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38300000001

第1章 “京派”:备忘与断想

“京派”老一辈作家,一方面来自《语丝》分化出来的留在北平的作家,他们于1930年5月以社刊《骆驼草》作为一个团体出现于文坛,另一方面则是《新月》分化出来的在北平的作家,如闻一多、叶公超、林徽因、梁实秋等。后者的分化早在《新月》后期已经出现。胡适等人把《新月》办成政治刊物,热心“议政”,与“新月”上述作家大异其趣。1931年5月,罗隆基在致胡适的信中说: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叶公超、凌叔华、沈从文等人“都没有稿来”,他们这些“旧人对《新月》内容不甚满意”。同年8月,罗隆基又致胡适信中说:徐志摩等人“主张《新月》不谈政治”(以上均见《胡适来往书信选》)。由于这内部分歧,1931年1月,新月书店推出《诗刊》(季刊),由徐志摩挂帅,实是上述分歧之后,“新月”诗人重新开辟阵地,撤出《新月》的表现。徐志摩1931年11月去世后不久《新月》终刊。直到1934年春,闻一多、叶公超、林徽因、梁实秋等在北平组织“学文社”,并创办《学文》月刊;而在此前不久,胡适则在北平创办《自由评论》,以“议政”为宗旨。至此,“新月”派终于公开分道扬镳为学术(文学)与“议政”兼“学术”两途。

“京派”有两个文学沙龙,一是朱光潜(居慈慧殿三号)的客厅,二是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两个沙龙中出入的均是“京派”老、新两代人,这既弥合了老一代以《骆驼草》为中心同以《学文》为中心两拨人之间在20年代中期的“过隙”,又沟通了新老两代人的文学观与情感,为“京派”各路人马重新“合伙”提供了前提。

“京派”刊物中,重要的有《大公报》“文艺副刊”与《文学杂志》。前者在“京派”作为一个流派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聚集人马的作用,后者则是“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公开出现于文坛的标志。

“京派”内部不乏思想分歧。

一是梁实秋的文学观同“京派”整体文学观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由梁实秋引起的文学争论上。1936年,“梁”化名“灵雨”在《自由评论》第16期撰文《诗的意境与文学》,批评林徽因诗“晦涩”。1937年,“梁”又化名“絮如”,在《自由评论》第238号发表《看不懂的新文艺》,指责卞之琳、何其芳为代表的“象征派”“走入魔道”,认为这是反“五四”文学传统的。这两篇文章遭到周作人、沈从文、朱光潜、朱自清等撰文批驳;废名甚至到杂志主编胡适府上“问罪”。这是“京派”内部古典主义诗学同象征主义诗学的分歧。因此很难说梁是一个“京派”作家(理论家)。

二是有关小品文的“幽默”与“独抒性灵”之争。“幽默”与“独抒性灵”之口号,最初由周作人提倡,被林语堂拉虎皮做大旗,在上海搞得“乌烟瘴气”,引起“京派”文人的反感。朱光潜在《论小品文——一封公开信》(1936.1),沈从文在《论“海派”》《关于“海派”》(分别为1933年底和1934年初)等文,都明确表示反对或批判。只是事关“京派”元老周作人,出于尊重,他们都语不涉及,为尊者讳。沈从文还在《论冯文炳》(1934)一文中委婉地表示对周作人、废名、俞平伯等人的“绅士”的“趣味”不满,这也与“幽默”有关。后一分歧尤其意味深长。

“京派”大多对北平(北京)颇有好感,唯梁遇春半真半假地说“上海是一条狗”,“北平是一只猫”,语近刻薄,倒也耐人寻味(《猫狗》)。其实,“梁”也未必不喜欢北平(《观火》),智者的幽默罢了。“京派”散文家中,很少有人把文章写得如“梁”那样机智、风趣。

废名影响过“京派”许多作家,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沈从文(沈在其短篇小说《夫妇》“附记”中曾承认)。但是,与废名相近者尚有梁遇春,这几为人所忽略。废名惊讶中国古代诗文极少写坟(《中国文章》),可梁氏有散文《坟》。不过梁氏文章(1930)早于废名那篇文章(1936)约六年,很难说是谁启发了谁。但梁氏文学常有近废名处,如《醉中梦话》第四篇的结尾一段话,毕肖废名。再者,废名常有惊人妙论,出人意表,梁遇春亦如此,且尤好反面立论,如《人死观》等。

受废名影响者,“京派”中尚有程鹤西,也鲜为今人关注。无论诗文充满“禅趣”,还是文字风格,均有相近处。程鹤西30年代诗文颇受废名称道,程也确实写得精致,可惜亦为今人疏略。程鹤西新中国成立后辍笔不写,竟成农学家,也算奇闻。“京派”中如此“奇人”不少,如梁宗岱新中国成立后醉心于制中药,其药据说有奇效;再一个就是众所周知的沈从文了。

废名30年代还曾影响过沈从文的妻妹、卞之琳的好朋友张允和。张在抗战前一两年用各种笔名发表的小说和散文,40年代竟被卞之琳无意中一眼认出,计有三十多篇。张允和堪称才女,不仅文章好,昆曲、书法也十分精深,在海外颇有名气。可惜今天只能偶尔看到她题写的书名,如《长河不尽流》《卞之琳著译研究》等,却有大音希声,隐而不闻。

从废名在“京派”文学中的影响,似可看出,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不仅来自共同或相近的文学观与创作风格,也由于其内部的相互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中有鲁迅传统、茅盾传统等,这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的影响关系。没有这种影响关系,中国现代文学何以走向成熟?这一点似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至少尚未纳入文学史框架加以研究。

从“京派”文学同左翼文学的关系,以及它对国民党御用文人提倡的“民族主义文学”之批判,不难看出“京派”文学在30年代文坛的“独立”姿态。

30年代文坛是多元的共存格局(当然有主次轻重之分)。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在“五四”后又一“多元化”时代,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多种取向,孕育着中国现代文学在更高起点上向新台阶迈进之可能。但历史无情——“卢沟桥事变”又一次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一难得机遇。这是民族灾难,也是民族文学的灾难。

陈寅恪说:“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其所依托以表现着,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为最重要者。故所依托这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近十数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来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沉沦丧于不知觉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王观堂先生挽词》)

沈从文则说:“时代的演变,国内混战的继续,维持在旧有生产关系下而存在的使人憧憬的世界,皆在为新的日子所灭。农村所保持的和平静穆,在天灾人祸贫穷变乱中,慢慢地也全毁去了。使文学在一个新的希望上努力,向健康发展,在不可知的完全中,各人创作,皆应成为未来光明的颂歌之一页,这是新兴文学所提出的一点主张。”(《论冯文炳》)

比较两论,似可增进对“京派”乡土小说主题思想深一层理解。

“京派”文学是“人的文学”(周作人《人的文学》),其主题集中表现为两个互为关联的反面:一是人性的牧歌与挽歌;二是生命的体验与沉思。前者是作者的人间关怀,后者则是终极关怀。

人性的牧歌与挽歌又分为两方面:一是对淳朴、自然、健康的人性之表现与赞美,主要是对乡土世界的描绘;二是对人性的沦落与丑恶之表现与批判,主要是对都市世界的描绘。这在废名、沈从文、芦焚等人的小说与李广田的散文中,尤为突出。而林徽因、凌叔华、萧乾等人的小说,则是对都市上层社会的堕落与下层社会的不幸之表现,似“弥补”了废名、沈从文等对都市世界表现(仅为沦落与丑恶)之“单纯”或不足。

就主题深度而言,“京派”文学对生命的体验与沉思,明显大于对人性的牧歌与赞歌。其深度尤其表现在对生命的时间性之思考。卞之琳对人生时间过程中的“得”与“失”关系之辩证思考,极深刻,一反中国传统文学中逝水流年之感伤;冯至则从存在主义出发,从歌德的“死与变”理论出发,对生命的思考,又达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生之主题之罕见深度(可与鲁迅比肩)。

十一

“京派”文学对乡土人情的表现与赞颂,历来被误解为“牧歌”,反对者则找出沈从文的《萧萧》《菜田》《牛》等小说以及散文《湘行散记》,加以反驳。其实这都是“误读”。应当说,“京派”乡土小说之表现重点不在乡村世界,而在其中的人性形式(沈从文所谓“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且特别着重表现这人性形式的毁灭、不幸与苦难,表现对苦难、不幸、挫折与屈辱的承担及忍受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庄严与崇高。因此,在“京派”乡土小说中,极少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十二

“京派”小说的乌托邦性质十分明显,这不仅是指它对乡土人情的“牧歌”(依燕不荪定义),而更主要的还是它对乡土人情的表现与赞颂,以及它对都市人性沦落、丑恶之表现与批判,这两者的对照或对峙。前者是表现“理想”,后者是表现“现实”;前者是“过去”,后者是“当前”;前者是作家的“回忆”,在时间的流逝中被净化了,因而是“美与真实”(废名《说梦》),后者则是作家对现实的感受,人生苦恼的不断刺激,也愈显出都市的黑暗与丑恶。所以沈从文在《〈长河〉题记》中说:“在《边城》题记上,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可能从什么地方着手。《边城》中人物的正直的热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陈迹了,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或梦里,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十三

“京派”小说的乌托邦思想的实质,似可用卢梭的乌托邦思想来做更深一层的印证。

卢梭的思想立场在于:“现时的国家和社会应该用自然状态作为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面容,并做出自我批判”;“这决不意味着应当放弃普遍的秩序,也不意味着要把人类重新抛进原始的混乱状态”,“而是为了以此为出发点,彻底重建我们的社会生活”(恩斯特·卡西尔《启蒙哲学》)。而且,“乌托邦的伟大使命就在于,它为可能性开拓了地盘以反对对当前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十四

马克思如下名言,也当是理解“京派”小说乌托邦思想实质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4页)

十五

“京派”诗人虽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阶段,但大部分最后都是以象征主义诗人的姿态,成熟于30年代中后期(抗战前)。30年代基本上是“沉默”的冯至,于40年代初一口气写出了二十七首“十四行诗”(《十四行集》),完成了他从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转变。

“京派”诗人中,何其芳、卞之琳、冯至成就最大。何诗“美”,哀婉凄艳;卞、冯诗“深”,精致玲珑而又如行云流水。若借诗人自己的诗句(题)来评点,则何诗是“年轻的神”(《预言》),卞诗是“白螺壳”(《白螺壳》),冯诗是“一面风旗”(《十四行集》第廿七首)。

十六

“京派”诗歌是既“化古”又“化欧”的艺术结晶(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这也是“京派”文学观的集中体现——传统积淀为个人才能(见卞之琳译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

十七

卞之琳有几首“十四行体”诗竟让人看不出是“十四行体”,“拿来”的技巧了无痕迹。冯至的“十四行体”如中国古诗中的“七律”,凝练而轻快,精致得令人叹为观止。“京派”诗歌的“格律”形式,至今尚未得到充分注意和研究(个别作家除外)。

十八

卞之琳《无题》(五首)、《灯虫》《旧元夜遐思》等均是“情诗”,闻一多竟当面称赞他不写“情诗”(卞之琳《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寿辰》),可称中国现代“诗话”。这是闻、卞两人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师风迥异的缘故(虽然闻是师辈,也确实是写诗的“师”),“青出于蓝,而‘异’于蓝”。同时,也因为卞之琳的情诗改得“哲理化”——由情悟“道”,“理趣”大于“情趣”而反过来增强“情趣”;也因为“过于矜持”“怕公开私人情感”而过于“韬略”(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

十九

林徽因是“能够向任何方向发展的艺术家”(威尔玛·费尔班《回忆林徽因》),是诗人,是散文家,是小说家,是建筑学家,是“京派”文人组织者,是“京派”文学沙龙的女主人,是年轻一代“京派”文人的良师益友……

其诗如《别丢掉》《深夜听到乐声》等,是可以和徐志摩《半夜深巷琵琶》《献词》(陈梦家后改为《云游》)互读的。

二十

废名认为,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令人“想象得到半夜敲钟报告客船到达,乘客纷纷下船的热闹情境”;周煦良则认为废名“把原来愁苦的境界变为人声与钟声交杂的热闹场面,未免太想入非非了”(周煦良《读诗小识》)。看来还是废名正确,“热闹”与“孤寂”对照,增一层愁苦,近于诗境,更有诗意。

废名“当时被认为相当懂诗”(同上),常有出人意表之论,只是表达欠清晰——太玄,有时甚至文理欠通,倒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仔细一想,又让人拍案叫绝!

废名谈诗论文,作文写诗、写小说,均如此,当时即被认为“晦涩”。然而朱光潜说得好:“废名先生的诗不容易懂,但是懂得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

原载《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4期

同类推荐
  • 雷马克作品系列:里斯本之夜

    雷马克作品系列:里斯本之夜

    1942年,葡萄牙里斯本聚集了许多等待前往美国的流亡者。一天深夜,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码头相遇。一人因没有船票而徘徊,另一人愿意送出自己的两张船票,条件是对方要听他倾诉至天明,故事就此展开。送出船票的是德国人约瑟夫·施瓦茨,他因反对纳粹政权,被他做盖世太保的妻弟告密,关进集中营,后逃出德国,却冒险回国探望妻子海伦。海伦决定和约瑟夫一同离开德国。他们辗转瑞士、法国、西班牙,经过数次分离与重聚,逃过种种追捕与监禁,终于到达了里斯本,却在最后关头不能登船去往“应许之地”了……约瑟夫和海伦的逃亡之路是一首“由恐怖、喜剧、逃跑、官僚政治、绝望和爱情组成的史诗”。
  • 宋词三百首全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王国维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文学也,而后世莫能及焉者也。”词又称“曲子词”“曲子”,它的产生、发展、创作和流传都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词的起源较早,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大约到中唐时期引入了文坛,发展成为固定的文学样式,唐末五代时期开始流行,到了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末五代时期,有了一批专长填词的作家,词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技巧也成熟起来,五代末期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可称为这一时期词作的集大成者。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为青楼女子和教坊乐工而创作的,爱情相思、离愁别恨,几乎成了词的主题。
  • 何为自我:分人理论

    何为自我:分人理论

    本书是日本新生代作家平野启一郎的核心文学思想理论集。在获得第120届芥川奖后,他陆续创作了《葬送》《填满空白》《决坏》等作品,平野启一郎运用了“分人主义”的概念来表现文学人物的行为,并对于人的自我认知进行思考。平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一步步从“个人”的英语词源individual“不可分”被阐发为“个人”的意思出发,提出了近代以来“个人”的不可再分,影响了人们多元化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关系的多向发展,因此他提出对“个人”这个单位在进行细分,提出了“分人”这个全新的概念,从而使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和面对不同人时,都能以真实的自我来面对,而不是被我们之前简单的认为只是表现出不同的“面孔”。
  • 口音里的乡愁

    口音里的乡愁

    我曾乘飞机几度跨越太平洋的上空。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海蓝蓝,天蓝蓝,似乎连置身其间的空气都是那种飘浮而透明的瓦蓝。经灿烂阳光的洗涤,它们蓝得浩瀚,耀眼,神秘,蓝得令人惊心动魄,如临仙境。那一刻我感觉飞机没有动,像是融化在了那茫无边际的瓦蓝里。日后想起,总觉得那被阳光洗涤过的瓦蓝亦真亦幻。如果不是借助于二十世纪的现代飞行载体,跨越太平洋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个梦想,而对于我,这样的梦想都不可能有。
  • 晓说2

    晓说2

    《晓说》是一档为高晓松量身定制的视频脱口秀节目,也是中国第一档全自由发挥的知识类名人脱口秀。由高晓松即兴说历史、评人物、论文化、谈热点、看世界。《晓说》第一季共播出52期,总播放量突破1.3亿,最新更新至56期,创下网络播放奇迹。本书收录了《晓说》最精彩、点击率最多的12期节目,囊括了美国的民族文化、古代科举的奇闻趣事、印度的风土人情,等等。并由张发财、破破的桥、郝舫、邵夷贝、文冤阁大学士、叶扬(独眼)火辣点评,精彩纷呈。
热门推荐
  • 泛黄的岁月

    泛黄的岁月

    小说简介描述这是一个浪漫中贯穿着悲伤的故事,以情感的浪漫来主要衬托出人性的悲凉。讲述的是一个叫何依的女孩一步步重拾自己的世界的故事,她是可怜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她从敏感胆小,到漠视孤独,再到情感麻木,最后到追寻温暖。
  • 奇迹恋爱

    奇迹恋爱

    作者是小白更文时间少,但是不会弃文那年的他如同从天而降的天使那年的她冷面无情无人理会他改变了她的童年而后再也没有出现再见之时,她已失忆,他能否认出儿时的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剑神末世纵横

    剑神末世纵横

    剑神!剑镇寰宇,万古不朽!一剑在手,天下我有!重生在末世,一样不坠剑神之威名!虫族,丧尸,恶魔,变异生物,任你强横凶残,我自一剑破之!
  • 牛顿爱做的500个经典科学实验

    牛顿爱做的500个经典科学实验

    本书囊括了500个极具操作性和趣味性的科学实验。在每个实验中,为了让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动手实践,内容被分为“工具百宝箱”、“游戏进行时”、“原来如此”三个板块,分别为青少年读者详细阐述了实验的准备工具、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原理。
  • 万年神尊

    万年神尊

    万年前,有七帝分为:青帝明帝黄帝炎帝等.......炎帝之子张若曦,死而重生在五百年后的事。
  • 王者荣耀之青莲剑仙

    王者荣耀之青莲剑仙

    这片大陆存在的时间已经模糊不清,记忆中有人称它为战迹。有古老的东方神话,人才济济的长安城,玄秘莫测的稷下,以及天书之中所载的墨家机关术、魔道之法……很久以前,大魔神王纣王一心想要以异族魔种代替人类,为此设下种种阴谋,可依旧被太古魔导姜公子牙率领的众弟子和三贤者等人联手封印。魔种野心非常,它们不想就这么以失败而结束……妄图再度解开封印,统治战迹。此后几百年,姜子牙的弟子们依旧警惕注视着大陆的异常,防止魔神王死而复生。更何况,当年的姜子牙与夫子决裂后失踪,召唤师的轮回,权利与贪婪也席卷向人类。这不是一场战争的结束,而是另一场浩劫的开始,世间的召唤师们将再度踏上征程,为正义而战,为荣耀而战!
  • 午后茶馆

    午后茶馆

    听语阁,当是一间茶馆,却更似一片城市里的清凉地,一座城市的浮华与喧嚣被香韵茶席隔开,一颗心灵的疲惫与伤感亦在温润茶汤中释怀。一生总要经历一次旅行,要么在路上,要么在心中。茶艺是一场回归心灵的旅行
  • 我希望我们不曾遇见

    我希望我们不曾遇见

    她是相府小姐,是那个京城骄傲的不可一世的才女,直到遇见了他,她放下骄傲,放下一切,换来的是相府满门抄斩他是皇子,是未来的皇上,他更是常胜将军,他赢了,却也输了她,他以为他们之间没有感情,直到她离开,他才明白,他早就把她放在心上
  • 三分制度七分执行大全集(成功金版)

    三分制度七分执行大全集(成功金版)

    为什么说:制度是基业常青的守护者?为什么说:让员工服从靠制度?为什么说:好制度造就好人才?为什么说:好的制度在于执行?为什么说:执行要到位,责任先到位?为什么说: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为什么说:执行无小事,态度决定一切?陈荣赋编著的《三分制度七分执行大全集(成功金版)》传递这样的工作理念,执行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促进企业腾飞的助力器。只有切实执行,才能把口头上讲的理论、纸上写的计划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切实执行,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