归的天子,他将传国玉玺交于妻吴氏处所秘藏。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传给了袁绍,袁绍听后立即将孙坚之妻扣押,逼孙坚交出玉玺。袁绍兄弟败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玉玺到许昌,“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玉玺得重归汉室。三国鼎立时,玉玺在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在这一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和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后经寺僧将玉玺捞出收存并献给陈武帝。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夺唐后,玉玺又节节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至此下落不明。在中国历代帝王无不以得此玺为神旨,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主象征“受命于天”,失之主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尊玉的情节。可以说玉器是中华千年文明的基石,这是中国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经济影响

玉的经济价值是其他任何物品所不能相比的,它的经济价值世人皆知。古人有云:“黄金有价玉无价,千金易得,美玉难求,藏金不如藏玉。”秦昭王曾以十五座城去换一块珍贵的和氏璧,真可谓是“价值连城”。玉石珍贵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玉石非常稀少。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的形成时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玉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千米深处的高温熔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而其中色泽纯正的珍品更是少之又少,难以得到。例如:翡翠、白玉、玛瑙和青金等。在古代,中国的采玉人骑着牦牛,翻山越岭到山上找寻玉石,靠着牲口的四蹄,把露头或半露头的玉石踏踩出来。有的玉石顺山水、冰川冲到下游,途中便被人捞走了。据史料记载,古时在新疆和田采玉,曾以女人裸体入水捞取。相传,古人认为玉为阳精,须用阴气相召,玉石才不致流失,否则难以得到美玉。后来,玉石越来越少,才开始凿山开矿,攻山采玉。采到一块好玉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块好玉来之不易。

大自然赋以玉石丰富色彩,使玉白如羊脂、红如鸡血、绿如碧海。加工成饰品的玉器,不褪色、不变质、坚固耐用,从古至今备受社会各阶层的推崇。更奇特的是有的玉石上有好几种颜色,俗称为“巧色”,虽然这类玉石质地不纯正,但经过玉匠精心巧琢,可化瑕疵为美点,惟妙惟肖,引人入胜,进一步增加了玉石的价值,升值空间非常大。所以选择珍藏玉石可以保值增富。

玉还有充当货币的作用,它不会贬值。玉器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显示富贵的一种标志,在新石器时代已见端倪,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商代,古人就已经大量开始用玉作币,用玉来交换或作为贡品。西周时期,“玉璋价值八十朋”相当于当时十块田的价值。春秋时期,名贵的玉器价值连城,出现以玉熄战事、以玉求宽释、以玉得官爵、以白玉为币的情形。宋代,开始有玉肆经营玉器。到明代以后,玉器商店更多。到清朝,玉器身价均有升高,有“古铜旧玉无身价”之说。

(三)礼仪影响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中国自古讲究礼治,尊礼、重礼。玉以其固有的温润质地、丰富的色彩与通体的光泽经玉工细心琢磨成“器”,成为古代礼仪化玉饰品中最重要的佩饰。受贵族、豪商所推崇。“六器”是封建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即用六种不同形制的玉器作为祭祀、朝拜、交聘、军旅的礼仪活动的器具,在《周礼大宗伯》中有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阶级的分化以后,包含礼仪功能的玉饰用品无论是种类、形制还是内容也随之发展,最终在各种礼仪活动中形成各种不同的礼俗。不同场合和不同阶段,须佩带不同的玉饰品,并与服饰结合,慢慢形成了特殊玉饰,普遍地称为“礼仪化玉饰”。这一演变巧妙地将玉饰与服饰相结合,极其微妙地反映了中华古代冠服礼俗制度的独特精神内涵。这一过程是如何形成的呢?不同的历史时期玉器又是如何礼仪化的呢?完成这一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

首先是“重冠”期:史前至商代。在这一漫长时期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服饰观念的具体化,是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当阶级分化的社会形成以后,人们用“服饰”区分阶级的身份,玉器由于它本身的质地、色泽成为礼仪装饰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配合服饰,成为彰显权位的主要特征。新石器时期还出土了大量含有礼仪性象征意义的玉器,其中“玉冠饰”是最引人注目的,这就是中国最初的皇冠。

其次是“重佩”期:周至汉代。周代礼制,在《春秋》《左传》《周礼》等史料中都有记载,周公制礼作乐,施行宗法制度的结果,使周代社会阶级次序井然,并与礼仪服饰制度相互结合,贵族们按等级成组佩玉饰,形成严格的制度。周朝稳固的“礼”制影响深远。战国早期人们由上半部悬挂佩饰,逐渐移至腰间悬挂,有挂于中央的,亦有挂于腰间两侧的位置。

最后是“重带”期:唐至明代。大汉王国的瓦解,胡人南下,至南北朝,结束了中国上古的礼仪制度。但是玉器与服饰形成的礼仪化服饰,却仍保持一脉相承的礼仪本质,依附于官服体系。例如“朝服”,玉器的礼仪功能已转向腰间,以“玉带饰”的形式,扮演着传统象征意义的礼仪化功能。玉带上玉的件数有一定的等级规定,最高的等级,只能使用“十三”带镑的玉带。在《舆服志》中曾记载唐代名将李靖,因战功彪炳,由皇帝破例赏赐“七方六圆”和阐玉带的记载。玉带组合的基本形制,玉版分方、圆两种,只限于皇帝、太子等特定的阶级,或者是经皇帝赏赐才可以使用。天子的常服,仍只用九环带,由此可见“玉带”象征阶级品位的意义。辽宋金元,玉带制度仍继续沿袭,公服系统所服腰带,成为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到了明代“玉带”为尊贵品位的象征,与“龙袍”代表的象征意义等同。

纵观玉器的历史发展,可见玉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以它不同的面貌向世人述说中国的礼仪之道。

(四)影响

在中国悠久的千年历史上,玉文化与宗教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某种古老神秘的牵连。自从远古时代玉被人从石头中剥离出以后,它就被众人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古代一些人固执地认为:蕴藏在山川中的玉是山川中的精灵,是山神的灵物,玉是神秘化的超越自然的神的载体,因此它逐渐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人们寄希望于玉,祈望获得精灵的保佑,袪除灾难。

原始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认为世界万物兴衰都源自于神秘的力量,巫术正是靠虚无的超自然的力量,通过夸张的行为或器物召唤神秘的力量,来达到某种目的或实现预想的效果。巫师被认为具有沟通神灵的能力,是天、地、人、神的中介。然而,仅仅具备这种能力还是不够的,他还要借助于手中的法器或礼器,才能达到与神的沟通。人们选择用具有灵性的玉器制成了玉戚、玉璧、玉琮等。例如:在良渚文化发现的玉琮,它的样子为外方内圆,这是因为古代人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方的,这是中国古代宇宙观通天行为的理想的象征物,是氏族社会图腾制度的产物,是纯巫术与宗教的神器,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

在长期的祭祀神灵过程中,大家推选智慧出众、擅长歌舞并能与精灵沟通的人做主祭,这个人就是巫。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和巫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玉被赋予可以使人与天对话的神秘的力量,在原始宗教礼仪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玉通常作为巫师手中的法器或祭祀的礼器,谓之“藏礼于玉”。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玉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母系氏族社会,巫一般是由女巫捧玉,载歌载舞以事精灵(神),将神的旨意传达给人们。

此外每遇重要事件时身兼神职和军事统领于一身的部落首领,都会在氏族部落成员出征前后,为了得到或者感谢神祖的保佑和庇护,持干戚而舞,以歌舞降神。在《楚辞·九歌》记载:“灵,巫也,楚人名巫为灵。”《说文》:“灵,巫也,以玉事神,从玉。”这充分说明了在古人的心目中玉和巫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黄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了中国,汉明帝在洛阳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这就是今天的白马寺。南北朝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最显著特征表现在以玉造像。这种观念在印度佛教中是不存在的。

在北魏到唐代四百多年,大兴用玉制造观音像和佛像之风。这些玉像被人们认为是神圣的护身与安定之物,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黎民百姓,人人皆推崇信奉。玉与宗教的关系代代传承,直到今天我们从中国人佩戴玉饰作为护身符这一偏好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点。用玉雕成的观音菩萨或佛像,穿在一根同样被认为能够驱邪消灾的红绳上,挂在脖颈,从此人和玉便肌肤相亲,朝夕相伴。

在佛教影响下,中国道家主张“食玉”以轻身成仙,一种说法是服食玉屑。一些地方有人死后殓玉以保全尸体不腐的习俗。殓玉是古代专为保存尸体而制作的殓葬玉器,即所谓“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这不朽”。古人认为玉可以帮助先人荣登西方极乐世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汉武帝之子广陵王古墓的金缕玉衣。

相信通过玉的神灵能够为人们避邪、护身、消灾,同时带来平安、福气、好运、财运和幸福。在华夏大地上玉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是一部色彩斑斓的大剧,它有影有形、有声有色。玉文化从古至今流传上千年,至今魅力不减,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

三、玉器的分类

玉有软玉、硬玉之分。软玉一般指产于我国新疆一带的白玉、青玉、碧玉和东北岫玉等;硬玉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无论是软玉、硬玉,它们的质地都非常坚硬,颜色十分璀璨,故冠以“石中之王”的美誉。一块极品玉石价值本已不菲,如再经过巧匠的加工雕琢,就会变成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

我国古代玉矿蕴藏丰富,产地诸多,仅在先秦的《山海经》中提到的产玉地就多达一二百处之多,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玉国。“中国玉”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极细小的纤维状角闪石所组成的“角闪石玉”,称“软玉”。中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保留下大批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主要是由软玉制成。从宝石学角度看,它们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从历史角度看,它们则具有很高历史文物价值。古软玉在我国被称为传统玉石,被尊为中国玉;另一种则是由极细粒碱性辉石所组成的“辉石玉”,称“硬玉”(翡翠),它是玉中精品。

在中国四大名玉中,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和辽宁的岫岩玉都是软玉。

和阗玉(和田玉),因出产于新疆和阗而得名。在巍巍昆仑山南麓,有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和田。和田,古时称阗。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有文献记载,它是著名的玉邑、绢都,汉唐时期成为丝绸之路西域南道上的重要国家。

和田玉产生的时间距离我们非常的久远,它产生于前寒武纪华力西时期(距今大约有五亿年)。它是中酸性岩浆侵入镁质大理岩和白云石大理岩的接触次交代形成的产物。在第四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距今大约四千万年),昆仑山隆起,成矿带被抬升至海拔4200~5000米的雪线高度。和田玉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水产的称为子玉,山产的称为宝盖玉。它的玉质,不透不干、有韧性、有油性,磨制后如同婴儿肌肤一样光滑,有弹性。

中国是软玉的著名产出国之一,软玉主要分布于新疆的昆仑山、天山和阿尔金山地区。其中以新疆和田地区产的软玉最为有名。

岫岩玉,又称岫玉,因产于“中国玉乡”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而得名,是闻名于世的国宝珍品。广义上的岫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老玉(俗称黄白老玉),老玉中的籽料称作河磨玉,属于透闪石玉,其质地细腻、凝重,色泽略微有点淡黄偏白,是一种珍贵的璞玉。懂一点玉知识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籽料没有千万年的时间是无法形成的。它的特点在于玉身的部分或全部都由玉经土浸风化等原因而形成的石状物包裹。从表面看这种玉与普通的石头差不多,但它的玉质是同类玉中质地最为细腻和温润的。

岫岩玉发现于远古,经历朝历代血雨腥风及人世间悲欢离合流传又兴盛于当今太平之世,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它强大的生命力,岫岩玉真可称为世之瑰宝,万古奇珍。

独山玉是中国玉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又一个中流砥柱,中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独山玉的“民玉”身份凸显,为弘扬、传承中国文化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河南南阳市北郊有一座小孤山,著名的独山玉就产在那里。它又称“南阳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南阳有豫山,山山出碧玉。”南朝陶弘景说:“好玉,出蓝田及南阳。”可与翡翠相媲美,素有“南阳翡翠”的美誉,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稀少,只有中国才有这种玉。独玉质地坚韧致密,温润光洁,色彩斑斓陆离,常常是由两种以上的颜色组成的多彩玉,颜色艳丽多彩,它的品种主要有:白玉、绿玉、绿白玉、紫玉、黄玉和芙蓉红玉,六大类上百种之多。它的多彩性是其他任何玉种所无法企及的。

蓝田玉,产于今陕西蓝田,主要在秦岭。产于秦岭群顶部一层变质较深的黑云母角闪片麻岩中,成夹层产出,长达数千米,现有矿点二十多处。蓝田玉历史悠久,是我们目前最常见到的一种玉。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就是由蓝田玉制成。蓝田玉使用悠久,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描述,最初见于《汉书·地理志》,美玉产自“京北(今西安北)蓝田山”;《后汉书·郡国志》《西都赋》和《西京赋》都赞美说蓝田出美玉。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锦瑟》更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佳句流传至今。

硬玉,我国古代称翡翠。名称来源于一种生活在南方名叫翡翠的鸟。这种鸟毛色鲜亮,十分好看。通常有蓝、绿、红、棕等颜色。但总体来说,这种鸟,雄的是红色,称它为“翡”,雌的为绿色,称它为“翠”。唐代诗人陈子昂《感遇》诗中:“翡翠,巢南海,雌雄珠树”说的就是它。清代,翡翠鸟的羽毛作为饰品进入宫廷,其中绿色的翠羽深受后宫贵妃喜爱。她们用它装饰发冠,将羽毛贴镶拼嵌在首饰上,所以制成的首饰名称带有翠字,如钿翠、珠翠等等。这时正逢大量的缅甸玉进贡,这种玉具有隐隐约约的水晶感、朦朦胧胧的玻璃光,清澈晶莹、浓而不艳,因而很快受到后宫妃嫔的宠爱。由于其颜色也多为绿色、红色,且与翡翠鸟的羽毛色非常相似,因而称这些来自缅甸的玉为翡翠。渐渐地这一名称在民间普遍流传开了,从此,翡翠便成了这种玉石的名称。

中国产硬玉稀少,因其质地坚硬、清澈晶莹而备受皇家珍视。在珍品中以清代的翠竹盆景最具特色。中国人爱竹,用竹象征正直的人格。郑板桥《板桥全集》中写道:“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玉工们借玉石的优雅表现竹的气节,清代养心殿的玉匠用纯色的翡翠精雕出竹节模仿绿竹,并巧妙地将“玉作”和“罍丝作”结合使用,用罍丝作制作铜鉴花镀金盆,用玉作翠竹,地面以玉模仿乱草作装饰物。这一搭配与整体相映生辉,使竹石有了灵魂。一眼看去,疏朗有致、高矮般配、栩栩如生、清雅脱俗。

将天然玉加工成玉器,通常会分为礼乐器、仪仗器、丧葬器、佩饰、工具、生活用器、陈设器、杂器八大类。

(一)礼乐器

“玉兽面谷纹璧”,战国晚期玉器。1977年于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此器径16.5厘米,孔径4.8厘米,厚0.3厘米。玉料呈绿色,因埋藏多年,已产生褐色沁斑。

此器两面饰纹相同。外缘和近孔边缘以单阴线为界,中部以两周阴线隔为内外两区。内区饰谷纹,谷纹微凸起,呈旋状,其上又加阴线旋纹。外区一周饰三组双身兽面纹,兽面较宽,朝向内孔,以细阴线刻出,兽面两侧有伸出的肢体,细而长,似蛇身,交叉盘绕,兽面及兽身的局部以又粗又浅的阴线界出。

苍璧是古人祭天的礼器。

“玉神人纹多节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玉器。

此器高32.1厘米,孔径6.3至7.2厘米。柱形,外方内圆,上宽下窄,中心有圆孔,上下相通。玉料深褐黄色,局部有黄白沁斑。

玉琮图案以横线截成十一节,每节均以四个琮角为人面的中心线,以四面凹槽为界,雕出四个简化的神人面纹。神人的冠和鼻清晰可见,圆眼及嘴则模糊不清,只是象征性地略刻一下。在玉琮上端相对的两侧面中部,隐约可见各有一阴刻的带双翼纹的符号。

黄琮是古人祭地的礼器。

“玉兽面纹圭”,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

此器长21.8厘米,宽5.5厘米,厚0.9厘米。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此器两面均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上下方分别饰有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

青圭是古人祭东方的礼器。

“玉饰纹卧虎”,春秋中期玉器,清宫旧藏。

此器长7.7厘米,宽2.2厘米,厚0.3厘米。青白色玉料,片状,虎作伏状,整体呈“弓”字形,头部刻画精细,张口,上唇上卷与鼻相连,前后足皆呈俯卧状,尾粗大上卷。

虎身饰“人”字形阴线虎皮纹,四肢饰勾云纹。

此器因埋藏而有褐色色变。

白虎是古人祭西方的礼器。

夏代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璋。玉璋分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五种:赤璋是祭南方之神的;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狩时祭祀山川的器物,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玉璋投到河里;牙璋是调兵用的。

这块夏代玉璋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绿松石片。双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

这块玉璋极为珍贵,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赤璋是祭南方的礼器。

“玉龙首璜”,战国晚期玉器。1977年于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出土。

此器长17.4厘米,高6厘米,厚0.3厘米。片状,弧形,约为三分之一圆周。璜的上部中间有一小孔,供穿绳系挂。

此器两端雕有侧面的龙首图案,形似兽,耳贴于颈部,上唇厚大,下唇又尖又小,嘴部镂空并刻有齿纹。璜身饰凸起的谷纹,谷粒间以细阴线勾连。

玉料暗青色,局部因埋藏而发生色变。

玄璜是祭北方的礼器。

(二)仪仗器

又称玉兵器,主要有玉戈、玉刀、玉戚、玉钺、牙璋、玉斧等。这些器形本源于实用器,主要出现于商、周两代,以商前期最为突出。

“玉戈”,西周玉器,北京房山琉璃河黄土坡西周墓出土。

此器直援,尖首,援之上下均为双面刃,中间起脊,脊线不明显。内为长方形,上有七组直线纹,每组两侧用斜刀起线,中间平行走一道阴线,至后缘出牙。近栏处有圆形穿,栏部有一道用细阴线组成的三角雷纹装饰带。器型又大又薄,切得平直均匀。纹饰简练,精致,典雅。

“三孔玉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玉器。

此器长49.1厘米,宽5.9厘米,厚约0.1厘米。长方形薄片状,背部平直,刃部内凹,一端为方形,另一端略窄。

玉刀一面光滑细亮,另一面较粗糙。刃部锋利,钻孔标准。

“龙纹大玉刀”,商代玉器。

此器凹背凸刃,器身狭长,短柄,双面刃,刀尖上翘,刀身后端近柄处有一穿孔。

背脊上有锯齿形扉棱,近背处两面以阴线饰龙纹。

“玉戚”,商代晚期玉器。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现藏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

此器长14.4厘米,宽13.3厘米,厚0.8厘米,青玉材质。体呈扁圆状,前端略窄,刃端阔而呈弧形,两侧边有脊牙各六个,中部有一圆穿孔,背面上留有一道切割痕迹。

“玉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玉器。1987年2月于余杭出土。

此器长14.8厘米、刃宽11.3厘米、厚0.9厘米。顶端不平整,弧形刃,刃的两端微向外翘。器身一面平整,另一面弧凸。上部中间有一个直径1.4厘米的对钻圆孔。

玉料为牙白色,略带黄褐斑及青灰色筋条。

整器抛光精细。

“三星堆玉牙璋”,商代玉器。

此器长22.3厘米,刃薄,分叉如鱼尾状。柄两侧镂雕四组齿状扉棱,两侧扉棱之间有阴刻细线。柄身间有一个上大下小马蹄形圆孔,孔上琢一凤鸟。

青绿色玉质,上有白色条斑。通体打磨光润。

牙璋是古代调动军队的符信。

“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时期玉器。1987年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出土。

此器长23.7厘米,宽8.7厘米。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玉料呈青灰色,有较多自然纹理形成的暗花。

(三)丧葬器

古人受鬼神观念和宗教思想影响,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到另一个世界去。为了让死者灵魂永存,人们用玉保护死者的尸体。

从战国时起,逐渐形成了一套葬玉制度。所谓葬玉,是指为保存尸体而琢制的随葬玉器。历史上用过的葬玉有玉琀、玉握、玉塞、玉衣等。

玉琀是死者含在口中的玉器,多作蝉形。

玉握是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多作猪形。

玉塞即九窍玉,是堵塞或遮盖在死者身上九窍的九件玉器。所谓九窍指人的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孔、嘴、生殖器和肛门。

古代凡是穿在身上的都叫衣:裤子叫胫衣,袜子叫足衣,为死者盖在脸上的叫面衣。玉衣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

(四)佩饰

玉佩饰产生于原始社会,是随身佩戴用于装饰的玉器。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佩饰有玉珠、玉管、玉坠等。

殷商时代佩玉也很常见。东周战国时期出现了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组成的“组佩”。

玉璧除了作礼器外,也作佩玉用。

实用装饰玉器的种类颇多,有玉块、玉觿、笄、珥珰等,可谓琳琅满目。

玉觿是角形玉器,造型源于兽牙。原始社会有佩带兽牙的习俗,后来用玉仿造,称为玉觿。玉觿流行于商代,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汉代,汉以后消失。玉觿除用于佩戴外,古人还用以作解结的工具。佩戴玉觿表示具有解决困难的能力,是智慧的象征。

玉玦是一种耳环状的玉器。战国墓中的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发现于死者的两耳旁边,是耳饰玉器。到汉代时,已不作耳饰用,主要用作佩玉。

耳坠古代称为珥珰,是佩戴历史最悠久、最普及的一种饰物。古代耳饰中最早出现的是充耳,又叫珥,是男女共用的佩饰。佩戴充耳是提醒人们闻言必慎,不可妄听之,要慎之又慎。后来,男子不再佩戴,成了女子独有的妆饰,象征尊贵之意。

(五)工具

玉制生产工具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玉制工具有玉斧、玉铲、玉箭、玉镞、玉斤、玉凿、玉刀等,与青铜工具的形制没有差别。

玉斤是斧子一类的工具。斧子是直刃,斤是横刃。随着青铜冶铸业的繁荣和铁器的出现,以玉材制成的生产工具逐渐消失了。

(六)生活用器

生活用玉器最早见于商代,有玉簋等。

战国秦汉时有玉角杯、玉卮、玉奁、玉灯、玉羽觞等。

唐宋以后,玉杯、玉碗、玉瓶大量出现,餐具、文具、酒具等品种激增,文房用具有笔筒、书镇、笔架等。

此外尚有玉盘、玉拐杖、玉枕、玉函、玉检、玉札和玉笈等。

玉卮是玉制的酒杯,由盖和卮体组成。卮体呈圆筒状,有三足和一扳手。

羽觞又称羽杯、耳杯,是盛酒器具,器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

(七)陈设器

陈设器包括玉山子、玉屏风、玉奔马、玉鸽、玉辟邪、玉熊、玉鹰等。

玉山子即圆雕山林景观,制作时先绘平面图,再行雕琢,因而又常以图命名。玉山子上分别雕出山林、人物、动物、飞鸟、流水等,层次分明,各具形态。

辟邪是传说中的神兽名,是一种似狮、独角或双角、身上有翅的神兽,能辟邪祛凶。

在我国历史上,清代的玉制陈设器最为多见,品种多,数量更多。

(八)杂器

杂器指不能归入以上几类的玉器,常见的有玉钩、玉如意、璇玑、刚卯、玉带、玉剑饰、玉印和玉玺等。

璇玑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四齿为一组的锯齿三组,是观测天象之器,一说是织机上的部件。

刚卯是用玉、金或核桃为料制成的长方体柱状物,其中有孔,因制于正月卯日,故称刚卯,是挂在革带上的护符。

玉制杂器的数量是庞大的,远不止这些。

同类推荐
  •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世界文化博览1

    世界文化博览1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青山依旧在:明清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青山依旧在:明清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本套书稿是一部按朝代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历史类普及读物,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共4卷。本书是本套书中的一卷,内容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全书体例规范、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套中国古代文化入门级的读物,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 遗失的古国

    遗失的古国

    中国虽然是个有史学传统的国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尚书》、《春秋》、《左传》等著作,尤其是司马迁《史记》问世以后,中原王朝就开始流行史书传世。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了解了祖先的生活和历朝历代每位国王、每位大臣的生平事迹,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原王朝高高在上和古代交流的有限性,使得封建王朝历代史书编纂者,对于边陲小国记载甚少。也许是因为史官们不了解,也许是因为史官不屑了解,总之,历代史书中对于这些古国的记述都是非常粗略而又不全面的。正因如此,使得很多古国完全消失而不为人所知。
热门推荐
  • 美男来袭:给姐香一个

    美男来袭:给姐香一个

    女主自白:神经大条很小白又怎样?很爱美男又怎样?美男喜欢就好了,对吧?穿越女主遇上相公月狐狸,朝思暮想的小寒寒,桀骜不羁的东城令,一笑倾城的阿陌,司空乖乖,温柔的冥冥之后……过程:吃干+抹净+左拥右抱,结局:连渣儿都不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真是大作者

    我真是大作者

    吴庸是个作者,哦,就是那种月收入不过500元那种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台旧电脑。然后...然整个世界都特别NB了
  • 重生之宇宙战争

    重生之宇宙战争

    一个好吃懒做的宅男。一个游戏上的神话。一个守护地球到最后一刻的英雄。一个被千毒蛛咬到脚的倒霉蛋。一个重生到自己小时候的幸运者。一个发誓不让地球落入他人之手的地球人。龙斌是否能保住地球不落入他人之手..............
  • 说谎公主与盲眼王子第二部

    说谎公主与盲眼王子第二部

    还记得曾经的那份感动吗?说谎公主与盲眼王子之伤腿公主与懦弱王子是在原作说谎公主与盲眼王子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同人小说。讲述了王子由被保护到保护公主的逆境成长的感人故事。
  • 神眼透

    神眼透

    我叫林毅凡,只是一个家境贫困山区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夕惨遭女朋友分手,“毅凡,咱们分手吧,在这个有东方巴黎美名的魔都,你没车没房,连养活自己都是问题,咱们还是分手吧!”“哈哈哈,四年的感情在现实中就这么不堪一击,竟然如此那就分吧,但你记住了,有这么一句话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回乡当起了一名老师,在一次受伤中,左手掌心嵌入一颗黑色珠子,从此赌石,古玩,无往不利。
  • 极限共生

    极限共生

    强大的力量,会让人走向何方?外壳下的你又是什么?共生体与世界的故事在数年前就已开始。。。作者沉思良久终是拿起键盘,,,(回来了)
  • 宠婚撩人:辰少的惹火小蛮妻

    宠婚撩人:辰少的惹火小蛮妻

    遭渣男陷害,顾念被送上一个陌生男人的床。完了竟然他还要她对他负责到底?OK,他帮她虐渣,她挂上地产大亨宫先生的正妻头衔,并不亏!可传闻宫先生冷酷禁欲;为神马每天晚上都将她各种扑倒,各种咚?顾念以为他对她日久生情了,这一辈子会和宫先生一直走下去。直到他的初恋解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事实,顾念捏紧了手中的验孕棒,突然天昏地暗的像失去了整个世界。后来,她被他抵在墙角,“带着我的种逃跑,这笔账,我该如何惩罚你?”
  • 元素之城

    元素之城

    异界大陆混乱,两个小男孩遭遇种种挫折,最后千辛万苦,成为了新世界的神。
  • 旋转木马上的蒲公英

    旋转木马上的蒲公英

    达拉、不语娃娃、流苏、小夏是四个大姐姐作者,她们曾经是辫子姐姐的读者,很棒的是,喜欢阅读的她们读了很多故事,当然绝对不止读辫子姐姐的故事,然后开始用富有才情的笔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成长小说。达拉的故事流畅明亮,笔下的男孩女孩都真实自然勇敢,每个故事都不同凡响地好看。不语娃娃是纤细透明的,执着营造出一座哥哥的梦幻城堡,庇护小女孩温柔的梦。流苏和小夏是一对死党,她们一起写故事,流苏有个穿越生死的故事充满奇特的忧伤,小夏的构思奇巧,活泼又幽默。这本书有12个故事,就有12种成长的色彩交相辉映。它们和辫子姐姐的纯情经典共同的是有着相似的内核,急死充满纯善,还有烂漫的女孩味道,那些友情亲情和淡淡的少女爱恋,一次次深深拨动你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