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054900000006

第6章 一鸣惊人楚庄王

楚成王之死

在重耳的章节里,我们讲到楚军在城濮之战中败给了晋国,主帅成得臣自杀。楚国的势力被晋国逐出了中原,楚成王熊恽的霸业功败垂成。不得已,熊恽只好承认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于四年之后派人出使晋国,与重耳重新恢复了两国的正常外交关系。

此时的熊恽也已经步入了暮年,但他不甘心就此失败。城濮之战中,损失最多的是郑陈蔡许四国的人马,还有申息两邑来的部队,楚国本部的主力兵马并没有什么伤亡。楚国仍然有与晋国一较高下的军力。熊恽想等一个机会再次北上。

公元前627年,正是晋襄公晋欢即位的头一年,也是晋军在崤山伏击秦军的这一年。熊恽就计划趁着重耳刚死,晋国无暇南顾的时机,再度进军中原。他便派了新任令尹斗勃率领大军进攻郑、陈、蔡三国,作为对三国背叛行为的报复。

陈蔡两个小国不禁打,很快就又投降了楚国,惟独郑国一时半会儿没有攻下来。就在这个时候,晋国南下的援军赶到了。

晋军的统帅就是阳处父,秦穆公章节中提到的那个奉命把孟明追回来没有成功的人。阳处父是晋欢的老师,但史书上却说他是个“华而不实”的人,至于原因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是有一年阳处父出使卫国,途中在一处旅舍住宿。旅店的老板觉得阳处父此人气度不凡,是个大人物,便向阳处父提出希望追随于他。阳处父答应了。可是没有过多长时间,旅店老板就离开了阳处父,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妻子问他干吗回来。旅店老板就说:

“我看阳处父这人没什么大不了的,华而不实!跟着他迟早有灾祸,还不如早点和他分开。”(……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是以去之。)

旅店老板的意思是说,他接触阳处父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阳处父是表面上看起来有智慧,有风度,实际上是一个只会空谈,耍点小聪明的人。“华而不实”这个成语就由这个典故就引申出来。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位晋国国师的耍小聪明的本事。

斗勃得知晋军南下,连忙带兵在泜(zhī)水(位置不详)南岸设防,阻止阳处父的进攻。晋军不久也来到了泜水北岸,但阳处父不渡河也不进攻,也跟着在北岸设防,与楚军对峙。原来,这一年晋国刚立新君,政局不稳,加上又和秦国、狄人开战。晋欢只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北方,没法有太多的精力来处理南方的事情,所以给予阳处父的兵马不是很多。阳处父呢?行军打仗不在行,反正也没心情跟楚国人打仗,就想随便应付一下,回去向国君有个交代就可以了。晋军就这么在泜水和楚军耗着。

斗勃这一边,因为五年前城濮之战的失利,楚军将士们都不敢与晋军交锋,也没有主动发起进攻。泜水两岸因而出现了一副很有趣的现象,晋楚两国几万大军隔着一条河,天天大眼瞪小眼的,什么也不干。

对峙了很长时间,阳处父先受不了了,怕这么下去部队粮食用尽,就只能空手回国了。那样的话,晋欢岂不把自己骂个狗血淋头。阳处父眼珠子一转,想了一个歪招。

一天,晋军的使者来到了楚军的军营里,给斗勃下约战书说:

“我们两军对峙了这么长时间,白白耗费钱粮不太好,不如来打一仗吧。但隔着河水不能打仗,我方提议:不如我们晋军后退三十里,你们楚军渡河来攻吧。如果不行,那就你们后退三十里,我们渡河来攻,如何?您来做个决定吧。”

斗勃连忙召集部将来商量,有人就提出来说:

“如果我们渡河进攻,晋军很有可能趁我们渡河的时候发动袭击,这样会吃败仗的。我们应该假装后退,让晋军渡河,我们来攻袭他们比较妥当。”

斗勃觉得有道理,便回复晋使说,楚军愿意后退三十里,与晋军约定在泜水南岸会战。

楚军不久便开拔向南撤退了,阳处父见了哈哈大笑,一个劲嘲笑斗勃的愚蠢。他在军中宣布说:

“看啊!楚国人怕我们,他们逃走了!我们可以凯旋回国了!”

晋军将士们齐声欢呼,便听从命令拔营回家去了。原来,阳处父的计策就是制造楚军畏战撤退的假象,好让自己回国可以向晋欢交差。

不过,阳处父这么做还是有很大风险的。万一楚军明白过来继续进攻,晋军此次南下的战果就要丢失了。幸运的是,楚军没有这么做。

斗勃后撤三十里后,等了很长时间也没见一个晋国人追来。他这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可惜自己的粮草也不够了,斗勃只好也回国向熊恽复命去了。

但斗勃就没这么容易向上级交待了,熊恽对他的无功而返是大为恼火,觉得斗勃实在是太令他失望了。这个时候,世子熊商臣在一旁煽风点火了,对熊恽说:

“君父,您还不知道吗?儿得知,斗勃是因为收了晋国人的贿赂才没有和他们交战的。”

老糊涂的熊恽听信了儿子的谗言,下令把斗勃以串通敌国的罪名给杀了。

这个熊商臣就是我们这一章的主角楚庄王熊侣的父亲,熊商臣为什么要谗害斗勃呢?原来在商臣年轻的时候,熊恽想把他立为楚国的太子,斗勃却提出反对意见。斗勃对熊恽说:

“臣观王子商臣是个阴险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有朝一日君上若是反悔,那个时候再更换太子可就会引发动乱啊。”

虽然熊恽没有采纳斗勃的建议,但记仇的熊商臣就记下了斗勃这个人,时刻找机会要害他。这一次斗勃北伐失利,正好被熊商臣抓住了一个机会。

然而,熊恽处死了斗勃,很快就对此懊悔不已。

熊商臣是个有野心的人,因为父亲熊恽在位时间长,他在世子的位子上坐了很多年,已经感觉很不耐烦了。于是他趁着父亲年老没有了进取心,开始干预国政,四处收买人心,想把老父亲的权力给架空。这就引起了熊恽的警惕。

处死斗勃后的第二年,熊恽发觉这个儿子越来越难控制,就萌生了立另一个儿子做太子的想法。但由于熊恽的王宫内外,很多人都被熊商臣收买了。他就没敢把这事公布出来,只和自己最亲密的几个人说过。熊恽是担心这事被商臣知道了之后,商臣会狗急跳墙,干出什么疯狂的事情来。所以,熊恽计划让换太子这事偷偷地进行,等待程序基本走完,木已成舟,熊商臣想变也就变不了了。

然而,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熊恽想换太子的事情还是让熊商臣听说了。因为是小道消息,商臣不清楚是真是假,就问自己的老师潘崇,说:

“听说父王想把我废掉,但我担心消息不可靠,怎样才能确定这事的真伪呢?”

潘崇给熊商臣出了一个主意,说:

“殿下的姑妈江芈这几日正从江国回来省亲,大王与她的关系很好。江芈性子急躁,心里藏不住事情,殿下可以从她那儿套出点消息。殿下可以宴请江芈,却故意不尊敬她,江芈自然会自己告诉殿下想知道的事情。”

熊商臣便依照老师的指点,邀请姑妈赏光到自己家里吃饭。江芈高高兴兴地就来了,等到宴会开始,原来热情的商臣就马上换了一副面孔,对姑妈非常不礼貌,不仅相应的礼数都没有做到,而且还不和她说话,连正眼也不瞧一下。江芈的情绪当时就一落千丈,觉得侄子竟敢如此看不起她。她“乓”地一下就把桌子上的杯子摔在地上,对商臣大发雷霆,说:

“商臣!你这个贱东西!对我这般无礼。难怪国君要杀掉你而立熊职做世子!”(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

说完,江芈就气呼呼地走了。

就这样,大嘴巴的江芈一句气话把老哥的老命给弄没了。熊商臣由此确信父亲熊恽是要废立太子了,他便和潘崇商量说:

“父王果然是要害我,下面该怎么做?”

潘崇就说:

“殿下能够安然接受自己被废吗?”

商臣说:

“当然不能。”

潘崇又说:

“殿下愿意逃亡到外国去吗?”

商臣说:

“不愿意。”

潘崇最后说:

“那殿下敢做一件大事出来吗?”

等死与逃亡两种选择都被商臣否决了,潘崇所说的大事,自然就是造反了。

商臣咬咬牙说:

“敢!”

公元前626年农历十月十八,熊商臣亲自带领着私兵来进攻王宫,因为他事先收买了许多王宫的守卫,所以他很快就包围住了熊恽的住处。

而熊恽这天正在宫中享用酒宴,忽然听到殿外人声嘈杂。熊恽正想派人去问,殿门就被熊商臣的士兵踢开了。士兵们闯到大殿中央来,用剑指向了宝座上的熊恽。而熊商臣则跟在后面,笑着走到熊恽的面前,仍旧施礼说:

“父王,恕儿臣无礼,您老了,是该到休息的时候了。”

熊恽知道自己今天就要死了,却显得异常的平静,他回答熊商臣说:

“是啊,寡人是该让出这个位子了。不过,寡人想吃的熊掌尚未烧熟,可否让为父吃完了熊掌再走?”

熊商臣见老头子这么镇定,担心他是在想办法拖延时间,等待形势变化。于是他厉声说:

“不行!父王必须现在就走!”

说完,一名武士已经捧出了一条绸带,呈给熊恽,意思是叫他赶紧上吊自杀。

熊恽叹了一口气,只好取过绸带挂在了殿中的横梁上,然后把脖子套在了上面自杀身亡了。

熊恽吊死之后,宫里的太监连忙哭喊起来:

“大王薨了!”

熊商臣则命人将熊恽的尸体取下,立刻装殓起来。然后连夜对外发布消息说,先王生急病暴毙,太子商臣即刻即位为新一任楚国的国君。于是,商臣靠弑杀自己的君父,登上了君位,他就是楚穆王。

大夫们的“见面礼”

楚穆王熊商臣一共在位13年,他继续推行楚国的扩张战略,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件事是灭亡了江、六、蓼三个国家,攻打江国是作为对江芈的报复,可见此人是个睚眦必报的人物。另一件是就是趁着晋襄公去世的时候,北上争雄,攻打投靠晋国的郑国和陈国,但是效果不大。

湖北省武汉市的楚庄王像

史书上没有记载熊侣的出生年月。但他父亲熊商臣即位时年龄已经比较大了,从这件事可以推测,熊侣在公元前626年左右的时间,至少到了懂事的年龄。亲眼目睹了父亲依靠流血政变,杀害自己的祖父来上台,想必是在年轻的熊侣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阴影。联想到祖父熊恽也是靠兵变上台,熊侣一定是对楚国宫廷的险恶心有余悸,担心自己将来一不小心,也会人头落地。这种想法影响了熊侣的人生,使他渐渐养成了谨慎、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有极深的城府。

父亲在位的这些年,身为世子的熊侣也领略到了楚国当时尴尬的处境。不甘心争霸失败,但又不敢和战胜过自己的晋军交手。楚国只能在晋国内乱的时机,比如新君即位、六卿争斗的时候,北上骚扰中原诸国,让郑、陈、蔡这些国家顺服。等到晋国抽出精力南下,楚军又灰溜溜地走了,郑、陈、蔡三国又投靠了晋国。

这种“敌退我进,敌进我退”的策略,总是让楚国陷于被动,不能取得大部分中原国家的服从。为了避免老是和晋国人“拔河”,熊侣应该是对楚国的争霸策略做过反省,还有可能研究过齐桓公吕小白和晋文公重耳的成功经验。

熊侣的眼界更加长远,他觉得楚国一方面要想办法提升楚军的勇气,找机会重新与晋军决战。另一方面要改变自己的蛮夷形象。不遵守道义礼数,只会强权压迫,这样是无法让中原的那些文明国家心服口服的。所以,熊侣立志要改革楚国,重用人才,提升国家形象,而自己身为领导人更要学会宽容和诚信。

熊侣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位楚国国君的特质,楚国必将出现一番崭新的气象。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商臣去世,熊侣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楚国的王位。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让正想大展宏图的熊侣措手不及。

这场叛乱的主谋是两个分别叫斗克和熊燮(xiè)的人。斗克属于若敖氏家族的斗氏一族,我们在秦穆公的章节里提到过他。公元前635年,秦军在晋国的配合下攻打鄀国,当时身为楚国申邑长官的斗克奉命增援,坚守商密城。嬴任好使了一招“无中生有”,令楚军军心动摇,从而活捉了斗克。后来,由于秦晋关系变差,嬴任好有意结好楚国,便把斗克放了回来。

斗克做了好几年的俘虏,回国之后发现自己的官位被抢了,周围人也看不起他了,这让他感觉非常郁闷。斗克只好借酒消愁愁更愁,反复想来心里真是感觉窝囊,决定干脆干一件大事,让周围人瞧瞧自己的厉害。

而熊燮呢?他是公族的人,想当楚国的令尹却被若敖氏家族的成嘉给排挤掉了。成嘉的哥哥是前任令尹成大心,他是靠着哥哥的关系登上令尹宝座的。没有若敖氏家族势大的熊燮自然被“顶替”掉了,愤恨的熊燮就想杀死成嘉解恨。

两个命苦就怨政府,点背就怪社会的“坏分子”一拍即合,决定找个机会一起搞出点大动静出来。

就在熊侣即位的这一年,楚国东部的舒蓼国发生了反对楚国的叛乱。舒蓼国是群舒国当中的一国,“群舒国”指的是当时位于吴楚边境的一些国名中带“舒”的诸侯小国,比如说舒庸国、舒鸠国、舒蓼国等,大致在现在的安徽省的舒城附近。这些小国的国君都姓偃。因为靠近楚国,这些小国免不了遭到楚国的侵略,从而沦为楚国的附庸。

但群舒国并没有那么容易控制,经常会发生反抗楚国的叛乱。这次舒蓼国的叛乱影响太大,以至于震动了楚国的中央。新任令尹成嘉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决定亲自领兵前去镇压。成嘉这一调遣,几乎把楚国的主力大军全部调走了,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向东了。留下了郢城这一座空城。

当时斗克和熊燮都没有在随军出征的人员名单中,两人一看,这简直就是天赐的造反良机。大部队都东征了,国都剩下的这些老弱病残哪镇得住叛乱的队伍?斗熊二人立刻就带着自己的党羽作乱,攻打王宫。

熊侣刚刚即位没几个月,朝中的大夫还没有完全认识,大夫们就给了他这么一个见面礼。看着王宫内外黑压压的叛乱人群,熊侣是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最终,宫中的守卫抵挡不住叛兵的进攻,熊侣就这么非常没有面子地成了斗熊二人的俘虏。

斗克和熊燮没有杀熊侣,他们觉得熊侣现在有利用价值,可以“挟天子以令天下”,便逼熊侣给他们高官厚禄,然后又用熊侣楚王的身份来命令和管制那些还不服从的大夫和官员。刀子架在脖子上,熊侣只好选择屈服。留住这条命,才能谈理想。于是,熊侣成了叛乱分子们的人质,每天过着屈辱的傀儡生活。

不过,斗克和熊燮虽然控制住了郢城,但仅仅是控制住了这一座城市而已。郢城以外广大的区域,和他们是一点关系也没有。楚国的地方政府压根不承认这个新中央。更让斗克和熊燮感到害怕的,是成嘉带去东征的十几万楚军主力。如果成嘉在路上得到郢城叛乱的消息,掉头杀一个回马枪,那斗克和熊燮手中那帮乌合之众就只有“灰飞烟灭”的下场。

终日提心吊胆的斗熊二人开始大搞土木工程,把郢城原本就已高大的城墙垒得再高一些,修补得再结实一些,好让心里踏实一些。然后呢,他们又派了一个刺客去暗杀成嘉。他们天真地认为,统帅一死,那十几万大军不就鸟兽散了?

然而,两人的智商还是差了一些。行刺一国丞相外加大军统帅,不是杀一只鸡那么简单。这是一门高技术的活儿。斗熊二人派去的刺客技术不过关,把事情办砸了,自己丢了命不说,成嘉还获知了叛乱的情报。十几万大军连忙全速折返郢城,回来平定斗熊二人的叛乱。

这下,斗熊二人慌了神了,他们觉得郢城是绝对保不住了,要换一个根据地才行。只要熊侣还在他们手上作人质,不怕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去哪里好呢?斗克想到了商密城,那里曾是自己的防区,环境比较熟,鄀国的人也比较熟。而且那里靠近秦国,山穷水尽的时候还能逃到秦国去流亡,是个绝佳的避难场所。

两个人就把熊侣带上,急急忙忙地逃离了郢城,往商密的方向赶去。至于当初费尽心机加固郢城的城墙则全当为国家做义务劳动了。在前往商密的路途中,他们经过了庐城(今湖北省南漳县东北)。庐城的地方长官戢(jí)梨和副手叔麇(jūn)听说国君来了,立刻出来盛情迎接。戢梨对斗熊二人也是非常客气,劝他们一起来自己的府上来喝酒,似乎是一点也不在意两人是叛乱分子。

斗熊二人非常感动,没想到天底下还有这么看得起自己的人,二话不说就去了。没想到,二人竖着进去就横着回来了。不是因为喝醉了,而是两人变成尸体被抬出来了。戢梨摆下的是鸿门宴,诱杀的就是这两个叛乱头目。斗熊二人一死,叛军们抓的抓,逃的逃,叛乱就此被平息了。

做一个昏君

熊侣终于恢复了自由身,但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着实让他有些后怕。自己刚即位,手下的大夫就造反,自己还沦为人质和傀儡。楚国的政坛真不是一般的凶险,会不会还有几个野心家没有被发现呢?熊侣打算做一次观察。

熊侣怎么去观察呢?他是把自己伪装起来,假装做一个无道昏君,什么事情也不理,只顾着吃喝玩乐。国君不管事,底下的大臣们必然就会原形毕露。因为没人来约束他们了,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一般来说,一个不理朝政的国君底下,大臣们会有三种表现:

第一种人是肆无忌惮,作威作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人要么是在忙着结党营私,篡夺朝政;要么是在工作上磨洋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第二种人是忧国忧民。他们不仅会在工作上更加努力,而且会经常上书劝谏国君,说些要以国事为重的话。

第三种人则是老老实实。他们把自己负责的事情处理好,既不会去做非分之想,也不会去唠叨国君应该怎么做。

熊侣要的,正是看清楚朝中的这三类人。看看哪些人是可靠的,将来可以提拔重用;哪些人是危险的人物,将来要小心提防。

这昏君一当就是三年。熊侣可算是过足了逍遥日子,左右搂着美女,面前摆着美酒佳肴,欣赏着先前绚丽的歌舞。对国家大事他是不做任何的批示,全权交给了大夫们去处理。他还故意下了一道命令,说谁敢劝谏他,就是死罪。

但这些其实都是表象,熊侣在暗中是一直在关注着国内外的局势,以及朝中大臣的各种表现。许多事情,他都是了如指掌,只是一言不发而已。那个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吓唬人的。

通过三年时间的观察,熊侣总算是认清了朝中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奸臣是些谁呢?那就是朝中以斗椒为首的若敖氏家族。这些人飞扬跋扈,在朝中大肆排斥异己,妄图独揽大权。特别是斗椒这个人,眼睛长在脑门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是个极其狂妄的人。他通过家族关系,继任了令尹一职,然后又大力扩充若敖氏的家兵“若敖六卒”,简直是楚国的一枚定时炸弹。熊侣知道此人迟早会做出叛乱的事情来,但苦于若敖氏家族势力的庞大,加上没有证据,熊侣暂时没有办法对付他。

忠臣又是谁呢?熊侣首先看见了蒍(wěi)贾父子,这父子俩一直和斗椒不和,而且才智超群。蒍贾的儿子名叫蒍敖,字孙叔,历史上称他为“孙叔敖”。有一个关于孙叔敖的典故非常有名。说的是孙叔敖小的时候,在野外遇到了一条两头蛇。传说中遇见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小孙叔敖就以为自己要死了,但他想如果这条蛇不死,就会有更多的人被它伤害。于是小孙叔敖就搬起石头把蛇给砸死了,然后又挖了一个坑把死蛇埋了起来。他回到家以后,哭着对母亲说,自己遇到了两头蛇,将要死了,以后无法给母亲尽孝了。母亲就问他,蛇现在在哪里?小孙叔敖说,为了不让别人看到那条蛇,他已经把蛇杀死埋掉了。母亲就宽慰他说,你做了一件大善事,心地善良的人是不会死的。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孙叔敖自小就有的那种忠良的品格。

朝中还有两个人给熊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名叫伍举,一位名叫苏从。这个伍举要特别提一下,他是著名人物伍子胥的祖父。

伍举和苏从都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物,他们看见熊侣如此“昏庸”,就不顾劝谏者死这道命令,强行求见熊侣,要规劝国君不能沉迷酒色,耽误国家。

伍举来劝谏的时候,话说得非常委婉。他对熊侣说:

“臣在民间得到一句隐语,说是:‘有一只大鸟栖息在高山上,三年时间里不飞也不鸣叫,不知是只什么鸟?’”

熊侣一听,就知道伍举是在暗喻自己,他哈哈大笑说:

“寡人来替你解答吧。这只大鸟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

熊侣这话的意思,是让伍举知道,不必担心自己的无所作为,等到时机成熟,总有一天自己会干出一番大事业出来。后人根据熊侣的这句话引申出了“一飞冲天”和“一鸣惊人”两个成语。

伍举当然没有因为劝谏者死的命令被杀,他猜出国君的暗语之后,就心满意足地走了。

几个月以后,苏从来劝谏了。苏从和伍举截然相反,是个急性子,说话不拐弯。他直接就批评说:

“君上,您不能再这样下去,否则,国将不国矣!”

熊侣故意生气地说:

“难道你不知道劝谏者死的命令吗?”

苏从大义凛然地说:

“如果臣的命能换取一位明君,臣死而无憾!”

熊侣笑着说:

“好!是一位忠臣!你说的对,寡人不能再做昏君了。”

熊侣下令重赏苏从与伍举,并提拔了他们做高官。公元前610年,一代霸主正式出山了。

而熊侣选择这个时候出山行动,也是形势所迫。当时的楚国,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力挽狂澜

公元前611年,熊侣即位的第三年。楚国发生了大饥荒,粮食绝收,饥民遍野。恰恰在这个关头,楚国西部的庸国(今湖北省、陕西省和重庆市交界一带)人联合楚国境内的蛮族人发起叛乱,在楚国的西南部烧杀掳掠。楚国北方的麇国(今湖北省郧县境内)又和百濮人(分散在楚国北方的濮族人总称)勾结在了一起,趁火打劫,向郢城发动了进攻。楚国顿时陷入巨大的灾难之中。

楚国的大夫们一时间束手无策,因为当时国家的最高决策者——熊侣在忙着喝酒听歌。因此才有了伍举和苏从两人冒死进谏的事情。

熊侣认识到自己不能再这么混下去,国家正处在危急关头,需要他这位国君承担责任来。所以他出山临朝听政,开始着手处理眼前的危机。

为了能够专心平定国内的叛军,防止北方的诸侯国入侵。熊侣下的第一条命令就是关闭楚国北部边界上的所有关卡,申息两座大城市的北门也不予开放。

随后,熊侣召集大臣们廷议商量平叛的对策。当时的情况已经比较危急了,百濮人的叛军已经逼近了郢城,随时都有可能攻进来。大伙儿都是忧心忡忡。有许多人提出,郢城都快要成前线了,应该迁都避避风头。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迁都实际上是保存实力最好的方法。

但是,蒍贾却提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楚国没有必要迁都,因为现在局势太乱,去哪儿都不安全。而且,这些异族的叛军根本不值得畏惧。百濮人组织松散,只是趁楚国内乱捞一把而已。如果派出楚军向他们猛攻,百濮人必然会害怕而逃走,郢城就能安全了。接下来,楚军再集中力量,并向秦国和巴国请求援兵,对蛮族人和庸国人前后夹击,必能将他们打败。

蒍贾的策略比较有可行性,熊侣便听从了他的意见,首先派兵向逼近郢城的百濮人发起反攻。百濮人的胆子果然是很小,面对楚军的进攻居然不敢出战,才半个月的时间,他们就被楚军逼退到了自己老窝。百濮人只好和楚军停战言和,签订了盟约保证不再捣乱。楚国北方的局势很快就稳定了。

楚军紧接着转向西南方,去平定蛮族人和庸国人的叛军。然而在这个大饥荒的时刻,部队的军粮也开始捉襟见肘,许多楚军士兵都是空着肚子在行军。为了能鼓舞士气,熊侣下令放开庐城的粮仓,把国家的储备粮拿出来犒赏楚军的将士们,而且要求无论官兵都吃同样的食物。此举立刻令楚军的士气大振,大家都奋勇前进,势要一举打败蛮族人的进攻。

然而,蛮族人要凶悍多了,他们不像百濮人那样只会欺软怕硬。楚军的前锋戢梨率部攻打庸国的首都方城(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没想到遭到了大批庸军和蛮族人的袭击。戢梨的部队被击败,损失了大半的兵马,连自己的副官都被俘虏了,他只好连忙逃回了楚军的本部。

出师不利,有人就提出再调动其他地方的部队来增援,在人数上压倒庸军和蛮族人,这样比较保险。但又一个叫潘尪(wāng)的人出了一个计谋,认为可以不用援军就可以打赢敌人。

潘尪的计策实际上是骄敌之计。他认为,方城一战大胜楚军,庸国人必然是欣喜若狂,十分骄傲。楚军可以再故意打几场败仗给他们,他们就会更加骄傲轻敌,认为楚军的战斗力不过如此。到了他们松懈的时候,楚军再分兵左右夹击,让对方猝不及防,必能将庸军和蛮族人全部歼灭。

熊侣采纳了潘尪的这条计谋。于是他下令,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只许失败不许成功。这败仗一打就是连续七场,庸国人感觉自己的军队简直就是神勇,连战连捷,打得楚国人夹着尾巴逃走了。于是他们就放松了警惕,进军的速度大为下降。只剩下不懂事的蛮族人还在继续冒进,各部之间距离越拉越大,几乎成了互不联系的个体,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熊侣见时机成熟,立即兵分两路,袭击庸国首都,去端庸军的大本营。攻打庸国的战斗异常激烈,楚军自东部进攻,秦国和巴国的援军从西部进攻。在三国联军的合围之下,庸国最终被攻陷灭亡。那些深入楚国境内的庸军因此失去根基而溃散了。蛮族人见势不妙,只好宣布投降。熊侣与蛮族各部落的首领举行了会盟,放他们回到了自己居住地。

熊侣出山仅仅几个月,就平定了一场几乎倾覆楚国的叛乱,正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熊侣的“一鸣惊人”,应与即位之初外界环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城府有关,绝对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浪子回头”那么简单。能够做到“一鸣惊人”的人,一定是需要超强的毅力,和平时丰富的积累,这样才能在关键的时候厚积薄发。西汉的贾谊(《过秦论》的作者)就评价楚庄王实际上是“自静三年,以讲得失”,在昏君的外表下思考着明君的战略。

熊侣处理完国内的叛乱后,又经过了几年的休养生息,最终消除了大饥荒的影响。他开始将目光投向北方,在那里,有自己祖父失去的霸权和荣耀。

夏日之日

在开讲熊侣争霸传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他将要面对的对手们。

首先一位是最具重量级的人物,他就是当时晋国的中军将、正卿赵盾。

赵盾是一位极具权谋的人物,他的出身我们在重耳的章节里提到过。父亲赵衰是当年重耳流亡时的随从,在狄人部落时,娶了狄女叔隗为妻生下了赵盾。赵衰回国之后,又娶了重耳的女儿伯姬(结婚后改称赵姬)。赵姬是个大方通情理的女人,她不在意自己公主的身份,而把赵家正夫人的位子让给了叔隗。叔隗的儿子赵盾因而成为了赵家的世子。赵衰于公元前622年去世之后,赵盾便成为了赵氏的当家人。

依靠父亲的威望,赵盾一出仕就被任命为中军佐,与他一起被任命为中军将的,是狐偃的儿子狐射姑(因狐氏封地在贾,狐射姑也被称作贾季)。但赵盾的好运气还没有结束,第二年,晋国的国师阳处父忽然向晋襄公欢提议,说:

“君上,臣观狐射姑虽有才能,但度量狭小,刚愎自用,远不及赵盾贤能。让赵盾统帅三军,臣以为才是对国家有利的。”

这个阳处父,我们前面已经特意介绍过了。他道貌岸然,实际上是个耍小聪明的人。他劝晋欢排斥狐射姑重用赵盾,并不完全是为了国家着想。他原来是赵盾父亲赵衰的老部下,为了还人情债,他就故意在国君的面前说赵盾的好话。

晋欢很尊重自己的老师,便听从了阳处父的建议,把赵盾和狐射姑调了个位子,让赵盾当中军将,狐射姑当中军佐。赵盾就这么戏剧性地当上了晋国的宰相。

这样的结果,最不能接受的当然就是狐射姑了。赵盾因此树立起了一位处处和自己唱反调的政敌。所以在这一年,晋欢去世之时,晋国赵、狐两大卿族的争斗爆发了。

争斗的导火线是晋国新国君的人选之争。晋欢弥留之时,曾把赵盾叫到床前,希望他能好好拥护世子夷皋为君。但是颇有政治远见的赵盾没有遵守晋欢的遗愿,他觉得夷皋年纪太小,即位后无法支撑晋国,就向晋国众臣提出他要拥立晋欢的弟弟晋雍。

狐射姑当时就跳出来反对了,说:

“不行!应该立公子晋乐,他的母亲怀嬴很受先君文公的宠爱,立他必能受到国人的拥戴。”

赵盾觉得狐射姑简直是成心和自己作对,非常生气地说:

“怀嬴是个改嫁的女人,侍奉了两任国君。她只是文公的一个妾,她的儿子有什么威严可言!晋雍过去受到文公的喜爱,派他在秦国居留,他依靠自己的才干当上了亚卿。拥立他还可以得到秦国的和解与支援,对国家是最有利的!”

狐射姑仍旧是一副轻蔑的表情,坚持说拥立晋乐才是对的。那些狐氏一党的大夫们也开始纷纷附和,齐声质问赵盾。赵盾被气得甩袖便走,这场讨论就不欢而散了。

赵盾可没打算就这么完了,他决定先下手为强,暗中把晋雍接过来推上君位,生米煮熟饭,让狐氏一党干瞪眼。于是,赵盾派了一位名叫士会的人去秦国迎接晋雍。但这事不久就被狐射姑给探听到了,狐射姑也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派人去迎接正在陈国的晋乐。他要和赵盾玩一场赛跑,看谁先把谁的人选带进来。

得知狐射姑这么拆自己的台,赵盾一不做二不休,给狐射姑来了一招狠的。他派出杀手在晋乐回国的半路上,将晋乐和狐射姑派去的一伙人全部干掉,一个不留。

而狐射姑左等右等,好长时间没有晋乐的消息,派人一调查才知道自己被赵盾给黑了,心里那个窝火。你赵盾敢杀我的人,我狐射姑就不敢杀你的人了?你赵盾上台不就是因为靠了阳处父么,我就杀一个晋国的国师让你看看我们狐氏家族的厉害!

这天,阳处父正在街上坐着马车行走,刚走到一条僻静之路,准备爬下马车的时候。道路两旁突然窜出好几名刺客,他们冲进人群中抽出匕首便对着阳处父的心窝狠狠地刺了几下。阳处父大叫一声,鲜血喷溅了一地,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狐赵两大家族斗争的牺牲品。

光天化日之下,刺死当朝的国师,这桩谋杀案轰动了绛城。作为晋国的正卿,赵盾亲自出面来彻查此事。很快,刺客就被抓到了,经过审问,刺客终于说出了幕后主使,那人正是狐射姑的弟弟狐鞫(jú)居。

证据确凿,赵盾心里是一阵冷笑。正愁没有把柄惩治狐射姑,有了这件案子就可以株连下去,把狐氏一族彻底铲除掉。于是,他当即下令把狐鞫居抓起来,不讲情面地将他判了死刑。随后,赵盾把案件公开,让晋国人都知道是他狐氏一族的人在作奸犯科。

案情一公开,举国哗然。在国人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狐射姑人心丧尽。他自感不妙,担心赵盾接下来就会找理由处理自己,连忙带着一帮亲信逃亡到了狄人那里。赵盾则是“热烈欢送”,派人把狐射姑的家眷和家产统统送到了狐射姑在狄人那里的新家,把这个眼中钉扫地出门了。

狐氏家族算是在晋国失势了,一直流亡在外的狐射姑在被人问及对赵衰与赵盾父子的评价时,感慨地说:

“赵衰是‘冬日之日’,赵盾则是‘夏日之日’啊!”

狐射姑的意思是说,赵衰为人和善,就像冬日里的阳光那样温暖。赵盾为人多权谋,就像夏天的阳光一样刺眼。

狐射姑的失败令晋国朝中无人能与赵氏家族抗衡。许多大夫纷纷投靠到赵盾的门下,当中就包括先轸的后人先克和先谷。赵盾一时间权势熏天。

然而就在狐氏溃败的第二年,赵盾却做出了一件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那就是放弃拥立晋雍,而选择原来的世子夷皋作为新国君。

赵盾做出这个选择的,源于夷皋母亲穆嬴对他的苦苦哀求。穆嬴是晋欢的夫人,她不甘心自己的儿子在热闹的君位之争中没有份,就天天在朝堂之上向晋国的大夫们哭闹,说:

“先君有什么罪?为什么要不立他的合法继承人为君?你们丢开世子去立在外面的公子,到底想把这个孩子怎么办啊?”

在朝堂上闹了还不够,穆嬴知道现在晋国的国政是赵盾做主,就又跑到赵盾的家里去闹。她对赵盾说:

“先君临终前嘱托你辅佐世子。现在先君尸骨未寒,你就把那句遗嘱忘了吗?你这个没有良心的人!”

穆嬴大吵大闹了好几天。赵盾真是拿这个女人没有办法,他又仔细想了想,觉得夷皋现在是年幼,即位之后必然会倚重自己。相反,如果自己立了晋雍,有些事情自己就没办法做主了。最终,权衡利弊之后,赵盾将还是孩子的夷皋立为了晋国新君,史称晋灵公。

夷皋被立为新君了,但是赵盾派去秦国的士会却没有得到这个消息。他已经完成了使命,准备把晋雍带回晋国了。此时秦国的国君正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儿子秦康公嬴罃,嬴罃听说秦国又有机会拥立晋国的国君了,感觉正是一个提升影响力的好机会,便答应了士会的言和请求,派兵护送晋雍回国。

秦军护送着晋雍已经进入了晋国的地界,怎么办才好呢?赵盾觉得现在和秦国人说放弃协议已经是太晚了,秦军都到家门口了,人家被激怒不跑到绛城城下耀武扬威才怪。到时候局势就更复杂了。赵盾决定趁秦军还不知道夷皋即位的时机,出兵偷袭,把他们提早轰出晋国去。

于是,赵盾亲自领兵,前往令狐城截击护送晋雍的秦军。为了达到偷袭的效果,赵盾指挥晋军在半夜出动,夜袭秦军的军营。原本兴致勃勃来当护卫的秦军哪里料到晋国人会突然变卦,根本就没做好必要防备。结果,秦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回了国去。

令狐之战的发生,让秦国人对晋国再一次的背叛感到无比的愤怒。秦晋两国失去了最后一次可以和解的机会,“秦晋之好”彻底破裂。从此,秦国成了晋国的世仇,坚定地成为楚国的盟友对抗晋国。

骨干成员

赵盾拥立夷皋,晋国国家的大政方针可以说是完全被他掌握了。由于他爬得太快太高,朝廷中有一部分人开始对他不满,想报复他。公元前618年,赵盾的亲信先克因为贪得无厌,抢夺了了别人的田产,激起了公愤。一帮怀恨赵盾的老臣合起伙来设计谋杀了先克。赵盾正想找机会打击潜在的政敌,于是他又是拿谋杀案来大肆株连,一连杀了五位反对他的大夫,使得晋国大夫中再没有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了。

清除了政敌,赵盾开始安插自己的亲信和党羽在六卿中任职,心腹郤缺做了上军将,家臣臾骈做了上军佐,好友栾盾和胥甲分别做了下军将和下军佐,赵氏一党几乎控制住了晋国的内政外交。要知道,任命六卿在过去只能是国君有这个权力。

组建了“赵氏内阁”后,赵盾又是南征西讨。他以晋灵公夷皋的名义在中原会盟诸侯,巩固晋国的霸主地位,这是春秋史上首次由一国大夫带领着中原诸侯歃血为盟。接着,他又亲自带兵在河曲之战中打败了来复仇的秦军。赵盾的威势达到了顶点。

接下来,我们再介绍两位人物,他们也将是熊侣未来要面对的对手。

一位就是赵盾的心腹郤缺。郤缺的父亲就是当年夷吾的老师郤芮。郤芮和吕省谋反企图烧死重耳,结果失败被杀。这也就连累到了他的子女,年轻的郤缺被赶出了绛城,只能在乡间做了一位“野人”,以务农为生。

不过,是块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郤缺的人才最终被一个叫胥臣的人发掘到了。还是在晋文公重耳在位的时候,胥臣外出路过一处田野,看见一位农夫正在田里冒着烈日除草。而农夫的妻子这时给他送饭来了,农夫笑盈盈地坐下来吃饭,妻子则帮他擦去额头上汗水,两个人有说有笑,十分地温馨。

看到这一幕的胥臣感触良多,他被这夫妻二人相敬如宾的场面感动,不禁去询问那农夫的名字。那农夫就回答说,我叫郤缺。胥臣吃惊地说,是郤芮的儿子吗?农夫答,是的。

不久以后,胥臣回到了绛城,见到了重耳说:

“臣在乡间遇到了郤芮之子郤缺。他安贫乐道,夫妇和睦。臣以为此人是一位有德的君子,可以治民。望君上不要因为他父亲的罪过而弃用他。”

重耳听从了胥臣的建议,便把郤缺召回了国都,恢复了他的贵族身份,让他在朝中做官。

郤缺这个人比较稳重可靠,主张以德服人。赵盾正是看重他身上的这种品格,便提拔和重用了他。郤缺在公元前615年荣升为上军将,成为了赵盾的左膀右臂。

另一位名叫荀林父。细心的读者会记得,荀林父第一次出场是在城濮之战的时候,当时他的职务是“御戎”,就是给重耳驾马车的。

荀林父堪称晋国朝臣中的“老好人”,因为他性格相对软弱,不愿意得罪任何人。这样的性格让他在晋国的历次六卿争斗中都能保持不倒,因为任何一派的人都找不出理由来打倒他。这样的人比较适合当“中和剂”,塞在某个地方缓和各派的矛盾或者是装点门面。因此,荀林父的职位是缓慢上升,狐射姑当中军将时,他是下军将;赵盾扳倒狐射姑之后,他又当上了上军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赵盾提拔当了中军佐。但是,荀林父始终是没有加入赵氏一党。

说了这么多,熊侣的对手们我们都一一认识了。接下来,就首先看熊侣与赵盾过招了。

铁幕

早在熊侣的父亲楚穆王熊商臣在位的时候,熊商臣就和赵盾交过手了。熊商臣是在晋襄公去世之后,趁着狐赵两大家族内斗的时机北上进攻过郑国、陈国和宋国。赵盾因为忙于对付政敌就没有精力去管,结果是郑、陈、宋、蔡四国迫于压力暂时倒向了楚国。

然而,当赵盾稳定住了局面之后,他开始南下,重新向中原各国进军。中原各国立刻又踢开了楚国,和晋国结盟了。赵盾以会盟的方式,让中原重新承认了晋国的霸主的地位。当时,熊商臣已死,楚国先是发生斗克的叛乱,接着又是熊侣三年不理朝政。所以楚国在中原的势力又全部丢失。

现在,熊侣想重拾霸权,要面对的是赵盾为他编制好的一道铁幕。这道铁幕由最靠近楚国的郑国、陈国和宋国组成。只要楚国对这三个国家动武,晋军就会立刻南下。所以,这三个国家是晋楚两军的必争之地,突破这道铁幕,是楚军最主要的作战目标。

要想和晋国人来一场真正的较量,熊侣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件是避免庞大的若敖氏家族对自己权力的制约。

斗椒现在是楚国的令尹,有权力参与国政,调动楚国的军队。凡事依靠狂人斗椒的协助自然不妥。熊侣对此的策略就是进行人事调整,他重用蒍贾,封他为司马(相当于副总理),给予它一部分权力以制衡斗椒。让斗椒在宰相的位子上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这样一来,斗椒就很难给自己制造什么障碍了。

另外一件,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打败晋军。

楚军是以步兵为主的部队,而晋军是以大批的战车部队为主的。以步兵对抗战车,楚军显然很难占上风。熊侣一方面是想办法增强楚军的战车部队,另一方面也在考虑如何避开晋军的锋芒。最好的办法就是趁晋军虚弱的时候进行攻击,或者是利用各种计谋取胜。

那么晋军在什么时候会虚弱呢?那就是国内的卿大夫内斗的时候,政局不稳必然会影响到前线将士的士气。所以,熊侣打算先学习父亲的做法,找一个赵盾没有精力管理中原的时候北上。

机会很快就有了。

赵盾,这位晋国的“夏日之日”,拥有着炙手可热的权势。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的人是一波接着一波。这一次,赵盾的政敌不再是大臣,而是自己亲手扶持的国君——晋灵公夷皋。

公元前608年的时候,夷皋已经是长成一位少年了。然而这位少年国君没能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为人和善,因为自小被娇纵,他成了一位十足的小变态。夷皋最大的乐趣是玩乐和杀人。

小小年轻的他就已经开始学会了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他嫌绛城的公宫不够气派,就另找了一个地方修了精美的宫殿和园林,然后就终日在这座新宫殿里和一帮太监混混们喝酒赌钱玩游戏。玩腻了,他就爬到宫里的高楼上玩弹弓。他的弹弓从不打鸟,专门射街上的行人,不论贵族平民。而他的弹弓自然不是普通孩子玩的小弹弓,是特制的大弹弓,用金属球作为弹丸,很容易就把人给射伤。可以想象,在这位变态的小国君的弹弓下,有多少无辜的行人被射进了医院。夷皋呢,看见有人被射中了,受伤流血了,就会高兴地哈哈大笑,感觉非常好玩。

有一回,夷皋想吃熊掌,宫里的厨师不会做,把熊掌烧的半生不熟。夷皋非常不高兴,就叫人把那个厨师拉到外面杀了。杀了人,夷皋觉得还不够好玩。就叫了几个宫女把那具血淋淋的尸体抬起来,顶过头顶,然后在宫里转一圈。宫里的其他人看见了都吓了一大跳,唯独夷皋是高兴地大喊好玩好玩。

看着小国君这么胡闹,赵盾出于臣子的责任免不了要劝谏几句。劝夷皋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圣人,勤政爱民之类的。夷皋呢,就觉得赵盾那个老家伙啰唆死了,权力太大居然敢管到国君的头上了。于是,夷皋就经常和赵盾对着干,许多事情不让赵盾做主,暗地里还计划怎么除掉赵盾,这让赵盾很郁闷。

晋国的君臣关系变得恶劣了,晋国人也为出了一位变态国君感到失望,这就导致了军队的士气下降,中原的诸侯们离心离德。过去经常依附晋国的郑国首先对晋国没了信心,郑穆公郑兰第一个叛变,在楚军开始北伐之前派人来主动和楚国结盟了。

郑国不战而降,可以说是一个漂亮的开门红。熊侣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派兵北上,继续把陈国也收服了。

这一年,楚军的一支部队入侵了陈国,开始围攻陈国的首都。按以往的经验,陈国人向来都是软骨头,应该很好打。没想到,熊侣派出的楚军居然是久攻不下,碰了个硬钉子。陈国人这一回是展现出难得的勇气,在楚军的攻打下拒不投降。原来,前几年陈共公去世的时候,楚国不派人来吊唁,这种无礼的行为让陈国人非常愤怒。所以,新继任的陈灵公平国决定报复楚国人,一面死守,一面派人向晋国求援。

赵盾得知陈国人的求援之后,立刻便派兵火速南下。晋军果然是厉害,到了陈国之后很快就打退了围攻陈国的楚军。紧接着,赵盾不给熊侣喘息的机会,召集了宋、卫、曹三国,与晋军联合西征,讨伐叛徒郑国。赵盾是要将那道铁幕重新关上。

赵盾的四国联军声势浩大,像黑云一样压向郑国。郑兰料定自己无法抵挡,便连忙派人向熊侣求援。但是,楚军刚刚在陈国战败,没有足够的力量派兵援助郑国。

就在这个时候,熊侣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足智多谋的蒍贾。让蒍贾领兵前去,必然能发挥出他的才智,可以让楚军在不利的情况下发挥出一定的能力。于是,被寄予厚望的蒍贾出发了,他带领着一部分楚军火速北上,驰援到了郑国的北林(位置不详)。此时,晋军的一支先头部队也已经赶到了这里。遭遇战就这么发生了。而蒍贾没有辜负熊侣的期望,指挥楚军打败了晋军先锋,还俘虏了它的指挥官。

晋军先锋失利,让本来就不是铁板一块的四国联军士气受挫。曹、卫、宋三国感到攻打郑国意义不大,都不想再行动了。赵盾只好将四国联军解散回国,待来年再重新组织对郑国的讨伐。

郑国是暂时保住了,赵盾没能把铁幕拉上。这晋楚之间的第一场交锋,楚国小胜。

然而,赵盾是不会就此罢休的,他于这一年的冬天再次发兵骚扰了郑国。作为报复,熊侣则以牙还牙,命令郑国发兵攻打晋国最重要的盟友宋国。

在公元前607年,熊侣派出使者,到了郑兰那里,要求他发兵进攻郑国的世仇宋国。郑兰不敢不听,连忙就派出大军侵入宋国的境内。宋文公鲍革听说祖宗的仇人郑国人打进来了,鼻子都气歪了,立刻派国相华元率领着宋军出兵抵抗,郑宋双方就在大棘(今河南柘城西北)这个地方展开了会战。

大棘之战,郑军再次展现出了自己高超的战斗素质,宋军被郑军打得是一败涂地。一员战将阵亡,四百六十辆战车被缴获,主帅华元和二百五十名将士被俘虏。

华元,这位宋国宰相的被俘经过可以说是相当滑稽。会战的前一个晚上,华元想鼓舞士气,杀羊煮了肉汤分给将士们吃。他把所有人都分到了,偏偏忘了自己的车夫,没给车夫留一碗。华元的车夫是越想越不高兴,别人都能喝到羊肉汤,为什么我没有?这不是瞧不起我这个赶车的人吗?结果,第二天两军交战的时候,华元的车夫趁周围的卫士们不注意,驾起马车就往前狂奔。卫士们见主帅的战车失控,连忙去追赶拦截,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华元的车夫直接把车子赶进了郑军的队伍,堂堂一军主帅华元,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做了郑国人的俘虏。不过,这个华元后来逃脱了,他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讲。

宋国的惨败无疑让赵盾心急如焚,他不得不抽调部队南下,准备帮助宋国讨伐郑国。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秦国人突然向晋国发起了进攻。

这个时候的秦国国君是秦共公嬴稻,就是嬴任好的孙子。由于前一年晋军袭击秦国的盟国崇国(今陕西西安市户县一带),所以嬴稻对晋国发起了报复行动,攻打晋国西部的焦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赵盾没办法,只好把原来用于南下的部队西调,好不容易才把秦军打退。

打败秦军之后,赵盾迫不及待地集合宋、卫、陈三国,联合晋军,再次组成四国联军进攻郑国。但是,这一次熊侣仍然没有自己亲率主力部队北上与晋军决战,而是派了狂人斗椒率领一支部队北上增援郑国。

熊侣为什么不愿意和赵盾决战呢?个人猜测还是出于熊侣谨慎的性格,他担心楚军现在的战斗力还不能与强大的晋军对抗,所以他争霸的每一步都是走得非常小心。这一次,他没有信心与四国联军抗衡,便决定丢车保帅,派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去,权当作为对郑兰的精神支持。

斗椒这个人非常有意思,因为性格狂妄,他对熊侣谨慎避战的决定非常不满,直接就说:

“大王想争夺霸权,却又害怕困难吗?臣都为大王感到羞耻!”(能欲诸侯而恶其难乎?)

熊侣没有理睬斗椒,接受命令的斗椒则是带着自己的部队气势汹汹地杀向郑国去了,他是天不怕地不怕,准备要和北方的强人赵盾过过招。楚军在斗椒的指挥下,在郑国的土地上严阵以待,大有对四国联军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的气势。

那么,勇气可嘉的斗椒最后打赢了赵盾的四国联军了吗?我要告诉你的是,斗椒“赢”了,赵盾率领着四国联军刚和斗椒碰头,就不战而退了。

赵盾在临走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说:

“斗椒这个家族,在楚国争权夺利,我看他过不了多长时间就要完蛋了。我们何必与这种人一般见识,让他自个儿牛去吧!”(彼宗竞于楚,殆将毙矣。姑益其疾。)

说完,赵盾便把四国联军伐郑的行动取消,没有和斗椒的楚军交战就班师回国了。熊侣与赵盾的第二次交锋就这么戏剧性地取胜了。虽然楚军得胜,但熊侣避战,不愿全力援助郑国的行为还是让郑国人非常生气,郑兰开始产生了背离楚国投靠晋国的想法。

恶狗

赵盾是真的想把斗椒扔给熊侣去处理?应该不是。比较有可能的情况,是赵盾对自己的后院不放心。也许他安插在宫里的眼线向他报告,小变态夷皋正在训练杀手,似乎要对大元帅不利。赵盾担心后院起火,便连忙找了个理由回国去了。

这个时候的夷皋真的是有大动作,他已经决定杀掉赵盾这个不顺眼的老家伙了。由于此人是个心理变态,杀人总喜欢找点新意。他在宫中养了一条名叫“敖”的大狼狗,专门训练他去咬人。夷皋是想用这条恶狗,在行动的当天一口咬断赵盾的喉咙。

除了放狗咬人,夷皋还想了一套方案来诱杀赵盾。他计划是先宴请赵盾,想办法把赵盾灌醉,然后趁此机会让埋伏好的杀手冲出来杀死赵盾和他同行的人。

不得不说,夷皋小小年纪能策划出这样的谋杀案,智力还是不差的。能人赵盾居然没有察觉出来,等着杀机一步一步向自己接近。

公元前607年农历九月,也就在赵盾取消四国伐郑的行动半年后。夷皋忽然以国君的名义邀请赵盾到宫中赴宴。赵盾则和往常一样,带着几个亲信和随从就去了,根本没有意料到会发生什么情况发生。

宴会开始,夷皋显得是异常热情,对赵盾大元帅长,大元帅短地叫着,还不断地派美女给赵盾把盏劝酒,好像君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一样。赵盾这天心情也舒畅,在国君的盛情之下,就多喝了几杯,头脑开始晕乎乎的了。

这个时候,赵盾身边一个叫提弥明的人警觉了起来,他觉得夷皋今天的举动实在是太反常了,一点不像平日里的坏小子形象。夷皋热情表象下面是不是隐藏着什么阴谋呢?提弥明觉得还是尽早离场为妙。

于是,提弥明连忙来到大殿中央,向夷皋跪拜说:

“君上,我等做臣子的陪国君饮酒,要是超过了三杯就是不合礼制了。臣等不敢僭越,望君上能结束宴会,放臣等回去休息。”

在提弥明的示意下,几个赵盾的随从也上前来告辞,把已经有点喝醉的赵盾搀扶起来准备走了。夷皋见状,一摔酒杯大喊:

“今晚谁都别想走!”

说完,只听殿门忽然哐的一声就关上了,十几名事先埋伏好身穿甲胄的武士从大殿四周冲出来,举刀便向赵盾等人砍来。大殿里顿时惊声尖叫,乱成了一团。那条叫“敖”的大狼狗这个时候也被夷皋放了出来,因为它被训练了几百次,所以它一出来就咆哮着扑向赵盾。提弥明见状,连忙挡在了赵盾的面前,替赵盾挨下了这条恶狗的撕咬。酒已经清醒过来的赵盾赶紧在随从们的保护下跑向了大殿门口,慌慌张张地夺门而逃。

留在殿里的提弥明则赤手空拳地和那条恶狗搏斗在了一起,他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扭断了狗的脖子,但夷皋的武士还是冲上来把他刺死了。而其余没有逃脱的赵盾随从也被围攻过来的武士全部杀死。

凭着提弥明和随从们的忠心保护,赵盾终于逃到了大殿之外。但夷皋的武士们依旧是穷追不舍,接连杀死赵盾的随从。到最后,只剩下赵盾一个人了,他还没能跑出宫外。此时的他衣冠不整,鞋子也跑掉了,眼看着武士们离自己越来越近,似乎他的命运就要在此终结了。

就在这关键的时候,只听一声高喊,一位武术高手忽然从天而降,挥舞着手中的长戟一招便撂倒了冲在最前面的武士。这位高手将赵盾死死保护在自己的身后,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武艺将那些追杀赵盾的武士全部给击倒了。摆脱追杀后,赵盾连忙往宫门那里飞奔而去,这位高手则紧随其后,为他抵挡住了一路上夷皋安排下的杀手。

这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大侠”是宫里的侍卫,名叫灵辄。他为什么要救赵盾呢?原来,前些年灵辄落魄,在野外差点饿死。赵盾看见了,可怜这位年轻人,就给了他一碗饭吃,救了他一命,临别之时还送了不少肉和米。所以灵辄对赵盾感恩在心,如今在宫中谋了个差事,正巧遇见赵盾被人追杀,他便挺身而出,报答自己的救命恩人。

亏得灵辄的及时相救,赵盾终于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他跑出公宫之外,坐上了逃跑的马车。临走之前,他想好好感谢这位侠士,便说:

“多谢壮士,你我素不相识,不知你为何要救我?”

灵辄回答说:

“大元帅不记得了吗?我就是当年在翳(yì)桑(灵辄落难的地方)差点饿死的那个年轻人。”

赵盾实在想不出当年还救过这个人,便又问:

“那你叫什么名字,住在何处?”

灵辄没有回答,而是转身就离开了。从此以后,赵盾再也没有见到这个人。

赵盾当年的一饭之恩,让自己这一回大难不死。赵盾对夷皋是恨得咬牙切齿,在逃回家的路上,他已经想好了如何报复。

赵盾很狡猾,他知道要想亲手杀死夷皋报仇,那就是弑君,以下犯上。国人的唾沫都要把他淹死。所以,赵盾就找了家族中最莽撞的赵穿替他当这个恶人。

当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六日,赵穿调动军队向公宫发起了进攻。夷皋手中的那帮小混混们当然没办法抵挡住军队,公宫很快就被攻破了。小变态夷皋被抓获之后当场被赵穿的人乱剑刺死,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荒唐的一生。

就在赵穿在绛城兵变弑君的时候,赵盾却是置身事外。他带着几个家人离开了绛城,到晋国的边境线上溜达去了。有人问他是去哪里,赵盾做出一副无奈的样子,说:

“国君要我死,我只好是到国外去流亡啊。”

然而,赵盾流亡了好几天,就是没有走出国境。当绛城传来赵穿兵变成功的消息之后,赵盾立马就飞快地赶回了绛城,继续做自己的中军将和正卿了。然后派人去把夷皋的叔叔——公子黑臀找来,立他做了新国君。黑臀就是晋成公。

赵盾这招金蝉脱壳,绕着弯儿弑君的方式还是被很多人看穿了。当时晋国的史官就写下说:

“赵盾弑其君。”

赵盾听说了之后,连忙找到那位史官说:

“你怎么可以这样?我赵盾什么时候弑君了?”

那位史官回答说:

“您是正卿,说是逃亡却不离开国境,回来了也不去惩罚凶手。杀国君不是你指使的,还能是谁?”(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赵盾被说得哑口无言,尴尬地说:

“哎呀!我可真在背黑锅啊。”

问鼎

由于君臣之间的这场内斗,晋国的国家精力再次被内乱分散了。新国君黑臀刚刚即位,赵盾则是人心不稳,所以两人都一时无法掌握中原的局势。这再次成为楚国北上争雄的绝佳机会。

熊侣两次打败赵盾,这一次他决定亲自领兵了,北上的目标直指王畿之地,向那个一直高高在上的周天子展示一把楚国人的力量。这样做一来可以让那帮高傲的家伙不要看不起南蛮楚国,二来可以大大地威慑中原的诸侯。

要带兵去王畿之地其实很容易,楚军可以绕行郑国,畅通无阻地从郑国的地界开进到王畿上去。但是,按照当时的规矩,诸侯带兵去天子那里,总需要一个理由。楚军没有理由地直接跑到天子的脚下,是想造反吗?所以熊侣要找一个勤王的理由,才能名正言顺地去拜会拜会周天子。

熊侣在地图上看了一圈,发现了王畿和楚国之间有一片戎人的聚居区。居住在这里的戎人被称作“陆浑之戎”。中原人不是最烦异族人侵扰么?楚国正好可以打着讨伐陆浑之戎,为天子勤王的旗号,把军队开到王畿上去。

陆浑之戎的力量非常弱小,实际上根本构不成对周天子的威胁。但作为熊侣一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利用品,已经足够了。于是,熊侣在公元前606年的春季,让斗椒和蒍贾留守国内,自己统帅楚军主力开始进攻陆浑之戎了。楚军是高射炮打苍蝇,轻轻松松就把陆浑之戎赶跑了。紧接着,楚军按照计划来到周朝首都成周附近的洛水边上扎营,赖着不走了。熊侣每天在成周的郊外搞演习,检阅部队,弄得周朝人整天提心吊胆,他们生怕楚国人是找麻烦来了。

这里,我们顺带提一下这个阶段的周天子轮替。前几章的大配角周襄王姬郑同志于公元前619年去世了。当时的王室又是穷得叮当响,姬郑的儿子周顷王姬壬臣实在是筹不出钱来给父亲办一场天子规格的葬礼。他只好派人厚着脸皮向远房亲戚鲁国讨钱,鲁国人在第二年把钱送到成周之后,姬郑才得以下葬。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6年,死后儿子周匡王姬班继位。周匡王也在位6年,于公元前607年去世,他的弟弟姬瑜即位,是为周定王。

熊侣来到成周的这一年,正是姬瑜即位的第一年。一上台就碰上这么个麻烦事,楚国人到王畿来示威,弄得姬瑜是整天愁眉苦脸。

总得想办法把这帮神仙请出去吧。姬瑜明白,楚国人既然说自己为天子赶跑了戎人,那么王室说什么也应该表示一下感谢,派个人到熊侣的军营里慰劳一番,送点礼物意思一下,这样才能劝人家离开。

姬瑜派了谁去担当此任呢?是姬满。姬满就是当初崤之战前夕,嘲笑秦军无礼和滑稽的那个小孩,如今他已经长大成人了。姬满能说会道,还有一副王室的傲骨,派他去和熊侣交涉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就这样,姬满带着王室凑出来金钱和财物,来到了楚军在洛水河畔的军营里。

天子的使臣来了,熊侣不敢马虎,热情招待了姬满一行。会见的时候,这诸侯国君面见天子使臣的形式还是要走走的,姬满先是说,熊侣劳苦功高,为王室驱除了一大祸患,天子特命赏赐等等。熊侣则是行礼拜谢,说这是做臣子的责任等等。

说完了客套话,熊侣设宴款待姬满。这个时候,熊侣突然冒出来一句:

“天使,寡人对九鼎非常感兴趣。不知这九鼎的大小和重量能否告知寡人?”

这个九鼎是什么东西呢?据说,夏朝建立的时候天下分成九个州,夏王就让九个州上缴自己土地上产的最好的青铜,送到首都分别铸成九个大鼎。大鼎上雕刻着九个州的名山大川和奇珍异兽,极其珍贵。九鼎在夏朝灭亡后传到商朝,商朝灭亡后又传到周朝,成为了象征王权和天下的宝器。所以这玩意儿就像当时的玉玺一样,令天下所有的野心家们着迷。

熊侣有志于天下,自然对九鼎非常的好奇。所以他就趁这个机会问问姬满,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姬满一听到熊侣的这句话,一下子就变得严肃了起来。他觉得,楚国人简直是在怀疑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这是万万不行的。姬满认为,必须让熊侣知道,天子的权威还在,你们楚国人休想打王室的主意。

于是,姬满就滔滔不绝地对熊侣展开了思想教育工作,说:

“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从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铜器,铸造九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所有物像都具备在上面了,让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螭魅魍魉这些鬼怪都不会遇上,因而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乱,把鼎迁到了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了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郏鄏,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姬满这么长篇大论,其实主要就讲了两个意思。

首先,他介绍了一下九鼎的来历,指出九鼎的重量大小是和德行有关系的,无德的人即便拥有了九鼎也不能拥有天下。这话就是在暗指熊侣,你不能服众打死也没办法坐拥天下。

接着,姬满拿天命说事,说周成王占过卜,周朝能传三十代,享国七百年。现在才过了四百来年,周朝的天命还没结束呢,你们楚国别想取代周朝,还是回去安心做诸侯去吧。

最后,姬满来了一个总结,就是“九鼎是不能问的”。

姬满唾沫星子飞了半天,熊侣算是明白了对方的心情,问一下九鼎就已经触碰到了衰落的周王朝最后一点脆弱的神经。他不禁大笑了一下,回答姬满说:

“您放心,寡人是不会要你们的九鼎的。光光把楚国民间的挂钩收上来,就能够铸造出九鼎了。”

熊侣和姬满的这一番对话,在当时可谓是轰动了天下。因为在过去,还从未有过一个诸侯国君公然表示对九鼎感兴趣。熊侣公开怀疑周天子的权威,表露自己争夺天下的野心,极大震慑了周王朝和中原的诸侯们。以至于“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后来成为霸气的形容词。

神箭

若敖氏之乱示意图

然而,问鼎之后的熊侣却未能立即让自己的霸气发展出好结果。形势忽然急转直下,令他猝不及防。

给熊侣制造大麻烦的人正是狂人斗椒。由于熊侣忌惮他和若敖氏家族,所以一直没有重用过斗椒,反而是提拔了他的政敌蒍贾做了司马。这让斗椒的心里一直很不爽。斗椒觉得这个令尹当得实在是太没意思了,何不把熊侣干掉取而代之呢,反正大家都是芈姓的子孙。

这个想法有够狂妄的,但斗椒手中的资本给了他胆大妄为的理由。由于若敖氏的壮大,家兵“若敖六卒”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多到足够发动一场叛乱的了。而斗椒本人也是武力过人,力大无比,楚国的军界目前尚未发现有比得过他的人。所以,斗椒认为只要自己造反,绝对无敌。

斗椒平日里最恨蒍贾,所以在造反之前,他干了一件事就是杀了蒍贾解恨。公元前605年秋,也就是熊侣问鼎中原的第二年,斗椒派人在蒍贾外出的路上绑架了他,将他囚禁了起来。斗椒的狗腿们在这里使劲殴打和折磨了蒍贾之后,将他杀害了。从而拉开了这场大叛乱的序幕。

在绑架蒍贾的同时,斗椒离开了郢城,来到了一个叫烝野(今河南南阳新野县南)的地方。在这里他召集了全楚国绝大部分的若敖氏成员,又集合了若敖六卒,正式举旗叛乱。若敖六卒随即便在斗椒的指挥下向郢城发起了进攻。

斗椒在这个时候发动叛乱,着实让熊侣惊出了一身的冷汗。由于若敖六卒历来是楚军中特种部队,参与过城濮之战而不被歼灭,战斗力的强悍程度是首屈一指的。若敖氏拥有如此恐怖的军队,加上在地方和朝中的盘根错节的势力,差不多跺跺脚就能让楚国的土地抖一抖。熊侣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消灭庞大的若敖氏。

但是,既然斗椒已经赤膊上阵跟自己干了,自己就必须拿出勇气来对付他。熊侣考虑到自己的平叛部署还没有做好,就想用一个缓兵之计来放缓斗椒的进军速度。

怎么来“缓兵”呢?那就是和平谈判。能怎么和斗椒玩嘴上功夫,就怎么玩。用马拉松式地谈判拖死斗椒,把叛军们的士气都给磨没了。到时候平叛部署一完成,熊侣就可以出兵大战一场了。

于是,熊侣派了使者到斗椒那里,表示说自己愿意和斗椒开诚布公的对话,和平结束这场内乱。为了增加和谈的诚意,使者还带来了熊侣的条件,说:

“大王愿意送文王、成王和穆王三代的子孙作为人质,只要斗大夫愿意罢兵,令尹一职仍旧由您担任,过往的一切既往不咎。”

如果是一般的草寇,早被这么丰厚的条件“招安”了。但斗椒是狂人,狂人是当然不会愿意答应这种条件的,他现在要的不是人质和官位,他要的是熊侣的人头和君位!结果,斗椒没和熊侣的使者多谈,就命人将他轰出去,继续率领着若敖六卒前进。

和谈被拒,但是缓兵之计还是发挥了一点作用。熊侣在这区区几天时间里立刻调集了十万多人的楚军,他亲自领兵,北上开赴了平叛前线。双方很快就在一个叫皋浒(今湖北襄阳市南)的地方遭遇了,一场大会战发生了。

熊侣的楚军在人数上比斗椒的叛军多,但在士气上却不能与对方相比。由于若敖六卒是楚国的精兵,经验丰富,战斗素质很高。楚军一般的士兵们都缺乏胆量和特种部队作战。所以,要想打赢斗椒,熊侣必须想办法稳住部队,提升士气才行。

农历七月初九这一天,皋浒之战开打了。斗椒不顾自己在人数上劣势,率先向熊侣的楚军的发起了进攻。要说斗椒这人狂妄,他打起仗来的武勇还是相当让人佩服的。他带兵进攻,是自己冲锋在前。楚军连忙摆成密集的队形来阻挡若敖六卒的攻势,斗椒毫不畏惧,在战车上挥动着战戟一路猛砍,将楚军士兵一个一个像木桩一样砍倒。楚军顿时士气大乱,许多官兵一见到斗椒就纷纷逃散。

斗椒带兵一路杀到距离熊侣还有数百步远的地方,在这里他遇到了楚王近卫部队的激烈抵抗。斗椒一下子攻不进去,就抄起一把百斤的大弓,奋力拉起,嗖地一下就往熊侣那里射去一箭。那箭直冲熊侣的战车飞来,熊侣连忙躲闪,那箭就飞过熊侣的身边,射中了熊侣背后的一面军鼓,把鼓架都给射穿了。斗椒的勇力由此可见。

斗椒见自己没有射中,就拉弓又射了一箭。那箭直冲熊侣的位置飞来,将熊侣车上的华盖都射穿了。这一回,熊侣同样是及时躲避开了,没有被箭射中。

斗椒的神力吓坏了楚军士兵,许多人都开始不自觉地往后退。熊侣明白,如果再不能稳住部队的军心,楚军就会面临着溃败的危险。于是,他立刻站起身,对着手下的将士们大喊:

“先君文王有三支利箭,斗椒偷去了两支。现在,他已经把这两支利箭都射完了,他已经射不出这么厉害的箭了!”

这番喊话及时缓和了士兵们的恐惧情绪,楚军渐渐有点稳定了下来。熊侣趁这个机会下令使劲擂响战鼓,把士兵们的情绪鼓舞到最高。

楚军所有的军鼓“咚咚咚”地响了起来,在雄壮的节奏下,楚军士兵开始忘记了心中的恐惧,向斗椒的叛军发起了反攻。双方的士兵冲撞在了一起,发出了乓乓的兵器碰撞声。虽然若敖六卒战斗力很强,但他们毕竟人数比较少,抵挡不住楚军多次轮番的进攻。斗椒见自己被楚军围攻,形势不妙,连忙收缩防线,摆成防守阵形负隅顽抗。

战斗依旧激烈着进行着,楚军的多次冲锋都被斗椒杀退。在斗椒的武勇下,叛军的战斗意志仍然是十分强烈,不肯轻易认输。要想给若敖六卒致命一击,就必须杀死斗椒,摧毁掉若敖六卒的主心骨。

这个时候,楚军中有一员小将,名叫养由基,驱车来到了叛军的阵前,要求与斗椒一对一地单挑射箭。斗椒自恃箭法天下无敌,就答应了养由基单挑的要求。

两人出阵后,斗椒先射箭,他拉起百斤大弓瞄准养由基的头就射去一箭,但养由基很轻松地就躲过去了。斗椒再射了一箭,养由基只用弓梢一拨,就把斗椒的箭打落在地。斗椒又射出了第三支箭,养由基用嘴巴一咬,便将箭给咬住了。

连射三箭不中,斗椒被养由基高超的武艺给吓住了,他有些心虚了。养由基趁机张弓搭箭,拉动弓弦发出“嘣”的一声。但他没有并把箭射出去,而仅仅是拉了一下弓弦,射了一支空箭。斗椒却以为神箭飞来,吓得连忙低头闪避。养由基则在斗椒低头的那一刹那,立刻将手中的箭奋力射了出去。斗椒刚一抬头,那支箭就正中他的额头,将他的头颅给贯穿了。这位狂人当场毙命。小将养由基由此一战成名,获得了“神箭”的称号,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神射手之一。成语——“百步穿杨”形容的就是他,而他使用的弓——“养由基弓”也被后世传说成了宝物。而养由基的故事我们将会在以后继续提到。

斗椒一死,若敖六卒原本高傲的士气当即跌到了谷底。楚军进攻的军鼓又一次擂响了,失去主帅的若敖氏叛军被杀得大败,几乎被全歼。皋浒之战最终以熊侣的大胜告终。

费力平定了斗椒的叛乱之后,熊侣随即在全国展开了大清洗,将所有若敖氏家族的成员抓捕处死。若敖氏,这个楚国最大的家族顷刻间灰飞烟灭,只剩下极少数的幸存者。

铲除了庞大的若敖氏家族,熊侣终于感觉到了放松,他再也不用担忧身边会有制约自己权力的障碍,也再不用害怕有大臣会造反了。至于令尹一职,他提拔了一个叫虞邱的人来担任。虞邱这个人唯唯诺诺,对熊侣言听计从,对于这样的人事安排,熊侣觉得自己可以充分掌握国家大权了。

然而,熊侣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还没有结束。就在他忙着和斗椒拼杀的时候,北方的郑国出事了。

染指

由于晋成公黑臀上台后对赵盾非常倚重,国家大事都交给赵盾去决策,所以赵盾很快就稳定住了自己的地位,可以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与楚国的争霸上了。公元前606年的时候,他派兵南下进攻郑国。郑兰正为上次熊侣消极支援而生气,就投靠了晋国。但很快,熊侣又发兵北上,逼迫郑兰重新回到楚国麾下。

也就在这一年,郑兰去世了。他的儿子郑灵公夷即位。郑夷遵守与楚国的盟约,还不敢背弃熊侣。为表示友好,熊侣在第二年送了一只稀世大鳖给郑夷。谁曾想到,这只大鳖居然引发了一张宫廷政变,使得郑国外交政策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了逆转。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郑夷嘴馋,就叫厨师把那只大鳖炖了吃。正巧,在那一天,公族的郑宋带着一帮人想要进见郑夷,他在路上感到自己的食指在动,就高兴地对身边的人说:

“每次君上要赏赐给我山珍海味,我的食指都会动,看来今天我们又有口福了。”

到了宫里后,郑宋一行人果然看见了有厨师正在杀一只大甲鱼,大家都觉得郑宋猜得准,便一起哈哈大笑。这个时候,郑夷来了,看这些人笑得这么开心,就问了:

“你们什么事情这么高兴啊?”

有人就回答了:

“君上,公子宋说他食指动,今日就必有美味。现在看见君上宰杀大鳖,果然如公子宋所料啊。”

要是一般人,听了之后也就是一笑了之。然而,郑夷听了之后,心里却是很不高兴。原来,郑夷就是个小气鬼,不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美食。郑夷当时心里就想,你郑宋想吃我的甲鱼,做梦!我今天偏不给你吃,看你的食指以后还动不动!

到了甲鱼炖好了以后,郑夷在宫里摆起了宴会,把那一大鼎的甲鱼汤分成好几碗赐给在座的大臣们吃,唯独没有给郑宋分一碗。看着周围的人都在津津有味地嚼着甲鱼肉,郑宋的心里那个窝火,我今天要是吃不上甲鱼,那岂不是太没面子了。于是,他就不顾礼仪,来到殿中央的汤鼎面前,用自己的手指伸进甲鱼汤里蘸了蘸,然后放嘴里吮了一下就甩袖离开了。(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染指”一词即来源于此。)

郑宋的无礼让郑夷是火冒三丈,居然决定要想办法杀了这个家伙。没想到,郑宋探听到了风声,就先下手为强,发动了政变先把郑夷给杀了,然后让郑夷的弟弟郑坚当上了新国君。郑坚就是郑襄公。

一场甲鱼引发的荒唐血案就此结束了,郑国立了新国君,外交政策也走在了十字路口。郑坚和郑宋都不是亲楚派,表现出来对宗主国楚国的抗拒,不想做熊侣的小弟了。因此,熊侣平定斗椒的叛乱之后,就挥师北上,想逼迫郑坚顺服。

然而,楚军的入侵反而让郑坚更加不信任楚国。不久以后郑坚就背弃了盟约,投靠了晋国。郑——陈——宋三国的铁幕再次向楚国重重地落下,中原诸侯中,楚国只剩下了蔡国这个仆从国。

熊侣一下子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但是他没有灰心,他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不断地向这道铁幕发起进攻,攻击郑国不下,就攻击陈国。赵盾这个时候对于熊侣也有应对,楚军对郑陈两国用兵,他也对这两国用兵。这就形成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楚军取得郑陈两国服从后,前脚刚走,晋军后脚就跟了进来,让郑陈两国与晋国结盟,使楚国的盟约成了废纸一张。晋楚两国又陷入了“拔河”状态。

为了重新凝固起晋国对中原诸侯们的领导地位,赵盾决定搞一场大会盟。他与公元前602年召集了鲁、宋、卫、郑、曹五国在黑壤举办了会盟。这场黑壤会盟可谓是火药味十足,为了体现晋国国君是周朝候伯,赵盾请了一位周朝卿士来参与会盟,意在监督诸侯们不可对晋国三心二意。会盟的时候,赵盾还把晋成公黑臀即位时不来拜贺的鲁宣公馁给抓了起来,杀一儆百,让那些诸侯们不敢不听晋国的话。

黑壤之盟震慑了中原的诸侯,晋国对中原的控制力得到了加强。晋军也开始频繁地南下,增强在郑陈两国的防御。楚军的进攻越来越不顺利了,赵盾在自己的生命的最后时刻压制住了熊侣的扩张。

拔河

公元前601年,一代风云人物赵盾去世了。在继承人的问题上,赵盾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那就是放弃自己的儿子赵朔,而让心腹郤缺继任中军将。赵盾也考虑过,晋国朝内卿大夫家族之间有非常深刻的矛盾,如果让年轻的赵朔来统领晋国,必然无法处理好各派之间的关系,反而还有可能被另一个野心人物给取代掉。所以,赵盾必须要找一个一位能力强、又与赵家关系友善的人来继承自己正卿一职。那么,最佳的人选就只有郤缺了。

虽然没有继任父亲的职位,但赵朔并没有就此退出晋国的权力中心。郤缺当上中军将之后,就以下军佐胥克生病为由,把胥克给免职了,让赵朔来当下军佐。郤缺这样做,算是对赵盾这个老上司的报答。

熊侣的对手就此换成了郤缺。

郤缺一上台就继承了赵盾刚刚构筑好的铁幕,这道铁幕将楚国的势力被限制在郑国和陈国以南的地方。所以,郤缺的任务很简单,那就是死死保卫住郑—陈防线。

为了能够集中精力用于南方,郤缺上台之后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和北方的白狄人议和。

由于狄人部落和晋国临近,所以晋国自建立以来,就经常与狄人发生战争。而晋国扩张来的领土,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狄人的居住区。当时,靠近晋国的有赤狄人和白狄人,这两个狄人部族并不团结,他们攻击晋国的同时,互相之间也是打来打去。赤狄人比白狄人强悍,所以白狄人总是受到赤狄人的欺凌。

这个情况被郤缺给发现了,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分化狄人的机会,如果晋国能够和白狄人结盟共同对付赤狄人,那么晋国边境的压力将会减轻很多很多。

于是,郤缺多次派出使者和白狄人交涉,希望双方能停战议和,功夫不负有心人,晋国和白狄人之间终于实现了和解。双方第一次结盟是在公元前601年,也就是郤缺刚刚主政晋国的第一年。当时晋国和白狄人达成协议,共同对付秦国。第二次结盟就更有意义了,时间是在公元前598年,郤缺是亲自到狄人的聚居区与白狄人的部族首领举行会盟。双方歃血立誓,晋国将保护白狄人不受赤狄人的攻击。晋国和白狄人由此正式成为了盟友。

郤缺和白狄人议和,其实是顶着很大的国内压力的。有许多晋国的大臣很看不起狄人,觉得和狄人会盟已经是很给他们面子了,应该让狄人的部落首领们到晋国的领土来举办会盟。郤缺却反对说:

“我听说,没有德行,就只能勤劳;没有勤劳,如何能要求别人服从我?能够勤劳,就有成果,还是到狄人那里去吧。”

用现在的话来讲,郤缺的意思就是说,晋国要想体现和白狄人结盟的诚意,就要不拘小节,积极主动,这样才能保证会盟的成功。于是他力排众议,亲自到白狄人那里结盟。

郤缺以自己的诚意促成了晋国和白狄人的议和,稳定了晋国的北方。他可以安心大胆地南下,和熊侣展开较量了。

晋国稳定了大后方,轮到了楚国稳定后方了。

就在郤缺忙着找白狄人议和结盟的时候,楚国东部的群舒国又一次于公元前601年爆发了叛乱。这一次群舒国的叛乱不同于以往,这些国家是首次在吴越两国的支持下反对楚国。吴国和越国,这个春秋时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国家在这里第一次登场,他们在东南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终于开始了崛起。只不过,他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影响中原。

群舒国勾结吴越两国在楚国东部制造事端,使熊侣不得不把用于北进的部队调往东部平定叛乱。这一次,熊侣是下了狠手,找准三番五次带头叛乱的舒蓼国,一口气将它给消灭了。其他的群舒国吓破了胆,只好在楚军的攻击下投降。熊侣则把群舒国的领土重新进行了划分,削弱他们的力量。

平定了群舒国的叛乱之后,熊侣本打算继续东征,攻打吴越两国。但是他最终改变了主意,而是派出了使者向两国议和。原因很简单,当时吴越两国实力还不强,熊侣希望把精力放在北方用于对付晋国,而不是无谓地和这两个东南小国纠缠不清。

吴越两国害怕楚军进攻,便答应了言和,楚、吴、越三国举办了会盟,结成了盟友。楚国的东方算是暂时稳定了。

就在这一年的冬天,熊侣很快把部队调到北方,进攻实力比较薄弱的陈国。他与郤缺的第一次交手开始了。

陈灵公平国这一回没有以前那么有骨气了,面对楚军进攻,他很快就投降签订了盟约。熊侣便撤走了部队。但是郤缺处置陈国,可没这么简单草率。他喜欢以德服人,背叛行径他要上纲上线,让陈国接受全天下人的谴责。

公元前600年,郤缺召集了宋、卫、郑、曹四国和晋国在扈地举办了会盟。在晋国的示意下,五国一致在盟约中声讨那些不愿意承认晋国霸主地位的国家,实际上就是在谴责陈国和楚国。随后,依照扈之盟的会议精神,五国联军大举南下进攻陈国。恰恰在这个时候,晋成公黑臀去世了,郤缺为了操持晋国的国丧,只好把这次讨伐陈国的行动取消了。

熊侣保住了陈国,第一回合还是楚国胜!

陈国是守住了,但是陈国的战略位置远远没有位于中原中心的郑国重要。所以熊侣立刻挥师北上,于公元前600年的冬天进攻郑国。

郤缺也知道郑国的重要性,如果放任楚军逼降郑国,那么郑——陈——宋三国铁幕将支离破碎,晋国的南部边境将暴露给楚军。郤缺此时已经顾不得给晋成公黑臀操持国丧了,他连忙派兵南下,增援郑国。

晋军很快就赶到了新郑,与郑国的军队联合。有了晋军的配合,郑襄公坚底气十足,决定一改往日面对楚军不敢出战的情况,亲自率兵迎战。郑坚率领着郑晋联军在柳棼(fén)(位置不详)设立了防线,准备在这里阻击楚军的攻势。

很快,楚军也杀到了柳棼,他们依靠自己在人数上的优势,向郑晋联军发起了攻击。但是,楚军还是轻敌了,郑晋联军没有料想中的那么好对付。一场大战下来,楚军不仅没有消灭郑晋联军,反而是被打得落荒而逃。熊侣只得从郑国撤军。柳棼之战是郑国第一次打败楚军,长期受到两个超级大国欺凌的郑国人可谓是大大出了一口气。郑国上下无不而欢欣鼓舞,许多国人都在街市上跳舞狂欢。

这第二场交锋,晋国胜利,郤缺让楚国把脸丢到了家。

但熊侣是个有韧劲的人,他绝不会因为柳棼之战的失利而灰心。他决定休整一段时间,第二年再来。他一定要进攻,进攻再进攻,直到收服郑国,击败晋军为止。

公元前599年,黑臀之子晋据继承了晋国君位,史称晋景公。而这一年冬天,熊侣亲率楚军主力北伐,再次把进攻目标对准了郑国。郤缺也不示弱,他一展晋国的霸主影响力,集合了中原数国的军队开进郑国。

诸侯联军的出现,使得楚军在兵力上的优势完全丧失。熊侣的楚军刚一踏上郑国的土地,就遭到了诸侯联军的堵截,被死死地压制在颍水南岸难以动弹。为打破僵局,熊侣下令不顾一切强行渡河,然而楚军刚刚渡过颍水,晋国大臣士会就率领着晋军突然向登陆到颍水北岸的楚军发起了攻击。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的楚军无法应战,楚军士兵们连忙跳上刚刚划来的渡船向南岸败逃。晋军则在北岸反复追歼逃散的楚军,熊侣再次大败,重新退回了国内。

第三场交锋,晋国大胜。楚军仍然没有突破晋国的铁幕。

名相孙叔敖

连吃败仗的楚军这回是威风扫地。北进争霸的挫折,让非常有耐性的熊侣,心情也变得异常沉重起来。如果再这样与晋国人拉锯而无法取得突破,楚国的霸业将遥遥无期。他开始反省和总结自己的策略上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楚军北伐了十几年,却还是老样子呢?

这个症结的所在,还是被熊侣的王后樊姬给点破了。

有一天,熊侣在和新任令尹虞邱讨论国事,畅谈到了深夜。回到寝宫休息的时候,樊姬就问熊侣:

“大王为何回来得这么晚?”

熊侣就回答说:

“与贤者虞邱论政。”

樊姬却摇摇头说:

“臣妾看虞邱不像是一个贤者。虽然他与君上商讨国事动辄就倒深夜,但从未听说过他举荐过一位人才。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而天底下的人才却是无穷的。虞邱希望竭尽自己的才干,去掩盖其他人的智慧,这样不是很自私吗?”

樊姬的话让熊侣恍然大悟,他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在用人上的错误。自己把权力抓得太紧,重用了那些唯命是从的庸才,却没有让真正有才干的人发挥出自己能力,这样是无法培养出一支优秀团队的。身为国家领袖,应该懂得下放权力,重视人才的选拔才行。

熊侣在第二天召见虞邱的时候,就把樊姬的话说给了他听,意思是让他明白是不是应该为国家举荐一些可用之才上来。虞邱是个老实人,听了国君的话感觉十分羞愧。几天之后,他就把孙叔敖推荐给了熊侣,说此人有将相之才,适合代替自己担任楚国的令尹。

孙叔敖的才能自然不必多说,熊侣其实早就注意过蒍贾的这个儿子,虞邱的举荐更加坚定了他要重用此人的决心。于是,熊侣不久便拜孙叔敖做令尹,准许他发挥自己的才能改革楚国的内政和军队。那么,孙叔敖的上台,能否改变楚国的现状呢?

孙叔敖,在《史记》中被列为“循吏”(古语,是“好官,受百姓爱戴的官员”的意思)之首。这是因为孙叔敖早年有在底层民间生活过的经历,非常了解百姓的想法。所以他在施政楚国的时候,从不会搞“一刀切”的懒政惰政,而总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想办法让百姓信服国家的政策,不至于对政府行为产生反感。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那就是当时的楚国人习惯使用小型的马车,但是熊侣却希望在全国推行高大的马车。熊侣的想法是,楚国城市里的街道已经比较宽敞了,大型马车比较气派,符合楚国大国的形象。而且大型马车载人多,载货量也大,比较实用。原先熊侣在全国硬性推广,效果却是适得其反,弄出了民怨。楚国的百姓不仅没有接受大型的马车,而且对国家强行干涉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不满。

孙叔敖担任令尹的时候,认为原来的推广方式太粗放,根本不能让楚国的百姓体会到大马车的好处。于是,他想了个办法,不再硬性要求使用大马车。而是先把街道和房屋的门槛加高,这样一来,小马车通过高门槛的时候就会变得很困难,一定要很大的劲儿才行。有些小车可能完全没法通过。相反,大马车通过这些高门槛时就轻松多了。于是,楚国的百姓使用大马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一段时间之后,楚国的地面上就基本是大马车了。孙叔敖变换思路,就完成了前任几年都没有做成功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情特别能够体现孙叔敖那种为民请命的精神。同样是熊侣,他觉得楚国的钱币太小太轻,一点体现不出大国的气派,就下令在全国推广大钱币。然而,熊侣根本没有考虑到,大钱币体积大,重量大,不利于携带。要是遇到小额的交易,找零都需要半天的时间。所以,大钱币推行了三个月时间,楚国的商品贸易就陷入了混乱和停止的状态,百姓们怨声载道。

孙叔敖发现这个问题后,就决定向熊侣建议撤销推广大钱币的政策。如果换成现在的某些官员们来处理这件事,肯定会觉得,政府的政策怎么可以朝令夕改呢?要是撤销了原来的政策,那不是自扇耳光,承认自己的决策有问题吗?孙叔敖却从不会管这种所谓的“面子”问题,他向熊侣仔细阐述了大钱币的坏处,最终说服了熊侣恢复使用原来的小钱币。恢复小钱币没出三天的时间,楚国的商业就立刻正常运转了起来。

孙叔敖在任期间还非常重视发展农业,他在许多地方兴修水利,增加水田以提高粮食的产量。《史记》中评价他治理下的楚国“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民皆乐其生。”大意是说,官员能做到清正廉洁,政策能够切实有效,干群关系融洽,社会风气良好。总之,孙叔敖让楚国的社会变得安定繁荣,为熊侣的争霸事业提供了稳定的后方支持。

孙叔敖作为一代名相,他的政绩不光局限在内政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了对军队的改革上。当时,楚军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虽然人数众多,但部队号令不一,军纪不齐。打仗冲锋,主要靠的是士兵的勇气和武力,各军之间经常缺乏协调。所以,楚军面对军纪严格的晋军时,总是难以取胜。

孙叔敖便仿效了晋军的军队建设,在军中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的军规,对部队进行重新编制。他的改革大致如下:

首先是队伍的行军。原来的楚军行军时分工不是很明确,一般是主帅临时指派某支部队担任某个任务,士兵们走路的队形也是稀稀拉拉。到了宿营的时候,部队才会去到处收集材料扎营铺床,这就耽误了休息时间。

孙叔敖针对这种情况,对部队的行军形做了准确的划分。新规规定:右军的任务就是跟随着主将的车辕,保护主将不会受到袭击;左军则充当后勤,在行军的路上打草,收集石块木材等,为晚上扎营做准备;前军负责开路,士兵们要手持旌旗,给后面的人指引方向,如果发现意外,要打旗号告诉后面的部队;中军就负责指挥和谋划,军官们在这里挥动旌旗来指示指示自己部队采取行动;后军必须是由精兵组成,他们负责殿后和压阵,遇到紧急情况则当做预备队来使用。

孙叔敖另一项改革军队的举措就是整编。他把楚军分为三军两广,三军就是左中右三军,这是仿照晋军的上中下三军。两广是主帅的近卫军,分为左广和右广,每广有三十辆重型战车,每辆战车配备一百名重装甲士和二十五名轻装武士。主帅的战车名叫“乘广”,位于左广部队中。

有了这一整套措施,楚军很快就在孙叔敖的操练和整顿下,变成了一支纪律严明,号令整齐的新军。新型的楚军犹如脱胎换骨一般,已经可以和晋军再次一较高下了。

公元前598年刚开春,熊侣和郤缺的第四场较量开始了。这一回,楚军北上的进攻目标指向了郑国和宋国,目标就是要彻底砸碎晋国的这道中原铁幕。

由于宋国人擅长守城,熊侣就担心攻打宋国的战斗持久下去,必然需要长时间的物资供应。如果能在边境地带营造物资存放基地,楚军就可以很容易获得补给,即便在中原地区长时间作战,也不必去担心粮草紧缺的问题了。

考虑到这点,熊侣便事先派了孙叔敖在靠近宋国的沂地(位置不详)筑城,为前线囤积物资。孙叔敖不愧是能人,他合理规划,认真施工,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造出了一座城堡。楚国人的效率之高令当时的中原人大为惊叹。

楚军很快就大举出动,首先进攻郑国,郑坚不敢抵抗,马上就投降了。楚军随即又进攻宋国,可惜由于宋军的城池坚固,宋国没能被收降。

楚军在中原横扫,奇怪的是晋军却按兵不动,任凭郑宋两国遭受攻击。郤缺那个时候到底在想什么呢?

前面说过,郤缺为了能稳定晋国的后方,想方设法地和白狄人议和。这一年正是他去狄人的部落和白狄人首领会盟的时间。他觉得与白狄人会盟的事情要紧,等忙完了这一头,再派支部队南下就可以很轻松地赶跑楚军,收降郑国。所以轻敌的他就忙着和白狄人套近乎交朋友去了,没有去管中原的事情。然而,郤缺肯定不会想到,这居然会是自己最后一次和熊侣交手。

这一场交锋,熊侣侥幸大胜。

弱国无外交

郑陈两国都已被收服,晋国的铁幕已经破碎。熊侣就趁这次大胜在辰陵举办了一场小会盟,与郑陈两国签订了盟约。熊侣正式向天下宣告,楚国重返中原了!

然而,不久之后,熊侣却做了一件当时比较轰动的事情——那就是攻灭陈国。

陈国不是归顺了楚国,熊侣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前面那个辰陵之盟实际上是不可靠的,郑国和陈国都是迫于当时的形势才归顺楚国的。由于它们夹在晋楚两国之间,投靠了晋国会被楚国打,投靠了楚国会被晋国打,没办法避免战火的蹂躏。郑坚当时就和自己的大臣们商量出了一条原则,就是晋楚双方谁最先靠近郑国,就投靠哪一方,不去管什么国家信用问题了。所以,郑陈两国与楚国结盟都是三心二意的,暗地里又和晋国保持着联系。

这一点,熊侣是察觉到了。也许他觉得与其让郑陈两国阳奉阴违地和楚国结盟,不如将他们消灭,使他们彻底成为楚国的一分子,一了百了。况且现在的晋国没有精力管理中原,这个时候出兵正是最佳时机。

要出兵,就需要一个理由。而熊侣手头上就有一个可以讨伐陈国的理由——弑君。

被弑的君是谁呢?就是陈灵公平国。这个陈平国是个好色之徒,他和自己朝中的两个大臣孔宁和仪行父正好是臭味相投,平日里经常一起去寻花问柳。有一回他们发现已故的大臣夏御叔有一位漂亮的遗孀,名叫夏姬。陈平国不顾羞耻和国君的体面,经常带着孔宁和仪行父上门纠缠这位寡妇。更加荒唐的是,陈平国私下里闹闹还不够,还经常穿着夏姬的衣服在朝堂之上玩乐。谁见了这位国君,恐怕都只能是摇头。

陈平国和夏姬的丑事很快就被夏御叔的儿子夏征舒知道了。夏征舒觉得国君在自己家里淫乱,简直是对夏家的侮辱。他简直恨不得剁了这个昏君。但陈平国一点也不知道收敛,愈发肆无忌惮,甚至公开在夏家喝酒留宿。他终于是把自己送上黄泉路。

有一天,陈平国和孔宁、仪行父在夏家喝酒,三人喝醉了就互相开玩笑。陈平国看见夏征舒正站在他旁边,就醉醺醺地对仪行父说:

“你看,那夏征舒长得真像你!”

仪行父笑着回答道:

“也像君上您啊。”

这两句醉话到了夏征舒的耳朵就非常刺耳了。夏征舒觉得,你们这两个混球侮辱了我的母亲,又说我像你们,等于在说我是你们两个生的吗?你们这两个畜生害我家丢尽了颜面,现在又侮辱我的人格。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愤怒的夏征舒决定破罐子破摔,和陈平国这个昏君拼了。于是他拿出了家藏的大弓,联系了一帮亡命之徒,准备发动一场政变。

这天晚上,陈平国在夏家喝完了酒,摇摇晃晃地想爬上自己的马车。忽然,不远处传来一阵弓弦响,一支飞箭射穿了陈平国的胸膛。陈平国发出了一声惨叫,扑倒在了地上。随行的护卫们惊慌失措,连忙把国君抬上马车。但又有一支箭飞来,射中了陈平国的身体。鲜血淋漓的陈平国当时就没气了。

射箭谋杀陈平国的人正是夏征舒。他用自己的仇恨射死国君之后,立刻发起了政变的信号。一群叛乱士兵呐喊着从夏家的大门里冲了出来,将陈平国的护卫和随从们尽数杀死。叛兵们随即进攻公宫,清除了一切还想抵抗的人,然后把世子陈午从寝宫里拉了出来,逼他继任陈国的君位。第二天,夏征舒就挟持朝中大臣,让他们在陈国的宗庙里承认自己拥立的这个新国君。这场政变发生在公元前599年,就是楚军在颖水战败的那一年。而登上君位的陈午就是陈成公。

从政变成功的那天起,夏征舒就意料到了自己的弑君行为有可能会招来别国的讨伐,而他最担心的,就是晋楚两个超级大国的干涉。所以,他首先做的是加强陈国的城防建设,接着就是采取了两头讨好的方式,一面和楚国在辰陵会盟,一面又让陈午去北方朝拜晋景公据,希望两个超级大国都能承认陈国的新国君。然而,他还是失算了。

夏征舒这种八面玲珑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他两边都讨好,只会让两边都不信任他。在外交上有一句名言,叫做“弱国无外交。”像陈国这样的小国,即便自己努力结好大国,也无法改变自己被欺凌的命运。大国对待它,仍旧是想打就打,想和就和,根本轮不着它自己来做主。所以,一年之后,意图吞并陈国的熊侣就计划以这场弑君的政变为借口,出兵入侵。

在攻打陈国之前,熊侣听说陈国把城墙修得很高大,可能会不容易攻打。他就派了间谍潜入到陈国刺探。间谍回来向熊侣汇报说:

“陈国确实把城墙修筑得很坚固,而且还储备了许多钱粮以备守城,确实不好打。”

间谍的报告让熊侣的心里凉了半截,担心攻打陈国会变成一场持久战,损耗楚国的兵力。这时,一位叫宁国的大臣出来劝熊侣了,说:

“大王,臣认为陈国容易打。它的国家弱小,却修筑了大城墙,囤积了很多钱粮。说明它的统治者一定在对百姓横征暴敛。陈国的百姓负担重,必然对统治者充满怨恨。我们此时出兵,必能得到陈国百姓的支持而胜利。”

宁国的分析让熊侣是豁然开朗,夏征舒弑君又对国人暴虐,他的位子是待不长的。如果楚军进攻陈国时,打着为百姓做主,惩罚暴政的旗号,必然会使陈国人的抵抗降低很多。夏征舒精心打造的堡垒就会不堪一击。

于是,熊侣听从宁国的建议,于公元前598年冬季发动了对陈国的入侵。楚军在沿途放出口号,说:

“陈人无动,将讨于少西氏!”

意思是说:陈国的百姓不要怕,我们楚军只打夏征舒,不管你们的事!

楚军这么一嚷嚷,陈国的百姓果然不再抱有敌意了,就连许多陈军的将士都放弃了抵抗,出来迎接楚军来“解放”他们。很快,如入无人之境的楚军就开到了陈国的首都宛丘城下。一阵攻打过后,没有斗志,战斗力又差的陈军投降了。夏征舒被当场抓获,熊侣下令把这个弑君者绑到城门口当众五马分尸,兑现了这次伐陈行动的口号。至于新国君陈午,那几天正巧在晋国访问,所以逃过了一劫。

攻下陈国之后,熊侣按照既定的计划,废弃了陈氏的宗庙和祭祀,在陈国的领土上立县,准备任命楚国的地方官了。这一切做来,熊侣觉得心安理得,因为楚国几百年来,消灭别人的国家,吞并人家的领土就像吃饭一样平常。

许多大夫都向熊侣表示了祝贺,当中自然有拍马屁的为熊侣歌功颂德一番,类似于大王英明神武,为陈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云云。熊侣听了是相当满意。然而,偏偏有一个叫申叔时的大臣死板着脸,就是不说向熊侣表示祝贺的话。

熊侣就感到不高兴了,觉得申叔时太让他扫兴了,就责备申叔时说:

“夏征舒无道,杀死他的国君。寡人讨伐了他,大臣们都庆贺我,你独独不庆贺我,是怎么回事?”

申叔时就回答说:

“下臣在民间听说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人牵着牛经过别人的田地,不小心让牛把田里的禾苗给踩坏了。田的主人很生气,就夺走了那人的牛作为赔偿。下臣觉得,把禾苗踩坏了是有错,但是田主人抢走人家的牛不是太过分了吗?现在,君上的所作所为不是正和那位田主人相似?夏征舒杀死他的国君,讨伐他的罪恶,这是君上应当做的事。但君上现在却贪图陈国的土地,把它国家消灭,以后怎能取信于诸侯号令天下呢?”

申叔时的一席话敲响了警告,熊侣顿时明白,自己是要为楚国争霸的,而不是来扩张领土的。做出灭亡陈国的事情定然会使楚国的名誉下降,那就没办法打赢在中原的宣传战了。

于是,熊侣连忙撤销了在陈国立县的指令,重新供奉陈氏的宗庙祭祀,并派人去把陈午叫回来,让他继续当陈国的国君。当然,熊侣恢复陈国是有条件的,他要求陈午必须彻底效忠楚国,不许与晋国交往。陈国每个乡还必须派一名贵族到楚国作人质。

虽然熊侣及时改正,但楚国攻灭陈国的恶劣影响还是产生了。原来就和晋国暗中勾搭的郑国见熊侣如此“善待”盟友,当即背弃了盟约,需求晋国的支持。

楚军下一个攻击目标将是郑国无疑。但熊侣有更加长远的打算,那就是利用对郑国的征讨,把晋军主力吸引过来决战。由于郑国的战略位置实在太重要了,如果楚国把郑国打得狠一点,晋国人必然坐不住,会派出主力部队南下。楚军就可以趁这个机会与这个老对手来一场对决,夺回中原的霸权。

夺回中原霸权,是熊侣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敢于选择在这个时候与晋国决战,一方面是自信于孙叔敖改革给楚国带来的转变,另一方面是看准了晋国正处在领导人换届,政局不稳的时机。

一场决定天下大局的晋楚决战即将开始了。

晋国新内阁

那么,晋国现在的局势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公元前598年年底,就在楚国的势力蒸蒸日上的时候,能人郤缺去世了。郤缺主政的三年,晋国国内局势稳定,边境又相对安宁。与楚国的争霸中,又给予了熊侣两次重大的打击。他虽然没有赵盾那样出彩,但确实是一位能力非常出色的人物。

然而,郤缺去世的时候,未能为晋国安排一位得力的继承人。郤缺的儿子郤克资历太浅,无法代替父亲统领晋国的几大卿大夫家族。所以,在六卿的职位上做了二十多年,资格最老的荀林父就被众卿推举为新一任的中军将。

荀林父的上台并没有结束晋国众卿的纷争。在六卿其余职位的人选上,几大家族经过了激烈的争吵,最终才达成了妥协。就让我们来大概认识一下,荀林父领导的这班“内阁”成员都有一些什么人物。

中军佐:先谷

这位仁兄是先轸的后人。他和自己十几年前被谋杀的哥哥先克类似,都属于讨人厌的那种。先谷脾气暴躁,为人霸道蛮横,仗着自己投靠了赵氏集团,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他也非常瞧不起老好人荀林父,总是不听上级的指挥。

上军将:士会

士会原先是被赵盾派去秦国迎接晋雍的,后来赵盾反悔,在令狐之战中把秦军打跑了,士会也被迫流亡到了秦国。后来,赵盾担心士会的才干会被秦国利用,就花钱托关系,把士会赎了回来。士会是个有才能的人,对权力也不是很热衷。总体来说,他在晋国政坛算是一个正派的人物。

上军佐:郤克

郤缺的儿子,是个其貌不扬的瘸子。正因为自己是个残疾人,郤克是个个性十分要强的人。他依靠着父亲在朝中遗留下来的影响力,顺利挤进了六卿的行列之中。而他也放弃了父亲投靠赵氏的做法,开始在晋国自立门户。

下军将:赵朔

赵盾的儿子。赵朔的能力平平常常,没有遗传父亲的那种厉害手腕。虽然他是赵氏集团的领袖,但是他不喜欢与人争斗。结果是他没办法约束和控制赵氏集团的其他成员的行为,像赵同、赵括、赵婴、赵旃还有先谷这些人,根本就不服从他。

下军佐:栾书

栾书是一位非常圆滑的人物,虽然他还很年轻,但已经懂得如何收敛自己,讨好上司,扩展人脉。现在的他还比较平凡,但十几年后他成为了晋国的正卿,像赵盾一样权倾朝野十四年。我们以后会提到他。

新一任的六卿名单是就此出炉了,但还有一大帮人没有当上六卿。荀林父为了安抚这些人的情绪,就把“大夫”和“司马”两种职位封给了他们。分别是:

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

这两个人是赵盾的异母弟弟,晋文公重耳的外孙。他们是朝廷元老了,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不给他们官当那就是看不起他们。这两人和侄子赵朔的关系很差。

上军大夫:巩朔、韩穿

这两个人不出名,生平事迹也不详。

下军大夫:荀首、赵同

荀首是荀林父的弟弟,荀林父怕领导班子里外人太多,便硬把弟弟塞了进来作为助手。赵同和赵括、赵婴齐是亲兄弟,兄弟三人是穿一条裤子的。

司马:韩厥

这人原来是赵家的家臣,因为能力出色被赵盾提拔。他在司马这个职位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凭借着良好的人品,受到众人的赞赏。荀林父上任后,就没有动过他的职位。此人是后来荣升晋国正卿,后代终发展成为韩国。

荀林父是用心良苦,把能给的职位都给了,但还是有人不满意。这当中,有两个人反应最激烈。一位名叫赵旃(zhān),赵穿的儿子;一位名叫魏锜(qí),魏犨的儿子。他们因为没有获得提拔,担任重要职位,就对荀林父怀恨在心,准备要搞点破坏。看来,荀林父努力去做老好人,最终还是没办法不得罪人。

在一一认识了荀林父的这班内阁成员之后,下面该是好戏开场了。

攻坚战

邲之战示意图

公元前597年初春,熊侣调集了楚国三军两广的主力部队,几乎倾全国的兵力,浩浩荡荡地杀向郑国,大有把郑国夷为平地的气势。

得知楚军主力大举北上,郑坚和手下的大臣们几乎是吓得魂飞魄散。按照以往的做法,郑国应该是立即投降才对。但是有楚军攻灭陈国的先例在先,郑国人坚信,楚军这一回前来是要灭亡自己的国家,即使投降了也无法改变命运。所以,郑坚不敢就这么扯白旗了。

郑坚决定拿出自己所有的本事来,勇敢地和楚国拼命。他下令把所有的部队集中到新郑来,并在新郑城上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准备好最先进的守城武器。与此同时,他还修书一封,命人快马加鞭赶往晋国求援。如果楚军久攻新郑城不下,晋军赶来后就能将他们击退了。

不久,熊侣率领着楚军就来到了新郑城下,将这座城市围得水泄不通。十万多人马在城外扎下大营,密密麻麻的战车和步兵发出隆隆的声音;冲车、云梯和轒轀等各种攻城器械,发出嘎嘎的机械声响。白天,城外是楚军移动升起的滚滚烟尘;晚上,城外是楚军军营的营火将大地染成了金黄色。

楚军在新郑城外竖起了巨大的楼车,楚军的将领就通过楼车上上升到高处观察整座新郑城。由于郑坚的精心准备,新郑的城防工事可谓是郑国有史以来最严密的,暗堡箭楼无数。郑国最精锐的部队都驻防于此,所有拿得动武器的新郑国人都编入了守城队伍。大量的军械粮草囤积在城内,可以支撑全城的军民几个月的使用。

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但是,攻坚作战经验非常丰富的楚军很快就发现了新郑城防的弱点——城墙。新郑某一面城墙修筑的时候用料比较普通,坚硬度不够。楚军可以使用轒轀车逼近城墙,用撞木和凿子将新郑的这面城墙敲开一个缺口。

作战方案就这么定了!

公元前597年农历二月,震撼中原的新郑攻坚战打响了。

记得我在重耳的章节里说过,现在的古装电视剧为了省钱,把古人的攻城智慧表现得非常弱智,一大帮小兵扛着竹梯子就可以攻打京城了。这回在新郑的攻城战里,我就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人攻打坚城的步骤应该是怎么样的。

攻城,咱都知道城墙上有那么多的敌兵,会不停地朝你射箭。要是你黑压压一大片人径直往前冲,那简直就是自杀。所以,你需要用自己的弓箭手瞄准敌人射箭,让敌人没法还手,那样就可以掩护你的步兵前进了。射的箭呢,最好是火箭。火箭射中人,能把衣服烧着,射中木头,能把木头做的东西烧着。敌人扑火都要忙活半天,这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

弓箭手把敌人压制住了,那你的步兵就可以出发了。当然,要举着盾牌前进,因为火箭并不能完全让敌人打不还手,他们还是会躲在暗处,或者是你这边弓箭手换箭的间隙来向你射箭。把盾牌朝向斜上方,可以保住你士兵的性命。

注意,军队不是土匪和黑帮,前进是要走队列的。要是你的士兵们像一个个赛跑一样前进,盾牌就没办法拿稳了,那他们就等着被敌人屠杀吧。而且疾跑当中会有人摔到,摔倒的人又会把后面的人绊倒,如此下去,你的士兵还没杀敌就被自己人踩死了。

云梯

你的士兵们整整齐齐地走到城墙下,这回可以架梯子了吧。慢着,架设云梯的工兵也是需要掩护的。敌人不是笨蛋,云梯要是被架设完成,守城就困难了,所以,敌人重点攻击目标当然是你的这些工兵。这时,你就需要让周围的士兵将手中的盾牌举好,掩护身边的战友架设云梯。

等到云梯被撑到城墙的高度之后,你就可以登城了。因为梯子是固定在车子上的,你不用太担心梯子会被敌人推倒。登城的时候秩序也绝对不能乱,要让士兵们排好队,一个接一个爬梯子,没有轮到的人要站好队伍,不能拥挤。爬梯子也有讲究,像平常一样手脚并用慢悠悠地爬那是找死。你的士兵需要一面盾牌阻挡高空坠物,还需要一把刀来砍敌人。刀可以咬在嘴上,也可以先放在刀鞘里,然后他们就可以一手举盾牌,一手攀爬了。

所以,在楚军攻打新郑的时候。先是一阵激昂的鼓声,楚军的弓箭手们首先出列,他们点燃了火箭,瞄准城墙上的郑军士兵射去一阵一阵的弓箭。楚军密集的火箭把郑军士兵压得抬不起头来,他们纷纷躲在女墙(城墙上“凸”字形的墙垛)后面。一些火箭落在在城内的房屋和辎重,不久便引燃了熊熊烈火。新郑城顿时升起滚滚浓烟。

轒轀

在弓箭手的掩护下,楚军攻城的士兵排成一列一列整齐的队形,高举着盾牌向新郑城推进。在步兵阵列的中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攻城车,那是数辆方形的轒轀车和云梯车。轒轀车内有些安装着撞木,有些则拥挤着十几名拿着凿子的工兵,每辆车子里面都有八人以上的士兵负责推动。

楚军缓缓地前进,郑军士兵也开始从城墙上射下来密集的火箭。箭矢砸在楚军步兵的盾牌和轒轀车的坚硬外壳上,发出铛铛的声音。有些没有躲避好的楚军步兵被箭射死,但躲在轒轀车里的人全都安然无恙。

躲过敌人的弓箭射击之后,楚军的士兵很快就推进到新郑的城墙下。第一列的士兵立刻向云梯车靠拢,用手中的盾牌组成一道屏障,保护工兵架设云梯。当云梯架设完成后,第二队列的士兵立刻呐喊着爬上梯子,一个接一个向城墙上方冲去。郑军连忙抛下巨石或者用长戈钩刺,将攀墙的楚军士兵砸倒刺死。许多楚军士兵从云梯上摔了下来,但第二列的士兵伤亡殆尽了,第三列的士兵就立刻轮替了上去,继续登城。第三列的都上去了,就轮到第四列的上,如此进行。

这一边的城墙上杀得激烈,那一边的城墙下楚军轒轀车则对着新郑的城墙进行猛烈地撞击。轒轀车有坚硬的外壳,任凭郑军的石块和弓箭落下都纹丝不动。而它里面的撞木都装有尖锐的金属头,用数根粗绳吊着。先由几名士兵向后拉动,然后松手任其摆向前方。坚硬的撞木撞在城墙上,发出咚的声音,立刻就在墙面上留下了一个大洞。而那些凿墙的士兵则趴在城墙下,用手中的锤子和凿子叮叮当当地凿洞。

由于对城墙建筑材料的疏忽,郑军对楚军的轒轀车攻城无可奈何。在连续撞击了十七天之后,新郑的城墙终于被砸开了好几个大洞。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失去支撑的新郑城墙垮塌了。

守城战的时候,封堵缺口常用的办法就是人海战术,集中一批勇士在缺口处和敌人奋力拼杀,要么把敌人杀退,要么坚持到天黑,然后就可以重新施工封住倒塌的城墙了。

所以,当一直跟随在轒轀车后面的楚军步兵高喊着向城墙的缺口处冲去时,郑军组织的人马就已经在缺口处等候了。楚军的士兵就冒着城墙上落下的箭矢和石块,在瓦砾堆中与郑军展开了血战。但楚军是什么部队?是可以和晋军平起平坐的虎狼之师,郑军岂能是他们的对手。虽然守城的郑国军民不屈地战斗,但楚军还是将他们杀败了,越来越多的楚军从这个大缺口涌进了新郑城。

新郑差不多是陷落了。

就在这个时候,郑国的公宫里传来一阵呜呜咽咽的哭声。哭声在整个新郑城飘荡和蔓延,所有的郑国人包括守城的官兵都跟着嚎啕大哭起来。听得楚军的将士们都感到了心酸。

这哭声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楚军凿穿新郑的那一刻起,郑坚的内心就感到了极其的恐惧和无助。他知道国都将要失守,希望能就此向楚国求和,但又怕出现意外。于是,他就带人在郑国的祖庙里占卜抽签,希望祖先和神灵能为郑国指明一条路。然而,神灵似乎在和郑坚开玩笑。郑坚选择“求和”,占卜的结果是“不吉利”;他选择“作战”,占卜的结果却是“吉利”。

作战,现在已经没有取胜的希望了。现在求和,尚且还有可能保住郑国的血脉;继续抵抗,反而会激怒楚国人彻底荡平郑国。所以,当上帝的旨意“颁”下来之后,绝望的郑坚和郑国公族纷纷在宫里大哭。哭声传到城墙那边,感慨自己悲凉国运的郑国军民们也哭了起来。

哭声传到了城外,坐镇攻城的熊侣听到了。当他得知郑国人哭泣的原因之后,下令全军后退,解除对新政的围攻。熊侣为什么要放弃即将到手的新郑呢?原来,熊侣是觉得郑国人畏战而哭,说明有和谈的机会。楚军本来的作战目标是晋军,而不是郑国。郑国现在投降了,楚军就可以保留住实力,用来对付晋军。而且这个时候退兵,放郑国人一马,还可以显示出楚国的怜悯之心,降低中原各国对楚国的恐惧和仇视。

楚军就此退出了新郑城,连城外的大营也撤掉了,这一撤就是好几天。然而,熊侣有点想当然了。郑国人畏战,但更畏惧神灵。老天爷要郑国打,郑国就不会去求和。所以,当熊侣带领楚军撤退后,郑国军民就在这几天时间里加班加点,把城墙的缺口给封堵住了,而且还进行了加固。一点不给好心退兵的楚国人面子。

熊侣等了好几天,也没等见郑坚派个使者过来,再叫人去新郑侦查,才发现郑国人正忙着修筑工事,自己的“善意”人家不要。这一回,熊侣是真的生气了,他下令立即调转方向,继续围攻新郑城,非要将这座城市拔下来不可。

楚军仍旧使用了轒辒车撞击城墙,但郑军这回有了充分的应对措施。他们在城墙上准备了许多巨大的石头。当楚军的轒辒车冲到城墙下之后,郑军士兵就撬动巨石,利用杠杆原理将它推下城墙。因为轒辒车是方形的,巨石落下的时候没法滚落,所以很容易被巨大的压力砸坏。

结果,郑军的巨石连续落下,坚硬的轒辒车终于是支撑不住,随着砰砰几声巨响,好几辆轒轀像被踩死的甲虫一样破碎了。躲在里面的楚军士兵被砸城了肉饼,侥幸逃出来的人也立刻被郑军的弓箭射死。

轒轀攻城失利,熊侣就想到了围困战,切断新郑的水源和食物来源,用干渴和饥饿耗尽郑国人的斗志。于是,楚军停止了攻城,在新郑周围修筑起了坚固的营垒,堵塞住流经新郑城内的河流,切断了这座城市与外界的所有联系。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里,楚军士兵除了心情好的时候骚扰骚扰郑军以外。几乎每天就在城外的大营里喝酒吃肉,望着城墙上饥渴难耐的郑军士兵们谈笑风生。由于楚国在北部边境有大量的物资储备,所以,楚军不用担心后勤问题。

熊侣有的是时间和郑坚耗。

围城持续了将近三个月,郑国人终于有些撑不住了,许多郑军的士兵因为缺乏营养的食物和干净的水源,而变得面黄肌瘦,体质虚弱。而且,因为长时间的攻打,郑国的城墙破损严重,弓箭、石块和滚木等守城武器已经所剩不多了。

时机成熟,应该给郑国人最后一击了!

公元前597年农历五月,在盛夏刺眼的阳光下,楚军对新郑的总攻击开始了。楚军这一回的攻击目标选在了新郑的皇门,各种攻城机械轮番上阵,无数的士兵蜂拥爬向城墙,喊杀声淹没了一切声音。

楚军的轒轀车再一次出动了。在周围步兵的掩护之下,楚军工兵拉起轒辒车里的破城锤重重地将它撞向城门。巨大的撞击力将城门砸得稀烂,震得周围的城墙都在抖动。

经过轮番撞击,新郑的皇门最终被冲破了。楚军的士兵扒开破碎的城门杀进了新郑城内宽阔的大街上,与一波又一波赶来阻挡的郑军展开了巷战。往日繁华热闹的大街上顿时血流成河,烈焰滚滚。

凭借着高强的战斗力和人数上的优势,楚军接连打败抵抗的郑军,占据了大部分的城区和房屋。士兵们已经冲到了郑国公宫门口的大街上,能将郑坚生擒了。

败局已定,郑坚终于决定再也不能按照那道胡扯的“神明”指示来做了。新郑在三个月的围攻下已经破败不堪,再抵抗下去,郑国将真的沦为废墟了。于是,他下令公宫的人放弃抵抗,跟随自己来到宫门口向楚军投降。

听说郑国的国君亲自出来投降,熊侣便乘坐着高大的乘广专车来到了公宫门口,他要亲自会会郑坚。郑坚见到熊侣之后,脱去了自己的上衣,赤膊着上身跪在地上,低头叩拜说:

“郑国不能为天意所保佑,不能侍奉贵国,使得大王怀着怒气而来,这都是我的罪过。大王将我流放,或者分割郑国的土地赏给诸侯,全听凭您的旨意。只求大王能念在过去的友好关系,不要灭亡郑国。郑国一定会竭尽全力侍奉您,就像楚国的一个县一样。”

郑坚此时说的差不多是自己的心里话了,国都失守,他希望以自己的归降和甘愿受罚,来保住郑国的血脉。但是按常理,一个差不多亡国的国君,哪里还有资格和胜利者谈条件呢?所以,楚国的许多大臣都对熊侣说:

“大王,您可不能听他的。自古以来没有占领一个国家却又同意它继续存在的。”

然而,熊侣却同意了郑坚保留郑国的请求,他对周围的人解释说:

“寡人看郑坚这个人能甘于屈居人下,想必他能领导好自己国家和百姓。他还是有能力的人,我们就不要为难他了。”

熊侣赦免了郑坚,继续让他做郑国的国君,而且不要郑国的一寸土地。为了显示与郑国和解的诚意,熊侣还命令楚军撤出新郑,在三十里外下营。然后派了一名大臣到城里去和郑坚签订盟约。当然,和解的前提是郑国要派一名公族成员到楚国做人质。

熊侣为什么爽快地接受郑国的投降,而没有一鼓作气将郑国灭亡呢?打赢了战争,却放弃战果与对方言和,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熊侣之所以这样做,个人推测原因有两点:一是陈国的教训在前,他不愿楚国再背负灭亡他国的恶名,让中原的诸侯感到恐惧。楚国要想在中原夺回霸权,需要树立良好的名誉。二是楚国灭亡了郑国,必然会遭到郑国百姓的激烈反抗。如果郑国的土地上局势不稳,楚军将无法抽出精力和晋军决战。倒不如保留郑国,让郑坚管好自己的人民。

迟到的晋国人

新郑攻坚战到此结束了。话说新郑的战斗打了三个多月,郑国的军民每天都在苦苦支撑。但郑坚请求的晋国援军为什么迟迟没有到来呢?这真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史书上没有记载晋国长时间不派兵的原因。我推测晋国迟迟不能出兵的原因,还是应该荀林父的内阁出了问题。

问题是什么呢?

众卿的意见不合。

以先谷、赵括和赵同等为首赵氏集团成员,在朝中跋扈惯了。他们坚决主张出战,打败楚军,一展晋军的雄风。而以士会、郤克为首的新势力却反对出兵,他们认为现在的楚国正处在最强盛的阶段。晋国应该避其锋芒,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先维护好现有的势力范围要紧。

战还没打,内阁成员们就先开打嘴仗了。两派人争吵不休,老好人荀林父两头不敢得罪,也没个决断。所以,晋国很长时间都不能在出兵的问题上达成统一的意见,这救援郑国的事情就一拖再拖了。

或许,荀林父觉得如此拖延不出兵,太没有中原霸主的样子了,人家肯定要笑话晋国人害怕楚国。最终,荀林父决定起兵南下,给中原的诸侯们一个交待先。可笑的是,晋军主力出动时间是在这一年的农历六月初,此时新郑已被攻克,郑坚已经投降了。

荀林父显然还没有收到郑国投降的情报,所以他率领着晋军一直来到黄河边上,准备渡河前往郑国。就在这个时候,他得到了楚军攻克新郑的消息。荀林父如释重负,觉得晋军已经没有理由南下了,赵家的那帮人再也不用在出兵的事情上大吵大闹了。于是,他当即下令:班师回国!

听说大元帅要撤兵,原本就反对出兵的士会连忙附和道:

“好啊!早就说不必和楚国人打仗。现在我们正好可以回去商量一下下一步的战略目标!”

这个时候,先谷急得跳了起来,他对着荀林父和士会大喊说:

“不行!晋国之所以称霸,靠的是敢打敢拼的勇气!我们既然来了,却不敢迎战敌人,诸侯会怎么看我们?你们简直就不是男人,还不如去死!我是不会和你们在一起的!”(不可。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而不従,不可谓武。由我失霸,不如死。且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命为军师,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为也。)

先谷把主和派臭骂了一顿,然后就起身离开了。他回到自己的营中便命令部下强行渡河,不要理会主帅的命令。

荀林父呢?或许他早就看不惯先谷这个人了,他爱去找死就让他去吧,我才懒得管他。于是他对先谷的擅自行动不管不问,任凭先谷的这一小支部队渡过黄河去了。这个时候,司马韩厥着急了,他赶紧跑来对荀林父说:

“元帅!先谷单独行动一定会被消灭的,你作为主帅,到时候罪责就大了。您不如让全军一起渡河,万一吃了败仗还有六个人来分担责任,这样不是更好吗?”

荀林父听韩厥这么一说,感觉有道理,于是他连忙撤销了撤退的命令,全军调转方向渡河,去追赶先谷的部队。

幸好,先谷还没有走远,晋军主力追上了他。重新整合的晋军在黄河南岸的敖山和鄗(hào)山一带扎下了大营,准备侦查清楚楚军的动向再做行动。

回到熊侣这一边,他收降了郑国之后,却发现晋军没有来。估计他的心里正在郁闷,自己北上想打一只老虎,没想到却耗费了三个月的时间打了一只小松鼠。他以为晋军不会来了,就下令继续北上。楚军计划在黄河岸边放战马喝水(饮马黄河),嘲弄一番对岸那帮胆小的晋国人。

当楚军抵达郔(yán)地(今河南省郑州市北)的时候,熊侣获知了晋军渡河的消息。决战即将来临的气氛反而让熊侣有点紧张了。他在这里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全军撤退!

熊侣怎么会怯场呢?也许他考虑到自从去年冬季攻打陈国开始,楚军已经连续作战九个月了,此番又在围攻新郑的战斗上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将士们已经是相当疲惫了。所以,熊侣担心自己这支气喘吁吁的大军,没办法打赢这几万休假了一年半,吃得顶饱,斗志顶旺的晋军。万事谨慎为妙,这是熊侣的个性。

但熊侣撤军的命令同样遭到了下属的反对。一个叫伍参的大臣提出来说,君上不能撤退,我们应该与趁此机会与晋国人一决胜负。支持撤军的令尹孙叔敖当场就批驳伍参说:

“仗已经打够了!如果我军战败,你的肉够大家吃吗?”

孙叔敖的意思是说,战败的责任伍参你是担当不起的。

伍参并不给蒍大令尹面子,他讥讽孙叔敖说:

“如果打赢了,那就说明令尹大人没有谋略;如果是打输了,那我伍参的身体就将落入到晋国人的手里,大家伙也不会吃到!”

两个人在这里争论不下,熊侣是什么反应呢?撤军的命令是他决定的,孙叔敖又是他信任的重臣,他自然更倾向于孙叔敖这一边。所以,他没有理会伍参的反对,让孙叔敖发布军令,开始南撤。

不死心的伍参还不肯放弃,他求见了熊侣,对熊侣分析道:

“大王,臣力主迎战是有根据的!晋军统帅荀林父魄力不足,此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属下。其他的几位将帅也是意见不合,互不服从。他们的指挥必然混乱,这是我们取胜的良机啊。况且,大王作为一国之君,怎能惧怕躲避晋国的一位卿大夫呢?”

听到伍参的最后一句话,熊侣被激怒了。堂堂大国之君,手握十万大军,却害怕一位晋国的大臣,简直是太没有面子了。与晋军的决战是自己此番北上的既定目标,自己为此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绝不可以这么轻易地放弃这次机会。

搅屎棍

熊侣随即命令孙叔敖停止南撤,掉头北上向着晋军的方向前进。而就在楚军北进的时候,夹在晋楚之间的郑国也有动作。

郑国要派部队帮助楚军吗?当然不是。郑国自晋楚争霸以来,被两个超级大国反复争夺,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骑墙派。别看郑坚投降的时候表现得很可怜,等楚国一退兵,他立马就来劲了。听说晋国派兵南下了,郑坚担心晋楚两国打不起来,等楚军一撤,晋军又来围攻新郑。所以,他想让两个强国现在就在黄河岸边分出个高下,以便确定郑国究竟应该依附哪一边。

要让两国打起来就要派人去挑拨,郑坚见晋国人三个月以后才来,觉得晋国那一边最有可能怯战。于是他就派了一个叫皇戌的人,背着楚国来到了敖山的晋军军营。皇戌不找主帅荀林父,而是先找到了六卿中的刺儿头先谷,他对先谷说:

“贵国千万不要误会郑国。我们郑国投降楚军,是为了保存国家社稷,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其实还是忠于晋国的。现在,楚军因为连战连胜而骄傲自满,长期作战而成强弩之末。只要我国暗中帮助贵国,定能打败他们!”

先谷这个不自量力的家伙听说楚军虚弱,郑国人愿意协助,非常高兴,决定一定要打这场仗。然而下军佐栾书却看出了郑国人的意图,他说:

“大人您可不能相信他的鬼话。现在的楚军可不比往日的楚军,他们有了严格的战法,这是我们不容易战胜的。郑国人派了人质在楚国,说明他们还是向着楚国的。现在他们派使者来只不过是在见风使舵,我们在与楚军作战的问题上还是要小心对待啊。”

资历还不够老的栾书说了一番自己的看法,就被赵同和赵括两个没头脑的政坛大佬劈头盖脸地说:

“你懂什么?我们大军前来就是为了战胜敌人,收服属国。我们还要小心等待什么?还不赶快出战!”(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克敌得属,又何矣?)

荀林父的弟弟荀首看不惯赵氏一党的胡闹,站出来给栾书说话了,他说:“赵同、赵括!你们这是在把我军带向一条不归之路!”(咎之徒也。)

在一旁老实巴交的赵朔这时说了一句让赵家人喷饭的话,他慢悠悠地说:“栾书说得多好啊!按他的话去做,晋国一定能国运长久。”(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

身为赵家当家人的赵朔居然替外人说话,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就在晋国的大臣们又在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熊侣率领着楚军来到敖山附近,他命令部队在晋军大营的对面下营,然后派了一位使者去了晋军军营那边。不要以为楚使是去下挑战书了,和你的想法相反——楚使是去议和的。

熊侣不是决定要和晋军开打么,怎么又派使者去议和了?他这唱的是哪一出呢?个人的推测是,熊侣学得当年城濮之战时晋国人的伎俩,那就是表面上大谈和平,暗地里却使用各种手段激怒对方,让对方来破坏和平。这样一来,自己就是得理、得人心的一方了。通俗点说就是我唱红脸,想办法逼你唱白脸。

楚使向荀林父递上了和谈的请求,荀林父是个什么态度呢?他本来就没怎么希望打这场仗,既然楚国愿意和谈,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于是他让主和派士会代表自己表示了欢迎,士会笑眯眯地对楚使说:

“郑国不遵守周天子的命令,所以我们的国君派我们来质问,岂敢烦劳贵国的大驾亲自来迎接。贵国愿意为天下和平着想,我们这里要非常感谢你们大王的美意啊。哈哈。”

听说要和楚国人和谈,先谷又不干了。他让赵括在路上拦住准备回去的楚使,恶狠狠地说:

“士会说的话不正确!我们国君派我们来就是把你们楚国人从郑国赶出去的!我们是不会对你们留情的!”(寡君使群臣迁大国之迹于郑)

楚使听了赵括的恫吓,慌忙跑回去向熊侣做了汇报。但熊侣并不在意,人家中军将都同意和谈了,你个中军佐和中军大夫瞎捣什么乱。于是,他又派了一位使者去晋军军营,准备和荀林父商量会盟的事宜了。

表面功夫做足了,下面该做做暗地里的功夫了。在派遣议和使者的同时,熊侣又派了叫乐伯、许伯和摄叔三名勇士,到晋军军营前面挑衅,想羞辱晋国人一番。

乐伯三人是当时楚军中数一数二的高手,他们出门挑战不带一兵一卒,许伯驾车,摄叔拿长戟,乐伯拿弓箭,三人乘坐着一辆战车就出发了。许伯把战车赶得飞快,笔直往晋军的军营冲去,速度之快以至于车上的战旗都直不起来。许伯的战车狂飙到晋军军营不远的地方,忽然来了一个大转弯,然后又以最快的速度往相反的方向奔去。战车很快就不见了,只留下满天的黄尘,还有晋军士兵们惊呆的表情。

许伯让晋国人见识了高超的车技之后,乐伯打算再让晋国人瞧瞧自己百发百中的箭法。他让战车悄悄逼近晋军军营,在附近偷偷地转悠。乐伯拿出弓箭来,看到周围有合适的目标就放箭射杀。这一招有点像现在狙击手,就是躲在暗处放冷箭。晋军士兵想出门打桶水,嗖一下被毙了;晋军的哨兵想靠墙休息一会儿,嗖一下中箭了。接连射死了好几人还不算,当晋军发现乐伯他们之后,摄叔还下马车悠闲地给战马梳理皮毛,表现出很藐视晋国人的样子。晋军连忙派人追赶,摄叔赶紧跳上战车,许伯就驾车一溜烟地跑了,让晋国人追不着。

见晋国人没有追来,乐伯他们决定给晋国来个厉害的。这回该摄叔表演了,他让许伯把战车赶得飞快,冲进了晋军的人群里。不等晋军士兵们反应过来,摄叔就跳下战车,挥舞长戟对着身边的晋军士兵一阵劈砍。砍倒几人之后,摄叔割下了几个晋国人的耳朵,然后揪住一个晋军俘虏带上了战车。许伯再次猛抽马鞭,奋力驾车,格啷格啷地逃走了。整个过程估计不到一分钟。

楚国人在自家的军营里三次挑衅,还杀了不少人。晋军将士们可不想这么窝囊,一个名叫鲍癸的晋国小将立刻点了人马,紧跟在许伯的战车后面,势要杀了这三个人不可,把堂堂晋国的面子给夺回来。

这是一场精彩的追车大战。晋国的战车天下一流,鲍癸指挥手下的晋军士兵们也把车子赶得飞快,分成左右两队夹击许伯他们。十几辆战车在旷野上奔驰,卷起了巨大的烟尘。

看见晋军战车从左右两边逼近,乐伯毫不畏惧。他左右开弓,左边一箭射中了晋军的战马,晋军的战马惨叫一声摔倒在地,把车上的晋军士兵都甩了下来;他又向右边射了一箭,将晋军的车夫射死,晋军的战车立刻失去了方向,翻了好几个滚儿翻车了。乐伯箭无虚发,接连干掉了数辆晋军战车,吓得鲍癸和其余的晋军不敢再轻易靠近。

射了许多箭,乐伯发现自己的箭篓里只剩下一支箭了,但还有不少晋军在后面追赶,怎么办呢?

乐伯看出晋国人已经被自己神乎其技的箭法吓住了,就想嘲讽一下鲍癸。他用这最后一支箭射死了一只经过的麋鹿,然后将它捡起来,丢给在后面跟着的鲍癸,说:

“接着,送给你们做午饭!”

鲍癸接住了乐伯送的“礼物”,被吓傻的他停止了追赶,呆呆地看着乐伯三人大笑着离开。

这场楚军大获全胜的挑衅事件彻底激怒了所有基层的晋军将士,许多人都要求去楚军那边挑战,但都被荀林父拒绝了。听说主帅荀林父正忙着议和,大家伙儿都很生气。魏锜和赵旃,这两位本来就对荀林父不满的人就决定趁这个机会唱唱反调,想方设法破坏掉晋楚之间的和谈,引发两军大战。

本来,荀林父已经和楚使差不多商量好了会盟的事情,确定了会盟时间。现在打算派一个使者去楚军那边回访。魏锜就自告奋勇地说,我去!荀林父没多想,就批准了魏锜的请求。

魏锜到了楚军军营以后,傲慢地对熊侣说:

“我们元帅说了,先前的和谈约定全部废除。你们有能耐和我军约定日子大战一场怎么样!”

说完,魏锜也不行礼,转身就离开了。

熊侣还能耐住性子,因为他看出晋国人果然是内部不和,许多人已经被激怒准备出战了。但他的手下就没那个耐性了,一个叫潘党的人见魏锜如此无礼,气得带人要抓魏锜。魏锜连忙撒腿就跑,跑了一段路,魏锜见前面有六只麋鹿经过,他也用箭射死了一只,然后丢给潘党说:

“你军务繁忙,这个给你改善改善伙食。”

见晋国人给楚国“回礼”了,潘党也就没有再追赶了。

与魏锜同行的还有赵旃这个人,这两个人临出发前都做了分工和准备。魏锜负责当使者,到楚军大帐里推翻掉荀林父的和谈约定;赵旃负责带人在外面捣乱,杀死几个楚国人为刚刚那次挑衅事件报仇。

魏锜逃走之后,赵旃就带着十几名晋国勇士偷偷地回到了楚军军营这里。他们先躲藏在附近的一片小树林里,一直等到了天黑。然后,赵旃示意手下的人在夜色的掩护下潜入到楚军军营,伺机杀人。

这些晋军士兵潜入到楚军军营之后,眼疾手快,用匕首和短刀干掉了许多还在睡梦中的楚军士兵。然而,他们很快也被楚军的巡夜士兵给发现了。楚军军营里立刻敲响了警报的锣声,咣咣咣的。到处都有人举着火把在喊,有细作!快抓住他们!

熊侣听说晋军居然潜入到自己的兵营里来杀人了,连忙起床穿上自己的战甲。他下令在全营搜捕这些晋军细作,一个也不能放过。而他自己也领着自己的贴身护卫,加入到了搜捕行动中。

在楚军的大搜捕下,许多经过伪装的晋军士兵被发现后处死。其余的晋军士兵见势不妙纷纷逃出了楚军军营,往赵旃所在的小树林里跑。这一下,就把赵旃这个潜入行动的总指挥的位置给暴露了。

此时,天色已经蒙蒙亮了,熊侣亲自坐着乘广战车带领人马追杀晋军的细作。赵旃正坐在一块垫子上休息,忽然发现有一大群楚军向自己杀来,吓得他连忙爬起身逃跑,连自己的战车都不要了。熊侣身边一个叫屈荡的人拿起武器就追,一戟砍在了赵旃的盔甲上,把赵旃给钩住了。赵旃就把自己的盔甲一脱,只穿着内衣内裤跑掉了。

天色大亮,就在熊侣带人追杀赵旃的时候,他忽然看见对面有一大队人马打着晋军的旗号向自己冲来了,似乎是来增援赵旃的。

那么,这支关键时刻杀出来的晋军部队真的是来增援赵旃的吗?不是,他们是受荀林父的命令,特来叫回赵旃的。

早在荀林父派遣赵旃和魏锜去充当使者到楚军那里去之后,郤克就看出了这两人各心怀不轨。他对其余的五卿说:

“这两个人心怀怨恨,去了一定会坏事。我们要做好战斗准备啊。”

先谷则是指桑骂槐,说:

“郑国人劝出兵,咱们不敢答应;楚国人来求和,咱们也难以与人家修好。你们都没个主见,准备了又有什么用?”

他实际上还是在表达对荀林父的不满。士会是个聪明人,他发言说:

“郤克说的没错。我们还是做好准备,有备无患的好。”

经手底下人这么一说,荀林父确实感觉出了赵旃和魏锜有问题。但他没有听从士会做好防御准备的建议,而是派了不少人马去把赵旃和魏锜两个捣蛋分子找回来。于是,就出现了熊侣突然发现有一支晋军向自己“杀来”的这一幕。

熊侣身边带着的卫兵并不多,真打起来还不一定是这支晋军的对手。那个追击过魏锜的潘党首先就大喊了起来:

“晋国人来攻打我们了!”

这一喊不要紧,楚军将士们听了都紧张了起来。卫兵们连忙跑到熊侣的身边来护驾。而晋军来攻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到了楚军的大营里。楚军赶紧吹响列阵的号角,所有的楚军官兵都穿好战甲,拿好兵器,准备要出战了。

令尹孙叔敖此时正在军营里,他听说晋军逼近,手底下的士兵们都在做战斗准备。敏锐的他一下子就察觉出这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因为晋军拥有无敌的战车部队,如果楚军和他们在旷野上对阵野战,楚军的步兵还不一定能取得胜利。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晋军围困在军营里,然后发挥楚军擅长攻坚的优势,将晋军的营垒击破打败晋军。而现在,晋军还在敖山的军营里没出来,主帅忙着议和放松了警惕,士兵们大清早的刚刚起床。这个时候强攻晋军大营必能获胜。

于是,孙叔敖登上高台,命人使劲敲响进攻的战鼓。他挥舞着双手,声嘶力竭地对所有官兵大喊:“进攻!宁可我们迫近敌人,也不能让敌人迫近我们!全体向晋军的军营前进!”

在孙叔敖的指挥下,楚军十万人马全部出动,汇成了一道巨大的洪流向晋军的军营那里冲去。

这一个决定天下形势的日子,是公元前597年农历六月十四日。

决战天下

楚军所有的战车都在前面奔驰,所有的步兵都紧跟在后面跑步前进。黑压压地一大片人呐喊着向晋军冲来,那气势可谓是惊天动地。

那支来召唤赵旃的晋军小部队几乎就在一瞬间,就被楚军的大部队给吞没了,他们连反抗和逃跑的机会都没有。熊侣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指挥岗位上之后,下令楚军首先向晋军中军的军营冲锋,直捣荀林父的大帐。

要说晋军的军营设置,那还是有讲究的。他们把营帐安排在敖山和鄗山的山脚下,这样,他们的军营就背靠大山,让连绵起伏的山峦形成天然屏障,保护军营的后方或者侧翼。楚军要想攻打晋军军营,就只能从正面强攻,无法从后面偷袭。而且,晋军的部分军营建在山坡上,楚军士兵进攻时必须要抬起头来爬坡,也就是“仰攻”,很容易被居高临下的晋军杀退。

然而,这些困难这一天在楚军的面前全都失效了。由于孙叔敖及时抓住了战机,楚军向晋军发起进攻的时候,晋军大部分的官兵还在睡懒觉,几乎一点防御准备都没有。直到晋军哨兵发现了楚军人马,敲响了警报,士兵们才慌慌张张地起床拿武器。当晋军士兵来到防守位置的时候,楚军差不多已经冲到大门口了。

楚军的士兵搬起大木头就往晋军的营门上撞去,还有许多士兵干脆就徒手攀爬,翻越晋军的木墙和围栏。晋军连忙发射弓箭,抛掷石块和滚木,将山坡上密密麻麻的楚军士兵射死砸倒。但楚军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已经突进到跟前。就算晋军再厉害,此时也是无能为力了。

楚军杀进了晋军军营,战车在里面碾压着一切,步兵们则和晋军的士兵展开了肉搏。昔日的中原霸主这一回是完全被压着打,擅长野战的晋军甲士们陷入了与楚军的白刃大战中,处处被动。战车部队无法在旷野上驰骋,五两之士战车彻底成了一堆毫无用处的烂木头。

虽然顽强的晋军还在拼命抵抗,但败局已经很明朗了。荀林父见自己的大营四处失守,喊杀声已经逼近了自己的营帐。他赶紧下令放弃军营,全军向黄河岸边的邲地撤退,坐船回国。

晋军士兵就等着主帅撤退的命令,只听命令一下,他们立即就争先恐后地向北逃跑。往日威风凛凛,连战连胜的大军居然溃不成军,楚军士兵跟在后面挥剑大砍,晋军顿时尸横遍地。

荀林父带领着部队狼狈逃到了邲地(今河南荥阳东北),数万溃兵拥挤在了黄河岸边。在这种时刻,中军大夫赵婴齐深刻展现了一回人性,他带着部下把黄河边上的一部分渡船抢走,第一个驾船逃走了。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渡船了,只能一点一点地载个把人过河。但晋军有好几万人,这样的速度渡河简直是要了荀林父的老命。

荀林父这回真的是手足无措了,他害怕楚军杀到自己的人头不保,为了加快渡河速度,他就下了一个让他终生后悔的命令:

“先渡河的人有赏!”(先济者有赏)

这个命令一下,简直是让现场乱上加乱。原来就焦急着渡河的晋军官兵听说先渡河的人还有赏钱,就发了疯一样动用一切手段让自己过河,周围的战友的生死全然不顾了。

为了抢一艘小小的渡船,晋军士兵们在岸边开始了自相残杀。谁能坐到船,就看谁的动作快,谁的武功高了。

为了表现当时残酷的场面,就设想一下你就是一名晋军士兵。你抢了一条船,我想坐,你不让,就把我砍了;他看见了,他想坐船,就过来砍你,你功夫好,把他也砍了。

砍了好几个战友,总算把船划出去了。但还有人死拉着船尾不放,想让你带他一程。你怕耽误了渡河,就举刀把那人的手指给砍了,然后拼命地驶离岸边。河水中还有许多落水的战友在挣扎,他们看见你的船,就马上游过来攀附你的船舷想爬上来。你的船被他们弄得摇摇晃晃,你急了,就奋力把他们推下水去,再用刀把攀附在船舷上的手砍断。被你砍断手的战友们就在水里惨叫着扑腾,血水把河水都染红了。你一路划去,砍了无数个战友的手,那些断手和断指就在你的船舱里铺了一层又一层,陪你一直到河的对岸。这时,舒了一口气的你才看见这一船的断指,你赶紧把它们捧起来,一把一把地扔进河里。

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晋军士兵是没有办法坐到船的,更多的人选择了泅水过河。他们丢弃了武器,丢弃了盔甲,纷纷跳进河水里游泳。水性好的可以一路游到对岸,但水性不好的人就只能在湍急的水流里挣扎了。他们遇到有船驶来就去攀船舷,或者是争抢着水上的漂浮物。结果是被人砍断了手指,最终被滔滔的黄河水给吞没掉。一眼望去,水面上的浮尸和断肢四处飘荡,那场景就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

凭借着将军的权力,荀林父、先谷、赵朔等一班人坐上了渡船,顺利地逃到了黄河北岸。剩下了士会和郤克率领着晋军上军还在敖山上抵抗。士会和郤克原来就预料到赵旃和魏錡这两根搅屎棍会招来楚军的进攻,他们提议荀林父做好防御准备,但荀林父没听。他们便撇开荀林父,自己带着部下开始了设防,还在敖山上布下了伏兵。所以当这天清晨楚军发起全线进攻的时候,晋军中军和下军的军营很容易就被打破了,惟独士会和郤克所在的上军军营没有陷落,楚军多次进攻都被打退。

但晋军已经是大势已去,兄弟部队都溃败了,士会的这一支孤军在敖山上也坚持不了太久了。于是,士会不得不下令撤退,全军跟随大部队到黄河岸边渡河回国。晋军上军整整齐齐地后撤,秩序一点都没有乱。

楚军的进攻持续到了下午,已经打到了邲地。如果再穷追猛打下去,晋军差不多只能跳河自尽了。但熊侣听说晋军在黄河岸边为了争船而自相残杀的事情之后,摇摇头叹息说:

“我们和晋国争斗打仗,也连累了两国的子民啊!”

于是他下令楚军停止进攻,不要去杀戮那些失去抵抗能力的晋国残兵败将,放他们回国。

傍晚时分,熊侣来到了邲地一处高地上,望着黄河岸边熙熙攘攘的晋军溃兵,他无比的欣喜。没有什么能比欣赏着老对手大溃败时的狼狈景象更能让他高兴的了。

由于晋军人马众多,渡船有限,所以黄河岸边的大混乱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到了入夜时分,晋军点燃了火把渡河,星星点点的火光就像繁星一样铺满了黄河两岸。喧闹的人声和马声是彻夜不息。直到第二天的上午,黄河岸边的晋军基本撤回了国内,吵闹的声音才渐渐平息了。

六月十五日,楚军的辎重部队也开进到了邲地。至此,晋军全部被赶出了郑国,只留下了一地的尸体铺满了黄河的南岸。潘党这时对熊侣说:

“君上何不把这些晋军的尸体堆积起来,垒成一座小山,让天下人和后代子孙看看我们楚国人的军威。”

这种把敌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炫耀的方式,在古语中叫做建造“武军”或“京观”。楚军打败晋军,当然值得这么炫耀一番。

但熊侣没有同意,他对潘党说:

“你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你想想‘武’是由‘止’‘戈’两个字组成的,说明先人就教导我们武力是为了制止残暴、安定天下的。现在我们和晋军交战,死伤了这么多的士兵,这可不是一件应该张扬的事情。我们拿晋国人的尸体做京观,只会体现我们楚国的残暴。况且,晋国的军力尚存,敌人没有被完全打败,我们绝不能高兴得太早。”

熊侣的脑子还是很清醒的,他一方面不想败坏楚国形象,一方面也不愿被胜利所陶醉。所以他没有去堆尸体,而是在黄河岸边修了一座简易的祖庙。在祖庙里,他带领着楚国将领向楚国祖先的牌位叩拜祭祀,将邲之战胜利的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列祖列宗。熊侣含着眼泪向着楚成王和楚穆王的灵位宣告:

祖父,父亲!晋国人被孩儿打败了!城濮之战的仇终于报了!

祭祀仪式结束之后,熊侣就撤走了楚国祖先的灵位,率领着楚国大军凯旋回国了。

震动天下的邲之战,以楚军的大胜告终了。此战,晋军有一半的兵力伤亡,其中大部分是在渡河的时候自相残杀所致。晋国元气大伤,需要一段时间的调养和生息才能南下了。楚国由此登上了头号强国的荣位,中原的霸主之位即将易手了。

遗憾

荀林父战败回国之后,自知罪责难逃。他便上书晋景公据,请求国君判自己死罪以谢国人。晋据也为这次惨败而感到愤怒,便打算答应荀林父的请求。但这个时候,正派人物士会出来求情了,他对晋据说:

“君上,您万万不可学当年的楚成王杀成得臣。我们已经战败,接着又杀忠臣,只会让楚国人感到高兴。荀林父是一位忠厚的人,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一丝不苟,打败仗只是他的过失而已,无损他的人格。君上您不要怪罪于他。”

士会为荀林父求情,倒不一定是两人交情好,他很有可能是不希望荀林父一死,破坏了诸卿之间势力的平衡。一个软弱老实的人做正卿,总比一个满肚子坏水的人上位搞得所有人都不高兴强。

晋据听从了士会的意见,就没有处罚荀林父,让他继续担任中军将。而那个不听指挥的刺头先谷,则被当做替罪羊给处死了,还被灭族。谁让他以前那么狂妄,得罪了太多的人呢。他被判死刑的时候,就没有人为他求情了。先谷一死,先氏家族在晋国算是终结了。先轸的后代获得如此的下场,不得不让人感慨。

熊侣打赢了邲之战,天下的形势陡然清晰了起来。许多中原诸侯看清局势,开始努力挣脱与晋国的关系,选择向楚国靠拢。许国首先投靠了楚国,接下来是卫国、齐国和鲁国。不过,晋国毕竟在中原盘踞了三十多年,影响力深厚。楚国想让个别死硬分子背叛晋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要想最终打败晋国,熊侣还有许多的仗要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熊侣首先想做的,就是把晋国的势力彻底挤出中原,让中原诸侯完全听从自己的号令。而在中原诸侯中,宋国是晋国的铁杆盟友,邲之战后仍然死活不肯投靠楚国。当时有一句话,叫做“郑昭宋聋”,意思是说郑国人精明,宋国人死板。宋国人因为泓水之战对楚国有很深的仇恨,加上性格古板,他们是不屑于去学郑国人做墙头草的。

熊侣下一个用兵目标就是它了。

公元前597年冬季,在邲之战结束后不久,楚军就冒着风雪,攻打宋国的附庸国萧国(今安徽省萧县),作为对宋国的震慑。由于天气寒冷,在前线的士兵都冻得瑟瑟发抖,楚军的进攻进行得不是很顺利。熊侣就放下国君的架子,亲自来到基层的将士们中间看望他们,并且勉励士兵们要奋勇作战。熊侣的这一举动真的是感动了所有的楚军士兵,史书上就说,士兵们就像穿了棉衣一样温暖,一点感觉不到严冬的酷寒。结果,下一场进攻开始的时候,楚军士兵们个个英勇杀敌,风卷残云一般就攻灭了萧国。

然而,消灭萧国并没有让宋国屈服,楚国还得对他们动真格才行。

要打,最好是能找一个合适一点理由,让天下人觉得宋国该打。熊侣毕竟是熊侣,他已经习惯了给自己树立好形象了。楚国已经是天下霸主了,讨伐宋国总不能像土匪强盗一样直接入侵。

但宋国最近风平浪静,没有借口去打啊。这个难不倒熊侣,理由找不到,那我就想办法弄一个理由出来。

公元前595年,熊侣派了一个叫申舟的人出使齐国。由于宋国夹在齐楚两国中间,往宋国走会比较近,所以熊侣就命令申舟不要向宋国借路,直接取道宋国去齐国。申舟听到这个命令后,当时就吓傻了,说:

“大王,臣擅自在宋国的土地上通行,一定会被宋国人给处死的。”

熊侣却冷冷地说:

“你死了,寡人就去攻打宋国为你报仇。你的家人寡人也会安置好的。”

申舟没有办法,只好领命前行。果然,他进入了宋国没走多久,就被宋国人当成偷渡者抓了起来。当时宋国的司马是华元,也就是在大棘之战中因为一碗羊肉汤被自己的车夫送进敌人队伍里的那位同志,后来他自己逃回来了。别看他大棘之战表现得那么滑稽,其实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搞公关能力更是杠杠的。

华元抓到申舟之后,气愤难当,说:

“岂有此理!楚国人派遣使者经过我国却不借路,简直是把宋国当做他们的一个县来看待,等于是在亡我们的国!”

于是,他就下令把申舟拉出去砍了。

申舟被杀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楚国。虽然早就预料到申舟此去凶多吉少,但宋国人这么快就把自己的使者给杀了,还是让熊侣非常震怒。熊侣听到这个消息后,一甩袖子就站了起来,急切地要去召集大臣们开会。随从们追到院子里才给他穿上鞋子,追到门外才送上他的佩剑,追到路上才让他坐上马车。

不用多说,熊侣于这一年农历九月以宋国杀死楚使为由,出动楚国大军北上围攻宋国。宋国这边呢?华元其实也早料到了申舟之死会引来楚军讨伐,所以他先一步派了人向老大哥晋国求援,自己则指挥宋国的军民死守铁城商丘。

又是一场激烈残酷的攻城战。几十年来,楚军多次攻打商丘城,商丘的城墙有几块砖都能记清楚了,但就是找不到突破这座城池的方法。熊侣这一次前来,用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围城。把商丘城围死,切断所有水源和食物来源,让宋国人活活饿死。

这一招是最为残酷的。楚军围困商丘城达半年的时间,城内的粮食吃尽,木材用尽,无数宋国人饿死。为了生存,宋国的百姓达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cuàn)”的地步。也就是说,宋国人把孩子杀了吃掉,把死尸的骨头拆下来当柴烧。由此可见当时商丘城中的恐怖景象。

半年多时间,宋国军民到了吃人肉的程度还在坚守,晋国人怎么又不来救援呢?

晋国人这一回爽约不是因为内阁吵架了,而是另一个原因——胆小。其实晋国人早就收到了宋国的求援信,但他们在邲之战损失惨重,怕极了风头正盛的熊侣,没敢出兵再和楚军干一场。为了打发宋国人,他们仅仅派了一个叫解扬的人,去给宋国人打气,不要让宋国投降楚军。这种做法,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在精神上支持你”,相当不厚道。

解扬经过郑国的时候,被郑国人逮住了。郑国为讨好楚国,就把这个俘虏押送到了熊侣在商丘城外的军营里。熊侣得知解扬来宋国的目的之后,心生一计。他先让人给解扬松绑,然后又命人捧了一大盘的金银珠宝出来。

熊侣对解扬说:

“你不用怕,只要你把你们国君教你的话反过来说给宋国人。寡人就放了你,还送你这些财宝。”

熊侣是要解扬对宋国人说晋军不来了,好让宋国人失去希望而投降。

可解扬不吃这套,就是不答应熊侣的要求。熊侣就软硬皆施,先是殴打恐吓,然后又开出更高的价钱劝说。威逼利诱了三回之后,解扬才勉强答应了。

熊侣就派人把解扬押上了楼车。楼车被升到高处之后,楚国人就让解扬开始对商丘城内喊话。解扬照办了,大声对城里的宋国人喊:

“我是晋国的使者!我给你们带来晋军的消息了!”

宋国军民听得城外的大喊,纷纷站起身仔细聆听解扬接下来要说的话。正当楚军以为解扬要给宋国人泄气的时候,解扬忽然扯着嗓子大喊一声:

“晋国的军队已经出发,马上就要来了!”

在解扬身边的楚军赶紧将他的嘴巴给捂住,然后放下楼车将解扬摁倒在地。熊侣对解扬的出尔反尔当然很生气,就下令把这个不守信用的家伙拉下去砍了。不过,解扬能够担当使者,嘴皮子功夫是很厉害的。他这个时候对熊侣说:

“臣听说,国君能制订命令就是道义,臣下能接受命令就是信用,只有道义的命令才能得到信用的贯彻。您用贿赂的方式来要求我来执行您的命令,您觉得我会讲信用吗?下臣之所以答应您,那是为了借机会完成我国君的使命。现在我的使命完成了,就算死了也值得了!”

听了解扬这番言论,熊侣若有所悟。想想自己那种威逼利诱的手段卑劣在先,就怪不得别人也跟着卑劣了。倒不如放了解扬,既体现了自己宽大的胸怀,又能宣扬宣扬忠君思想。于是,熊侣令手下的士兵住手,放开解扬,让他回国去。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五月,八个月过去了,宋国人还在死撑。但五月份是楚国的农忙时节,楚军中有很多农民士兵想回家做农活去了。一时间,楚军的士气大跌,似乎围城战只能到此结束了。

熊侣也对旷日持久的围城战感到厌倦了,他觉得宋国这块骨头实在难啃,还不如罢兵休战,让自己的百姓安生一段时间。于是,他下令楚军拔掉营帐,准备撤军回国。

这个时候,申舟的儿子申犀着急了,他拦住熊侣的马车使劲磕头说:

“下臣的父亲为国献身,大王答应要为他报仇的,您可不能食言啊!”

熊侣当时就沉默了,他觉得自己已经答应了要给申舟报仇,金口一开,不好随便反悔。但这么耗下去,也实在不是个办法。结果,熊侣犯起了犹豫。

申叔时便为熊侣想了个办法,他对熊侣说:

“君上,宋国人的坚守已经到了极限,我们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了。如果我们在商丘城的郊外建造房屋,并让那些农民士兵回家干完农活再回来。宋国人必然以为我们还要长久地围困下去,他们感到害怕就会向我们投降了。”

熊侣便按照申叔时的计谋,停止了撤军。派人开始造房子居住,又给队伍里的农民士兵放假。如此进行了一段时间,宋国人果然受不了了。八个多月的围城战,宋国军民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楚军再这么围下去,商丘城里的人真的要全部饿死了。

华元觉得,是到了该向楚国人求和的时候了。但是简简单单地订立一个城下之盟太过屈辱,华元就想和楚国签订一个同盟条约,稍微抬高一下宋国的地位。他担心熊侣不肯,就亲自执行了一项挟持人质的行动。

这一天晚上,华元趁着夜色,悄悄地混进了楚军的军营。他来到了令尹熊侧的帐中,忽然掏出刀来劫持了还在睡觉的熊侧,恶狠狠地说:

“我们国君派我来告诉你们,宋国虽然已经是十分困难了,但是投降是万万不可能的。除非你们撤兵三十里,我们就和你们签订盟约。”

这里顺带提一下,孙叔敖在两年前去世了,令尹这个职务便让公族的熊侧担任了。

这个熊侧被华元劫持,不得不答应了华元的请求,然后带着他见了熊侣,把宋国的议和请求说给了熊侣。考虑到宋国已经同意了和楚国友好,收降它的目的差不多已经达到。所以熊侣也没有和华元计较什么,而是顺水推舟,爽快地答应了华元的要求。楚军随后便撤除了对商丘城的包围,退到了三十里外。

宋楚之间的盟约就此签订,在盟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尔无我诈,尔无我虞。”本意是说我不欺骗你,你也不欺骗我。后来引申出来“尔虞我诈”这个成语。

当然,楚国和宋国讲和的条件仍然是要宋国送人质过来,华元便自告奋勇,亲自跟着楚军到楚国做人质去了。在做人质的这几年时间,华元努力和楚国的君王和重臣搞好关系。传说中,他为了讨好熊侣,把绝世名琴——“绕梁”送给了熊侣。这把“绕梁”弹出来的曲子余音不断,极有韵味。熊侣对它爱不释手,终日弹琴作乐,一连七天都不愿意去上朝。还是樊姬,这位楚国的贤后,劝说熊侣说:

“大王,你太沉迷于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

熊侣清醒了过来,便把绕梁琴用锤子砸碎了。

华元送“绕梁”琴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足以可见此人在楚国公关的努力程度。而他这一系列的行为,自有他的目的,我们以后会提到。

拔掉了宋国这一颗硬钉子,中原的土地上已经再也没有与楚国作对的诸侯了。熊侣接下来的战略目标就是打垮晋国。他策动了位于晋国两侧的齐国和秦国向晋国挑战,楚国再从中配合。熊侣计划三国组成一把大铁钳把晋国这个硬核头给夹碎。

秦国本来就和晋国有仇,二话不说就开打了。公元前594年,秦军入侵了晋国,却在辅氏之战中被晋国大夫魏颗打败。秦军仍然不是晋军的对手。

齐国呢?这个时候的国君是齐顷公吕无野,就是齐惠公吕元的儿子,齐桓公吕小白的孙子。吕无野很想重振齐国当年的雄威,眼见晋国的势力被挤出中原,便有意和晋国一较高下取而代之。

可惜的是,熊侣没能看见齐晋之争的结果,就撒手人寰了。公元前591年,熊侣在楚国的王宫去世,太子熊审即位,是为楚共王。

轶事

熊侣的故事还没有到此结束。作为一个被中原人视作蛮夷之王的人,他能坐上许多中原诸侯梦寐以求的霸主之位,实在是让天下人刮目相看。所以,他有很多的传闻轶事流传下来。

有一件轶事非常出名,那是在一次打完胜仗之后,熊侣在大殿里大摆庆功宴,还让自己的一位宠妃给在座的文臣武将把盏斟酒。所有人都喝得酩酊大醉。这个时候,忽然刮起了大风,把烛火给吹灭了,四周顿时一片漆黑。有一位将军趁这个机会,一把抓住了那位宠妃的手。那宠妃连忙挣脱,还顺手揪下了那人的帽带(古语称“缨”)。蜡烛重新点燃之后,那宠妃就拿着那条帽带,哭闹着向熊侣告状,说要让熊侣严惩那位刚刚调戏她的将军。熊侣却说:

“人都有酒后失态的时候,这种事何必计较。”

他让在座的所有人都把帽子脱掉,再来畅饮美酒。这样一来,就很难查出那位丢了帽缨的人是谁了。这场庆功宴得以顺利地进行了下去。后来,那位酒后失态的将军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愈发英勇无畏,常常是冲锋在前,为的就是报答熊侣对他的不杀之恩。

这则典故充分体现了熊侣的宽宏大量。他也正是靠着自己这种宽广的胸襟,能和自己的下属打成一片。所以他的下属都愿意死心塌地地为他努力工作。

这个故事还出现在了《三国演义》中,书中吕布和貂蝉私会凤仪亭被董卓发现之后,董卓的军师李儒就引用了楚庄王熊侣的这个典故,来劝说董卓要宽容待人,最好能把貂蝉送给吕布。但董卓没有听,结果后来被吕布叛变杀死。不过,《三国演义》中说那位酒后失态的将军名叫蒋雄,实际的名字我们不得而知。

另外两则轶事出现在了《史记·滑稽列传》中,讲的是熊侣和一位叫优孟的小丑演员的故事。这个优孟虽说身份低贱,但他有很强的道德责任感,经常用幽默的方式来劝谏熊侣。

有一回,熊侣最喜欢的一匹马死了。熊侣非常伤心,想用卿大夫规格的葬礼来为它下葬,还打算让群臣为这匹马哭丧。优孟听说之后,就在殿门外嚎啕大哭。熊侣很奇怪,就问优孟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优孟说:

“这匹马可是大王最喜爱的马。楚国堂堂大国,怎么能用卿大夫的规格给它下葬,应该用君王的规格厚葬它,并且封它一万户的食邑。这样才能让天下的诸侯知道大王对这匹马的感情有多深厚。”

熊侣一下子就听出了优孟话中有话,觉得自己确实做错了。他就问优孟:

“那你觉得寡人应该怎么葬它?”

优孟回答说:

“小人以为应该以六畜的规格礼仪来下葬。用灶做棺材,用香料做陪葬品,用米饭来祭拜,再用火把它包裹起来,最后葬在人的肚子里。”

熊侣笑了笑,就把马的尸体交给厨师了。

还有一回的事情与孙叔敖有关。孙叔敖临死前曾经交待自己的儿子不要贪图高官厚禄,因为他看出自己的儿子没有当官的才能。他的儿子也谨遵父命,安心做一位普通的平民。后来,优孟碰到了孙叔敖的儿子,见他生活贫穷,就对熊侣亏待功臣的后代感到愤愤不平。他回去后就学习了孙叔敖生前的言谈举止,在一次宴会上向熊侣表演了。那一天熊侣正好有点喝醉了,看见优孟的表演就以为是孙叔敖的灵魂附身在优孟身上。他连忙走上前说:

“孙叔你还好吗?你不知道寡人有多怀念你,你能不能回来再做楚国的令尹啊?”

优孟学着孙叔敖说话的语气说:

“容臣和妻子商量一下。”

优孟随便转了一圈,回来说:

“君上,臣的妻子说不行啊。前几年臣做令尹的时候,廉洁尽忠,操劳了一生。死了之后,臣的儿子却穷困潦倒,这样对我的家人太不公了。所以她不允许我再来当这个令尹啊。”

熊侣听了之后,酒醒了不少。他想起孙叔敖辅佐自己的那几年,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觉得自己确实没有安置好孙叔敖的家人。于是,他即刻让人把孙叔敖的儿子召进宫来,赐给他一个官职。但是,孙叔敖的儿子拒绝做官,只求熊侣能赐给他一块远离国都的封地,用来让蒍家后人世代守护孙叔敖的陵墓。熊侣便答应了。

这两个故事虽然是以优孟为主角,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了熊侣从谏如流的工作作风。他连一位小丑善意的劝谏都可以听从,也就无怪乎他能成就辉煌的霸业了。

身后事

熊侣的去世,将楚国霸业的重担交给了儿子熊审。楚共王熊审接手的,是一个几近完成的霸业,一个国力达到最高峰的楚国。

然而,熊审是一位柔弱老实的人,他的能力和才干明显不如父亲。所以,很不幸的,他无法将楚国的霸业继续发扬光大。即位的第二年,他尚能依靠父亲的余威,举办了一场蜀地之盟,令中原的诸侯们尊楚国为盟主,使楚国的霸主地位在名义上得到承认。但随之而后晋国的复强,很快就把楚国赶下了霸主之位。

公元前593年,晋国政坛的老好人荀林父去世了。荀林父自邲之战后非常自责,做了极深刻的反省。所以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发愤图强,率领晋军打败了赤狄人,又消灭了潞国,为晋国开辟大片领土。在觉得自己能够弥补邲之战的过失之后,荀林父选择了让出中军将一职,交给郤克来担任。他隐退之后不久便去世了。

瘸子郤克当上正卿之后决心复强晋国,这个时候齐顷公吕无野公然挑衅晋国,还嘲笑郤克的残疾。愤怒的郤克就拿齐国下手,出兵攻打。公元前589年,齐晋鞍之战爆发,晋军将齐军打得大败,还差点把吕无野给俘虏了。这场战役中,熊审和他的大臣们因为优柔寡断,错失了出兵的良机,致使楚军没能有效配合齐国的行动。齐国重新被晋国收服,使熊侣生前计划的齐秦两国东西夹击晋国的构想彻底破产了。

郤克去世之后,圆滑的栾书当上了中军将。晋国开始重新威逼中原,与楚国争夺霸权。最终,在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中,晋军打败熊审率领的楚军,楚国令尹熊侧自杀谢罪。晋国重登霸主之位。

熊审在鄢陵之战中不仅打了败仗,还被晋军射瞎了一只眼睛。这让他羞愧难当,自觉败坏了父亲的霸业无颜面对国人。熊审不久便病死了,他在临死前嘱咐儿子熊招给他“灵”或“厉”这样不好的谥号。但熊招没有这么做。

楚康王熊招算是一个有能力的国君,他有意重振楚国,数次北上与晋国争雄。只可惜东南方的吴国日渐强大,还与晋国结盟对抗楚国。吴军经常进攻楚国的东部边境,这就极大分散了熊招的精力。熊招只能一次次地把主力东调,与吴军交战。结果,在中原的战线上,楚军很难与晋军抗衡。而且,此时楚国内部公族成员之间的争权夺利也越来越严重。熊招就觉得北上争霸已力不从心,打算与晋国和谈。

这就引出了晋楚第二次弭兵(“弭”是“消弭”,“兵”指代“战争”,“弭兵”就是停止战争的意思)之盟。其实晋楚之间的和谈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鄢陵之战前,两国就在宋国司马华元的斡旋下签订过一次弭兵之盟。当初这个华元四处公关,为的就是想当晋楚两国的中间人,以争取两国的和谈,结束中原的战乱。但是,第一次弭兵之盟很快就因鄢陵之战破裂了。

第二次弭兵会盟同样由宋国人出面斡旋。而晋国此时的处境也不太妙,由于众卿实力壮大,内乱不息。晋国无心向外,便也答应了弭兵。这次弭兵会盟充满了火药味,晋楚两国毕竟交手了近百年,仇人之间讲话总是话不投机。楚国人甚至事先把战甲穿在衣服里,防止和晋国人打起架来吃亏。不过,双方最终还是在公元前546年签订了盟约。楚国人让晋国人把名字写在前面,晋国人让楚国人带头歃血,两边各退一步,弭兵成功了。

这次弭兵之盟的条件是:晋国的仆从国要朝见楚国,楚国的仆从国同样也要朝见晋国,并都给两国纳贡。此外,秦国是楚国的盟友,不必朝见晋国;齐国是晋国的盟友,不必朝见楚国。晋楚两国罢兵息战,平分天下霸权,从此不再交兵。中原地区迎来了四十年左右的和平。

楚康王熊招死后,弟弟熊围杀死世子郏(jiá)敖自立,是为楚灵王。熊围这个人贪图享乐,又好大喜功,把楚国搞得是乌烟瘴气。他喜欢细腰的美女,害的宫女们为了苗条减肥而饿死了很多,这就是“楚王好细腰”的典故。他对外又欺负弱小,连年征战。他灭掉了一直仆从于楚国的陈国和蔡国,还把蔡国的世子杀了祭神。为了掩盖对吴国战争的失利,他又兴建了极尽豪华的章华宫,然后让诸侯们来祝贺自己新宫落成,冲掉战败的晦气,非常之可笑。

好大喜功也就罢了,熊围还不能像祖父熊侣那样体恤士卒。有一年冬天,楚军出征徐国,士兵们都穿着单衣受冻,熊围却穿着狐皮大衣,把自己裹得紧紧的,然后悠闲地欣赏着雪景,还连声说:“好雪!”这让楚军的士兵也对他非常反感。

终于,在公元前529年,弟弟熊弃疾趁着熊围领兵外出的时候发动政变,杀死了世子熊禄。熊弃疾接着又派人在熊围的军队里散布谣言说:“楚国已经重立国君了。先回国的有赏,迟到或者不来的人杀他全家。”结果,熊围手下的士兵一下子全部叛逃了,只剩下熊围如同丧家之犬四处躲藏,最终不得不羞愧自杀。熊弃疾由此登上了王位,史称楚平王。他的故事我们将在下一章作品里继续讲述。

同类推荐
  • 你不知道的事

    你不知道的事

    对于夏珞岚而言,人生是一个进退两难的迷局,她的头顶始终悬挂着一柄不知何时坠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原以为离开故乡去往千里之外可以摆脱这致命的威胁。却不料它如影随形,而她在异乡,会遇到顾锌白,新生辩论赛上他风度翩翩,他家世良好左右逢源。他的光辉使本欲隐藏起自己的夏珞岚藏的更深躲得更远,爱意在晦暗角落里异变成自我催眠的厌恶。她原本以为此生与他最好的结局就是不相识不相知,却不料最后却跌落进相爱的深渊里去。
  • 守候

    守候

    甫跃辉,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一念,春分

    一念,春分

    联合报文学奖首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林语堂文学奖获得者陈麒凌全新力作,一本让人捧起书就欲罢不能的经典短篇小说集。世间的圆满大同小异,残缺却可有万千种演绎。这部短篇集里的每个故事,都藏着别样的深情。书中女子,或一身孤勇赴会,却在万水千山后蓦然止步;或卑怯柔弱,却会为一个疯狂的念头孤注一掷;时而有少女的天真烂漫,时而又有世事通透的老灵魂。
  •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经典故事集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经典故事集

    在欧洲,每个家庭必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而在其全集中,戏剧占了绝大部分,可以说莎士比亚更多是以其戏剧而闻名的。本书包含的十六篇故事是由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而来的,包括《仲夏夜之梦》、《李尔王》、《第十二夜》、《哈姆雷特》、《冬天的故事》等。其虽然是故事的形式,读来却丝毫不比戏剧逊色,而且更多了一些平易近人的味道。
  • 泰国异闻录

    泰国异闻录

    泰国,古称"暹罗",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古老国度。南瓜和月饼二人为完成学业,远赴遥远的泰国留学。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里,他们还没来得及享受美好的留学生活,便被卷入了一桩匪夷所思的事件中:飞机上覆盖着美丽皮囊的人皮蛊女、留学生宿舍里若隐若现的蛇灵、旅途里中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古老村寨中的双头蛇神……南瓜和月饼为了探寻事件的真相,足迹踏遍泰国全境,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泰国亘古流传的一个个凄美传说。譬如至今依然让人谈之色变的"鬼妻"娜娜、轰动一时的"旅游大巴空车案"……随着一桩桩诡异故事的展开,南瓜和月饼将面临怎样的险境,这个古老的东方小国,是否能向世人揭下最神秘的面纱?老羊的新书《中国异闻录》QQ阅读独家首发连载中。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仙尊什么的叫我哥

    仙尊什么的叫我哥

    从小我就是个万人瞩目的天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连低调都难。
  • 大宋女首富

    大宋女首富

    苏谨是个商人,不算成功的商人,却因意外穿越到了大宋赵祯年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啊!也许我应该到这个时代发光发热,尽我一份绵薄之力!”从一个小丫头到霸气女总裁的成长过程PS:如果觉得还不错求收藏!
  • 乱世惊鸿

    乱世惊鸿

    故事发生在一九三七年的昆明。往北往东,战火纷飞。飞鹰落地,碰见冷面医生。霸道军官看了不少,痞子女空军见没见过?是见色起意?——“叶延淮?是长得不赖。”还是日久生情——“叶大夫,你救过我的命,你提什么要求,我都是会答应你的。”一段民国往事,一首乱世长歌。医者医世人,兵者医天下。“我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回来。”
  • 千字文

    千字文

    传说几百年前一老者飞仙后,写下了整整千字的书文,供后人飞仙时用以参详,一个商贾不识千字文内容,将这篇千字文撕成一千张单字的纸片,贩卖在世间各地,以致后世各方人士互相争抢,搜集,直至现今未曾集齐。当世一个少年,却称自己能默诵出千字文,他的出现是因为什么,是为了什么,到最后,或许就会发现这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圆,但是又不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莫悔生

    莫悔生

    当天空中翻飞的不再是阳光的味道当千军万马的铁戟剑叉挥舞过江无浊的眼前当他终于没力气睁开眼睛江无浊心中突然放肆地歇了口气原来到了死亡的前一刻,他也不曾悔此生所作为云上有梦,天下有他。少年的手,艰难举起,但穿破了苍穹,照亮了他自己,动荡了整片大地。
  • 大天使降临

    大天使降临

    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宇宙中,除了人类之外,还存在着其他更高级的物种,人类对他们的认识只有极少的传说,他们就是天使。青年天使中最有希望成为炽天使的“冰辰”为了自己的良心过得去,而触犯了天使法则被驱逐到人类世界中,转世成为了首富的儿子,看一代天使强者如何闯荡都市,如何重返天使界,主宰整个世界。。。
  • 《愿紫心梦》

    《愿紫心梦》

    他是八大世家第二的沈家大少,她是八大世家之首的风家的千金。他也是黑道第一杀手暗影,她也是黑道第一帮紫水的头。如此有缘的两人也是青梅竹马。最终是圆满,还是悲惨........................
  • 异界的迷局

    异界的迷局

    你所看到的一切都出自精心设计,你脑中的想法并非全是你所想。异次元虫洞在寒星大陆打开,各种罪恶纷然而至。苏涯身为史上最年轻的执法使,在恩师林青石应国王征召,奔赴前线抗击虫鬼后,他和深藏不露的唐紫湘承担起了雾星城的重任。虫鬼从天空城开始进击,让大陆笼罩着恐惧,东境又有僵尸复活,东海望的流寇侵袭路星,寒星王国混乱不堪。苏涯能否找到混乱的源头?这一切要从路星城的纵火案查起。怒星山的山居部落也不安跳动,这为商业鬼才上官谦提供了上位的机会,在与前任重修于好后,他仿佛脱胎换骨,然后又将谱写怎样的史诗?王室暗流涌动,在虫鬼兵临君临城之际又埋藏了不少危险因素。迷局下,寒星王国的命运为何?英雄们的史诗已经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