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12900000020

第20章 开放中的迷失:1976年后的现实主义电影(3)

电影艺术理论的探索和论争也是这一时期的热点。以白景晟发表于1979年的《丢掉戏剧的拐杖》为开端的关于电影的“戏剧性”的论争,和稍后的关于电影“文学性”的论战,尽管都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电影观念层面而且都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论争本身,就已经表明了“戏剧式”电影等旧观念的动摇,表明了曾一度成为政治附庸甚至工具的中国电影正在走向艺术的自觉,开始了对电影自身的本质特征和艺术规律的思考和探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暖忻、李陀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在关于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表述中,张起了一面影响了整个新时期电影发展的艺术旗帜——巴赞的“纪实美学”。

如前所述,对于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者们来说,现实主义的探索和发展是他们接受一切新理论、新手段的前提和标准。所以他们对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纪实理论的接受和使用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功利性的“误读”:他们所倡导的,与其说是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不如说是他们从巴赞理论中发现的写实技巧——长镜头和场面调度。他们关注的不是照相式的“物质现实的复原”,而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把握和再现。但这种误读实际上又是一种历史的策略,一种“深刻的片面”。正是在如何达到银幕具象的真实性这一点上,他们找到了巴赞理论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之间的契合点。所以才会发生“误读”,所以他们才会将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纪实美学更多地看做是一种纪实的技巧论。

对纪实美学的接受和使用,形成了一种如郑洞天所说的“中国式的纪实美学”。这实际上是一种以纪实为技巧和外观,以现实主义为其内核的艺术观。银幕具象的虚假和缺乏生活实感从来都是中国电影腾飞之心弥盛却又一直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中国式的纪实美学”从现实主义的“写真实”原则出发,将纪实性从作为内核的美学原则转向作为外在的视觉风格。注重影像的生活实感,要求影片通过“真正生活化的场景和音响,通过光、声、表演和蒙太奇语言再现出使观众完全相信的实际生活”。

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中,形成了一股“纪实电影”的热潮。《邻居》(1981年,郑洞天、徐谷明导演)、《沙鸥》(1981年,张暖忻导演)、《都市里的村庄》(1982年,滕文骥导演)、《见习律师》(1982年,韩小磊编导)、《逆光》(1982年,丁荫楠导演)、《大桥下面》(1983年,白沉导演)、《乡音》(1983年,胡炳榴导演)、《人到中年》(1982年,王启民、孙羽导演)、《青春祭》(1985年,张暖忻导演)、《鸳鸯楼》(1987年,郑洞天导演)等都是这一热潮的产物。这些影片中,既有《邻居》这样以准确、细腻地展示现实生活图画为其特征的作品,也有像《沙鸥》、《青春祭》这样将纪实和写意融为一体的影片。但创作者们都刻意追求电影反映生活时的真实性和影片的“生活气息”。他们通过大量的实景和外景拍摄;通过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和生活化的表演;通过长镜头、运动摄影、自然光效、同期录音和场面调度等手段,使银幕影像充满了呼之欲出的生活实感。让观众们在银幕上看到了他们所熟悉的拥挤不堪的筒子楼、杂乱的四合院、低矮的棚户区,看到了自己起居、劳作和生活的种种情形。这些初看似乎并不完美而且显得杂芜、不干净的画面恰恰有效地保证了影片再现生活时的完整和真实。

但“纪实电影”并非以纪实为全部目的,停留在对生活原始状态的记录上。对生活的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的反映才是其最终目标。《邻居》通过当时极为敏感的住房问题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都市里的村庄》在自然丰富的生活情境的展示中,塑造了丁小亚这个性格复杂、有典型性的年青女劳模形象;《鸳鸯楼》则在六户普通人家一个下午和晚上的生活的“尽可能真切的记录”中,反映了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结构的变化以及“在这一变化中,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封闭与开放,欲念与现实等种种矛盾的重新组合与交织”。

19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文化反思电影”和“娱乐片”的兴起,“纪实电影”声势渐弱,但纪实美学的影响却依然持续。纪实性风格和那种将各种表面上并无紧密戏剧关联的生活事件组织为一个有机整体,多层次、多角度、开放式地再现生活的“散点式”电影结构方法都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电影创作。及至新世纪,在《小武》(1998年,贾樟柯导演)、《站台》(2000年,贾樟柯导演)、《任逍遥》(2002年,贾樟柯导演),《安阳婴儿》(2001年,王超导演)、《江城夏日》(2006年,王超导演)、《盲井》(2003年,李扬导演)等影片中我们仍然能看到这种影响和它的发展。

继纪实美学引进之后,对电影影像本体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关注热点。研究者和创作者们对电影造型、电影声音、声画结合以及电影语言特性等各方面的深入探讨,已不仅局限于实践性的技巧研究,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本体层次上的电影特性研究。理论的发展为创作实践的突破做了准备。

和“纪实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冷静观察和客观再现不同,“文化反思”电影所强调的,是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强烈渗透,是对生活的独特审视和深层的哲理思考。这也要求它寻求新的电影表现形式,而不仅仅是技巧上的变化。

从《一个和八个》开始,《黄土地》、《海滩》、《猎场札橵》、《黑炮事件》等一批影片以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对电影形式的极端追求,对传统叙事方法的断然拒绝以及不规则、不完整的构图和压抑的影调、雕塑般的造型等表象后面对影像本体的大胆变革强烈地震撼了中国影坛。这些影片中的影像既是高度纪实的,同时又是高度表现性的。它们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叙事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其自身也已经成为电影思维的一部分。正是因为“影片的创作者电影思维的彻底性,才使他们获得了艺术上的完整性”。《黄土地》中浑厚涌流的黄河,塞满了画框的黄土地,农民身上大红大黑的色彩以及凝滞不动的镜头和构图,都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重负和艰难的命运。而《黑炮事件》里全白的会议室,占满了整面墙壁的大钟,则惊人地显示着官僚主义的僵化、空洞和封建意识积淀的可怕。

这些影片对影像造型表现的开拓,显示了一种运用电影影像的多种可能性来把握和表现生活的艺术思维方式。它对传统的“影戏”观念的突破标志着一种新的“影像”观念的出现,表明新时期现实主义电影对其自身艺术规律的探索已经深入到本体层面,而这也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艺术自觉的重要收获。

三、开放中的迷失:“现实”与“现时”

在1976年后中国现实主义电影频繁而激烈的蜕变背后,仍然是政治、商业、艺术诸因素的博弈。而大众文化、主流政治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改变就是这种博弈的具体表征。这其中,大众文化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

某种意义上,社会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模式。它包括了在国家机器运转中起主导作用的主流政治文化,由少数精英知识分子所创造和掌控的精英文化,以及在前工业社会体现为民间文化,后来则体现为都市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并存的形态。

通常在前工业社会的各个阶段,精英文化常常与主流政治文化相互渗透,互为依存,共同左右社会发展趋势并“俯瞰”、“定位”或“改写”着大众文化。在工业和后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由民间文化向都市和商业文化转变。这不仅更新和完善了大众文化的内部构造,而且大大提高了大众文化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地位;改变了传统的民间文化虽与精英、主流文化并存,却不能对社会文化发展构成决定性的影响,始终处于边缘地带的状况。它甚至控制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向,既使精英文化难以举步,也让主流政治文化不得不首肯和认同。

在中国,“大众”的所指似乎一直都处在不断的变换流动之中。在“五四”之前,它所指向的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粗鄙愚昧的下层民众;在“五四”精英们的眼中,它是需要启蒙和唤醒的蒙昧国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庶民”、“平民”和“劳工”;再往后,它是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无产阶级”;而到了今天,它是相对于精英知识分子的市民百姓。

“大众”的语义变化实际上也体现在中国文艺的大众化诉求不断改变的内涵之中。

同类推荐
  • 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

    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 今世果报 敦煌壁画因缘故事(敦煌文化丛书)

    今世果报 敦煌壁画因缘故事(敦煌文化丛书)

    本书分为因缘故事篇和研究篇两部分,其中包括《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微妙比丘尼受难因缘》、《五百强盗成佛因缘》等23个故事和《敦煌石窟中的因缘故事画概述》。
  • 鲁虹自选集

    鲁虹自选集

    《鲁虹自选集》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之一,《鲁虹自选集》收集了作者历年精选作品,从历史的角度让人们重新解读或认识中国当代艺术。书中梳理介绍了大量的中国当代艺术现象,这些艺术创作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也为世界当代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 设计改变生活

    设计改变生活

    设计,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生动有趣、丰富惬意,它时不时地把你卷入一个潮流中,再把你拉出来,推向另一个潮流。千万不要以为,是你选择了设计,其实,是设计选择了你。设计左右着大众的审美,甚至左右着人们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具体选择。设计带来的不仅仅是审美的改变,它同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那些不易察觉的、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作者用活泼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向读者阐释生活中的设计奥秘,没有深奥的专业术语,让你更贴近设计以人为本的实质。
  • 碑林集刊(十六)

    碑林集刊(十六)

    西安碑林迄今已有九百二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向以收藏碑刻而享誉海内外。院内丰碑大碣林立,名碑荟萃,所藏各类碑刻达四千余方,被誉为“书法艺术的圣殿”。与这四千余方碑刻藏品相映成辉的,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数量众多的古代石刻艺术品,它们大致可分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和其他石刻三大类,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特别是其中的佛教石刻造像,总数达四百余种,不仅时代跨度大、品类丰富、工艺精湛,而且其造型风格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斗灵空间

    斗灵空间

    这里没有什么高深的法术,也没有什么厉害的超能力,只有灵气与灵力的存在。软弱少年偶然得到天机开启第二灵魂灵力,勤苦修炼,扭转本身命运,后为家门复仇。生死,谁又能知?诸位灵师同胞,我们的荣耀需要我们自己的实力来捍卫!
  • 穿越之无耻小皇后

    穿越之无耻小皇后

    千百万年女娲补天造人炼就女娲石承载了无限功德。对于女娲石苏沫沫一直很崇拜,她做梦都想拥有一颗女娲石。在电视上看见狐狸精妲己使用女娲石的威风样,她的心里就更痒了。于是她每天都会去海边捡五彩斑斓的石头。
  • 蒿里我家

    蒿里我家

    鬼域对人类世界的研究,造成人类社会进入集体无意识的癫狂之中。
  • 酒武至尊

    酒武至尊

    低沉的雷声不停的响着,天空中一片片血红的云彩厚得像天要塌了一样,将闪电都遮得穿不过来。2012世界的末日,玛雅历法中的第五太阳季终点。此时,什么与富家公子的斗殴,黑暗势力的争霸。全都停止了。天启中的血雨下来了,那是燃烧着的陨石。降落在大地上,高楼大厦瞬间化为粉尘,被高压高温吹散向四方,形成一个巨大的烟圈儿,慢慢散开。数以万计的生命转眼间消失……
  • 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译文经典)

    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译文经典)

    尼采是一个在中国广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颇具争议性的哲学家,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点。他是大学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业业从事教育的教授的工作;他是哲学家,但他异常起劲地反对出现在他以前的诸家哲学;他与传统辩驳,却同时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编者君特·沃尔法特是国际著名的尼采研究专家,他不按体系,而是严格按照年代,从考订版(KSA)第7卷至第13卷5000页尼采遗稿中选编出这部作品。选编的第一条原则是,特别重视尼采哲学涉及“意志”“权力意志”“永恒轮回”“虚无主义”等关键词的文章段落;尼采人生道路上所接触过的重要人物,如叔本华和瓦格纳;还有尼采经常思考的问题诸如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艺术和道德等。选编的第二条原则是尽力追求客观,甚至呈现出一种批判性阅读的视角。阅读这部哲学遗稿就好比在欣赏“一个知识分子写的日记”。沃尔法特研究尼采思想所得亦附文后。阅读这本书能看到最真实的尼采,更能使我们具体、直观、不受约束地理解尼采的“实验哲学”精神,对于尼采哲学的初入门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上佳读本。
  • 穿越回归之东山再起

    穿越回归之东山再起

    作为一名穿越者,刘重来是十分失败的,因为他到异界后,贪图享乐,不知上进。这里面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存在。但不管如何,重要的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在亲人的关爱下,下场本来无比凄惨的他知耻而后勇,开始奋发图强。意外的,他回到了现代,然后他惊奇的发现自己虽然离开了十六年,可是现代社会才过了一年半的时间,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事情都是他所想象不到的……强大!
  • 飞月皇后

    飞月皇后

    我,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竟穿越到了古代,成了飞月国首富之女,皇爷的未婚妻,经历了不平凡的人生。爱上了一个冷而柔情的他,为了这心中的唯一,付出了我一生的努力。龙月,高高在上,拥有千万女子的爱意,而我为他痴爱!飞夜,一个爱我如大海之深的温柔男子,愿为我舍弃权贵!上官唯,一个将爱迷藏于心的护国英雄,只愿默默的为我付出!岁月如风,带来了多少人的爱;人生如梦,有多少人知道情归何处?
  • 成功只在一转念

    成功只在一转念

    本书内容包括:成功始于转念之间、为自己喝彩、如何填写人生的支票、有事业的地方就是家、一天能干些什么、观察一棵麦苗每天的成长、灵机一动的逆向思维、化坎坷为阶梯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