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407200000004

第4章 学生的注意力培养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注意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重要前提。注意力的好坏与学生学习成绩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明显的差别之一就是注意力的好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上课一般都能集中注意力,能独立思考问题,认真做作业。他们在学习时很少受外界干扰,即使有时老师讲得并不那么生动,他们也能自我约束,有意识地组织注意力,不让自己的思想开小差。反之那些学习落后的同学,他们上课时注意力涣散,不能全神贯注地听讲,小动作很多。有的学生他好像是在听课,实际上思想已经没在课堂上了,有的甚至在上课时打瞌睡,无精打采。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呢?

加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育

(1)加强课堂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课堂集中精力的重要性,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基础。毕竟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大多数时间。重视课堂学习,注意听讲,比学生在课后自己去钻研所花的时间要少得多。而且长期坚持专心听讲,还会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得到提高。

(2)注意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降低课堂听课难度,增加课堂听课的针对性。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没有这样的习惯,认识不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在开始时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甚至需要对学生加以监督检查,让学生形成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有了成就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好办了。比如在单词教学时,如果学生在课前能把单词读会,甚至能把单词记一记,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学生就会很轻松,对教师讲解单词短语的用法就能很容易接受。

(3)尽快适应教学模式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与特定的教学步骤和特点。比如有的老师的教学模式是先处理整个单元的单词,先教会学生读单词,再讲解单词的用法。讲解用法时往往结合本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重点句型,重点语言点。这是一个单元的重中之重。如果学生在这一阶段认真学,效果好的话,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听力教学外,还重点训练学生的笔头写作能力。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一般也不会感到太难。最后是阅读教学,这一部分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还涉及一些重要语言点。学生在了解教学模式以后,就会在每一个步骤前做好预习,而且明白自己在每一个阶段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学习效果自然就不会差。

(4)教会学生排除干扰

不受影响,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当他发现自己有轻视讲课内容的苗头,或教师讲课方式不适合自己口味,或思想不自觉开小差的时候,要及时纠正过来,不能任其发展。当课堂上出现不安静,其他同学干扰,或外界的影响时,也要排除干扰,不受影响,保持集中注意的心理状态。上课不是看电影听故事,没有强烈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形象去吸引你的注意力。课堂讲授的各种科学知识有它的知识体系,概念系统,比较抽象概括,它需要借助意志力的帮助,自我控制,去战胜分散注意的各种内外干扰因素,做到有意识地注意,有目的地学习。

(5)教会学生课堂上思考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就像是在看电视或听收音机一样,看似在听老师的讲课,实际上没有积极思考老师授课的内容,对听课内容不求甚解。对英语学科而言,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还应该边记忆,对一些语法知识,学生应该力求听懂,在听懂的基础上再加以记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一边听讲,一边很快地思考,弄懂所讲的意思,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讲解的内容上。对课堂上当时没听懂的问题可以先记下来,课后再去向老师或同学们请教。

(6)教会学生记笔记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听、看、想,还要会记笔记。有些同学在课堂上一字不漏地把老师讲的内容记下来,但没有工夫思考,听完后脑袋里面一片茫然;有的学生只顾听,不愿思考一下,不愿动笔记笔记。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上课的效果。在上课时要善于转移和分配注意力,听讲时还要快速地想,当听到重点的内容或老师补充教科书上没有的材料就简要地记一下,以帮助课后复习和理解。同时拿一支笔做笔记可以减少开小差的机会,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7)培养注意重点的习惯

不管是听课,或者是作业,还是做别的什么事情,都要动脑子分析、综合和比较,通过思考区别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非重点,本质和现象。动脑子思考,不仅能把注意力吸引过来,而且一旦区别重要的与一般的内容,便能使认识得到加深,还会产生愉快地体验,使注意力稳定得更久。

(8)关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哪些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开小差,老师应该清楚。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高度关注,一旦发现他们有开小差的现象,应及时加以提醒。比如让他重复刚才老师讲话的内容,让他回答一些问题,等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同类推荐
  • 中外历史故事(小学生爱读本)

    中外历史故事(小学生爱读本)

    《中外历史故事》根据广大小学生的阅读需求,精心选择中外历史上历史故事记载的大多是历史人物的传奇逸事,反映了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在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故事中充满着智慧、哲理、伦理和道德.蕴涵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外历史故事》根据广大小学生的阅读需求,精心选择中外历史上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并介绍历史事件的由来,力求以生动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为同学们展开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让小学生们能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体会民族大义、做人道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外历史故事》是适合广大同学、家长、老师共同阅读与学习的优秀课外读物。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本书所载成语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语中精选出来,每一条成语均配以注释、释义、例句和正反义词。这些故事多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其故事内涵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历史、学习知识,同时感受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诗词故事(新课程百科知识)

    诗词故事(新课程百科知识)

    本书讲述的从中国历史上先秦两汉开始到明清时候的众多诗词故事。
  • 海底两万里(彩插版)

    海底两万里(彩插版)

    科学家阿龙纳斯先生受邀上了一艘军舰,去追捕一只神秘的海中怪物。在一次和怪物交手中,阿龙纳斯先生和他的仆人,还有一位鱼叉手成了怪物的俘虏,这时他们才发现这并不是什么怪物,而是一艘“潜水艇”。三个人被迫在“潜水艇”里,开始了两万里的海底航行。他们去了四大洋,还去了南极洲,此外还发生了很多事,有高兴的,有震撼的,有难过的,他们也渐渐认识了船长,不过他们还是想着离开,终于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逃走了。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拉封丹寓言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的寓言诗虽然大都取材千古代希腊、罗马和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但是它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的典型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描绘了人类的各种思想和情欲,因此是一面生动地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
热门推荐
  • 解郁散

    解郁散

    喜怒哀乐忧思悲,没有幽默化不了。坚韧和乐观,无往不胜。
  • 中土战歌

    中土战歌

    烽火一出,天下大乱,神族没落,九州分裂,中土九国诸侯、战士、刺客、法师各显神通,青州索罗一路搜罗天下奇才、宝物、美女,历经磨难,誓死守护中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敌剑王

    无敌剑王

    打遍九天十地,唯我无敌剑王!23世纪特种兵王天穿越九天大陆成为一个小家族的废材子弟,带着超级智能开始了逆袭之旅。资质奇差而又悟性逆天的他不甘被族人欺压,诛恶亲,斩大敌,报父仇,结兄弟,揽红颜,终登上武道之颠,威临九天。
  • 弃女蜕变,腹黑大Boss

    弃女蜕变,腹黑大Boss

    她是弃女,知道真相的她更是心寒不已。幸好,她有他。一个属于她的怀抱,他们的家。只有在他的面前她才会收起所有的冰冷,退去坚硬的外壳。就这样依偎在他的怀中,满眼的温柔,,,,,,
  • 亦顾安生

    亦顾安生

    谁轻启了薄唇,凉薄了谁的岁月。谁和煦如春风,温暖了谁的韶华。何晓说,安生是加了糖的温水,多一分太甜,少一分太淡。不会热的过分,不会凉的刺骨。直到意识到时,已经跳不出来了。所以,这就是温水煮青蛙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姬烈传

    姬烈传

    这个世界由谁来统治?或强者或人者,但是绝不能让没有人性的人统治。远古的世界除了中世界的人类,还有东方的苍龙地界,南方的朱雀地界,西方的白虎地界,北方的玄武地界。它们都有各自的统治者,本故事主要编写中部人类世界从平静到动乱,最后由故事主角姬烈(可牙)统一的故事。纯属虚构。
  • 风雪夜行人

    风雪夜行人

    人可生如蝼蚁,而美如仙神。爱一个人可以低微到尘土里,然后开出最美的花來。
  • 独武乾坤

    独武乾坤

    江南只是一个身无长处的普通大学生,一觉醒来却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武风盛行,门派林立,任何人都修炼有内劲。这个世界,强者、灵兽无数。这个世界,强大的武力才是唯一的主宰!……手握拇指般大小的玉瓶,江南笑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