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67300000089

第89章 论族群与族群关系(1)

周大鸣

族群与族群关系是当代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研究的主题。究其原因是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使得不同的人群聚居在一起,或者是不同群体的接触更为频繁,族群与其他各种组织和群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多元的文化;在这种复杂而多元的格局下,族群内部成员的适应,族群之间的协调不仅影响局部地区,甚至波及到全球;从持续半世纪的中东冲突到近来南斯拉夫危机,都说明了,族群之间的冲突和协调成为当代的首要问题。本文就族群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相关的问题进行一些陈述,见教于各位。

一、族群、族群性与族群认同

(一)族群

族群一词最早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的,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族群一词被用来取代英国人的“部族”(Tribe)和“种族”(Race),运用也就更为广泛。族群意指同一社会中共享文化的一群人,尤其是共享同一语言,并且文化和语言能够没有什么变化地代代传承下去。[1]有关族群(Ethnic group)的概念是多种多样的,在50年代,韦伯给族群下过一个定义:族群是指因体质的或者习俗的或者对殖民化以及移民的记忆认同的相似而对共同的血统拥有主观信仰的群体,这种信仰对非亲属的共同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族群不同于亲属群体。[2]按麦克米兰人类学词典的解释:族群,是指一群人或是自成一部分,或是从其他群体分离而成,他们与其他共存的、或交往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区分的特征可以是语言的、种族的和文化的;族群这一概念包含着这些群体交互关系和认同的社会过程。[3]

吴泽霖主编的《人类学词典》关于“族群”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由民族和种族自己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这种结合的界限在其成员中是无意识的承认,而外界则认为它们是同一体。也可能是由于语言、种族或文化的特殊而被原来一向有交往或共处的人群所排挤而集居。因此族群是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它可用来指社会阶级、都市和工业社会种族群体或少数民族群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居民中的不同文化的社会集团。族群概念就这样综合了社会标准和文化标准。[4]

许多人类学、社会学家欣赏这一定义:族群(Ethnic group),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着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5]

上述的定义都是从群体内部的共同特征出发的,即强调语言、种族和文化的特征。而巴斯从群体的排他性和归属性来界定族群。他认为“族群”是由其本身组成成员认定的范畴,造成族群最主要的是其“边界”,而非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一个族群的边界,不一定是地理的边界,而主要是“社会边界”。在生态性的资源竞争中,一个群体通过强调特定的文化特征来限定我群的“边界”以排斥他人。[6]巴斯的看法开启了族群研究的新里程碑。他的观点揭示出客观特征论的不足。客观特征论最多只能表现一个族群的一般性内涵,而无法解释族群边界的问题。而无法探讨族群边界问题,也就无法探讨族群认同变迁的问题。

后来,《哈佛美国族群百科全书》在定义族群时就考虑到边界和内涵的综合:族群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群体,意识到自己或被意识到其与周围不同,“我们不像他们,他们不像我们”,并具有一定的特征以与其他族群相区别。这些特征有共同的地理来源,迁移情况,种族,语言或方言,宗教信仰,超越亲属、邻里和社区界限的联系,共有的传统、价值和象征,文字、民间创作和音乐,饮食习惯,居住和职业模式,对群体内外不同的感觉。[7]

经过多年的讨论虽然分歧不少,但社会科学家对族群研究已经达成一个有意义的共识:即“族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存在于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中。简单地说,没有“异族意识”就没有“本族意识”,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没有“族群边缘”就没有“族群核心”。这样,族群边界就成为我们分析族群的一把钥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族群互动中研究族群内涵和族群关系。

美国学者戈登提出从七个方面来研究族群关系:(1)文化接触;(2)结构性同化;(3)通婚;(4)族群认同;(5)偏见;(6)歧视;(7)价值和权力冲突。[8]

(二)族群性

族群性是在描述族群的特性或性质时使用的,但在1933年编辑的《牛津英文词典》中没有这一词,而在1972年的修订本中有了这一词,第一次运用该词的记录是1953年大卫·雷斯曼。而在1961年的《韦伯第三版新国际词典》、1966年的《雷德曼英文词典》和1969年的《美国英文大词典》中均未收“族群性”一词。直到1973年《美国大词典》才有了族群性并定义为:“(1)从属于特定族群的条件;(2)族群自尊。”一个名词的意义是不断变化的。这两个定义中的第一个是适宜我们自己的,一种客观的条件。第二个定义“自尊”是主观决定的。

对于族群性(ethnicity)有很多不同的解释。[9]《麦克米伦人类学辞典》是这样解释的:族群概念的关键特征是指对任何群体或类别的人进行区分或标志,且将被识别的群体与其他群体或类别的人之间作明确的或含蓄的对比。在此,ethnicity强调的是族群间的互动中的可识别性,并没描述族群间差别的客观标准。日本学者绫部恒雄对ethnicity作过较多的研究,他认为ethnicity指“国民国家的结构中,在相互间行为联系的状况下,根据出身和文化的共同性所组成的人们的集团及其意识”。这种观点认为ethnicity兼有实体(即族群)及意识(族群意识)的双重含义。美国人类学家J·纳什声称:“笔者将抛弃通常把ethnicity作为社会集团看待的论述,而把它作为意识同一性来考虑。”[10]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吴燕和先生认为:“ethnicity指的是族群认同或一个族群的特性(Ethnicity refers to ethnic identity,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ethnic group)。”[11]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陈茂泰对ethnicity 的解释是:“一套互动中的族群区分彼此的社会文化属性,这些属性为我群与他群各依不同程度所确认。”[12]这种观点与《麦克米伦词典》的解释较为相似。陈茂泰对该词的汉文注解是族群意识。

总之,对于ethnicity的诠解,有的认为是实体,等同于族群(ethnic group);有的认为是族群的性质和特点;有的认为是族群意识;有的认为兼有族群及其意识,凡此种种,各持其理。在本研究中,笔者持“族群的性质和特点”的看法,用族群性(有的译作民族性)表示。因为实体可用族群直接表述,意识也可通过认同来表达,族群性表示某一族群的社会文化区别,基于这种群体的特有属性,可将一群人从另一群人中区分出来,所以可以将族群和族群性结合起来运用,使其各有表达,也可减少语义学上的混乱。[13]

族群性(ethnicity),中文的翻译也有多种,如“民族性”、“民族关系”、“民族意识”、“族群本质”、“族群属性”等。

(三)族群与民族(nation or nationality)的区分

这两个词均来源于西方,“民族”过去对译的英文为nation或nationality。Nation的基本含义是双重的:国家或民族。“国家”层面的含义应用更广泛,即多指“国民国家”,如“‘联合国’(united nations)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14]英国学者A·D·史密斯的nation定义也是国家层面上的:nation是一个在横向和纵向联系上一体化,拥有固定领土的群体,它是以共同的公民权利和具有一种(或更多)共同的集体意志为特征的。[15]

中国的学者为了避免“国民国家”的含义,常用nationality而不用nation表示民族。其实,nationality的准确含义是“国籍”。“用反映主权特征的nationality一词来套用我国不含主权意识的少数民族,本身就不确切。”[16]对于这种状况,许多学者均有所认识,林耀华先生曾作过详细的探讨,他认为“民族”的许多含义中,当今最常用的有两条:民族相当于族群ethnic group,或相当于nation,汉语中仍译作“民族”。他又进一步指出“族群”(ethnicgroup)专用于共处于同一社会体系(国家)中,以起源和文化认同为特征的群体,适用范围主要在一国之内;民族(nation)的定义即“民族国家”,适用范围主要在各国之间。[17]林先生的这种区分基本上反映了族群与民族的区别。基于这种观点,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中的不同支系皆可称作族群,而在国家层面上,则可使用民族,如中华民族、中国人。许多学者支持了这种观点,如张海洋就认为在中国“族群概念适用于民族的文化定义,民族概念适用于族群的政治含义。”[18]

费孝通先生认为Ethnicity,Nationality都是英国的概念,不是中国的东西,中国没有这一套。说过去他将“民族学院”翻译成Institute of Nationality,这是不通的。因为nationality是国籍的意思,这样就成“国籍学院”了。费先生主张一些概念直接用英文。[19]王明柯先生主张以“民族”对应ethnos,以“族群”对应社会人类学家所称的ethnic groups。族群指一个族群体系中所有层次的族群单位(如汉族、客家人、华裔美人);民族则指族群体系中主要的或最大范畴的单位(如汉族、大和民族、蒙古族、羌族等)。[20]陈延超也认为应该用族群表示56个民族,用民族表示中华民族。[21]有的学者如马戎先生虽然依然用民族指代国内各种族群,但他所用的民族即英文的ethnic group,亦即族群。[22]

由于民族一词进入中国后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无西文的适合词汇相对应,有人建议用汉语拼音“Minzu”。斯蒂文·郝瑞也认为民族无法转译,在英文中索性保留中文音译“Minzu”。[23]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好的建议,可用“Minzu”表示法定的56个民族,而族群作为一个学术的词汇,可以涵盖民族和次级群体,如藏族中的康巴、安多人,汉族中的客家、广府人等。

(四)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及其要素

人类学对族群的研究中,族群认同被视为一个主要的内容。当今是一个大量移民的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不同的族群正在纳入到统一的世界体系中,因而族群问的互动也更加频繁和深入。由此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文化距离。族群认同的需要愈来愈强烈,但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1.族群认同的概念

认同一词有许多不同的用法,原本属于哲学范畴,后来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日益频繁,但作为一种操作性概念主要是一种能动的与个人主义的价值理念密切相连的归属性。过去是心理学的一个定义,现在在心理学本身很少应用,可在别的领域却大量出现。并成为这个时代民族政治紧张和压力的矛盾中最核心的词。由于大量使用,因而界定也有多种。有的解释为“心理学中人的自我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这个概念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等,它们分别指个人认为自己与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地位、文化传统或民族群体的统一。[24]还有的定义为“认同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5]因为“认同”一词源于心理学,心理学是注重个体研究的,因此一个个体对某一个个体接纳是其本义。由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学者的采纳,后又转为着重揭示个人与群体,甚至群体与群体的归属,有的学者认为族群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26]

在与世隔绝的孤立群体中,是不会产生族群认同的,至少族群认同是在族群间互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一个族群中的个体,从未接触过异质的文化,那么就无从产生认同,首先存在一种差异、对比,才会产生将自己归类、划界的认同感。这是认同产生及存在的基本条件。

2.族群认同的要素

任何族群离开文化都不能存在,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族群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因此这些文化要素基本上等同于族群构成中的客观因素。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的基础,族群是建立在一个共同文化渊源上的。族群组织经常强调共同的继嗣和血缘,这样由于共同的祖先、历史和文化渊源而容易形成凝聚力强的群体。经常,社会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群体中个人认同最重要的,也是其基本的社会身份。同时文化渊源又是重要的族群边界和维持族群边界的要素。

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遭遇是族群认同的基础要素。每一个族群对于自己的来源或者某些遭遇有共同的记忆,如瑶族关于“千家垌”的传说,珠江三角洲各姓关于“南雄珠玑巷”,客家“宁化石壁”的传说等,都是族群的共同记忆;这种历史记忆具有凝聚族内人和区分族外人的重要意义。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地便获得了他所出生的族群的历史和渊源。这个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将会模塑他的族群认同意识。

同类推荐
  •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等。
  • 安定史话

    安定史话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安定区的地理环境、地质风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详尽地介绍了安定区的历史发展与沿革,和安定区内丰富的文化遗存,并对安定区的民俗与传统工艺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 女娲文化研究

    女娲文化研究

    女娲神话与对于女娲的崇拜信念及行为,很难说其产生孰先孰后、孰因孰果。不过,此文化对我们现在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时至今日,依然有一些神话带着对女娲及其事迹的虔信和崇敬,成为当地民间女娲信仰的组成部分。不过如今大部分女娲神话已逐渐脱离了原初浓厚的信仰色彩,神圣性、虔敬化的程度已大为减弱,但从中依然反映出民间对于女娲的情感和观念,所以也是我们研究女娲信仰时的重要参考材料。
  • 变态不穷:花鸟画(文化之美)

    变态不穷:花鸟画(文化之美)

    中国画历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其中花鸟画的文化体系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花鸟画的技法多样,既写形又写意。古代文人志士挥毫泼墨,在画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并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本书以起源、发展、成熟与新变化时期为主线,翻开一部中国花鸟画的历史。
  • 小窗幽记(中)

    小窗幽记(中)

    本书分为醒、情、灵、素、景、奇、法、倩等十二卷内容,辑录了晚明清言的精华,体现出晚明清言多重的理想和追求。
热门推荐
  • 张涛教育录

    张涛教育录

    原来都已过去如此之久不为何亦无目的张涛独自走过了三年的岁月轻声对无垠的天空诉说着在可懂与不可懂之间也许无人聆却将陪伴我们度过各自自负的孤独岁月
  • 乔屠夫的女儿想当国公

    乔屠夫的女儿想当国公

    不喜欢杀猪的将军不是一位好国公。穿越生活太无趣,乔巧巧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把本该亲爹继承的国公爵位抢过来。亲爹离家出走当起了屠夫,……论怎么从屠夫的女儿到史上第一女国公,啊哟,不错哦!奥利给!
  • 将军倾城,妖娆戏天下

    将军倾城,妖娆戏天下

    她本是一代将军,征战沙场,只为守他一方疆土。兵临城下,她才发现,原来,她不过是他牢牢握住的一枚棋子,跃下城墙,她发誓,此生,定要复仇!她被他所救,却被此献给了痴傻皇帝,却无奈,痴傻皇帝的真面目却非众人口中所言。可传说中狠毒如厮的摄政王的步步靠近,威胁:本王救了你,你便是本王的人;天真少年露出狐狸尾巴,笑得狡黠:阿央,莫要再逃了;锦衣少年持剑而立:我已经放过你一次了,不会再放你第二次;寡言刺客的无言守候,抑是薄情君王的层层陷阱,到底谁才是真心,谁才是假意?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念动末世

    念动末世

    一场陨石带来的灾难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城市被摧毁秩序被打破,一切都陷入了混乱。然而陨石带来的灾难还并没有就此结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庶女凶猛:纨绔太子妃

    庶女凶猛:纨绔太子妃

    十年前,她惨遭主母凌虐,亲眼看着主母杀了她母亲与弟弟,一尸两命。乱葬岗内爬出,她发誓……若他日猛虎归山,必要将这相府血染半边天。十年后,清秀女子轻佻柳眉的对着躺在床上的主母说:“母亲,你可要好好养身体,不然还怎么来找我报仇呢?哦,对了。有件事情忘了告诉你,你刘家因为涉嫌私通敌国,皇上已下旨明日午时,满门抄斩。还有大姐,堂堂龙啸国第一美人儿,如今已沦为了青楼女子。还是最下等的那种……”活生生气死主母。斗主母,斗姨娘,斗嫡姐,斗庶姐。原本以为只要报了相府的仇便能逍遥自在,却不料丞相爷竟将她当成礼物献给皇子。哼!她不招惹别人,别人偏要来招惹她,既然如此……那就来个天翻地覆,改朝换代可好?他,司无邪、江湖上头号杀人魔王。外号索命阎王,无情、无心、无爱。“诗儿,听说今日太子想轻薄你?明日,我便杀了他。敢动我家诗儿,简直找死。”谁说司无邪无爱?谁说司无邪无情……给老娘站出来。他明明就很有爱!
  • 瑞邦高能世界

    瑞邦高能世界

    主人公因为出去打酱油,而意外落入了一片神秘的时空之中。而在这里神马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你说什么?孙悟空加入了丐帮?!NONONO你那消息都过时了,让我我告诉你个新鲜的吧……本故事只为搞笑开心而生。这里是一片欢乐的世界。有高能,有鬼神,更有江湖豪杰。而这些所有的人物原型仅仅来自于作者相识一个月的朋友。希望这部故事能给你们带来欢乐.【献给瑞邦的小伙伴儿们】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当我没说。故事情节仅为艺术而生。
  • 我的婚姻是本书

    我的婚姻是本书

    我和他的婚姻,如很多人一样,由爱情开始,可是慢慢的,我们也在经历婚姻中的种种磨难,是放弃还是继续,我们是一起努力还是各自叹息,最后放弃,这是一本书,这是一本属于我和他的书。